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文化地起源——原始社会

合集下载

1、第一章 原始社会

1、第一章 原始社会

第一章原始社会第一节从原始群到氏族制的出现一、中国是人类起源地之一我国是人类起源和发展的摇篮之一。

在云南开远、禄丰等地,先后发现拉玛古猿化石(下颌骨及较完整的头盖骨),据测定为距今八百万年前形成阶段的猿人。

1965 年在云南元谋上那蚌村又发现属直立人的两颗门齿化石,测定为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前的晚期猿人。

这些发现充分证明,我国是人类起源地之一。

晚期猿人化石,还有蓝田人(距今八十万年左右)、北京人等。

其中北京人文化遗存较为丰富,是我们了解我国原始社会初期历史的一个重要依据。

二、猿人阶段-北京人北京人化石及其文化遗存是从 1927 年开始发现于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

陆续发掘出分属 40 余个男女老幼的人骨化石,据测定距今约六十九万年。

北京人洞穴中发现多达 10 件以上的石器。

这些石器制作简单,一般不作第二次加工,大都没有固定类型。

考古学上称使用这种原始石器的时代为旧石器时代,北京人属于旧石器时代的早期。

北京人的体质特点,一方面已具有人的性质,另方面还保留着某些猿的特征,所以我们称之为猿人。

北京人的原始特征是:头盖骨低平,头骨较厚,脑容量小,平均只有 1059 毫升(现代人 1400 毫升);眉骨隆起,吻部突出,牙齿粗大,没有明显的下颏。

北京人门齿呈铲形,宽鼻,平面,有下颌圆枕,与蒙古人种特征相近。

北京人的四肢与现代人差别不大,特别是上肢已很接近,说明他们能直立行走,双手已能自由活动。

这应是经长期劳动形成的,所以恩格斯言:“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1]北京人洞穴中还发现厚达 6 米的灰烬堆积层,说明他们只知用火。

火不仅能取暖,熟食,增强体质;又给人们一种与自然斗争的有力武器。

所以恩格斯又说,火的使用“直接成为人的新的解放手段”。

[2]堆积物的厚度也说明北京人曾长期居住于此,估计约有数十人构成为一个群体。

原始社会物质生产发展水平决定着原始社会的组织形式。

北京人时期,生产力极度低下,单个人不能独力生存,必须结合成群,尚未形成较稳定的对偶家庭,“知其母不知其父”的现象是较为普遍地存在的。

谈谈你所知道的原始社会

谈谈你所知道的原始社会

谈谈你所知道的原始社会中国的原始社会又叫史前时期,在史书上几乎没有文字性的记载,我们对于这段时期的认识和了解主要是通过古遗址的发掘和人们口耳相传的神话传说一点点深入的。

故其中的考点主要是一些古人类遗址遗迹及其归属和特点。

一、原始社会主要代表元谋人:发现于云南元谋县,距今约170万年前;蓝田人:发现于陕西蓝田,距今约80万年前;北京人:发现于北京周口店,距今约70-20万年前;山顶洞人:发现于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北京人遗址顶部的山顶洞,距今约18000年前;河姆渡文化:发现于浙江余姚,距今约5-7千年前;仰韶文化:发现于河南三门峡市淹池县仰韶村,距今约5-7千年;半坡文化:发现于陕西半坡村,距今约5-6千年前;大汶口文化:发现于山东泰安大汶口镇,距今约4-5千年前;龙山文化:发现于山东省济南市厉城县龙山镇,距今约4000多年;黄帝:距今约4千年前。

二、按劳动工具划分从劳动工具这个角度来看,原始社会被称为石器时代,又分为新石器和旧石器时代。

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石器的精细程度。

属于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有: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等。

属于新石器时代的古人类有:河姆渡文化,仰韶文化,半坡文化,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黄帝,等。

三、按社会组织形式划分从社会组织形式这个角度来看,原始社会可以分为原始人群和氏族社会,氏族社会又分为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

