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美学、哲学理论

合集下载

2.1西方美学的进程

2.1西方美学的进程
↓ 艺术不真,距离真理很远,所以世俗的艺术是骗人的,有害的,也因此 要把这些世俗的诗人赶出理想国
1、艺术不真实,是虚 假的。
2、一些艺术是渎神的。
3、艺术挑逗人的情欲 即感性欲望,从而使人 堕落,不利于理想国的 统治。
柏拉图式的爱情
柏拉图说,男女在前世都是一一配好的 最和谐的整体,但在今生都被打乱,故 爱情理想是在茫茫人海中找到与你最相 配的人,而幸运的是极少数,凑合的是
革命”
《判断力批判》—审美何 以可能—人为审美立法
康德对美的分析:近代认识论美学的集中体现
①质。审美判断“是通过不带任何利害的愉悦而对一个对象或一 个表象方式作评判的能力。一个这样的愉悦的对象就叫做美” 。-美的非功利性:在没有任何利害计较里感受到的愉悦就是美。 ②量。“凡是那无需概念而普遍令人喜欢的东西就是美的”。--美 的普遍性和非概念性:凡是美的,大家都认为美。 ③关系。美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形式。--美的形式性:不为 目的,然却在形式方面合目的性。 ④模态。“凡是那没有概念而被认作一个必然愉悦的对象的东西 就是美的。” ——美的必然性:无需概念证明的必然性。
• 2、认识论哲学(认识论转向) :→认识论美
学(文艺复兴至19世纪末)
• 英国经验主义:知识源自人的后天经验(重
归纳)
• 大陆理性主义:知识源自人的先天理性(重 演绎) • 法国启蒙主义: • 德国古典主义:
英国经验主义
1、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审美活动离不开想象;
想象是审美能力的本质特征。 2、夏夫兹博里:审美源自人的内在感官,有一种内在的眼睛分辨
出什么是美好端正的、丑陋恶劣的,这些分辨活动根植于自然的, 故分辨的能力自身也是自然的。

艺术美学的历史发展

艺术美学的历史发展

艺术美学的历史发展艺术美学是一门研究艺术与美的哲学学科,关注艺术作品的美感和审美价值。

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经过漫长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现代艺术美学的基本框架。

本文将从古希腊时期出发,探讨艺术美学的历史发展。

古希腊时期是艺术美学研究的起点。

在古希腊,人们开始关注艺术的美,研究艺术的本质和价值。

柏拉图认为艺术是一种模仿现实的创造活动,而美是超越现实的理念存在。

他强调艺术的目的应当是追求真理和道德,而不仅仅是追求形式上的美感。

亚里士多德则从艺术的功能出发,认为艺术通过情感和认知共鸣,能够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世界。

中世纪时期,基督教的宗教观念主导了欧洲的艺术美学。

人们追求将信仰与艺术结合,通过艺术作品传达上帝的意旨。

这种以宗教为中心的艺术美学强调以神圣为目标的审美体验,将美与神圣紧密联系在一起。

建筑、绘画和音乐作品都承载了宗教意味,传递着信仰的内涵。

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古希腊和罗马文化的热衷重新唤起了对艺术美学的关注。

这个时期的艺术美学开始注重个体的观感和体验,追求对艺术作品的主观情感共鸣。

莱昂纳多·达·芬奇提出了“真、善、美”的观念,认为艺术应当追求综合的美感。

这个时期的艺术美学也逐渐形成了一些基本原则,如比例、对称和透视等。

18世纪的启蒙时代,艺术美学开始注重理性和客观性。

康德认为艺术具有自身的目的和规律,通过审美判断来寻求普遍的美感。

他提出了“纯粹审美观”和“审美反身性”的概念,将审美判断放在主观和客观之间的关系中进行考量。

这个时期的艺术美学开创了以美的普遍性和客观性为核心的新的研究方向。

现代艺术美学在20世纪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通过对艺术作品自身特点的深入研究,人们开始关注艺术的创新和突破,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艺术美学理论。

例如,表现主义强调艺术作品对情感的直接表达,超现实主义探索潜意识和梦境世界,结构主义关注艺术作品的符号系统。

现代艺术美学呈现出多元化和多样化的趋势,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审美标准和艺术形式。

