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资源检索与利用课程重点

合集下载

《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标准

《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标准

江苏省新闻出版学校出版与发行专业(五年制高职)《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标准一、概述(一)课程性质《信息检索与利用》是新闻出版与发行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通过系统的理论讲授与专门的实践操作训练,旨在帮助学生强化科技信息需求与表达,深入掌握科技信息查询与数据分析的知识、方法与技能,提高学生灵活运用信息资源体系、检索工具和方法解决科技类信息问题的能力,进而促进学生在现代信息环境下基于资源的学习和研究能力的增长,以达到全面强化学生的信息素质的目的。

并通过实践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为学生就业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和职业基础。

(二)课程基本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思维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把创新意识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中。

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理论讲述使学生掌握信息检索与数据分析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通过项目学习与训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信息检索与利用的基本方法。

(三)课程设计思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技能为主线,以情境单元课程为主题,尽可能形成基于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在具体学习项目的选择和编排中,以情境单元为基础,通过实训、案例分析、情景模拟、实战训练、上机操作等相结合的形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以及对理论知识的深化了解。

本课各部分具体内容及课时分配如下表:二、课程目标(一)总目标通过对《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学习,使学生学会信息检索与利用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树立良好的信息检索理念,学会运用信息,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熟练掌握信息检索与利用的策略和技术,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思想。

(二)具体目标1.素质(1)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理解合理合法构建专业信息资源体系在知识创新中的重要作用。

(2)掌握信息检索的基础知识(信息检索方法、信息检索策略、信息检索步骤、信息检索结果的识别)。

(3)掌握一定的统计分析方法。

信息检索和利用第讲信息基础知识

信息检索和利用第讲信息基础知识
文献类型标识符【M 】 :monograph,专著(书)
没有文献标识代码的看出版社、出版地或ISBN
39
例1 图书(无文献类型标识符)
40
例2 期刊(有文献类型标识符)
D. Hill and P. J. Moylan. The stability of nonlinear dissipative systems [J]. IEEE Trans. Automat. Contr., vol. AC-21,pp. 708-711,1976
• 二次文献(Secondary Document):报道和 查找一次文献的检索文献,如目录、文摘、索 引、各种书目数据库……是在原始文献的基础 上,经过分析、归纳、重组后得到的产物。因 其具有检索功能而称之为检索工具或检索系统。
12
1.2.2 按加工层次划分
• 三次文献(Tertiary Document):利用二次 文献提供的线索,选用大量一次文献的内容, 经综合、分析和评述再度出版的文献,如各 种述评、进展报告、动态综述、手册、年鉴 和百科全书……
• GB/T 推荐性国家标准 如GB/T 3287-2000
• GB/Z 国家标准指导性技术文件 如GB/Z 20177-2006
• GJB 国家军用标准 如GJB 390A-2008
33
5) 标准文献
• 中国行业标准代号
• HB/T 航空行业标准 如HB 9102-2008
34
Master Thesis
• 定义;标准是政府职能部门制定的、要求有关 从业人员共同遵守的统一规定。
• 特点:有法律约束力,适用范围明确,是从事 生产、设计、管理、产品检验、商品流通、科 学研究的共同依据。
• 识别标准文献的主要依据有藏地:民用航空文献阅览室、期刊库 • 电子资源:万方(中外标准数据库)、IEL等

信息检索课程重点整理

信息检索课程重点整理

信息检索课程重点整理一、信息概念:物质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反应,在发生源和吸收源之间,当发生源发出的信号被吸收源所理解,信号就成为信息。

特征:预先性、实用性、时效性、可传递性、共享性。

传递渠道:1、非正式过程(表现为个人的行为特征。

对话、通信、演讲、授课);2、正式过程(表现为文献流通。

借助文献系统进行正式交流)。

文献概念:大凡人类的知识用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的手段记录下来的东西,统统可称为文献。

