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里面「拗造型」:常见神经系统寄生虫感染影像表现
脑囊虫病磁共振影像表现PPT课件

• 脑囊虫病:是指猪绦虫的囊尾蚴寄生于脑部所引起 的一种疾病,是我国最常见
的中枢神经系统寄生虫病; 好发于农村青壮年,主要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等 地区;主要引起癫痫、头晕头痛、颅内高压、局灶性神经损 害等临床症状,严重 者甚至导致死亡。
• 囊虫的感染途径是食入的虫卵在十二指肠经消化液作用后, 六钩蚴脱出,穿过
左额叶囊性病变与局灶 性小结节。第二个的囊 性病变左枕叶,具有结核瘤:脑实质结核结节常以典型脑结核瘤T2WI或 flair 由中心区向外信号依次为低-高-低-高,呈四层“靶 环征”,病理上分别代表干酪样坏死、肉芽肿内层、肉芽肿 外层、水肿层,其中肉芽肿内层以上皮样细胞、朗格汉斯细 胞为主,肉芽肿外层以纤维化及胶质增生为主;T1WI亦 呈类似多环状表现,只是信号相反,部分呈等信号。T1W I增强结节呈环状强化,肉芽肿内外层呈均匀一体强化。
T2-weighted images are in upper column, and T1-weighted images with gadolinium enhancement are in lower column. (A) The initial brain MRI. Large abscesses are shown in the left thalamus and right occipital lobe. (B) Followup brain MRI after four months of anti-TB therapy, showing another abscess in the left temporal area and an increase in the size of the thalamic lesion. (C) After 24 months of interferon therapy, abscesses were markedly reduced in size and the patient was asymptomatic, with the exception of a presumably surgically induced visual field defect.
脑寄生虫病变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 多发钙化型:脑实质内多发钙化,圆形或类圆形,有时仅 见一片钙化,周围无水肿,增强无强化。
CT表现
➢ 脑室型:囊泡游离或附着于室管膜
➢ 以第四脑室多见,其次第三脑室,侧脑室少见。因囊泡密 度与脑脊液相似,囊壁菲薄,CT难以显示囊泡,有时仅表现 为间接征象,脑室形态失常或局限性不对称扩大,脉络丛移 位,梗阻性脑积水。部分囊泡密度可高于脑脊液,囊壁可见 环形强化或钙化。
➢ 感染途径: 人误食了猪绦虫虫卵或猪绦虫患者呕吐时虫卵
逆流至胃,在十二指肠经消化液作用,虫卵壳(2472h)破坏,六钩蚴孵出,钻入肠壁进入肠系膜小静脉, 再经体循环而到达脑膜、脑实质以及脑室内。六钩蚴 经过10周发育为囊尾蚴。
病理分期
➢ 囊虫存活期: 存活囊虫外为囊壁,内为囊液,可见头节,头节
大小约2-8mm,周围通常无炎性反应。 ➢ 变性死亡期:
囊虫变性接近死亡时,人体对其产生异常反应, 产生炎症、 、坏死及室管膜黏连等,引起脑肿胀。 囊虫壁由炎性细胞包裹,外层为富含血管的胶原纤维 形成肉芽肿,后期由胶原纤维结缔组织修复形成瘢痕。 ➢ 吸收钙化期:
囊虫死亡后,可呈钙化、囊变及胶质增生等继发 改变。
分型
➢ 脑实质型 急性脑炎型 多发小囊型 单发大囊型 多发结节型或环形强化型 多发钙化型
➢ 原发病灶为肺癌 ➢ 颅内多发转移
鉴别诊断
➢ 2、脑脓肿 常见于儿童及青少年,有急性感染症状,单发
或多发薄壁或厚壁环形病灶,增强壁均明显强化。 DWI病灶中心呈高信号。
脑棘球蚴病 英文
➢ 脑棘球蚴病 hydatid disease of brain ➢ hydatid 包虫;囊,泡;棘球囊,包虫囊
脑囊虫病磁共振影像表现ppt

• 脑囊虫病:是指猪绦虫的囊尾蚴寄生于脑部所引起 的一种疾病,是我国最常见