西方美学原理的发展过程

西方美学原理的发展过程

西方美学原理的发展过程一、古希腊哲学与美的探索古希腊哲学家对美的概念进行了探索和阐述,这为西方美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古希腊,美被视为一种普遍适用的理念,在艺术和自然中都可见其体现。

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都提出了关于美的观点,并深化了对美的认识。

二、中世纪的宗教意味美学在中世纪,基督教的影响使美学与宗教相结合。

美不再只是艺术的表现形式,而是可以通过宗教仪式和圣经中的故事来体验。

圣母玛利亚和救世主耶稣成为中世纪艺术的主要表现对象,追求超验的美成为中世纪美学的主旨。

三、文艺复兴与人文主义的崛起文艺复兴时期,人们逐渐摆脱了中世纪对宗教的过度依赖,开始强调个体的自由和创造力。

人文主义观念的兴起,使得人们开始对人类的尊严和个体灵魂的独立性产生兴趣。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和学者在对古代文化的研究中发现了美学的新视角,并加入了对自然美和人体美的追求。

四、启蒙运动与审美理论的形成启蒙运动的发展使得人们开始对人类的理性和自由进行反思,并提出了关于美的新的理论。

启蒙思想家们认为美是基于客观和普遍的原则,而非个人情感的主观感受。

康德提出了审美观念的主观与客观结合,认为美感体验需要同时满足主体的主观情感和客体的客观形式。

五、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现代主义对美学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现代主义追求革新和创新,拒绝传统的审美观念,强调艺术的独立性和自由性。

同时,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提出了质疑,以多元化的观点挑战传统的美学原则。

后现代主义认为美是多样化而主观化的,无法用单一的标准来定义。

六、当代美学的多元发展在当代,美学领域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不同学派和理论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美学观点和理论,如存在美学、环境美学、身体美学等。

同时,跨学科的研究也促进了美学理论的交叉融合,与其他学科如心理学、社会学和文化研究等进行合作与探索,进一步丰富和扩展了美学研究的范围和深度。

总结起来,西方美学原理的发展经历了古希腊哲学的探索、中世纪宗教的影响、文艺复兴的崛起、启蒙运动的形成、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发展,以及当代美学的多元化。

张法 美学导论 笔记

张法 美学导论 笔记

张法美学导论笔记张法的《美学导论》是一本介绍美学基本概念、理论和发展历程的书籍。

以下是一些关于这本书的笔记:1.美学定义:美学是一门研究美的哲学学科,它关注美的本质、起源、表现形式以及人类对美的认识和评价。

2.美的本质:美是一种主观的感受,它是人类对事物的形式、色彩、声音等方面的审美评价。

美是多元的,不同的文化和个体可能对美有不同的标准和理解。

3.美的起源:张法认为,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的早期阶段。

在古代,人们对自然界的美有着深刻的感悟,这种美感逐渐发展成为审美活动。

4.美的表现:美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表现出来,如自然景观、艺术作品、音乐、舞蹈等。

美的表现形式多样,可以是具象的,也可以是抽象的。

5.人类对美的认识和评价:人类对美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对美的理解有所不同,这也反映在各种艺术形式的发展上。

例如,古希腊时期的人重视和谐与秩序,而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们则更加关注个性与创新。

6.美学的研究方法:美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哲学分析、历史研究、心理学分析等。

这些方法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美的实质和内涵。

7.美学的发展历程:从古至今,美学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在古希腊时期,哲学家们就已经开始探讨美的本质问题;中世纪时期,美学成为了神学的一部分;文艺复兴时期,美学开始摆脱宗教的束缚,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现代美学则更加注重审美经验的分析,强调个体在审美过程中的主体性。

8.美学的意义:美学不仅有助于我们认识美的本质,还可以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和品味。

通过学习美学,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创作艺术作品,享受生活中的美好时刻。

9.美的表现:美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表现出来,如自然景观、艺术作品、音乐、舞蹈等。

美的表现形式多样,可以是具象的,也可以是抽象的。

10.美的分类:美的分类包括自然美(如山水、花鸟)、人文美(如建筑、雕塑)、艺术美(如绘画、音乐)等。

11.美学的基本问题:张法认为,美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是美”、“如何认识美”和“如何评价美”。

