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动秽语综合征诊断与治疗指南

合集下载

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诊断与治疗PPT

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诊断与治疗PPT
汇报人:
01
03
05
02
04
症状持续时间:至少1年 症状频率:每天多次 症状类型:包括运动抽动和发声抽动 症状影响:影响日常生活和学习
抽动症:主要表现为不自主的抽动,无秽语
癫痫:抽动伴有意识丧失、口吐白沫等癫痫 症状
精神分裂症:抽动伴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症 状
自闭症:抽动伴有社交障碍、语言障碍等自 闭症症状
智力障碍:抽动伴有智力低下、学习困难等 智力障碍症状
药物反应:抽动可能是某些药物的副作用, 如抗精神病药、抗癫痫药等
症状观察:观察患儿是否有抽 动、秽语等症状
病史询问:了解患儿的病史、 家族史等
体格检查:进行全身检查,包 括神经系统检查
辅助检查:进行脑电图、影像 学等辅助检查,以排除其他疾 病
01
力和焦虑
放松训练:通 过深呼吸、冥 想等方法,帮 助患儿放松身 心,减轻症状
社交技能训练: 提高患儿的社 交能力和自信 心,增强适应
能力
认知行为疗法:通过改变患者的认知和行为模式,减轻症状
放松训练:通过深呼吸、冥想等方法,帮助患者放松身心,减轻症状
正念疗法:通过正念冥想等方法,帮助患者提高自我意识和情绪管理能力,减轻症状
保持良好的生 活习惯,避免 过度疲劳和紧

定期进行心理 辅导,帮助患 儿建立自信和
乐观的心态
加强家庭支持, 给予患儿足够 的关爱和陪伴
定期进行康复 训练,提高患 儿的生活自理 能力和社交能

避免接触刺激 性食物和药物, 减少对患儿的
刺激
定期进行健康 检查,及时发 现并处理可能
出现的问题
汇报人:
行为疗法:通过行为矫正,如放松 训练、认知行为疗法等

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的科普知识课件

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的科普知识课件
积极的心理辅导能够增强孩子应对疾病的能力。
如何预防和应对? 保持良好生活习惯
鼓励孩子养成规律的作息、均衡的饮食和适当的 运动,以增强身体免疫力。
健康的生活方式对减轻症状大有裨益。
谢谢观看
年龄因素
通常在5至10岁之间开始出现症状,随着年龄增 长有所缓解,但部分患者可能持续到成年。
抽动症状在青春期时可能会有所改善。
谁会受到影响?
伴随症状
很多患者还可能合并有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 ADHD)或强迫症(OCD)。
这些伴随症状可能会影响患者的学习和社交能力 。
如何管理和治疗?
如何管理和治疗?
通常在儿童时期出现,症状可能会随着年龄增长 而变化。
什么是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 症状
主要症状包括眼睁、面部抽动、喉音、重复某些 词语或短语等。
这些症状可能在压力、兴奋或紧张时加重。
什么是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
发病机制
该综合征的具体病因尚不明确,但与遗传、环境 因素及神经生物学异常有关。
研究表明,基因和大脑特定区域的功能失调可能 起到重要作用。
行为疗法
认知行为疗法(CBT)被认为是有效的非药物 治疗方式,能够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症状。
疗法可以帮助孩子学会如何控制抽动,减少 焦虑感。
如何管理和治疗?
药物治疗
对于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患者,医生可能会 开具药物,如多巴胺拮抗剂等。
药物治疗通常需要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 以避免副作用。
如何管理和治疗?
家庭支持
家庭成员的理解与支持对患者的康复至关重 要。
良好的家庭环境能帮助孩子缓解压力,提高 自信心。
如何预防和应对?
如何预防和应对? 早期识别
家长应关注孩子的行为变化,及早识别抽动症状 并寻求专业帮助。

