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镜讲稿
春秋战国时期铜镜

春秋战国时期铜镜铜镜是我国古代的一种重要的文物,而春秋战国时期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
在春秋战国时期,铜镜在社会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从春秋战国时期铜镜的制作、样式与象征意义三个方面来探讨这一话题。
一、铜镜的制作春秋战国时期的铜镜大多采用青铜材质,其制作工艺也很讲究。
首先,制作铜镜需要用到高纯度的铜矿石,经过熔化、净化等多个步骤才能获得纯净的铜液。
然后,铜液被倒入模具中,经过冷却凝固后即可得到铜镜的原型。
最后,将原型进行打磨、抛光等加工,使其表面光滑细腻。
经过这样的制作过程,才能得到一面完美的铜镜。
二、铜镜的样式春秋战国时期的铜镜样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有方形、圆形、八角形等。
其中,方形铜镜在古代的礼仪活动中使用较多,被视为一种极为庄重的器物。
八角形铜镜则较为流行于宫廷和贵族阶层中,其镜面通常镶嵌有各式各样的纹饰,更显贵族气质。
圆形铜镜则是最常见的一种,其简洁的造型和功能性使其成为普通百姓家中最常见的铜镜。
三、铜镜的象征意义春秋战国时期铜镜不仅仅是一种生活用品,更寄托着人们的美好祝愿和精神追求。
铜镜不仅可以作为镜子使用,反映出个人形象的美丑,同时也象征着传统文化中的一些意义。
例如,铜镜被视为吉祥之物,人们常常将铜镜作为婚礼或生日等场合的礼品赠送,寓意着祝福和美好的未来。
铜镜也被视为一种护身符,人们相信铜镜可以驱邪避凶,保佑平安。
此外,铜镜在古代的诗词中也常被用作意象的表达,成为文人雅士的创作灵感。
综上所述,春秋战国时期的铜镜在古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其制作工艺精湛,样式丰富多样,而其象征意义更是丰富多维。
通过研究春秋战国时期的铜镜,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社会的文化、艺术以及人们的精神追求。
铜镜不仅是一种物质文化的载体,更是一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表达。
以铜为镜的全文

以铜为镜一、引言以铜为镜是古代一种独特的铜雕工艺,通过对铜片进行打磨、雕刻等技术手段,制作出具有反光功能的铜制镜子。
这种古老的制作工艺在中国和其他文明古国都有悠久的历史。
铜镜不仅具备实用功能,还展现了古代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对艺术的热爱。
本文将从历史、工艺、文化等多个角度对以铜为镜进行探讨。
二、历史渊源2.1 中国古代铜镜的起源中国古代铜镜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大约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商代晚期。
当时的铜镜多呈方形,制作简单,主要是为了供奉和祭祀使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铜镜逐渐成为了重要的日常用品,并随着工艺的不断发展而变得更加精美。
2.2 铜镜的发展与演变汉代是中国古代铜镜的鼎盛时期,形制和工艺达到了巅峰。
汉代铜镜多为圆形或方形,表面雕刻着各种纹饰,如动植物、神话故事等。
此后,随着唐宋两代的兴起,铜镜工艺进一步发展,逐渐形成了中国古代铜镜的经典样式。
三、工艺制作3.1 铜镜的制作过程1.材料准备:选择适合制作铜镜的纯铜材料。
2.打磨与研磨:对铜片进行打磨和研磨,使其表面平整。
3.雕刻与装饰:使用雕刻刀具等工具,在铜片上雕刻出各种图案和纹饰。
4.烘烤与抛光:将制作好的铜镜放置在高温炉中烘烤,然后进行抛光处理。
5.表面处理:对铜镜表面进行防锈处理和涂漆,增加其使用寿命和美观度。
3.2 不同地区的铜镜工艺特色1.中国:中国的铜镜工艺历史悠久,工艺精湛,尤以汉代铜镜最为著名,形制丰富,纹饰繁复。
2.日本:日本的铜镜工艺受到中国的影响,但在细节上有所改变,独具一格。
3.印度:印度的铜镜工艺注重瑰丽的装饰和精细的纹饰,常常表现出宗教和文化的特色。
4.罗马:罗马的铜镜工艺融合了古希腊和古埃及的元素,呈现出古典的风格。
四、文化意义4.1 宗教与神秘铜镜在古代文化中被赋予了宗教和神秘的象征意义。
在中国,铜镜是远古时代女性仪式中常见的器物,与女神娘娘有关。
在日本,铜镜被视为神器,在神社中得到崇拜。
4.2 艺术与美学古代人们制作铜镜不仅出于实用需要,更重要的是追求美的表现。
汉代铜镜文化范文

汉代铜镜文化范文
