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动障碍古代文献

合集下载

小儿抽动症的中医治疗

小儿抽动症的中医治疗

小儿抽动症的中医治疗小儿抽动症临床称为“小儿秽语抽动症”,该病病程长,病情波动,少数至青春期自行缓解,部分患儿的病情可延续到成年至终生。

因其对患者学习、生活、社交活动和就业造成的影响,是家庭的沉重和心理负担。

近 20年来,小儿抽动症的患病率与日俱增,日益引起国内外医务工作者及儿童家长的广泛关注。

主要为不自主动作,影响部位及持续时间因人而异,最多见的是一种突然、短暂、重复、刻板的一群肌肉或数群肌肉的小抽动,表现为眨眼、挤眉、呲牙、做怪相、耸肩、转颈、点头、摇头、转动躯体、甩动手臂等运动性抽动,也可为类似咳嗽声、清嗓声等发声性抽动。

一般情绪紧张时加剧,精神集中时减少,睡眠时消失。

在某一个时期内常以同一个症状为主,有时可转换为另一群肌肉的抽动,即症状的变化性。

患儿常伴有多动、注意力集中困难、睡眠差等心理问题。

儿童抽动症以肌肉抽动和发声抽动症为主要临床表现,其特点多以快速的几组肌肉抽动同时出现。

眼部肌肉抽动:表现为扬眉、皱眉、眨眼、斜眼、翻白眼、凝视等;面部肌肉抽动:表现为咧嘴、撅嘴、缩鼻、扮怪相等;颈部肌肉抽动:表现为点头、摇头、扭脖子、耸肩等;上肢抽动症状:表现为甩手、举臂、扭臂、搓手指、握拳;下肢抽动症状:表现为抖腿、踢腿、踮脚、旋转,甚至危姿走路、步态异常等;躯干抽动症状:表现为挺胸、扭腰、身体扭转;腹肌抽动不容易被家长发现;喉部发声抽动:表现为异常声音,如干咳声、清嗓子、吼叫声、或不停地吐唾沫、或口吃、语节、重音不当,不自主的秽语、骂人、说脏话等;其他行为异常:有重复、刻板的语言和动作,强迫性行为,刺戳动作、冲动性触接动作,甚至模仿别人、猥亵举动或控制不住的下流动作;也可能发生自伤或伤人行为,如撞头、反复咬破嘴唇、咬铅笔、吮指头、挖破皮肤,破坏物品、侵犯别人等。

