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课现象本质与明辨是非

合集下载

政治第八课--现象本质与明辨是非

政治第八课--现象本质与明辨是非
第八课 现象本质与明辨是非
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
一、把握事物的本质 二、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
眼见未必 都为实
• 你认同“眼见 为实,耳听为 虚”这句话吗? 为什么?
你看到了什么?
带箭头的两条直线,两条一样长吗?
这就是有名的缪勒-莱耶错觉,也叫箭形 错觉。
交叉处是否 有黑点在闪烁? 仔细看看,其实 它并不存在。
掌握丰富的知识,具备一双“慧 眼”,开动思想机器,要做到“去粗 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 里”,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二、 提 高 辨 别 是 非 的 能 力
仔细观察这幅图,你能看到什么?
奇幻图形-这些竖线是否弯曲的?
请同学们观察图形,你看到了什么?
1.真相、假象、错觉 真相:真实的、直接的、肯定的形式
【解析】它们其实一样长
真相、假象、错觉
2.识别假象,明辨是非
• 假象的特点: 1、人的器官受到生理素质等方面的限制,认识工具存在着历史局限性。 2、客观事物本身是变化的,其本质的暴露也需要一定过程
辩证启示:认识不可能一蹴而就地把握住事物的本质,我们应该 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辨别出真相,剔除掉假 象。
海市蜃楼是光线在延直线方向密度不同的 气层中,经过折射造成的结果。
柏油马路因路面颜色深,夏天在灼热阳光下吸收能 力强,同样会在路面上空形成上层的空气冷、密度大, 而下层空气热、密度小的分布特征,表现为让路边的景 象在地面上形成了倒影,远看仿佛地面有水一样,这种
现象叫下蜃。
现象和本质关系原理的指导意义:
现象 假相:虚假的、歪曲的、否定的形式
二者的关系:对立关系,但都是由事物的 本质决定的,同样是事物本质的体现。
错觉: 由主观的幻想、臆想造成是虚幻的主观 现象。如:画饼充饥,一朝被蛇咬、十 年怕井绳等。

哲学与人生第八课现象本质与明辨是非(I)

哲学与人生第八课现象本质与明辨是非(I)

1
形成原因的分析
2
探究现象形成的原因,从微观和宏观层
面深入了解。
3
现象的特征
了解现象的共同特征以及它们如何与周 围环境互动。
内在逻辑与联系
分析现象之间的内在逻辑和相互联系, 发现它们之间的潜在规律。
明辨是非的概念与重要性
概念解析
明确明辨是非的定义和涵义, 为后续步骤提供基础。
决策和判断的基础
明辨是非是我们做出决策和 判断的基本能力。
思维的逻辑性
通过明辨是非,我们可以培 养自己的思维逻辑性和分析 能力。
明辨是非的方法和技巧
批判性思维
掌握批判性思维的方法和技巧, 强化我们的理性思考能力。
决策过程
学习科学的决策过程,提高我们 的决策准确性和效率。
逻辑谬误
了解常见的逻辑谬误,并学习如 何避免在思考和判断中犯错。
明辨是非的案例分析
1
哲学与人生第八课现象本 质与明辨是非(I)
欢迎来到“哲学与人生”系列课程的第八课。本课将探讨现象的本质以及明辨 是非的重要性。让我们一起展开这段思维之旅。
现象的定义与意义
我们将首先探讨现象的定义及其在我们生活中的意义。通过了解现象的本质, 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周围世界的变化和现象的背后的原因。
现象的本质及形成原因
伦理问题
利用明辨是非的技巧来分析和解决伦理难题。
2
社会事件
透过对社会事件的明辨是非,加深对事件背后原因和结果的理解。
3
新பைடு நூலகம்报道
通过明辨是非来分析新闻报道,辨别真实与虚假信息。
明辨是非的实践与应用
现在是将学到的明辨是非的技巧运用到实践中的时候了。我们将通过不同场 景的实际应用来加深理解和掌握这一能力。