铜镜文化,指汉代社会一种以铜制镜为核心内容的复杂文化系统。
汉代的铜镜文化,以汉代西晋时期的铜镜为终极代表,其到了秦汉晚期,历经三百余年的发展,成为战国时期最为繁荣的一个文化范畴。
铜镜文化的信仰系统渗透入之汉代社会的各个方面,从而影响着汉代的精神世界和文化现象。
汉代铜镜文化最根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当时战国分立的季末政治,以及割据各地的封建主义利益,使得百家争鸣的激烈竞争不断的激发着政治斗争,特别是政治活动的热情和普遍性引发了铜镜文化的发展,成为当时社会精神文化的重要支柱。
汉代铜镜文化是以铜镜为物质基础,以礼仪、宗教和道德活动为精神依据,而其表现方式也有很多。
它的本质是一种政治行为,比如上礼,以及对政治中下层民众的特殊待遇,如出镜和出洗、暖手等,以及对臣民关系的制约,以及政治家、贵族和儒家学派的尊重权利,等等。
除此以外,铜镜文化还表现了汉朝特有的一种宗教信仰,这种信仰信仰着道道法,并且以象征太阳的铜镜为崇拜对象,以及宗教的仪式,如祭祀、门神等,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宗教信仰与道德观念。
“廉”字铜镜讲解词

“廉”字铜镜讲解词亲爱的朋友们,现在我们所在白苏二公祠始建于嘉庆三年,也就是1798年,是我们杭州人民为了纪念白居易、苏东坡两位杭州太守而建的。
当然,现在的公祠是几经迁徙和改建的。
我们大家对这两位大文豪都是非常的熟悉,他们不仅艺术造诣高超,在为官治世上也是有着卓越的功绩,这也正是白苏二公祠在数百年之后依旧宾客络绎不绝的原因。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面铜镜上面有一个象形字,我们一起来辨认一下,没错,是一个奉公廉洁的“廉”字,这个“廉”字就好像是一个带着宋代长翅官帽,端正站立的谦谦君子,(大家看像不像)而站在铜镜之前,更是寓意着要时刻以古为鉴、清廉为官。
之所以在白苏公祠树立这样一面铜镜,正是说明二位文豪是“廉”的表率。
说道宋代的长翅帽,在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小故事,大家有没有兴趣听一听呢?是说啊,有一天,宰相寇准微服出行视察民情。
他身着青衣,头戴小帽,打扮成书生模样,在京都东京(也就是现在的河南开封市)微服私访。
他在市场看见一个买油的老先生,刚要张口说话时,老先生对寇准行跪拜之礼,表现的非常恭谦。
寇准感到奇怪,就问说:“老先生,鄙人乃一介书生,您何必行此大礼呢。
”老先生笑着说:“相公莫非隐瞒自己身份?你可是朝廷的命官啊!”寇准一听更加疑惑了“我和你老素不相识,你怎么说我是朝廷命官呢?”老先生说:“相公,刚才你刚才通过狭巷时侧身左顾右盼,生怕有东西碰着你的帽子。
你要不是常戴长翅帽,哪会有这样的习惯动作呢。
”戴官帽的习惯把宰相出卖了,这就是习惯的力量,很多时候我们身上的小习惯就可以透露出自己的身份,比如我们在场的各位嘉宾,其实我对大家的身份早就了然于胸了,开个玩笑,我可没有买油老先生那样的眼光。
接着说长翅帽,大家知道为什么宋朝官员要带样式这么奇特而且还极其不方便的官帽呢。
对了,就是因为官员们的BOSS就是要让大家不方便。
长翅帽的发明人是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
他坐上龙椅后很不放心当年一起闯天下的同僚。
尤其讨厌文武大臣在朝堂中交头接耳,评论朝政。
铜镜-小学班会讲坛

百家讲坛 五一班 xxxx
铜镜
古代用铜做的镜子与人 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 关系,它制作精良,形 态美观,图纹华丽,铭 文丰富,是中国古代青 铜艺术文化遗产中的瑰 宝,古代铜镜的作用有 哪些呢?下面我们一起 来看看。
侦测忠奸--照胆镜
秦王照胆镜
照胆镜,顾名思义,就是站 在铜镜面前,可以见到你的 肝胆,这自然是传说,传说 中秦始皇就拥有这样一面照 胆镜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并通过照胆镜看出了 许多有异心的人,然后将他 们全部除掉。这种说法自然 是没有科学依据的,秦始皇 也只不过将他的铜镜神秘化, 使得人们对它产生崇敬的心 理,并崇拜它。利用人们的 这种心理,秦始皇在铜镜面 前问话之时,答话的人因为 敬畏,所以说谎就会申神情 不自然,从而被秦始皇看出 破绽。
描述的就是夫妻之间感情破裂之后又重新复核。
3.为什么秦始皇的铜镜可以看出有异心的人?
象征爱情--半镜
破镜重圆,描述的就是夫妻 之间感情破裂之后又重新复 核。而半镜说的就是夫妻分 离。半镜是爱情纯洁忠贞的 象征,将一面铜镜分开两半, 离别的夫妻各执一半,相聚 之后再重新拼好。许多考古 发现的古代墓穴中,都会发 现半镜的存在。
提问
1.今天讲了那两种铜镜的用途?
照胆镜
半镜
2.破镜重圆讲的是什么?
