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高中历史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第1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原始社会1.旧石器时代: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1)代表性遗址: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的北京人。
(2)生活状况:他们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生活,已经学会用火。
(3)文化遗存分布特点:主要分布在黄河和长江流域。
2.新石器时代:以磨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距今约1万年(1)代表性遗址(分早期和晚期)①新石器时代早期:距今约7000~5000年前。
仰韶文化的基本特征:彩绘陶器,以粟为主要栽培作物。
河姆渡文化的基本特征:种植水稻,并且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
②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5000年。
龙山文化的基本特征:代表器物是黑陶,胎壁薄如蛋壳,被称为“蛋壳陶”。
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的基本特征:它们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并且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2)生活状况:大量使用陶器,开始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修建村落,生活逐渐稳定。
(3)文化遗存分布特点:分布广泛,并逐渐朝着多元一体、中原核心的方向发展。
3.原始社会组织和生活特点(1)原始社会组织:分为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三个阶段。
(2)生活特点①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母系氏族社会:生产力十分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②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父系氏族社会:父权制取代母权制,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的萌芽开始出现,氏族间的联系趋于紧密,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
(3)禅让制:尧—舜—禹时期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
(4)“万邦时代”:中国历史上的“万邦时代”大约是指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期。
奴隶社会一、夏、商1.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禹传位于启,标志着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2.商朝(1)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掉夏桀;盘庚迁都于殷。
第1 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属于龙山文化遗址,发现大规模的城址,还有贫富 分化、阶级存在的墓葬材料,表明当时中国大地邦 国林立,阶级分化明显,是中国早期文明产生阶段, 考古资料印证了文献记载的古传说中的部分内容 (史书中说的“万国”情形),为中华文明的起源 提供了实证。
五帝: 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出自(《大戴礼记》 黄帝、少昊、颛顼( zhuān xū )、帝喾( kù )、 尧; 出自《资治通鉴外纪》 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 出自《吕氏春秋》
二、早期国家的出现和发展
(一)从部落向国家的过渡
2、城邦时代
由聚族而居到“万邦”时代
考古证据:陶寺遗址(属于龙山文化后期)、良渚古城遗 址、山东章丘的城子崖遗址。
距今约 5000年
文化遗存 仰韶文化 大汶口文化 河姆渡文化 龙山文化 红山文化 良渚文化
地域
成就
黄河中游 彩陶、粟
黄河下游
长江下游 水稻、养蚕缫丝 黄河中下游 黑陶(蛋壳陶)
辽河上游 长江下游
精美玉器; 祭坛和神庙
3、原始社会阶段划分:
社会组织形式 生产力发展
特点
原始人群
母系氏族公 社
父系氏族公 社
问题探究1: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
1、起源早,源远流长。 2、多元一体,具有多源性,多个中心,相互吸收融合, 共同构成中华文明。(P8学习延伸)。 3、主要集中在黄河、长江流域,属于大河文明。 4、本土性
二、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思考:国家的产生的条件与实质?
