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备考资料:高考历史阶段特征总结(超全面)
高三历史复习之历史阶段特征

三、中国古代文明走向衰落并逐渐向 近代文明转型 ——明清
明清(1368~1840年)是中国古代文明走向 衰落并逐渐向近代文明转型的时期。
1.政治上:
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增设军机处, 皇权高度集中,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空 前加强,严重阻碍了新经济、新思想的 出现和发展,反映了封建制度正在走向 衰落。
3.思想上: (1)近代科技出现,推动了人文 主义思想的发展和完善 (2)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 运动高举人文主义的大旗,批判封 建思想,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
十一、近代工业文明的兴起与发展— —工业革命及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
从工业革命到第一次世界大战(1800~ 1918年)是资本主义的工业革命时期, 人类历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经济上: 隋唐、宋元时期,农耕经济全面繁 荣,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取得了 辉煌的成就,海上和陆路的对外交 往空前繁荣。 3、思想上: 理学的兴起
4. 文化上: (1)魏晋南北朝时期,特立独行的士 人群体的形成,推动了书法(王羲 之)、绘画(顾恺之)、文学等艺术的 发展; (2)隋唐时期,科举制度扩大了知识 分子队伍,推动了文学艺术的进步; (3)宋代,知识分子地位提高、市民 阶层队伍扩大都推动了文化的发展。
1.政治上:
资产阶级先后提出了君主立宪、民主共 和等救国方案,开始探索在中国建立民 主政治的道路。 2.经济上: 资产阶级在“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下, 积极创办实业,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 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一战期间形成 民族资本主义的“黄金时期”。
3.思想上: 资产阶级的维新思想、三民主义、 民主和科学精神,在社会上起到了 思想启蒙的作用。 4.社会生活上: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 都推动了社会生活向文明化方向发 展。
高三历史复习阶段特征总括

专题:阶段特征关注社会转型时期的重大事件和阶段特征。
(1)中国古代史: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时期、明清时期。
(2)中国近现代史:鸦片战争时期(19世纪40—60年代)、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国初期、五四运动前后、新中国成立后的过渡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新时期(20世纪80年代、20世纪90年代、21世纪初)(3)世界古代史:古希腊古罗马(民主政治制度和法制建设、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4)世界近现代史:近代曙光初现(14——16世纪)、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工业革命时代(18世纪中后期—19世纪中后期)——自由资本主义阶段、第二次工业革命时代(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私人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大危机、二战后初期、20世纪70年代初、冷战结束以来。
一、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1、先秦时期【基本特征】农耕文明的奠基与形成。
夏商周时期是农耕文明的奠基时期。
春秋战国是农耕文明的形成时期。
经济上农耕文明开始走向成熟。
铁器、牛耕的使用,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形成,重农抑商政策成为经济指导思想,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政治上,旧制度逐渐瓦解,中央集权制确立。
文化上,“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基本特征】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初步发展经济上农耕经济初步发展。
政治上国家统一、疆域辽阔,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和巩固。
文化上,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得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统治思想;科技成就显著,医学、造纸术、地动仪是主要标志;汉赋是文学领域这个时期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文学形式3、魏晋隋唐时期(公元220——907年)【阶段特征】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农耕文明逐步走向繁荣时期。
经济上,魏晋时期南北经济趋于平衡,唐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隋唐时期,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曲辕犁的出现提高了生产技术水平,手工业和商业繁荣;中唐以后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2020高考历史16个阶段特征:2秦汉时期(解析版)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公元220年曹魏建立)——古代中华文明的发展【阶段特征】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的时代,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到确立和巩固,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所沿袭;农耕经济进一步发展,重农抑商政策的强化对后世影响深远;思想文化上使百家争鸣局面不复存在,儒家思想从此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思想专制的局面开始形成。
