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起源与发展

合集下载

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概述

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概述

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概述引言城市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正在全球范围内快速推进。

本文旨在探讨城市发展的起源、演变以及未来的前景,并对不同地区的城市化进程进行概述。

城市发展的起源城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的发展。

最早的城市出现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的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如古巴比伦、尼尼微等。

这些城市以农业为基础,通过灌溉系统和农田耕作的发展,形成了相对稳定和繁荣的城市社会。

古代城市的发展受到农业生产技术和交通运输水平的制约。

随着农业技术和交通网络的改进,城市开始快速发展。

在古埃及和古希腊时期,城市成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古罗马帝国更是建立了一系列宏伟的城市,充分体现了城市发展和帝国扩张的关系。

城市发展的演变随着工业化的到来,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速。

工业革命将城市从农业中心转变为工业中心,吸引大量农民和工人来到城市寻求工作和生活机会。

例如,在英国的工业革命中,曼彻斯特迅速崛起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工业城市之一。

20世纪以来,城市化进程更加迅猛。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加强,城市发展呈现出巨大的多样性。

一方面,大城市继续扩张,成为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文化和创新中心。

例如,纽约、东京和伦敦等世界大都市。

另一方面,中小型城市也在迅速发展,成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城市发展的演变也受到社会、经济和环境等多个因素的影响。

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和经济模式的转型,城市规划和建设逐渐从单一的工业和商业核心向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变。

现代城市需要考虑社会公平、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平衡,以创造更加宜居、可持续的城市环境。

城市发展的前景概述未来城市发展的前景仍然充满挑战和机遇。

以下是几个重要方面的概述:1. 可持续发展城市化进程对环境和资源的压力日益增加,可持续发展成为城市规划的重要理念之一。

未来的城市需要更加注重环境保护,提倡低碳、节能和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

通过合理利用资源和减少碳排放,城市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更好的生活质量。

中国古代城市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古代城市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古代城市的起源与发展中国古代城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100年左右的夏朝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城市开始出现,并逐渐发展壮大。

古代城市的起源与发展与中国古代社会的变迁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本文将从城市起源、城市规划、城市功能和城市发展等方面来探讨中国古代城市的起源与发展。

一、城市起源中国古代城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夏朝时期。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开端。

夏朝时期,由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人们开始聚居在一起,形成了最早的城市。

这些城市主要是以农业为基础,周围有大片的农田,城市内有市场、宫殿、祭祀场所等建筑。

城市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二、城市规划中国古代城市的规划主要遵循“方圆相济”的原则。

城市的规划布局通常是方形或长方形,四面环山或靠水。

城市内部划分为若干个街区,街道纵横交错,形成了独特的城市格局。

城市的中心通常是皇宫或城隍庙,周围是商业区和居民区。

城市的规划布局既满足了行政和商业的需要,也考虑到了人们的居住和生活需求。

三、城市功能中国古代城市的功能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等方面。

政治功能是城市的核心功能,城市是统治者的行政中心,皇宫和官府设在城市内。

经济功能是城市的重要功能之一,城市是商品交换和商业活动的中心,市场和商铺林立。

文化功能是城市的另一个重要功能,城市内有学堂、书院和文化场所,培养了大量的文化人才。

军事功能是城市的防御功能,城市内有城墙和城门,保护城市的安全。

四、城市发展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

在夏朝时期,城市主要是以农业为基础,城市规模相对较小。

到了商朝时期,城市的规模和功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商业活动和手工业生产得到了繁荣。