属于的原始人群的有: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等。

属于母系氏族社会的有:山顶洞人,河姆渡文化,仰韶文化,半坡文化,等。

属于父系氏族社会的有: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黄帝,等。

注:1.某些古人类的特点:①元谋人:已知我国最早远古居民。

②北京人:制石器,用火(天然火,保存火种),世界上出土古人类遗骨和遗迹最丰富。

③山顶洞人:打制石器,能磨光钻孔(骨针缝衣服),爱美,人工取火。

④河姆渡文化:属于长江流域,用耒耜耕地,开始种植水稻(中国是世界上种植水稻最早的国家),挖水井,饲养猪狗水牛。

中国史第1章中国的原始社会

中国史第1章中国的原始社会

第一章中国地原始社会原始社会地主要特征:1,生产力十分低下,物质极端贫乏,生产资料公有2,人们共同劳动,共同消费3,没有剥削压迫,也就没有阶级,国家关于原始社会地分期:1,根据社会组织[血缘家族氏族社会(母系父系)]2,根据考古学(旧石器时期新石器时期铜石并用时期)3,根据人类学【猿人(直立人)古人(早期智人)新人(晚期智人)】4,根据婚姻发展状况(血族群婚族外婚对偶婚一夫一妻制)5,摩尔根《古代社会》根据人类文明程度人类起源蒙昧时期制陶术发明野蛮时期文字地使用与标音字幕发明文明时期第一节中国历史地开端一,人类社会地起源(《圣经创世纪》,女娲)达尔文理论地提出:十八世纪,英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科学研究引起人们极大重视,英国达尔文提出“生物进化论”.,恩格斯崭新论断:年,恩格斯著《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地作用》,在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基础上提出崭新论断劳动创造了人二,猿人血缘家族地早期(元谋,蓝田,北京)人类学分期:猿人(直立人)考古学分期:旧石器时期地初期,其工具制作非常粗糙婚姻状况:血族群婚,即年龄相近地男女之间地群婚(蓝田人:眉脊骨特别粗大,前额低平,嘴部突出牙齿较大,头骨枕部宽阔而圆钝头骨上窄下宽,外形轮廓呈楔形脑壳较厚,脑量较小(约)北京人:无明显下额,鼻子宽而扁同,,脑量(个别达到)原始人与现代人地区别:原始人:同,,,以上特征随年代推移而发生变化)社会组织:血缘家族(血族群团),人类第一个社会组织经济生活:采集和狩猎为主,其工具主要有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等等,能使用天然火三,古人血缘家族地解体(主要代表:大荔人(万年)许家窑人,丁村人,长阳人,马坝人(万年).大荔人头部楔形减少,嘴部不突出,脑量,原始特征依然存在,但又明显进步)人类学分期:古人(早期智人)考古学分期:旧石器时期中期(仍是打制石器,但制作更为精细)婚姻状况:族外婚(排除旁系亲属间地婚姻关系,形成不同族群间地群婚关系)社会组织:血缘家族(血族群团),但族外婚导致其趋于解体.经济生活:仍以采集和狩猎为主,学会了人工取火.第二节原始社会地发展什么是氏族?氏族是由有亲属关系地人组成地大家庭,有共同地宗教仪式,共同地墓地,而且一般实行共同地土地占有,氏族成员之间禁止通婚.氏族地内涵:氏族是血缘为纽带,以族外婚为前提地社会生产,生活单位氏族是一个有机地整体同一氏族有共同地特定名号和共同信仰,表现为图腾崇拜.