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志国:痰瘀同治法-治乳腺增生症】

合集下载

外科 乳癖 (乳腺增生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外科 乳癖 (乳腺增生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乳癖(乳腺增生病)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外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2012年)。

临床表现:乳房有不同程度的胀痛、刺痛或隐痛,可放射至腋下、肩背部,可与月经、情绪变化有相关性;一侧或双侧乳房发生单个或多个大小不等、形态多样的肿块,肿块可分散于整个乳房,与四周组织界限不清,与皮肤或深部组织不粘连,推之可动,有触痛,可随情绪及月经周期的变化而消长,部分患者可有溢液或瘙痒。

影像学检查:乳腺钼靶X线检查:显示病变呈现棉花团或毛玻璃状、边缘模糊不清的密度增高影,或见条索样结缔组织穿越其间。

超声检查:双侧或单侧乳腺体积增大,但边界光滑完整;内部质地及结构紊乱,回声分布不均,呈粗大光点或光斑。

病理学可明确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临床诊疗指南》乳腺增生病诊断标准(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2006年)。

临床表现:(1)乳房胀痛:特点是疼痛与月经周期有关。

往往在月经前(一般月经来潮前7天左右)疼痛加重,月经来潮后减轻或消失,但病程较长者以上规律可消失。

(2)乳房肿物:一侧或二侧乳腺有弥漫性增厚,呈颗粒状、结节状或片状,增厚区与周围乳腺组织分界不明显,质地韧,有弹性,可活动,以外上象限为多,可伴有触痛。

少数病人可有乳头溢液,为无色或黄色。

腋窝无肿大淋巴结。

辅助检查:乳腺彩超、钼靶摄片、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切除或切取活检均有助于诊断。

(二)证候诊断1.肝郁气滞证:多见于青年妇女,乳房疼痛为主要表现,多为胀痛,偶有刺痛,肿块、疼痛与月经周期、情志变化密切相关,经前或情绪不佳时加重,经后减轻。

常伴胸胁胀痛,烦躁易怒。

舌质淡红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

2.痰瘀互结证:一侧或双侧乳房出现边界不清的坚实肿块,质韧或韧硬,肿块可有刺痛、胀痛或无自觉痛,肿块和疼痛与月经变化不甚相关。

月经可正常,部分月经愆期,或经潮不畅、色暗有块,或伴痛经。

舌淡暗或暗红有瘀斑,舌下脉络青紫粗张,苔白或腻,脉涩、弦或滑。

中医辨证治疗乳腺增生病ppt课件

中医辨证治疗乳腺增生病ppt课件
5
辨证分型
乳房胀痛和乳房内肿块,是本病的两个主要症状。由于患者的 个体差异及感受病因不同,其肿块的形态表现及全身症状多种 多样,按中医辨证,主要分为以下四型:
1.肝邪气滞 此型临床较为多见,常见于青春期或病程较短者。证见忧郁寡
欢,心烦易躁,两侧乳房胀痛,可扪及胂块,其肿块常随情志 波动而消长,每于经前乳头、乳房胀痛更甚,经后可有所缓解, 兼有两胁胀闷,少气懒言,善叹息,暧气频作。舌质淡,苔薄 白,脉来弦细。 2.阴虚火旺 此型患者多表现为形体消瘦,乳房肿块多个,胀痛且伴烧灼感, 同时可见头晕耳鸣,午后潮热,精神不振,虚烦不寐,激动易 怒,口干或口苦,经期紊乱,小溲短少,大便干秘。舌质红, 苔少,脉象细数。
在清代邹岳所撰《外科真谛》书中进一步指出: “乳癖,……年少气盛,患一、二载者可消散,若 老年气衰,患经数载者不治,宜节饮食,息恼怒, 庶免乳癌之变。”说明对本病的发病年龄及预后已 有所认识。
3
病因病机
中医经络学说认为,乳房为阳明经脉之所过,乳头为厥阴之气 所贯,因此本病之发生,主要与肝、胃、冲、任等经脉关系密 切,其病因与七情郁结,先天禀赋不足,饮食偏嗜,房劳过度 等因素有关,病机概括分述如下:
4
病因病机
冲任失调 冲为血海,隶属于肝肾,任脉主一身之阴脉,若禀赋素弱,
血海空虚,或恚怒伤肝,肝失条达,下扰血海,或因年老 肾虚,任脉不固,以致冲任失调,经水循行紊乱,气血相 乖,结于乳络而成乳癖。 痰瘀凝滞 痰湿和瘀血通常为病理产物,但亦可反为致病因素。“痰 挟瘀血遂成巢曩”,日深月久,气滞、血瘀、水湿、痰凝 互相胶结,发为乳癖。
6
辨证分型
3.冲任不调 此型多见于绝经期妇女。乳房胀痛或隐痛,乳房内结块大小及疼痛等