抽动症诊疗指南

抽动症诊疗指南

抽动症诊疗指南抽动障碍(tic disorders,TD)是起病于儿童期,以抽动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精神疾病。

其发病是遗传、生物、心理和环境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确切病因和发病机制不清,中枢神经递质失衡,纹状体多巴胺活动过度或突触后多巴胺受体超敏感为其发病机制的关键环节。

TD的发病近年有增多趋势,其临床表现多样,共患病复杂,诊断与治疗需要予以规范。

一、临床特征1、一般特征:起病年龄2~21岁,以5~10岁最多见。

病情通常在10一12岁最严重;男性明显多于女性,男女之比为3—5:1。

2、抽动:为一种不自主、无目的、快速、刻板的肌肉收缩。

抽动的表现复杂多样,分类见表1。

其中运动性抽动是指头面部、颈肩、躯干及四肢肌肉不自主、突发、快速收缩运动;发声性抽动实际上是口鼻、咽喉及呼吸肌群的收缩,通过鼻、口腔和咽喉的气流而发声。

运动性抽动或发声性抽动可进一步分为简单和复杂两类,有时二者不易分清。

与其他运动障碍不同,抽动是在运动功能正常的情况下发生,且非持久性存在。

病初抽动症状通常从面部开始,逐渐发展到头、颈、肩部肌肉,而后波及躯干及上、下肢。

抽动形式也可以从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不断有新的抽动形式出现。

抽动频度和强度在病程中呈现明显的波动性,新的抽动症状可以取代旧的抽动症状,或叠加在旧的抽动症状之上。

病程较长的患儿,有时在出现抽动或发声后,迅速做一另外动作企图掩饰,使得临床表现更加复杂。

抽动症状常常时好时坏,可暂时或长期自然缓解,也可因某些诱因而加重或减轻。

常见加重抽动的因素包括紧张、焦虑、生气、惊吓、兴奋、疲劳、伴发感染、被人提醒等。

常见减轻抽动的因素包括注意力集中、放松、情绪稳定等。

40%~55%的患儿于运动性抽动或发声性抽动之前有身体局部不适感,称为感觉性抽动,被认为是先兆症状(前驱症状),年长儿尤为多见,包括压迫感、痒感、痛感、热感、冷感或其他异样感。