【主要表现】(1)政治上:秦汉时期实现了国家的大一统,秦朝建立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全面推广的郡县制,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得到确立和发展;西汉实行的内外朝制度(即中朝制度)、推恩令、刺史制度、察举制等,一方面有助于王国问题的解决,另一方面进一步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经济上:铁犁牛耕(直辕犁)的推广、水利灌溉事业(如翻车)的发展使小农经济进一步发展,盐铁官营、统一铸币加强了封建国家对经济控制,西汉初年厉行战国时期确立的重农抑商政策,有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但却抑制了商品经济的成长。
(3)思想上:秦朝焚书坑儒打击了儒家思想,西汉初年盛行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使儒家思想继续冷遇。
董仲舒吸收了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思想,发展了儒家思想,适应了汉武帝大一统的需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结束了百家争鸣,确立了外儒内法的思想专制,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统一文字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中医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的瑰宝。
【重点识记】1.政治上(1)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2)汉代的政治制度:内外朝制度;推恩令、刺史制度;察举制。
2.经济上(1)农业: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的发展;(2)手工业:冶铁和制瓷的发展。
(3)商业:秦朝统一货币;重农抑商政策的强化;西汉的盐铁官营和统一铸币。
3.思想文化(1)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新儒学;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科技:《九章算术》;中医的发展;蔡伦和造纸术发明。
超全的高中历史阶段特征总结

A、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时期(距今170万年——-公元前221年)1、原始社会时期(距今170万年——公元前2070年):(1)政治上:先后经历了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两个阶段;原始社会晚期盛行禅让制。
(2)经济上: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刀耕火种,经历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共同劳动,产品平均分配。
(3)文化上:原始宗教和图腾崇拜出现;原始艺术产生。
2、夏商周三代时期(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1)政治上:夏朝时,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并为后世所沿用;夏商两朝实行内外服制度;西周盛行宗法制、分封制和礼乐制度。
(2)经济上:井田制是主要土地制度,由奴隶集体劳动,劳动成果全归奴隶主所有;青铜铸造业发达,进入“青铜时代”;实行“工商食官”制度。
(3)文化上:流行占卜;甲骨文已是一种较为成熟的文字。
3、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1)政治上:王室衰微,争霸与兼并战争不断;宗法制、分封制和礼乐制度走向崩溃,封建制度逐渐形成;国家由分裂逐渐走向统一。
(2)经济上: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奴隶制生产关系(井田制)的瓦解和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小农经济产生;重农抑商政策开始出现。
(3)民族关系上:通过争霸兼并战争,以华夏族为核心,各民族融合进程加快,奠定了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础。
(4)文化上:科技成就,世界领先;哲学思想流派纷呈,百家争鸣;文学艺术,百花竞艳;私学兴起,“学在官府”被打破。
B、封建社会的初步发展——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1)政治上:中国封建社会首次出现大一统局面;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秦朝时建立,在汉代时得到发展;郡县制成为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汉承秦制”,察举制成为汉代主要选官制度。
(2)经济上:以农业为主导的封建经济初步发展,经济发展主要是在黄河流域(北方地区);对外贸易开始,陆上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的开通,沟通了中西方的贸易往来,丝绸开始远销欧洲。
高考历史主要时期阶段特征

高考历史主要时期阶段特征(适用背景原因等类型题)1.春秋战国:总体: 社会大变革政治: 宗法分封瓦解,诸侯争霸混战, 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各国纷纷变法,中央集权开始形成经济:铁犁牛耕出现, 生产力水平提高,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思文: 百家争鸣2、秦汉文明(前221-220年)总体:封建大一统局面的形成时期。
奠定世界领先地位。
经济:小农经济繁荣;政府奉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丝绸之路开通。
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创立和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
思想:儒家思想正式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3.魏晋南北朝:政治:国家分裂,社会动荡.民族融合,九品中正制经济:南北经济趋于平衡,均田制思文:儒学受到冲击,佛道盛行4、隋唐是封建国家繁荣和统一多民族国家重要发展时期。
政治:国家统一,疆域辽阔,社会安定,政治清明,典章制度先进完善,中央集权制机构完善。
经济:经济发展,曲辕犁,筒车,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文学艺术领域:全面繁荣,兼收并蓄,领先世界,是古代中华文明鼎盛时期。
5.宋朝: 封建经济发展、封建国家分裂、民族融合政治:北宋: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国家局部实现统一。