第六章 西方美学发展历程

第六章   西方美学发展历程

第七节 现代西方美学主要流派
共同特点:研究方法上侧重审美主体特别是审美活动的研究;“开放性体系”;美 学普及越来越广,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与艺术思想相互配合影响。 一、格式塔心理学派美学(鲁道夫· 阿恩海姆) 着重知觉完型研究,多从视觉艺术入手,偏重审美客体感性形式方面,有形式主义 倾向。 二、精神分析美学(弗洛伊德) 唯心主义,把本能欲望看成人社会行为的根源基础。 三、自然主义美学(桑塔耶那) 主观唯心主义,美是对象内在的积极价值,只存在感知中。 四、实用主义美学(杜威) 艺术是一种经验,否认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五、新自然主义美学(托马斯· 门罗) 人的全部创造是自然现象。 六、表现主义美学(克罗齐) 七、现象学美学 八、分析美学 九、符号论美学 十、社会批判美学
三、亚里斯多德的美学思想(欧洲美学思想的奠基人)
柏拉图的基本的文艺观点,文艺不表现真理和文艺起败坏道德的作用, 都遭到他的弟子亚理斯多德的批判,从此西方美学思想便沿着柏拉图和亚理 斯多德的两条对立的路线发展,柏拉图路线是唯心主义的路线,亚理斯多德 路线基本上是唯物主义的路线。 在文艺与现实关系问题上,肯定了文艺的客观真实性。他还批判了柏拉 图的摹仿只是抄袭表面现象的看法,认为摹仿应揭示事物发展的普遍性和必 然性。 就文艺的社会功用问题来说,肯定了文艺的要求是一种自然的要求,有 它的存在理由以及它的社会功用。 亚理斯多德的文艺思想,这主要表现于下列各点:(1)诗的真理是普 遍与特殊的统一。(2)艺术反映现实,但须经过理想化,“照事物应当有 的样子去摹仿”,主观理想应与客观规律符合。(3)艺术是有机的整体, 部分与全体密切联系,才产生和谐;(4)在人物性格的塑造中,艺术的考 虑与伦理的考虑须统一。(5)文艺的功用首先在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其次 在形式和谐所引起的美感。

中世纪美学哲学理论

中世纪美学哲学理论

但丁(1265-1321)
“封建的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纪元 的开端,是以一位大人物为标志的。这位 人物就使意大利人但丁。他是中世纪的最 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 诗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美学思想主要包含在《筵席》篇、《致斯 加拉大亲王书》、《论俗语》等书中
但丁的美学思想
托马斯的美学思想
与奥古斯丁美学思想的异同 相同:1、同为神学美学;2、上帝至美。一
切感性事物的美都源于上帝。 不同:在上帝的美之外,对人的审美活动和
感性事物的美有了更多的肯定和研究。— —即肯定了人对美的可认知性
托马斯对美的界定
“凡是一眼见到就使人愉快的东西才叫做美的” 1、美是通过感官使人愉快的东西——是否使人愉快
就成了判断事物美丑的标准之一 2、并非所有使人愉快的东西都是美的,只有在观赏
时直接使人愉快的才是美的。
——总之,托马斯认为,美是可感的,是认识的对 象,只涉及形式,不涉及内容;只引起快感,不 涉及欲念,没有外在的实用目的。
对托马斯美学思想的评价
包含了合理的因素,但其哲学基础是完全 错误的,是为了维护教会统治而服务的, 在历史上的影响主要是消极的。
突出特点:神学美学 中世纪最重要的美学代表人物:
奥古斯丁、托马斯、但丁
奥古斯丁(Augustins 350-430)
中世纪初期基督教神学的主要代表,号称 “教会之父”
中世纪早期最重要的美学家,官方教会艺 术的理论家
主要著作:《上帝之城》、《忏悔录》、 《论自由意识》等——都涉及到一些美学 问题
中世纪美学、哲学理论
王妍 00239201
中世纪: 从公元五世纪末到西罗马帝国灭亡(476年)至 十四世纪,是西欧社会形成、发展和繁荣时期,