运动性抽动或发声性抽动很可能与对局部不适感的缓解相关。

抽动秽语综合征——儿童常见病

抽动秽语综合征——儿童常见病

抽动秽语综合征——儿童常见病抽动秽语综合征抽动秽语综合征(TS)——以不自主的突然的多发性抽动、伴有暴发性发声和秽语的抽动障碍l 男性多见,男女之比为3:1l 90%以上于2~12岁之间起病l 发病原因目前尚不十分明了l 往往存在多种共病情况,如注意多动缺陷障碍(ADHD)、强迫障碍(OCD)、行为问题等【临床表现】l 起病于21岁之前,大多数在2-15岁之间l 多种抽动动作和一种或多种不自主发声,两者出现于病程某些时候,但不一定同时存在l 抽动症状一天反复出现多次,但在数周或数月内症状程度有变化l 病程至少持续1年,且在1年之中症状缓解不超过2个月以上l 抽动症状先从面、颈部开始,逐渐向下蔓延l 患儿不自主喉鸣出现较晚,仅20%在早期出现,60%在起病后的6~7年出现l 抽动于精神紧张时加重,注意分散时减轻,入睡时消失,l 无意识障碍,亦不发生癫痫样痉挛【发病机制】1、很多研究认为遗传因素在该病发生中起重要作用l 65%~90%的抽动秽语综合征病例是家族性的l 单卵孪生抽动秽语综合征的发病率(53%~56%)明显高于双卵孪生(8%)l 男性外显率高(0.5~0.9),女性外显率低(0.2~0.8)l 出现强迫性症状或行为障碍较为常见,家族中精神病病史也较多见2、中枢神经系统器质性损伤的抽动秽语综合征l 大脑的影像学改变主要在基底核l 难产、窒息、早产、头部外伤等造成的儿童器质性脑损伤,可能是导致抽动秽语综合征发病的危险因素l 约50%的患者有肌张力改变或精细运动缺损等神经系统体征l 脑电图可见非特异性的异常改变3、中枢神经递质系统异常l 多巴胺活动过度或多巴胺受体超敏l 性激素及兴奋性氨基酸的作用l 去甲肾上腺素(NE)功能失调——小剂量可乐定可使症状减轻4、精神因素l 精神创伤、生活事件、过度紧张可诱发或加重抽动症状l 抽动可能是愿望被压抑和反抗心理的表现5、感染及免疫因素l 昏睡性脑炎伴动眼危象和疱疹脑炎的患者可有抽动秽语综合征的临床表现,l 病理解剖和影像学检查发现颞叶、基底核丘脑中脑盖部及中脑水管周围有病变l 链球菌感染后自体免疫过程可能与儿童抽动及强迫症状有关l 成人抽动秽语综合征患者链球菌M12、M19抗体滴度升高【诊断】——主要根据病史和临床症状1、病史:l 有家族遗传倾向l 发病年龄2~18岁,多在4~12岁起病,青春期后逐渐减少l 症状呈波动性,数周或数月内可有变化,病程较长为慢性病程,至少持续1年2、抽动:l 多发性抽动是早期主要症状l 首发于面部,逐渐向上肢躯干或下肢发展l 表现眼肌、面肌、颈肌或上肢肌反复迅速的不规则抽动l 如眨眼、撅嘴、皱眉、抽动鼻子、扮鬼脸、甩头点头、颈部伸展、耸肩等症状l 加重后出现肢体及躯干暴发性不自主运动,如上肢投掷运动转圈、踢腿顿足、躯干弯曲和扭转动作等l 抽动频繁每天可达10余次甚至数百次l 情绪激动精神紧张时加重精神松弛时减轻睡眠时消失。

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的常见症状和诊断方法十个你应该了解的线索

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的常见症状和诊断方法十个你应该了解的线索
社交障碍:患儿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退缩、回避、不合群等行为。
强迫行为:患儿可能会出现反复洗手、检查门锁等强迫行为。
3
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的诊断方法
观察法
观察孩子的行为和动作,如眨眼、耸肩、摇头等
观察孩子的语言和声音,如口吃、重复、尖叫等
观察孩子的情绪和社交,如焦虑、抑郁、社交障碍等
观察孩子的学习和认知,如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等
生化检查:检查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等指标,了解患儿是否有肝病、肾病、糖尿病等疾病。
脑电图检查:通过记录大脑电活动,了解患儿是否有癫痫等神经系统疾病。
影像学检查:如CT、MRI等,了解患儿大脑结构是否有异常,如肿瘤、脑血管疾病等。
脑电图检查
脑电图检查是诊断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的重要手段之一
脑电图检查可以观察到患儿大脑的异常放电情况
睡眠时间:是否经常出现睡眠时间不足或过长等情况
睡眠习惯:是否存在不良的睡眠习惯,如晚睡、熬夜等
睡眠环境:是否经常更换睡眠环境,如经常搬家、换床等
孩子的食欲状况
暴饮暴食:孩子突然大量进食,超过正常食量
食欲不振:孩子对食物缺乏兴趣,不愿意进食
挑食:孩子只吃自己喜欢的食物,对其他食物表现出厌恶
异食癖:孩子喜欢吃非食物性的东西,如泥土、纸张等
发声性抽动
症状表现:突然发出无意义的声音,如清嗓子、咳嗽等
持续时间:通常持续数周至数月
影响因素:情绪紧张、焦虑、疲劳等可能加重症状
治疗方法:心理治疗、行为疗法、药物治疗等
心理行为障碍
注意力不集中:患儿在学习、活动中容易分心,难以保持长时间的注意力。
情绪不稳定:患儿容易激动、烦躁、焦虑,甚至出现攻击性行为。
孩子的其他身体症状