以上各组症状,或同时出现,或先有一组症状,一段时间后换一组状,或症状交替出现。

抽动发作时意识清楚,用意识可以短暂控制,入睡后症状消失,心情紧张时加重。

从肝脾心探讨小儿抽动障碍之病机

从肝脾心探讨小儿抽动障碍之病机

医遭 受 濒临 灭亡 的厄 运 ,中医伤 科 学赖 师 授 家传 才得 以保存 下
了长 足 的 的进 步 。 受 到 了国际 学术 界 的重 视 和承 认 。 对 世界 医学
1 9 9 0: 1 -3 .
来, 而不 至 灭绝 。新 中 国成 立后 , 伤科 学得 到 了全 面 发展 并 取得 【 4 ] 岑泽波, 等. 中 医正 骨 学 【 M ] . 第一 版 . 北京 : 人 民卫 生 出 版 社 ,
发 展创 伤气 血 病 机学说 。 高 秉钧 著 《 疡 科 心得 集》 , 描写 儿 童骨 关 形 、 退 行性 疾病 、 骨关 节 地方病 、 职业 性 骨关 节病 等 。 也取 得 了显 节结核 的临床表现。 胡廷光著《 伤科汇纂》 , 发明腰部枕垫状复位 著成绩 。 脊 柱骨 折 脱位 ; 合 掌 法检 查上 肢 骨折 脱位 复 位效 果 ; 指 出肱 骨 分 综 上所 述 , 中医伤 科学 在我 国有着 几 千 年 的悠 久历 史 , 是 我
儿 童抽 动 障碍是 儿 童 时期 起病 的 以运 动 抽动 或 ( 和) 发 声 抽 湿 聚成 痰 , 痰气 胶 阻 , 结 于 咽部 , 肺 金不 利 , 故 鼻 咽部 感 觉 不舒 及 动为 主 的 神经 精 神性 疾病 , 多 伴有 多 动 , 强迫 , 抑 郁等 症 。 好 发 于 异 常发 声 。 痰 火扰 心 , 则 神志 异 常 。 同 时小 儿 禀赋 不足 , 肾常虚 , 2 — 1 8岁 , 中 医无 确 切 的病 名 , 根 据 临床 症 状 , 可 归属 于 “ 慢 惊风 ” 肾阴不 足 , 肝 阴亏 , 水 不涵 木 , 肝风 内动 , 故 头 摇 肢抽 。治 宜 从 肝 “ 筋 惕 肉膈 ” “ 梅核 气 ” “ 郁症” 等范 畴 。其 临床 有 如下 特征 。 体 常不 足 , 肝 用 常有余 着 手 , 滋阴 养血 以 益肝 体 。 泻肝 , 清 肝抑 肝

多发性抽动症的古今针灸治疗方案及临床运用价值_董勤

多发性抽动症的古今针灸治疗方案及临床运用价值_董勤

多发性抽动症的古今针灸治疗方案及临床运用价值董 勤(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江苏南京210046)摘 要:针灸治疗多发性抽动症借鉴了古人治疗惊风抽搐等经验,在此基础上又根据本病病机及症状特点,形成现代临床治疗方案,选穴以头部穴结合四肢远端穴为主,刺灸方法以毫针法最为常用,多将体穴的毫针法与头针结合运用。

针灸治疗本病的临床运用价值主要体现在:早期介入,改善预后;整体调整,弥补药物治疗的有限性;安全减毒,提高患儿治疗的顺应性。

关键词:多发性抽动症;针灸疗法;治疗方案;运用价值中图分类号:R 272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19(2010)07-1353-03收稿日期:2009-12-18作者简介:董勤(1961-),女,山东莱芜人,教授,硕士,研究方向:针灸临床研究。

多发性抽动症(又称为抽动-秽语综合征),属儿童精神行为障碍性疾病,表现为头面部、肢体或躯干的多发性肌肉抽动,同时伴有爆发性不自主发声或重复语言、猥亵语言等症状,并可出现各种行为紊乱、认知障碍,严重者伴强迫行为、自残行为。

该病由于其病因不明、症状复杂、反复迁延,成为现代医学十分棘手的疑难病症。

针灸治疗在借鉴前人治疗惊风抽搐等经验的基础上,探索中医对本病病机的认识,不断总结治疗规律,近10年来采用体针与头针、耳针结合的综合治疗方案或针药并用,无论是近期疗效,还是远期疗效,均取得了较为肯定的成绩,尤其在减轻药物的毒不良反应,提高治疗的安全性和全面改善患儿的身体状况方面拥有较明显的优势。

本文就古今针灸治疗本病的基本方案(穴位的选择与刺灸法的选择)及临床应用价值作一探讨,以期为进一步总结针灸治疗规律,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特色优势提供参考。

1 古今针灸治疗的基本方案针灸治疗方案主要由二大要素构成,即腧穴的选取与刺灸法的确立,故以下从这两方面进行阐述。

111 古代临床针灸治疗多发性抽动症为现代病名,在古代文献中无专门记载,但通过总结古人对以抽搐为主要症状疾病的针灸经验,可为本病的治疗提供借鉴。

“儿童抽动障碍”文件汇总

“儿童抽动障碍”文件汇总

“儿童抽动障碍”文件汇总目录一、儿童抽动障碍的中医体质特点暨泻肝法抗抽动作用研究二、儿童抽动障碍中医治疗研究进展三、儿童抽动障碍的中医研究进展四、儿童抽动障碍中药新药临床试验设计与评价技术指南五、儿童抽动障碍致病危险因素的系统评价六、儿童抽动障碍儿童抽动障碍的中医体质特点暨泻肝法抗抽动作用研究儿童抽动障碍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精神疾病,主要表现为肌肉抽动和发声障碍。