名家李可治疗乳腺增生症的一则案例(附:“攻癌夺命汤”方)

名家李可治疗乳腺增生症的一则案例(附:“攻癌夺命汤”方)

名家李可治疗乳腺增生症的一则案例(附:“攻癌夺命汤”方)著名老中医李可治疗乳腺增生症的一则案例耿某,女,18岁。

右乳下方于3月前发现有一包块,约杏子大,逐渐长至鸡蛋大,表面光滑,边界清楚,可活动,无粘连。

妇科诊为乳腺增生,请中医治疗。

初诊:见症如上,患者不苟言笑,爱生闷气,3个月前正值经行暴受气恼,遂致经断,不久即觉左乳窜痛、憋胀,胁肋不舒,痰多,渐渐长块,曾服逍遥丸无效,脉沉滑有力,苔白腻,证属气滞血瘀,痰气交阻,予疏肝化瘀,软坚散结:漂海藻、生甘草各15克,柴胡、白芥子各10克(炒研),夏枯草、牡蛎粉、炒王不留行、丹参、木鳖子各30克,桃仁、红花、泽兰叶、六路通各10克,全虫12只、蜈蚣2条研末冲服,鲜生姜5片,枣6枚,7剂。

一周后二诊,上方服药后乳部有虫行感,服至第4剂时经通,下黑血块甚多。

经期又服3剂,经净块消。

按:上方为我20世纪60年代中期自创攻癌夺命汤之减味方,可治一切气滞、血瘀、痰凝所致之全身各部肿物,包括颈淋巴结核、甲状腺囊腺瘤、乳腺增生、包块型腹膜炎、风湿性结节、脂肪瘤(痰核)。

若属阴寒凝聚者,加肉桂、细辛;坚积难消者加生水蛭3克、炮甲珠6克研末冲服。

多数7剂即消,痼疾20剂可愈。

方中海藻、甘草等分,相反相激,以全虫、蜈蚣、水蛭、炮甲珠人络搜剔,直达病所。

夏枯草、牡蛎粉、王不留行散结软坚,白芥子去皮里膜外之痰,木鳖子甘温微苦有小毒,为消肿散结祛毒要药,通治一切痈肿、疮毒、瘰疬、痔疮。

余用此药40余年,未见有中毒者。

以柴胡引入肝经,疏解气郁,诸活血药化瘀消积。

诸药相合,气通、血活、痰消,其症自愈。

(中国中医药报)附:李可老中医治癌方---攻癌夺命汤李可老中医,山西灵石人生于1933年,逆境中自学中医,后经全省统考获取中医大专学历。

曾任灵石县中医院院长十年。

李可老中医到目前为止救治各类病人数万人,特别擅长治疗各类疑难杂症、急危重症和癌症等绝症,许多病症都被西医宣布为不治之症,许多病人都被西医下了病危通知,有的因为病势严重被西医拒绝收治,这些人都是有案可查的,但在李可老中医的治疗下,他们都转危为安,并成功康复。

