三国鼎立成语故事
三国演义中关于三的成语故事

三国演义中关于三的成语故事《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讲述了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的历史和故事,其中涉及大量的成语和典故。
关于“三”的成语在《三国演义》中尤为突出,不仅因为它们与数字三有关,更因为它们在故事情节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和英雄气概。
以下是《三国演义》中一些与“三”相关的成语故事。
1. 三顾茅庐“三顾茅庐”是《三国演义》中最为人熟知的成语之一。
故事发生在刘备寻求诸葛亮出山相助的时期。
刘备听说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便决定亲自拜访。
然而,他连续两次都未能与诸葛亮见面,因为诸葛亮恰巧不在家。
但刘备并未放弃,第三次他再次来到诸葛亮的茅庐前,这次终于见到了这位传奇的智者。
诸葛亮被刘备的诚意所打动,最终同意出山辅佐他。
这个故事表现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也展现了诸葛亮的智慧和才能。
2. 三气周瑜“三气周瑜”是《三国演义》中另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
周瑜是东吴的都督,年轻有为、英俊潇洒,但嫉妒心强。
他视诸葛亮为眼中钉,肉中刺,一心想要除掉他。
然而,在与诸葛亮的较量中,周瑜三次都被对方巧妙地击败或羞辱,分别是夺取南郡失败、赔了夫人又折兵、假途灭虢计失败。
这三次失败让周瑜气愤填胸,最终因怒火攻心而英年早逝。
这个故事反映了诸葛亮的智慧和谋略,也暴露了周瑜性格上的弱点。
3. 三英战吕布“三英战吕布”是《三国演义》中一个非常精彩的战斗场面。
故事发生在十八路诸侯联合讨伐董卓的时期。
吕布作为董卓手下的大将,勇猛无敌,连斩数将。
为了打败吕布,张飞、关羽和刘备三人联手出战。
三人在虎牢关前与吕布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大战。
经过一番激战,三人终于将吕布击败。
这个故事表现了刘备、关羽、张飞三人的英勇和团结,也展现了吕布的勇猛和霸气。
4. 三国鼎立“三国鼎立”是一个描述东汉末年政治格局的成语。
在《三国演义》中,随着曹操、刘备和孙权三大势力的崛起,中国逐渐形成了魏、蜀、吴三个国家相互对峙的局面。
这个时期发生在汉朝末年和晋朝初年,具体时间为220年至280年之间。
三国成语故事15篇

三国成语故事15篇三国成语故事15篇三国成语故事11.三国成语故事经典:势如破竹三国时,司马炎当上晋国的皇帝,史称晋武帝。
他吞并了蜀国后,又出兵灭吴,准备统一中国。
司马炎召集大臣们商量灭吴大计,许多人主张马上灭吴,等积蓄了足够的兵力再说。
因此,司马炎一直下不了决心。
这时,大将杜预写了一道奏章给司马炎,认为必须乘吴国衰弱的机会,一举歼灭。
司马炎看了杜预的奏章,找大臣张华征求意见。
张华权司马炎趁早伐吴。
司马炎便下了决心,封杜预为征南大将军,南下灭吴。
公元279年,晋武帝司马炎调动20多万兵马,分成六路,讨伐吴国。
第二年,杜预攻占了江陵斩了吴将伍延。
沅江、湘江以南的吴军闻风丧胆,纷纷开城投降。
接着,司马炎下诏,命杜预从水路向吴国国都建业进发。
有人担心吴国立国长久,一下子歼灭它不切实际,主张把战役推迟到冬天。
杜预坚决反对退兵,他说:“如今晋军斗志昂扬,犹如利刀劈竹子,劈过几节后,就迎刃破裂,灭吴不会再费大的气力了!”在杜预的指挥下,晋军一鼓作气,攻占了吴国国都建业,终于统一了全国。
2.三国成语故事经典:出言不逊汉献帝建安五年,曹操亲率精兵攻打袁绍的粮仓乌巢,袁绍不听大将张郃的援粮仓守军的建议,采用谋士郭图的取曹大本营的建议,结果兵败,郭图借机诬陷张郃对袁绍出言不逊,造成张郃投奔曹操,助曹统一北方。
6.乐不思蜀:三国时期,刘备占据蜀地,建立蜀国。
他死后,儿子刘禅继位,又称刘阿斗。
刘禅昏庸无能,在那些有才能的大臣死后,公元263年,蜀国就被魏所灭。
刘禅投降后,魏王曹髦封他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号,并将他迁居魏国京都许昌居住。
魏王自己也无实权,掌大权的是司马昭。
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当着刘禅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
刘禅随从人员想到灭亡的故国,都非常难过,刘禅却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
”他一点儿也不想念蜀国。
3.三国成语故事经典:负薪救火战国时代,魏国老是受到秦国的侵略。
魏国的安厘王即位后,秦国加紧了进攻,魏国连连战败。
第18课 三国鼎立