南宋:国家分裂,民族矛盾比较尖锐经济:商品经济发达, (交子,商税成为国家重要财源,坊市界限被打破) ,土地兼并严重;思文:理学形成,多元化、市民化的文学艺术作品涌现,6.明清(鸦片战争之前的社会背景)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封建制度衰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经济:小农经济仍占主导地位,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占主导地位,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思文:宋明理学,八股取士禁锢人们思想,带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对外政策:闭关锁国,西学东渐7.近代:政治: 西方列强不断侵略;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逐渐加深;民族矛盾空前严重,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各阶层掀起救亡图存的社会运动经济: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变化: 1、小农经济开始瓦解,2、产生心的经济成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并不断发展,洋务经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发展,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西方工业文明冲击思文: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思想解放潮流: 器物—制度—思想文化19c60 中体西用19c90 维新思潮20c初民主共和1915 民主科学西学东渐,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中国8.新中国成立之初:政治:巩固政权的需要(国内反动势力反扑,国际以美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外交上孤立,军事上威胁) <<共同纲领>>的颁经济:国民经济有待恢复;重工业基础薄弱思文:毛泽东思想9.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1978)政治:”两个凡是”思想盛行,实质是”左”倾错误经济:”文革”时期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高中历史各阶段简明特征_

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1、政治:诸侯争霸,实现局部统一;分封制逐渐瓦解,封建制度逐步建立。
2、经济:铁器牛耕的使用,生产力提高;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步建立。
3、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和频繁的战争,各民族逐步融合。
4、文化:私学兴起,思想流派纷呈,百家争鸣局面;文学艺术,百花竞艳;科学技术,世界领先。
阶段特征: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
1、政治:实现了国家的大一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巩固时期。
2、经济: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确立,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3、民族:华夏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初创时期;4、对外:“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国同西亚和欧洲大秦开始交往5、文化:加强文化专制,儒学在汉代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统一性和多样性结合;中外文化交流频繁;水平居世界领先;气势恢宏。
封建国家处于分裂状态,北方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江南经济有了较大发展。
1、政治:秦汉以来封建的大一统局面被打破,其间虽有西晋的短期统一,但分裂是这一时期政治的主要特点。
2、经济:江南经济得到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打下基础。
3、民族:汉族和各少数民族的大融合。
4、文化:士人群体发展;佛教、道教传播,三教并立;体现民族融合特色;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进一步发展;科技成就突出,数、农、医药学地理阶段总特征:国家统一,疆域辽阔;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民族和睦;文化兼收并蓄(多元化);对外交流频繁;1、政治:封建社会第二个大一统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创新)完善时期。
2、经济: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封建经济空前繁荣发展;3、民族:隋唐时期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阶段,民族政策开明,民族关系空前融洽。
4、对外:对外交通发达,海陆并举;较为开放的对外政策;对日本、朝鲜政治制度影响深远。
5、文化:全面繁荣;兼收并蓄;世界领先;影响深远。
阶段特征:①分裂割据、民族政权并立统一②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扩展;④经济重心南移,⑤封建经济继续发展; ⑥宋元文化领先世界(开放性、开创性)12、经济:工商业市镇兴起,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城市经济格局打破时空限制,经济功能增强;2、民族:民族政权长期并存;出现了又一次民族融合;少数民族封建化;形成新的民族。
高考历史阶段特征

7、解放战争时期是近代中国的一个重要阶段,试 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概括1945---1949年的阶 段特征。
政治:国共两党由合作走向对抗;国家由和平走 向战争;共产党推翻了国民党的统治,取得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争。 经济:民族工业发展陷入困境;国民政府恶性通货 膨胀;战争摧残;中国经济接近崩溃。 思想:毛泽东思想进一步发展。
2、19世纪60-90年代,是中国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 阶段,试从政治、经济、思文等方面概括该阶段的 阶段特征。
