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人生修订版第八课现象本质与明辨是非电子教案

合集下载

现象本质与明辨是非教案(明辨是非把握人生)

现象本质与明辨是非教案(明辨是非把握人生)

现象本质与明辨是非教案(明辨是非把握人生)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现象与本质的关系,认识到明辨是非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判断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二、教学内容1. 现象与本质的概念解析2. 现象与本质的关系阐述3. 明辨是非的意义与方法4. 现实生活中如何运用明辨是非的能力5. 案例分析与讨论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现象与本质的概念,阐述现象与本质的关系,介绍明辨是非的意义与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现实生活中具体的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明辨是非的能力。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和经验。

4. 思考题:布置思考题,让学生课后深入思考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及明辨是非的重要性。

四、教学准备1. 教案、教材及相关资料2. 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3. 案例材料及讨论题目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现象,引发学生对现象与本质的思考,导入新课。

2. 讲解现象与本质的概念:解释现象与本质的含义,让学生理解现象与本质的区别。

3. 阐述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分析现象与本质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认识到现象只是事物的表面现象,本质才是事物的根本。

4. 介绍明辨是非的意义与方法:讲解明辨是非的重要性,教授明辨是非的方法,如理性思考、客观分析等。

5. 分析现实生活中案例: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明辨是非能力进行分析。

6.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案例,分组讨论如何运用明辨是非的能力解决问题。

7. 分享与总结: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

8. 布置课后思考题:让学生课后深入思考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及明辨是非的重要性。

9. 课堂小结:强调明辨是非在人生中的重要作用,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运用明辨是非的能力。

10.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课后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延伸1. 开展小组活动:让学生分组探讨社会热点问题,运用明辨是非的能力分析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哲学与人生》现象本质和明辨是非教案

《哲学与人生》现象本质和明辨是非教案

《哲学与人生》现象本质和明辨是非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哲学与人生》教材第四章“现象与本质”和第六章“明辨是非”,详细内容如下:第四章:现象与本质的关系,现象与本质的定义,现象与本质的联系与区别,如何透过现象看本质。

第六章:明辨是非的意义,是非观念的来源,辨别是非的方法,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明辨是非。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现象与本质的关系,掌握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

2. 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提高道德素养。

3. 引导学生将哲学原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增强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现象与本质的关系,明辨是非的方法。

难点:如何透过现象看本质,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明辨是非。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2. 新课内容:(1)现象与本质:讲解现象与本质的定义,联系与区别。

(2)透过现象看本质:以实例为例,引导学生学会分析现象背后的本质。

(3)明辨是非:讲解明辨是非的意义,是非观念的来源,辨别是非的方法。

3.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分析解题思路,讲解解题方法。

4.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六、板书设计1. 现象与本质:现象:表面现象、外在表现本质:内在规律、本质属性2. 透过现象看本质:实例分析3. 明辨是非:意义:提高道德素养,指导行为方法:是非观念来源,辨别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列举三个生活中的现象,分析其背后的本质。

(2)谈谈你对明辨是非的理解,以及如何在生活中运用。

2. 答案:(1)现象:物价上涨、环境污染、人际关系紧张本质:价值规律、人与自然关系、社会风气(2)答案开放,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合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掌握程度,教学方法的适用性。

2. 拓展延伸:(1)推荐阅读:《哲学的慰藉》(2)实践活动: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分析其背后的本质,学会明辨是非。