哲学与人生第八课现象本质与明辨是非

哲学与人生第八课现象本质与明辨是非
3 维护社会和谐
能够促进公平正义,排除不良风气和不道德现象。
明辨是非的方法和技巧
逻辑思维
运用逻辑性,辨别事物之 间的因果关系和逻辑推理。
知识储备
积累专业知识和学科知识, 提高辨别事物的准确率。
多角度思考
考虑多种观点和立场,拓 展思维和认知方式。
在生活中应用明辨是非的例子
1
选择工作
明辨自身的价值和个人目标,选择
现象本质与明辨是非
哲学与人生第八课
现象的定义和特点
定义
现象指的是我们可以感知到的客观存在。
特点
现象具有显性、变异性、时空性和因果性。
例子
树叶的颜色、鸟儿的鸣声、水的凉爽等都是现象。
不同的现象类型
1
物理学的现象
2
如运动、力、能量等。
3
社会学的现象
4
如文化、社会制度、价值观念等。
形而上学的现象
如真理、理性等抽象概念。
媒体素养
2
合适的工作。
辨别信息的真假和可信度,免受误
导和欺骗。
3
和家庭的利益。
结论和总结
明辨是非是人类认知和判断的基础。只有准确分辨事物的本质和本质之间的联系,才能更好 地掌握世界和自我。
心理学的现象
如感觉、知觉、情感、思维等。
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现象
是我们感知事物的表象。
本质
是事物的内在质量和实质。
例子
鲨鱼的外表是现象,而其强 大的捕食能力和地位则是其 本质。
明辨是非的重要性
1 促进健康发展
能帮助我们作出正确的决策,避免盲从和迷惑。
2 提高判断能力
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辨别事物,提高自身认知和思维水平。

第八课 现象本质与明辨是非

第八课 现象本质与明辨是非

第八课现象本质与明辨是非【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理解明辨是非对提高人生发展能力的作用。

2、能力目标:学会分析判断现实生活中的是与非,掌握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

3、情感目标:是非分明,明确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对人生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1、掌握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方法。

2、识别假象,把握本质,明辨是非。

3、【教学难点】1、现象表现本质具有多样性与复杂性。

2、识别假象,把握本质,明辨是非。

【教学方法】讨论法、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

【课时安排】2学时。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多媒体展示:“盲人摸象”从前在古代印度有几个瞎子,都想知道大象长什么样,就让人领着他们到大象那儿去。

瞎子甲高一点,伸手摸到了象的耳朵,便激动地说:原来大象像一把扇子。

第二个瞎子乙矮一点,一把抱住了象腿,听到甲说大象像一把扇子,马上反驳道:不对不对,大象像一根柱子。

这时摸到象身的丙慢条斯理地说:你们说得都不对,大象就像是一堵墙。

拽住尾巴的丁哈哈大大笑起来:哪里,哪里,大象像根绳子。

被象鼻子卷住的戊气喘吁吁地说:我觉得,我觉得大象跟一条大蟒蛇一样。

在回去的路上,他们就一直争吵,谁也不让谁,谁都想占上风,谁都想要别人同意自己的观点……2、思考问题:从这个故事中能得到什么启示?3、总结:这个故事比喻只认识了事物表面的、片面的现象,而未认识到事物的本质。

现象与本质,两者不同。

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它们是片面的、多变的,能够为人的感觉器官直接感知的;而本质是事物相对稳定的内部联系,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只能由人的理性思维去把握。

