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和管理学共26页文档

合集下载

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学习心得体会文档5篇

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学习心得体会文档5篇

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学习心得体会文档5篇Traditional culture and modern management learning e xperience document编订:JinTai College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学习心得体会文档5篇小泰温馨提示: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

语言类读书心得同数学札记相近;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

本文档根据心得体会内容要求和针对主题是读书学习群体的特点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学习心得体会文档2、篇章2:现代礼仪学习心得文档3、篇章3:现代礼仪学习心得文档4、篇章4:现代礼仪学习心得文档5、篇章5:现代礼仪学习心得文档篇章1: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学习心得体会文档首先我很高兴能够选上杨老师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

杨老师的传统文化课让我深刻的体会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也让我领略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这节课不仅仅在于教会你传统文化知识,更在于通过我们的日常生活,让我们知道如何去生活,如何面对生活,如何更好的生活,让我对自己更加懂得了让自己过的充实,让自己学会了取舍以及洒脱。

记得小时候学古诗,学名著,当时只不过是为了学业要求,为了显示让父母开心。

高中时学习孟子论语,只不过是为了高考的要求。

当时在我的心中认为这些文化的精华是很高深,但是当时却很少去体会里面真正所代表的意义。

只知道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但却没有理解到底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怎么去分辨,最重要的是如何学,如何改,想不想学,想不想改。

现在和以前最大的区别就在于,现在经历的事情多了能够真正的体会到了其中的含义。

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 ppt课件

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  ppt课件

故曰:
德者,性也,言其内也;德者,行也,言
其外也。合而言之,
行其性者,谓之德。
——《耳有子.明道.德论第三》
也! 孟子曰: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 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
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 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
ppt课件
4
1、主流传统文化与管理决策论:中国管理者的决策依据究竟是什么?
西方文化
中国人
中国文化
思想
行为
冲突
生活方式 组织方式 治理模式
ppt课件
5
1-1)西方近代文明及其生活方式选择
人,乃万物之尺度
以人为中心
ppt课件
6
1-1)对比:同期中国呢?

语曰:天地本无名,人自名之。
1)老子曰:名可名,非常名。

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仁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 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第十二》
ppt课件 44

二 人
ppt课件
45
附2)仁者之所欲
子贡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济众,何如?
ppt课件
54
结论(1):中(儒家主流)西治理区别之所在



自控
文化



控制
制度


ppt课件
55
结论(2):融通中西,为我所用。
天人合一
中国
神人相胜 西方

中国传统文化与管理智慧-文档资料

中国传统文化与管理智慧-文档资料

一、中国文化与中国人的行为方式 “熟人好办事”,这是中国人亘古不变的信念。 在中国人的社会中,通过人情往来而编织的“网络” 生活,成为中国人的基本生存图景。——关系学 中国当代的朦胧派诗人北岛曾写有一首涵义丰 富的诗——《生活》,诗的内容只有一个字:网。 3、中国文化是整体本位的宗法文化 在中国文化中,整体是高于一切的,常说的大 局意识、大公无私等都反映了这种整体本位的取向。
传统伦理最核心的内容是“三纲”、“五常”、
“五伦”等,以它们为基础,便可以编织出一整套
维系社会稳定的“天罗地网”
6、中国文化是重视经验直觉的悟性文化
“秀才赶考”“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
仕在北洋的怪杰辜鸿鸣老先生一夫多妻制”
一、中国文化与中国人的行为方式
同一件事情,同一种现象,我们却可以从不同
一、中国文化与中国人的行为方式
大意是:无极太极,阴阳互摄;阳变阴合,生生不
息;动静有序,刚柔相济;共生共存,天地人和。
一是阴阳对立, “万物负阴而抱阳”
二是两种对立因素相反相成,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
也就是老子所说的“冲气以为和”
三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对立的因素相互涵容 四是阴阳轮转,此消彼长,物极必反,动态平衡, 对立的因素永恒地转化生息。
一、中国文化与中国人的行为方式
和谐四维度:一是身心和谐,二是人际和谐,三是
群己和谐,即公私和谐,四是天人和谐。
第一个毛病是多欲,即贪图美色美味,贪图
功名利禄。
பைடு நூலகம்
第二个毛病是气盛,即盛气凌人,颐指气使,
横行霸道,唯我独尊。 5、中国文化是“内圣外王”的伦理文化 “内圣外王”的价值内核是“忠孝治国”
一、中国文化与中国人的行为方式

