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小净距隧道
小净距隧道施工方案设计

小净距隧道施工方案设计1.引言隧道是连接两个地理位置的地下通道,是现代交通和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就小净距隧道的施工方案进行设计。
2.工程概况3.施工方法3.1盾构法由于隧道穿越城市地下,地表建筑物较为密集,因此选择盾构法进行施工。
盾构机能够在地下进行开挖和支护,避免对地表建筑物的干扰。
盾构机具有施工效率高、质量可控、对周围环境影响小的特点。
3.2施工流程隧道施工分为开挖、支护和衬砌三个阶段。
3.2.1开挖首先,通过现地调查预测地质情况,确定开挖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地质灾害,如地下水、软土层等。
根据地质情况选择合适的盾构机,并进行现场安装和试运行。
然后,开始掘进盾构,同时进行地质勘探和监测,确保施工安全。
开挖速度要控制在每日进尺15米左右。
3.2.2支护在盾构掘进的同时,进行衬砌支护。
支护采用水泥浆注入和钢筋网固定的方法。
支护结构的设计要考虑地下水位、土层情况和地质灾害预测结果。
支护的目的是保证施工现场稳定和工人安全。
3.2.3衬砌盾构机掘进到设计长度后,开始进行衬砌施工。
衬砌采用预制节段,每个节段长度为2米。
节段材料为玻璃钢或钢筋混凝土。
衬砌的目的是保证隧道的结构强度和使用寿命。
4.施工安全4.1水文环境监测在隧道施工中,地下水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需要对地下水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控制水的入侵,确保施工进度和人员安全。
4.2灾害预测和预防隧道施工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地质灾害,如坍塌、滑坡等。
通过地质勘察和监测,及时预测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保证施工安全。
4.3通风和防火隧道施工过程中,需要确保施工现场通风和防火。
采用排风机和消防设备,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施工现场的安全。
5.环境保护措施5.1噪音控制隧道施工会产生噪音,对周围居民生活造成干扰。
可以通过隔离屏、降噪处理和施工时间调整等方式来控制噪音污染。
5.2水土保持隧道施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土和废水。
需要采取合适的措施来进行处理和利用,避免对周围环境的污染。
小净距隧道施工控制要点

小净距隧道施工控制要点沈天佑【摘要】小净距隧道通常是指并行双洞隧道间夹岩石厚度较小,一般小于1.5倍隧道开挖断面宽度的一种特殊隧道结构型式.本文针对成渝客专新中梁山隧道小净距隧道的特点,从施工角度探讨小净距隧道的超前支护、洞身开挖、中间岩柱加固、锚喷支护、监控量测等关键工序的施工方法和技术措施.%A small spacing tunnel usually refers to a special tunnel structure with a small thickness between two parallel double tunnels and generally less than 1.5 times the width of the tunnel excavation section. In this paper,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Zhongliangshan Tunnel with small spacing tunnel in Chengdu-Chongqing Highway,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nstruction methods and technical measures of key processes such as advanced support, excavation of tunnel body, reinforcement of middle rock columns, support of anchor and shotcrete, monitoring and measurement, etc.