也可以称为固化在一定载体上的知识。

必须含有知识、记录方式、载体。

资料概念:固化在一定的实物或载体上的知识。

二、信息的类型:1、按信息的加工层次划分:一次信息(原始文献)、二次信息(检索工具)、三次信息(参考性文献)。

P42、按信息载体的出版编辑特点划分:十二大文献源。

P53、按信息载体的物理类型划分:印刷型、缩微型、电子型、声像型。

P64、按信息的性质划分:一、自然信息(自然界发出的信息,以自然物为载体);二、社会信息(经过人类利用语言、文字、符号、图像等方式加工过的自然信息)。

5、按信息所表征的服务对象划分:经济信息、科技信息、教育信息、军事信息、商业信息、金融信息、综合信息。

三、信息检索的定义及类型p2信息检索,就是从大量的文献中查寻与信息提问所指定的课题(对象)有关的文献,或者是包含用户所需事实与消息的文献的过程。

它包括三个方面:数据检索、事实检索、文献检索。

三者中以文献检索为主。

数据和事实检索是检索出包含在文献中的具体情报;文献检索则是要检索出包含所需要情报的文献。

四、文献检索的定义及类型p3定义:1、检索系统的建立及检索工具的组织和积累;2、文献的查寻,利用检索工具检出与课题相关的文献。

类型:直接检索:是从通过阅读原始文献直接获取所需信息;快捷、方便;漏查率高。

间接检索:是通过检索工具的指导再查找原始文献而获取所需信息。

系统、全面:滞后。

五、检索工具定义、具备条件及类型检索工具是按一定的学科、主题等进行搜集整理并给予文献的标志,是及时报道的二次文献,具有报道、存贮、检索的功能。

网络信息资源检索与利用 知识点

网络信息资源检索与利用 知识点

第一章1、情报定义:情报室人们用来解决特定问题所需要的,经过激活过程活化了的,具有使用价值的知识或信息。

2、文献定义:文献是记录知识的一切载体,即用文字、图形、符号或者声频等技术手段记录知识的物质载体。

或固化在物质载体上的知识。

文献具有三个属性即文献的知识性、记录性、物质性。

3、信息、知识、情报和文献的关系信息是物质存在的方式、形态和运动规律的表征,人脑对物质属性的感知形成信息,信息是起源,是基础;文献是信息、知识、情报的存储载体和重要的传播工具,信息知识和情报的内容只有记录在物质载体上才能构成文献;文献通过传递、应用于理论和实践又会产生新信息。

4、文献信息源文献信息也称文献资源,是用一定的记录手段将系统化的信息内容存储在各类载体上而形成的一类信息源。

5、文献信息源类型按照信息源的载体类型划分:印刷型缩微型声像型电子型按照信息源的加工程度划分:1)零次文献:零次文献是指尚未经过系统整理形成正式文献的零散资料或最原始的记录,如书信、手稿、笔记等。

2)一次文献:一次文献又称原始文献,是作者对自己研究的成果或创造性活动成果的直接记录。

一般是指公开出版的著作,期刊论文、科技报告、会议文献、学位论文、专利文献等。

3)二次文献:二次文献是将大量分散、无序的一次文献经过筛选、分析、整理,按其内容特征和外部特征进行提炼、浓缩,并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和科学体系编制而成的系统化的文献。

二次文献包括目录、文摘、索引等,它们是二次文献的核心。

4)三次文献:三次文献是通过二次文献提供的线索,对某一范围的一次文献进行分析、综合研究、归纳、整理等深加工所生成的文献,包括素萍,百科全书、报告、年鉴、手册、字典等。

6、信息检索:广义上说信息检索是指将信息按照一定的方式组织和储蓄起来。

并根据信息用户的需求查找出相关信息的过程。

7、著录:是根据一定的规则,对文献的内容和形式特征进行分析、选择和记录的过程。

8、标引:1)按照标引的的工作方式分类:分为人工标引、计算机辅助标引、自动标引。

大一信息检索与利用考试知识点

大一信息检索与利用考试知识点

大一信息检索与利用考试知识点信息检索与利用是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信息资源进行系统化检索和有效利用的能力。

本文将介绍大一信息检索与利用考试的相关知识点,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复习和备考。

一、信息检索基础知识1. 信息检索的定义和基本原理信息检索是指从大量信息中查找和获取所需信息的过程。

其基本原理包括信息需求分析、信息储存与组织、信息检索模型、检索评价等。

2. 关键词的选择和搜索策略在信息检索过程中,关键词的选择和搜索策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生需了解如何选择合适的关键词,并掌握常用的搜索策略,如布尔逻辑检索、通配符检索和短语检索等。