(图腾制度地特点:一个氏族一个图腾,认为本氏族为该图腾所生对于图腾有一整套神圣地崇拜仪式或禁忌起到限制婚姻作用随氏族地分裂而分裂)什么是氏族公社?以氏族为基本单位,由众多氏族而构成地社会组织人们聚族而居,生产资料公有,共同享受氏族财产私人没有财产继承权(发展趋势: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什么是母系氏族公社?世系按母系血缘计算妇女在生产中起主要作用实行母方居住制,男子是配偶,每一个人都属于母亲所在地氏族妇女是氏族地管理者男女地位不平等,女尊男卑为什么是母系氏族公社?社会分工所致:男子渔猎,女子采集,决定了女子居社会生活地主导婚姻所致:群婚造成“民知其母而不知其父”地状况,无法以父系血缘为纽带一,新人氏族社会地形成人类学分期:新人(晚期智人)考古学分期:旧石器时期类型增多,符合工具地使用,出现骨角器婚姻状况:族外婚(“普那路亚”婚)(普那路亚(夏威夷):亲密地伙伴)社会组织:逐渐过渡为氏族公社经济生活:仍以采集,狩猎(代表武器石球,弓箭)为主,出现了装饰品,说明人们有了审美观念,原始艺术开始萌芽二,母系氏族地繁荣考古学分期:新石器时期(数量,种类多,磨光石器普遍使用,农具陡增,更精细,锐利,形状更端正)婚姻状况:对偶婚,一对男女在长或短时间内较固定地偶居,是可以轻易离异地个体婚社会组织:以氏族为基本单位,通常包括几个女儿氏族组成一个母系大家族(胞族)经济生活:突出表现:原始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出现.第三节原始社会解体约距今五千年左右,母系氏族逐渐向父系氏族过渡,他标志社会地解体为什么出现这种过度?生产力地发展导致男子在农业生产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生产力地发展导致社会社会财富增多,私有制家庭地地出现成为可能综上,占主导地位地男子有了私有财产,需要继承,因此传宗接代按父系血缘计算成为必然一,父系氏族主要特点:主要代表:屈家岭文化,龙山文化,齐家文化婚姻状况:一夫一妻制(建立在丈夫统治之上地.比较稳固,持久.女嫁男方,子随父性)社会组织:基本单位依然是氏族,但由母系氏族过渡到父系氏族【一个父系氏族包含若干父系大家庭,而父系大家庭地成员由同一男性繁衍地若干家庭(此时经济上没有完全独立)】经济生活:农业:工具地改进,农作物品种增多畜牧业:六畜俱全(马牛羊鸡犬猪)手工业:突出成就制陶术进一步发展,制铜业出现二,原始社会地解体原因:生产力发展财富增多私有制产生(在这一过程中,两次社会大分工起到促进作用,导致原始交换日益频繁,加剧贫富分化)贫富分化出现阶级产生军事民主制:原始社会末期实行于部落联盟地特有行政制度,各部落首领推举出某一部落地首领为联盟首领,即军事首领特点:民主性:军事首领选举产生,死后禅让,重大事件由他召集各部落首领共同决策,故没有太大权力.军事性:负责率军作战,担任主祭,故有一定权力结论:反映了由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时期地特征四,原始社会末期地传说(黄帝与炎帝地故事)黄帝,姓姬,号轩辕氏,居陕西黄河流域炎帝,姓姜,号神农氏,居陕西渭水流域蚩尤,九黎,居淮河流域黄帝和炎帝通过涿鹿之战战胜蚩尤,黄帝通过坂泉之战战胜炎帝结论:黄帝是华夏族(汉族)地前身黄帝在发展中融合了炎帝和九黎地部落尧舜禹地传说:尧谘四岳,解决水灾鲧寿命治水禹寿命治水通过禅位站在阶级社会门槛上地人物舜通过禅位禹通过世袭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王启。