抽动秽语综合征证治

抽动秽语综合征证治

抽动秽语综合征证治抽动秽语综合征(又称抽动障碍,亦称抽动症)是以突然发生的、不自主的、快速重复的肌肉抽动,与此同时常伴有暴发性的、不自主的发声和秽语为临床特征的常见疾病。

发病人群以儿童为主,成年人也有发病。

本病具有“风胜则动”“善行数变”的临床特征,所以,就临床表现而言,属于中医风病范畴。

但是从其发病与病情发作及其诱发因素来看,又与精神心理因素密切相关。

由此,提出“识证从风治求心肝”的观点,用以指导临床,取得相对满意的疗效。

1 临床表现以动越不宁为主,病在心肝1.1 动皆属风,其病责肝肝木旺于春,风为春令主气,风性主动。

抽动症临床见症多端,常见眨眼、斜视、搐鼻、噘嘴、摇头、吭嗓、缩颈、耸肩、伸臂、甩臂、挺胸、弯腰、旋转身体等症状,其中以头颈部症状更为常见。

诸症以突发、频发、动越不羁、变幻无常为特征,动皆属风,因风性善行而数变。

诸症之中,颈部以上特别是头面部症状最为突出。

肝主筋膜之病,肝变动在握;风性轻扬,易于上扰。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因此,本病内风动越诸症皆由肝起。

1.1.1 抽动症状,时常变幻本病临床表现多样,其症状往往在一段时间内较为固定,然而又会出现阶段性变化。

即临床症状时常波动,通常表现为时轻时重,一段时间内可能自行缓解。

其变动无常,也是风邪致病特征。

多数患者的症状往往出现于肩部以上,以头面肌肉抽动、症状变化不定为常见。

《素问·金匮真言论》曰:“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

”也说明本病临床表现以风证为主的特点,故其病首先责肝。

1.1.2 外风引动内风动皆属风。

抽动症由内风引发,但是,其临床症状常在感冒或头面部感染后加重。

风为百病之长,感冒以风邪为主,风邪兼夹其他邪气致病,侵犯肺卫,扰乱气机,致使原本动越之肝风越发激扬不驯,以致外风与内风合并,内外合邪,故感冒后抽动症症状常常趋于加重。

少数患儿在外感后症状反而消失或趋于减轻,外感痊愈之后复作。

抽动-秽语综合征

抽动-秽语综合征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随症状
TS患儿常伴有行为、情绪和学业问题。另外,这些患儿OCD、ADHD和 对立-违拗障碍的发病率更高。TS常伴发这些特殊精神疾病,从而表 明大脑某些区域功能紊乱。神经影像学研究表明,有些TS患儿两侧纹 状体不对称和透明隔腔体积变小。单光子发射计算机X线断层摄影术 扫描数据提示严重受累患儿的多巴胺受体结合物功能异常。研究还表 明,TS患儿症状加剧时会发生全身和局部的细胞因子应答反应。
抽动-秽语综合征
基本介绍
抽动-秽语综合征(TS)的典型表现为多部位运动抽动和发声抽动(不一定同时岀 现)。TS的发生率为4〜5/10 000。男女比例约1.5-3:l,TS常见于儿童时期,最 初表现为简单运动抽动,发生年龄常在7岁以前。有些患儿表现为多发抽动和复杂 发声抽动,比如狗叫声和咕哝声。TS发作可随年龄加重,病情严重的高峰期约为10 〜12岁。大声说出秽语(秽语症)具有特征性,但通常只见于10%的患儿。发声抽 动能被短时间抑制,但最终无法完全控制,从而影响患儿与其他儿童的社会交往。 虽然TS能终身存在,但青春期症状的严重程度可以决定其最终预后。1级亲属中有 TS患者时,TS的发生率更高,男孩是女孩的3〜4倍多。有些病例是常染色体显性遗 传,并且男性的外显率更高。诊断标准包括多部位运动抽动和发声抽动持续时间1 年以上,同一年中症状缓解时间大于3个月,起始年龄在18岁以前,除外其他医学 原因(药物、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治疗
TS患儿只有在抽动及其相关症状影响到日常功能后需要考虑药物治疗, 而且还要考虑药物治疗的利弊。很多患儿只需要接受心理支持治疗。 一些TS儿童因为强迫观念与行为症状、注意力不集中和冲动问题需要 接受药物治疗。有人担心,兴奋剂的使用会引发抽动,但不是所有研 究都支持这种观点。抽动障碍不是合理使用兴奋剂的禁忌证。药物治 疗的目标是改善抽动本身,当抽动影响社会发展和学习功能时需要药 物治疗。作为1线治疗药物,氟哌啶醇和哌咪清可以使65%的抽动症状 减轻。因为这2种药物潜在的严重副反应,许多临床医生推荐使用利 培酮。利培酮减少抽动的作用与可乐定相当。盐酸脈法辛片也是一种 受体兴奋剂,其镇静作用弱,治疗抽动的作用不确定。