第八课现象本质与明辨是非教案

第八课现象本质与明辨是非教案

2
�呢 论结出得能就察观去睛眼的们我凭仅是不是�些一近们我离阳太候时么什竟究�考思析分 。了非谁是谁法说的们他断判能不就也�性面片的由 理执所孩小俩明说难很 �达发不还学科然自时当为因 �了住难也生先老孔的辩善言能把却题 问的单简似看个这可。非谁是谁定判� ”判裁“做来子孔的识多学博请地同而约不孩小个两 ”�吗理道的热得觉人使体物的近而�凉 到感体物的远是正不这。的烘烘热人使样一球火是像却�午中了到�的飕飕凉时来起升刚阳 太“ �说他 �由理的好很有也然自孩小个一另 ”�吗理道的大来起看西东的近而 �小来起看西 东的远是不这。了大么那子盘有只就�午中了到�盖车像得大时来出刚阳太“ �说驳反孩小 个那的说先” 。些近才时午中�些远时来起升刚阳太为认我“ �说他�反相好正法看的孩小个 一另” 。些远们我离时午中�些一近们我离候时的来出刚阳太为认我“ �道说先孩小个一中其 ”�呢么什辩 争在们你�友朋小“ �们他问去前跟到走�来下停车马让就他是于�休不论争题问个一为边 路在孩小的右左岁 01 个两有见看上路半�去方地个一的方东往次一有�时国列游周在子孔 �析分例案 。 ”里及表由、彼及此由、真存伪去、精取粗去“到做�究研和析分的学科行 进系关互相的间之们它及以象现的量大对�法方维思学科用运�性动能观主挥发分充要�2 �么什为�的靠 可实真是不是象现的见所眼亲使天小�例案页 38 第材教合结� ”实为见眼“道言常�说一说 。蔽蒙所象假的物事被能不更�论结下质本的物事对地率轻就�象现的别个、的部局些一 到看仅仅能不�说途听道能不�象现种各的物事合综�料材性感的量大、的富丰有占地面全 须必就�质本识认象现过透到做要。始开象现的它识认从能只物事识认�导先的门入是象现 象现种各的物事握把面全�践实复反�际实入深要�1 �呢质本握把象现过透到做力努能才何如 们我�么那。题问决解地确正、物事识认地学科否能们人到响影接直�低高的力能识认的人 而。质实其握把会不却象现些一到看能只人有�题问的样同对面�中活生实现在�渡过师教 上质本握把象现过透否能在现表出突低高的力能识认的人�一� 力能展发生人高提中程过的质本物事识认在、二 。律规和质本的转旋阳太绕围星行他其和球地了示揭 地确正�象现过透次一第才� 》论行运体天《了出写�究研、测观期长尼白哥家学文天兰波 过经来后到直�年多 0001 了治统洲欧在观宙宇的误错种这。动转球地着绕在都�体天他其 及以亮月、阳太�心中的宙宇是球地为认�说心地张主密勒托家学文天�纪世 2 元公�例案 。识认的质本物事对 到达象现的物事析分过通以可们我明表�性能可的究研学科了明说�一统的质本和象现�2 。质本了映反地确正否是象现种这明说析分�理原学哲的学所们我据根请 。转球地着绕在阳太们人诉告乎似象现种这 。下落方西从又 �起升方东从天每阳太 �境情活生 。质本的物事了识认于等不象现的物事了识认�上象现面 表在留停能不识认的物事对们我诉告它。性要必的究研学科了明说�立对的质本和象现�1 义意导指的理原系关质本和象现�二� 。理此属同亦�等”中山此在身缘只�目面真山 庐识不“�”仓陈渡暗�道栈修明“�”剑舞庄项“�”赵救魏围“�”纵故擒欲“�如又 。己自存保�人敌惑迷 是质本其�象真是”西击“�象假是”东声“�别之假真有象现的物事说是” 西击东声“ �思意么什是的指” 西击东声“语成�查一查

第八课现象本质与明辨是非教案(明辨是非把握人生)

第八课现象本质与明辨是非教案(明辨是非把握人生)