私
生 产 力 发 展
剩 余 产 品 出 现
东西长约 1700 米,南北长约 1900 米,总 面积约 300 多万平方米,相当于 4 个北京 紫禁城。良渚古城是在长江下游地区首次发 现的良渚文化时期的城址,也是目前所发现 的同时代中国最大的城址,被誉为“中华第 一城”。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王事、神事、民事、军 事职官系统
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
商朝的制度和文化
商朝
内外服制度
内
外
甲骨文是商人 刻写的占卜记 录,是一种成 熟的文字。
直接控制王 畿内地区
间接控制王 畿四周地区
西周的建立
公元前1046年
西周建立 (周武王)
公元前 841年 公元前771年
国人暴动 (周历王)
西周灭亡 (周幽王)
法改革、百家争鸣、社会动荡。 3.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的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时期。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程 标准
1.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 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2.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井田制
井田制特点有三: 一是土地国有,亦即归周天子所 有; 二是分赐诸侯臣下,世代享用, 不得买卖; 三是缴纳贡赋。诸侯大夫对分封 的土地只享有使用权而无所有权, 并且要按时向周天子缴纳贡赋。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
3.商周的经济
奴隶制社会经济发展走向繁荣
农业: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使用木、石、骨、蚌等 材质的工具,青铜农具极少,实行奴隶主土地国有制,
时间
代表
生产生活
旧石器 距今约300万年 时代 —1万年
元谋人、北京人
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居群 生活,已经学会用火。
新石器 时代
距今约7 000—5 000年
仰韶文化 (黄河中游) 大汶口文化 (黄河下游) 河姆渡文化 (长江下游)
彩绘陶器、种植粟 种植水稻 、养蚕缫丝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区实行间接的统治。周天子有权对诸侯邦国进行巡狩、赏罚;诸侯国有义务
向周天子述职,并向周天子缴纳贡赋;当诸侯邦国受到外来侵略或发生内讧
时,周天子要给予保护或调解。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分封的对象:姬姓贵族(鲁、晋、卫) 先代贵族(宋) 异姓功臣(齐)
分封的目的:巩固西周的统治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家国同构
井田制(土地国有,集体劳作,不得随意买卖)
历史纵横 商周时期的奴隶买卖 据《周礼·地官·质人》记载,商周奴隶制国家设有专门 掌管奴隶和牲畜买卖的官吏,可见当时奴隶买卖的普 遍。曶鼎铭文记载了有关奴隶买卖的价格,五名奴隶 的身价相当于一匹马加一束丝。
问题探究 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 ——《尚书·酒诰》
小结:结合夏商周时早期国家的表现,概括早 期国家的特点。
政治 经济 文化
①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②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家国同构 ③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奴隶制经济、井田制,土地国有集体耕作、 青铜铸造发达。
早期民本思想
仰韶文化(彩绘陶器、粟) 大汶口口文化(即将迈入阶级社会) 河姆渡文化(水稻、养蚕缫丝)
农业、畜牧业、制陶、 纺织业(社会分工) 私有制、阶级分化
距今约 5000 年
龙山文化(蛋壳陶)、红山文化 良渚文化(玉器、祭坛神庙)、陶寺(国 家初始形态)
二、从多重证据看早期国家
(一)部落到国家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 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说 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民食果蓏蜯蛤, 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 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说之,使王天下,号 之曰燧人氏。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 决渎;近古之世,桀、纣暴乱,而汤、武征伐。
1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遗址分布
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陕西西安临潼姜寨聚落遗址、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和浙江余杭良渚古城遗址 等
发展趋势
从“满天星斗”走向“中原核心”,以华夏族为主体的多元一体格局逐渐形成
第一部分:石器时代的中华文明
3、阶段特征
三阶段
原始人群
母系氏族社会
父系氏族社会
(旧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晚期) (新石器时代晚期)
文化名称 仰韶文化 大汶口文化 河姆渡文化 龙山文化 红山文化
地区 黄河中游 黄河下游 长江下游 黄河下游 辽河上游