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struction.【期刊名称】《价值工程》【年(卷),期】2018(037)007【总页数】3页(P128-130)【关键词】隧道;小净距;中间岩柱;施工技术【作者】沈天佑【作者单位】中铁十七局集团第一工程有限公司,太原03003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U4551 小净距隧道的定义小净距隧道通常是指并行双洞隧道间夹岩石厚度较小,一般小于1.5倍隧道开挖断面宽度的一种特殊隧道结构型式。
(完整版)小净距隧道定义与分类

小净距隧道定义与分类在工程设计和施工中,对小净距隧道的理解偏差,导致小净距隧道设计与施工措施以及造价的偏差。
因此,什么是小净距隧道、不同围岩、不同净距的小净距隧道如何分类,不同类型的小净距如何处理,是目前工程师们想知道也是工程建设必须明确的关键问题。
对小净距隧道的认识,可以从广义的角度、施工力学的角度上去定义与认识。
现行《公路隧道设计规范)对分离式隧道水平净距在布线上做了原则性的规定,一般要求净距不小于表 1 限值。
规范认为“小净距隧道是指隧道中间岩柱厚度小于表1建议值的特殊隧道布置形式” 。
有的学者研究认为:小净距隧道中间岩柱的合理厚度是能保证小净距隧道施工过程中岩柱的塑性区不重叠,该中岩柱的厚度即为小净距隧道的合理净距。
并认为V级围岩的合理净距应大于0.75B,W级围岩的合理净距应大于0.50B,川级围岩的合理净距应大于0.30B。
广义上可认为隧道净距小于表 1 限值时均为小净距隧道, 但从相邻隧道的空间关系上看, 小净距隧道又可分为错台、交叉重叠及平行三种基本型式。
面对目前突破表 1 净距限值的公路隧道工程越来越多, 仅仅依靠这样一个标准来认定小净距隧道,而不考虑隧道的空间关系、不同小净距隧道的净距大小、施工方法以及爆破振动等因素的影响, 显然是不合理的。
因此,对小净距隧道如何定义与分类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初步研究表明,隧道净距在 1.5B 以上时,小净距隧道一般可采取施工控制措施,而不需特殊加固设汁;而隧道净距在 1.5B 以下时,应根据不同的围岩和净距,对小净距隧道分类处理。
因此,小净距隧道设计首先应确定合理的净距, 其次是不同类别的小净距应采取不同的对策措施。
通过计算发现(图 1 为中岩柱塑性区随净距的变化图),随着两隧道净距的减小,中夹岩墙的塑性区范围明显增加, 当净距较小时岩墙出现贯通的塑性区。
当隧道净距为2m、3m 时,岩墙塑性区完全贯通;当两隧道净距增加至12m 时, 岩墙塑性区与单洞开挖时接近。
高速公路极小净距隧道出洞减震施工工法(2)

高速公路极小净距隧道出洞减震施工工法高速公路极小净距隧道出洞减震施工工法一、前言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高速公路质量要求的提高,对于隧道出洞减震施工工法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传统的施工方法往往会对土壤和结构造成损伤,影响隧道出洞后的稳定性和驾驶安全。
因此,本文将介绍一种新型的高速公路极小净距隧道出洞减震施工工法,以解决传统施工方法的问题。
二、工法特点本工法主要特点有:1. 减小净距:通过优化设计和施工,将隧道出洞处的净距降至最小,减少占用空间。
2. 安全可靠:工法采用了减震技术,能够有效降低地面振动和噪声,保证隧道出洞后的行车安全。
3. 施工周期短:工法采用了先进的施工技术和设备,能够快速高效地完成施工任务。
4. 经济实用:与传统施工方法相比,本工法施工成本更低,能够节约工程费用。
三、适应范围本工法适用于高速公路隧道出洞减震施工,特别适用于净距较小的隧道出洞区域。
四、工艺原理本工法与实际工程之间的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减震原理:通过填充减震材料,减少隧道出洞区域的地面振动和噪声,提高行车安全性。