失败原因:骄傲轻敌
4.三国鼎立的形成
名称
国号
建国时间
建立人
都城
备注
魏
魏
220年
曹丕
洛阳
称帝
吴
吴
222年
孙权
建业
称王
第18课三国鼎立
成语故事:火烧赤壁、三顾茅庐、草船借箭、三足鼎立、以少胜多
1.、东汉主要军阀:
河南一带:曹操河北一带:袁绍
长江中下游:刘备孙权
2、官渡之战200年袁绍10万曹操3-4万袁绍大败以少胜多
曹胜原因:①“挟天子以令诸侯”;②重视垦荒、屯田、发展实力;③善于用人。;
袁败原因:骄傲轻敌、不善用人。
中华五千年 第33集 三国鼎立

中华五千年历史故事第33集 三国鼎立三国鼎立是中国历史上一段波澜壮阔的时代,指的是公元220年到280年间,魏、蜀、吴三国在中原地区形成的三足鼎立局面。
此时期不仅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著名的战争时代之一,也奠定了东汉末年大规模军阀割据的历史结局。
三国鼎立的局面是由东汉末年的政治腐败、黄巾起义、群雄割据等一系列社会动荡所引发的,经过曹操、刘备、孙权等多位雄主的争霸和角逐,最终形成了魏、蜀、吴三国的政治格局。
一、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三国鼎立的形成并非偶然,而是东汉末年社会矛盾长期积累和政治动荡的必然结果。
东汉后期,政治腐败、土地兼并、天灾频发等因素,导致社会矛盾尖锐,百姓生计艰难,农民起义不断,最终导致黄巾起义的爆发。
1.东汉末年的政治腐败东汉后期,宦官专权,外戚干政,朝廷内斗不断,导致中央权力极度衰弱。
地方豪强势力不断崛起,国家机器失去了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各地官吏不仅无法解决地方民众的困苦,反而与豪强地主勾结,剥削百姓,加剧了社会的不安定。
东汉王朝的这种内忧外患,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埋下了种子。
2.黄巾起义与群雄割据公元184年,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爆发,虽然起义很快被东汉朝廷镇压,但它暴露了东汉政权的腐朽无能,彻底动摇了王朝的统治基础。
黄巾起义之后,地方割据势力迅速崛起,各地的军阀、豪强纷纷掌握实权,逐渐形成了曹操、刘备、孙权等势力并起的局面。
东汉朝廷在名义上依然存在,但实际上中央政权已名存实亡。
二、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三国鼎立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经过了多次军事冲突、权力斗争和政治分化。
曹操、刘备、孙权三大势力通过战争和政治联盟,不断扩张自己的地盘,最终在中国大地上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1.曹操的北方统一曹操是三国时期最强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之一,他通过挟天子以令诸侯,控制了东汉的朝廷,并借此统一了北方。
在一系列重大战役中,曹操先后击败了袁绍、吕布、刘表等强大的对手,巩固了对中原和北方地区的统治。
公元208年,曹操率领大军南下,意图彻底消灭刘备和孙权的势力,统一全中国。
成语故事1