中医辨证论治乳腺增生的经验总结

中医辨证论治乳腺增生的经验总结

中医辨证论治乳腺增生的经验总结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乳腺增生在女性中日益普遍。

中医学认为,乳腺增生是由气滞血瘀、肝郁化热等多种因素引起的,因此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乳腺增生的重要方法。

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中医医生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本文将对中医辨证论治乳腺增生的经验进行总结。

一、乳腺增生的辨证类型1. 气滞血瘀型气滞血瘀是乳腺增生的常见证型,患者常伴有乳房胀痛、乳块明显、经前加重等症状。

治疗时可选用活血化瘀的中药,如川芎、当归、红花等,同时可运用针灸疗法,如血分通经、气分升降等。

2. 肝郁化热型肝郁化热型是乳腺增生的常见证型,患者常伴有乳房胀痛、乳块不明显、情绪焦躁等症状。

治疗时可选用清热解郁的中药,如丹参、柴胡等,同时可运用耳针疗法,如祛火降压等。

3. 气滞湿阻型气滞湿阻型是乳腺增生的常见证型,患者常伴有乳房沉重、乳块较软、不适加重于下半月经期等症状。

治疗时可选用理气利湿的中药,如香附、苍术等,同时可运用艾灸疗法,如温经散寒等。

4. 脾虚湿困型脾虚湿困型是乳腺增生的常见证型,患者常伴有乳房疼痛无块、舌苔厚腻、食欲不振等症状。

治疗时可选用健脾祛湿的中药,如党参、茯苓等,同时可运用推拿疗法,如脾胃调气等。

二、中医辨证论治乳腺增生的经验1. 综合调理中医治疗乳腺增生强调整体调理,不仅要针对乳腺病变进行治疗,还要注重调节患者的情绪、饮食和生活习惯等因素。

例如建议患者避免寒冷刺激、情绪波动等有利于病情恶化的因素,同时鼓励患者适当运动、保持良好的心态等。

2. 中药治疗中医常常采用中药疗法治疗乳腺增生,根据辨证施治原则,选用具有活血化瘀、清热解郁、理气利湿、健脾祛湿等功效的中药。

通常在方剂中配伍使用多种中药,以增强疗效。

患者在药物治疗期间需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用药,避免药物滥用或中断治疗。

3.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作为中医特色疗法之一,在乳腺增生的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以达到舒缓乳腺疼痛、改善乳房组织的血液循环等效果。

8位名老中医的治疗乳腺增生药方

8位名老中医的治疗乳腺增生药方

8位名老中医的治疗乳腺增生药方乳癖是发生在乳房部的慢性非化脓性肿块,临床以乳房胀痛和乳房内出现肿块为主要表现。

不同年龄的妇女皆可发生。

相当于现代医学所称之的乳房囊性增生病和乳房纤维腺瘤等病。

乳癖1.消核汤【组成】炙僵蚕12克,蜂房9克,当归9克,赤芍9克,香附9克,橘核9克,陈皮6克,甘草3克。

【功效】疏肝解郁,和血消坚,调和冲任。

【主治】乳腺小叶增生症。

一般服5-10剂可以获效,如未全消者可续服之。

【用法】日1剂,煎2次分服。

2.乳块消【组成】丹参、橘叶各15克,王不留行、川楝子、土鳖虫、皂刺各10克。

【功效】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主治】乳腺增生病。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分服,或浓缩制成糖衣片47片,每日服12片,分2次服。

3个月为1疗程,服1疗程效不显著者,每日剂量可增至24片。

3.乳癖内消丸【组成】醋煅牡蛎15克,蒲公英9克,橘核叶各9克,大小茴香各24克。

【功效】疏肝散结。

【主治】乳房结块,皮色不变,或大或小,按之稍痛,推之可动者。

对付乳腺增生,8位名老中医的治疗验方2020-05-02 仁者医心... 转自一元堂中医张私有修改乳癖是发生在乳房部的慢性非化脓性肿块,临床以乳房胀痛和乳房内出现肿块为主要表现。

