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安吉县基本概况

合集下载

我的家乡 安吉

我的家乡 安吉

比较
财政总收入
1992 0.57亿元
全县GDP
9.64亿元
人均GDP
2208元
2004
2011
8.27亿元
29.1亿元
82.38亿元
103.04亿元
18398元
人文概况:历史名人
《山中杂诗》 吴均 山际见来烟, 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 云从窗里出。
南朝梁史学家,文学家 西北王 胡宗南
吴昌硕 诗、书、画、印”四 绝的一代宗师
特产:竹、竹笋、白茶、山核桃、板栗等。
经济发展:美丽建设之旅
2
1996年,安吉首次提 出以环境保护为主要 内容的打造“都市后 花园”工程,拉开了 安吉美丽计划的序幕

1
1999年,县人大十二届二次会议作出了《 关于加快实施绿色工程的决议》 2000年,县人大十二届三次会议作出了《 关于实施生态立县——生态经济强县的决 议》。
Hale Waihona Puke 中国唯一县级城市获 联合国人居奖 中国白茶之都 中国竹乡 国家园林县城 省级森林城市
自然地理:
安吉气候宜人,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光照 充足、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适宜农 作物的生长。 安吉环境优美,大气质量达到国家一级标准, 水体质量极大部分在二类水体以上。
森林覆盖率71%、植被覆盖率75%,被人称 为天然氧吧。
3
2002年,安吉县正 式确立了“生态立 县”发展战略
2008年,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热潮中, 安吉县出台《关于建设“中国美丽乡村”的决 议》,开始了以“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 和谐、人人幸福”为核心的美丽乡村建设热潮 4
经济发展:其它经济发展状况
工业经济扩容提质。园区面积从15平方公里增加到36 平方公里,开发区综合实力跃居全省三强。安吉椅业 列入省级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中国椅业 之乡) 培育省级以上农(林)业龙头企业23家、专业合作社 12家,累计流转土地12.1万亩、山林46.2万亩,成为 全国林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示范县和浙江省林改示范县。

安吉白茶种植区在哪

安吉白茶种植区在哪

安吉白茶种植区在哪安吉白茶种植区位于中国浙江省湖州市的安吉县。

安吉县位于浙江省北部,是浙江省六县市中唯一的山区县。

安吉县境内崇山峻岭,河泽纵横,气候温和湿润,土壤肥沃,非常适宜茶树的生长。

安吉县是中国著名的绿茶之乡,同时也是中国重要的产茶区之一。

安吉白茶是安吉县茶叶的代表,它以其鲜叶白毫显露、瓜子香气浓郁、汤色黄绿明亮的特点而闻名于世。

安吉白茶种植区主要分布在县域内的高山区,海拔在500米以上。

这里的地理环境特殊,山高水多,空气湿润,云雾缭绕,是安吉白茶得以培育和发展的理想生态环境。

安吉白茶种植区的土壤属酸性土壤,土壤深厚,壤肥质地松软,透气性好。

这种土壤对茶树的生长非常有利,有助于茶树的根系发育和养分吸收。

而且,安吉县境内的山环水抱,河流众多,水源充足,提供了足够的灌溉水源,保证了安吉白茶种植区茶园的水分供应。

安吉白茶种植区的气候条件也非常适宜茶树的生长。

安吉县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季温暖潮湿,冬季寒冷干燥。

夏季平均气温在25C左右,雨水充沛,有利于茶树的生长。

冬季平均气温在0C左右,雨水较少,有利于茶树的进入休眠期。

这种气候特点使得安吉白茶的茶叶质量上乘,香气浓郁。

除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安吉县还对安吉白茶的种植、养护、采摘等方面进行了精细管理。

首先,安吉白茶采用传统的养护技术,不使用化学肥料或农药,保持了茶叶的纯净和原汁原味。

其次,茶农定期对茶树进行修剪和疏通,以确保茶树的健康生长和光合作用的正常进行。

最后,安吉白茶的采摘时间非常关键,只在清晨露水尚未干燥时进行,保证了茶叶的新鲜程度。

安吉白茶种植区的独特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以及茶农的精细管理都赋予了安吉白茶独特的品质和口感。