党校学习材料-中国传统文化与管理(1)

党校学习材料-中国传统文化与管理(1)

6
3、文化与 管理 、
①什么是管理 (Management
or Administration )
(美)泰勒:科学管理的“实质是劳资双方的 一次思想(心理)大革命”。科学管理是用合 作代替竞争,用科学代替经验。科学管理是一 种“体制是第一位的”而人是第一流的系统; 福莱特:管理是“通过其他人来完成工作的艺 术”。
12
②管理中的文化研究的意义
竞争力:文化是软权力(90年代约瑟夫•奈的 “硬实力”和“软实力”) 管理学:文化是基石(雷恩:自由伦理、新教 伦理、市场伦理) 社会学:文化是要素(韦伯:结构性要素和规 范性要素以及新教与资本主义)
13
案例1:文化管理——管理从经验 案例1:文化管理——管理从经验 1:文化管理—— 管理到科学管理再到文化管理。 管理到科学管理再到文化管理。
5
2. 文化研究的争论: 文化研究的争论:
——多元文化论与普世文化论 多元文化论与普世文化论(文化多元化文化全球化); 多元文化论与普世文化论 ——文化优秀论与文化劣等论 文化优秀论与文化劣等论(进步文化论与落后文化论) ; 文化优秀论与文化劣等论 ——强势文化论与弱势文化论 强势文化论与弱势文化论; 强势文化论与弱势文化论 ——文化相对论与文化绝对论;例:泛文化或滥文化倾向(广义文 文化相对论与文化绝对论; 文化相对论与文化绝对论 化,普适和滥用,类似古代“泛道德”的道学家,即道德一元化, 导致管理简单化、片面化、绝对化) ——文化决定论与文化融合论 文化决定论与文化融合论,如:1994年李光耀与金大中的著名 文化决定论与文化融合论 争论,如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与余秋雨的文明融合论(余秋雨的 提醒:管理与文化“风马牛”——《秋雨时分》 ) 而(台)龙 应台认为:《国语》中已经有了“城市管理手册”),即虚无化 和绝对化的争论; ——文化停滞论和文化发展论 文化停滞论和文化发展论,如: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原著, 文化停滞论和文化发展论 P65-67;- P87-88)与毛泽东的《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中的 论断; ——文化中断论和文化延续论 文化中断论和文化延续论

中国传统文化与管理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与管理思想

• 所谓“术”,即指具体实现战略目标、实施管理、
解决实际问题得步骤和方法。
• 荀子提出“六术”,即“制号政令,欲严以威; 庆赏刑 • 法,欲必以信;处舍收藏,欲周以固;徒步进退, 欲安以 • 重,欲疾以速;窥敌观变,欲潜以深,欲伍以参; 遇敌决 • 战,必道我明,无道我所疑。夫是谓六术”。
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
• 二、 管理的作用还表现在实现组织目标上
• 组织是有目标的,组织只有通过管理,才能有效的实现组 织的目标。
对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认知
• 管理者-----上位者
• 被管理者-----下位者
管理者
•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管理者也可以说是上位者,他们拥有 杀伐决断的权利。 • 管理者要具有很高的管理才能,其关键是要用对人,知人 是治理的关键。作为管理者,要有以下几点的要求: • 一、有敏锐的眼光,可以发现、培养和使用人才 • 古人云:“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真正的管理者总是善于凝聚人心,靠集体的智慧创造优良 的成绩。一个人是很难打开局面的,更谈不上有多大的作 为。“得士者昌,失士者亡”,“得才兴邦,得才兴业”, 自古以来,成大事者无不拥有一个庞大的智囊团,人才的 重要性不言而喻。
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计划的理解(1)
• 《孙子兵法》明确提出“五事”、“七计”是决定战略决策成败的基 本因素五。“五事”乃“道、天、地、将、法”。按现代意义来理解, “道”是一种宏观的、全面的、客观的政治、经济环境;“天”,即 天时,指机遇,或一种客观的情势;“地”,是地利,即企业的微观 环境,包括企业所初的地理位置、所拥有的资金、技术设备、信息、 生产能力、产品销路及交通运输情况等;将,指的是管理者的素质, 包括才智、诚信、仁慈、勇敢和威严等方面;法,就是法制、组织的 结构、层级关系及相应的规范、准则等。以上“五事”,可作为企业 制定经营战略,进行企业环境分析的总纲。“七计”为“主孰有道, 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 对现代企业而言,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将自己与竞争对手在这七 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比较,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总之,五事 主要分析外部环境存在的威胁与机会、企业自身所具有的能力与不足, “七计”更注重与竞争对手的比较。