不同年龄的妇女皆可发生。

相当于现代医学所称之的乳房囊性增生病和乳房纤维腺瘤等病。

乳癖1.消核汤【组成】炙僵蚕12克,蜂房9克,当归9克,赤芍9克,香附9克,橘核9克,陈皮6克,甘草3克。

【功效】疏肝解郁,和血消坚,调和冲任。

【主治】乳腺小叶增生症。

一般服5-10剂可以获效,如未全消者可续服之。

【用法】日1剂,煎2次分服。

2.乳块消【组成】丹参、橘叶各15克,王不留行、川楝子、土鳖虫、皂刺各10克。

【功效】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主治】乳腺增生病。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分服,或浓缩制成糖衣片47片,每日服12片,分2次服。

3个月为1疗程,服1疗程效不显著者,每日剂量可增至24片。

3.乳癖内消丸【组成】醋煅牡蛎15克,蒲公英9克,橘核叶各9克,大小茴香各24克。

【乳腺增生久治不愈?试试国医大师...

【乳腺增生久治不愈?试试国医大师...

【乳腺增生久治不愈?试试国医大师...
【乳腺增生久治不愈?试试国医大师惯用的验方!】
虽说现在医疗很发达,但是很多病医院检查出来了却没有办法治,或是不得已手术后,反反复复,让人十分头疼!
今天分享一张治疗乳癖症,也就是乳腺增生的方子,出自国医大师李振华之手。

药物组成:当归、白芍、白术、茯苓、柴胡、香附、木香、厚朴、合欢皮、郁金、穿山甲、旱半夏、皂角刺、昆布、海藻、九节菖蒲(穿山甲可用猪蹄甲代替)。

功效:疏肝健脾、理气化痰、软坚散结。

乳癖症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乳腺增生,一般中青年女性患者比较多,患者常因情志不畅,肝郁痰凝所致。

所以说在服药治疗的同时,注意控制自身情绪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乳腺增生##胸胁胀痛#。

双侧乳腺增生病的中医疗法【医学养生常识】

双侧乳腺增生病的中医疗法【医学养生常识】

双侧乳腺增生病的中医疗法文章导读乳腺增生是女性比较容易患上的一种疾病,不论是二十多岁的女性还是四十岁的妇女,都可能患上这种疾病。

一般都是以腺体增生为主,而且这种疾病可能会产生恶变,一旦恶变就会直接变成乳腺癌。

可以说,这种疾病对于女性的威胁是非常大的。

那么,双侧乳腺增生病中医治疗方法是什么呢?中药治疗:一、中医内病外治法(外敷法)乳癖(乳腺增生症)临床以乳房疼痛及乳房肿块为主,且多与月经周期情志变化,劳累过度等因素有关,或伴乳头痛、溢液。

其发病率已占乳腺病的首位,国内外研究表明乳癖(乳腺增生)病与乳癌的发生有肯定联系,乳腺上皮增生明显增加了癌变的危险,中药散结乳安贴就是根据中医内病外治理论体系下,经二十多种中药炮制而成,治疗效果非常好。