2. 结构优化:通过结构优化设计,使得隧道出洞区域的地基和结构能够承受更大的荷载和外力作用,提高稳定性和安全性。
3. 施工技术措施:采取合理的施工技术措施,包括地基处理、加固补强和减震材料填充等,确保施工质量和效果。
五、施工工艺本工法的施工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 地质勘探和测量:对隧道出洞区域的地质情况进行详细勘探和测量,为工程施工提供准确的数据和信息。
2. 地基处理:对隧道出洞区域的地基进行处理,包括土方开挖、填筑和加固等工作。
3. 结构施工:根据设计要求进行结构施工,包括隧道结构的组装和连接等工作。
4. 减震材料填充:根据设计要求对隧道出洞区域进行减震材料填充,降低地面振动和噪声。
5. 施工验收和调试:对施工完成后的工程进行验收和调试,确保工程质量达到设计要求。
六、劳动组织本工法需要合理组织施工人员和设备,确保施工任务的顺利进行。
小净距隧道施工方案

小净距隧道施工方案隧道施工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来保证安全和效率。
下面给出一个小净距隧道的施工方案,以供参考。
一、施工前准备阶段:1.进行细致的勘察和地质调查,了解施工地的土质、地质条件等情况,为后续的施工提供依据。
2.进行风险评估和安全预警,确定施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提前制定应急预案。
二、施工工序:1.清理场地:清除施工区域内的杂物和障碍物,确保施工的顺利进行。
2.土方开挖:根据勘测结果,使用适当的挖掘机械进行土方开挖,同时进行土方支护,确保施工过程的安全。
3.顶进施工:采用顶进方式进行小净距隧道的施工,先进行顶进孔的探测和导向,然后使用隧道推进机进行推进作业。
4.支护:随着顶进的进行,及时进行隧道支护工程,包括喷射混凝土支护、钢支撑等,确保施工过程中的安全。
5.辅助施工:在顶进的同时进行其他辅助工程,如排水、通风等,确保施工条件的良好。
6.安装设备:完成隧道施工后,进行必要的检测和测试,然后安装隧道内的设备和设施,如照明、通讯等。
三、施工安全措施:1.施工过程中,定期进行安全培训,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
2.施工现场设立警示标志,保证施工区域的安全。
3.严格执行施工现场管理制度,对施工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建立施工人员的安全管控体系。
4.按照施工规范和相关法规,配备必要的安全设备,如安全帽、安全绳等。
5.定期检查施工设备,确保其良好运行,避免设备故障引发事故。
四、环境保护:1.施工过程中,采取噪音、尘土、废水等控制措施,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2.妥善处理产生的废弃物,确保施工现场的整洁。
3.遵守环境保护法规,严禁违法排放有害物质,保护生态环境。
通过以上施工方案,可以有效保障小净距隧道的施工过程的安全和顺利进行。
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每个隧道的情况不同,施工方案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
同时,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施工现场的变化,及时调整方案,确保施工的安全和有效。
小净距并行隧道盾构施工工法

小净距并行隧道盾构施工工法小净距并行隧道盾构施工工法一、前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地下空间的利用变得越来越重要。
为了满足城市发展对交通、供水、排水等基础设施的需求,需要大量建设并行隧道。
而小净距并行隧道盾构施工工法正是一种适应于这种需求的先进工程技术。
二、工法特点小净距并行隧道盾构施工工法具有多个独特特点。
首先,该工法采用并行施工方式,可以同时推进多个隧道,提高工程进度。
其次,采用盾构施工方式,可以减少对地表的干扰,降低对交通和周边环境的影响。