二、信息资源与检索1. 图书馆资源的检索与利用学生需熟悉图书馆资源的分类和编目规则,掌握常用图书馆资源的检索方法,如OPAC检索和图书馆数据库检索等。

2. 学术搜索引擎的使用学生需要了解学术搜索引擎的特点和使用方法,如Google学术、谷歌学术和百度学术等。

掌握高效的检索技巧,如使用引号搜索、高级搜索和文献引用等。

三、文献检索与阅读1. 文献检索的方法和工具学生需了解文献检索的常用方法和工具,如在线数据库检索、文献溯源和文献导航等。

可以根据具体需求选择合适的检索途径。

2. 文献综述的撰写和细节要求学生需要了解文献综述的撰写规范和细节要求,包括引言、方法、结果和讨论等部分的写作技巧和注意事项。

四、信息利用与知识管理1. 信息评估和筛选学生需要学会评估信息质量,判断信息的可信度和适用性,并掌握信息筛选和整理的方法,提高信息利用的效果。

2. 知识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学生需了解知识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知识管理工具的使用。

熟悉知识流程的各个环节,并学会运用相应的工具进行知识管理。

五、信息检索与利用的伦理问题1. 信息隐私和数据保护学生需了解信息检索与利用过程中产生的隐私问题和数据保护的重要性。

遵守信息伦理规范,保护用户隐私和信息安全。

2. 信息获取和版权保护学生需要了解信息获取的合法途径和版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学习在信息检索与利用过程中正确引用他人作品的方法和原则。

《信息资源与利用》重点知识点

《信息资源与利用》重点知识点

1》.信息知识文献的关系人脑对事物属性的感知形成知识,人们对信息集合加工、整理形成系统化,表现形成人类社会实践的知识,知识被记录在载体上形成文献,文献被广泛传播运用在理论和实践中又产生新的信息知识文献。

如此循环,不断创新,推动社会进步。

3.》一次文献二次文献三次文献一次文献为原始文献,包括专著、学术论文、科技报告、会议论文、专利文献、学位论文等。

特点是具有学术上的新观点,新发明,新技术。

新成果,提供新的信息知识,是创造性劳动的结晶,有直接的参考和借鉴使用价值,使人们检所利用的主要目标。

二次文献即是对一次文献的系统性压缩,无新的知识产生,具有汇集性、检索性。

它的作用是提供了检索一次文献的线索。

三次文献即根据一定目的和要求,在大量利用一次和二次文献的基础上,对知识进行综合、分析、提炼、重组而再生的信息资源。

具有综合性高、针对性强、系统性好、知识信息面广的特点。

源于一次文献有高于一次文献,是一种再创性文献。

一次文献是人们检索和利用的主要对象,二次文献是文献信息的检索工具,三次文献是人们查找数据、事实信息的主要信息源。

是从分散无序到集中有序的过程。

4》.简答目录型、题录性、文摘型检索工具的异同点目录型检索工具。

目录主要报道实有的文献货收藏文献的情况,以一个完整的出版(或收藏)单位作为著录的基本单位。

此类检索工具对于查找,索取原始文献具有重要作用题录型检索工具。

题录是用来描述某一文献的外表特征并由一组著录项目构成的一条文献记录。

题录通常以一个内容上独立的文献单元(如一篇文献,图书中的一部分,但有时也是整体出版物)为基本著录单元,这是它与目录的主要区别。

两者的相同点是他们都只限于描述文献的外表特征。

题录实质上是一种不含文摘正文的文摘款目。

再解释文献内容的深度方面,题录比目录做的深入一些,但又比文献款目浅。

文摘性检索工具。

文摘型是指对文献的内容简介而又正确的摘录,工人们浏览和查用,使读者能以较少的时间与精力掌握有关文献的基本内容而进行系统查找。

信息资源检索与利用课程设计 (2)

信息资源检索与利用课程设计 (2)

信息资源检索与利用课程设计课程背景信息资源检索与利用课程是一门旨在培养学生信息检索和利用能力的课程。

在当今信息化时代,信息资源爆炸性增长,如何高效地获取信息、利用信息并创新使用信息,已经成为全社会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这也是信息资源检索与利用课程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所在。

课程目标课程旨在通过多种方式和工具,让学生了解信息资源的种类和获取信息的方法,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检索的技能和能力,使其能够高效地应用信息资源,实现各种社会需求的创新需求。

课程内容设计教学环节设计1.课堂讲解环节:讲解信息资源的类型、特点、来源、获取和应用等知识点;2.课外学习环节:结合实际案例进行个人课外阅读和探讨;3.信息检索操作环节:通过信息检索工具检索出相关的信息,并进行分析和总结;4.课程答辩环节:针对课程设计的主题进行答辩和讨论。

教学内容设计1.信息资源的分类和组成:介绍各种类型的信息资源,如数字图书馆、数据库、图片库等;2.信息获取的方法:介绍各种信息获取的方法,如网络搜索、数据库检索、实地调研等;3.信息检索技能的培养:介绍各种信息检索技能,如制定检索策略、使用关键词、筛选搜索结果等,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信息检索的能力;4.提高信息利用能力:介绍如何对所获取到的信息进行评估、筛选、整理和利用,培养学生信息利用的能力。