「讲授新课」一、透过现象认识本质1、现象和本质的关系。

(1)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的。

看教材第80页漫画:“我看到了苹果落地,怎么没看到万有引力?”学生讨论:什么是现象?什么是本质?“苹果落地”是现象,可以通过我们的眼睛观察到。

“万有引力”是本质,只能由人的理性思维去把握。

第八课 现象本质与明辨是非

第八课 现象本质与明辨是非
• ③现象多变易逝,本质则相对平静,相对稳定。
3.现象与本质相互依存,相互联系
• ①现象不能脱离本质,任何本质都要通过一定的 现象表现出来。
• ②本质也不能脱离现象,本质总是现象的本质。
人们用“五光十色"来形容自然界无 数多变的颜色,其实这些不同的颜 色都是电磁波运动这一本质的表现。
4.现象表现本质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
第八课 现象本质与明辨是非
看看下面的图片
一.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即将下雨
秋天到了
1.现象与本质的含义
• 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性,是事物的外在 表现。
• 本质:是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最根本性质
2.现象与本质相互区别
①现象外露于事物的表面,本质则深藏于事物内部
• 如太阳的东升西落
• ②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东西,本质是同类现象中一 般的,共同的东西。
②因果联系
• 具有引起和被引起关系的叫因果联系。
• 引起某种现象产生的现象叫原因。 • 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叫结果。
因果联系的特点
• 一是具有先行后续的关系 • 常言道:”钟不敲不响“
• 二是一种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原因和结果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 事物有因必有果,只不过在结果中有预期的结果 和未预期的结果,好的结果和坏的结果之分。
• 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 必然性。
• 偶然性体现并受制于必然性,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 粹偶然性。
• 如时势造英雄
• 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守株待兔
宋国有个农夫种着几亩地,他的地头上有一棵大树。 一天,他在地里干活,忽然看见一只兔子箭一般地 飞奔过来,猛的撞在那棵大树上,一下子把脖子折 断了,蹬蹬腿就死了。这个农夫飞快的跑过去,把 兔子捡起来,高兴地说:“这真是一点劲没费,白捡 了个大便宜,回去可以美美地吃上一顿了。”他拎 着兔子一边往家走,一边得意地想:“我的运气真 好,没准明天还会有兔子跑来,我可不能放过这样 的便宜。” 第二天,他到地里,也不干活,只守着那棵大树, 等着兔子撞过来。结果,等了一天什么也没等到。 他却不甘心,从此,天天坐在那棵大树下等着兔子 来撞死。他等呀等呀,直等到地里的野草长得比庄 稼都高了,连个兔子影也没有再见到。

第八课 现象本质与明辨是非

第八课 现象本质与明辨是非

归纳小结
• 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特别是创造性思 维,对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起着重要 的作用。
课堂小结
• 在这一课里,我们学习了现象和本质的 辩证统一关系,掌握了透过现象看本质 的方法。明确了现象表现本质具有多样 性和复杂性,以及人的认识能力的高低 突出表现在能否透过现象看本质上。另 外,我们还学会把现象作为认识入门的 向导,识别假象,明辨是非,在揭示事 物本质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认识事物的能 力。
思考:什么是现象?什么是本质?
• “苹果落地”是现象,可以通过我们的 眼睛观察到。“万有引力”是本质,只 能由人的理性思维去把握。
(一)现象和本质的关系
• 1.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的 • 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是 事物个别多变的东西,可以由人的感觉 器官直接感知。本质则是事物的根本性 质,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东西,是事物 相对稳定的内部联系,只能由人的理性 思维去把握。
说一说:常言道“眼见为实”,亲眼所见 的现象是不是真实可靠的?为什么?
• P83案例阅读
二、在认识事物本质的过程中提高人 生发展能力
• 2.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科学思 维方法,对大量的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的 相互关系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研究,做到 “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 表及原理的指导意义
• 1.现象和本质的对立,说明了科学研究的必 要性 • 它告诉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不能停留在表面现象 上,认识了事物的现象不等于认识了事物的本 质。 • 2.现象和本质的统一,说明了科学研究的可 能性 • 表明我们可以通过分析事物的现象达到对事物 本质的认识。
作业
• 1、预习第八课科学思维与创新能力 • 2、选做学习指导P58—60 一,填空题, 四、材料分析题 • 3、学习指导P58二选择题1、3、5、7、 9

第八课 现象本质与明辨是非

第八课  现象本质与明辨是非
的、片面的东西,是事物本质的具体表现,而本质是同类事物现象的共性的东西。因此,现象比本质丰富、生动而又具有多样性,本质比现象普遍、深刻而比较深刻。比如,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丰富多彩的,多种多样的,但商品的价值则普遍地反映商品生产者、交换者之间的社会关系。颜色现象是多姿多彩的,五光十色的,这只是人的视力所及的色阶,还有人眼看不见的射线,这许许多多的颜色现象,无非是光在不同场合的不同表现,而光的本质则是电磁幅射。一种本质,多种现象,本质比现象单纯。
(2)本质
概念:本质是指客观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部联系。
特点:本质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共同的东西,只能通过大脑的抽象思维才能认识和把握。(参见P80小字自然段材料)
2、真象与假象的区别
(1)真象是从正面直接地表现事物本质的现象。比如,我们所说的真话、老实话,就是直接地表现我们的思想品质。
(2)假象是从反面歪曲地表现事物的本质。比如,假话、空话则是歪曲地表现事物的本质。木棒在水中的折射、太阳早上大,中午小造成早上离我们远中午近的假象等等。
第三,现象是显露在事物外部的表面东西,因此,是可以直接感知的;而本质隐藏在事物内部的,人们看不见,摸不着,只有靠思维才能认识它,把握它。如,多少世纪以来,人们未能发现太阳和地球的真实运行关系,而只感觉到太阳冷热远近的变化,也正是这个原因。我们天天买商品,但谁也没有看出隐藏在商品内部的价值,也是这个道理。
二、在认识事物本质的过程中提高人生发展能力
在复杂的现实生活中,透过现象认识本质,以提高人生发展的能力,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深入实际,反复实践,全面把握事物的各种现象。(参见P83)
第二,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大量的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和研究,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参见P84)

