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与西方城市的起源比较
讲城市历史和发展历程

城市历史与发展历程一、城市起源与早期文明城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最初的城市出现在河流流域和肥沃的河谷地带。
随着农业的发展,人们开始聚集在一起,形成了早期的聚落。
这些聚落逐渐发展成为具有防御设施、手工业和商业贸易的城市。
早期的城市文明代表了人类社会的一次重大进步,为后来的城市化奠定了基础。
二、古代城市发展古代的城市发展与统治者的意志、宗教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
这些城市通常是政治、宗教和文化中心。
随着贸易的发展,一些城市逐渐成为重要的商业中心。
例如,古代中国的长安、罗马帝国的首都罗马等,都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之一。
三、中世纪城市演变中世纪时期,欧洲城市逐渐兴起并发展起来。
这些城市通常以手工业和商业贸易为主要产业,并形成了自治的市民社会。
中世纪城市的典型特征包括城墙、市集、教堂和市政厅等。
随着城市的发展,市民文化也逐渐兴起,成为了欧洲文艺复兴的重要推动力量。
四、工业革命与城市化工业革命的到来,使得城市化进程加速发展。
工业城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吸引了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
这些城市以工业生产为主要产业,同时也带动了交通、商业和金融业的发展。
然而,工业革命也带来了环境污染、住房紧张和社会问题等挑战。
五、现代城市规划与建设为了解决工业革命带来的问题,现代城市规划与建设逐渐兴起。
城市规划师们开始关注城市的环境质量、社会公正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他们提出了许多新的规划理念和技术手段,如区域规划、交通规划、生态规划和智慧城市建设等,旨在建设更美好、宜居和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六、城市文化与遗产保护城市不仅是人们生活的场所,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每个城市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历史遗产,如建筑、艺术、音乐、文学和民俗等。
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许多城市采取了各种措施,如修缮历史建筑、举办文化活动和推广当地特色文化等。
这些措施有助于增强市民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也有助于吸引游客和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七、城市经济与产业发展城市的经济发展是推动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动力。
中西文明起源之比较篇

思维方式差异
中国哲学思想注重整体思维和辩 证思维,强调天人合一;西方哲 学思想注重逻辑推理和分析思维, 强调理性主义。
社会功能差异
中国宗教与哲学思想注重社会伦 理和道德教化,强调集体主义; 西方宗教与哲学思想注重个人信 仰和自由意志,强调个人主义。
05
中西文明交流与影响
中西文明交流的历史背景
古代丝绸之路
中西城市与国家起源的比较
中西城市与国家的起源在时间上存在差异。中国城市的起源要早于西方, 大约在公元前2070年左右,而西方城市的起源则要晚得多,可以追溯到 公元前8世纪左右。
中西城市与国家的起源在原因上也有所不同。中国城市的起源主要与农 业生产、水利建设和宗法制有关,而西方城市的起源则主要与工商业发
海洋文明
西方文明起源于海洋文明,其经济形态以贸易和航海为主。 随着贸易的繁荣,城邦之间的竞争和合作也日益加强,地理环境
中国文明起源于大河平原,而西方文明则起源于海洋地区。地理环境的差异导致了中西文明在资源利用、生产方式和 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03
增进国际了解
中西文明交流有助于增进国际了解和友谊。通过相互学习和交流,不同
国家和地区的人民能够更好地了解彼此的文化和价值观,促进世界的和