此外,该工法还具有高效、精密的控制和调整系统,能够确保施工质量和精度。
三、适应范围小净距并行隧道盾构施工工法适用于地下空间有限的条件下进行多个隧道同时施工的情况。
特别适用于城市地下交通建设、供水工程等。
该工法可以有效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提高工程效益。
四、工艺原理小净距并行隧道盾构施工工法的工艺原理是通过并行推进多个盾构来同时施工多个隧道,从而提高施工效率。
具体工艺原理包括隧道轴线位置的确定、盾构结构设计和施工过程的控制等。
通过对施工工法与实际工程之间的联系的分析和解释,读者可以了解该工法的理论依据和实际应用。
五、施工工艺小净距并行隧道盾构施工工法的施工工艺分为准备工作、开挖工程、衬砌工程等多个施工阶段。
在每个施工阶段中,都有详细的描述和操作方式,可以让读者了解施工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
六、劳动组织劳动组织是施工工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对于小净距并行隧道盾构施工工法来说,劳动组织的合理安排和高效配合是确保工程进度和施工质量的关键。
在本文中,会详细介绍劳动组织的方案和执行方式。
七、机具设备对于小净距并行隧道盾构施工工法而言,所需的机具设备是保证施工成功的重要因素。
在本文中,将对该工法所需的机具设备进行详细介绍,包括设备的特点、性能和使用方法,以便读者全面了解这些机具设备的使用和操作。
八、质量控制施工质量的控制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关键。
在小净距并行隧道盾构施工工法中,质量控制的方法和措施非常重要。
小净距隧道施工细则

1.总则1.1小净距隧道是指并行双洞公路隧道间夹岩石厚度较小,一般小于1.5倍隧道开挖断面宽度的一种特殊隧道结构型式.1.2为给小净距隧道施工提供技术指导和行为要求,特制订本细则。
1.3细则适用于隧道开挖断面宽度小于13m的并行双洞隧道。
1.4本细则针对福建三明~福州高速公路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和相关围岩情况拟定,只适用于该路段的小净距隧道施工。
1.5本细则重点围绕小净距隧道施工中的施工方法及工序、关键工艺施工、监控量测技术要求等编写,未涉及的各种施工技术要求,严格按《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042-94)执行。
1.6承包商应根据设计文件和本细则的要求,编制施工组织计划,并对各工序的滞后时间、空间间距、炮眼深度、装药量等提出严格要求,经监理审查同意后方可实施。
1.7本细则建议的施工方法及工序、关键工艺、量测要求等,应当根据施工过程中所得到的现场量测资料及时进行修改和调整,以确保工程安全、经济、合理.1.8本细则为“京福高速公路福建段小净距隧道设计、施工关键技术研究”课题的阶段性成果,目前为试行阶段。
在执行过程中应当根据施工现场地质情况、施工情况、量测数据及计算分析结果等及时加以补充、修改和完善.2.施工方法及工序为确保开挖过程中围岩的稳定性,减小因隧道间净距小引起的围岩变形、爆破震动等不利因素的影响,满足小净距隧道中夹岩特有的加固要求,特对小净距隧道不同围岩类别段的施工工序作如下要求:2.1I、II类围岩段根据隧道围岩变形特点,在正常情况下,推荐在I、II类围岩段采用正向单侧壁导坑的开挖方法。
施工工序以左洞先开挖制定,当右洞先开挖时,则将左、右洞施作顺序对调即可.2。
1.1 左洞按下列开挖顺序施工:(1)上台阶1超前支护(2)上台阶1开挖;(3)上台阶1初期支护(含侧壁临时支护);(4)中夹岩上部水平贯通锚杆施工;(5)下台阶1超前支护(6)下台阶1开挖;(7)下台阶1初期支护(含侧壁临时支护及仰拱初期支护);(8)中夹岩下部水平贯通锚杆施工;(9)上台阶2超前支护(含侧壁临时支护);(10)上台阶2开挖;(11)上台阶2初期支护;(12)下台阶2 超前支护;(13)下台阶2 开挖;(14)下台阶2初期支护(含侧壁临时支护及仰拱初期支护);(15)拆除侧壁临时支护;(16)仰拱回填砼施工;(17)防水层及拱墙二次衬砌施工。
高速公路隧道工程中的小净距隧道施工技术