的中枢神经系统寄生虫病; 好发于农村青壮年,主要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等 地区;主要引起癫痫、头晕头痛、颅内高压、局灶性神经损 害等临床症状,严重 者甚至导致死亡。
• 囊虫的感染途径是食入的虫卵在十二指肠经消化液作用后, 六钩蚴脱出,穿过
不同时期的影像表现
• 活动期:多表现为小圆形囊腔,边缘清晰,大小 3-10mm, 多
发者较均匀,大小约 3-6mm。T1WI 囊液呈与脑脊液相似的 低信号,囊内见有偏心小点状等或略高信号影的头节,多数附 于囊壁上,少数可位于小囊的中心。FLAIR序列,囊液呈低信 号,头节则呈等或略 高信号,显示清楚,周围脑实质无水肿表 现。注射 Gd -DTPA 增强扫描表现不一,大多数 有环形增强 的囊壁,并于囊内可见点状增强的头节。 CT表现为大小不等 囊状低密度影,边界清晰,内可见稍高密度的偏心头节影。
• 蜕变死亡期: 主要表现有显箸的占位效应,在常规 T2WI 上表现为高信号,病
灶边缘显示不清,而 FLAIR序列图像上,囊液被抑制为低信 号,而水肿是结合水 仍呈高信号。两者结合病灶显示非常清楚。T2WI 图像上囊腔内囊液及周围 水肿呈高信号而囊壁与囊内模糊不清的头节影呈低信号, 即“白靶征”,注射 Gd-DTPA 增强扫描,囊壁呈环形增强,囊内头节呈点状强化。病程晚期,病灶 大小不一,囊壁增厚,头节影消失,病灶周围明显水肿。CT表现为多发低密度影, 边界欠清晰,在蜕变晚期可见点状钙化。
轴向T1加权像(A),轴位T2加 权图像(B),以及轴向和对比度 (C,D)共存水泡和胶体水疱阶 段脑囊虫病的冠状T1加权像。两 个左额叶囊尾蚴缺乏头节、周水 肿。具有内部头节和缺乏相关的 水肿的多个较小囊尾蚴处于水疱 阶段。头节可以在增强后的图像 (C和D)这些囊尾蚴可以最清楚 地看到。囊肿内容展示类似于在 所有序列脑脊液(CSF)的信号 强度。囊壁和头节的点状增强轻 度线状强化指出。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学表现

一、检查技术●颅骨平片●脑血管造影(:●脑(平扫,增强,,灌注成像●脑:平扫,增强,,功能性(扩散成像,灌注成像,波谱分析,脑功能成像)●脑:少用。
成人。
颅骨侧位片正常颅骨后前位和侧位颅骨后前位片正常颅脑DSA图像(二)脑CT: 正常表现颅骨及空腔:颅骨呈高密度,鼻窦及乳突内呈低密度。
(参照物?)脑实质:分大脑额、颞、顶、枕叶、基底节区及小脑、脑干。
脑室系统:双侧侧脑室、第三脑室和第四脑室。
蛛网膜下腔:包括脑沟,脑池和脑裂,呈均匀水样低密度。
增强扫描:正常脑实质无强化。
(Why ?)病灶密度的高低是相对的,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
急性血肿呈高密度脑梗死呈低密度颅脑CT横断面图像•(三)MRI• 正常脑MRI上,脑白质比灰质氢质子数目少,其T1 和T2值较短,故T1WI上脑白质信号稍高于脑皮质,T2WI上则稍低于脑皮质。
• 脑脊液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
• 脂肪组织T1WI和T2WI均为高信号。
•骨皮质、钙化和脑膜组织的含水量及氢质子很少,T1WI和T2WI均为低信号。
• 流动的血液因其流空效应,T1WI和T2WI均呈低信号,当血流缓慢或异时,其信号增高且不均匀。
正常颅脑弥散加权像(DWI)横断面冠断面矢断面MRI上都能显示各组颅神经t(二)CT检查平扫密度改变:高密度、等密度、低密度及混合密度病灶增强扫描特征:均匀性、非均匀性、环形强化及无强化脑结构改变:占位效应、脑萎缩、脑积水颅骨改变:颅骨病变,颅内病变累及颅骨病灶强化方式有助于疾病的定性诊断。
额部脑膜瘤呈显著均匀强化右侧顶叶转移瘤呈环形强化•(三)MRI检查• 肿块:一般性肿块呈长T1长T2信号;脂肪类肿瘤呈短T1长T2信号;含顺磁性物质肿块呈短T1短T2信号;钙化和骨化性肿块呈长T1短T2信号。
• 囊肿:长T1长T2信号或短T1长T2信号。
•水肿:长T1长T2信号。
•出血:因血肿期龄而异。
亚急性和慢性T1WI和T2WI 均呈高信号,周围低信号环。
神经科常见影像征象总结