平与发展。
THANKS
感谢观看
经济形态
中国文明以农耕经济为主,而西方文明则以贸易和航海为主。这种经济形态的差异导致了中西文明在价值观念、社会 结构和政治制度等方面的不同。
社会结构
中国文明的社会结构以家庭为单位,注重家族和血缘关系;而西方文明则以城邦为单位,注重个人和契 约关系。这种社会结构的差异对中西文明的政治、法律和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除了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也是 中西文明交流的重要途径。通过海上丝 绸之路,中国与东南亚、印度、中东等 地进行了广泛的贸易和文化往来。
古代中西方城比较-精品文档

古代中西方城市比较[ 提要 ] 古代的中国与欧洲虽然都是商品经济繁荣、交通运输发达的区域,但是中世纪的欧洲城市冲破了封建制度的束缚,而古代中国的城市却加强了封建统治的地位。
本文试图从城市的起源、城市的制度和城市的主体等三个方面对中世纪欧洲的城市和唐宋之前的中国城市进行对比,尝试运用制度变迁相关理论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前者是封建体制外的产物,而后者是封建体制内的产物,并且会导向不同的社会形态。
本文受上海高校青年教师培养资助计划(项目编号:ZZGCD1502)3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科研启动项目( 2015-37 )资助原标题:古代中西方城市的比较一一基于制度层面的分析收录日期: 2016年 11 月 16 日中国与西欧的古代城市虽然都是经济繁荣的区域,但是其成因、内部制度以及人口规模和主体都有着本质的不同,反映出中国与西欧在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各自的制度特征。
与此相关的研究也很多,复旦大学的赵建民教授曾经从中国与西欧封建城市的区别中寻找中西封建社会解体缓速的主要原因,并分别从中西城市建立的目的、与封建统治的关系、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刘景华比较了封建时代中西城市产生的过程,二者在“城市”的概念内涵方面的差异,以及在城市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行会等民众组织,从而得出西欧中世纪城市能蓄积起冲击封建政治体系的力量,而中国封建城市更多意义上是在封建政治体系中起着堡垒作用。
李培、习亚哲从城市人口特征与地域分布、农业和商品经济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以及城市内部规则演变等角度对西欧圭寸建型城市与中国圭寸建型城市进行比较研究,并概括两者的类别特征。
张南、周伊将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城市和古典希腊城市作比较,从城市的兴起,城市的功能以及城市的历史地位方面讨论了二者的不同。
近年来,关于古代中西方城市的研究比较多,运用丰富的史料从不同的方面进行了分析,然而就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史料学的分析方法占绝大多数,通过对史实的描述总结,从而得出结论;但是经济学的理论利用较少,没能将理论经济学与经济史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西方中世纪城市规划与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比较研究

西方中世纪城市规划与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比较研究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许多经典的城市规划。
而西方中世纪城市规划和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则是其中的两个典型代表。
虽然两者有着不同的发展背景和文化底蕴,但在城市规划方面,却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本文将对这两种规划进行比较研究。
一、背景和特点1. 西方中世纪城市规划西方中世纪城市规划的发展起源于公元11世纪,主要出现在中世纪欧洲地区。