抽动—秽语综合征

抽动—秽语综合征

抽动—秽语综合征抽动—秽语综合征是一种以运动、言语抽搐为特点的综合征。

本病是一种慢性神经精神障碍,主要发生在2~12岁之间,有家族发病倾向。

病因尚未明确,多数人认为与精神因素关系密切,而目前此症更多被认为是由于脑器质性的原因,主要是基底神经节的功能障碍。

一般预后良好,抽动症状可以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减轻或自行缓解,少数病例症状迁延,但对学习及社会适应一般无影响。

一、抽动—秽语综合征的症状1.抽动常自面部开始,表现为眨眼、举眉、面部抽搐、口唇抽动、做怪样等。

随病情发展,抽搐可逐渐加剧,并波及到颈、肩、上肢甚至全身。

2.动作刻板,重复发生,快速而不自主。

可以部分地、暂时地自我控制。

精神紧张时加剧,睡眠时消失。

3.呼吸肌和吞咽肌抽搐时可发出各种声音,如咳声、痰鸣声、发哼声、喷鼻音等,有时出现秽语。

4.持续1年以上常为慢性病程,但病情常有波动,可有自发缓解与加重。

5.不伴有惊厥,一般无智力减退,但可有学习困难。

二、抽动—秽语综合征的检查多无特殊异常。

脑电图可有非特异性慢波,约10%患儿有中央区棘波,但临床无癫痫发作。

三、治疗抽动—秽语综合征处方白芍6克,麦冬6克,秦艽6克,天麻6克,地龙10克,蝉蜕10克,白蒺藜10克,茯神10克,橘叶10克,生龙齿10克,钩藤30克,桑叶15克,桑枝15克。

阴虚甚,加太子参10克,炙鳖甲10克;肝火盛,加焦栀子6克,夏枯草6克;有痰者,加炙远志5克;抽动甚者,加威灵仙10克,全蝎3克;腹部肌肉抽动,加木瓜6克;有不良习惯者,加甘草5克,红枣15克,怀小麦30克;智力下降,加益智仁6克,五味子3克,郁金5克,石菖蒲5克;血虚者,加当归6克,鸡血藤20克。

上药加水煎煮2次,药液混合均匀,分2次服用,每日1剂。

四、治疗抽动—秽语综合征的单方验方1.辛夷、苍耳子、元参、板蓝根、钩藤各10克,山豆根5克,半夏3克,水煎服,每日1剂。

2.茯苓12克,法半夏、瓜蒌各10克,生甘草3克,水煎服,每日1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抽动秽语综合征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组(编写组成员:梁秀龄 徐评议 王丽娟 冯慧宇 张玉虎)抽动秽语综合征,称作Gilles de la Tourette 综合征(GTS),也称Tourette综合征 (TS) ,因法国神经病学家Gilles de la Tourette 于1885年首次对该综合征作了详细报道而得名。