时间 7000-5000BC 7000-5000BC 7000-5000BC
5000BC 5000BC
特点 彩绘陶器、粟
水稻、养蚕缫丝 黑陶
玉器、祭坛和神庙
第一部分:石器时代的中华文明
商朝 西周
国家管理以内外服制为主,经济上仍处于石器锄耕阶段,出现了早期成熟的文字——甲骨文
形成以周天子为核心的家国同构下的政治、经济、文化共同体 (1)政治上,分封制与宗法制紧密结合,互为表里 (2)经济上,处于青铜文明鼎盛时期,井田制是主要土地制度 (3)文化上,讲究礼乐和同,形成礼乐文明
三、本课小结
2、新石器时代(距今约1万年前) ➢ 含义: 指以磨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 代表:
文化名称 仰韶文化 大汶口文化 河姆渡文化 龙山文化 红山文化 良渚文化
地区 黄河中游 黄河下游 长江下游 黄河下游 辽河上游 长江下游
时间 7000-5000BC 7000-5000BC 7000-5000BC
5000BC 5000BC 5000BC
文化名称 仰韶文化 大汶口文化 河姆渡文化 龙山文化
地区 黄河中游 黄河下游 长江下游 黄河下游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知识总结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程标准: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学习重点:1)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2)中国早期国家的特征难点:社会形态概念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考占发现,人类最早制造的工具就是石器。
原始社会因石器制作技术不同而被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一)旧石器时代(打制石器)1.生产工具:打制石器2.文化遗存代表: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和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的北京人。
3.生产生活方式: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鞋居生活,学会用火。
4.社会组织阶段:晚期母系氏族社会(特征:生产力十分低工,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二)新石器时代(打磨结合制作石器)1.生产工具:磨制石蹈2.文化遗存代表:3.生产生活方式:大量使用陶器;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生活逐渐稳定。
4.社会组织阶段:2系氏族社会(特征: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形成部落联盟:私直制已经产生;战争不断)重点总结一中国早期人类社会分布一文明的特点:1.沿河而居'地处大河冲积平原;(大河文明)2.“满天星斗”走向“中原核心”(多元逐渐走向一体;黄河和长江流域为主干核心);(散一聚)3.源远流长;(悠久,早,持续)4.文明的原生性特点(原生性,四大文明古国)(三)社会特征1.原始社会分为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三个阶段。
2.母系氏族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生产力水平低下,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3.父系氏族社会: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氏族间联系趋于紧密,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
二、从部落到国家(一)部落联盟(一般认为,五帝包括:黄帝、颛顼(ZhUdnxU)、帝辔(kU)、光、舜)1.三皇时代:时代较早,名称众说不一,神话色彩浓重。
2.五帝时代①黄河中上游一带的部落首领黄帝联合另一部落首领炎帝,结成炎黄部落联盟,被后世尊为华夏始祖。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农耕文明、农业文明
分布广泛、多元一体、中原核心
原始人群 旧 石 器 时 代 早 期
原始社会特征及其发展趋向—生产关系的角度
母系氏族社会
父系氏族社会 奴隶社会
早中
晚
早 中 晚 夏商周
阶
级
、
国
旧
劳动
时 代
成果共享
晚
期
器
现
时 代 晚 期
贫富分化与不平等萌芽 部落与部落联盟形成 私有制、阶级分化、权贵阶层
国家:是由领土、人民(民族,居民)、文化和政府四个要素组成的, 国家也是政治地理学名词。从广义的角度,国家是指拥有共同的语言、文化、 种族、血统、领土、政府或者历史的社会群体。从狭义的角度,国家是一定 范围内的人群所形成的共同体形式。
二、部落-----部落联盟-----国家
(一)、三皇五帝传说时代---部落联盟时期 1.三皇五帝: 2.禅让制:尧----舜-----禹 3.特征趋向:“万邦”时代、规模较大、建筑、礼器、阶层分化==国 家的初始形态
原始社会发展到后期,父系氏族取代了母系氏族,子女的血统、世 系也按父系计算,实行子女承袭父方财产的新的继承制度,丈夫在家庭中 居于统治地位。
2.部落:一般指原始社会民众由若干血缘相近的宗族、氏族结合而成的集 体。形成于原始社会晚期(即新石器时代的中期和晚期)。有较明确的地 域、名称、方言、宗教信仰和习俗,有以氏族酋长和军事首领组成的部落 议事会,部分部落还设最高首领。
1.封邦建国---分封制 2.封建社会
概念辨析:封建