其治疗过程如下:1、疏肝理气,调畅气机。

乳头乳房及肝经循行之处,女子以肝为先天,肝藏血、主疏泄、体阴而用阳,易于怫郁。

乳癖者,每多有性情抑郁,忧思多虑或心烦急躁易怒,胸闷嗳气,而乳房疼痛与肿块大小变化,亦多情绪变化有关。

肝郁气滞在乳癖发病学上有重要影响。

七情不畅,肝失条达,肝郁气滞结于肠子络则疼痛结块,故疏肝理气,调畅气机为治疗乳癖的主要原则。

2、活血化瘀,疏通乳络。

乳房疼痛及肿块为主症,二者均为血瘀证特征性表现。

忧思恼怒,抑郁寡欢,必致肝气不畅,气机阻滞,久则由气及内,使血行不畅,经隧不利,下不能充胞宫,上不能溢乳房,乳络闭阻,气滞血瘀,凝结成块,不通则痛。

经前冲任血液充盈,乳房肿痛加重,月经后气血得到疏泄,肿痛亦随之减轻。

可见乳癖者出现血瘀证势所必然,治疗中必须重视活血化瘀,疏通乳络作用。

中医对乳腺疾病的辨证施治

中医对乳腺疾病的辨证施治

中医对乳腺疾病的辨证施治乳腺疾病是指包括乳腺增生、乳腺囊肿、乳腺炎、乳腺癌等在内的一系列乳腺相关的病症。

针对乳腺疾病,中医具备独特的辨证施治方法,其基本理论依据包括阴阳平衡、气血调和、湿热平肝、活血化瘀等。

下面将从辨证施治的角度,对中医治疗乳腺疾病的方法进行探讨。

辨证施治是中医的核心理论之一,其主要基于辨别病情,遵循中医四诊法,即望、闻、问、切。

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搏等以得出病情,通过此方法可以准确诊断乳腺疾病的类型、阶段和病因。

针对乳腺增生,中医认为其病因主要是肝郁气滞、肾虚和淤血。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解郁祛瘀、益肾活血、理气调经等。

具体的治疗方案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而定,一般包括中药治疗、针灸疗法以及中医推拿等。

乳腺囊肿是乳腺疾病中常见的一种,根据中医的辨证施治理论,主要的病因是湿热内蕴、气滞血瘀等。

治疗方法包括清热利湿、活血化瘀、调理气机等。

常用的中药包括柴胡、黄连、当归等,针灸和推拿也可作为辅助治疗手段。

乳腺炎是乳腺疾病中较为常见,中医辨证施治方法针对其病因主要包括湿热蕴结、气滞血瘀、毒邪阻滞等。

中医治疗方法包括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行气软坚等。

具体的中药方剂可以根据个体情况调配,如黄连解毒片、红花注射液等。

乳腺癌作为乳腺疾病中最为严重的一种,其治疗方法也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推拿等中医手段,这些方法主要是通过调理气血、活血化瘀、补充虚损等方式来达到抗癌的效果。

在中医治疗乳腺癌的过程中,也需要结合现代医学的诊断和治疗手段,以提高治疗效果。

总的来说,中医对乳腺疾病的辨证施治方法是基于中医独特的理论基础而展开的,通过辨别病情和病因,采用中药治疗、针灸、推拿等手段来调理患者的气血、阴阳平衡以及湿热瘀血等问题。

这些方法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有效缓解和改善乳腺疾病的病情。

然而,鉴于乳腺疾病的复杂性和个体差异,患者在接受中医治疗前,建议先咨询专业医师的意见,并与现代医学方案相结合,以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邢志国:痰瘀同治法-治乳腺增生症】邢志国,男,中医师,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业毕业,河南省抗癌协会肿瘤大数据与真实世界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

从事中医三十余载,曾在国家级名老中医关思友教授和韦绪性教授、汝州名老中医郑继卿门下学习,深得真传,对中风病和内科疑难杂症有独到见解。

师从河南中医药大学张建福教授,对颈肩腰腿痛的治疗颇有心得。

擅长治疗:乳腺增生、子宫肌瘤、卵巢囊肿、月经不调、痛经、慢性盆腔炎等妇科疾病,以及颈肩腰腿痛、心脑血管病和内科杂病等。

一、乳腺增生症的概念乳腺增生症是女性最常见的乳房疾病,其发病率占乳腺疾病的首位。

近些年来该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年龄也越来越低龄化。

据调查约有70%~80% 的女性都有不同程度的乳腺增生,多见于25~45岁的女性,亦有17、8岁~54、5岁发病者。

其主要症状为乳房胀痛、刺痛或触痛,可同时累及双侧,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以致耽误治疗。