高速公路隧道工程中的小净距隧道施工技术摘要:隧道施工中受到地形因素的影响,经常会遇到小净距浅埋隧道,该类型隧道施工安全风险大,应加强控制。
为此,结合具体工程实例,分析了工程主要特点、难点,对隧道施工中的洞口段、洞身工程开挖与支护、中岩柱加固等技术要点展开探讨,同时采取了合适的技术措施,有效保证了隧道掘进、支护等施工的推进。
关键词:隧道工程;浅埋小净距;大断面;施工技术;在建设高速公路时,经常可能需要建设隧道,但隧道施工地质环境特殊,易受到水文、线形等因素的影响,大多会选择设计小净距隧道。
但是,很多小净距隧道的技术仍处在实践检验和理论摸索的阶段,尚未形成统一的结论和认识,研究小净距隧道的施工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1工程概况巫溪—开州高速公路WYKTJC2项目起讫里程分别为K99+780、K118+369.408,项目全长超过18km,主要涉及路基、桥涵、隧道、改路改沟等方面的施工。
本项目处于四川盆地东侧的川东平行岭谷区域,项目中,横梁子隧道被设为小净距段隧道,左、右两幅的桩号分别为ZK103+626—ZK104+032、K103+618—K104+026,长度分别为406m、408m,最大埋深分别为118m、121m。
2工程主要特点及难点(1)隧道使用了Ⅳ、Ⅴ级围岩进行建造,该隧道属于典型的软弱围岩结构,由于其开挖断面可达106~113m2,属于典型的大断面隧道。
因此,在本项目施工的时候,尤其需要关注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2)本隧道属于小净距隧道,中岩柱厚度维持在1.28~2.63m 范围内,考虑到隧道左、右洞的施工会互相干扰,因此,中岩柱的稳定性将对施工安全有着直接的影响。
(3)隧道地质条件特殊,地质中包含了煤地层、瓦斯,施工过程中隐藏了较大的安全风险。
(4)勘测发现该隧道埋深较浅,出口端出现明显偏压,周围还分布了村庄、建筑、公路等,来往车辆频繁。
测量得该项目最大埋深达38m,施工过程中极有可能会造成坍塌、开裂和沉降等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若两隧道净距由2.3m扩大到4m, 若两隧道净距由2.3m扩大到4m,则两隧道间岩体的应 2.3m扩大到4m 力集中情况大为减缓,岩体中单向拉裂区减小, 力集中情况大为减缓,岩体中单向拉裂区减小,并仅发展 到拱脚以上。 到拱脚以上。
•
•
开挖及支护要点 Ⅲ、Ⅳ类围岩段用新奥法施工技术,采用正台阶法 类围岩段用新奥法施工技术, 开挖(大断面开挖),以开挖后及时施作的喷射混凝土、 开挖(大断面开挖),以开挖后及时施作的喷射混凝土、 ),以开挖后及时施作的喷射混凝土 钢筋网、锚杆、格栅钢架为初期支护,在对围岩作加固的 钢筋网、锚杆、格栅钢架为初期支护, 前提下, 及时的初期支护保护围岩,促成围岩的自承。 前提下,以及时的初期支护保护围岩,促成围岩的自承。 二次模筑衬砌仅作防水和安全储备。 二次模筑衬砌仅作防水和安全储备。浅埋及特浅埋段采用 防水和安全储备 浅埋暗挖法技术——早期及时大刚度初期支护,以限制围 早期及时大刚度初期支护, 浅埋暗挖法技术 早期及时大刚度初期支护 岩变形为目标;松散和很破碎岩体段采用环形开挖。 岩变形为目标;松散和很破碎岩体段采用环形开挖。
• (1)隧道拱部以上岩体,在岩体抗拉强度中等大小的情况下将出现 )隧道拱部以上岩体,
拉应变,但在弹性范围内;在岩体抗拉强度较小时( 拉应变,但在弹性范围内;在岩体抗拉强度较小时(节理岩体多数抗拉强度 都较低),将出现拉裂区,在埋深10m的情况下,在开挖第二座递道后,拉 都较低),将出现拉裂区,在埋深 的情况下,在开挖第二座递道后, ),将出现拉裂区 的情况下 裂区将发展到地面。 裂区将发展到地面。
•
•
• • 普济隧道实测围岩中自承体系示意图 根据声波量测和形变-电阻率法量测资料) (根据声波量测和形变-电阻率法量测资料)
•
(2)极小净距隧道通常会有相当一段(洞口段)属浅埋段,隧道拱部以上 )极小净距隧道通常会有相当一段(洞口段)属浅埋段, 的岩体没有足够的空间形成完整的自承体系结构, 的岩体没有足够的空间形成完整的自承体系结构,必须考虑对岩体作必要的 加强,促成岩体稳定; 加强,促成岩体稳定;
•