在这一时期,城市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繁荣迅速崛起,推动了城市规划的进一步发展。
在城市规划方面,西方中世纪城市规划以保护城市安全为基本要素,因此建造了城墙和城堡,同时也注意城市的合理布局和道路交通的便利性。
2.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始于公元前200年的秦朝,一直延续到清朝(公元1644年-1911年)。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与西方中世纪城市规划的不同在于其强调传统文化和哲学,因此,中国城市规划通常以城市中心和城市围合的形式为设计重点,并且注重规划中的未来发展性。
二、城市布局和结构1. 西方中世纪城市规划西方中世纪城市规划的特点是城市经常被包围在城墙之内,城墙有助于保护城市不受入侵。
城墙内的布局通常采用徽型或者方格状布局,城墙内的重点在于街道的宽度和几何形态。
由于城市通常是从城市中心向四周扩展,因此,城市中心通常是繁华的商业区,周围是住宅区和工业区。
2.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国古代城市规划通常以圆形或者四方形的形式为设计布局,城中心是关键的设计元素。
相对于西方中世纪城市规划,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注重城市中心和外围空间的结合性,城市的四条主要街道首尾相连、交汇于城中心,形成了城市的“气脉”和“骨骼”。
三、城市建筑和装饰1. 西方中世纪城市规划西方中世纪城市规划的建筑和装饰以石头、砖块和木材为主要材料,建筑风格也较为保守,少有创新。
建筑通常采用豁口状窗户、尖拱形拱顶和简单的装饰设计。
此外,西方中世纪城市规划的建筑多为教堂和城堡等宗教和军事建筑,建筑性质较为单一。
城市变迁城乡中国(上)的城市观察

城市变迁城乡中国(上)的城市观察中国的城市发展和变迁有着悠久的历史,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的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本文将对中国城市的变迁进行观察和分析。
一、古代城市的兴起在古代,城市往往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中国古代的城市以都城为核心,周边有着不同规模的城镇。
这些城市往往以城墙为界,有着明确的区域边界。
城市内部有着完善的道路、市场和居民区,形成了独特的城市生活方式。
二、近代城市的兴起与殖民影响19世纪末,随着中国与西方国家的接触增多,近代工业和商业开始在中国兴起。
这导致了中国城市快速增长和发展。
尤其是一些沿海城市,如上海、广州和天津,成为了商业中心和贸易港口。
同时,西方列强的殖民影响也改变了中国城市的建设和规划,大量的西方建筑和城市规划理念被引入。
三、社会主义时期的城市建设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时期。
在这一时期,城市建设成为了国家发展的重要任务。
各地城市的工业化进程加快,城市规模扩大,城市化水平提高。
同时,城市的规划和管理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投入。
许多新建城市和工业园区在这一时期出现,如北京的中关村、深圳的经济特区等。
四、改革开放与城市化进程加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
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速,城市规模迅速扩大。
一些小城镇开始发展成为中等城市,一些中等城市发展成为大城市。
人口大量流动导致城市人口的增加,并带来了大量的社会和经济问题。
同时,城市建设和规划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五、城市化带来的挑战和机遇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发展面临着一些挑战。
城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住房问题等成为了亟需解决的难题。
同时,城市也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经济发展机遇。
一些新兴行业和高科技企业在城市中崛起,带动了经济的增长。