另有称为多发性抽动—秽语综合征、慢性多发性抽动等。

GTS是儿童期发生的一种神经精神疾病,临床以反复发作的不自主多部位抽动、声音(语言)抽动为主要特点[1],常有共病症,以行为障碍最常见,其中又以强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OCD)和注意力缺乏/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多见。

某些患者其行为障碍比抽动症状更突出。

GTS的发病率为0.5~1/10万,患病率0.005‰~0.8‰。

发病机制尚未阐明,可能为一种影响突触的神经递质(如多巴胺)代谢障碍疾病,多数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有可变的外显率,近20年来,很多研究已除外GTS的多种后选基因,至今仍未有准确的基因定位。

GTS的危险因素是男性、年轻人、有家族史。

病理表现为皮质-纹状体-丘脑环路的去抑制状态,同时伴随尾状核功能的过度活跃,导致不自主抽动与行为紊乱[2 -3]。

也有人认为GTS可能由链球菌感染后所产生的抗体与中枢神经元发生交叉免疫反应所致。

TS常缓慢进展,可持续至成年,药物治疗能控制或缓解者见于一半患者,仍有许多患者的症状波动,长期不愈,其智力和寿命一般不受影响。

GTS 的诊断一.临床表现:多起病于3~12岁,7岁左右症状最明显。

男女发病之比为2~10:l。

(一)前驱症状:80%患者有前驱症状,表现为某种感觉异常或难以形容的不适感,如:①眨眼前的眼部烧灼感;②需要通过伸展颈部或点头才缓解的颈部肌肉紧张或痛性痉挛;③肢体紧缩感,伸展手臂或腿才能缓解;④喷鼻前的鼻阻塞感、清嗓音或发出呼噜声前的干燥感和咽喉痛;⑤扭动肩膀前的搔痒感;⑥较罕见的是患者对他人或他物的异常感觉障碍,需通过触摸或袭击别人而得到缓解。

(二)主要症状:有两方面,即多发性抽动以及行为障碍。

1. 多发性抽动 临床上抽动分为四类:①单纯运动性抽动:累及一条或一组肌群,表现为短暂的肌肉阵挛性抽动,缓慢的运动或姿势维持(张力障碍性抽搐)或肌群紧张(强直性抽动);②复杂运动性抽动:累及多组肌群,运动抽动常合并精神行为紊乱,表现为半目的性动作;③单纯声音抽动;④复杂声音抽动伴随语言表达障碍。

四类抽动的临床表现见表1。

GTS的临床主要表现为多部位、不自主、突发性肌肉抽动。

通常头面部先累及,如眨眼、撅嘴、喷鼻、点头、耸肩,逐渐发展到四肢和躯干,可出现一侧投掷运动、转圈、踢腿、腹肌收缩等。

抽动发作频繁,一日十几次至数百次。

约30%~40%患者抽动时伴爆发性异常喉音,如犬吠声、吼叫声、喉鸣声、嘿嘿声等,或刻板地发出咒骂和淫秽词句,并有强迫性意向。

85%患者可有轻至中度行为紊乱,如躁动不安、过分敏感、易激惹和行为退缩、注意力缺乏、多动症、破坏行为、学习差等。

上述症状在睡眠时消失,精神松弛时减轻,紧张、疲劳或压力增大时加重。

患儿可有一定的自控能力(半自主),例如在上学期间压制抽动的欲望和不舒服感觉,放学回家后则通过抽动来释放自己的情绪和精神压力。

因此,自我控制能力、与抽动相关的情感和冲动释放,明显的暗示性是本病区别于其他运动过度性疾病的临床特点。

神经系统检查一般无阳性体征。

2. 行为障碍 最常见是强迫症(OCD) 和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

OCD发生率20%~60%,一级亲属中常见,表现为不自主地反复出现而持续存在的不切实际的想法、冲动行为,或者是重复行为,如不停洗手、计数、默诵等,或脑中不断出现一些曾经见过的影像。