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儿童抽动障碍的发病率也在逐渐上升。

本文将探讨儿童抽动障碍的中医体质特点以及泻肝法抗抽动作用研究的相关情况。

儿童抽动障碍在中医中属于“肝风证”范畴,其体质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体质类型:肝亢、阴虚、痰热是儿童抽动障碍的主要体质类型。

这些体质类型使得患儿容易表现出抽动症状。

发病原因:情志失调、饮食不当、感受外邪等是儿童抽动障碍的主要发病原因。

这些原因易导致肝风内动、痰热扰心,进而引发抽动症状。

病情变化:儿童抽动障碍的病情变化多样,可由一种体质类型向另一种体质类型转化。

在临床治疗时,应根据患儿的体质特点进行针对性治疗。

泻肝法是一种常用的中医治疗方法,通过泻肝火、平肝风、舒肝郁等作用,达到治疗抽动障碍的目的。

以下是泻肝法抗抽动作用的相关研究。

实验研究:通过对动物模型的研究,发现泻肝法可以有效地改善抽动症状。

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神经递质、抗炎、抗抑郁等有关。

临床研究:多项临床研究显示,泻肝法在改善抽动症状方面具有显著疗效。

其疗效可能与患儿的体质类型有关。

对于肝亢、阴虚、痰热等体质类型的患儿,泻肝法的疗效更为显著。

中医体质特点对于临床治疗儿童抽动障碍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不同的体质类型,采用针对性的治疗方法,能够更好地改善抽动症状。

泻肝法作为一种有效的抗抽动作用的治疗方法,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在未来的临床中,可以进一步探讨中医体质特点与泻肝法抗抽动作用的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加科学的指导。

随着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不断发展,将中医体质特点与西医诊断相结合,制定综合治疗方案,可能会成为未来治疗儿童抽动障碍的新趋势。

儿童抽动障碍的中医研究进展

儿童抽动障碍的中医研究进展

综上所述,科学与非科学的分界是一个持续的哲学思考过程。在评价一个知 识体系时,我们应该充分考虑其多元性和复杂性。在废除中医的论战中,我们应 该从哲学的角度深入探讨中医的本质和价值,并积极探索中西医结合的新途径。 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人类认知水平的提高,我们相信科学与非科学之间 的界限将更加明晰,为人类的发展和进步提供更多元化的选择。
4、哲学思考
从哲学角度来看,科学与非科学的分界是一个持续的探讨过程。在这个过程 中,我们需要明确科学与非科学在认识自然和社会现象中的作用和限制。同时, 我们也需要认识到,某些领域的知识体系可能既有科学特征,也有非科学特征。 因此,在评价一个知识体系时,我们应该充分考虑其多元性和复杂性。
在中医大论战中,我们应从哲学的角度深入探讨中医的本质和价值。中医作 为中华民族传统医学的瑰宝,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医学理念。在面对 现代医学的挑战时,我们应该充分挖掘中医的潜力,发挥其在防治疾病中的独特 作用。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中医在现代医学标准下的局限性,并积极探索中西医结 合的新途径。
其次,科学与非科学的分界并非绝对。某些领域的知识体系可能既有科学特 征,也有非科学特征。例如,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一些研究方法与自然科学相 似,具有一定的可重复性和预测性,但仍不能完全归为科学范畴。
3、中医大论战分析
在废除中医的论战中,有人认为中医不符合现代医学标准,因此应被废除。 然而,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代表,拥有数千年的历史,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做 出了重要贡献。从哲学角度来看,中医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注重个体差异 和环境因素对疾病的影响,这些理念与现代医学存在一定差异。但正是这种差异, 使得中医具有独特的价值和地位。
1、定义
要明确科学与非科学的分界,首先需要了解它们的定义。科学通常被定义为 一种知识体系,通过观察、实验和理论推导等方式,对自然现象进行解释和预测。 非科学则指的是那些不具备科学特征的知识体系,如哲学、宗教、艺术等。