高密度大脑中动脉征 就是大脑中动脉内血栓得直接征像,主要表现为大脑中动脉水平段密度增高,该征像可在 缺血发作后立即出现,多见于累及皮层得大面积大脑中动脉分布区梗死,常常提示病人预 后较差。由于扫描层面和大脑中动脉内血栓位置及大小得差异,并不就是所有得急性脑 缺血都能够可靠得出现高密度大脑中动脉征。高密度大脑中动脉征得诊断标准包括:1) 。大脑中动脉密度增高,高于对侧大脑中动脉和基底动脉·2)没有使用造影剂。高密度大 脑中动脉征说明动脉闭塞如果仍在脑缺血得治疗窗内则提示需要介入治疗
神经科常见影像征象总结
神经科常见影像征象总结
● 靶样征:
结核瘤增强CT典型者 为环状强化包绕中心 结节钙化或强化,称为 “靶样征”。
神经科常见影像征象总结
● 白质塌陷征: 脑外肿瘤大多边界比 较清楚,瘤灶邻近得脑 实质被挤压,推移出现 所谓"白质挤压"征,或" 白质塌陷"征
神经科常见影像征象总结
神经科常见影像征象总结
● 海蛇头征
神经科常见影像征象总结
● 蝴蝶征: 此种征像最常见于胼 胝体得胶质瘤和淋巴 瘤
神经科常见影像征象总结
● 虎眼征:
苍白球黑质红核色素 变性。头颅MRI就是临 床诊断本病最重要得 依据 在T2加权像上可 见双侧苍白球低信号, 在其前内侧出现对称 性高信号。
● 猫眼征:一氧化碳中毒 性迟发性脑病
● 蜂鸟征:
中喙状萎缩得中脑在 MRI平扫正中矢状位上 形如蜂鸟:见于进行性 核上性麻痹(PSP)中脑 被盖萎缩
神经科常见影像征象总结
● 富士山征----气颅。
大家应该也有点累了,稍作休息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
11
神经科常见影像征象总结
神经系统的特殊影像表现

动脉瘤充盈缺损征
分水岭梗死的串珠样改变
蝴蝶征
“蝴蝶征” 是原发于胼胝体的胶质瘤经胼 胝体辐射侵及两侧大脑半球,或一侧大脑 半球胶质瘤经胼胝体辐射侵及对侧大脑半 球的表现。 “半蝴蝶征” 是一侧大脑半球的胶质瘤经 胼胝体辐射侵及胼胝体,或胼胝体胶质瘤 经胼胝体辐射侵及一侧大脑半球的表现。 图3:为蝴蝶征;图4:为半蝴蝶征。
蝴蝶征
颈动脉夹层动脉瘤,线样征
静脉窦血栓的三角症 强化后可见空三角症
束腰征
水母头征
看懂了吗?
Thank you!
神经系统的特殊影像表现
来源:医学网站
高密度大脑中动脉征
脑膜尾症
十字症:桥脑萎缩征象 鸟嘴症:中脑萎缩征象
绳索征:大脑大静脉血栓形成阴阳八卦征中文名称: 阴阳征;阴 阳八卦征 英文名称: The yinyang sign 常见疾病:动脉瘤增强 CT征象
常春藤征 MoyaMoya病
大脑后动脉高密度征
中枢神经系统

脑内血肿
intracerebral hematoma
多因对冲伤或着力点区脑实质血管损伤出血所致
单纯脑实质内小血管破裂出血 脑挫裂伤多个小出血灶融合而成 继发于脑实质损伤导致局部血管壁损伤、自动调节功能
丧失导致迟发性脑出血
常发生在脑叶表面,如额叶、颞叶,在受力或对
冲部位,与高血压性脑出血好发于基底节、丘脑
CT平扫
高密度-钙化、脑出血、急性硬膜下和硬膜外血肿 等密度-亚急性出血、垂体瘤和神经胶质瘤、脑梗死早期
低密度-脂肪瘤、脑梗死、脑血肿、脑积水
混杂密度-颅咽管瘤、恶性胶质瘤、转移瘤
CT增强
明显强化-脑膜瘤、垂体瘤、血管瘤、血管畸形、恶性 胶质瘤 轻度强化-星形细胞瘤 无强化-新鲜血肿、脑梗死、囊肿
颅骨骨折
头颅受到外力打击所致
部位-颅盖骨骨折、颅底骨质 形态-线样骨折、颅缝分离、凹陷骨折、 粉碎骨折、穿通骨折、(青枝骨折) 沟通-闭合性骨折、开放性骨折
X-ray: 线样骨折-边缘锐利的线样低密度影,宽1-2mm 颅底骨折时不易直接显示骨折线,可以根据鼻窦 和乳突积液及颅内积气来间接推测 CT:骨折线、骨折片位置、凹陷骨折深度、颅内积气等
MRI
血肿期龄不同,信号不同 急性期
T1WI低信号,T2W等信号
亚急性期
T1WI和T2WI均为高信号;CT可为等密度
随时间推移
T1WI信号强度降低,但高于脑脊液 T2WI高信号
脑挫裂伤
contusion and laceration of brain
颅脑外伤所致的脑组织的器质性损伤
留囊性病变散在点片状出血
位于低密度区内,形态不规则,可融合成血肿 3~7天开始吸收,1~2月完全吸收或遗留低密度
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疾病影像学表现

④ MRA
4、MR表现
④ MRA
1. 1H波谱成像检查。 2. 功能性检查
➢ 扩散加权成像(DWI)及扩散张量 成像(DTI)
➢ 灌注成像(PWI) ➢ 功能成像(BOLD)增强