安吉白茶被誉为“茶中之冠”,享有“入口清凉如冰霜,回甜顶脑舌边香”的美誉。

安吉白茶不仅在中国国内市场受到广泛欢迎,也在国际市场上享有盛誉,被誉为中国茶叶的瑰宝之一。

总之,安吉白茶种植区位于中国浙江省湖州市的安吉县。

安吉发展优劣分析报告

安吉发展优劣分析报告

安吉发展优劣分析报告一、引言安吉作为中国浙江省的一个县级市,地处长江三角洲经济开发带。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安吉逐渐成为一个富有活力的地区。

本篇报告将通过对安吉发展的优劣进行分析,旨在全面了解该地区的现状和未来发展的潜力。

二、优势分析1. 地理位置优势安吉位于长江三角洲,交通便利,紧邻上海、杭州等重要城市。

这使得安吉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物流枢纽,为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便利。

2. 丰富的旅游资源安吉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而闻名,如天荒坪国家森林公园、竹博园等。

这些资源为安吉的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潜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观光。

3. 强大的竹木产业安吉素有“中国竹乡”之称,竹木产业在当地具有重要地位。

安吉的竹文化底蕴深厚,竹制品制作工艺独特,具有广泛的市场需求。

竹木产业不仅为当地提供了丰富的就业机会,也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4. 教育资源丰富安吉拥有众多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如安吉中学、安吉一中等。

这些优质的学校为地区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为安吉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输送了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

三、劣势分析1. 经济结构相对单一尽管安吉的竹木产业发达,但经济结构相对来说相对单一。

太过依赖一个特定产业容易造成经济波动的风险。

因此,安吉需要发展其他产业,以实现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

2. 旅游业发展不平衡尽管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安吉旅游业发展并不平衡。

大部分游客都集中在安吉的热门景点,而其他景点则相对冷门。

这使得安吉无法充分激发旅游业的潜力,限制了该地区旅游业的整体发展。

3. 城乡发展差距安吉的城市化程度相对较高,但城乡发展差距显著。

城市地区经济繁荣,基础设施完善,而农村地区则相对滞后。

这种差距不仅导致城乡居民的收入差异,也制约了农村地区的发展潜力。

四、发展建议1. 多元化经济结构安吉应加大对其他产业的支持力度,鼓励和引导企业发展多元化的经济产业。

从而降低对竹木产业的过度依赖,提高经济的抗风险能力。

2. 持续推进旅游业发展除了热门景点外,安吉应注重开发其他旅游资源,提高冷门景点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谈谈安吉旅游发展现状

谈谈安吉旅游发展现状

谈谈安吉旅游发展现状安吉是浙江省湖州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位于杭州湾腹地,是一个以自然风景和生态旅游为主打的旅游目的地。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安吉旅游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成为了浙江乃至整个中国旅游业的一颗璀璨明珠。

首先,安吉的自然风景使其成为了旅游者们向往的目的地。

安吉县境内有大片的原始森林和丰富的植被资源,三分之二的土地为森林覆盖,空气清新,水质优良。

安吉县还拥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岳西河国家水库,提供了许多户外活动的机会,如徒步旅行、山地自行车、划船等。

此外,安吉还有著名的天荒坪风景区、茶山竹海和竹博园等景点,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

其次,安吉的生态旅游发展得到了充分的重视。

该地区致力于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游客参观时会感受到对环境的关注和保护。

安吉的旅游管理部门与相关企业合作,推行低碳旅游和绿色旅游的理念,大力推广环保交通方式和生态友好的旅游产品。

此举不仅提升了安吉旅游的形象,还为游客提供了更加舒适和绿色的旅游体验。

再次,安吉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带动了本地经济的快速增长。

旅游业的兴起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尤其是服务业的发展。

大量的旅游业相关企业涌入安吉,为当地带来了繁荣,酒店、餐饮、零售业等行业的发展,拉动了本地消费水平的提高。

同时,旅游业的发展也间接带动了安吉农产品的销售和农民收入的增加,推动了农村经济的转型和升级。

然而,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安吉旅游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是交通方面的问题,目前安吉与周边城市之间的交通仍然不便利,需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提高交通网络的连通性。