中华传统文化融入管理学课程教学研究

中华传统文化融入管理学课程教学研究

职成教苑714289877@基金项目:本文为泰州学院2021年度党建与思政校级专项课题 ‘管理学“课程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挖掘与应用研究 ;泰州学院2019年度 课程思政 示范课程建设项目(19KCSZ 08)的研究成果㊂作者简介:张雪琴,女,江苏兴化人,硕士,人力资源管理师,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营销管理㊂中华传统文化融入管理学课程教学研究ʏ㊀泰州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㊀张雪琴㊀㊀摘要: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有机融入管理学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能丰富课程内容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践行文化自信㊂本文根据调研了解高校专业课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的现状,提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管理学课程的对策措施㊂关键词:传统文化;融入;管理学;教学1㊀管理学课程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的意义泱泱中华,五千年古国文化,渗透着繁多精彩的管理思想㊂中国传统文化中很多思想值得传承,比如中国古代关于道德修养所讲的 温良恭俭让 仁义礼智信 忠孝廉耻勇 等,对于人的品格塑造有积极的作用㊂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有机融入‘管理学“的教学全过程,适当渗透优秀中华文化的思政元素,不仅对于丰富课程内容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及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有一定的实践意义;还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以及正确的世界观㊁人生观㊁价值观,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㊂2㊀管理学课程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的现状本次调查共发放500份,回收有效486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7.2%㊂2.1㊀学校层面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重视不够㊀图1㊀中华传统文化类课程学习情况在调研中涉及学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现状统计为:有关课程学习情况,有52.8%的学生表示 未学习过传统文化类课程 ,有35.4%的学生表示 学习过传统文化类课程 ,有11.8%的学生表示 自己不太确定是否学习过传统文化类课程 (图1)㊂而在回答未选修传统文化课程的原因选项中,有12.8%的学生表示 学校并没有开设传统文化类课程 ,有73.4%的学生表示 学校传统文化类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够高 ,有13.8%的学生表示 自己没选到传统文化类课程 (图2)㊂㊀图2㊀未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原因从以上统计结果能看出,高校层面对于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度不够高,还没有形成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的氛围㊂当然就泰州地区高校来看,也有高校的一些实际情况会影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的开展㊂比如有学校近期的重点工作是迎接教育部本科教育学工作合格评估,那么全校的工作重心自然会出现以 迎评 为中心,其他工作会放缓进行㊂还有高校可能在忙学校合并等发展问题,整个学校工作重点就有明显的偏向性㊂另外,高校对网络新媒体运用不够充分,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形式有些单一,主要是开设少数专业课㊁选修课及讲座等,学生不能多渠道获取资源信息㊂2.2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教学工作中落实力度需要提高‘管理学“课程在经管类专业是专业基础课,高校经管类专业大多开设,比如‘财务管理“‘物流管理“‘旅游管理“,但是从调研情况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管理学课程教学中的融入有待提高㊂学生在管理学课程内学习传统文化调研显示:有19.8%的学生表示课程中基本上不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 ,有55.4%的学生表示 专业课老师在少部分章节讲解过程中会提及传统文化知识 ,有24.8%的学生表示 课程教学中老师会就管理知识点结合中华传统文化进行举例分析讲解 (图3)㊂图3㊀管理学课程与传统文化的结合从调研可看出,现在高校在管理学课程中还是有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但是深度不够,具体方式略显单一㊂管理学课程在本科院校新生入学的第一学期开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714289877@ 职成教苑设,课时相对其他专业课程相对会少些,然而课程包括的内容很丰富㊂老师会着重把课程知识点在课堂上讲全,辅以少数经典的案例分析,课堂中不能说没有传统文化教育,但教学方式手段传统,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教学效果不佳㊂高校专业课教师很多是理工科背景,对中华传统文化缺少系统的学习或者培训,自身文化素养也有待提高;再加上平时教学㊁科研㊁班主任等各项任务繁杂,对所教的课程如何更好地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往往会有心无力㊂如何找到切入点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专业知识点相结合,对于高校很多年轻教师来讲是个不小的挑战㊂这些都或多或少地影响了高校管理学课程内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㊂2.3㊀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动学习意识不够在调研中涉及大学期间是否需要加强传统文化学习的统计为:有76.8%的学生表示 