四、常见病影像诊断
脑卒中 颅脑损伤
(一)脑卒中
包括:脑梗塞和脑出ຫໍສະໝຸດ 。从临床症状鉴别诊断较为困难,通 过影像诊断极为简单。
位可清楚显示脑部与脊髓的形态结构, 如灰白质、脑室、脑裂、脑干、脑血管、 脑垂体等。其效果可与大体标本媲美。
三、基本病变影像表现
CT表现
①密度改变
高密度:
脑出血、钙化、富血管肿瘤
低密度:
肿瘤、炎症、梗死、水肿、囊肿、脓肿等
等密度 混杂密度
脑挫伤(出血,水肿)
脑膜瘤钙化
脑 梗 死
质量可 无创伤安全性高
缺点:
碘过敏 有辐射
胼胝体周围 动脉瘤
4、MR扫描
平扫:显示肿瘤、出血、梗塞、感染、畸形。
常规检查
➢T1WI:显示解剖结构好 ➢T2WI:显示病灶好
特殊检查
➢水抑制FLAIR:显示病灶更敏感(无水干扰) ➢脂肪抑制:了解病灶内是示含有脂肪 ➢磁敏感成像SWI:微出血敏感
窗宽/窗位
1000
-1000
3、CT扫描
增强:显示平扫不能显示的等密度病变。
确定病变性质。 显示病变大小、形态、数目。 确定病变的部位及解剖关系。 分辨肿瘤与水肿。
转移瘤
3、CT扫描
图像后处理技术:
MPR MIP VR SSD
3、CT扫描
CTA: 脑血管疾病的检查,部分取代DSA功能。 优点:
颈动脉造影 椎动脉造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脑里面「拗造型」:常见神经系统寄生虫感染影像表现
中枢神经系统寄生虫感染临床表现多样,起病隐匿,易与其它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混淆,造成漏诊或误诊。
影像学检查作为疾病诊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显示寄生虫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位置、数目、虫种特征及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程度,对明确疾病诊断及指导治疗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归纳总结和学习几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寄生虫感染的影像表现。
脑囊虫病
脑囊虫病是一种因食入大量绦虫卵所致的寄生虫病,常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并引起严重的头痛、癫痫、颅内高压等症状。
病理上可分为四期,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影像表现:
1. 活虫期:MRI 表现为长 T1 长 T2 囊性信号,增强可见环形强化,T1WI 上可见圆形低信号内小点样中等信号影,此为头节;
2. 退变死亡期:MRI 上可见虫体周围长 T1 长 T2 水肿带,囊壁增厚,头节变小甚至消失;
3. 单纯钙化期:CT 可见钙化灶,MRI 表现为 T1WI 等或低信号,T2WI 低信号;
4. 混杂期:三期病灶在同一患者中同时存在。
根据脑囊虫的病变部位可分为:
1. 脑实质型
图1 a:囊内信号为头节;b:退变死亡期病灶可见环形强化,周围水肿带;c:环形强化;d:钙化灶
图 2 多发脑实质病灶,呈满天星状2. 脑室型
图 3 脑室型病灶
3. 蛛网膜下腔型
图 4 蛛网膜下腔病灶,可见强化
脑裂头蚴病
在中国基本上所有裂头蚴病是由曼氏裂头蚴感染所致。
裂头蚴进入人体后,通常在皮下组织或肌肉组织形成病灶,部分进入大脑,形成脑裂头蚴病。
脑裂头蚴病主要表现为隐袭性头痛、癫痫发作、肢体瘫痪等局灶神经功能受损表现。
头颅 MRI 改变主要是:聚集的多发性小环状强化(「绳结征」),隧道样强化(「隧道征」)。
图 5 可见「绳结样」强化
图 6 可见「隧道征」
脑包虫病
包虫病又称棘球蚴病,是新疆地区常见的地方性寄生虫病。
包虫病包括两种类型即细粒棘球蚴和泡状棘球蚴,前者因感染棘球蚴虫卵形成囊肿,后者形成局灶性病灶。
1. 细粒棘球蚴:又称脑囊性包虫病,可单发或多发,包囊边界清晰,囊液呈长 T1 长 T2 脑脊液样信号,母囊内可见多个子囊,周围无明显水肿带;包囊破裂可见强化,及周围水肿带。