课程评价该门课程教学目标明确,内容丰富,设计科学,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能够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创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强调实践和应用,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深入理解信息检索与利用的本质。

教学评价主要采用作业、课堂发言、信息检索结果等多维度综合评价方式,全面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实践能力。

总结本文提到了关于信息资源检索与利用课程的背景、目标、内容设计以及评价和总结。

这些内容构成了一个科学有效的教学计划,能够有效提高学生信息检索和利用的能力,为其未来的职业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信息资源检索与利用》教学大纲

《信息资源检索与利用》教学大纲

《信息资源检索与利用》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及代码:信息资源检索与利用 18TS1001课程学分与学时: 1分/16学时(课堂讲授16学时,实验实践0学时,自主学习0 学时)先修课程:计算机导论适用专业:数字媒体技术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

2、课程目的教育部1998年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包括的249种专业中,有218种专业在它的培养要求中明确规定“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或“掌握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

”本课程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学习科学地检索和利用文献信息资源满足个人信息需求的一门方法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较为系统地了解文献信息检索的基本知识,掌握常用信息检索系统的内容、特点与使用方法,做到能用科学的方法和先进的手段独立获取学习研究所需要的信息,并加以有效地利用,以提高自学能力和独立研究能力。

3、课程任务1.掌握若干种基本的综合性和专业性中外文检索工具,了解其内容特点、编排结构和著录格式,能够通过多种检索途径使用它们检索与专业相关的不同类型的文献。

2.掌握计算机文献信息检索的方法,包括选择数据库、制订检索策略、分析检索结果。

3.能够独立地根据检索课题选用适当的检索工具,并综合使用多种检索工具完成课题的检索。

4.掌握获取原始文献的主要方法及整理文献资料的方法。

5.通过学习文献信息的查找、筛选、鉴别、利用,使学生掌握快速有效获取信息的技能与方法,从而使学生具备完善自我知识结构、实现知识生产的能力,达到提高信息素养的目的。

6.掌握学术论文开题及写作方法。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以多媒体投影理论教学和演示实验。

2.教学过程中主要采取讲授法、案例演示操作法、讨论法、采用引导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方法,少讲多练,确保学生熟练掌握信息资源检索的各种技能。

3.课后有大量操作性作业,考查学生对信息资源检索的熟练程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资源检索与利用》课程要点1.信息资源信息是普遍存在的,但并非所有的信息都是信息资源,信息只有经过人类加工后,可被利用的信息才能称为信息资源。

2.信息资源的分类按信息资源的存在状态可将其分为潜在的信息资源和现实的信息资源两大类。

其中现实的信息资源依据其载体可分为体载信息资源、文献信息资源、实物信息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

(1)体载信息资源体载信息资源指以人体为载体并能为他人识别的信息资源,按其表达方式又可分为口语信息资源和体语信息资源。

口语信息资源是人类以口头语言表达出来但未被记录下来的信息资源,如谈话、授课、讲演、讨论等;体语信息资源是以人的体态表达出来的信息资源,如表情、手势、姿态、舞蹈等。

(2)文献信息资源:文献信息资源是以文献为载体的信息资源。

A.按信息资源出版类型划分(10大信息源)①科技图书;②科技期刊;③科技报告;④会议文献;⑤专利文献;⑥学位论文;⑦标准文献;⑧政府出版物;⑨产品样本;⑩技术档案B.按加工层次划分①一次信息资源。

一次信息的载体形式称为一次信息资源,也称原始文献。

它是以作者本人的科研工作成果为依据而创作的原始文献,如期刊论文、科技报告、会议论文、专利文献、学位论文等,它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和系统性等特征,参考和使用的价值较高。

个人专著(某某著书,而某某编的书不是一次文献而是二次或三次文献)。

②二次信息资源。

浓缩二次信息的载体形式称为二次信息资源,是查找一次信息资源的工具。

它是将分散的、无序的一次信息资源进行加工整理,使之成为系统有序的信息资源。

二次信息资源具有浓缩性、汇集性、有序性等特点,它的作用不仅在于报道信息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可以提供原一次信息资源的线索。

例如:书目(mar c数据)、题录、文摘、索引等。

(图书馆检索室)③三次信息资源。

三次信息的载体形式称为三次信息资源,它是指对一次信息资源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和评述而编写出来的成果。

