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人生第8课第1;2课时教案
带课程思政目标的《哲学与人生》全本教案

带课程思政目标的《哲学与人生》全本教案第一章:哲学与人生的关系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哲学与人生的密切关系引导学生思考哲学对人生的指导作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1.2 教学内容哲学的定义与特点哲学在人生中的作用与意义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方法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哲学与人生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哲学的重要性讨论法:分组讨论哲学对人生的指导作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第二章:人生的价值观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并思考不同的人生价值观培养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2.2 教学内容不同的人生价值观及其特点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观的内涵与意义道德素养的培养方法2.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不同的人生价值观,引导学生思考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案例分析法:分析道德素养的实例,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第三章:人生的目标与规划3.1 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设定自己的人生目标培养学生规划人生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3.2 教学内容人生目标的设定方法与步骤人生规划的制定与实施自我管理的方法与技巧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人生目标设定与人生规划的方法实践操作法:学生分组讨论并制定个人的人生目标和规划第四章:人生的心理健康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应对生活压力的心理调适能力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4.2 教学内容心理健康的定义与标准生活压力的应对方法与技巧心理素质的提升途径4.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讲解应对生活压力的方法心理训练法:进行心理素质训练,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第五章:人生的社会责任5.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社会责任的含义与意义培养学生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与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提升社会责任感5.2 教学内容社会责任的定义与表现承担社会责任的方法与途径关注社会问题的意义与方法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社会责任的含义与意义,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社会实践法: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第六章:哲学视角下的人生困境与抉择6.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用哲学视角分析人生困境的方法。
中职哲学与人生第八课

看漫画:
有地 “ 引, 我 力怎 看 ?么 到 ”没 了 看苹 到果 万落
讨论: 什么是现象?什么是本质?
他给猴子注射了麻醉散,放进张开的渔网里, 自己钻进了大铁箱。手里紧握网纲,午夜, 一团黑影从堡顶飞下,扑向猴子,一声惨叫, 令人毛骨悚然,彼特利克却不慌不忙地收紧 了渔网,说:“凶手在此。”网内竟是一只 奇怪的红蝙蝠。原来,它长着像钢针一样的 嘴,扎入人脑,专吮脑汁,致人死地。一个 “乞丐”怎么如此神通广大?这个彼特利克 原来是剑桥大学生物学教授汤恩〃维尔特, 他观察研究古堡红蝙蝠已有20多年的历史, 难怪会胸有成竹,一举揭开古堡百年之谜。
“栈道”是从关中翻越秦岭,南通汉中、巴 蜀的古代交通要道, 由秦岭古道、褒斜道、 连云栈道组成。全长250公里,架于悬崖 绝壁 和泥沼之地。“陈仓”是宝鸡的古名,这里 特指渭河北岸的陈 仓古渡口。栈道在关中的 出口斜谷关距陈仓古渡相距约70公里。 公元前206年,刘邦手下的大将军韩信用“明 修栈道,暗渡 陈仓”之策开始军事行动,韩 信先派樊哙、周勃率兵一万佯修已 被刘邦进 汉中时烧毁的栈道,摆出要从褒斜道出兵的 架势,章邯 闻讯立即加强斜谷防御。
说明“海市蜃楼”的现象与本质
结论: 通过分析事物的现象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二、在认识事物本质的过程中 提高人生发展能力
1.透过现象把握本质的做法
(1)要深入实际,反复实践,全面把握事物的各 种现象。 说一说:常言道:“眼见为实”,那么我们亲眼 所见的现象都是真实可靠的吗?为什么?