“封建”即“封邦建国”,即天子把自己直接管辖王畿以外的土地,分封于 诸侯,并授予他们爵位,让他们建立封国,保卫中央。(实质与分封制相同, 柳宗元的《封建论》就是指分封制)。 “封建”,即“封建社会”。是指一种社会形态,如马克思把人类社会划分为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等依次递进 的五大社会形态。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阶段特征:先秦时期(距今约200万年前—公元前221年),我国从原始公有制到私有制产生,阶级和早期国家形成、发展,引发了中国从奴隶制度向封建制的社会转型,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
1.政治:原始社会末期实行禅让制;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国家;商朝实行内外服制;西周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的势力逐渐强大,周王室衰微,分封制遭到破坏。
2.经济:原始社会农业产生,夏商周时期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春秋后期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使生产力得到显著的发展;战国时期,随着铁器和牛耕的推广,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封建经济初步发展起来。
3.文化:商周时期,以甲骨文和青铜器制造为代表的商文化在古代世界占有特殊的地位,我国有文字可考的信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在学术领域,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知识点一 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1)划分依据:石器制作技术的不同。
(2)典型代表原始社会特征(1)原始社会分期:分为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社会三个阶段。
(2)母系氏族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生产力十分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3)父系氏族社会: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氏族间的联系趋于紧密,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
知识点二 从部落到国家.部落联盟(1)三皇五帝:远古祖先,名称众说不一,神话色彩浓厚。
1时期代表生产生活旧石器时代(约300万年—1万年左右)元谋人、北京人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生活,已经学会用火新石器时代早期(约1万年前—5 000年前)仰韶文化(黄河中游)彩绘陶器、种植粟大汶口文化(黄河下游)河姆渡文化(长江下游)种植水稻 、养蚕缫丝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5 000年—2 000年左右)龙山文化(黄河流域)黑陶,俗称“蛋壳陶”红山文化(辽河上游)精美玉器,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良渚文化(长江下游)2.1(2)华夏始祖:黄河中上游一带的部落首领黄帝联合炎帝,结成炎黄部落联盟,他们被后世共尊为华夏始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问题:上述材料说明周天子和诸侯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 变化?
材料一:“天下无道,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
——孔子
材料二:“(东周)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 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 … “晋文公召(周)襄王”。
——《史记·周本纪》
王室衰微,诸侯割据争霸混战,诸侯不尊天子,挑战甚 至威胁王权。反映的本质问题是分封制破坏。
6.分封制影响
A.积极(西周): ①巩固了统治,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疆域。 ②稳定政治秩序,加强周天子权威。
B.局限(春秋战国):诸侯有很大独立性,随实 力日益强大,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周 天子权威逐渐削弱。
请各位根据自 己预习的成果 给你心目中的 王投上一票, 为忧心忡忡的 大王解决燃眉 之急。大王将 恩赏与各位
西周宗法制度示意图
西周分封和等级制度示意图
3.
周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士 贫民
大宗 (宗主)
小宗 (
小宗 (大宗) 小宗 (大宗)
社 会 等 级 森 严
奴隶
1.嫡长子继承(核心) 其余子分封
2.大小宗 是相对来 讲的
1.中华文明的起 源与早期国家
了解历史 领路历史的温度
什么是历史? 广义上,“历史”可以指过去发生的一切事件, 不一定同人类社会发生联系。。
了解历史 领路历史的温度
为什么要学习历史?
一.历史是最让人清醒的 教书。 ——毛泽东
二.“国可灭,而史不可 灭”。 (犹太人)
三.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 叛 ——列宁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原始社)
旧石器时代:(打制石器)距今170万年的元谋 人和距今70万年至20万年的北京人。
特点:渔猎采集,群居,用火
原
距今 1.仰韶文化:彩绘陶器,种植粟,
始
7000- 住半地穴式建筑
社 会
5000 年前
2.大汶口文化:红陶,墓葬中随葬 品有多有少
新石器
时代:
3.河姆渡文化:种植水稻,掌握了
2.从母系氏族过渡到父系氏族
3.私有制出现,社会分化,阶级分化出现了一些 权贵
探究一:新石器时代的特点有哪些?