政治:列强发动侵华战争(甲午中日战争),瓜分 狂潮,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大大加深;洋务 派发起洋务运动试图挽救清政府;资产阶级维新 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掀起维新变法运动。 经济:列强在华资本输出,控制中国经济命脉;洋 务运动的发展和破产;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 限制,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思想: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思想;资产阶级维 新派提出维新思想。
5、试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概括1927----1937 年的阶段特征或史实。 总特征:国共十年对峙。 政治: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确立;中国共产党 开展武装反抗斗争,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 政权”道路的开辟;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侵 华局部开始。 经济:币制改革,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等推动民族工 业进一步发展;但整个中国经济是“基础差,底 子薄”。 思想: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4、试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概括 1919---1927年的阶段特征或史实。
• 政治:五四运动爆发,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十 月革命传来马克思主义,中共诞生;第一次国共合 作,国民革命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 • 经济:一战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和民族工业萧条。 • 思想: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三民主义;毛泽东 思想萌芽。
高中历史二轮复习各阶段特征史实整理精编历史阶段特征(全)2020版 专题复习

①理学北宋兴起,南宋以后成为官方哲学,元将朱熹 编注的《四书章句集注》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明 初确立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②宋代一方面 重文,讲文人意趣,一方面文学艺术世俗化的倾向明 显。a宋代书法追求个性,忽略法度,倡导“有意无 法”,各具情态的宋四家。b绘画:文人山水画更加 注重意境。风俗画。c宋词。d宋代小说——话本。e 宋南戏;元曲:元杂剧 关汉卿,散曲。
想成为统治思想和传统主流文化。③秦小篆,汉隶。④汉赋
科 ①⑤造绘纸画术的发明与改进:西汉植物纤维纸、东汉蔡伦改进。 技 ②医学:张仲景、华佗。③天文:东汉张衡:水运浑象仪和
地动仪;他关于地球是圆形的见解比欧洲早1000多年。④数 学:东汉《九章算术》⑤西汉农学:《氾胜之书》,一般认 为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农书。
庭三种形态。西周官营手工业,春秋私营工商业兴起,周朝 工商食官,春秋出现自耕农经济,战国兴起重农抑商思想。)
思 思想自由,文化繁荣。 文 春秋:孔子创立儒家;老子创立道家。战国:百家争鸣
教育学术下移,由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 (商朝的甲骨文是所知最早的成熟文字。《诗经》保存西周初 期——春秋中期的诗歌,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战国楚辞。)
1.先秦:旧石器时代——战国(春秋战国:社会转型, 动荡变革 )
王位继承制度、内外服制度、宗法分封制礼乐制度确立并走 政 向瓦解,中央集权制逐步确立;由分裂走向统一。(各国变 治 法商鞅变法、争霸战争、世卿世禄制走向瓦解、按军功授爵)
经 生产力发展,铁器、牛耕开始使用并逐步推广;井田制走向 济 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手工业形成官营、私营、家
1.宋元: 宋(960——1127——1276) 元(1271——1368)
政 宋结束分裂割据局面,元统一全国,疆域空前辽阔。 治 ①宋加强专制集权:a加强皇权,削弱相权:二府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远古~1840年)1.先秦时期(远古~公元前221年)——中华文明的勃兴(1)原始社会(远古~BC2070年)——中华文明的缓慢演进中国历史早在170万年前的原始人类就开始了。
原始人类经历了群居到氏族公社的发展,主要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和石器锄耕。
当时的土地属于氏族公社公有。
在原始社会末期,政治上出现了禅让制,原始手工业有所发展,并出现了原始绘画(鹳鱼石斧图)。
(2)夏商西周(BC2070~BC771)——奴隶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政治上: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国家开始出现。
在西周取代商之后为巩固统治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使西周成为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
经济上:商周时代,出现了青铜农具,青铜器的铸造进入繁荣时期,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
文化上:夏朝时有了“夏历”,商朝出现了甲骨文,当时教育“学在官府”,教育由官府垄断,贵族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3)春秋战国时期:(BC770~BC476~BC221年)——奴隶制度瓦解,封建制度确立政治上:出现了春秋争霸和战国兼并战争,分封制遭到严重破坏,各国纷纷变法图强。
经济上:由于铁犁牛耕出现,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渐确立,井田制瓦解,小农经济逐渐成为中国古代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纺织业、冶铁业等成为手工业的主要部门,私商成为社会的一大群体,商业兴盛,但受重农抑商政策限制。
文化上: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道家、法家、儒家、墨家成为主要的流派。