月经前乳房疼痛明显,月经过后即见减轻并逐渐停止,下次月经来前疼痛再度出现,整个乳房有弥漫性结节感,并伴有触痛。

严重者经前经后均呈持续性疼痛,伴腋下淋巴结肿大时疼痛可向腋下、肩背部、上肢等处放射。

乳腺增生症常会同时或相继在两侧乳房发现多个大小不等、界限不清的结节或囊肿,可被摸到及推动。

乳腺钼靶及B超检查可以确诊本病,穿刺活检可以确定结节性质。

目前,西医对该病除定期检查或手术治疗外尚无特殊治疗方法,且复发率较高,而中医对该病的治疗有其独到之处,疗效亦颇满意。

乳腺增生症属中医“乳癖”范畴。

癖者,痞也,中医即指痞块,具体是指乳房出现形状、大小、数量不等的硬结肿块。

《外科正宗》则较为详细地阐述了该病之病因病机:“乳癖乃乳中结核,形如丸卵,或坠重作痛,或不病,皮色不变,其核随喜怒消长,多由思虑伤脾,忧怒伤肝,郁结即成。

”二、乳腺增生症的病因病机中医认为,本病主要与肝、脾、肾及冲任等脏腑功能失调,气、血、痰、湿、瘀、寒等病理因素参与其形成和发展。

情志不畅,忧思恚怒,肝气不疏,气滞血瘀;经期小产,感受寒邪,或脾肾阳虚,寒自内生,寒凝血瘀。

木郁乘土,肝强脾弱,脾虚湿盛,聚湿成痰;肝失疏泄,津失输布,变生痰浊;或肾气亏虚,气不化液,液聚成痰。

痰瘀互结,堵于乳房,经络不畅,不通则痛,发为本病。

痰瘀互结,阻滞气机,气机不畅,反致瘀滞更重。

故痰瘀是导致本病的主要致病因素,痰瘀同治法贯穿本病治疗的始终。

三、痰瘀在乳腺增生症中的表现症状(一)痰病的体征特点舌胖大有齿痕苔白腻,或白腻苔牢覆于舌根部,常年不化;脉多弦滑或滑数;形体丰腴,大腹便便,肌肉松弛;皮肤油垢,面色光亮,前阴、腋窝或手足心常泌汗液;眼眶或口唇周围晦暗,眼神滞涩,眼角常有糜烂;喜食膏粱厚味及辛辣炙煿之物;头身困重,喜卧嗜睡;呕恶纳差,嗳腐吞酸,胃脘痞满,口苦口干;大便秘结,数日一行,排便不畅,便不干燥;咽中如有物阻,吞之不下,吐之不出,或咯吐白色粘痰;带下量多色白,或粘腻如浊涕,或清稀如水样,或如豆腐渣,味或腥或臭,常伴外阴瘙痒;彩超常示囊性结节。

(二)瘀病的症状特点舌质紫暗有瘀点,舌下脉络青紫迂曲而长;脉多弦涩或沉迟;面色晦滞,皮肤黝黑,头发易脱落,口唇青紫,眼眶暗黑;乳房多刺痛或触痛;月经错后,量少色黑有血块,或淋漓不尽,绵延数日,或去而复来,小腹刺痛;失眠多梦,眠浅易醒;彩超多示低回声结节。

四、痰瘀同治法痰瘀合邪为病,单去痰则瘀血不化,单化瘀则痰浊不去。

因此,患者有痰瘀互结之证时,必须权衡痰浊瘀血之轻重,并用化痰祛湿、活血化瘀之法,谓之痰瘀同治。

痰瘀同治不等于化痰药与祛瘀药等量堆砌,需根据不同的证候恰当的配伍。

痰有寒痰、热痰、风痰、顽痰、老痰、食痰之分,瘀血亦有络中之瘀与离经之血之分。

根据痰瘀互结所在部位、病理属性、病程长短、孰轻孰重等特点,选择相应的祛痰化瘀药物配伍。

病之初病位在气在经,体质多壮实,多见单纯性乳腺增生或囊性小结节,治疗多用行气化痰、解郁化痰法,并配以活血祛瘀药治之。

病久病位在血在络,体质多虚实夹杂,多见乳腺纤维腺瘤及低回声结节,治疗常用破血逐瘀、软坚散结及豁痰通络法治之,此型须辅以益气养血、健脾补肾、温阳行气之品,增水行舟,以祛顽癖。