很有必要学习传统文化知识 ,有11.4%的学生表示 学习过传统文化知识可有可无 ,有11.8%的学生表示 没有必要学习过传统文化知识 (如图4所示)㊂而在回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作用选项中,有52.8%的学生表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 ,有33.4%的学生表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起比较重要作用 ,有13.8%的学生表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作用不是太大 (如图5所示)㊂图4㊀中华传统文化课程学习的必要性图5㊀中华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从以上数据能看出,大部分大学生能够意识到中华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的贡献的,也觉得很有必要学习中华传统文化㊂但是实际学习过程中自身的热情与投入并不是太高,当然这有很多原因,比如学校对传统文化教育还没有形成一套成熟课程体系,还有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大家对于考研㊁考公务员㊁考教师编制等会更重视,学习很大程度上有一定的功利性㊂再者,现今 00后 的大学喜欢看日本动漫㊁关注流量明星,从小接触网络比较早,会受到多种渠道下不同文化的冲击,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与学习不够,另外由于应试的影响,除考纲外的中国经典名著或诗词学习热情不高,多少会对思想价值观有些影响,因而对于现今的课程思政融入加大了难度㊂3㊀管理学课程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的路径措施3.1㊀学校领导班子重视,营造好的文化氛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应用型本科高校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其核心是要解决 教什么㊁谁来教㊁怎么教 的问题㊂首先,学校领导班子要高度重视,各部分才能思想统一,从而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制定切实的工作计划并有相应的考核体系,确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㊂其次,根据管理学课程的实际情况选拔优秀教师进行传统文化知识系列培训,拓宽专业教师的知识储备,同进还可以适当邀请在全国或地方有影响力文化名人㊁学者等来学校开办讲座㊂再次,学校要以校园文化建设为依托,努力营造浓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氛围,充分利用新媒体手段,比如校园微信公众号㊁网络社交平台等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浸入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㊂3.2㊀加大教学改革力度,调动教师创新教学方式专业课教师在管理学课程教学中,既要传授专业知识,又要起到很好的思政育人效果,这无疑对老师是具有挑战性的㊂因而,一方面,学校要加大教学改革力度,增加教学改革方面经费投入㊂在平时开展各项教学活动中不要流于形式而应落到实处,比如不仅应检查专业课老师在制订教学大纲和计划中是否有思政元素,更应该为老师组建教学团队㊁提供应教学资源㊁创造好的条件㊂另一方面,专业课教师要加强自身学习,改变教学观念㊁创新育人的方法;课堂教学中注重线上与线下的结合㊁音视频与案例分析相配合或者是情景模拟的演示,尽可能把中华传统文化和专业知识有机结合并通过不同的展现方式让同学们接受,培养能服务地方经济的高素质人才㊂3.3㊀发挥学生的主动能力性,提高对中华传统文化认知教书育人的过程不是单向的行为,如果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思想上不重视㊁不配合,即便老师再努力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㊂所以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管理学课程教学需要师生共同努力,用管理沟通的知识来说,这是一个双向沟通过程,需要高校学生发挥主动能力性㊁积极参与㊂只有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他们才会重视并利用空余时间主动浏览㊁阅读经典㊂从调研来看很多学生由于中学应试的压力,非考试范围的经典作品基本没有读过,更需要引导他们阅读经典㊁爱上经典,比如可以在学生社团或社会实践中增加传统文化项目,既丰富课余时间㊁弥补不足,又能进一步提高对中华传统文化认知㊂参考文献[1]韩伟,布莉华,康丽莹.新媒体时代高校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路径[J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21,(01):28-30.[2]郭继文.供给侧改革视域下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J ].继续教育研究,2017,(04):43-47.[3]张雪琴.‘管理学原理“课程中开展 课程思政 教学改革[J ].现代企业,2021,(01):104-105.[4]覃琮,曹迎.地方高校实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和持续性研究:以玉林师范学院为例[J ].梧州学院学报,2019,29(02):97-101.[5]吴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提升研究[J ].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1,(01):13-16.责任编辑㊀孙晓东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文化和管理智慧 共29页