其次是旅游资源的开发和管理,仍有一些地方景点的保护不到位,导致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

此外,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部分低素质游客的问题,如文明旅游意识不强、随地乱扔垃圾等行为,需要加强游客教育和管理。

综上所述,安吉的旅游业发展现状可圈可点,自然风景和生态环境为其带来了无限的发展机遇。

在未来,安吉旅游业应继续借助自身独特的资源优势,大力推进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加大宣传推广力度,提升服务质量,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体验,助力安吉旅游业进一步蓬勃发展。

安吉环境总结

安吉环境总结

安吉环境总结安吉县位于浙江省北部,素有“中国竹乡”之称。

该地区自然环境优越,山水秀美,气候宜人,是一个适宜居住和旅游的地方。

本文将对安吉的自然环境、气候、生态、资源等方面进行总结和分析。

自然环境安吉县地处浙江省北部的深山丘陵地带,东临天目山,西临巨龙山,山峦叠嶂,山高水长。

安吉县境内有很多自然景点,如天籁源、竹博园等,这些景点都体现了安吉独特的自然环境。

安吉县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境内有杭州湾的源流、上海和宁波两大港口的水质补给区,水系发达。

据统计,安吉县的水质和空气质量均居全省前列,成为众多城市人们休闲度假的首选目的地。

此外,安吉也是一个竹子的名片,拥有丰富的竹林资源。

安吉的竹子无论在品质、种植面积、制品加工等方面都很有名气。

气候特点安吉县的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温暖湿润。

冬天气温较低,但很少下雪。

夏天气温较高,但湿度适中,不会出现特别闷热的天气。

春天和秋天是最宜人的季节,气温适宜,花草繁茂。

由于气候条件的优越,安吉的农作物种植业相对发达。

该地主要种植水稻、茶叶和竹子。

茶叶是安吉的重要特产之一,因为气候和地理条件的独特性让安吉出产的茶叶非常鲜嫩,有着独特的香气和口感。

生态保护安吉县在生态保护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积极开展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的工作。

该地区拥有大量的森林资源,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护森林,包括森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治等。

此外,安吉县也注重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濒危物种和珍稀植物。

当地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保护措施,落实了生态补偿政策,促进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

资源开发与利用安吉县依托其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积极开展资源开发与利用。

一方面,该地区开发了竹子产业,生产竹制家具、竹纤维制品等。

另一方面,安吉县也挖掘了当地的旅游资源,发展了旅游业。

安吉的自然景点深受游客喜爱,令该地的旅游业蓬勃发展。

安吉县还积极发展农业,推广科学种植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在保护好自然环境的前提下,推动农作物的优质化和高效化。

安吉介绍

安吉介绍

安吉介绍安吉县位于浙江省西北部,是长江三角洲经济区迅速崛起的一个对外开放景区,南靠天目山,面向沪宁杭。

全县辖16个乡镇(开发区),人口45万,面积1886平方公里,建县于东汉中平二年,至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汉灵帝赐名“安吉”取之《诗经》“安且吉兮”。

安吉经济发展迅速,竹制品、转椅、茶叶、笋制品、农用机动车、建材等产品都有上规模生产,具有轻纺、造纸机械、食品、化工、矿产资源开发等门类齐全,上规模的基础工业,出口产品多种,涌现多种省优、部优产品、一批国优产品。

安吉物产丰富,品质优良。

毛竹蓄积量和商品竹均名列全国第一,是著名的“中国竹乡”。

特产有白茶、冬笋干、板栗、山核桃等。

浙江省安吉县是我国著名的竹乡,地处天目山麓,太湖之滨。

历史悠久,生态环境良好,旅游资源丰富。

不仅有100万亩竹林,还有生态公益林100万亩。

植被覆盖率73%,是华东地区的天然绿洲。

距上海、南京、杭州等大都市和黄山、千岛湖、西湖等风景名胜区车程都在数小时内,是华东黄金旅游线上的一个重要的新兴竹林生态旅游县。

安吉藏龙百瀑藏龙百瀑(又名太平天国“小梁山”),两岸千米高山对峙,森林茂密,路边飞瀑流泉,可见悬崖叠障,奇峰林立,瞬间迎面而翠竹连绵。

藏龙百瀑是浙江最大的瀑布群,有三折重叠,落差为60多米的“长龙飞瀑”,有彩虹横卧的“虹贯龙门”(人称小黄果树),更有神形皆备的“神龟听瀑”——真可谓瀑瀑相连,一步一景。