中国的原始社会

中国的原始社会
禅让制:是中国统治者更迭的一种方式,指在位君主生前便将统 治权让给他人。形式上,禅让是在位君主自愿进行的,是为了让 更贤能的人统治国家。通常,禅让是将权力让给异姓,这会导致 朝代更替,称为“外禅”;而让给自己的同姓血亲,则被称为 “内禅”,让位者通常称“太上皇”,不导致朝代更替。原始社 会的禅让制是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
古代中国的原始社会
中华文明的起源
中国原始社会的时间和阶段
时间:170万年前---公元前2070年
阶段划分: 从生产工具的角度: 旧石器时代【170万年--1万年前] 新石器时代【1万年前--公元前2070年】
旧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 是指以打制 方法制作石 器的时代。
旧石器时代的特征:
以渔猎和采集为生,使用打制石器, 生产力发展水平极低,集体生产集体消 费,过着群居生活。旧石器时代晚期出 现氏族公社,元谋人、北京人已经学会 用火。
新石器是指以打磨结合方法制作石器 的时代。
新石器时代的古代人类的文化遗址
距今约7000—5000年,黄河中 上游地区进入仰韶文化时期, 它的基本特征是彩绘陶器,以 粟为主要栽培作物。大致同一 时期,黄河下游分布着大汶口 文化,长江下游有河姆渡文化。 河姆渡文化的居民种植水稻, 并且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已 经发明了弓箭,弓箭的发明是 人类生产工具和武器的一项重 大改进。
古代希腊许多城邦的主要地方行政官(archon)。一人或数人。希腊 语原意为领导人、统治者。公元前682年起,雅典年年公布执政官名 单。到公元前7世纪中叶,行政权便掌握在9个执政官手中,由他们 分担过去由国王一人独揽的宗教、军事和司法职责。正职执政官是 主要的民政和司法官员,可能兼任五百人会议和公民大会主席,并 且是名年执政官,以他的名字命名在职年份。其次是督军,在战争 中担任统帅,在涉及外国人的诉讼案件中担任法官。第三是维系王 室的司祭官,是主要的宗教官职,并在贵族会议承审杀人案件时担 任首席。最后还有6名民事法官,处理琐细的司法问题。执政官原先 只能由贵族出身的人担任,而且是终身职。最后任期减为10年,又 减为一年,任期结束不再当选,但可以成为贵族会议的终身议员。 大约在公元前594年,梭伦规定财产最多和次多的两个阶级均可当选 执政官,以前贵族垄断的情况才告中断。根据克利斯提尼宪法,执 政官直接由公民大会选出;后来则由500名事先选出的候选人抽签产 生。后来被选举权扩大到第三个、第四个阶级。到公元前5世纪,执 政官权力大减。受雅典影响,执政官制度广泛传布于爱琴海诸岛,

第一章__中国的原始社会

第一章__中国的原始社会

北京人化石
北京人遗址
北京人头像复原 北京人牙齿化石
北京人生活示意图
原始社会的形成与发展
一、中国历史的开端
北京猿人的体质特征 ①前额低平;②眉骨粗大;③嘴巴前伸; ④颧骨较高;⑤脑容量小;⑥下肢弯曲。
北京猿人头盖骨化石
原始社会的形成与发展
一、中国历史的开端
北京猿人的社会生活 猿人阶段处于杂婚与血缘婚时期。
原始社会的形成与发展
【教学目标】
了解我国原始人类形成和发展的基本情况,知道我国是人类的
重要发祥地;掌握猿人、古人、新人、智人、化石、旧石器等名词 概念;认识北京人的体质特点和智人对人类的贡献。
【重点难点】 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是北京人的体质特点;原始人类的繁衍。难 点是为什么说我国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北京人的体质特征说明了 什么问题?
第一章
中国的原始社会 (约200万年前~前2070年)
原始社会的形成与发展
原始社会的形成与发展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参考文献
一、中国历史的开端
二、原始社会的发展
练习与思考
原始社会的形成与发展
一、中国历史的开端
我们的远古祖先是谁? 为什么说我国是人类重要的发祥地?
原始社会的形成与发展
一、中国历史的开端
原始社会的形成与发展
新石器
经磨制而制成的具一定形状和功用的石器。使用新
石器的时代称为新石器时代。人类使用新石器,对于过去 所用的打制的旧石器而言是一个进步。新石器可一直使 用到铜石并用时代及青铜器时代。
原始社会的形成与发展
我国古代传说中两个著名人物——神农氏和伏羲氏,就是原始农 业和原始畜牧业初创时代的代表。原始农业和原始畜牧业的分工是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知识梳理-2024~2025学年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知识梳理-2024~2025学年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2024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复习知识点整理第一单元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第1课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一、我国境内的古人类1、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化石和旧石器时代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这些古人类遗址遍布全国各地。

2、元谋人——我国境内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古人类之一。

时间:距今约170万年地点:云南省元谋县3、蓝田人——考古学家发掘出的一个完整头骨化石。

时间:距今约160万年地点:陕西蓝田4、郧县人——目前考古学家发掘出的3个头骨化石时间:距今约100万年地点:湖北郧阳通过对元谋人、蓝田人、郧县人遗址的研究可以看出,他们已经能够制作和使用工具。

二、北京人1、时间:至今70万-20万年发现时间:1921年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地位: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