天文学发达,战国时出现了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氏星表》。
文学上以《诗经》和《离骚》为代表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基础。
2.秦汉时期(BC221~220年)——封建大一统政治上:秦代开始出现大一统局面,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了中央的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地方的郡县制,汉承秦制,皇帝制度、郡县制、三公九卿制得以沿袭,并发展形成了“中外朝制度”,地方上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了地方王国势力的壮大,最终酿成“七国之乱”汉武帝时期逐渐解决了“王国问题”。
经济上:封建经济得到较大发展。
牛耕推广,汉代出现了耧车和代田法。
汉代的炒钢技术和青瓷制造技术表明了手工业的进步。
国家统一和政治安定也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文化上:秦代的焚书坑儒到汉代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治国思想由法家到儒家转变,更能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秦汉科技发达,造纸术的发明改进,《九章算术》、《伤寒杂病论》是汉代的典型成就。
汉代在文学上出现了新的文体——赋。
3.魏晋南北朝时期( 220~581年)——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政治上:长期处于国家分裂时期,战乱不断,民族融合加强。
九品中正制维护士族的政治特权,选拔官员看重出身和门第,不注重才能。
政治制度上出现了三省制。
经济上:北方经济遭到破坏,南方经济发展。
文化上:此时佛教盛行,佛教文化突出。
书法艺术进入自觉阶段,出现了王羲之、王献之等书法大家。
东晋顾恺之的绘画讲究“以形写神”推动了绘画艺术发展。
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农书之一。
是比较系统、完整地介绍了农林牧副渔业生产经验和知识。
4.隋唐时期(581~907年)——封建社会的繁荣政治上:国家统一局面再次出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完善,出现了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
三省六部制分割宰相的权力,加强了皇权,同时三省分工协作,提高了办事效率。
科举制打破了按门第选拔人才的标准,通过考试的办法选拔人才,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唐玄宗统治后期,由于地方节度使势力迅速膨胀,形成内轻外重的局面,最终酿成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
此后持续一百多年的藩镇割据的分裂混战局面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发展。
经济上:封建经济繁荣,农业方面出现了曲辕犁和筒车,手工业方面制瓷技术进步,瓷器取代丝绸成为外贸的代表。
唐代商业繁荣,长安成为国际大都市,但商业贸易受官府严格控制。
文化上:佛、道、儒三家思想均发展,儒家受挑战。
科技发达,雕版印刷术和火药技术出现。
唐代诗歌的发展进入黄金时期,出现了李白、杜甫等大诗人。
书法艺术、绘画艺术成就突出,出现了欧阳询、颜真卿等书法名家和阎立本、吴道子等绘画大师。
5.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时期(907~1368)——封建经济文化继续发展政治上:政局上由若干民族政权并立到大一统,制度上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宋代分割相权,削弱地方官的权力,解决了地方分裂问题。
元代实行行省制度,是我国地方行政制度的大变革。
经济上:商业发达,宋代坊市的界限被打破,交子出现。
海外贸易兴盛,出现了许多大港口。
棉纺织业成为新兴的手工业部门,景德镇成为全国的“瓷都”。
文化上:程朱理学的出现促进了儒学的发展,成为官方哲学。
科技走在世界前列,三大发明完成并外传。
元代郭守敬编订《授时历》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历法。
文学形式上出现了词和散曲。
艺术上有苏轼等书法家,还有风俗画的代表作《清明上河图》,元杂剧表明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
6.明清时期(1368~1840)----封建社会渐趋衰落,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政治上:君主专制空前加强,丞相制度自明代废除,随之出现了内阁、军机处,决策权集中到皇帝手中。
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了许多工商业市镇,在江南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由于政府的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使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受阻碍,外贸也逐渐萎缩,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
文化上:儒家思想遭受批判,出现了反封建民主思想。
传统科技处于总结阶段,出现了《农政全书》、《本草纲目》等巨著。
明清时期主要的文学形式是小说,更能适于市民生活需要。
士大夫的文人画成就突出,京剧出现并成为流行全国的剧种。
中国近代历史阶段特征一、1840年至19世纪60年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初步形成1、政治:①西方国家从鸦片战争开始侵略中国,中国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遭到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③中国人民的革命任务发生变化。
④太平天国运动揭开民主革命序幕。
2、经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倾销工业品,掠夺中国农副产品,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3、思想文化: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开眼看世界,开始向西方学习,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二、19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1、政治:①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到一起成为中国革命的敌人共同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西方国家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获得大量侵略权益满足了其侵略野心,同时列强在国内忙于政治经济改革,因此19世纪60~70年代西方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但从19世纪后半期开始西方列强扩大对中国侵略,先后爆发中法战争、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民族矛盾进一步加剧。