第八课现象本质与明辨是非

第八课现象本质与明辨是非
24
• (2)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科学思 维方法,对大量的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 关系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研究。 • 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 由表及里”
25
• 现象和本质原理的指导意义
• 1.) 现象和本质的对立,说明了科学研究的必 要性,它告诉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不能停留在表面 现象上,认识了事物的现象不等于认识了事物的 本质。 • 2.) 现象和本质的统一,说明了科学研究的可 能性,表明我们可以通过对现象的分析研究,从 而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 3 把握本质,不断提高人生发展能力
• 如何透过现象看本质提高人生发展能力?
23
(1)要深入实际,反复实践,全面把握事物的各 种现象。
把现象当作是入门的向导。认识事物只能从认识 它的现象开始。要做到透过现象看本质,就必须全面 地占有大量的,丰富的感性材料,综合事物的各种现 象,不能道听途说,不能仅仅看到一些表面的,局部 的,个别的现象,就轻率的对事物的本质下结论。更 不能被事物的假象所蒙蔽。
2. 现象表现本质具有多样性与复杂性
真 象 是从正面表现本质的现象。 假 象 是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 真象和假象都是对事物本质的表现, 都是客观的。不能把真象当做正确的 来认识,也不能把假象当做错误的来 认识。
39
• 说一说:成语“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 的寓意。 不
围 魏 救 赵 声 东 击 西 项 庄 舞 剑
但由于夏天海面附近的温度比高空低,空气由 于热胀冷缩,上层的空气就比海面附近的空气稀疏, 来自船舶的光线先由密的气层,逐渐折射进入稀的 气层,并在上层发生全反射,又折回到下层密的气 层中来;经过这样弯曲的线路,最后投入我们的眼 中,我们就能看见它的像。
由于人的视觉总是感到物像是来自直线方面的, 因此,我们所看到的轮船映像比实物抬高了许多, 多在海面上或江面上发生。 3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课现象本质与明辨是非第一课时在认识事物本质的过程中提高人生发展能力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既是对前一课“知行统一与体验成功”的深化,同时又是后一课“科学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导入和铺垫,围绕本单元提高人生发展能力的核心,侧重强调提高透过现象把握本质的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方法,着重阐述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引导学生识别假象,把握本质,明辨是非。

自觉运用哲学观点正确指导自己的生活,把握事物的本质,提高人生发展能力。

教学难点:现象表现本质具有多样性与复杂性。

学情简要分析知识基础:本课程的授课对象是二年级的学生,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

在本门课程的前期学习中,初步掌握了唯物论及辩证法的基本观点与方法,尤其是本单元第七课的学习,学生明确“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发展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过程”,因此,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身心特点: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分析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区分事物的真相与假象、现象与本质。

生活经验:学生生活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现实生活中,几乎每天都可以从媒体及身边接触到一些上当受骗、假象误导的案例,所以对于真相与假象、现象与本质有初步认识了解。

(结合所学专业特点略)教学目标分析1.认知目标:了解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理解明辨是非对提高人生发展能力的作用。

2.情感态度观念目标:是非分明,明确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对人生发展的重要性。

3.运用目标:学会分析判断现实生活中的是与非,掌握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

课堂教学过程请同学们考虑:以上漫画说明什么道理?学生回答,教师归纳补充:漫画说明现象和本质不是等同的,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我们要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学习新课:一、在认识事物本质的过程中提高人生发展能力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现象和本质,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体。

事物的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1.认识事物不能停留在表面现象上教师运用课件展示案例“谷粒何以变成谷堆?”思考:国王犯这个错误的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认识,对现象的认识只是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某些方面、某些片段,这种认识的正确性和可靠性程度比较低。