中医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文献分析

中医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文献分析

143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Cardiovascular Disease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2016 年 6月 C 第 4 卷第 18 期Jun. C 2016 V ol. 4 No. 18(70.00%)高;两组临床疗效比较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本次研究结果和大量临床研究结果相符,证明本次研究具有一定参考依据。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苦参复律汤在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方面有良好的应用效果,它可以促进患者的症状明显改善,有利于患者的健康,因此可以进行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1]吴 明,李新明,张敬文,林 劲,李 斌,陈关良,苏哲坦.胺碘酮治疗恶性快速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观察[J].中国热带医学,2002,04:476-477.[2] 韦 锋.静脉用胺碘酮治疗血液透析并发严重快速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血液净化,2004,04:30-32.[3]江明宏,舒茂琴,刘亚忠,侯聪聪,曹雪滨.静脉艾司洛尔治疗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观察[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14,01:68-70+110.本文编辑:刘欣悦中医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文献分析代卫锋(郑州市儿童医院中医科,河南 郑州 450000)【摘要】目的 探讨儿童多发性抽动症采用中医疗法治疗文献情况。

方法 文献来源于万方、维普、知网数据库,关键词或题名限定为“抽动症”,检索时间限定为2007年1月~2016年7月,文摘为“疗效”或“治疗”,了解中医治疗本病概况。

结果 共574篇初选文献,将非中医疗法、综述格式、个案报告、经验总结类文章剔除,共获取合格文献236篇。

依据治法进行分类,其中内外合治41篇,占17.4%;辨证论治等内治法132篇,占55.9%;耳压、针灸等外治法63篇,占26.7%。

164篇有效率≥90%,占69.5%。

王素梅谈角药治疗抽动症障碍

王素梅谈角药治疗抽动症障碍

王素梅谈角药治疗抽动症障碍“角药”是中医基础理论中的术语。

是指3种中药的有机组合。

角药非简单的药物相叠,而是历代医家在长期遣方用药过程中累积起来的经验总结,以达增效减毒的作用。

中医史上对角药的运用,唯仲景首开先河 ,其《伤寒论》《金匮要略》中蕴含大量独立成方的角药,如小承气汤、四逆汤、三物备急丸等。

种种经方为日后角药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角药源自于《内经》“ 一君二臣 ,奇之制也” 的基础理论 ,始见于《伤寒杂病论》,历代医家对于角药的运用各有不同体会,各组角药相辅相成 ,或具开阖枢机 ,或为阴阳并调。

如金元时期 ,李东垣对角药的运用体现在对脾胃升阳益气药物的应用中。

如半夏一白术一天麻,注重角药中气机的枢转,人参一麦冬一五味子,一补一清一敛,注重药物的相互为用。

明清时期 ,角药在温病学中的运用日臻完善,如《温病条辨》中的一组轻清透发之剂:金银花一连翘一淡竹叶 ,可用于卫气营血各个层次的病变,并成就了清营汤中“入营犹可透热转气”的法度。

近代名医亦注重角药的应用。

如刘弼臣教授用“角药”治疗肺系疾病,姜良铎教授运用角药临床遣方用药 ,均取得良好疗效。

角药是以辨证论治为前提,以中药气味、性能、七情为配伍原则,三种中药联合使用、系统配伍。

角药介于中药与方剂之间,在方剂中起主要或辅助作用 ,或独立成方。

由于疾病的复杂性以及药物自身性味功用限制 ,单味药或两味药有时不能适用临证需要 ,以三味药组成的角药配伍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姜良铎教授也指出:“三角形是最稳固的图形,三味药的配伍 ,呈三足鼎立之势 ,互为辅助 ,符合临床实际”。