2. 泡状棘球蚴:又称脑泡性包虫病,脑组织中浸润性生长,常误诊为恶性肿瘤,周围常有水肿带;T1WI 呈等信号,T2WI 呈「煤炭样」黑色底信号,内可见多个稍高信号的小囊泡影;可有不规则环形强化
图 7 1~3:无破裂脑囊性包虫病;4~7:破裂的脑囊性包虫病;8~9:无破裂脑囊性包虫病; 10~16:脑泡型包虫病
脑弓形虫病
脑弓形虫病是人体免疫力低下时最容易并发的机会性感染之一,特别是艾滋病的广泛流行,机会性感染性脑弓形虫病呈明显上升趋势。
脑弓形虫病变多位于灰白质交界处、基底节等区域,呈多发片状或结节状。
CT 平扫一般表现为多发斑片状、片状低密度灶,部分病灶内可见点片状较高密度影,增强后呈环状或斑片状强化;MRI 中呈长T1 长T2 信号,周围伴水肿,增强后环状或斑片状强化,部分可见「靶征」。
图8 a:双侧基底节区强化;b:9 天后复查见多发片状及环状强化
图 9 强化及 T2WI 可见「靶征」
脑血吸虫病
血吸虫病主要累及静脉系统引起消化道症状,但是当虫卵沉积到脑部时,则引起脑血吸虫病。
虫卵主要沉积到软脑膜,皮层及皮层下部位,引起炎性细胞反应形成虫卵肉芽肿,局部组织缺血坏死等。
急性期症状表现为发热、头痛、腹泻、皮疹等中毒症状;慢性期主要表现为癫痫,颅内压增高及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
影像学检查 T1WI 表现为等、低信号,T2WI 为高或稍高信号,周围有「指套样」水肿带;强化呈大小不等、结节状或环形,或呈簇状分布,中心线性强化、外周小点状结节环绕为特征性表现。
图 10「指套样」水肿带
图 11 簇状分布的小结节样强化
图 12 线性及小点状结节强化
编辑 | 肺克不克肺
投稿|***************
参考文献
1. Coyle CM. Neurocysticercosis: an update. Curr Infect Dis Rep. 2014 Nov;16(11):437.
2. Kumar A, Goenka AH, Choudhary A, Sahu JK, Gulati S. Disseminated cysticercosis in a child: whole-body MR diagnosis with the use of parallel imaging. Pediatr Radiol. 2010 Feb;40(2):223-7.
3. Gong C, Liao W, Chineah A, Wang X, Hou BL. Cerebral sparganosis in children: epidemiological, clinical and MR imaging characteristics. BMC Pediatr. 2012 Sep 24;12:155.
4. 米日古丽·沙依提, 贾文霄. 脑包虫病的 MRI 表现及诊断 [J]. 中华放射学杂志,2010,44(7):700-703.
5. Suzuki K, Masuya M, Matsumoto T, Ito N, Ohishi K, Maeda M, Katayama N. High-intensity signals in the basal ganglia from gadolinium-enhanced T1-weighted MRI as an early change in toxoplasma encephalitis in an AIDS patient. J Infect Chemother. 2010 Apr;16(2):135-8.
6. Masamed R, Meleis A, Lee EW, Hathout GM. Cerebral
toxoplasmosis: case review and description of a new imaging sign. Clin Radiol. 2009 May;64(5):560-3.
7. Liu H, Lim CC, Feng X, Yao Z, Chen Y, Sun H, Chen X. MRI in cerebral schistosomiasis: characteristic nodular enhancement in 33 patients. AJR Am J Roentgenol. 2008 Aug;191(2):5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