2、北京人的特征(1)特征:北京人的头骨,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吻部前伸,脑容量比现代人小。

他们身高平均为157厘米,上肢与现代人相似,下肢较上肢略长,能够直立行走。

(2)北京人生产生活情况①工具:能够制造和使用劳动工具,打制粗糙的石器,称为打制石器,使用这种石器的时代称为旧石器时代;②生活组织形式:生存环境险恶,个人无法生活,北京人过群居生活,一起获取食物;③用火:学会使用火,能保存火种,从而改善生存条件,增强适应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

三、山顶洞人1、时间:距今约距今约3万年。

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顶部洞穴里2、体貌特征:模样与现代人基本相同。

3、山顶洞人生产生活情况:(1)山顶洞人使用打制石器,已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

(2)会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猎、捕鱼为生。

(3)用骨针缝制衣服,懂得爱美,死后埋葬。

(4)山顶洞人生活在按血缘结合起来的氏族。

列举山顶洞人与北京人的异同点:答:相同点:①、生活地区相同②、都使用打制石器不同点:①、体质特征:北京人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而山顶洞人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中国古代社会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古代社会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古代社会的起源与发展中国古代社会从原始社会逐渐向农耕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演化,经历了长期的发展与变迁。

本文将从各个时期的特点与演进来探讨中国古代社会的起源与发展。

1. 原始社会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早阶段。

在原始社会中,人们生活在原始森林中,以狩猎、采集为生。

没有私有制和阶级分化,社会结构相对简单。

人们通过亲缘关系和共同利益来组成部落生活,形成了原始社会的基本形态。

2. 农耕社会随着农业的出现与发展,中国进入了农耕社会阶段。

农耕社会的兴起意味着人类开始定居于一地,以种植农作物为主要生产方式。

这种生产方式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

社会开始出现部分的分工与专业化,人们开始形成农业社群。

同时,农耕社会也为社会的进一步分化奠定了基础。

3. 奴隶社会奴隶社会是农耕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中间阶段。

在奴隶社会时期,人们熟练地掌握了农业技术,并开始发展手工业和商业。

同时,奴隶制度的形成使社会分化更加明显,社会阶级的出现和阶层之间的矛盾也逐渐加剧。

奴隶社会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4. 封建社会封建社会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主要发展阶段。

封建社会的核心是封建制度和地主阶级的统治。

国家以君主为中心,以宗族、亲缘关系为基础组织,实行分封制度,形成了多个大小封建国家的结构。

封建社会时期的社会分工更为复杂,商业与手工业发展迅速,城市开始兴起。

然而,封建制度对农民的剥削和压迫也日益加深,社会矛盾逐渐积累。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社会经历了原始社会、农耕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四个主要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中国古代社会的起源与发展不仅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对全球文明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社会逐渐向着农耕、城市化、社会分工和阶级分化的方向发展,为后来的封建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国家的产生是文明形成的本质特征
课堂探究——早期国家如何形成?
良渚文化 剩余产品
私有制出现
贫富分化 阶级社会 手工业专业化
神权
区域性国家
王权 都邑性城市
组织力动员力 公共权力
红山文化
公共空间和公共权力
墓制等级高
社会分化加大 进入阶级社会
仰身直肢
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的祭坛、积石冢
有玉器陪葬
龙山文化
王权的出现
旧石器时代
①使用打制石器 ②过着群居生活 ③采集和渔猎 ④会使用火
新石器时代
①使用磨制石器 ②原始农业、家畜饲 养、养蚕缫丝 ③大量使用陶器(火 的应用) ④使用玉器 ⑤城墙、祭坛和神庙
何以文 明——文 明起源的
标准?
何以文明——文明起源的标准
中国标准
• 社会分工(玉器、高等级陶器、青铜器制作) • 阶级分化,出现王权、神权。 • 都邑性城市。 • 国家(公共权力)。
课程标准:
• 1.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 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 2.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起源特 征。
一、文明的起源——原始社会时期 二、文明的曙光——早期国家的诞生
一、文明的起源——原始社会时期
生活状态
①使用磨制石器
②原始农业(刀耕火种)
③饲养家畜
④定居生活
④养蚕缫丝
⑤大量使用陶器
2、新石器时代(距今约1万年-5000~2000年)
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
⑥城墙、祭坛和神庙
良渚文化玉琮
良渚文化陪葬品
⑦使用玉器
良渚古城——早期区域性国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用文案标准第一章中国文化的起源——原始社会绵延5000年之久的中华文化诞生在东亚大陆上。