东城中医医院王素梅教授从事临床工作30余载,多年来丰富。

该病症除躯体肌肉抽动外,往往伴有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强迫障碍(OCD)、遗尿等共患病,严重损害了儿童的认知功能与行为发育, 影响了患儿的学习、生活及社交,阻碍了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

王教授在指导临床用药时 ,对TD及其共患病的治疗有独特的思路和见解 ,不仅专注于TD自身发病特点用药,对其共患病也针对性地遣药组方,临床中常善用“角药”来治疗抽动症合并共患病的各种症状,疗效确切。

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的中医学研究概况

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的中医学研究概况

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的中医学研究概况对病名的认识多发性抽动症,査阅古代文献得知,传统中医学中并无此病名,现代医家根据该病的临床特点及发病情况,多将本病归属于“抽搐”、“筋惕肉膶”“惊风”“心悸”“肝风证”等范畴,古代典籍中多有对其论述,具体介绍如下:《素问》曰:“风胜则动”、“善行而数变”、“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小儿药证直诀・肝有风甚》中记载:“凡病或新或久,皆引肝风,风动而上于头目,目属肝,肝风入于目,上下左右如风吹,不轻不重,儿不能任,故目连劄也。

”《五脏所主篇》中的“肝主风,实则目直,大叫,呵欠,项急,顿闷;虚则咬牙,多欠气”。

《证治准绳·幼科・慢惊》曰:“水生肝木,木为风化,木克牌土,胃为牌之府,故胃中有风,瘈疭渐生,其瘈疭症状,两肩微耸,两手垂下,时复动摇不己,名曰慢惊”。

《审视瑶函》有云:“目劄者,肝有风也。

风入于目,上下左右如风吹,不轻不重而不能任,目连劄也”。

《伤寒明理论》中有记载:“瘈者筋脉急也,疭者筋脉缓也,急者则引而缩,缓者则纵而伸,或缩或伸,动而不止者,名曰瘈疭。

俗谓之搐者是也”。

对病因病位的认识大多数中医学者认为本病病位在肝,与心、牌、肾密切相关。

而其病因是多方面的:先天因素、外感六淫、饮食因素、情志因素等。

(1)先天因素《颅囱经》记载:“小儿瘦疴,盖他人之过也。

”《医学正传・小科科》:“夫小儿之在胎也…辛辣适口,胎气随热……皆能令子受患。

”小儿先天禀赋不足,素体亏虚,脾胃薄弱,肾精不足,脏气赢弱,易于感触诸疾。

张莹莹等人研究发现母体在孕期调摄失宜,容易导致小儿“禀赋”不足,更加容易患有多发性抽动症。

朱先康认为父母体质较弱、母体孕期不良因素、围产期伤害、脑外伤以及脑缺血缺氧等均可导致小儿先天禀赋不足。

(2)外感六淫外感六淫,多以风邪为主,“风者,百病之长也"”,《素问・太阴阳明论》曰:“伤于风者上先受之”故而抽动症多以头面部抽动为初始症状。

小儿具有“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的生理特点,易于感受六淫之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CTA UNIVERSITATIS TRADITIO NIS M EDICALIS SINENSIS PHARM ACO LO GIAEQ UE SHANGHAI Vol.26No.2M ar.,2012灵兰探幽抽动障碍古代文献研究阮铭吴敏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中医科(上海200092)【摘要】通过查阅《中医儿科古代文献数据库》中与抽动障碍疾病相关的古代文献,综述抽动障碍的病名、病因病机以及治法;并通过对治疗药物的统计,揭示了历代医家对该病认识的总体规律,为临床治疗抽动障碍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抽动障碍;儿科;文献研究【中图分类号】R277.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861X (2012)02-0024-03[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81072842);上海市卫生局资助项目(2010L069A );上海市科委中药现代化研究基金资助项目(09dZ19753000)[作者简介]阮铭,男,在读硕士生,主要从事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科疾病的临床研究。