明 辨 是
透过现象 认识本质

2、现象表现本质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 1、深入实际,反复实践 2、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明辨是非
在现实生活中存在是非混杂、鱼目混珠、真假混淆
1.树立正确的是非观,是做人的基本条件 2.明辨是非、认识事物的本质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
识别假象, 把握本质, 明辨是非
1.把握事物本质,明辨是非,把现象作为认识入门 的向导。 2.把握事物本质,明辨是非,正确区分真象和假象, 识别假象,不为假象迷惑。 3.把握事物本质,明辨是非,在揭示事物本质的过 程中不断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 4.把握事物本质,必须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3. 运用:学会分析判断现实生活中的是与非,掌握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
教学重点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掌握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方法。 2.识别假象,把握本质,明辨是非(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教学难点
现象表现本质具有多样性与复杂性。
1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 版本可编辑.
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 版本可编辑,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 教师讲解 PPT 展示
什么是现象?什么是本质? “苹果落地”是现象,可以通过我们的眼睛观察到。“万 有引力”是本质,只能由人的理性思维去把握。 2.现象和本质是统一的
学生活动 教师讲解
两者紧密相联,任何现象都是本质的表现,本质总要表现 为现象。
现象尽管多种多样、纷繁复杂,但都是由本质决定的,都
教师归纳补充
教师讲解 PPT 展示 学生思考问题
这幅漫画比喻我们做事情不能只注重事物的外部现象,更 重要的是看到事物内在的本质。只有在复杂事物中把握本质, 才能提高人生发展能力,把握人生。

《哲学与人生》现象本质和明辨是非教案

《哲学与人生》现象本质和明辨是非教案

《哲学与人生》现象本质和明辨是非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现象与本质的关系,认识到认识现象是认识本质的前提。

2. 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提高道德修养。

3. 引导学生运用哲学思维方法,分析生活中的现象,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二、教学内容1. 现象与本质的概念解析2. 现象与本质的关系3. 明辨是非的哲学依据4. 明辨是非的方法与技巧5. 实践演练:分析生活中的现象,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三、教学重点1. 现象与本质的关系2. 明辨是非的哲学依据3. 明辨是非的方法与技巧四、教学难点1. 现象与本质的区分与把握2. 将哲学原理应用于实际生活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现象与本质的概念,分析现象与本质的关系,阐述明辨是非的哲学依据。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运用哲学思维方法,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观点,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

4. 实践演练法: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现象,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教案一、现象与本质的概念解析1. 现象:指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人们可以直接感知的。

2. 本质:指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根本属性,是决定事物性质和发展趋向的内在因素。

二、现象与本质的关系1. 现象与本质是对立统一的,认识现象是认识本质的前提。

2. 透过现象,把握本质,才能正确理解事物的发展规律。

三、明辨是非的哲学依据1. 真理的客观性:认识事物的本质,遵循客观规律,是明辨是非的基础。

2.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观指导人们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四、明辨是非的方法与技巧1. 辩证法:全面、发展地看待事物,分析事物的内在联系。

2. 实证法:依据事实和数据,判断事物的真伪。

3. 逻辑推理法:运用逻辑规律,分析事物的合理性。

五、实践演练:分析生活中的现象,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1. 案例一:面对网络谣言,如何辨别真伪?3. 案例三:如何看待当前环境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理解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现象本质与明辨是非教案

现象本质与明辨是非教案

现象本质与明辨是非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现象与本质的关系,认识到现象只是事物的表面现象,而本质才是事物的根本特征。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会从多角度、多层次看待问题,做出明智的判断和选择。

二、教学内容1. 现象与本质的定义及关系2. 分析常见现象背后的本质3. 明辨是非的方法与技巧4. 实践案例分析5. 价值观的引导与讨论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理解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学会分析问题、明辨是非。

2.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看待问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现象与本质的定义及关系,分析常见现象背后的本质。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践案例,让学生学会明辨是非的方法与技巧。

3. 讨论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培养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4. 价值观引导法:在教学过程中,穿插相关价值观的讨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引发学生对现象与本质的思考,导入新课。