铜镜的起源

铜镜的起源铜镜,作为古代一种重要的日常用品,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中国。
铜镜的出现,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更是对古代文明发展的重要见证。
本文将从铜镜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文化象征等方面展开探讨,揭示铜镜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一、铜镜的历史渊源铜镜最早出现在中国商代晚期至西周时期,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
最初的铜镜形制简单,主要以圆形为主,后来逐渐演变为方形、椭圆形等多样化的形状。
在青铜器时代,铜镜被广泛应用于贵族社会,成为地位象征和礼仪用品。
二、铜镜的制作工艺古代铜镜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需要经过多道工序才能完成。
首先是选材,需要选用高纯度的青铜作为原料;其次是铸造,将熔化的青铜倒入模具中进行浇铸;然后是打磨,将浇铸成型的铜镜进行打磨抛光,使其表面光洁如镜;最后是装饰,可以在镜面上雕刻各种纹饰或图案,增加美感和艺术性。
三、铜镜的文化象征在古代中国社会,铜镜不仅是一种实用工具,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象征。
首先,在儒家文化中,铜镜被视为“明德”的象征,寓意着端庄美好的品德。
其次,在道家思想中,铜镜则被赋予了超凡脱俗、通达万物之意义。
而在佛教文化中,铜镜则被视为“明镜”,象征着心灵的清净和透明。
四、铜镜的传播与影响随着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国的铜镜逐渐传入东南亚、中亚、日本等地区,并对当地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在日本,铜镜被广泛应用于神社仪式和宫廷礼仪中;在中亚地区,则成为贵族社会地位象征和装饰品。
可以说,中国古代铜镜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重要影响。
五、结语总而言之,铜镜作为古代一种重要的日常用品,在中国乃至世界各地都留下了深远影响。
其精湛的制作工艺、丰富的文化象征以及广泛的传播与影响,使得铜镜成为古代文明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
让我们共同珍惜和传承这份珍贵的历史遗产,感受古人智慧与美学之美。
中国古代铜镜概论孔祥星

中国古代铜镜概论提纲孔祥星一、关于铜镜的一般知识1、铜镜的合金成份总的来看,我国古代铜镜的基本成份是铜、锡、铅三元素,有少部分含锌;但在不同时期其比例有所差别,这种差别反映了古人对含金技术认识水平的提高和中国古代含金技术的发展;2、世界铜镜的两个体系从世界范围看,铜镜大体可以分为东西两大系统:一个是以中国为代表的圆板具钮镜系统,圆形镜形,镜背置钮;一个是以西亚及埃及、希腊、罗马为代表的圆板具柄镜系统,圆形镜形,置有手柄;前者钮中系带,可以手持、系挂或置放于镜台上,后者用手持柄使用;3、世界最早的铜镜伊拉克发现有公元前2900——2700年的铜镜,伊朗、巴基斯坦发现有公元前2000年前的铜镜,埃及发现的公元前2000年的石棺浮雕纹饰中有持镜妆饰的妇人像;这些铜镜都是圆形具钮镜;4、中国古代铜镜的功能主要是日常生活用品——梳妆整容和墓葬中的普通随葬品,供死者在阴间继续使用;其次是社会功能和意识形态领域的运用:驱邪照妖的法宝—照妖镜;破暗取光明的墓中用品;爱情圆满的象征——“破镜重圆”,结婚用品;美好愿望的追求——清正廉洁;中国铜镜的主要功能与日本国古时对铜镜的看法是有不同的;日本国将它们看成是从中国运输来的宝器,具有咒术威力的神器,首长权力的象征,即显示权力和富有;5、铜镜各部分的称谓镜形:又称形式、形制,即镜子的外观形态,如圆形、方形、花式形、有柄形等;镜面:镜子正面,用来梳妆整容;可以观察出有平面、凸面、凹面的差别;镜背:镜子反面,有的光素无纹,一般称为素镜或素面镜,有的铸有纹饰或铭文,有的还进行特种加工,如贴金银、镶螺锢,被称为特种工艺镜;钮:一般在镜背中央,有孔可以系带,亦在有镜背其它地方或置于边缘的;不同时期的镜钮,显示了不同特征,其异同是鉴定铜镜的一个重要方面,如弦纹钮、圆钮、兽钮等;钮座:钮的周围部分,以紧连钮的装饰为准;学者之间着眼点不同,看法亦有差异,如圆钮座、方钮座、连珠钮座、花瓣钮座;内区、外区等区域划分:有的铜镜在钮外设置有不同形式的装饰带,将镜背划分为若干区域,配置纹饰和铭文;一般分为内外区,少数铜镜有三区及其以上的;大致划分是钮或钮座外的部分称为内区,依次由内外分为中区、外区;圈带:用来划分镜背区划的圆形装饰带;镜缘:又称边缘,由于学者之间的看法不同,有的仅指镜外缘,有的则将范围扩得较大,能观察出可以看或是边缘