以宁波招宝山隧道为例,介绍极小净距隧道的设计和施工。 以宁波招宝山隧道为例,介绍极小净距隧道的设计和施工。招宝 山公路隧道是我国最早设计、施工并通车的极小净距隧道, 山公路隧道是我国最早设计、施工并通车的极小净距隧道,在设计和 施工过程中把它作为科研项目来工作和总结。 施工过程中把它作为科研项目来工作和总结。其工作及资料对以后的 类似工程有很好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类似工程有很好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极小净距隧道的设计与施工
钟世航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山东大学岩土工程与结构工程研究中心
• 两并行隧道的净距(相邻的两边墙的距离)通常要在1.5~3.5D(D 两并行隧道的净距(相邻的两边墙的距离)通常要在 ~ ( 为单座隧道的跨度), ),以保证旁侧隧道的施工不会造成相邻隧道的破 为单座隧道的跨度),以保证旁侧隧道的施工不会造成相邻隧道的破 坏和保证两隧道中夹岩体的安全 。
• 不同的岩体参数和施工工况围岩受力和破环的数 值模拟
•
两个极小净距并行隧道若不采取必要的措施, 两个极小净距并行隧道若不采取必要的措施,隧道围岩 一定会在施工时发生破坏。为了解发生破坏的部位与形式, 一定会在施工时发生破坏。为了解发生破坏的部位与形式, 以便采取加固措施, 以便采取加固措施,要进行施工过程中围岩力学形态的数 值模拟。对招宝山隧道,选取不同开挖顺序、不同工况以 值模拟。对招宝山隧道,选取不同开挖顺序、 及不同的围岩力学参数等20余种情况进行模拟。 及不同的围岩力学参数等 余种情况进行模拟。得到如下 余种情况进行模拟 的一些规律的认识: 的一些规律的认识:
• 合理的施工顺序 • 一座隧道先开挖, 原则上采用一座隧道先开挖 完成初期支护和仰拱、 原则上采用一座隧道先开挖,完成初期支护和仰拱、 加强拱部岩体和两隧道中夹岩体后,再开挖第二座隧道的 加强拱部岩体和两隧道中夹岩体后,再开挖第二座隧道的 施工顺序。但由于施工的安排及需求, 施工顺序。但由于施工的安排及需求,可采用两隧道弧形 导坑错开一定距离先后开挖(开挖面错开100m以上)并 以上) 导坑错开一定距离先后开挖(开挖面错开 以上 及时完成初期支护, 及时完成初期支护,然后用穿通两隧道的低预应力全长粘 结水泥砂浆锚杆加固两隧道中夹岩体的拱腰以下部位, 结水泥砂浆锚杆加固两隧道中夹岩体的拱腰以下部位,采 用长正台阶法开挖。 在第一座隧道下半部开挖、 用长正台阶法开挖。应在第一座隧道下半部开挖、完成初 期支护和抑拱并预加固两隧道中夹岩墙, 期支护和抑拱并预加固两隧道中夹岩墙,由量测资料指示 基本稳定后, 达到基本稳定后 再开挖第二座隧道的下半部。 达到基本稳定后,再开挖第二座隧道的下半部。第二座隧 道开挖支护并完成仰拱后,达到基本稳定, 道开挖支护并完成仰拱后,达到基本稳定,再施作两隧道 二次模筑混凝土衬砌。 二次模筑混凝土衬砌。
• 但是在地形限制或桥隧相连等情况下,保持较大的净距有 但是在地形限制或桥隧相连等情况下, 困难。需要缩小两隧道的净距。 困难。需要缩小两隧道的净距。在山区建高速公路或高等 级公路时,如果出现隧道群,为保持较大的隧道净距,就 级公路时,如果出现隧道群,为保持较大的隧道净距, 会出现公路隧道——公路线路分岔 公路线路分岔——线路并线 线路并线——线路 会出现公路隧道 公路线路分岔 线路并线 线路 分岔——隧道 隧道……的现象,或为保持路面线性而加大开挖 的现象, 分岔 隧道 的现象 宽度。如果大大减小两隧道间距, 宽度。如果大大减小两隧道间距,就可节省大量的边坡开 挖和公路造价。 挖和公路造价。
•
连拱形式隧道实际上是将两座隧道并成一座两倍跨度的 隧道,中间用钢筋混凝土墙或柱—梁结构支撑 梁结构支撑, 隧道,中间用钢筋混凝土墙或柱 梁结构支撑,完全采用 结构的方式修建隧道。这种形式的隧道施工时分部多, 结构的方式修建隧道。这种形式的隧道施工时分部多,每 一部分的断面小,工种、工序交叉多,特别是防水难, 一部分的断面小,工种、工序交叉多,特别是防水难,已 完工的隧道许多都未能解决漏水问题。 完工的隧道许多都未能解决漏水问题。