2. 讲解现象与本质的定义及关系,分析常见现象背后的本质。

3. 讲解明辨是非的方法与技巧,引导学生学会从多角度、多层次看待问题。

4. 分析实践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与技巧,锻炼明辨是非的能力。

5.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心得,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积极参与程度和对问题的思考深度。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在分析实践案例时的逻辑思维、分析能力和判断力。

3. 价值观问卷: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在课程中对正确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程度。

4.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思考题,评估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反思1. 对教学方法的有效性进行评估,看是否需要调整教学策略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

2. 反思课程内容的安排,确保教学目标得到充分实现,并考虑如何进一步加深学生的理解。

《哲学与人生》现象本质和明辨是非教案

《哲学与人生》现象本质和明辨是非教案

《哲学与人生》现象本质和明辨是非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现象与本质的关系,认识到认识现象是认识本质的前提。

2. 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和人生智慧。

3. 引导学生运用哲学思维方法,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现象与本质的概念解析2. 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3. 明辨是非的哲学依据4. 明辨是非的方法与技巧5. 现实生活中如何运用现象本质和明辨是非的哲学思想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现象与本质的关系,明辨是非的哲学依据和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现象本质和明辨是非的哲学思想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现象与本质的概念,分析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明辨是非的哲学方法。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对现象本质和明辨是非的认识。

4. 实践法: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提高人生智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中的现象,引发学生对现象与本质的思考。

2. 讲解现象与本质的概念,分析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3. 讲解明辨是非的哲学依据,引导学生认识为什么要明辨是非。

4. 讲解明辨是非的方法与技巧,并通过案例分析进行演示。

5.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对现象本质和明辨是非的认识。

6. 总结课堂内容,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运用现象本质和明辨是非的哲学思想进行分析。

7. 课后跟进:收集学生的作业,给予反馈,指导他们更好地运用所学。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讨论和互动中的积极性,以及对问题的思考深度。

2. 课后作业评估:检查学生对现象本质和明辨是非的理解,以及他们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3. 长期效果评估:通过后续课程或生活实践,了解学生是否能够持续运用现象本质和明辨是非的哲学思想,以及其对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影响。

现象本质与明辨是非教案(明辨是非把握人生)

现象本质与明辨是非教案(明辨是非把握人生)

现象本质与明辨是非教案(明辨是非把握人生)第一章:认识现象与本质1.1 理解现象与本质的概念1.2 学习区分现象和本质的方法1.3 培养观察和思考的能力第二章:明辨是非的意义2.1 了解明辨是非的重要性2.2 学习明辨是非的方法和技巧2.3 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第三章:生活中的明辨是非3.1 分析生活中的是非现象3.2 学会在现实生活中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第四章:面对诱惑的明辨是非4.1 认识诱惑的本质和危害4.2 学习抵制诱惑的方法和技巧4.3 培养自我控制和自我约束的能力第五章:明辨是非与个人成长5.1 了解明辨是非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5.2 学习如何在成长过程中保持明智和坚定5.3 培养独立思考和决策的能力第六章:网络环境下的明辨是非6.1 探讨网络环境中是非观念的挑战6.2 学习识别网络虚假信息和谣言6.3 培养网络环境下的批判性思维和判断力第七章:社交场合的明辨是非7.1 分析社交场合中的是非问题7.2 学习在社交场合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立场第八章:职业发展中的明辨是非8.1 理解职业道德和职业伦理的重要性8.2 学习在职场中做出明智决策的技巧8.3 培养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观念第九章:公共事务与明辨是非9.1 探讨公共事务中的是非问题9.2 学习参与公共事务的途径和方式9.3 培养公民责任感和公共参与能力第十章:明辨是非与终身学习10.1 了解终身学习对于明辨是非的意义10.2 学习持续提高判断力和思考能力的方法10.3 培养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自我提升的意识第十一章:情感关系中的明辨是非11.1 探讨情感关系中的是非问题11.2 学习在情感关系中保持理智和独立的判断11.3 培养健康的情感观和人际交往能力第十二章:法律意识与明辨是非12.1 理解法律对于社会秩序的重要性12.2 学习法律知识,提高法律意识12.3 培养遵纪守法和维护法律尊严的观念第十三章:文化差异与明辨是非13.1 探讨文化差异对是非观念的影响13.2 学习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的价值观13.3 培养跨文化沟通和包容的能力第十四章:环境伦理与明辨是非14.1 认识环境伦理的重要性14.2 学习在环境决策中做出负责任的选择14.3 培养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第十五章:总结与实践15.1 回顾整个教案的学习内容15.2 学习如何将明辨是非的原则应用到实际生活中15.3 制定个人行动计划,持续实践明辨是非的能力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明辨是非的原则和方法,以及在不同生活场景中的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