这些症状不自主地反复出现,造成思维中断,患儿因而极度痛苦和烦恼。

ADHD发生率40%~70%,一级亲属的发病率并不比普通人群高。

患儿很难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在某些相关的事情上,尽管没有干扰,患儿也容易被其他无关的事情分散注意力,导致难以完成学习任务。

ADHD症状常早期出现,中枢性兴奋药虽可控制ADHD,但可诱发潜在的抽动并加重病情。

此外,GTS还常合并其它情绪和行为异常,表现为易怒、焦虑、抑郁、惊恐、袭击、性骚扰和反社会行为等。

比较少见为自我截肢行为,患者常诉因一股不可抗拒的力量而需用抓、咬、撞、切等行为伤害自己。

二.辅助检查: ① 实验室检查无特异性;② 电生理检查在少数病例可有非特异性脑电图异常;③神经影象检查在某些患者的头颅MRI可显示双侧尾状核、豆状核较正常对照组小,且双侧基底节不对称。

表1:抽动(Tic)的临床表现和分类单纯运动性抽动 复杂运动性抽动 单纯声音抽动阵挛性 嗳气 吹风声眨眼 秽亵行为 咳嗽声点头 模仿动作 呼噜声耸鼻 摇头 呃逆张力障碍性 袭击 放声大笑眼睑痉挛 跳跃 吸鼻声夜磨牙 踢 吸吮声眼球旋动 干呕 清嗓声肩膀旋转 投掷 复杂声音抽动持续下颌张开 触摸 秽亵言语斜颈 弯腰 模仿言语强直性 呕吐言语重复腹部挛缩肢体伸展肢体弯曲三.诊断要点: ①发病年龄;②临床表现的特征性,且有明显的共病性;③一般无神经系统阳性体征;④电生理以及神经影像学检查排除脑部其它器质性疾病。

四.诊断标准:主要参考美国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第四版 (DSM-IV-TR for Tourette syndrome) [4] 以及Tourette’s Syndrome分类研究小组的诊断标准[5](见表2)综合如下:1. 多数18岁前起病(2~21岁);2. 重复不自主快速无目的的动作,涉及多组肌肉,抽动在1天内发作多次(或间歇性发作),可受意志控制达数分钟至数小时;3. 病程中同时或先后存在多发性运动以及频率≥1次的声音抽动;4. 临床表现不能用其它直接的生理效应(如服用兴奋药)或其它疾病(Huntington舞蹈病或病毒感染后脑炎等)解释;5. 数周至数月内症状可有波动,间歇期连续<3个月,总病程超过1年。

表2. 国外对Tourette’s Syndrome的两个诊断标准精神疾病的诊断和统计手册第四版(1994) Tourette’s Syndrome分类研究小组(1993)1.同时或先后多发性抽动;声音抽动≥1次2. 1天内发作多次(每天或间歇性发作),总病程>1年,间歇期连续<3个月3. 18岁前起病4. 临床表现不能用其他直接生理效应(兴奋药)或其他疾病(如病毒感染后脑炎或Huntington’s病)解释 1.同时或先后多发性抽动;声音抽动≥1次2. 1天内发作多次(每天或者间歇性发作)。

总病程>1年。

抽动部位、频率、类型、复杂性或严重程度等随时间而变化3. 21岁前起病4. 不自主运动和声音抽动不能用其他疾病解释5. 运动或(和)声音的抽动必须有可靠的检查者亲眼证实或视频材料支持(五)鉴别诊断[6,7]:GTS主要与Huntington病、肝豆状核变性、小舞蹈症、棘红细胞增多症、精神发育迟缓、头部外伤等鉴别,见表3。