哲学与人生-教案(第8课时)

第8课时第八课现象本质与明辨是非【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基本观点,及其对提高人生发展能力的重要意义。
指导学生明辨是非,在认识事物本质的过程中提高人生发展能力。
1.认知:了解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理解明辨是非对提高人生发展能力的作用。
2.情感态度观念:是非分明,明确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对人生发展的重要性。
3.【12【【【【2【贵的木料做成的盒子会发出一种香味,然后把珠宝装在盒子里面。
有一个郑国人,看见装珠宝的盒子这么漂亮,问明了价钱后,就买了一个,打开盒子,把里面的宝物拿了出来,退还给珠宝商,自己把盒子抱走了。
请同学们考虑:以上故事是哪个成语的来历?它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学生回答,教师归纳补充)这个成语比喻有些人只注重事物的外部现象,不看重其内在的本质。
〈新课讲授〉一、透过现象认识本质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现象和本质,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体。
事物的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一)现象和本质的关系1.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的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是事物个别多变的东西,可以由人的感觉器官直接感知。
本质则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东西,是事物相对稳定的内部联系,只能由人的理性思维去把握。
23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等,亦同属此理。
(二)现象和本质关系原理的指导意义1.现象和本质的对立,说明了科学研究的必要性。
它告诉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不能停留在表面现象上,认识了事物的现象不等于认识了事物的本质。
生活情境: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又从西方落下。
这种现象似乎告诉人们太阳在绕着地球转。
请根据我们所学的哲学原理,分析说明这种现象是否正确地反映了本质。
2.现象和本质的统一,说明了科学研究的可能性,表明我们可以通过分析事物的现象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案例:公元2世纪,天文学家托勒密主张地心说,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太阳、月亮以及其他天体,都在绕着地球转动。
这种错误的宇宙观在欧洲统治了1000多年,直到后来经过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长期观测、研究,写出了《天体运行论》,才第一次透过现象,正确地揭示了地球和其他行星围绕太阳旋转的本质和规律。
哲学与人生修订版第八课现象本质与明辨是非电子教案

“
到 万 有 引 力 ? ”
落 地 , 怎 么 没 看
我 看 到 了 苹 果
讨论: 什么是现象?什么是本质?
中等职业教育德育课程国家规划新教材
一、在认识事物本质的过程中提高人生发展能力
2.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
(1)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的
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 部联系,是易逝多变,个别具 体的,是能被我们的感官或借 助仪器观察到的。
一、在认识事物本质的过程中提高人生发展能力
1.认识事物不能停留在表面现象上
春秋时代,楚国有一个商人,专门卖珠 宝。有一次他到齐国去兜售珠宝,为了招 揽顾客,使珠宝能畅销起来,他特地用名 贵的木料,做成了许多小盒子,并把盒子 雕刻装饰得非常精致美观,然后把珠宝装 在盒子里面。
有一个郑国人,看见装珠宝的盒子这么漂亮,问明了价钱后,就买了一个,打开盒 子,把里面的宝物拿了出来,退还给珠宝商,自己把盒子抱走了。
无 中 生 有 的 点
【解析】德国视觉科学家迈克尔·施若夫和E.R.威斯特于 1997年发现勒索闪烁的网格幻觉,这种幻觉产生的原因目 前还不十分清楚 。
中等职业教育德育课程国家规划新教材
眼光注视哪一块,哪一块就会停止
故事
中等职业教育德育课程国家规划新教材
眼见未必都为实
孔子周游列国被困于陈蔡国境之间,七 日未进食。弟子颜回讨到一些米来煮饭。饭 熟了,孔子看到颜回从锅里抓饭吃,当颜回 把饭端来时,孔子佯装没看见刚才的事,说 道:我方才睡着,梦见先君,他说只有清洁 的食物才可送给人吃。颜回知道老师在怀疑 自己偷饭吃,便禀明老师,刚才是柴灰落进 锅里,挑不出来,弃之可惜,学生就把那点 儿脏了的饭抓来吃了。孔子这才发现错怪了 自己的学生,慨叹道:“人们都相信自己的 眼睛,看来眼见的也未必都真实啊!”这个 小故事蕴涵着一个道理:仅从表面现象来判 断事情,是很容易失误的。
中职哲学与人生第八课-课件PPT学习教案

2012-5/2-12
6
二、在认识事物本质的过程中提高人生发 展能力(视频)
“一个老天使和一个小天使到人间旅游”的寓 言(p83)
三、明辨是非是做人的基本条件
四、识别假象,把握本质,明辨是非
第6页/共10页
2012-5/2-12
7
材料:杨某是刚刚毕业的中职生,由于嫌
学校推荐的工作挣钱少,迟迟不愿意上班,
8
问题思考: 1、杨某只抢劫了3.5元,为何被判刑四年零六
个月?试问:在这一司法活动中,其相关的 现象是什么?其本质又是什么? 2、正确把握事物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对我们 认识和处理问题有什么意义? 3、结合上述事例,说说中职生怎样才能明辨是 非、抵制诱惑,远离犯罪?