六、未来城市发展的展望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中国的城市将迎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智能城市、可持续发展等将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
同时,城市规划和管理也需要更加注重人民的需求和生活质量。
比较拓展:中古西欧与中国城市

比较拓展:中古西欧与中国城市一、西欧与中国城市的不同特点1、城市起源不同。
西欧城市的发展规律,是由手工业、商业的聚居地,逐渐发展扩大而成为新的经济、政治中心。
中国城市则由政治、军事中心,逐渐发展扩大而成为新的政治、经济中心。
2、城市的结构不同。
西欧中古城市一开始主要由庄园中逃亡的农奴、手工业者作为主要居民,此外还有逃亡农奴经营的行商小贩、酒肆店铺等,基本上是一个生产城市。
城市的布局,一般中心是广场,是手工拥、商品交易集会之处。
组织上是按照传统的“农村公社”民主形式组织起来的,各个行业又逐渐组织起自己的同业行会。
西欧出现了二个经济中心——庄园和城市,即农业经济中心和商业经济中心,二者互相依存又向不同方向发展。
中国的城市却很庞杂,但总起来讲,达官、贵族、差役、仆从为主体,工商业者处于附属地位。
消费大于生产,商业超过手工业,基本上是消费城市。
城市布局,一般以行政长官的衙署为全城的中心,各种府第鳞次栉比,城关往往发展成为工、商业区。
城市富商大贾,多与有权势者相结托,有的买得官爵,有的广治田宅,成为统治阶级的一员。
来自农村里的手工业者、行商小贩,到达城市后,长期没有代表自己利益的组织,又由于人少力单,显得特别软弱无力3、城市的作用不同。
西欧中古城市,它是商品生产的基地、被压迫农奴反封建斗争的堡垒、世俗文化的发祥地、文艺复兴的摇篮。
城市又与王权结成联盟促进国家的统一和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
中国的城市,在中古以来它始终是各级统治者的中心,是一个消费的中心。
中国城市既然完全为统治者所控制,它们对于城市工商业的政策则就以本身的利害为转移了,城市工商业的命运则时舛时兴。
二、中西城市不同特点形成的原因1、西欧与中国土地所有制形态不同。
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封建制度的基础,有其共性,又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西欧土地是由国王赐封给领主的,土地是封建领主的世袭领地,按照长子继承制(或遗嘱继承人)的办法承袭下来的。
各级领主对自己领地上的土地经营方式采取庄园制,土地不能买卖。
西欧与中国古代城市的不同特点(原创)

11、西欧与中国城市(一)不同特点:城市起源不同。
(1)西欧中古城市是在10至11世纪重新复苏和产生的。
其特点是①西欧城市产生的经济前提和物质基础:在封建制完成后,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手工业从庄园经济中分离;②阶级前提和政治基础:由获得自由的农奴重新建立起来的。
西欧城市多产生于水陆交通要道、商业转手处以及人口稠密、土地肥沃、居民感到手工业不足的农业区。
③安全方面:城市还产生于大领主、大主教、修道院所在地以及军事堡垒附近。
新的居留地虽然不大,但它却给封建的自给自足的闭塞经济打开了缺口。
国内市场开始建立起来,导致了封建经济瓦解。
(2)中国:原来的上层建筑没有遭到彻底摧毁而是经过一定的改造(改革)实现的。
奴隶制时期的旧城市,在进入封建制后基本继承下来,在新的生产关系的推动下,随着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和大量分封,到战国时期,城市大量增加而且较前繁荣了。
就城市种类来分,因手工业、商业的发展作为前提条件形成的经济中心城市,在中国史籍记载上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日益增长。
新兴起的市镇尤其在江南的苏、杭、淞、嘉、湖地区发展较快,萌发了资本主义幼芽。
清的闭关政策给资本主义萌芽以严厉的打击,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的入侵更是雪上加霜。
但从整体上讲中国城市主要是按照统治阶级的政治、军事需要(秦实行的郡县制)而建立的,城市虽然也多建于水陆交通要道、人口稠密、土地肥沃等地区,类似于西欧,但在性质上是有区别的。