到 万 有 引 力 ? ”
落 地 , 怎 么 没 看
我 看 到 了 苹 果
讨论: 什么是现象?什么是本质?
中等职业教育德育课程国家规划新教材
一、在认识事物本质的过程中提高人生发展能力
2.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
(1)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的
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 部联系,是易逝多变,个别具 体的,是能被我们的感官或借 助仪器观察到的。
一、在认识事物本质的过程中提高人生发展能力
1.认识事物不能停留在表面现象上
春秋时代,楚国有一个商人,专门卖珠 宝。有一次他到齐国去兜售珠宝,为了招 揽顾客,使珠宝能畅销起来,他特地用名 贵的木料,做成了许多小盒子,并把盒子 雕刻装饰得非常精致美观,然后把珠宝装 在盒子里面。
有一个郑国人,看见装珠宝的盒子这么漂亮,问明了价钱后,就买了一个,打开盒 子,把里面的宝物拿了出来,退还给珠宝商,自己把盒子抱走了。
无 中 生 有 的 点
【解析】德国视觉科学家迈克尔·施若夫和E.R.威斯特于 1997年发现勒索闪烁的网格幻觉,这种幻觉产生的原因目 前还不十分清楚 。
中等职业教育德育课程国家规划新教材
眼光注视哪一块,哪一块就会停止
故事
中等职业教育德育课程国家规划新教材
眼见未必都为实
孔子周游列国被困于陈蔡国境之间,七 日未进食。弟子颜回讨到一些米来煮饭。饭 熟了,孔子看到颜回从锅里抓饭吃,当颜回 把饭端来时,孔子佯装没看见刚才的事,说 道:我方才睡着,梦见先君,他说只有清洁 的食物才可送给人吃。颜回知道老师在怀疑 自己偷饭吃,便禀明老师,刚才是柴灰落进 锅里,挑不出来,弃之可惜,学生就把那点 儿脏了的饭抓来吃了。孔子这才发现错怪了 自己的学生,慨叹道:“人们都相信自己的 眼睛,看来眼见的也未必都真实啊!”这个 小故事蕴涵着一个道理:仅从表面现象来判 断事情,是很容易失误的。
• 第二、有效沟通,消除误解。管理学上有这样一个观点:70%的管理问题是沟通问题 。可以想象,如果颜回偷吃米饭时,孔子没有涵养没有领导风范的话,颜回就会“死” 得很惨,与孔子的师生情谊就此完结不说,政治生命也将就此结束。
• 第三、细节决定成败。颜回“偷吃”一口米饭,只是一个小的细节,可在那个尊师重 道的时代,却是个大是大非的问题。拿破仑曾经说过一句话:印象统治着世界。印象一 旦形成是很难改变的,留下一种不好的印象,可能并不是你的本意,有可能是无意中造 成的,甚至来源于一件很不起眼的小事,一个很微小可忽略的细节。
中等职业教育德育课程国家规划新教材
共时对照幻觉:
叉部分的白点是不是显得比白色方格更白更亮?
【解析】白色方格看起来 更白一点,尽管二者并没 有区别。小白格看起来好 像位于黑色背景上,这强 化了每一个小方格和它背 景之间的亮度对比。
中等职业教育德育课程国家规划新教材
闪烁的网格:当你的眼睛环顾图像时,连接处的圆片将会一闪一闪。
中等职业教育德育课程国家规划新教材