• 4 开挖爆破对邻近的隧道必然有影响,特别是后开挖的隧道,开挖爆 开挖爆破对邻近的隧道必然有影响,特别是后开挖的隧道, 破对已开挖隧道的振动会影响先开挖隧道的支护、衬砌; 破对已开挖隧道的振动会影响先开挖隧道的支护、衬砌;开挖爆破对 两侧岩体的冲击力,将有可能破坏两隧道中夹的岩墙,必须采取措施。 两侧岩体的冲击力,将有可能破坏两隧道中夹的岩墙,必须采取措施。
在岩体抗拉强度较小时埋深35m的拉裂区 的拉裂区 在岩体抗拉强度较小时埋深
在岩体抗拉强度较小时埋深10m的拉裂区 的拉裂区 在岩体抗拉强度较小时埋深
两隧道间夹岩体情况: 两隧道间夹岩体情况
• 埋深较大(埋深35m) 埋深较大(埋深35m)时,若隧道均在Ⅳ类围岩中,则两隧道间 35m 若隧道均在Ⅳ类围岩中, 夹岩体应力均处于弹性范围内;若其中之一隧道在Ⅲ类围岩中, 夹岩体应力均处于弹性范围内;若其中之一隧道在Ⅲ类围岩中,或两 隧道均在Ⅲ类围岩中,则在两隧道开挖后, 隧道均在Ⅲ类围岩中,则在两隧道开挖后,Ⅲ类围岩的边墙岩体压应 力高于岩体抗压强度而出现塑性区,如果岩体抗拉强度小, 力高于岩体抗压强度而出现塑性区,如果岩体抗拉强度小,则随着拱 顶以上围岩单向拉裂的发展,两隧道间岩体塑性区扩大; 顶以上围岩单向拉裂的发展,两隧道间岩体塑性区扩大; • 特浅埋(埋深10m 10m) 两隧道间岩体未见塑性区, 特浅埋(埋深10m)时,两隧道间岩体未见塑性区,但岩体拉裂 区扩至两隧道间相邻侧的拱脚以下,达到边墙。 区扩至两隧道间相邻侧的拱脚以下,达到边墙。
• 3 并行的两座极小净距隧道,相邻的隧道施工时,周边应力变化、变 并行的两座极小净距隧道,相邻的隧道施工时,周边应力变化、 形,必将影响相邻的隧道。必须考虑两隧道要先后开挖。先挖的隧道 必将影响相邻的隧道。必须考虑两隧道要先后开挖。 开挖后,必须考虑对邻近另一隧道一侧围岩的加固; 开挖后,必须考虑对邻近另一隧道一侧围岩的加固;
Hale Waihona Puke •(1)隧道的稳定取决于围岩的稳定。单个隧道周边围岩开挖前后的变形可使围岩中产 )隧道的稳定取决于围岩的稳定。 生自承体系,自承体系的存在和稳定,使隧道稳定( )。极小净距隧道两隧道间的 生自承体系,自承体系的存在和稳定,使隧道稳定(图4)。极小净距隧道两隧道间的 )。 岩墙不够厚,没有足够的空间形成完整的自承体系。需要对这部分岩体加固。 岩墙不够厚,没有足够的空间形成完整的自承体系。需要对这部分岩体加固。
•
如果采用保留两并行隧道间岩墙的极小净距隧道的方案, 如果采用保留两并行隧道间岩墙的极小净距隧道的方案,保持两 个独立的隧道,则工序较简单,防水易解决,对于5级以上围岩, 个独立的隧道,则工序较简单,防水易解决,对于5级以上围岩,其 造价要比连拱隧道低30~ 这是值得推广的技术。 造价要比连拱隧道低30~50% 。这是值得推广的技术。 30
•
招宝山隧道为城市高等级公路隧道,道路为上下行各 车道 车道, 招宝山隧道为城市高等级公路隧道,道路为上下行各3车道,每 一隧道总宽度为12.75m,开挖跨度约为14.5m。 ,开挖跨度约为 一隧道总宽度为 。 隧道穿越招宝山公园,穿过由流纹岩为主组成的招宝山。 隧道穿越招宝山公园,穿过由流纹岩为主组成的招宝山。隧道东 西口从埋深不足lm向隧道内逐渐加深,最大埋深约 西口从埋深不足 向隧道内逐渐加深,最大埋深约35m,全隧道不 向隧道内逐渐加深 ,全隧道不 埋深的段约占l/ ,埋深浅,岩体风化严重,流纹岩节理发育; 足20m埋深的段约占 /2,埋深浅,岩体风化严重,流纹岩节理发育; 埋深的段约占 隧道又受 条断层横切 断层两侧均有岩体较破碎的断层影响带, 条断层横切, 隧道又受4条断层横切,断层两侧均有岩体较破碎的断层影响带,断 层面上有断层泥、糜棱岩等;岩体中还有细晶岩脉穿切并风化成泥状, 层面上有断层泥、糜棱岩等;岩体中还有细晶岩脉穿切并风化成泥状, 开挖后发现某些段横断面上泥状物占总面积的 1/3 ~1/2;隧道两 / / ; 端洞口均有部分在剪切破碎带中。总的来说, 类围岩(老分类标准, 端洞口均有部分在剪切破碎带中。总的来说,Ⅲ类围岩(老分类标准, 下同)约占 %。其余为Ⅳ类围岩。 %。其余为 下同)约占60%。其余为Ⅳ类围岩。隧道正上方有重点保护文物镇远 炮台城门(干砌片石建成)和佛教寺庙圆通寺的建筑。 炮台城门(干砌片石建成)和佛教寺庙圆通寺的建筑。隧道西口距佛 教寺庙观音阁的建筑最近才10m。这些都必须在施工时予以保护。 教寺庙观音阁的建筑最近才 。这些都必须在施工时予以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