一个是自然形成的,一个主要是以统治者的需要采取命令建立的(当然也有自然成分),中国城市自秦汉以后,以京城、省城(郡、道……)、府城、州县等依次而定,星罗棋布。
(边防有专门军事城镇、卫所)城市内,既有府第衙门差从仆役,又有工商业者,兼有西欧中古城市的旧堡与新城的内容。
但在城市里,府衙是首脑、中心,工商业则是附属产物。
历代帝王为强化统治和供享用往往采取迁豪富、徙百工以充京都。
(3)综上所述,西欧城市的发展规律,是由手工业、商业的聚居地,逐渐发展扩大而成为新的经济、政治中心。
封建时代中西城市比较的几个问题_刘景华

2007年第2期No.2,2007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总第191期Sum No.191封建时代中西城市比较的几个问题刘 景 华(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天津300387)摘 要:中世纪城市兴起,是西欧有别于中国封建时代的最显著特征之一。
从对城市的起源、城市的概念内涵、城市的民众组织等三个重要问题所进行的中西比较可以看出,西欧中世纪城市作为一种较为独立的社会政治单位,更能蓄积起冲击封建政治体系的力量;而中国封建城市与统治者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更多意义上是在封建政治体系中起着堡垒作用。
关键词:封建时代;中国与西欧城市比较;封建政治体系中图分类号:K5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1106(2007)022******* 早些年讨论中西封建社会延续长短,及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问题时,史学界对封建时代城市有过一些研究和比较。
本文认为,中世纪城市的兴起及其作用,是西欧有别于中国封建时代的最显著特征之一,这一认识,可以通过对一些关键问题的比较来加深。
一、关于城市的产生问题1.西欧中世纪城市是由工商业者的聚居自下而上兴起来的。
西欧中世纪城市的产生,本身就是一个极具特性的历史事件。
与中国封建城市发展具有承继性和连续性不同,西欧城市是在经历了五六个世纪的断裂期后重新出现的。
西欧中世纪城市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它们大多是作为工商业中心出现的,都是工商业者的聚居地。
因此,讨论城市的兴起,必须与其工商业发展相联系,学术界关于中世纪城市起源的几种主要观点,都是从这一基本点出发的。
我国史学界普遍流行“手工业起源论”。
这种观点认为,公元11世纪前后,随着封建关系的最后确立,西欧式封建制度即庄园制、农奴制的最后形成,西欧社会生产力有了显著的进步。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一方面农产品有了剩余,可以养活专门的手工业者;另一方面,手工业技术日趋复杂,农民们无法继续兼营,需要专门的手工业者从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城市与西方城市的起源比较(上)第一节:西方城市的起源分析1)柴尔德的"城市革命"概念2)西方城市的产生及其早期城市设计中的特点一、柴尔德的"城市革命"概念柴尔德根据西亚、埃及和古代欧洲的考古学资料,提出了社会发展史上存在一次"城市革命"。
他提出了城市出现的十项标准:(1)最初的城市较过去任何聚落均为广大,其人口亦较稠密.(2)城市人口的构成和功能与前迥异,包括不从事农业、畜牧、渔捞或采集以取得食物的其它阶层-专门化的工匠、运输工人、商人、官吏与僧侣。
(3)直接生产者必须向神或神权下的国王缴纳赋税,以产生剩余财富的集中。
(4)规模较大的公共建筑不但标志产生与前此村落之异,而且作为社会剩余财富的象征。
(5)僧侣、官吏和军事首长形成统治阶级,从事计划、组织等劳心活动。
下层阶级从事劳力。
(6)财富的经营迫使文字的发明。
(7)文字的发明进一步推动科学的产生-算学、几何学、天文学。
(8)由剩余财富所供养的其它专家从事美术的新活动,其美术的概念化与复杂化构成各城市中心美术之差异。
(9)剩余财富更用于外来商品之输入,造成贸易的发达。
(10)由于原料能够输入,同时受到以居住地位(非亲族地位)为基础的国家的保护,专门化的工匠成为城市政治构成的下层成员。
从西方城市的城市和发展来看,柴尔德的结论无疑是极有价值的。
西方现代都市的组织形式和都市文化均发端于古希腊的"城邦"。
二、西方城市的产生及其早期城市设计中的特点大多数人对"城邦"的认识和了解来源于古希腊。
希腊之成为希腊,自然须追溯到小亚细亚出现希腊城邦的时代。