的都称镜缘;纹饰:铜镜上的主要纹饰、主题纹饰称为主纹,如果铜镜分区划者,多以内区纹饰为主纹;作为主纹衬低的花纹称为地纹;边缘上的纹饰称为边缘纹;铭文:铸于镜背的文字,学者们习惯用铭文开头的几个字来概括此组铭文,以二个字为多;如“见日之光,天下大明”,则概括为“日光”铭,又如“尚方作镜真大巧”称为“尚方”铭;由于有铭文的镜子,学者有的则以铭文称呼它们,如日光镜、昭明镜、铜华镜,许多名称已约定俗成,为大多数人所接受;有的铜镜兼有纹饰和铭文,铭文为“尚方”的,则称尚方四神镜;颜色:镜子表明所呈现的颜色,如漆黑、绿黑、灰黑、灰白等;漆黑俗称“黑漆古”,绿黑、青黑、青绿色俗称“绿漆古”,灰白、白亮俗称“水银青”“水银沁”、,铅黑、灰黑古称铅背;镜子研磨面所呈现的颜色,如白色、银白色、深灰、淡黄、黄中闪白等;这些色泽的不同与铜镜合金成分及受腐蚀的情况是有关系的;二、中国历史铜镜的特点目前仍按历史朝代分为六个阶段:早期出现时期——商周铜镜发展流行时期——春秋战国铜镜繁荣鼎盛时期——两汉铜镜南北差异时期——三国魏晋南北朝铜镜高度发展时期——隋唐铜镜日趋衰落时期——五代~明清铜镜1、齐家文化和商周铜镜——古拙简朴镜形:圆形,镜身薄,厚约~厘米,直径6~厘米,镜面近乎平或微凸;镜钮:不规范、桥形、长条形、橄榄形、较长窄,个别镜置双钮;数量:较少,考古发掘资料30余面,如齐家文化3面;安阳殷墟出土6面,此阶段发现铜镜的地区有甘肃、青海、河南、陕西、新疆、内蒙古;纹饰:齐家文化和商代镜几何纹居多,有七角星纹、平行线纹、叶脉纹、多圈凸弦纹;还有不具纹饰的素镜;从商代铜镜纹饰看,与当时的其它青铜器有别,似乎铜镜本身有独立的工艺传统;周代铜镜绝大多数为素镜;铸制技术:含锡量一般较低,合金成分不太稳定,制作多较粗糙;突出的镜子:1957年河南三门峡市上村岭国墓出土的西周晚或春秋早期镜,钮上方一鹿,下方一鸟,两侧对称的兽纹,单线勾出,为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禽兽纹镜;2、春秋战国铜镜——精灵轻巧镜形:圆形,偶见方形,薄~厘米;镜面多平面;镜钮:多弦纹钮,钮体较小,钮足较宽,钮弓窄,其上有1~4条不等的弦纹,以三弦最多;钮座:方形,圆形,多为凹面带形式;纹饰结构:地纹与主纹相结合,初期只有单纯的地纹,后在地纹上增添主纹,地纹即作为图案衬低的花纹,从青铜器看,商代后期,绝大多数青铜器都有地纹;主纹即主题纹饰、主要纹饰;纹饰表现手法:浅浮雕、高浮雕、透雕、金银错、嵌石、彩绘;透雕:又称夹层透纹镜,镜面是一层较薄的铜片,镜背透雕镂空铜片,二者合贯而成;金银错:金银一类物料以条状、块状形式填入到铜器表面予先准备好了的凹槽内,然后将其错磨平整,构成表明图纹的工艺;彩绘:使用色漆在器物表面描绘花纹图案,春秋战国时期楚器彩绘有漆绘、油绘和粉绘;边缘:多为细窄卷边;纹饰种类:素镜、纯地纹镜、花叶镜、山字镜、饕餮纹镜、菱纹镜金银错狩猎纹镜、连弧纹镜、凤鸟纹镜、兽纹镜、蟠螭镜;流行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是楚国地区,湖南出土最多,中原及北方少;断代分期:春秋中晚战国早期:素镜、弦纹镜、纯地纹镜云雷纹、羽状纹、叶纹镜、四山镜、透雕镜、多钮镜;战国中期:除上期镜继续使用外,有花瓣镜、花叶镜、五山、六山镜、菱纹镜、禽兽纹镜、饕餮纹镜、羽鳞纹镜、连弧纹镜、金银错纹镜、彩绘镜等出现;战国晚期秦末:上期一部分逐渐消失或减少,蟠螭纹镜、连弧镜数量曾多,新出现四叶蟠螭镜、蟠螭菱纹镜、云雷纹地蟠螭连弧纹镜;3、两汉铜镜——丰满奇异铜镜发展时期,南北都有出土,数量多、分布广;镜形:圆形,仅见一长方形大镜山东溜博出土,,长宽厘米;镜面有平面及凸面,前期多;镜钮:乳状圆钮最多,东汉中后期半球状,钮有加大趋势,成扁圆形;钮座:方、圆两种轮廓变化较多,连珠、四叶、四螭等;纹饰结构:地纹逐渐消失,单一的主纹图案;纹饰表现手法:平雕式浅雕、线条式等高线条、浮雕式;边缘:早期一般为平缘,晚期出现斜缘、三角缘断面;铭文:出现并逐渐增多;目前尚无战国铭文镜的确切资料;种类、时代及特点:西汉中叶及汉武帝前后:类型:两汉初期有蟠螭、蟠虺、草叶纹镜;西汉中期有草叶、星云、日光、照明、四乳四虺纹镜;特点:以四乳丁为基点组织主题纹饰的四分法布局;突出主纹,地纹消失;铭文逐渐成为铜镜装饰的重要部分,有的铜镜仅以铭文为装饰,早期~小篆,中期~篆隶变体;西汉晚期王莽东汉早期:类型:西汉晚王莽时期有昭明、日光、四乳四虺、四乳禽兽、多乳禽兽、规矩纹镜;王莽东汉早期有四乳四神、四神规矩最盛、禽兽规矩、几何、简式规矩镜;特点:铜镜题材出现重要变化,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为中心的瑞禽兽鸟成为铜镜的主题纹饰;灵异禽兽更为形象化、写实化;铭文种类多,内容丰富,其中内圈为纹饰外圈为铭文的构图成为后世普遍采用的形式;许多镜子铸制精良;东汉中晚期:类型有规矩、联弧、变型四叶、神兽、画7像、夔凤、龙虎镜等;特点:神兽镜、画像镜出现;线条式被浮雕式逐渐取代;剪纸式的图案化的动物纹样流行;出现“轴对称”构图;各地形成铸镜中心,南北铜镜出现差异,神兽、画像镜流行于南方;记平铭文镜