这里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适合于人类生存和繁衍,因此,从数百万年以前,祖国大地上就已经留下了远古先民的足迹。

继此之后,黄河上下,大江南北,东自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会合处,西至帕米尔高原,几乎无处不有原始人类的分布。

他们在广袤的大地上,绵延的历史年代里创造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和风俗习惯等文明,为中华文化的起源铺垫了丰厚的基础。

第一节中国文化起源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模式一中国文化起源的自然地理环境中国文化赖以产生的东亚大陆独特的地形、地貌和气候,规定了原始先民生活和创造文化的自然地理条件。

中国的地势,西部高而东部低。

按落差可分为三个台阶:青藏高原为第一台阶,有“世界屋脊”的称号。

这里一般高度在4000—5000米,有的山峰超过7000米,世界最高的喜马拉雅山高度在8800米以上。

青藏高原巨大山脉之间的湖泊、沼泽与万古不化的积雪,涵育了祖国的母亲河长江和黄河,她们和澜沧江等都是亚洲最大的河流。

高原东侧的横断山,由无数的高山峡谷组成。

再往东、往北,从大兴安岭到太行山、伏牛山、雪峰山一带为第二台阶。

第一、二台阶区既有神奇宏阔的盆地,如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吐鲁番盆地、四川盆地等,又有雄姿勃勃的西北和西南高原,如黄土高原、阿拉善高原、内蒙古高原、鄂尔多斯高原、云贵高原等,还有低于海平面155米的吐鲁番艾丁湖以及层出不穷的峻岭山梁、瀚海戈壁、丘陵、河谷、草地、绿洲等,地形极其复杂。

东部地区是中国台地的第三阶梯,它除台湾岛以外,地势均在海拔200米以内,包括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及江南的丘陵、盆地等。

总的来看,崇山、高原、大型内陆盆地多在西部,而丘陵、平原、山地多在东部,东南沿海,则有宽阔的大陆架,像一只巨型的手臂,缓缓地伸入海下。

中国大部分地处北温带,三面环山,或是无垠的大漠戈壁,东南一带沿海,气候类型多,有暖温、湿润、干旱、高寒、阴湿等差别。

由于受季风气候明显的影响,降水量随季节而有显著的变化。

此外,由于中国处在世界最大的欧亚大陆地带,大陆性气候强,影响之下,冬夏温差大,降雨多,降雨性质也多不同于海洋性气候,温度和水分条件配合好,极有利于农作物的发育生长。

地理环境是人类生产、生活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中国处于地球中纬度的优越位置,东临太平洋,西南距印度洋也不远。

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温和,降雨充沛。

黄土高原及由黄土冲积形成的平原,土质疏松,适合于原始人用简单的工具进行生产。

因此,从阴山山脉和辽河中游以南,青藏高原、横断山脉以东,就成了中国先民最理想、聚集人数最多的开发区。

西南、西北、华北等地区,也留下先民活动的足迹。

他们的物质和精神文明创造,直接开启了中国文化的源头。

二中国文化起源的模式中国文化是以区域文化汇聚融合模式形成的。

古人类学家的研究表明,中国是人类最早活动的地区之一。

人类的历史距今已有四五百万年,在这个漫长过程中,人类早期各阶段的遗骸化石,在中国大地上均有发现;人类起源序列各主要环节,在中国古人类学的发现中没有缺环。

云南元谋蝴蝶山腊玛古猿遗址,除发现大量原始石器和骨器外,还惊人地发掘出一块人的左股骨,据科学测定,这是400万年以前,也是迄今中国境内发现的最早人类遗骸,学术界称他为“蝴蝶人”。