第8页/共10页
2012-5/2-12
3、区分真象与假象,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第9页/共10页
2012-5/2-12
10
中职哲学与人生第八课-课件
会计学
1
第八课 现象本质与Βιβλιοθήκη 辨是非一 、 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1、现象?本质?两者的关系?(p79
)
任何事物都有其现象 也有
其本质 它们既对立又统一
春夏秋冬 四季更替 太阳东升西落
声东击西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第1页/共10页
2012-5/2-12
2
2、现象有真象和假象之分(p81)
图
吗中 间 两 条 线 段 一 样 长
中 的 线 段 是 直 线 还 是 曲
线
呢
想一想:导致错误判断的原因是什么
第2页/共10页
2012-5/2-12
3
导致错误判断的原因:在心理学上来讲 ,是由于错觉的原因。
哲学与人生-第8课《在实践中提高认识能力》第一框《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教案

第8 课《在实践中提高认识能力》第一框教案课题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教学类型新授课教学时数 1 课时教材选用中等职业学校教科书《思想政治基础模块哲学与人生》(高等教育出版社)内容分析本课题为第8 课《在实践中提高认识能力》第一框内容,阐述了现象与本质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分析了认识事物需要透过现象认识本质,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大量感性材料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研究,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不断提高认识能力。
学情分析知识基础1.经过前面两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了一定的认知和感受,有了一定的哲学积淀,形成了一定的哲学思维。
2.学生有一定的学科知识基础和日常生活经验积累,容易理解现象与本质的区别和联系,但对于如何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认知能力能进行自学,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搜集和筛选信息,但对所学知识的分类归纳和迁移运用能力还有待提升。
学习特点思维活跃,但没有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主要依靠机械记忆或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来掌握知识,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知识的理解不深刻。
教学目标(第8课)政治认同把握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正确观察和分析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现象,理性思考、明辨是非,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
懂得真理的作用,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在实践中不断认识和发展真理,提升人生境界。
职业精神领会真理对人类社会和人生发展的指导作用,崇尚求真务实、批判质疑、勇于探究、追求卓越的科学精神,努力在职业实践中追求真理。
法治意识理解现象表现本质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体悟在复杂社会生活中是非善恶没有黑白分明的标签,要学会识别真象与假象,在生活、工作中做到明辨是非、区分善恶,自觉抵制不良诱惑,遵纪守法。
健全人格学会透过现象认识本质,识别真象与假象。
懂得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在明辨是非、追求真理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认识能力,积极适应社会发展变化。
哲学及人生第八课现象本质及明辨是非教学设计

通过学生分组竞赛的形式, 让学生分组举例现实生活中, 我们能感知到的各种现象, 以及隐藏在这些 让学生在思考列举古今中外事例的 基础上进一步地阅读
三、教学过程
(三)方法论部分(10分钟) –设疑引思,体会领悟
组织学生阅读课本P98 “一个老天使和一个小天使”的故事
在信息平台上展示“盲人摸象” 和“日心说”的相关图片和文字
通过学生分组竞赛的形式, 引导学生在讨论区讨论总结, 加深对本次课 “怎么做” (我们当如何练就一双孙悟空一样的 “火眼金睛”,做到透过现象把握本 质?)内容的理解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 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会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认
识事物的本质,明确树立正 确的是非观对人生发展的重要性。
一、教学分析
⒋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 教学难点:掌握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方法,识别假象,明辨是非
二、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与方法: 创设境教学法
自主探究法
三、教学过程
(五)、课堂总结—加深理解,明确主题(5分钟)
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以及知识点进行总结
第八课 现象本质与明辨是非
一、在认识事物本质的过程中提高人生发展能力
1.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 2.认识事物不能停留在表面现象 3.把握本质,不断提高人生发展能力
针对班级两个单元学生之间 分组竞赛答题的情况进行点评, 启发学生对小组内部同学的自 评互评
1、利用信息化实现教学目的。 信息化教学平台 信息化资源
信息化教学活动
二、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与方法: 创设情境教学法
自主探究法
2、利用分组竞赛形式实现教学任务。
哲学与人生第八课公开课

你认为: 怎样才能不为假象所迷惑呢?
你认为:怎样才能不为假象所迷惑呢?