1.陶器大量使用 2.从事农业生产,饲养家畜,生活逐渐安定 3.使用磨制石器 4.从母系氏族过渡到父系氏族 5.私有制出现,社会分化,阶级分化出现了 一些权贵
二、从部落到国家
关于三皇五帝说 三皇:燧人氏、 五帝:黄帝、
1 概念: 又称封邦建国,周天子把土地、人口和 统治权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建立诸侯国, 拱卫王室。 诸侯国可以世袭但是不能转让和买卖。
2 目的: 扩大统治范围,巩固周王朝统治
3 对象:①同姓王族(鲁、燕、晋) ②异姓功臣(齐) ③先代贵族(宋)
4 内容:土地 人口
问题:为何周幽王点燃烽火,诸侯必至? 这反映了西周分封制 度的什么特点?
法不一,较常见 伏羲氏、(炎
颛顼、帝喾、
的一种说法是: 帝)神农氏。
帝尧、帝舜。
王位继承:禅让制,国家形态初步形成。
二、从部落到国家——夏朝(前2700至前1600年)
神话中的历史: 请讲一讲关于尧 舜禹传位的故事?
“传贤”
“传子”
问题1:依据材料并结合课本P4-P5指出夏朝建立后, 王位传承的依据发生了怎样变化?
远古
中 华 上古 下代 五 千 年近
代
现 代
前2070年夏朝建立 前211年秦朝建立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1840年鸦片战争 半殖民地半封 建社会
1949年新中国成立 1949-1956 新民主主义社会 1956-至今,社会主义社会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原始社会)
距今70万-20万年前 距今170万前
(二)全面认识宗法制
1.概念:是按照血缘宗族关系为纽带,以嫡长子 继承为核心,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关系的政治制 度。
2. 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 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维护周王朝的 政治稳定。
3. 特点:①嫡长子继承制(核心),血缘为纽带 ②余子分封制 ③社会等级森严 ④大小宗相对
4.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小小协调员:王位之争
场景:周朝王病危,召集诸位王公贵族子弟商议王位继 承之事。每位王族子弟都有自己即位的理由。在大殿上 各抒己见。(旁白)
角色1:我是大王一母同胞兄弟,我也能继承 哥哥的王位呀! 角色2:我是长子,众兄弟未出生时我便出生。 我母亲虽为妾室。但是为父王做了很多事情。 当然是传给我了。 角色3:我是家里最小的孩子,父王最疼我了。 而且我是嫡母所生。我生来尊贵。 角色4: 我是正室夫人所生第一个孩子,继承王位,舍 我其谁? (大殿上一片混乱,大王心神烦忧病情加重。)
贤能
血缘
禅让制“公天下”
王位世袭制“家天下”
三、 商 朝(殷商)(前1600-前1046)
1 2 4
二 、 商 朝(殷商)(前1600-前1046)
1 2 后母戊鼎
占卜用的龟甲
甲骨文卜辞
1 制度:4①祭祀制 ②占卜制 ③内外服制 特点: ①血缘为纽带 ②神权与王权结合
2.文化上: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成熟文字 3.手工业:青铜器制造成熟
前1046年
四、 西
周(前1046-前771年)
问题:在周朝 的首都远在西 北,而灭亡后 的商离他又遥 远,周朝最可 能派谁来镇守 四方?
①同姓王族 ②异姓功臣 ③先代贵族
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 之国者四十人。 ——《左传.昭公二十八年》
(一)分封制——分邦建国,以藩屏周
(磨制
养蚕缫丝技术,住干栏式建筑
石器)
距今 5000
1.龙山文化:黑陶(“蛋壳陶”) 玉器出土
年前
2.良渚文化:出土大量精美玉器
探究一:新石器时代的特点有哪些?
仰韶鸮面陶
大汶口 红陶
河姆渡陶器
1.陶器大量河姆使渡用黑陶
探究一:新石器时代的特点有哪些?
材料一:考古中还发现,大汶口文化墓葬发现的较 多。有的成年男女合葬墓的葬式是男性仰身直肢, 女性则侧身区肢面向男性,随葬品大都在男性一侧。 随葬品的多寡不一较之前更加突出,多者达六十余 件,寡者则一无所有。富有的大墓,不但随葬品多, 而且很精致,并用数量较多的象征财富多寡的猪下 颌骨和猪头随葬,甚至用整猪、整狗随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