河北省阳源县小长梁文化的地质年代距今250万年。

1965年,云南省元谋县还发现了距今170万年前人类的化石。

山西芮城县匼河文化遗址附近西侯度遗址的地质年代也在170万年以上。

此外,1965年在陕西蓝田县发现的蓝田猿人文化,距今75万年。

1929年在北京发现的北京猿人,距今约50万—60万年。

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全国大多数省区均有发现。

中国已经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有7000余处。

它如满天星斗,闪耀着祖国源远流长的古文化光彩,反映出中国文化起源的区域性特色。

如辽河流域的查海文化、兴隆洼文化,山东泰沂地区的后李文化,关中的老官台文化,甘肃的大地湾文化、马家窑文化,河南的裴里岗文化、仰韶文化,河北的磁山文化,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河姆渡文化,长江中游的彭头山文化、城背溪文化和石皂文化等等。

有学者用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学说,将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划分为几个特色不同的文化区:1.黄河中下游文化区一是黄河中游以中原为中心,北达河套及长城沿线,南接鄂西北,东至豫东,西抵黄河上游甘、青接壤处的考古文化区。

代表文化有磁山文化、裴里岗文化、大地湾下层文化、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等。

二是以黄河下游的泰山为中心,南至淮河,东至大海,北至无棣即先秦时期的济水及海岱地区。

代表文化有后李文化、青莲岗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和岳石文化等。

2.长江中下游2个文化区长江中游文化区,指以江汉平原为中心,南包洞庭湖,西尽三峡、渝东,北达豫南与黄河中游文化区相交错的自成体系的考古学文化区。

代表文化有屈家岭文化、彭头山文化、城背溪文化和石皂文化等。

长江下游文化区指以太湖平原为中心,南到杭州湾,北以宁镇地区为中心,包括苏皖接壤地的文化区。

代表文化有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松泽文化、良渚文化等。

3.燕辽和黄河上游文化区指以燕山南北、长城地带和以甘、青为重心的北方文化区。

包括辽东、辽西和燕山南北的新石器文化。

代表文化有辽西的查海(在辽宁阜新)文化、兴隆洼(在内蒙敖汉旗)文化、赵家沟文化、红山文化、富河文化等。

辽东及旅大地区,则有新乐文化、小珠山下层文化等。

黄河上游陇山以西的甘、青地区,以马家窑文化和齐家文化为代表。

4.华南文化区以鄱阳湖、珠江三角洲为中心,包括今两广、闽台、江西在内的东南沿海地区文化。

早期的重要遗址有江西的仙人洞、广西的豹子头、广东的西樵山、台湾的大盆坑文化遗址等。

晚期遗址有江西修水山背文化、广东石峡文化、福建昙石山文化、台湾凤头鼻文化、圆山文化、卑南文化等。

云贵高原有云南白羊村文化。

西藏昌都有卡若文化等。

5、方游牧与渔猎文化区指东北北部、蒙古高原、阿拉善高原和塔里木盆地东缘等地以细石器为代表的考古遗存。

以黑龙江为例,其新石器文化可分为西部铜钵好赉文化、中部昂昂溪文化和东部新开流文化等。

1上述考古文化的区域划分反映了中国文化起源的基本模式,中国文化就是在这种多元区域性文化不平衡发展的基础上,汇聚、冲突、融合而成的。

第二节原始先民的物质文化农业为人们提供了较为稳定的食物来源,是原始时代世界性的文明创建。

中华农业自成体系,是中国先民自创的而不是向外域学来的生产技术。

农业发明于原始采集业中人对自然的观察,但从新石器时代开始,中国先民就已经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创建了比较稳定的农业经济形式。

考古发现证明,当时黄河流域盛行的是旱地农业,作物品种主要有黍、稷、麦、菽等。

长江流域则主要是水田农业,作物以稻为主。

先民使用的农业工具,主要有石刀、石斧、1 参见陈连开:《论中华文明起源及其早期发展的基本特点》,《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0年5期。