臧龙百瀑景区位于安吉东南部,地处省级风景名胜区天荒坪镇大溪村深山峡谷之中,距亚洲第一的天荒坪抽水蓄能电站仅一公里之遥,是新近开发的一处以泉、涧、瀑、岩、植被、动物等自然生态景观为主体,以群瀑,密林、险崖为特色的自然奇观。

每个景点各具特色,大有一步一景,步步形胜之妙趣。

有的气势恢宏,有的纤巧奇特。

春夏秋冬皆景色宜人,令游者赏心悦目,堪称“江南一绝”。

藏龙百瀑所处的瀑布谷,人称“浙北第一瀑布谷”。

这里拥有大小瀑布100多处。

其中两条最大的瀑布落差达60米。

安吉县简介

安吉县简介

安吉县情简介安吉县地处浙江西北部,建县于公元185年,县名取《诗经》“安且吉兮”之意。

全县总面积1886平方公里,人口46万,辖10镇5乡1街道和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位居中国十大竹乡之首,是著名的中国白茶之乡、中国椅业之乡、中国竹地板之都,被命名为全国首个“国家生态县”、国家卫生县城、全国文明县城,荣获全国首个县级“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两度蝉联“长三角最具投资价值县市(特别奖)”。

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22亿元,财政总收入29.1亿元,连续四年增幅居浙江省前列、湖州市第一。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8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4万元,明显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一是区位优势更加明显。

安吉地处长三角经济圈的几何中心,是杭州都市经济圈重要的西北节点,属于两大经济圈中的紧密型城市。

目前与上海、南京和杭州、湖州等周边大中城市分别构成了3小时和1小时交通圈。

已于2007年底建成的杭长高速一期与申苏浙皖高速相连接,到上海全程高速,车程2.5个小时。

随着2012年杭长高速二期实现全程通车和申嘉湖高速西延工程建设,将构建形成30分钟到杭湖、90分钟达沪宁的快捷交通网络。

商合杭高速铁路过境安吉设站项目正式列入铁道部和浙江省合作协议,将在“十二五”期间启动建设,通杭城际轨道交通项目已纳入浙江省和杭州市“十二五”交通发展规划,届时安吉与杭州的时空距离将进一步缩短,真正实现与杭州的同城发展。

二是美丽乡村影响深远。

从2008年起,安吉以“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为总体目标,以“尊重自然美、侧重现代美、注重个性美、构建整体美”为主要原则,以“环境提升、产业提升、服务提升、素质提升四大工程”为基本路径,全面开展“中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全力打造长三角新农村建设示范区,探索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特色模式。