大约在西元前9世纪,所谓希腊历史的黑暗时代已近结束,希腊人接受了两河文化的影响,包括字母、贸易方式,甚至城邦制度-而在两河流域,从事商业的城邦及原始民主已经存在两千多年了。
所以城邦制度并不产生于古希腊,而一直为我们所不熟悉的,位于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城邦的产生背景则引起了我们的极大兴趣。
"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位于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中间,这个名称的原意是"水中央"。
这是一块面积不是很大的冲积平原,腹地数百里内没有丘陵,没有石头,下游是三角洲的冲积平原,也是沼泽地。
要在这种生活环境下生存并不容易,所以两河文化的人们要在这种情况下,突破新石器时代的天然环境,另外创造一个环境。
于是为了大群体的共同利益就构成了超级村落-就是后来城邦的前身。
城邦之间之所以要联合起来,是因为人类感觉到需要拿团体的力量去获取资源,而这些资源有些是远征队带回来的,有些是集体交换的。
资源共享是分配最主要的事情,最早的泥版文献之一就是神庙分配物资的记录。
这种城邦国家的特点就是共享的与合约的-合约造成民主的现象。
这听起来有点"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意味,但越是早期的人类生活越是受制于自然条件却是不争的事实。
城邦的人群结合原则是地缘的,它有个中心,以城邦本身为中心,地点固定,当地财富的收集也固定。
地缘性可以扩张,每次扩张的过程中,又都要有新的合约、新的协议和新的共享。
通过以上的描述和介绍,我们可以认识到三个问题:1、城邦的产生与资源的分配、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
2、城邦与城邦之间的关系是通过以共同利益为前提、以合约的形式来维系的。
尽管大小城邦之间有实力差距,但在合约的签订问题上却是"平等"的-至少在当时的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程度上,这种"平等"是极为难得的-这也深深影响了古希腊的社会制度。
而柏拉图的《理想国》更是古希腊人的社会和政治理想的集中体现。
3、城邦的结合相对较不紧密,因此在此时可以利益一致,到彼时又可有严重的冲突。
所以古希腊诸多城邦国家一直冲突不断,而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产生正是这两种特性在古希腊人身上的综合反映。
在这样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古希腊人也学会了如何分清自我利益和共同利益。
对他们来说,自我利益包含在公共利益之中,所以他们尤其重视公共事物的研究和探讨,表现在设计上,就是大量公共性设施的建设。
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城市中,这种在公共事物中寻求自身发展的思维方式已经基本定型了。
从目前的考古和史料的发掘和整理来看,在古希腊、古罗马的城市生活中,公共活动相当多,相对应的公共性设施也很多。
他们对公共事物的理解都沉淀在他们所营建的街道、市场、神庙、浴场、凯旋门和剧场等中了。
现代欧美国家文化中对"城市"和"公共性"的理解是与古希腊的"城邦制"一脉相承的,而且在与现代思想的衔接中,表现出了极好的相融性,并继古希腊之后,又产生了一代代的城市思想家。
他们对城市、对"公共性"的关注又影响了一代代的设计师。
如果说欧美文化影响下的设计师对"公共性"问题有着与生俱来的敏感,应该是不过分的。
中国城市与西方城市的起源比较(下)第二节:中国城市与西方城市的起源比较1)中国的地缘人文与城市2)政治军事在中国古城规划的具体体现3)总结一、中国的地缘人文与城市中国城市的产生较古代的两河流域和古希腊均有很大差异。
中国文化发源的地方,我们称之为中原,印度河、两河、尼罗河三个河域加在一起都没有中国大。
在这个小世界里边没有严重的交通阻碍,于是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龙山型的文化,每个邻接地区的文化都有差不多的面貌,其延续性是非常缓慢的改变。
一方面在同一块土地上有许多中心互相挑战,另一方面在挑战比较中又互相学习,所以同与异竟辨证式地组合在一起。
就物资来说,中原地区大面积的黄土层又构成特殊的条件,黄土并不天然的肥沃,有赖人为的努力。
长期改良耕种地区的条件,长期的稳定性,造成地缘的土著和亲缘的结合,同一地点的乡亲住在一起久了就变成一家人,使得在土著之外也有亲缘上紧密的结合。