1.三国鼎立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国号“魏”,史称曹魏,三国历史正式开始。
次年刘备在成都接续汉朝,史称蜀汉。
222年刘备在夷陵之战失败,孙权获得荆州大部。
223年刘备去世,诸葛亮辅佐刘备之子刘禅与孙权重新联盟、恢复国内生产。
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史称东吴,至此三国正式鼎立。
2.三顾茅庐汉末,刘备听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
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
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
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
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
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再去请诸葛亮。
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
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3.草船借箭周瑜对诸葛亮的才能很是嫉妒,利用一次孙刘联军的箭支快用完之际,故意挤兑诸葛亮想要他在10天的时间内交出20万只箭,这本是不可能做到的事,但诸葛亮胸有成竹,为防周瑜另有毒计害人,就满口答应下来,并且告诉周瑜不用10天,只需3天足矣而且立下军立状,以安周瑜之心。
诸葛亮其实早已暗观天象知道第三天必定起大雾所以早已想好草船借箭之计,果然第三天起了大雾诸葛亮问周瑜借来几十艘船只和百余兵丁,锣鼓齐备并且在船上遍扎草人开到曹营面前擂鼓呐喊明知曹兵在大雾天定不会出战,只会射箭退敌,果不其然曹操并不出战,直命曹兵乱箭拒敌在曹兵乱箭之下几十万只箭全扎在草人之上遍布船只俩边,诸葛亮估计箭支早已20万足够有余命众军士高喊谢曹丞相赐箭,待曹兵知道上当来追时,早已返回江东大营了4.火烧赤壁公元208年,曹操率大军攻打吴国,吴蜀联合抗曹。
因魏军不善水战,孔明、周瑜决定火攻。
庞统假意投奔曹操,建议魏军船只用铁索连在一起抵御风浪;周瑜假打黄盖,后者假装降魏;孔明推测出东风将至。
黄盖带数十条船降魏,船里装满柴草。
关于诸葛亮的成语故事

关于诸葛亮的成语故事
一、三顾茅庐
故事简介:刘备被曹操打败之后,得知诸葛亮的才能,于是与关羽、张飞前去拜访诸葛亮,却得知诸葛亮外出游玩没有归来,于是过了几日再次拜访,不巧诸葛亮被朋友邀走,第三次拜访时刘备恳求诸葛亮出山相助,后来有了三国鼎立的局面,这就是三顾茅庐的故事。
二、如鱼得水
故事简介:三国时期,曹操的实力很强大,刘备在还没有做皇帝之前,被迫依附于亲戚刘表的军队阵容,并且驻守新野这地方。
可是刘备是个胸怀大志的人,他并不想长久寄人篱下,只做别人的军师。
正好这个时候徐庶向他推荐诸葛亮是个难得的好人才,徐庶劝刘备一定要网罗诸葛亮。
为了请诸葛亮协助自己获得天下,刘备曾经三次亲自到他住的茅庐拜访他,诸葛亮看到刘备非常诚恳,最后才同意与刘备见面。
刘备向他请教许多治理国家的方法,诸葛亮仔细分析了当时的情势,建议刘备先占据荆州,这样才能有机会和曹操、孙权鼎足而立,互相抗衡。
刘备很欣赏诸葛亮的见解,而且和诸葛亮的感情逐渐加深,高兴的刘备甚至对结拜兄弟关羽及张飞两人说:我得到孔明的辅助,就好象鱼得了水一样非常快。
三、草船借箭
故事简介:三国时,曹操攻打东吴,孙权和刘备结盟,周瑜因嫉妒诸葛亮便让他在十天内制造出十万弓箭,诸葛亮让鲁肃准备了20只船,在第三天四更去
曹军行船去曹军水寨,曹操命令弓箭手射箭,于是诸葛亮便收获20条船上的弓箭,满载而归。
三国鼎立故事概括50字

三国鼎立故事概括50字
三国鼎立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重要的分裂时期,它发生在东汉末年至西晋初年,大致时间为公元220年至280年左右。
这一时期的三大主要政权分别是曹魏、蜀汉和东吴,它们各自占据着中国的不同区域,相互竞争而又保持着相对的平衡状态。
曹魏:
●公元220年,曹操去世后,其子曹丕逼迫汉献帝禅位,建立魏朝,定都洛阳,史称曹魏。
曹魏继承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疆域广阔,实力雄厚。
蜀汉:
●刘备作为汉室宗亲,在曹操势力日益壮大的背景下,逐渐积累力量。
221年,刘备在益州(今四川地区)称帝,国号仍沿用“汉”,史称蜀汉或季汉,定都成都。
刘备在赤壁之战联合孙权击败曹操后,取得了一定的根据地,但后来在夷陵之战中败于孙权,失去了部分战略要地荆州。
东吴:
●孙权则是在江东地区逐步稳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先是继承父兄基业,掌控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
在赤壁之战中与刘备结盟共同对抗曹操,战后进一步巩固了江南的统治。
229年,孙权正式称帝,国号“吴”,史称东吴,都城建业(今江苏省南京市)。
三国鼎立期间,各国均有杰出人物辅佐君主,如曹魏的司马懿家族,蜀汉的诸葛亮、姜维等忠臣良将,以及东吴的周瑜、陆逊等名将。
三国之间时而联盟,时而交战,最终通过一系列复杂的内外斗争与战略调整,维持了近六十年的相对稳定局势,直至西晋在司马炎的领导下统一了全国,结束了三国时代。
三国演义的成语故事