流行;4、魏晋南北朝铜镜——南北差异我国铜镜发展的中衰期,量少、质次;铜镜类型:属于汉式镜范围,流行东汉中晚期的铜镜类型,创新品种不多;特点:南方铜镜铸造业三国时最为兴盛,湖北鄂州、浙江绍兴为重要铸镜中心,主要镜类是神兽镜、画像镜、也出土一些东汉以来的镜子;北方铜镜处于衰退阶段,曹魏两晋大体上沿袭东汉镜式样;铜镜上出现佛像之类图纹;5、隋唐铜镜——富丽堂皇我国铜镜又进入繁荣期,达到新高度;镜形:圆形、葵花形、菱花形、方形、四方委角形;一般较厚重;镜钮:半球形钮为主,兽钮、龟钮;钮座:隋初唐多有,圆形、连珠、花瓣,盛唐后已很少;纹饰结构:隋初唐多分区布置花纹,盛唐后多不分区,晚唐又兴起分区布局;铭文:圈带式铭文主要流行于隋唐初,四言骈体文最多,也有五言,辞藻华丽;种类、时代及特点:隋至唐高宗时期:类型:四神十二生肖、团花、瑞兽、瑞兽葡萄;特点:沿袭传统因素多,布局严谨,内区纹饰,外区铭文或内外区纹饰;主题花纹仍以灵异瑞兽为主,植物纹饰逐渐取代铭文即内区瑞兽外区植物纹;唐高宗至德宗时期:类型:瑞兽葡萄、瑞兽鸾鸟、雀绕花枝、对鸟、瑞花、人物、盘龙镜;特点:新形式、新题材、新风格由确立到成熟;瑞兽纹退居次要地位,飞禽花枝渐居主要地位,人物纹流行;特种工艺镜如金银平脱、螺钿、贴金银片等十分精美;唐德宗至五代时期:类型:瑞花、人物、盘龙、八卦、万字镜;特点:晚唐五代铜镜急剧变化、浅浮雕手法流行,含有宗教趣旨的纹饰盛行;6、宋代铜镜——秀色纤纤镜形:多样化,圆形、方形、菱花形、葵花形、四方委角、四方入角、四方切角形、长方形、钟形、盾形、鸡心形、鼎炉形、有柄形;胎质趋向轻薄;镜钮:多圆形小钮;钮座:圆形、花瓣形;含金成分:锡含量下降,铅增多;大约铜67~70%左右,锡13%左右,铅21%左右;色泽:黄铜闪红;纹饰:缠枝花草、双龙、双凤、神仙人物、八卦等,素镜和商标铭镜占很大比重;重实用不重花纹趋势到南宋更明显;7、辽代铜镜镜形:多圆形、八边形、亚形、葵花形;镜钮:小钮;纹饰:花卉、龟背、连球、契丹文、纪年纹;8、金代铜镜——朴秀兼全镜形:多圆形、有柄形、八角形;镜钮:半球形、小圆钮;色泽:黄中闪红;边缘:不少刻有官府检验刻记及花押;纹饰:龙纹、双鱼及人物纹流行;种类:单龙、双龙、双鱼;人物故事:童子攀花枝、许由文、柳毅传书、牛郎织女、仕女、海舶、抚琴、仙长龟鹤鹿、放风筝等;犀牛望月、钱纹;9、明清铜镜——遗风余韵形制:基本为圆形,还有方形,大多数比宋镜厚重,镜体大;镜钮:圆钮、银锭钮、圆柱印章钮、方钮;色泽:黄铜色;铭文:商标铭记,多有造、记、置等字,吉祥铭文;多为四字:状元及第、五子登科、鸾凤呈祥;有的商标铭刻于钮顶;记年铭增多;纹饰:人物多宝、龙纹、仿古镜多;三、铜镜鉴定知识1、型制方面镜形圆形:齐家文化~明清;齐家文化~隋绝大多数为圆形,唐宋不少,金~明清绝大多数;花式形:菱花形:有四、五、六、七、八及十二菱边等形式;唐宋辽金元都有,唐宋居多;唐八菱花多,宋六菱花多,唐弧线圆润流畅自然,宋中部平凹;葵花形:有四、五、六、七、八等弧边形式;唐宋较多,唐八曲多,宋六曲多,唐弧曲较婉转自如,宋较平浅,有的中部有起伏;方形正方形:正方直角形:战国、隋~清;四方委角形:晚唐五代;四方入角形:晚唐五代宋;四方切角形:宋;长方形:汉一面、宋多边形多角形:宋、辽、金有柄形:宋~清;盾形、钟形、鼎炉形、鸡心形等:宋〔钮形〕弦纹拱钮:春秋战国西汉早期连峰钮:西汉中期半球表钮圆钮:西汉至五代最多大扁圆钮:东汉中晚三国两晋兽钮:战国~隋唐龟钮:唐平顶式小圆钮:金元明细条拱形钮:宋~元圆柱形钮:明清银锭钮:明方形钮:元明清〔钮座〕圆形:战国~宋元方形:战国连弧形:战国汉柿蒂形:汉唐并蒂十二连珠形:汉连珠形:唐花瓣形:唐宋〔铭文〕2、色泽方面有称胎质呈色,有称研磨面呈色的;学者们的总结稍有差异,下面分别列出二位学者的观察以/号为界:春秋战国:显红白色或浅黄色汉:深灰银灰/多呈白色,少量微黄隋唐:银白色多,黑褐色少/全呈白色宋金:黄中闪红铜制/黄或黄赤元:黄铜质明:黄中闪白清:黄中闪黄3、合金成分方面齐家文化~西周:含锡量一般较低春秋~唐五代:含锡量一般较高,含铅量较低;宋~明清:含锡量往往较低,含铅或锌较高;/黄或黄赤/黄或黄赤/黄或黄赤唐宋金几种镜类的鉴别唐双鱼镜宋金双龙镜单龙镜八卦镜镜镜人物故事镜镜镜镜镜镜镜镜镜镜镜镜镜镜镜镜镜镜镜镜14宋造型明清1商标铭文镜21233明吉祥语铭文镜15四、历代仿制镜1、仿制手法一是用早期镜直接翻模二是用摹本仿照制模两种仿制方法的鉴别:直接翻模的纹饰模糊,线条板滞,铜制有别;摹本仿制的:1纹饰与铭文不合:如汉镜纹饰与明代才出现的铭文组合在一起;2纹饰与形制不合:如汉镜纹饰与唐代才出现的镜形;3字体有异:如汉镜纹饰和汉镜中流行的铭文,但铭文却是后代的书体;4铜质有别2、不同时代的仿古类型唐代:四方枚四兽镜东汉~南北朝的纹饰与铭文,但方形、花瓣钮座,变型四叶兽镜东汉纹饰,但八葵花形,规矩四神镜图纹内容为西汉,但造型不属汉代四神;宋代:仿汉有日光镜、昭明镜、画像镜、规矩镜、龙虎镜;仿唐有瑞兽镜、花鸟镜、瑞花镜、八卦镜;金代:仿汉有星云镜、四乳家常富贵镜、日光镜、昭明镜、规矩镜、画像镜、龙虎镜、四兽镜;仿唐以海兽葡萄镜16最多;仿宋有花卉镜、八卦镜、湖州镜;明清:仿战国有四山镜、蟠螭镜;仿汉镜以规