[通讯作者]吴敏,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E-mail :xinhuayiyuan123@126.com抽动障碍(tic disorder ,TD )是一组以头、肢体和躯干等部位肌肉突发、快速、反复抽动,和(或)伴爆发性喉音和行为紊乱的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1],多发生于儿童和青少年。

临床表现为挤眉、眨眼、噘嘴、吸鼻子、耸肩或喉中“哼哼”声等,常因紧张、焦虑而加重,甚至出现全身多部位抽动,常合并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强迫症、社交障碍、学习困难、情绪障碍等。

西药首选氟哌啶醇、泰必利等多巴胺受体阻滞剂,但须长期服药,停药后易复发,且副作用明显,常因记忆减退、嗜睡、注意力不集中、锥体外系症状而被迫停用该类药物[2]。

显而易见,抽动障碍严重影响儿童身心健康、生活和学习,并给家庭、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中医学对本病的治疗充分发挥了中医特有的辨证论治思想,大量临床实践证明中医治疗抽动障碍疗效明显、副反应小,而且治法丰富、简便廉验,与西医比较优势凸显。

古代文献已有类似抽动障碍的描述,多定义为“眩晕”、“惊风”等,并且有丰富的文献资料详细记载了其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

为了更好地发挥中医中药的优势,笔者拟总结前人经验,整理古籍文献对抽动障碍的记载及认识,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理论基础。

《中医儿科古代文献数据库》由南京中医药大学儿科研究所主编,其中收录了建国以前历代中医儿科文献资料400余万字,编辑条文5000余条,记载历代儿科专著100余部,其内容大致涵盖了到民国为止中医儿科各时期主要学术成就,基本反映了中医儿科历代发展状况。

我们根据研究目的详细阅读条文后选择该数据库中与抽动障碍症状相似的文献进行分析,总结出历代医家对抽动障碍因、机、证、治各方面的理论及实践经验。

笔者选取“惊风”、“慢惊”、“肝风”、“虚风”、“发搐”、“搐搦”、“风痫”、“阴痫”、“筋惕肉”、“瘛疭”、“蠕动”、“瘫痪”、“动掣”、“躁动”、“脏躁”为关键词,在数据库中检索相关文献。

数据库含有上述关键词的记录总数为1493条,排在前5位依次是“惊风”429条,“发搐”307条,“慢惊”282条,“搐搦”138条,“肝风”108条。

经过整理,症状描述符合抽动障碍的条文出自25篇文献,通过对这些文献进行汇总得出如下结论。

1对抽动障碍病名的认识中医古代文献中并无此病名的记载,其典型的临床表现散见于各医家文献中,如王肯堂认为:“水生肝木,木为风化,木克脾土,胃为脾之腑,故胃中有风,瘛疭渐生,其瘛疭状,两肩微耸,两手下垂,时复动摇不已,名曰慢惊。

”古代文献中常记载一些与抽动障碍症状相似的疾病,如钱乙记载的“肝风”;王肯堂记载的“慢惊”、“瘛疭”;薛己记载的“躁动”、“发搐”;王纶记载的“搐搦”;鲁伯嗣记载的“风痫”;曾世荣记载的“动掣”;罗天益记载的“蠕动虚风”;张锡纯记载的“筋惕肉”等。

这些病名是以疾病所表现的主要症状来命名的。

现代多数学者将本病归于“慢惊风”、“抽搐”、“瘛疭”、“筋惕肉”、“肝风证”等范畴,但以“慢惊风”和“肝风证”命名者为多。

2对抽动障碍病因的认识万全在总结前人和自己临床经验之后提出了·42·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第26卷第2期2012年3月“有外因者,如感冒风寒温湿之气而发热者,宜即发散之……有内因者,如伤饮食发热者,即宜消导之下之……有不内外因者,如有惊恐,或客杵中恶得之……”总体归纳了本病的发病原因。