瘀去有利于痰消,痰消有利于瘀去,两者相辅相成,提高了治疗效果。

在化痰祛瘀的同时一定要佐以疏肝理气之品,盖“治痰先治气,气顺则痰去”,“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凝”耳。

五、常用治痰瘀互结方剂及药物(一)痰重瘀轻。

方选苍附导痰汤加减:苍术20g 醋香附15g 陈皮10g 姜半夏15g 云茯苓15g 枳实10g 胆南星15g 薏苡仁30~60g 川芎15g 橘核15g 醋元胡20g 地龙15g 僵蚕15g 生牡蛎30g 车前子15g(二)瘀重痰轻。

方选逍遥散加减:当归15g 白芍40g 炒白术15g 云茯苓15g 柴胡15g 薄荷8g 醋三棱15g 醋莪术15g 醋鳖甲20g 生牡蛎30g 醋元胡20g 醋郁金15g 生水蛭3g(冲服)生鸡内金30g 生甘草10g (三)加减。

1、热痰加全瓜蒌15g、浙贝母15g、夏枯草30g、竹茹15g;2、寒痰加白芥子15g、猫爪草15g、桂枝10g;3、湿痰加莱菔子15g、石菖蒲15g、制南星15g;4、顽痰加礞石15g、生龙骨30g、生牡蛎30g,昆布20g;5、气虚加党参20g、生黄芪15~30g;6、血虚加当归15g、鸡血藤30g;7、气滞加郁金15g、醋青皮12g、醋香附15g、木香10g;8、病久入络,加蜈蚣4条、生水蛭粉3g(吞)、土元15g;9、痛重加生蒲黄15g、醋灵脂15g。

六、典型案例王女士,33岁,郑州人,2019-11-24初诊。

以经前双乳胀痛2年加重1 个月为主诉前来就诊。

患者2年前因经前双乳胀痛在当地医院检查发现双侧乳腺低回声结节,经外敷膏药治疗,效果不佳,且贴敷处有过敏,故来我院就诊。

现症见:经前双乳胀痛,月经周期正常,量少,色鲜红,偶有血块,带下不多,偶有腰酸腰痛,耳鸣,口干,偶有口苦口臭,纳可,二便调,眠差多梦,性急易怒。

舌边尖红,苔薄白腻,有瘀点,脉弦细滑数。

2019-11-8 B超示:双乳多发低回声结节(BI-RADS分类3类),左乳最大8.9*5.7mm,右乳最大3.9*1.8mm;双侧腋窝探及数个淋巴结样回声,右侧10*5mm,左侧9*4mm,内可录及血流信号。