矩镜为多,还有日光、昭明、盘龙、龙虎、画像镜;仿唐镜有海兽葡萄镜、鸾兽镜;仿宋金有人物故事镜、湖州镜、双鱼镜;宋至明清仿制镜与原时代的镜的鉴别最主要是铜镜合金成分的不同而显示的色泽的差别,其次是图纹的清晰程度;此外还有一些时代所具有的特殊性,如金代仿制不少边缘有官府检验刻记,一看就能确定;3、对仿古镜的评价从审美价值看,少数仿得逼真,多数仿得粗劣,缺少艺术性;从文物价值看,毕竟是历史时代的产物,具有一定研究价值,不能看成伪镜;五、现代作伪镜的识别1、作伪手法1用原镜翻模2根据照片制模3真镜作表层色泽4素镜上加饰纹饰2、作伪种类1多伪作出土和传世品中少见或重要的镜子;如战国三山、六山,唐代狩猎镜;2伪作虽多见但精美的镜子;如唐代海兽葡萄镜,汉代规矩镜;3伪作时代较早的镜子;如周代镜、战国镜;3、作伪镜质地除了通常用的铜、锡、铅合金外,还有:锡胎“铜镜”:锡%铅%锌%瓷胎“铜镜”:以瓷为胎,表面镀铜金属粉末压制镜4、伪作地子锈1物理的:器表上涂附不同的颜料;2化学的:用腐蚀剂伪器表面形成锈色和地子;3物理化学的:涂上某些金属物质,根据所需颜色,用火烧或水浸,再放入地下自然腐蚀;5、伪作镜的识别1一般原则:观其胎,察其色,别其重,辨其形;如抓其造型,视其花纹,识其铭文,查其地锈,找其范痕;2多看多学:一方面要多看,多实践,多比较,找出作伪镜的特点和规律;一方面要多学,掌握铜镜发展史的知识和各个时代铜镜的特点;学与用,提高鉴定水平;。
我国古代铜镜与文化传承

我国古代铜镜与文化传承我国自古就以制造精美的铜器闻名,其中铜镜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个。
铜镜不仅具有实用的反光功能,更是一种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艺术品。
我们在研究我国古代铜镜时,除了要了解其外观和结构,也需要深入的挖掘其文化背景和传承。
古代铜镜的外观古代铜镜的制作工艺非常精细,制造出来的铜镜不仅外形漂亮,而且光洁度高。
以鸟铜镜为例,其造型如同一只张开翅膀的鸟,两翼向外展开,尾巴拖地,整个镜面呈扇形。
而在镜面中央,镶嵌有铁制的镜圈,这也是古代铜镜的一个常见设计。
整体而言,古代铜镜的造型复杂多样,每种铜镜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外形设计,这也使得铜镜成为了古代艺术品的代表之一。
铜镜与文化传承除了作为精美的艺术品外,古代铜镜还承担着一定的文化传承功能。
首先,铜镜作为一种传统的日常用品,其在我国文化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古代,铜镜不仅被用于个人打扮,也被视为一种可以避邪的物品。
据史书记载,早在唐朝时期,铜镜就已经成为了皇室贵族的日常必备品。
此外,铜镜还被用于庆祝节日和仪式。
在朝代更替的过程中,铜镜的使用习俗也逐渐演变,但其在我国文化中的地位却始终不曾改变。
其次,铜镜还在个性化文化传承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在我国古代,人们往往会在铜镜上刻上自己的名字或者独特标志,以此展示自己的身份和品味。
这种个性化的文化传承方式在我国古代广泛存在,并且在近些年的文化回归中也受到了重视。
一些年轻人在购买古董铜镜时,会选择那些上面印有自己名字的或者特别标志的铜镜,这也体现了个性化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和作用。
铜镜在文化创新中的价值在当代社会中,铜镜在文化创新中也具有一定的价值。
古代铜镜中呈现出的各种不同的图案和设计元素都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这些图案中有的是花鸟、山水、书法、绘画等,有的是源自历史传说和民俗传统的元素。
在当代,为了将这种独有的文化价值传承下去,许多艺术家都继承了铜镜的制作艺术,将古代的造型和图案融入到当代的艺术创作中。
同时,现代科技也对铜镜的制作带来了许多新的可能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铜镜的故事——铜镜的穿越之旅同学们:大家好!今天要和大家一起进行一次穿越时空的旅行——走近古代铜镜。
一、铜镜探源俗话说,人人都有爱美之心,那么人们是怎样知道自己美不美的呢?自然是照镜子,镜子是人们正衣冠、饰面容必不可少的日常生活用具,今天我们普遍使用的是玻璃镜子,同学们知道在玻璃镜普及前的几千年中,人们是用什么来照容饰面的吗?我要告诉大家,当时铜镜一直是人们照容的主要器具,大量传世和出土的铜镜是我们了解和研究古人使用镜子的重要历史见证。
(古代镜子的制作材料除了铜以外还有金、银、铁等,也有镀金银的、背面包金银的、或镶嵌金银丝的,但是铜镜最多)铜镜是指用铜、锡、铅等金属成分铸造的青铜镜。
同学们不仅要问了我们的先民是怎样想到和使用铜镜的呢?这要从远古时期讲起,古人无意中在河边或井边的水里发现了自己的影子,并认识到这就是自己的容貌,从此人们知道了用水可以照容。