中世纪西方美学思想

中世纪西方美学思想

中世纪西方美学思想中世纪有相当长一段时期,美学成为神学的附庸,神学家(代表人物是托马斯·阿奎那)是美的最权威的阐发者。

基督教美学论证了对审美现象的唯灵论理解,并且以象征主义精神解释了艺术的结构。

一般地说来,此时美学思想处于停滞的状态、僵化的状态。

只有在文艺复兴时代,美学思想才从神学的奴役中解放出来,采取世俗的、人文主义的和现实主义的方向。

一批人文主义者、特别是艺术家们,对美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因为创作方法的激进改革要求在理论上做出论证,但哲学此时直接依靠自然科学知识,对美学和艺术问题的兴趣反倒削弱了,正因如此,美学与哲学的联系开始松动,这是后来美学作为专门学科的先兆。

圣·托马斯·阿奎那在《神学大全》中谈到了有关美学的一些问题,并且在美的特征、美与善的关系、美感根源等问题上有一定创见。

他虽然也鼓吹“事物之所以美,是由于神住在里面”的陈词滥调,却对美的感性特征表现了不少的热忱和甚为细密的观察。

他认为事物的美无论如何少不了“完整”、“和谐”、“鲜明”这些特点,美所以不同于善,在于它能够单凭形式刺激人们的感官,给人以快感。

他明确地讲,“美属于形式因的范畴”,它不涉及观念,只涉及“认识功能”,“见到美或认识到美,这见或认识本身就可以使人满足”(见《西方美学家论美与美感》)。

他的这些观点成为后代许多美学理论的先声。

但丁(1265—1321)是意大利诗人。

在西方美学史上可称是中世纪神学美学的最后一位代表,同时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美学的先驱。

他的美学思想主要见于《论俗语》及《给斯卡拉族的康·格朗德的一封信》,著名叙事诗《神曲》可以看做是他的美学思想的形象化的体现,但丁不否认上帝是真、善、美的根源,但是他认为自然既是上帝的造物,也应该受到人们的重视,他认为艺术是“上帝的孙儿”,艺术必须“取法于自然,好比学生之于教师”。

同时,他倡导用意大利民族语言进行写作,以便使文艺更接近世俗生活,把正在萌芽中的新兴阶级的审美趣味和理想表现出来。

东西方美学理论比较

东西方美学理论比较

东西方美学理论比较美学是一门研究美和艺术的学科,它涵盖了对美的本质、美的起源、美的规律以及艺术创作和审美活动等诸多方面的研究。

在东西方文化传统中,美学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积淀。

本文将对东西方美学理论进行比较,探讨它们在对美的理解、审美观念和艺术价值等方面的差异。

一、对美的理解1.1 西方美学理论在西方哲学传统中,对于美的理解始于古希腊时期。

柏拉图把美看作是“善”的体现,认为美是纯粹、完美而超越现实世界的。

而亚里士多德则从存在论的角度提出,世界上一切具有内在秩序和和谐统一的事物都具有美。

在中世纪,基督教哲学家将美与神圣联系起来,把审美经验视为对神圣之美的感知。

而在近现代,康德提出了“审美判断”的概念,认为审美是独立于伦理和认识的第三类判断,主张审美经验是一种超越功利目的的自由欣赏。

1.2 东方美学理论东方美学理论主要包括中国、印度和日本等地区的传统哲学思想。

在中国古代,儒家、道家和佛家对于美都有着独特的见解。

儒家认为人文之美最高尚,主张“君子之德风于文采”,强调品德与文化修养对于审美体验的重要性;道家则追求自然之美,提倡“无为而治”、“随遇而安”的审美观念,强调清静自然与天地同化;佛家则强调内心清净与涅槃之境的超脱之美。

二、审美观念2.1 西方审美观念西方对审美观念有着较为系统和深入的研究。

18世纪英国哲学家伯克提出“感官审美”,认为审美源于感官对颜色、形态等感知过程中产生的愉悦;启蒙哲学家康德则主张“普遍与必然”,认为审美判断具有普遍性与必然性,并提出了著名的“审美真谛”。

此外,在19世纪后半叶,尼采提出了“艺术之死”的观点,强调了罗曼主义对于审美观念上的重大改变,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2.2 东方审美观念相比于西方,东方在审美观念上更多地体现出超脱与内化。

在中国文化中,“雅俗共赏”是一种较为主流的审美观念,即雅与俗并重、相辅相成;日本传统文化中,则体现了浓厚的禅宗意识,在茶道、园林、武士道等领域均体现出禅宗审美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但丁的美学思想
上帝是美的本体,万物之美源于上帝 对西方美学的重要贡献:对人和尘世生活 有了更多的肯定,因而开始突破了神学美 学。 肯定人和现实生活的价值和意义