建成“中国美丽乡村”精品村108个、重点村30个、特色村4个,创建总覆盖面达到85%以上,呈现出一村一品、一村一韵、一村一景的大格局。

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新农村建设情况介绍

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新农村建设情况介绍

成功源于不懈的努力,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怯懦

秧歌队40支
舞龙舞狮队16支
舞狮
舞龙
农民乐队10支
农民书画家220人
竹海内情表演队4支
第三、生态人居名县
打造三张名片
第三、生态人居名县
第三、生态人居名县
实施四大工程
垃圾收集工程 环境提升工程 万里清水河道治理工程 产业提升工程四大工程。
第一、垃圾收集工程
2004年11月县委开始组织对全县的垃圾进行 收集。总的思路是:按照“户集、村收、乡 镇中转、县城集中处置”的要求,进行一条 龙运作。
打造三张名片
生态经济强县 生态文化大县 生态人居名县
第一、生态经济强县
就是要把安吉逐步打造成“2+4”的生态 经济格局。
第一、生态经济强县
1、安吉全县有竹林面积100万亩,毛竹蓄积量 1.5亿株,年产商品竹2700万支。
第一、生态经济强县
2、转椅是安吉做的 一篇无中生有的文 章。五轮转椅市场 销售量实现了“三 分天下有其一”。
农林建筑工程系
浙江省湖州市 安吉县新农村建设情况介绍
2009年6月25日北戴河
一、基本概况
1 安吉县地处浙江省的西北部,距上海220公里,杭
州60公里。全县面积1886平方公里,管辖15个乡镇 和一个省级经济开发区,45万 人口,其中农业人口 占80%以上。安吉历史悠久,建县于公元185年,汉 灵帝赐名“安吉”,取《诗经》“安且吉兮”之意。
开展五项改造 就是以改路、改房、改水、改厕、改线
为主要内容的村庄环境整治活动,使农村生 产、生活环境有一个明显改善。
安吉县新农村建设成果
到2008年底,累计投入资金4亿多元,完 成187个行政村的村庄环境整治和44个行政村 的整治提升,培育了38个市级以上“小康示 范村”(其中省级小康示范村29个),创建 精品村18个、经济强村20个、重点村26个、 特色村6个。农村人口受益率超过83.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省安吉县基本概况
一、基本概况
位于长三角腹地的安吉,是浙江省湖州市的市属县。

与浙江省的长兴县、湖州市吴兴区、德清县、杭州市余杭区、临安市和安徽省的宁国县、广德县为邻。

在东径119°14′~119°53′和北纬30°23′-30°53′之间,面积1885.71平方公里。

天目山脉自西南入境,分东西两支环抱县境两侧,呈三面环山,中间凹陷,东北开口的“畚箕形”的辐聚状盆地地形。

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县境南端龙王山是境内最高山,海拔1587.4米,也是浙北的最高峰。

山地分布在县境南部、东部和西部,丘陵分布在中部,岗位分布在中北部,平原分布在西苕溪两岸河漫滩,各占面积11.5%、50%、13.1%和25.4%。

盛产竹子,为全国著名的“中国竹乡”。

县内主要水系为西苕溪。

它的上游西溪、南溪于塘浦长潭村汇合后,形成西苕溪干流,然后由西南向东北斜贯县境,于小溪口出县。

沿途有龙王溪、浒溪、里溪、浑泥港、晓墅港汇入。

西苕溪县内流域面积1806平方公里,主流全长110.75公里。

出县后过长兴经湖州注入太湖,再入黄浦江。

与上海、杭州、南京等大城市邻近。

县城递铺距上海223公里、杭州65公里。

二、历史沿革
东汉至隋
东汉末期,阶级矛盾激化,故鄣县辖境广袤辽阔(大致包括今安吉县全境、长兴县西南一部和安徽省广德县全境、郎溪县一部),封建统治者为强化控制,于黄巾大起义的第二年,即灵帝中平二年(185),割故鄣县南境臵安吉县,县治设于天目乡(今孝丰镇),仍属丹阳郡。

安吉建县始于此,至今已1800余年。

唐至宋
唐麟德元年(664),恢复安吉县建制,隶湖州。

唐朝前期,统治者实行宽舒政策,社会渐趋繁荣,生产有较大发展。

圣历年间(698—700),县令钳耳知命督率县民建成石鼓堰、东海堰和邸阁池,改善农业生产的水利条件。

开元年间(713—741),安吉丝及丝织品质称上乘,奉为贡品。

茶叶生产普遍,唐陆羽《茶经》载:安吉、武康两县茶叶为浙西上品。

竹和竹笋更是境内特产,白居易《食笋诗》有:“此州乃竹乡,春笋满山谷,山夫折盈抢,抢来早市鬻。

”诗中“此州”指湖州,安吉为湖州最主要的产竹县。

当时境内经济发展尤以西苕溪中游以下地区更快,因而于开元二十六年(738),将县治北移至今安城镇址附近。

元至清
元灭南宋后,朝廷所需粮食和财物,大量依靠东南地区
供给,因而赋税沉重。

至此年间(1341—1368),年征秋粮正耗米比两宋时多1.72倍。

元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安吉先由徐寿辉部占领,继为张士诚部所据,至正十六年(1356)又为朱元璋部克有。