四、透过现象把握本质的方法
1、要深入实际,反复实践,全面把握事物的各 种现象。
现象是认识入门的先导,认识事物只能从认识它的现象开始 A、要有丰富大量的感性材料。 B、综合现象,不道听途说。 C、不看局部,不看个别。 D、不轻率下结论。
树叶落地(现象),是由万有引力 (本质)引起的
二、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
1、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的: 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是易逝多
变、个别具体的,是能被我们的感官或借助仪器观 察到的。
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部联系,是同类现 象中一般的、共同的东西,只能靠抽象思维才能把 握。
说一说: 我们对自己学校的认识过程。
一、透过现象把握本质的原因
1、认识事物不能停留在表面现象上
生活中存在真善美、假恶丑。我们看到的自然 界和社会现象是非常复杂的,决不是仅仅用感官 就能正确地反映出来的。亲眼看到的东西,人们 通过感官感觉到的东西,往往是粗精混杂、真伪 难辨的。
眼见不一定为实,遇到事情,倘若完全依赖自 己的眼睛,完全根据表面现象做判断,却不加以 分析和思考,我们将变得迷惑,不能认清事物的 本质。
课堂小结
一、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原因
1、认识事物不能停留在表面现象上 2、人的认识能力的高低突出表现在能否透过现象把握本质
二、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
1、现象与本质是对立的 2、现象与本质是统一的
三、现象表现本质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
1、现象表现本质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 2、现象包括真象和假象
四、透过现象把握本质的方法
真象:是从正面表现本质的现象 假象:也是本质的一种表现,但却是本质在特定 条件下的一种反面的歪曲的表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宇宙的中心,太阳、月亮以及其他天体,都在绕着地球转动。这种 错误的宇宙观在欧洲统治了 1000 多年,直到后来经过波兰天文学 家哥白尼长期观测、研究,写出了《天体运行论》 ,才第一次透过现 象,正确地揭示了地球和其他行星围绕太阳旋转的本质和规律。 二、在认识事物本质的过程中提高人生发展能力 (一)人的认识能力的高低突出表现在能否透过现象把握本质 上 教师过渡:在现实生活中,面对同样的问题,有人只能看到一 些现象却不会把握其实质。而人的认识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人 们能否科学地认识事物、正确地解决问题。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努 力做到透过现象把握本质呢? 1.要深入实际,反复实践,全面把握事物的各种现象 现象是入门的先导,认识事物只能从认识它的现象开始。要做 到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就必须全面地占有丰富的、 大量的感性材料, 综合事物的各种现象,不能道听途说,不能仅仅看到一些局部的、 个别的现象,就轻率地对事物的本质下结论,更不能被事物的假象 所蒙蔽。 说一说:常言道“眼见为实” ,结合教材第 83 页案例,小天使 亲眼所见的现象是不是真实可靠的?为什么? 2.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对大量的现象 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研究, 做到 “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 案例分析: 孔子在周游列国时,有一次往东方的一个地方去,半路上看见 有两个 10 岁左右的小孩在路边为一个问题争论不休,于是他就让 马车停下来,走到跟前去问他们:“小朋友,你们在争辩什么呢?” 其中一个小孩先说道:“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我们近一
才不会觉得空虚、无聊,才会脱离低级趣味,远离不良诱惑。 (5) 专时专用。 将自己可支配的时间进行周密合理的安排, 专时专用,使自己的生活有序、充实,从而增强抵抗力。 (6) 请人监督。 请同学、 朋友、 老师和家长等监督自己的行为。 在他们的不断鼓励、鞭策下,战胜不良诱惑。 (7)请学生自己写一句拒绝“黄、赌、毒、网瘾”和“传销” 等不良诱惑的警示语。如:怯懦的人被不良诱惑征服,弱智的人沦 为不良诱惑的奴隶。勇敢的人敢于战胜不良诱惑,聪明的人总能想 出各种办法抗拒不良诱惑,等等。 ◆ 拒绝不良诱惑,需要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用科学的态度、 坚强的意志、清醒的头脑和正确的方法摆脱它们的干扰,避免其对 自己的伤害。 4.必须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案例分析: 古堡擒凶 在印度的塔尔沙漠,矗立着一座高大的古堡。近百年来,这座 古堡不断发生商人和马队遭难的事件。凶手是谁?法医验尸,竟找 不到任何伤迹,无奈,只好禁止在此地住宿。著名探险家乔治无视 警告,夜宿古堡,亦遭不幸。人们“谈堡色变” ,百思不得其解,连 警方也束手无策。于是贴出布告用一万卢比重金招贤。 几年后,来了位叫比特利克的老人声称能破此案。他买了一个 大铁箱,一只猴子,一副渔网。在乔治遇难的大厅里,他给猴子注 射了麻醉药,放进张开的渔网内,自己钻进了大铁箱,手里紧握渔 网。午夜,一团黑影从堡顶飞下,扑向猴子,一声惨叫,令人毛骨 悚然,比特利克却不慌不忙地收紧了渔网,说: “凶手在此! ”网内