证属乳癖(痰瘀互结)。

患者性急易怒,肝郁化火,气滞血瘀,痰湿内蕴,痰瘀互结,堵于乳络,致经脉不畅,发为本病。

治宜疏肝理气,清肝泻火,化痰祛瘀,软坚散结。

方以散结乳癖膏外敷配丹栀逍遥散加减内服:10剂,日一剂,水煎服。

2019-12-14复诊。

患者服上方后,月经正常,口干不苦,纳眠可,二便调,仍有耳鸣,性情尚好。

舌边红,苔薄白腻。

效不更方,守上方加减继服:15剂,日一剂,水煎服。

2020-01-03三诊。

患者服12.14日的处方后,经前双乳未再疼痛,月经周期正常,量稍多,色鲜红,偶有血块,偶有腰痛,稍有耳鸣,纳眠可,二便调,性情尚可,lmp:12.30。

舌边红,有瘀点,苔少,脉弦细数。

方拟:20剂,日一剂,水煎服。

2020-03-26四诊。

因疫情影响,患者在三个月内只以散结乳癖膏外治为主,未服中药。

今来复诊,现症见:双乳疼痛不著,月经周期正常,量少,色鲜红,偶有血块,耳鸣减轻,带下不多,纳眠可,二便调,性情尚稳。

舌胖大,有齿痕瘀点,苔白腻。

2020-3-26 B超示:双乳多发低回声结节(BI-RADS分类3类),左乳最大5.3*4.3mm,右乳最大3.0*2.3mm,且右乳结节减少一个,腋下淋巴结结节消失。

方拟:两剂,打细粉冲服,早晚饭后半小时各服10g。

2020-06-28五诊。

患者服3.26日中药方后,已无耳鸣,今来复诊。

现症见:双乳经前胀痛明显减轻;纳眠可,二便调;性情尚稳。

末次月经6月1日,周期正常,量少,色鲜红,夹杂少量血块,带下不多。

舌边尖红,苔薄白;脉弦数。

方拟:15剂,日一剂,水煎服。

七、用药心得乳腺结节和乳腺囊肿的病程一般都很长,长得快的一年就可达几毫米,长得慢的几年都没多大变化。

根据我的经验,囊肿多由痰浊所化生,所以在用药上以化痰祛湿为主,辅以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之品;结节或肌瘤多由瘀血所化生,故以破血逐瘀、软坚散结为主,辅以健脾化湿、扶助正气之品。

正所谓“久病必有瘀”、“久病必有虚”也。

叶桂认为,“久病入络”,“久病必瘀闭”,甚至“经年累月,外邪留着,气血皆伤,其化为败瘀凝痰,混处经络”。

因此,久病入络,其深而重,或为络脉久滞,或为癖血痰凝,以致瘤结难解。

初病者,多属气机失调,尚可以草木类药调之,而病久血伤人络,阳动之气无以旋运,必须用虫类药物治疗。

故清代医家吴鞠通有言:“以食血之虫,飞者走络中气血,走者走络中血分,可谓无微不入,无坚不破。

”临床上,我喜用鳖甲、牡蛎、地龙、僵蚕、水蛭、蜈蚣、土元之类(穿山甲虽力猛效彰,因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且价格昂贵,故多以水蛭代之)搜剔络中顽痰死血,以达破积消癥、行气活血、化痰软坚、通络散结之功。

八、总结本病多发于中青年女性,也偶发于部分青年男性。

我们都知道,病从口入,但是大部分人不知道,很多疾病,都是生气造成的,不生气才能不生病。

最新研究表明,50%的疾病是由不良情绪引起的,20%的疾病是由饮食不节制和作息不规律率造成的,还有30%是由过度劳累引发的。

“气血冲和、万病不生。

”人们只有保持健康的心态,才能保证有健康的身体。

本人经过大量的临床观察,发现乳腺增生患者十人有九人都是性急易怒,还有一人性格温柔,却爱生闷气。

故本病的发生都是肝气郁结,肝失疏泄,气滞血瘀,痰瘀互结引起的。

足厥阴肝经抵小腹,布协肋,经乳房,循喉咙,肝经一旦瘀堵就会引起本经相关脏器的疾病,故乳腺增生出现结节或囊肿时很多都会并发甲状腺结节和子宫肌瘤、卵巢囊肿。

我称之为:一条藤上的三个瓜。

手术只是把瓜给摘掉了,只要瓜根不除来年还会再长出新瓜的,这就是手术复发率高的主要原因。

在治疗上,除了中药内服加膏穴外敷疗法外,我还要嘱咐患者做到三点:1、戒怒,调情志,忌抑郁,保持心情愉快;2、忌食生冷、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和海鲜;3、遵照医嘱,按时用药。

(邢志国郑州郑东素朴中医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