但丁的贡献

但丁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还没有摆脱中世纪 神学观念的影响,但人文主义的新思想在 他那里已初见端倪。他的思想为后来文艺 复兴时期,美学思想摆脱神学的束缚,把 美从天国拉回到人间,奠定了的基础。

托马斯对美的界定
“凡是一眼见到就使人愉快的东西才叫做美的” 1、美是通过感官使人愉快的东西——是否使人愉快 就成了判断事物美丑的标准之一 2、并非所有使人愉快的东西都是美的,只有在观赏 时直接使人愉快的才是美的。

——总之,托马斯认为,美是可感的,是认识的对 象,只涉及形式,不涉及内容;只引起快感,不 涉及欲念,没有外在的实用目的。
中世纪末期最大的神学家,经院哲学体系 的完成者。 主要著作:《反异教大全》和《神学大全》

托马斯的美学思想
与奥古斯丁美学思想的异同 相同:1、同为神学美学;2、上帝至美。一 切感性事物的美都源于上帝。 不同:在上帝的美之外,对人的审美活动和 感性事物的美有了更多的肯定和研究。— —即肯定了人对美的可认知性

教父哲学
何为教父哲学? 基本内容: 代表人物:德尔图良、奥古斯丁 对教父哲学的评价:愚弄和欺骗劳动人民 的精神鸦片,是为罗马奴隶制统治服务的 工具。

经院哲学
何为经院哲学? 经院哲学的特点: 经院哲学的最高权威——托马斯· 阿奎那 对经院哲学的评价:经院哲学视为基督教 教义做论证的哲学。它是维护封建统治阶 级统治地位的工具,从而毒化下层人民的 思想。


奥古斯丁对后世美学思想的影响
奠定了后世神学审美的基础,影响后世的 理性主义美学和形式主义美学。 他对音乐的一些看法

奥古斯丁对音乐的看法

既肯定音乐的教化作用,又对音乐带给人 独立的内心体验表现出无可奈何的担忧— —矛盾的音乐审美思想
托马斯· 阿奎纳 (Thomas Aquinas,1226-1274)

奥古斯丁(Augustins 350-430)
中世纪初期基督教神学的主要代表,号称 “教会之父” 中世纪早期最重要的美学家,官方教会艺 术的理论家 主要著作:《上帝之城》、《忏悔录》、 《论自由意识》等——都涉及到一些美学 问题

奥古斯丁的美学思想
皈依基督教之前:认为美是整一或和谐, 是物质的美。 皈依基督教之后:美的根源只在上帝,美 是非物质的美。 对数的绝对化和神秘化,使之成为美的基 本要素。 对“丑”的阐释。 对世俗艺术的厌恶和反对。
对托马斯美学思想的评价

包含了合理的因素,但其哲学基础是完全 错误的,是为了维护教会统治而服务的, 在历史上的影响主要是消极的。
但丁(1265-1321)
“封建的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纪元 的开端,是以一位大人物为标志的。这位 人物就使意大利人但丁。他是中世纪的最 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 诗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美学思想主要包含在《筵席》篇、《致斯 加拉大亲王书》、《论俗语》等书中
中世纪美学、哲学理论
王妍 00239201
中世纪: 从公元五世纪末到西罗马帝国灭亡(476年)至 十四世纪,是西欧社会形成、发展和繁荣时期, 历史上一般称作中世纪。
1、恩格斯的描述。 2、中世纪的西欧罗马的基督教占据至高无 上的地位。 3、中世纪的文化:基督教文化

中世纪哲学思想
此时期哲学思想产生的背景:西欧封建制 的形成和发展 基督教的统治地位 主要哲学思想:教父学、经院哲学

正是在这种极具神学色彩的哲学背 景下,作为哲学思想延伸的中世纪 美学理论也相应地呈现出了浓重的 神学色彩
中世纪美学思想
从古代到中世纪,西方美学发展到了一个 新的阶段。这一时期的美学已被纳入神学, 其中心任务是论证“上帝至美”。 突出特点:神学美学 中世纪最重要的美学代表人物: 奥古斯丁、托马斯、但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