此后,张、朱两部争夺达10年余。

中华民国
清宣统三年(1911)11月17日,安、孝两县响应武昌起义,随即驱除清知县。

民国元年(1912),两县分别成立县公署,16年改称县政府。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4月30日和5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安、孝两县。

6月初,中共安、孝两县县委和两县人民政府建立,进行剿匪反霸,组织农、青、妇等人民团体和民兵,实行减租减息,维护社会秩序,恢复工农业生产。

在此基础上,于1950年冬起,进行土地改革,使3.8万余户无地少地农民分得土地,农民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

同时又开展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三反”“五反”运动和大力恢复国民经济。

至1952年,两县工农业总产值达4927万元(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下同),比1949年增长77.8%。

1953年冬至1956年,两县贯彻过渡时期总路线,在完成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大力发展经济。

1956年,两县工农业总产值达6588万元,比1952年增长33.91%,比1949年
增长1.38%。

自1988年第四季度起,贯彻中共十三届三中全会关于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方针,整顿基本建设,压缩银行信贷规模,清理1986年来新办的各类公司,抑制物价上涨,罅乱行收费,使国民经济保持稳定、持续、协调发展。

1991年,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和国内生产总值分别比1988年增长46.28%、29.73%和32.85%。

1992年春,贯彻邓小平南巡谈话和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以后,经济发展步伐加快。

1992年全县新批准企业500多家(其中“三资”企业20家,总投资额1981.5万美元);列入重点技改42项;在浦东联办浦安工贸实业总公司,规划占在面积3.1万余平方米;以县城为依托,规划新辟经济技术开发区,占地4.4平方公里;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优化工农业生产结构;国有企业、乡(镇)村企业、个体工商业和私营企业得到进一步发展。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杭(州)递(铺)公路的幽岭隧道、国家立项的天荒坪抽水蓄能电站和装机容量2000千瓦的安城电站工程开展动工,全长40余公里的赋石水库渠道正在兴建。

这一切,进一步推进着工农业生产发展。

1992年,国内生产总值9.01亿元,比上年增长29.08%。

在此同时,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得到加强,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蓬勃发展,县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三、区划人口
全县总人口 45.25 万人,辖 10 镇 5 乡和一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人口总数在 4万以上的有递铺镇、孝丰镇、梅溪镇,其中递铺镇总人口(包括开发区)达到了 13.84 万。

全县非农业人口 8.9 万人,农业人口35.94 万人,总人口性别比为 105.02 。

我县村规模调整共涉及 15 个乡镇和98 个行政村,分别占全县乡镇总数的100% 和村总数的40.2% 。

全县共减少 57 个行政村。

行政村规模调整后,全县行政村数量由原来的 226 个减少到 169个,全县行政村平均人口从 1555 人上升到 2029 人,较好地完成了预期目标。

至 2009 年 12 月底,安吉县户籍人口为 457060 人,出生 3659 人(其中当年 3573 人),符合政策生育率为99.07% ,出生率 8.02 ‰,自然增长率为 0.89 ‰。

1 -12 月全县共出生3659 人,同比减少12人,减幅为0.33 %。

其中男孩1820 人,女孩1839 人,性别比98.97 ,除去收养 105 人,性别比为104.37 ,在正常范围内。

全县人口再生产类型已从高出生、高增长的人口增长模式转变为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 " 三低 "人口增长模式,完成转型并基本得到稳定,缓解了人口增长对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的压力。

多年来,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
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决定》精神的指引下,在上级人口计生部门的指导下,我县全面实施了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工作,育龄群众享受到基本的生殖保健服务,群众新型婚育观念和生育文化逐步建立,初步形成了"依法管理规范化、村(居)民自治制度化、优质服务标准化、政策推动多元化、综合治理职责化"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格局。

2004年以来,我县先后被命名为浙江省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浙江省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先进县、全国计划生育协会工作县级先进单位、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等荣誉称号,为全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人口环境。

四、历史名人
胡宗南陈振孙郎葆辰吴均
朱治吴涵蕅益禅师吴维岳
吴迈陈嵘沈子球龚玉贞
诸乐三吴昌硕方铁城吕卓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