另外中国的移民形态是填空隙,而不是长程移民。
这个特性使母群和子群之间的距离并不疏远,互相依存的关系就可以保持很长久的时间。
演变的后果则是大量人口在高密度的分布之下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有利于造成大型的复杂政团。
这样扩展的政团可以是没有界限的。
政团以人群作基础,而人群基础就符号来说,可以是血缘基础的同姓。
例如炎帝和黄帝这两个族群就号称是兄弟关系。
这种结合的过程是不以地缘关系,而以亲缘为基础的。
结合的前提是几方同宗或有婚姻关系。
在中国找不出像两河流域那种以地缘结合的方式,商代以后才有变化。
商代的政治单位有两种平行的系统,一种是地区性的邑,一种是亲缘性的族,到了西周以宗法取胜,邑变成族的附属品,周代选择以血缘来结合人群,这个选择形成中国很大的特色,中国的扩大政团遂是以亲缘的团体扩大的。
反映在词汇上的是"天下一家",我们的国与家不分,我们的扩张可以造成普世性的帝国,而这个普世性的帝国是建立在亲缘关系上的。
表现在社会关系上就是亲缘关系是所有关系的基因。
由以上的描述可以看出,早期中国人的生活中,经济活动所扮演的角色是无足轻重的,它对早期中国的社会发展并没有起什么决定性作用。
在夏、商、周三代,"从考古资料看,三代城市作为商品生产和流通的中心的证据几乎不见"。
而位于城市中心的往往是宗庙,它才是聚落的核心。
宗庙不仅是祭祀祖先的场所-它是祖先神主所在地,还是政治活动的场所-行使行政权力,发布政令的场所。
城市聚落基本上都是一个以宗庙宫室为核心的,围绕以手工业作坊和农业聚落的大型聚落,是不同等级不同地位的贵族政治统治区域的宗教礼仪中心和政治中心。
这一时期,宗教活动和政治活动是密不可分的,权力是以宗教的名义而通过宗教活动的手段来行使的。
宗庙是血缘组织向心力、凝聚力的中心和统治象征,又是在神的名义下礼仪用品的汇聚点,是剩余财富和社会剩余劳动的积聚、再分配和主要消费的中心。
"中国三代城市的这些特点对以后数千年的中国城市都产生了影响,即中国城市一直以作为政治、权力的统治中心,而不是以经济商业中心为其主要功能。
"若将中国夏、商、周三代时期城市的特征同柴尔德的十项标准相比,其中第(1)(3)(4)(5)(7)共五项两者相同,表现出人类文化发展的共性。
其余几项则有相当大的差别,表现出各自文化的个性。
两者相比:中国三代城市中出了工匠外,还有大量的农业人口,农业生产是一项重要的生产活动。
三代城市作为宗法政治中心,因主人的血缘宗法身份不同,所建宗庙的规格及拥有的礼乐器、城市规模等均不同,呈等级化;另一方面,其美术特征又表现出统一性。
神权与政权合一的以宗庙为核心的都城作为剩余财富的积累中心,主要是将剩余财富用作宗教活动、自身消费等。
手工业生产为贵族所控制,产品为贵族的宗教政治活动和生活所消费,用于再生产和商品交易的现象不明显。
财富的流动上呈单向性向都市集中。
从考古资料看,三代城市作为商品生产和流通的中心的证据几乎不见。
西亚的楔形文字和庙宇的泥版是庙宇内的祭祀和书记发明出来,用于记载庙宇的财产在世俗间的流通情况的,是帐单和契约,用于世俗人之间经济交往的记录,财富的经营迫使文字发明。
中国的甲骨文则是用于记载国王、祭司对神的祭祀、占卜、祈神等宗教政治活动,是人与神之间的沟通交往的记录。
政治宗教活动迫使文字出现。
中国古代,自新石器时代至三代,血缘组织一直是社会的基本组织,在城市聚落内表现为聚族而居和族墓地的存在,祖先崇拜是主要信仰,祖先宗庙为城市核心。
这与西亚一带以分工、地缘组织为社会基层组织和城市聚落内的居住方式、地方或城市保护神崇拜为主不同。
侯外庐先生在谈到希腊古城与中国古城的差异时说:"希腊古代的城市是基于经济的分业,故建立于土地私有的城市,必然发生城市的繁荣,而且在这种条件下,城市因了经济的基础决难有所迁移。
在东方则不然……据文献上,我们看到经济意义上的城市性质者绝少,而宗庙社稷意义上的城市性质者。
从中国历代都城格局的形式演变中,也可看出,军事和政治因素,在中国古代的城市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政治军事在中国古城规划的具体体现1.从"城"到"城郭"在中国的古文中,没有"城市"这个词,而有的是"城郭"。
所谓"城市",自然是以市而城;而城郭呢,内城为"城",外城为"郭"。
最早的中国城市,是只有"城",没有"郭"的。
如河南偃师的商城遗址中只有一圈城墙。
到了战国时期,在"筑城以为君,造郭以居民"的思想指导下,"郭"出现了。
山东临淄的齐国古城就是由西南小"城"和东北大"郭"连接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