如手册、百科全书、年鉴以及其他综述和评论性文章等。

三次信息资源源于一次信息资源,又高于一次信息,是一种再创性文献。

它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综述、述评等,如各种综述、动态、进展报告;另一类是参考性工具书,如百科全书、年鉴、手册、词典、文献指南等④零次信息资源。

零次信息的载体形式称为零次信息资源。

它是指未经正式出版发行的最原始的记录,如书信、手稿、笔记、实验记录等。

其主要特点是内容新颖,具有原始性,但不成熟,分散,难于检索。

如书信、手稿、笔记、记录等。

也有人认为是科技人员口头交谈及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非文献知识,如操作技能、诊疗经验等。

也可以说,零次文献是以文献所有者本身为载体的未公布于世的科技知识。

以上四级信息资源的关系是,零次信息资源是一次信息资源的素材;一次信息资源是二次、三次信息资源的来源和基础;二次、三次信息资源是对一次信息资源进行组织、加工、综合后形成的,它们编写的目的明确,专指性强。

(3)实物信息资源实物信息资源是指以实物为载体的信息资源。

(4)网络信息资源网络信息资源是指从计算机、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相互融合而形成的网络上可查找到的资源。

网上可利用的信息资源是多种多样的,从网络信息管理和利用的角度出发,人们对已存在于网络中的信息资源进行了类型化和系统化研究,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分类形式,一般有以下几种:① 按信息表现形式分有电子出版物和非电子出版物信息资源。

②按信息的媒体形式分本为文本信息资源、超文本信息资源、多媒体信息资源和超媒体信息资源。

③按网络信息资源加工层次,可以分为网络资源指南和搜索引擎联机馆藏目录、数据库信息资源、电子出版物、网上参考工具和其它动态信息。

④ 按照用户采用的不同的网络协议来划分,可以分为基于超文本传输协议(HT T P)的信息资源、基于文件传输协议(F TP)的信息资源、基于远程登录(T ELN E T)的信息资源、新闻组(Usene t/News g roups)资源和电子邮件(E-m ail)信息资源。

此外随着w e b2.0的发展信息资源也便及整个web2.0中,如博客,百科,维基,播客等等。

3.信息资源检索信息资源检索是从信息资源集合中找出所需信息内容的过程。

从广义上讲,信息资源检索包括两个过程,一是信息资源的存储(Information Storage),所谓存储是对有关信息进行选择,并对信息特征进行著录、标引和组织,建立信息数据库的过程;二是信息资源的检索(I n fo r m ati o n Retr iev a 1 ),所谓检索是根据检索提问制定检索策略,利用信息数据库查找信息资源的过程。

从狭义上讲,信息资源检索仅指后一部分。

4.信息资源检索的分类(1)按信息资源检索结果的内容划分①信息检索。

信息检索按照其信息系统、内容及结果可分为以下两种类型:信息线索检索。

利用书目、文摘和书目型数据库等检索系统,检索的结果只是提供了信息线索。

信息的全文检索。

这种检索以查找到信息全文为目的,检索的结果是找到全文信息。

②数据检索。

数据检索是指从检索系统存储的数据中查出用户所需数据的检索,如科技数据、金融数据、人口统计数据等。

③事实检索。

事实检索是指对特定的事件或事实的检索,包括事物的性质、定义、原理及发生的地点、时间、前因后果等。

(2)按信息资源检索技术划分①全文文本检索。

全文文本检索也称全文数据库检索,它通过计算机将文件的全貌,包括文字、图形和图像等信息转换成计算机可读形式,直接采用自然语言来设置检索入口,检索时以文中任意信息单元作为检索点,计算机自动进行高速比照,完成检索过程。

②多媒体检索。

多媒体检索是指能够支持两种以上媒体的数据库检索。

③超文本检索。

超文本检索是指超文本(h yper t ex t)的内容排列是非线性的,它按知识(信息)单元及其关系建立起知识结构网络,如具有图形的信息又称超媒体(hype rm e di a),超文本(媒体)的检索是通过超文本(媒体)链接(h y perlink)来实现的。