三国演义的成语故事《三国演义》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是元末明初的小说家罗贯中创作的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三国演义中的成语故事,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草船借箭公元前一世纪左右,中国正处在魏蜀吴三国鼎立的时期,其中魏国占据北方,蜀国占据西南方,吴国占据南方。
有一次,魏国派出大军,从水路攻打地处长江边上的吴国。
不多久,魏军就进发到离吴国不远的地方,在水边扎下营地,伺机攻打。
吴国的元帅周瑜,在研究了魏军的情形后,决定用弓箭来防守来犯之敌。
可是怎么在较短时间内造出作战所必需的十万枝箭呢?回为根据当时吴国的工匠情况,要造出这么多箭,至少要用十天时间,而这对于吴国的防守来说,显然是时间太长了。
当时蜀国的军师诸葛亮正好出访吴国。
诸葛亮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周瑜于是向他请教怎样以最快的速度造出所需的箭。
诸葛亮对周瑜说,三天时间就可以了。
大家都认为诸葛亮是在说大话,但是诸葛亮却写下了军令状,如果到时完不成任务,就会被斩首。
诸葛亮接受任务后,并不着急。
他向吴国的大臣鲁肃说,要造这么多箭,用普通的办法自然是不可能的。
接着,诸葛亮让鲁肃为他准备二十只小船,每只船上要军士三十人,船上全用青布为幔,并插满草,诸葛亮并一再要求鲁肃为他的计谋保密。
鲁肃为诸葛亮准备好船和其它必需的东西,可是并不知道其中的奥秘。
诸葛亮说三天时间就能备好十万支箭,可是第一天并不见到他有什么动静,第二天还是这样,第三天马上就要到了,一支箭也没有见到,大家都为诸葛亮捏一把汗,如果到时候没有完成任务,诸葛亮就没命了。
第三天半夜时分,诸葛亮悄悄地把鲁肃请到一只小船中,鲁肃问:“你请我来干什么?”诸葛亮说:“请你跟我一起去取箭”.鲁肃大惑不解地问:“到哪里去取?”诸葛亮笑笑说:“到时候你就知道了。
”于是诸葛亮命令二十只小船用长绳子连接在一起,向魏军的宿营地进发。
当天夜里,大雾漫天,水上的雾气更是伸手不见五指。
雾越大,诸葛亮越是命令船队快速前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国鼎立成语故事
本文是关于三国鼎立成语故事,感谢您的阅读!
成语:三国鼎立
拼音:sanguodingli
名词释义:从公元220年起,在我国历史上先后建立了曹魏、季汉、东吴三个国家,它们三分东汉州郡之地,各霸一方,称王称霸,互相对峙,这种政治局面习称为“三国鼎立”。
造句:三国时候,魏蜀吴三足鼎立。
历史记载:
魏、蜀、吴三国鼎立期间,虽然兼并战争仍旧继续进行,但是,由于三国的统治者为了巩固和发展自己的势力,都比较重视在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秩序的安定。
比起东汉末年那种无数军阀割据的纷乱局面来,相对地说要好得多。
实际上三国鼎立是中国遭受十几年大破坏以后逐渐恢复统一的一个过渡阶段,三国的统治者在本国内所采取的某些政治、经济措施,如曹操的屯田和九品中正制的推行;季汉诸葛亮的“西和诸戎,南抚夷赵,外结孙权,内修政治”的策略;孙吴发展世家大族的统治政策等,客观上对全国的统一都起着有益的作用,它们的产生和存在都是合理的。
这其中贡献最大的当数曹操。
无论军事还是文学,他都引领了这个时代的潮流。
正是他的出现,使得原本复杂的三国局面变得更加异彩纷呈、扑朔迷离。
三国鼎立时期战争三国的鼎立,也是三国间长期
的、更复杂纷争的开始。
三国鼎立时期的战略要地主要有淮南、荆州、汉中。
淮南、汉中分别为魏吴、魏汉的边境地,而荆州为三国接壤,且当时各占一部,是争夺最激烈的地区。
曹操于荆州赤壁战败还北方后,成功地进行渭南之战,全据关中,同时在谯(今安徽亳州)开辟水军训练基地。
面对孙权、刘备两个对手,采取东攻西守或西攻东守的方略,力避两面作战。
先与孙权争夺淮南之地,取得合肥之战的胜利,遏制了孙权攻势。
后与刘备争汉中不利,乃集中兵力,与孙、刘争荆州。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