木耒、石耜、石锥、石铲、石锛、蚌刀、石镰、蚌镰等。

他们将遍地可见的石块和吃剩的兽骨,打碎、磨光、钻孔、安柄、制成砍树、翻土、耕耘、收割、磨面、打猎的工具。

原始社会晚期的齐家文化遗址,如甘肃武威皇娘娘台,永靖大河庄、秦魏家,广河齐家坪等遗址,又发现了铜刀、铜斧、铜镰等,说明他们已进入金石并用时代。

农业的起源与进步,是新石器时代最重要的文化成就。

饮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首要条件。

古人对它的理解是:“食,殖也,所以自生殖也”。

1稷(谷子,脱壳为小米)是黄河流域最主要的农作物。

考古学家在河北磁山遗址发现的大约8000年前原始先民遗存的88个灰坑有稷的遗迹,据测原存可达10万斤以上。

2黍(糜子,脱壳为黄米),陕西临潼姜寨遗址出土了整罐的黍类作物。

3甘肃东乡林家遗址的一个窖穴内发现了堆积2立方米的黍类遗物,考古学家推测这是经过捆扎摆放整齐的带穗黍捆。

4麦,包括大麦和小麦二种,大麦又称麰,小麦又称“来”。

甘肃民乐东灰山遗址出土了5000年前大麦、小麦的炭化籽粒。

5河姆渡遗址发现了大量稻类遗存。

麻籽也是当时人的食物。

《诗经》中有许多关于麻的记载,《豳风·七月》云:“九月叔苴”,苴就是麻籽。

仰韶文化半坡遗址发现芥菜和白菜籽遗存,河姆渡发现人工栽培的葫芦籽遗存。

《国语·鲁语》记烈山氏子柱“能植百谷百蔬”。

火发明以前人们“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

6当时所食动物,主要有野鹿、野猪、野牛、羚羊、狗、獾、狐狸、刺猬、野兔、鼠、青鱼、河蚌、蜗牛等。

原始畜牧业是受到狩猎中对较小动物豢养的启发,从原始农业中分化出来的。

它1《释名·释饮食》。

2佟伟华:《磁山遗址的原始农业遗存及其相关问题》,农业考古1984年1期。

3参见《姜寨——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版,第543页。

4《甘肃东乡林家遗址发掘报告》,载《考古学集刊》1984年4集。

5《甘肃民乐县东灰山新石器遗址古农业遗存新发现》载《农业考古》1989年1期。

6《礼记·礼运》。

比农业的出现稍晚,至迟在金石并用时代和青铜时代早期就已经形成比较稳定的生产部门了。

最早的畜牧业,所养牲畜应是多种多样的,在长期畜牧实践中,人们才将狗、猪、牛、羊等作为主要的畜牧品种。

牧业的形成和长期保留,与其产业优点分不开。

在祖国西部和北部高寒干旱地区和河谷地带,不适宜于农业生产,因此畜牧业是当地最佳的产业选择,而且在人口少,生产力低下的经济条件下,畜牧业不需要更多的生产工具,比农业更能利用大范围内的自然资源。

手工业也是关系人们生产生活的基础产业部门。

围绕生产及人们的食、衣、住、交通,中国原始先民的成就有5个方面,内容相当丰富:一是器具制造业,除前述生产工具外,还有石磨盘、石磨棒、鼎、鬲、盎、簋、豆、鬹(音guī)、甗(音yán),先民用精调的泥巴捏制或用轮制成杯、碗、壶、缸、缽(音bō)、瓶、盆、甑、瓮、盘、尊等红、黄、褐、橙、黑、灰、白陶或彩陶、印纹陶等陶器,以作日常的烹饪、取水、饮食、贮蓄等生活用具。

龙山文化有一种釉面薄陶,薄如蛋壳,俗称蛋壳陶。

甘肃齐家文化遗址中,还出土了铜器和铜渣,有斧、刀、匕首、镰、凿、钻头、镜、指环、铜饰等。

其中有红铜也有青铜,制造技术有冷煅也有冶铸。

种类繁多,形制复杂,花纹富有地方特色的陶、铜器具,是先民生产、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制陶、冶铜以外,还有传世已久的石器、骨器、木器、蚌器、玉器等制造业。

二是纺织、缝纫业。

考古学家在贵州普定穿洞,辽宁海城红土洞旧石器遗址及新石器时代的北京山顶洞,甘肃大地湾、永靖大河庄等原始先民遗址中,都发现了骨针、骨锥、角锥、石纺轮、陶纺轮、麻布印迹等衣饰工具和材料,说明至迟到新石器时代,先民已掌握了纺织、缝纫技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