竟是一种奇怪的红蝙蝠。原来,它长着像刚针一样的嘴,扎入人脑, 专吮脑汁,致人死亡。一位老人怎么如此神通广大?这个比特利克 原来是剑桥大学生物学教授汤恩·维尔特。 他观察研究红蝙蝠已有 20 多年的历史。难怪他胸有成竹,一举揭开古堡百年之谜。 请问:你认为汤恩·维尔特之所以能揭开古堡百年之谜的原因 是什么? 〈课堂小结〉 在这一课里,我们学习了现象和本质的辩证统一关系,掌握了 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 明确了现象表现本质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 以及人的认识能力的高低突出表现在能否透过现象看本质上。 另外, 我们还学会把现象作为认识入门的向导,识别假象,明辨是非,在 揭示事物本质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
第二课时
三、明辨是非是做人的基本条件 (一)在现实生活中存在是非混杂、鱼目混珠、真假混淆的情 况 设置生活中的情境: (1)上课时,好友小丁邀你去网吧玩游戏。 (2)朋友请你吃糖(实际是软性毒品),并帮他贩卖。 (3)有人向你出售黄色书刊。
(4)为了上网,朋友要你帮忙向低年级同学勒索。 (5)星期六,朋友邀你搓麻将赌博。 (6)有人向你散发“传销”材料,并邀你加入。 (7)一位学生的母亲声泪俱下地对记者说,“网吧是个谜潭, 网聊、网恋就像两条毒蛇一样,缠住了我们的孩子。” (8)一名经常上网的学生王某说:“自己也知道上网不好,花 钱费力,可上网有瘾,自己管不住自己,老是想着惦着。” 请学生分析讨论:你认为应该怎样正确处理同学间的关系?与 朋友交往的标准是什么?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对个人成长有什么重要 性? (二)明辨是非、认识事物的本质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 明辨是非,是做人的基本条件。只有明辨是非,区分善恶,辨 析真假,才能决定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才能抵制诱惑, 扬善抑恶,做一个正直善良、遵纪守法的人。 四、识别假象,把握本质,明辨是非 (一)要提高透过现象认识本质、透过假象认识真象的自觉性 设置生活中的情境: 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极大地丰富和活 跃了人民的生活。然而一些人却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所谓 “科学算命” , 利用信息网络传播不健康的内容, 污染了网络文化环 境,影响着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 分析说明: (1)我们应当如何正确认识这种所谓的“科学算命”? (2)中职生应如何明辨是非,抵制庸俗的、低级的网络诱惑, 做到文明上网? (二)学会分析判断现实生活中的是与非,识别假象,明辨是 非 1.把握事物的本质,必须把现象作为认识入门的向导,不能 停留在事物的表面现象上
作业处理
1、事物的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2、如何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板书设计:
透过现象 认识本质 在认识事物 本质的过程 中提高人生 发展能力 明辨是非是 做人的基本 条件
兜售珠宝,为了招揽顾客,使珠宝能畅销起来,他特地用名贵的木 料,做成了许多小盒子,并把盒子雕刻装饰得非常精致美观,名贵 的木料做成的盒子会发出一种香味,然后把珠宝装在盒子里面。有 一个郑国人,看见装珠宝的盒子这么漂亮,问明了价钱后,就买了 一个,打开盒子,把里面的宝物拿了出来,退还给珠宝商,自己把 盒子抱走了。 请同学们考虑:以上故事是哪个成语的来历?它说明一个什么 问题?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补充) 这个成语比喻有些人只注重事物的外部现象,不看重其内在的 本质。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名言赏析: 我们看事情必须要看它的实质,而把它的现象只看作入门的向 导,一进了门就要抓住它的实质,这才是可靠的科学的分析方法。 ——毛泽 东 分析说明:毛泽东的这句话包含有什么样的哲学道理? 2.必须学会正确地区分真象和假象,不为假象所迷惑 假象是现象的一种,也是本质的表现,但它却是对本质的歪曲 的表现, 这就要求我们识别假象, 提高透过假象认识本质的自觉性。 列举现实生活中的假象,说明把握事物的本质必须识别假象。 3. 