至20世纪初两大社会矛盾开始汇流,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在《辛丑条约》签订后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掀起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农民阶级掀起了反对列强瓜分中国的义和团运动。
2、经济:中国近代化开始起步,地主阶级开展了洋务运动,兴办了一批近代企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初步发展。
列强侵略由商品输出向资本输出转变。
3、思想文化:地主阶级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维新派提出了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的思想,在19世纪末促成了思想解放。
三、20世纪初至1919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和发展1、政治:民主革命成为20世纪初的进步潮流,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后,中国开始出现了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2、经济: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一战期间出现短暂的春天。
3、思想文化:三民主义成为资产阶级的革命指导思想,与实业救国思想并存。
北洋军阀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激进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提出了民主与科学的口号,掀起了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在新文化运动后期传入中国。
四、1919~1927年——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和国民大革命1、政治:五四运动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924年与国民党合作,国民大革命开始,但蒋介石、汪精卫等人背叛革命,革命转入低潮。
北洋军阀政府逐渐被南京国民政府取代。
2、经济:帝国主义国家一战后卷土重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重新受到压制。
五、1927~1937年——国共的十年对峙1、政治:国民党新军阀统治开始,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建立根据地与国民政府对峙。
围剿与反围剿是国共双方的主要军事斗争形式。
红军反围剿失利后,红军长征,到达抗日前线。
日本大举侵华,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2、经济:国民政府推进经济改革,实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取得较快发展。
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开始出现。
根据地打土豪分田地,实行土改运动,农民分得土地,农村经济有所发展,出现了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成分。
3、思想文化:以报刊为主阵地,进步思想与反动思想在思想战线展开激烈斗争。
毛泽东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指导中国革命。
六、1937~1945年——抗日战争1、政治:日本全面侵华,全民族的抗日战争开始。
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进行抗日。
1945年抗日战争取得胜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日益壮大起来。
2、经济:战乱使民族资本主义经济遭受劫难,大批企业内迁。
日本在沦陷区进行疯狂经济掠夺,官僚资本日益膨胀。
3、思想文化:日本在沦陷区进行奴化教育,消磨中国人的反抗意识。
毛泽东思想逐渐成熟,成为我党的指导思想。
七、1945~1949年——解放战争1、政治:抗日战争后,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而努力,政治斗争是国共斗争的主要形式。
1946年内战爆发后,经过了防御、反攻、决战三个阶段,国民政府的统治被推翻,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
2、经济:美国扩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签订,使美国商品在中国市场处于独占地位。
官僚资本压制民族资本主义,使民族工业陷入绝境,纷纷倒闭破产。
国民经济凋敝。
3、思想文化: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中国现代史阶段特征一、过渡时期(1949年10月~1956年12月)——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在经济结构、阶级关系、主要矛盾、政治制度和民族关系等方面完成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政治:巩固新生政权,完成土地改革运动,和平解放西藏,逐步确立了包括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内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
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完成“一五”计划,初步奠定工业化基础;经过三大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体系。
外交: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奠定了共和国外交基础,其中“一边倒”方针对促进经济恢复,打破帝国主义封锁,巩固中苏人民的团结,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