于是人们常常到河流旁边,水井之上,借助自然界水的反光作用来观察自己的容貌。
但是,这一方面要求水面必须平静,另一方面要求水必须清洁。
还有,不能总是往河边跑或去井水旁,非常不方便,尤其是冬天,水会结冰,根本照不到。
由于受很多因素的限制,三代(夏商周)之初,人们发现利用器皿盛水,会达到更好的效果,于是在陶器发明后,就用陶盆盛水来照容,陶盆称为“监”,从监字的甲骨文字形上来说,它描绘的是一个跪着或者立着的人,在水盆旁边,睁大了眼睛在低头看自己的容貌,监自即象一人立于水盆旁俯视之形。
监字是没有金字旁的。
到商代初年的时候,由于青铜的冶炼成功,匠人开始铸造铜鉴,后来鉴字也有了金字偏旁,古代“监”、“鉴”通用。
在使用过程中人们发现铜鉴如果打磨得很洁净,即时没有水也可以照容,进一步发展由铜水盆扁平化而成镜子了。
因此可以说盛水的盆(鉴),就是最早的镜子。
那么铜水盆是怎样成为镜子的呢?古人把青铜铸成平面,代替原来盛水的水平面,然后磨光,而鉴外的花纹,就演变成镜背的花纹了。
古代铜镜也称为“鉴”,镜鉴二字是通用的。
(简单介绍一下铜鉴:古代盛水或冰的器皿,形体一般很大,象盆、大口、深腹、无足或有圈足、多有两耳或四耳)(插图)中国古代铜镜的起源和发展过程可以总结为:止水一鉴盆中静水一无水光鉴一光面铜片一铜镜。
一、古铜镜各部位的名称及术语一面铜镜可分为镜形、镜面、镜背、钮、钮座、内区、中区、外区、镜缘、镜铭、纹饰等。
镜面镜背镜形——指镜子的平面形状。
如圆形、方形、长方形、八角形、菱形、葵花形、桃形、钟形、亚字形、有柄圆形、有柄花叶形等形状。
古镜绝大多数为圆形,方形次之,少数为长方形、葵花形、菱花形和带手柄的。
因为圆在中国古代是丰满、完整、吉祥、美好、富足的象征,在汉语中团圆、圆满是祥和的词语。
镜面——指镜子的正面。
镜面一般显微凸或平坦状,表面光洁平滑,以供照面之用。
镜背——即镜子的背面。
铜镜的背面大致可分为有纹饰、无纹饰两种。
无纹饰者称为素镜。
镜背是古代铸镜大师们施展才华的主要部位,从几何纹饰到花鸟鱼虫,从神话传说到百姓生活,包罗万象。
镜钮——指镜背中央有一凸出带有穿孔的物件,称之为钮。
钮的作用可供系带悬挂固定(镜台上)或手持之用。
有柄的铜镜没有钮。
常见的钮有弓形钮、桥形钮、乳状钮、弦纹钮、半球形钮、兽形钮等。
钮座——指紧靠钮周围的纹饰称为钮座。
常见的钮座有连珠纹钮座、圆形纹钮座、方形纹钮座、花边纹钮座等。
内区、中区、外区——指靠近钮的为内区;靠近边缘的为外区;中间为中区。
有的铜镜是以所铸纹饰划分不同的区域。
有的镜背不分区域,以钮为中心,用各种形式的圆圈组成几个同心圆,也有仅分为内区和外区等。
镜缘——指镜背的边缘。
常见的有卷缘、宽缘。
靠近镜缘的纹饰称为镜缘纹饰。
如素宽缘、三角锯齿纹缘等。
铭带——指镜背铸有铭文的部分。
常见的有条状铭带、环状铭带等。
镜铭——指镜背上所铸的文字。
(铭文是指在金属铸器,如鼎,钟等上以或突起或凹陷的形式铸造或刻制的文字)纹饰——指镜背上所铸的图案花纹。
铸在镜背内区的图案花纹,称为主题纹饰。
三、铜镜用途照面梳妆始终是铜镜最主要的功能,除照容外铜镜还有多种特殊的用途。
(一)封建统治的绳索古装戏中,常常在衙门的大堂上见到“明镜高悬”的巨匾,它的字面意思不难理解,无非是说明审案官员清正廉洁慧眼如镜,但也偶尔能看到“秦镜高悬”,同学们可能要问难道秦朝铜镜才最明亮吗?这里有一个神奇的传说。
相传秦始皇有一面镜子,能照见人的五脏六腑,常用它来照宫中人,一旦发现了谁心存邪念,就严厉惩处。
它当然无法用来照人的肝胆,秦始皇利用人们对铜镜的敬畏心理和神秘感,妄称他的宝镜能照人肝胆,说谎者以为在铜镜面前无法掩饰,自然会神色慌张,于是被认为有邪心。
因为此镜出于秦地,故被称为“秦镜”。
人们以“秦镜高悬”来比喻当官的人明察是非,断案清明。
后来,许多当官的人为了标榜自己的清正廉明,都在公堂上挂起“秦镜高悬”的匾额。
由于人们对“秦镜”的典故不太熟悉,所以就将“秦镜”改为“明镜”,“秦镜高悬”便演变为“明镜高悬”了。
唐代帝王经常把铜镜赏赐给群臣,以显示皇恩浩荡,从而调节君臣关系。
或许也有“明镜高悬”的意思,即你们的心思我如明镜般清楚,所以你们最好不要背地里搞小名堂,同时也希望你们为政清廉,不徇私不贪财。
否则为何赏赐铜镜呢?铜镜也作为进献皇帝的贡品使用。
铜镜还可以作为家训之物而世代相传,铭文中就有“清素传家,永用宝鉴”。
既然铜镜可以寄托圣意祖训,可以调节君臣父子关系,那么我们说他是维护封建统治的绳索言不为过。
(二)国际交往的使者中国唐代的经济、文化对外国影响很大,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与中亚、西亚及欧洲的友好往来。
唐镜也被商人们经过这条路带往各地。
近年来、中国周边国家朝鲜、蒙古及独联体中的国家等都发现了唐代铜镜,伊朗甚至发现了仿制的唐式镜。
以日本为例,日本是中国一衣带水的邻邦,受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很深。
在唐代,日本派了许多遗唐使、留学生、僧人到中国考察、学习。
他们将许多铜镜舶载回日本,这部分铜镜有的被神社、寺庙所收藏,一直保存至今。