④网络信息资源检索。

网络信息资源检索是一种集合各种新型检索技术于一体,能够对各种类型、各种媒体的信息进行跨时间、跨地理检索的大系统。

5.信息资源检索系统检索系统是用于报道、存储与查找信息的工具。

检索系统的实质是将描述特定用户所需信息的提问特征与信息存储的检索标识进行异同比较,从中找出与提问特征一致或基本一致《信息资源检索与利用》课程重点的信息。

检索系统应包括以下两个主要的方面:(1)信息标引和存储过程。

对大量无序的信息资源进行标引处理,使之有序化,并按科学的方法存储,组成检索工具或检索文档,即组织检索系统的过程。

(2)信息的需求分析和检索过程。

分析用户的信息需求,利用已组织好的检索系统所提供的方法与途径检索有关信息,即检索系统的应用过程。

6.数据库及数据库类型(1)数据库的定义。

根据ISO/DI S 5127号标准,数据库①a t ab ase)的定义为:至少由一种文档组成,并能满足某一特定目的或某一特定数据处理系统需要的一种数据集合。

(2)数据库类型。

按照国际上通用的分类方法,数据库通常可划分为以下几个类型:①参考数据库(R ef e r e nc e D ata b ase)。

参考数据库是指用户在这些数据库中获取信息线索后,还需要进一步查找原文或其他资料的一类数据库。

它包括书目数据库和指南数据库。

书目数据库(Bibli og rap h i c D ata b ase):它是存储某个学科领域二次信息资源的数据库,其显著特征是向用户提供信息线索,只能检索出信息的标题、出处、著者、主题等。

例如,《E I V illage 2》、《美国化学文摘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篇名数据库》等。

指南数据库(D ir ectory D a t abase):它是存储能够提供用户参考、给予用户指南的各类信息,如商业、企业等机构的名称、地址、电话,人物出版物,项目,程序,活动等简要描述性信息的一类数据库,亦称指示性数据库。

例如,公司名录数据库、人物传记数据库、技术标准数据库等均属此类。

②源数据库(Source Database)。

此类数据库在欧洲也称数据银行(Da t a B a nk)。

它是能够直接为用户提供原始资料或具体数据的一类数据库。

7.信息资源的检索方法直接检索:指通过直接浏览或阅读原始文献获取所需信息的方法。

通过它可以直接查找一次信息资源和三次信息资源。

间接检索:指借助检索工具或检索系统查得文献线索再获取原始文献的方法称为间接检索。

它是文献检索常用的检索方法。

8.检索策略广义地说,检索策略(Retr i ev a l S trat eg y)是为实现检索目标而制定的全盘计划或方案,包括课题分析、检索系统选择、确定检索词及其相互间的逻辑关系、检索式的制定、调整检索方案等。

狭义地说,检索策略是指填写的“检索提问单。

在计算机检索中,策略问题是明确提出来的,必须慎重考虑的,因为它可能要完成的是一个比较复杂、精细的检索课题,又是在人与机器的交互、对话中实现的。

手检的策略考虑较少因为比较简单,方案研究的余地不多。

9.课题检索步骤分析研究课题(明确检索目的和要求)一选择检索工具和检索方法一选择检索途径和检索标志f查找文献线索f整理检索结果f索取原文。

(1)课题分析分析检索课题的目的是使用户搞清楚其课题要解决的实质问题,即它所包含的概念和具体要求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这是制定检索策略的根本出发点,也是检索效率高低或成败的关键。

课题分析需要明确以下具体问题:①研究课题的主题、课题所涉及的学科范围、课题所需信息内容及其内容特征。

②课题所需信息的类型,包括文献信息载体、出版类型、所需文献量、年代范围、涉及的《信息资源检索与利用》课程重点语种、有关著者、机构等。

③课题对查新、查准、查全的指标要求。

(2)检索系统或检索工具的选择一个计算机检索系统通常可以提供多个可检索数据库,一个手工检索系统就是一种检索工具。

选择检索工具和检索系统时,要考虑的主要问题是:①从内容上和时间上,考虑检索工具和数据库对课题的覆盖和一致性,比如应综合考虑选择专业性强、收录范围广、检索途径多、编制质量高、使用方便的检索工具或数据库。

②在手段和技术上,有机检条件的一般就不选择手检工具,机检无疑有较高的效率。

③考虑价格和可获得性,选择手头容易获得的检索系统,注意数据库的价格,权衡价格效益比。

(3)检索途径不同的检索入口,有相应的检索路径(appr o ach),称作检索途径。

手检工具只提供比较常用的检索途径,如分类途径、主题途径、著者途径、号码途径、引文途径第计算机检索系统中,检索点很多,几乎文献的每一个特征都可作为检索点,并且可以实现全文检索。

(4)检索式的制定依据检索词之间的逻辑关系,用检索系统识别的符号将检索词连接起来,反映研究内容、表达研究者意图的式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