中国文化和管理智慧 共29页
贯彻“仇必和解”的和谐思
班子成员间的和谐问题:
上级领导在班子的配备问题上,要掌握好四个要领: 注意才能的搭配 注意风格的搭配 注意职权的搭配 注意梯队的搭配
在正职与副职的关系问题上,要贯彻“四不”原则: 对正职而言,要做到:统揽不包揽,善断不武断,信
任不放任,大度不失度。 对副职而言,要做到:到位不越位,服从不盲从,
Hale Waihona Puke 从管理的角度来讲,人本管理要实现“八个转变”: 要重新认识人,要真正尊重人, 要科学选择人,要合理组织人, 要全面培养人,要全程激励人, 要适当约束人,要真诚关心人。
3.“导德齐礼”:中国式管理的基本路径
《论语•为政》:“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 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导之以德”的奥妙在于以身作则。
《论语·子路》说:“其身正,不令 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颜渊》篇也说:“政者,正也。子 帅以正,孰敢不正?”
“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中国式管理启示暗含着一个“道德自觉→道德示范→道德感染→道德辐 射” 这么一个内在逻辑。
“齐之以礼”大体包括礼义、礼乐、礼仪、礼俗、礼制、礼教等
家国同构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特征,忠孝文化是中 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移孝作忠是中国传统治理的共同 理念。
4.中国文化是阴阳协调的和谐文化
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其哲学要义 有四: 一是阴阳对立 二是两种对立因素相反相成,构成 一个和谐的整体 三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你中有 我,我中有你 四是阴阳轮转,此消彼长
中西文化区别:
中国文化
西方文化
文化类型
伦理文化
法治文化
精神追求
修德成圣
皈依上帝
价值取向

中国传统文化与管理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与管理思想
工自主发挥创造力。
柔弱胜刚强
道家认为柔弱能胜刚强,管理 者应善于以柔克刚,化解矛盾 ,取得员工的信任和支持。
知足常乐
道家提倡知足常乐,管理者应 引导员工保持适度欲望,珍惜 现有资源,实现企业与员工的 共同发展。
辩证思维
道家注重辩证思维,管理者应 具备全面、客观、发展的眼光 ,科学决策,引领企业持续发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传统文化与管理思想的关系
以人为本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以人为本,尊 重人的尊严与价值。这与现代管 理思想中的人本主义理念高度契 合,有助于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
创造力。
和谐共赢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和谐,提倡合 作与共赢。在企业管理中,这种 思想有助于构建和谐的企业文化 ,增强企业凝聚力,实现企业与
员工的共同发展。
公益事业
京东积极投身公益事业,关注社会弱势群体,以实际行动 践行企业社会责任,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爱”精 神。
可持续发展
京东注重企业可持续发展,追求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平 衡,这种管理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观念 高度契合。
04
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现代 企业管理体系
CHAPTER
企业创造更多价值。
追求卓越
华为在管理实践中注重追求卓越, 不断挑战自我,这种精神源于中国 传统文化中的“自强不息”思想。
集体主义
华为强调团队精神,倡导集体主义 ,这种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团结协作”观念高度契合。
阿里的管理思想与传统文化融合
“新零售”战略
阿里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商业模式相结合,提出“新零售”战略, 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实现商业模式的创新。
通过以上措施,将中国传统 文化融入现代企业管理体系 ,不仅可以丰富企业管理的 内涵,提升管理者的素质, 还有助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 的企业文化,增强企业的竞 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