总之,铜镜作为中国文化的典型代表,通过贸易或赠送的形式,曾经在海外广为流传,既传播与交流了文化与技术,也增进了与各国之间的友谊,架起了中外交往的桥梁。
(三)联系人间情感的纽带铜镜一旦普及开来,便成了联络感情的馈赠佳品。
因为,它既是人们不可缺少的日常用品,同时又是制作精良的工艺品,不是贵重得遥不可及也不显得粗陋寒酸,所以人们把它作为交往的礼品和信物。
现今人们常用的“破镜重圆”的成语,说的就是人们把铜镜作为是爱情的信物的例子,古代人们常以“半镜”象征夫妻分离,以“破镜重圆”喻夫妇失散后重聚或离而复合。
古时,如果夫妻有一个先去世,就将他们平时使用的铜镜分成两半,先随墓葬埋入一半,另一半则随后去世的人入土,相约来世可以“破镜重圆”。
因为大多铜镜是圆的,象征着美满、吉祥,在女儿出嫁时母亲会给女儿佩戴铜镜,祈求她婚姻美满,生活幸福。
考古发掘中,有的合葬墓中夫妻各自棺内或棺前置半面铜镜,也有的单人墓中只随葬半面铜镜。
显然,这种以半镜随葬的做法象征的是夫妻间无法割舍的爱情。
镜铭中常见:“长相思,毋相忘”、“常乐未央,奉毋相忘”、“别春驰忧,结恋离愁”、“玉匣盼开盖,轻灰拭夜尘,光如一片水,影照两边人”一类的句子。
可见,铜镜也是联系人间情感的纽带。
(四)镇鬼降妖魔力镜古人认为,铜镜具有镇鬼降妖、去邪消灾的功能。
人们为什么认为镜子具有驱邪的神力呢?一是它能反光,所以人们便认为它也能把鬼邪之气与光一样反射出去;二是镜子的光芒来自日月,主阳气,甚至镜子本身便是日月的化身,因此铜镜自然能破除阴暗及属阴气的鬼邪之类;三是铜镜能照容,人们便想它也能照出千变万化的邪魔原形。
在很多传说、神话中都有镜子降服鬼怪的故事。
铜镜不仅可以为活人镇邪,也能为死人驱鬼,秦汉至明代的许多墓葬中,有些铜镜的随葬方式十分特殊,有的置于墓室天井下、排水孔,有的悬挂于墓顶或墓壁,钉(嵌)于棺壁,竖立于墓主头前足后,盖于墓主面部,置于墓主身上(胸、腹部),握在死者手中,还有的镶于面罩板内、置于腰坑等。
铜镜在墓中这样的放置形式显然都不是仅仅作为死者生前用品随葬的,其用意还在于驱鬼辟邪,保亡灵安宁。
铜镜的镇邪作用一直存在,并且被当代人转移到了今天的玻璃镜字上面,现今不少人在构筑新房或乔迁新居时,仍要在新房的顶梁上挂红绸悬一面玻璃镜子向下俯照,就是为了“驱除邪气”。
我们也常常能看到很多人家家门和窗上挂有一面镜子,也是用于驱邪佑福的“照妖镜”。
(五)铜镜的装饰品功用铜镜除以上作用外,还可以作为一件美妙的装饰品配挂在身上。
镜铭“见日之光,天下大阳,服者君卿,所言必当”,翻译成现代语言,这十六个字的意思是看见了铜镜,天下就光明,如果佩戴着这样的铜镜,就能够高升做官,心想事成。
如此看来,古时铜镜作为服饰一样可以佩戴,但体量不会太大、太重。
古镜尺寸大多小而薄,除特殊的外,一般为10至15厘米,大的在15至23厘米间,小的在10厘米以下;小于5厘米、大于30厘米为罕见镜种。
重量一般在几十克至300~400克之间,极少数达700~800克。
铜镜做工精细,造型优美,不一定非得挂在身上才是装饰品,放在几案上,配以台架,还可以美化家庭。
四、古代铜镜的铸制铜镜不仅是生活用具,同时也是精美的艺术品,它的正面要光亮照人,背面又要刻铸花纹、加铸镜钮,所以对技术的要求就比较高,起码比铸造一般的刀剑兵器更加艰难。
铜镜虽小,制作起来却并不简单,中间要经历火与水的考验。
古代铸镜以“范铸法”为主,步骤如下:1.制模(MU)。
用泥雕塑出镜背图案、铭文,在空地上阴干,然后入炉烧制,制作出一件欲铸铜镜的模型,称为母模(mu)。
2.制范。
用母模翻制出泥范,然后阴干、烧制成陶范(纹饰、造型和铜镜相反)。
范有两道流通溶液的槽,合在一起形成范腔。
3.炼铜浇铸。
将铜、锡、铅按照一定比例熔化(即成为青铜),然后将青铜浇注入陶范范腔里,等待青铜冷却,去掉陶范。
4.打磨加工。
在水中清理并打磨铜镜,光亮镜面。
经过这重重工序,一枚铜镜才告完成。
五、历代铜镜赏析青铜的发明和使用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重大飞跃。
作为当时先进性生产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我国夏、商、周被称为“灿烂的青铜器时代”。
春秋战国以后,青铜器逐渐衰落,被更先进的生产力代表铁器所取代,但作为青铜器的细小分支,青铜镜的制造和使用却并没有因青铜器的衰落而衰落,相反,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和发展。
可以说,古铜镜在青铜文化的大家族中是独立和自成体系的,或者说是青铜文化的延续。
历代铜镜的铸造工艺、铜质、纹饰、铭文等反映了特定的时代背景,反映当时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学、艺术及风俗习惯,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体现了古代人们的审美意识。
铜镜虽小,却是我们认识和研究古代社会的重要实物资料,也可以说铜镜是一部中国历史的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