历代医家认为本病病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先天不足《颅囟经》原序言:“小儿之瘦疴,盖他人之过也。

”虞抟认为:“夫小儿在胎也……辛辣适口,胎气随热……皆能令子受患。

”朱震亨在《格致余论·慈幼论》中记载:“儿之在胎,与母同体,得热则俱热,得寒则俱寒,病则俱病,安则俱安。

”总之,父母是小儿禀赋强弱的决定因素,胎儿的强弱,秉受于父母,孕母的体质、精神、营养、起居、疾病、用药环境等,均会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对后天的发病造成影响。

2.2情志失调万全对儿童的情志状态做出以下论述:“儿性执拗,凡平日亲爱之人,玩弄之物,不可失也,失则心思,思则伤脾,昏睡不食。

求人不得则怒,怒则伤肝,啼哭不止,此忤其心也。

谓客忤成病也。

平日未亲爱之人,未见之物,不可使之见,见则惊,惊则伤心。

凡未见之人,不可使之近,迫近则恐,恐则伤肾,令儿成痫。

”小儿由于对外界环境的认识不同于成人,因而导致小儿发病的情志因素与成人有一定的区别。

小儿性情天真,真挚淳朴,发病之因较为单纯。

父母在平时的生活中对子女过于溺爱,使儿童心理承受能力差,或者学习负担过重,家长期望值过高,造成小儿的心理压力大,都易产生精神行为方面的疾病。

2.3饮食不节《景岳全书·小儿则》云:“小儿饮食有任意偏好者,无不致病。

”《内经》云“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小儿“脾常不足”,且饮食不知自调,易于为乳食所伤,损伤脾胃,脾胃运化功能失调,不能布散津液于四肢百骸,反而水湿潴留于中焦,聚液成痰,“湿生痰,脾土一衰,肝木随旺”,肝风挟痰上扰而出现抽动之证。

2.4外感六淫沈金鳌认为“风痫因将养失度,血气不和;或厚衣汗出,腠理开舒,风邪入之,其病在肝”。

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寒温不知自调,又由于“风为百病之长”可夹热、夹寒、夹暑、夹湿、夹火侵犯“纯阳之体”的小儿,易于化热,伤津耗气出现阴阳失调,或引动内伏痰热,上扰心神,或引动肝风,发为本病。

3对抽动障碍病机和治法的认识小儿的生理特点是“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肝常有余,心常有余,肺常不足,脾常不足,肾常不足”,这一生理特点就决定了小儿疾病有其特殊的病机。

历代医家认为本病的病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3.1外风引动肝风王怀隐等认为:“夫小儿慢惊风者,由乳哺不调,脏腑壅滞,内有积热,为风邪所伤,入舍于心之所致也”,“夫小儿急惊风者,由气血不和,夙有实热,为风邪所乘,干于心络之所致也”。

治疗上“风痫先为之散风,大概血滞心窍,邪风在心,积惊成痫,通行心经,调平心血,顺气豁痰,又其要也”。

3.2脾虚痰聚,挟风上扰沈金鳌认为:“治慢惊者……其候皆因外感风寒,内作吐泻,或得于大病之后,或传误转之候……阴盛生寒,寒为水化,水生肝木,木为风化,木克脾土,胃为脾之腑,故胃中有风,瘛疭渐生。