第三单元与 人 生坚持实践与认识的统一 提高人生发展的能力
第八课 现象本质与明辨是非
1
中等职业教育德育课程国家规划新教材
图中所有的红色看起来都一样吗?
比 泽 尔 德 幻 觉
其实是一样的
中等职业教育德育课程国家规划新教材
哪条红线更长? 其实一样长哦!
图中的圈是圆形吗? 实际上这是一系列同心圆
• 第四、大度包容,才不会一叶障目。如果孔子看到颜回“偷吃”米饭就恼羞成怒,不 问青红皂白与颜回断绝师生情谊,将其从讲学队伍中开除,颜回就不会成为七十二门徒 之首,也不会以其习性与品德,为后世儒者树立一个光辉的典范,更不会有儒家的发扬 光大。
• 第五、老实做事,踏实做人。颜回十三岁时入孔门,聪明好学,做事兢兢业业,在老 师与其他弟子休息时,他勤勤恳恳地完成老师交办的任务,尽忠职守,当灰尘掉进米饭 之中时,他用了最为简单妥善的解决办法,这与他一贯踏实做人有关,否则他也不会是 孔子所有弟子中以其年龄最小,而成为德行科的高材生。
中等职业教育德育课程国家规划新教材
上述的种种事例告诉了我们什么?
看到了事物的现象≠认识了事物的本质
我们看见的未必是真实的,经验分析出来的结果也 未必是真实的,那么我们究竟要相信什么?什么都相 信,或者什么都不相信...
中等职业教育德育课程国家规划新教材
第八课 现象本质与明辨是非
中等职业教育德育课程国家规划新教材
• 孔子与颜回,是最亲密的师生关系,也是领导与被领导的上下级关系 。在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交往,必然会有一些误解,及时有效的沟通 非常必要。在企业里,如果你是领导,就要学习孔子的大度包容,如果 你被领导,就要学习颜回的老实做事,踏实做人。
中等职业教育德育课程国家规划新教材
一、在认识事物本质的过程中提高人生发展能力
中等职业教育德育课程国家规划新教材
从颜回偷吃米饭想到的……
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
颜回:(前521~前481年)
中等职业教育德育课程国家规划新教材
• 第一、眼见为实,不见得是。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有时看到的不见得是真的,要通
过深入地了解才能知道真相。
讨论分析: 1、是盒子重要还是珠宝重要?为什么? 2、这个故事说明什么问题?
中等职业教育德育课程国家规划新教材
公元前497年,55岁的孔子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因为行 踪不定,有时难免忍饥挨饿,为此孔子与弟子们好久都没 有吃过饱饭了。有一次,好不容易碰到一户好心人家给了 他们一点米,于是孔子将米交给最信任的年仅17岁的颜回 去煮,自己则在一边睡觉。当孔子醒来时,却看到了自己 根本想不到的情景:颜回居然正偷偷地把一口煮好的米饭 放到嘴里。孔子非常吃惊,他万万没有想到,自己最信任 的弟子,居然在老师几天没吃饱的情况下,自己却偷偷地 先吃了。但是孔子修养非常高,他并没有当面指出颜回偷 吃东西,而是平静地问颜回:“饭煮好了吗?我们用米饭 先敬一下祖宗吧。”颜回一听,急忙摆手说:“不行不行, 刚才我煮饭时,有灰土掉进去了,将一团饭弄脏了,如果 扔掉太可惜,给别人吃又不合适,于是我自己吃了,已经 吃过的饭是不能用来祭祀的啊。”孔子明白,自己错怪颜 回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們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