有些时候事情的表面并不是它实际的样子。

国王的错误就在于仅仅凭借感觉就作出了决定。

认识事物不能停留在表面现象上。

2.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是事物个别多变的东西,可以由人的感觉器官直接感知。

本质则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东西,是事物相对稳定的内部联系,只能由人的理性思维去把握。

学生进一步讨论漫画:什么是现象?什么是本质?“苹果落地”是现象,可以通过我们的眼睛观察到。

“万有引力”是本质,只能由人的理性思维去把握。

二者紧密相联,任何现象都是本质的表现,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

现象尽管多种多样、纷繁复杂,但都是由本质决定的,都是本质的外部表现。

比如:我们说班里哪个同学品质不错,往往是通过他的言谈举止表现出来的。

同样道理,一个人的每一个言行都从不同方面不同程度上表现了他的品质。

3.把握本质,不断提高人生发展能力现象表现本质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

现象包括真象和假象。

真象是从正面直接表现本质的现象。

假象是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

它们都是对事物本质的表现,都是客观的。

不能把真象当作正确的认识,把假象当作错误的认识。

查一查:成语“声东击西”指的是什么意思?“声东击西”是说事物的现象有真假之别,“声东”是假象,“击西”是真象,其本质是迷惑敌人,保存自己。

又如,“欲擒故纵”“围魏救赵”“项庄舞剑”“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等,亦同属此理。

教师引导:在现实生活中,面对同样的问题,有人只能看到一些现象却不会把握其实质。

而人的认识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人们能否科学地认识事物、正确地解决问题。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努力做到透过现象把握本质呢?首先,要深入实际,反复实践,全面把握事物的各种现象现象是入门的先导,认识事物只能从认识它的现象开始。

要做到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就必须全面地占有丰富的、大量的感性材料,综合事物的各种现象,不能道听途说,不能仅仅看到一些局部的、个别的现象,就轻率地对事物的本质下结论,更不能被事物的假象所蒙蔽。

常言道:“眼见为实”,结合教材案例,小天使亲眼所见的现象是不是真实可靠的?为什么?其次,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对大量的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研究,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案例分析:孔子在周游列国时,有一次往东方的一个地方去,半路上看见有两个10岁左右的小孩在路边为一个问题争论不休,于是就让马车停下来,到跟前去问他们:“小朋友,你们在争辩什么呢?”其中一个小孩先说道:“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我们近一些,中午时离我们远些。

”另一个小孩的看法正好相反,他说:“我认为太阳刚升起来时远些,中午时才近些。

”先说的那个小孩反驳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盖,到了中午,就只有盘子那么大了。

这不是远的东西看起来小,而近的东西看起来大的道理吗?”另一个小孩自然也有很好的理由,他说:“太阳刚升起来时凉飕飕的,到了中午,却像是火球一样使人热烘烘的。

这不正是远的物体感到凉,而近的物体使人觉得热的道理吗?”两个小孩请博学多识的孔子来做“裁判”,判定谁是谁非。

可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把能言善辩的孔老先生也难住了,因为当时自然科学还不发达,很难说明俩小孩所执理由的片面性,也就不能判断他们的说法谁是谁非了。

分析思考:究竟什么时候太阳离我们近一些?是不是仅凭我们的眼睛去观察就能得出结论呢?教师归纳总结:要掌握透过现象把握本质的方法,必须要掌握丰富的、合乎实际的现象,并对这些现象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研究,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小组讨论: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极大的丰富和活跃了人民的生活。

然而一些人却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所谓“科学算命”,利用信息网络传播不健康的内容,污染了网络文化环境,影响着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

分析说明:(1)我们应当如何正确认识这种所谓的“科学算命”?(2)中职生应如何明辨是非,抵制庸俗的、低级的网络诱惑,文明上网?教师引导:学会分析判断现实生活中的是与非,识别假象,明辨是非。

把握事物的本质,必须把现象作为认识入门的向导,不能停留在事物的表面现象上。

◆你认为在现实生活中存在有哪些不良诱惑?我们应如何自觉抵制这些不良诱惑?实际运用:(1)社会生活非常复杂,存在是非混杂、鱼目混杂、真假混淆的情况。

我们在生活中做许多事情都离不开价值判断,都要讲一个善恶是非。

因此,如何分辨善恶是非,就是做人的首要的问题。

它要求我们学会理性分析,掌握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方法,识别假象,把握本质,明辨是非。