”“脾虚则生风者,非风自脾生。

以脾虚则肝木必强,乃风生于肝也。

故风盛则筋急,以肝主筋故耳。

”治疗应当“木克脾土,用六君子汤加柴胡补脾土以制肝木”。

3.3气郁生痰,化火生风曾世荣认为:“搐证虽分急慢惊,亦因气郁致昏沉。

”“中焦不和,饮食时偶被惊搐,则惊气停滞中脘,食不克化,淹留日久,气郁痰结,痰结则风热生。

”由于饮食情志等原因引起气郁痰结,肝风上扰清窍,发为抽动,摇头耸肩,口出秽语,治疗上强调“良医欲治宜宽气,气顺之时搐自停。

”“宜宽中顺气,去风痰,疗惊积,和脾胃。

”即理气消痰止抽动。

3.4水不涵木,阴虚风动张介宾认为“凡小儿之病最多者,惟惊风之属。

而惊风之作,则必见反张戴眼,斜视抽搐等症。

此其为故,总由筋急而然。

盖血不养筋,所以筋急。

真阴亏损,所以血虚,此非水衰之明验乎?”即患儿素体真阴不足,或热病伤阴,或肝病及肾,肾阴亏损,水不涵木,虚风内动,引起抽动。

治疗当“肝肾之病同一治……矧以阳邪亢极,阴竭则危,脏气受伤,肾穷则死,此天根生息之基,尤于小儿为最切。

然则小儿之病,其所关于肾气者非眇,而顾可谓小儿无补肾法耶?”指出治疗上应当从补肾水入手,滋水以涵木,定风止搐。

综上所述,本病总病机为肝风内动,“肝体阴而用阳,为风木之脏,主藏血,喜条达主疏泄,其声为呼,其变动为握”。

故《小儿药证直诀·肝有风甚》言:“凡病或新或久,皆引肝风。

风动而上于头目,目属肝,风入于目,上下左右如风吹,不轻不重儿不能任,故目连扎也。

”治疗原则以平肝息风为主,针对不同的病因而辅以祛风、化痰、理气、健脾、补肾。

4对抽动障碍的用药分析通过对各医家所记载的治疗症状类似抽动障碍·52·ACTA UNIVERSITATIS TRADITIO NIS M EDICALIS SINENSIS PHARM ACO LO GIAEQ UE SHANGHAI Vol.26No.2M ar.,2012的方剂进行统计,总计41首。

治疗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药物依次为:全蝎、甘草、南星、人参、天麻、白附子、防风、茯苓、僵蚕、白术、钩藤。

这些药物在方中所占的比例情况见表1。

表1治疗抽动障碍药物使用频率及比例情况用药频率(次)百分比(%)全蝎2765.85甘草1843.90南星1639.02人参1639.02天麻1536.59茯苓1434.15白附子1331.71防风1331.71僵蚕1331.71白术1229.27钩藤1126.83从表1中可以看出,使用频率最高的药物是全蝎。

全蝎主入肝经,性善走窜,既平息肝风,又搜风通络,为治疗痉挛抽搐之要药。

《本草从新》记载“治诸风掉眩,惊痫抽掣,口眼斜……厥阴风木之病。

”《本草求真》记载:“全蝎,专入肝祛风,凡小儿胎风发搐,大人半身不遂,口眼斜,语言謇塞,手足抽掣……皆因外风内客,无不用之。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其具有抗癫痫、抗惊厥作用[3]482,并且全蝎毒素对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等有多种药理作用[4];甘草味甘平,归心、肺、脾、胃经,可以“和中益气,补虚解毒”,以制相对过亢之肝阳,还可以缓解方中祛风药物的毒性;人参为补脾肺之要药,用在祛邪方中还有扶正祛邪的功效,防止邪去正伤;防风可辛散外风又可息内风止痉,药理学研究表明其具有镇静、镇痛、抗惊厥作用[3]61;白附子和南星具有燥湿化痰、祛风解痉的功效,而且南星尤擅祛风痰,《本草纲目》记载其“治惊痫”,且两者都有抗惊厥、镇静、镇痛作用[3]408-409;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宁心,补脾气又可渗水湿,为“治痰之主药”;僵蚕可以息风止痉又能化痰定惊,对惊风癫痫夹痰热者尤为适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