应强调GTS的自我控制能力、与抽动相关的情感和冲动释放、明显的暗示性是区别于其他运动过度性疾病的临床特点。

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也是帮助GTS与其他器质性疾病鉴别的要点。

此外,GTS尚需与下列疾病鉴别:短暂性抽动症(一般症状与GTS相似,但持续少于1年)、焦虑症、全身性红斑狼疮、结节性硬化、肌张力障碍、Hallervorden-Spatz病、I型多发性神经纤维瘤病、染色体病、静坐不能等。

表3. GTS与其他疾病的鉴别诊断疾病 共同症状 实验室检查Huntington病舞蹈、阵挛或痉挛性抽动CAG重复序列>35棘红细胞增多症嘴角抽动、唇部咬动、痉>15%红细胞中出现神经挛和/或异常声音棘红细胞,血清肌酸激酶上升肝豆状核变性肌张力障碍或肌张力障碍血清铜蓝蛋白低,尿铜抽动高, 角膜K-F环阳性小舞蹈病全身抽动样动作2~6月前A族溶血链状球菌感染证据药物性抽动运动或声音抽动,嘴巴运动近期服用兴奋性药物,药检筛查阳性精神发育迟缓刻板,抽动样动作语言、社交及认知等功能发育迟缓头部外伤声音或全身运动抽动头部外伤史GTS的治疗一. 治疗原则(一) 综合治疗:TS无特效治疗方法,只能作综合的对症治疗,包括健康教育、药物治疗、心理行为治疗、手术治疗等,其中健康教育是首选,药物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手段。

(二) 明确治疗目标[8]:首先应根据每个患者不同的目标症状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目标症状是指对患者日常生活影响最大的一个或一组症状。

通常分为三类:抽动、OCD 和 ADHD。

抽动往往是治疗的目标症状,但也有些患者的目标症状是OCD或ADHD。

(三) 正确选择用药时机:具有较好社会适应能力的轻症患儿一般不需药物疗,通过健康教育及心理治疗,患儿完全能够适应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当症状明显影响患儿的学习和日常生活, 通过健康教育及心理治疗无法控制时,才考虑使用药物治疗。

(四) 根据目标症状选择治疗药物:控制抽动症状选择中枢性α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和多巴胺D2受体阻滞剂;控制强迫症状选择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控制ADHD可以选择α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也可选用中枢兴奋剂,但后者有加重抽动的风险。

如果患儿以抽动合并ADHD为目标症状,可以合用中枢兴奋剂与多巴胺D2受体阻滞剂。

二.健康教育:教育目标应包括患儿、患儿父母、老师以及其他与患儿有较多接触的人员[8]。

应告知抽动以及行为障碍是一种病态,是患儿自己无法控制的,并非品质问题。

健康教育方式包括个体指导、口头讲解、书面卡片提示、电话咨询、科普宣传、专门网站等。

具体实施要根据不同的心理状态、文化层次及家庭社会因素等,因人而异进行施教。

1. 针对患儿帮助患儿认识自己的病是可以治疗改善的,不要紧张,消除自卑感,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鼓励孩子多与人交往,多参加活动,帮助患儿获得同学的接纳。

2. 针对父母应告知父母对患儿的关爱和理解非常重要,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减轻抽动的发作。

相反父母过多的责备、惩罚和忽视, 将有可能加重抽动的发作。

增进亲子接触和交流沟通,稳定患儿的情绪,缓解其恐惧与焦虑;同时也不要认为患儿有病就过分溺爱和顺从。

已用药者需遵医嘱全程用药,不能随意停药及调整剂量, 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 有问题及时就医。

3. 针对老师应告知老师有关的医疗知识,并通过老师教育其他同学不要因患儿的怪异动作而讥讽、嘲弄或歧视患儿,帮助患儿消除由疾病引发的紧张、自卑心理;同时,老师要对患儿更加爱护,帮助其解决由于疾病带来的生活和学习上的不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