必须明辨是非, 在揭示事物本质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认识事物 的能力 设置教学情境:你认为在现实生活中存在有哪些不良诱惑?我 们应如何自觉抵制这些不良诱惑? ◆ 不良诱惑(略) ◆ 认清不良诱惑的危害 (1)损害人的身体,毒害人的心灵,危害人的身心健 康。 (2)使人不思进取,放弃美好追求,影响个人进步和 发展。 (3)使人无视法律的尊严,损害他人和社会,最终走 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 战胜不良诱惑的方法技巧 (1)避开诱因。把引起诱因的实物收藏起来,避开诱因;多积 极参加集体活动,多与同学交流,主动地避开诱因。 (2)学会拒绝。婉言谢绝来自朋友的邀请,提高自制力。 (3)联想后果。遭遇不良诱惑时,想象不能抵制不良诱惑 可能带来的恶果,以提醒自己远离不良诱惑。 (4)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一个人有了良好的兴趣爱好,
〈新课讲授〉 一、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现象和本质,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 体。事物的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一)现象和本质的关系 1.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的 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是事物个别多变的东西, 可以由人的感觉器官直接感知。本质则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同类 现象中一般的东西,是事物相对稳定的内部联系,只能由人的理性 思维去把握。 看教材第 80 页漫画: “我看到了苹果落地,怎么没看到万有 引力?” 学生讨论:什么是现象?什么是本质? “苹果落地”是现象,可以通过我们的眼睛观察到。“万有引 力”是本质,只能由人的理性思维去把握。 2.现象和本质是统一的
两者紧密相联,任何现象都是本质的表现,本质总要表现为现 象。 现象尽管多种多样、纷繁复杂,但都是由本质决定的,都是本 质的外部表现。 比如:我们说班里哪个同学品质不错,往往是通过他的言谈举 止表现得出结论的。同样道理,一个人的每一个言行都从不同方面 不同程度上表现了他的品质。 3.现象表现本质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 现象包括真象和假象。真象是从正面直接表现本质的现象。假 象是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它们都是对事物本质的表现, 都是客观的。不能把真象当做正确的来认识,也不能把假象当做错 误的来认识。 查一查:成语“声东击西 ”指的是什么意思? “声东击西 ”是说事物的现象有真假之别,“声东”是假象, “击西”是真象,其本质是迷惑敌人,保存自己。 又如,“欲擒故纵”,“围魏救赵”,“项庄舞剑”,“明修 栈道,暗渡陈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等,亦 同属此理。 (二)现象和本质关系原理的指导意义 1.现象和本质的对立,说明了科学研究的必要性。它告诉我们 对事物的认识不能停留在表面现象上,认识了事物的现象不等于认 识了事物的本质。 生活情境: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又从西方落下。这种现象似 乎告诉人们太阳在绕着地球转。 请根据我们所学的哲学原理,分析说明这种现象是否正确地反 映了本质。 2.现象和本质的统一,说明了科学研究的可能性,表明我们可 以通过分析事物的现象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案例:公元 2 世纪,天文学家托勒密主张地心说,认为地球是
些,中午时离我们远些。”另一个小孩的看法正好相反,他说: “我 认为太阳刚升起来时远些,中午时才近些。”先说的那个小孩反驳 说: “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盖,到了中午,就只有盘子那么大了。 这不是远的东西看起来小,而近的东西看起来大的道理吗?”另一 个小孩自然也有很好的理由,他说:“太阳刚升起来时凉飕飕的, 到了中午,却像是火球一样使人热烘烘的。这不正是远的物体感到 凉,而近的物体使人觉得热的道理吗?” 两个小孩不约而同地请博学多识的孔子来做“裁判”,判定谁 是谁非。 可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把能言善辩的孔老先生也难住了, 因为当时自然科学还不发达,很难说明俩小孩所执理由的片面性, 也就不能判断他们的说法谁是谁非了。 分析思考:究竟什么时候太阳离我们近一些?是不是仅凭我们 的眼睛去观察就能得出结论呢? 教师归纳总结:要掌握透过现象把握本质的方法,必须要掌握 丰富的、合乎实际的现象,并对这些现象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研究, 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