请搜集整理一些生活中,有关是非、善恶、真假方面的案例,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帮助自己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指导自己健康成长,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2)常言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但是学习了现象和本质的关系后,有的同学对此产生了怀疑,认为:“耳听不一定为虚,眼见也未必为实”。

那么,你是如何看待以上这两种观点的呢?请分别以“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耳听不一定为虚,眼见也未必为实”为辩题,组织一次辩论会。

第二课时学会识别假象,明辨是非1.莫被假象迷惑双眼教师播放视频“海市蜃楼”。

教师引导:我们要透过现象认识本质,不为假象所迷惑课件展示:社会中的真假难辨。

医生给病人看病,必须识别病情表现出来的一些假象,才能对症下药;公安人员侦破案件,必须识别案件现场表现出来的一些假象,才能找到真正的犯罪嫌疑人;消费者购买商品,必须识别假冒伪劣商品,才能购买到称心如意的商品;应聘工作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必须识别合同中的一些不合理的甚至带有诈骗性质的现象,才能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学生明确:学会识别假象,学会透过表面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

2.现象表现本质具有多样复杂性教师课件展示讲解故事“慈善家的谎话”“古堡擒凶”。

理解认识到:现象表现本质具有多样性与复杂性。

事物是复杂多样并且不断变化的,往往是真象和假象混杂,本质的东西和非本质的东西同在。

小组讨论“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这个成语的含义以及给我们的启示。

3.擦亮明辨是非的“慧眼”课件展示:在我们的生活中,天天都发生着许许多多的事情:◆有的人主动护送迷路的老人;有的人仗势欺人,欺负弱小。

◆有的人自觉捡起地上的垃圾扔进垃圾箱内;有的人随意践踏草坪,污损洁净的墙壁。

◆有的人为寻找丢失物品的失主在路边苦等;有的人顺手牵羊拿走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有的人为了国家的安宁,昼夜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有的人为了自己的痛快,搅得四邻不安。

◆有的人为了百姓的生计废寝忘食,任劳任怨;有的人为了升官发财投机钻营、费尽心机。

◆有的人奉公守法,主动缴纳税款;有的人虽有千万财产,却偷税漏税。

明辨是非、认识事物的本质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明辨是非,是做人的基本条件。

只有明辨是非,区分善恶,辨析真假,才能决定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才能抵制诱惑,扬善抑恶,做一个正直善良、遵纪守法的人。

小组讨论:◆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极大的丰富和活跃了人民的生活。

然而一些人却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所谓“科学算命”,利用信息网络传播不健康的内容,污染了网络文化环境,影响着未成年人身心健康。

分析说明:(1)我们应当如何正确认识这种所谓的“科学算命”?(2)中职生应如何明辨是非,抵制庸俗的、低级的网络诱惑,文明上网?教师引导,学会分析判断现实生活中的是与非,识别假象,明辨是非。

把握事物的本质,必须把现象作为认识入门的向导,不能停留在事物的表面现象上,◆你认为在现实生活中存在有哪些不良诱惑?我们应如何自觉抵制这些不良诱惑?◆不良诱惑:(1)好友小丁邀你上课期间去网吧玩游戏。

(2)朋友请你吃糖(实际是软性毒品),并帮他贩卖。

(3)有人向你出售黄色书刊。

(4)为了上网,朋友要你帮忙向低年级同学勒索。

(5)星期六,朋友邀你搓麻将赌博。

(6)有人向你散发“传销”材料,并邀你加入。

(7)一位母亲声泪俱下地对记者说,“网吧是个迷潭,网聊、网恋就像两条毒蛇一样,缠住了我们的孩子。

”(8)一名经常上网的学生说:“自己也知道上网不好,花钱费力,可上网有瘾,自己管不住自己,老是想着惦着。

”◆认清不良诱惑的危害:(1)损害人的身体,毒害人的心灵,危害人的身心健康。

(2)使人不思进取,放弃美好追求,影响个人进步和发展。

(3)使人无视法律的尊严,损害他人和社会,最终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战胜不良诱惑的方法技巧:(1)避开诱因。

把引起诱因的实物收藏起来,避开诱因;还可以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多与同学交流,主动地避开诱因。

(2)学会拒绝。

用技巧婉言谢绝来自朋友的邀请,提高自制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