到了秦朝时期,城市的规模和数量都有了大幅度的增长,城市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随着历代王朝的更迭,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也不断推进,城市的规模和功能不断扩大,城市文化和城市建筑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第二章 外国城市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章 外国城市的起源与发展
2.城内有均匀分布的大道,主 大道为南北向,宽约7.5米,其 西侧布置了圣地.城内其他 大道相对较窄,约1.5~2.0米. 3.圣地的南面是神庙,神像在 中轴线的尽端,神庙面向的 是夏至日的日出方向. 4. 市中心布置在主要干道和 河流之间. 5. 城市其余部分为平民居住 区,所有房屋向院子开门窗, 使道路外观较闭塞。河流两 侧有道路和码头。 6.城墙两重相套,以加强防御 功能.
巴比伦城,公元前 3000年。
印度,莫亨约- 达罗城,公元前 3000年左右
印度河 流域哈 拉帕古 城遗址
二里头城市遗址 ,公元前2000 年左右
世界四大文明发源地及分布:
古埃及文明 发源地:尼罗河流域 分布:非洲东北部,阿拉伯半岛西北部(今埃及境内) 古巴比伦文明 发源地: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两河文明) 分布:西亚(今伊朗、伊拉克境内) 古印度文明 发源地:恒河流域 分布:南亚(今印度境内) 中国文明 发源地:黄河流域 分布:东亚(中国境内)
这座城市在规划上有所创新,有明确 的分区,特别是已经有了明显的市中心区。
4、古埃及城市的特点:
(1)选址因地制宜,城市一般沿尼罗河布置;
(2)有同一的规划,形制较方整;
(3)有简单的功能分区,贵族区,宫殿区和贫民区。
三、美索不达米亚(公元前4000~前333)
历经巴比伦时代、亚述时代、波斯时代,前后持续3000多 年
乌尔城有城墙和城壕,平面呈卵形, 王宫、庙宇以及贵族僧侣的府邸位 于城市北部的夯土高台上,与普通 平民和奴隶的居住区间有高墙分隔
城内有大 量耕地

建于公元前3000年
夯土高台共7层, 中心最高处为神 堂,之下有宫殿、 衙署、商铺和作 坊,形成城市公 共中心。
1.横跨幼发拉底河东西两 岸,88平方千米,人口50-60 万人,平面呈长方形,设9个 城门.

时间的流逝 美丽的变迁 城市的发展历程

时间的流逝 美丽的变迁 城市的发展历程

时间的流逝美丽的变迁城市的发展历程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的发展历程充满了美丽的变迁。

每一个繁荣的城市,都有着它自己的发展史和独特的风貌。

本文将以时间的流逝为线索,探索城市的发展历程,展示城市在经济、建筑、文化等方面的变迁与发展。

1. 城市的起源城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文明。

起初,人们聚居在水源丰富的地方,以便获取生活所需。

农耕文明的发展使得人们开始在集市周围定居,这标志着城市的初步形成。

这些原始的城市往往由简单的土坯和木材建筑构成,但它们却为后来的城市奠定了基础。

2. 经济的变革城市的发展与经济的变革密不可分。

在古代,农业是城市经济的主要支柱,但随着商业和手工业的兴起,城市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公共市场的建立促进了商品交易和经济发展,手工业的繁荣使得城市成为了艺术和工艺品的中心。

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城市迎来了大规模的工厂和制造业的发展,城市经济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3. 建筑的演变城市的建筑也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发生了巨大的变迁。

从最初的土坯和木结构建筑到现代摩天大楼,建筑技术的进步使得城市的面貌焕然一新。

古代的城市墙和宫殿,中世纪的城堡和大教堂,都是城市建筑的重要代表。

而现代城市则以高楼大厦、现代化的交通设施和公共建筑为标志,展现出了现代城市的繁荣与魅力。

4. 文化的繁荣城市的发展也带来了文化的繁荣。

从古代的文明古国到现代的多元文化社会,城市成为了文化艺术的中心。

艺术家、作家和学者们纷纷涌入城市,他们的创作和学术研究为城市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博物馆、剧院和图书馆等文化设施的建立,进一步弘扬了城市的文化底蕴。

5. 生活方式的改变城市的发展不仅改变了城市的外在形态,也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从农耕生活过渡到了工业化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城市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工作机会和便利设施,但同时也带来了交通拥堵、污染等问题。

然而,现代城市的发展也积极响应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努力创造更美好的生活环境。

城市学 第2章 城市的形成与演进

城市学 第2章 城市的形成与演进

北师大不动产学院(珠海)
白雪
第一节 城市的起源

从19 世纪末20 世纪初,地理学论述城 市起源主要归结为三个基本原理:①拉采 尔提出的地理环境决定论;②传播论;③ 进化论思想。 • 现代社会科学家,提出了4 种有关城市 起源的理论:1.水力论或环境基础论;2. 经济论或市场起源论;3.军事论或防御据 点起源论;4.宗教论或宗庙起源论。
北师大不动产学院(珠海)
白雪
第一节 城市的起源
D.水资源与城市形成
河畔、湖滨及海岸带都是利于城市形成的地区。河流历来就是重要的运输通道,而且又是工业用水和 饮用水的最好源地,为城市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有利条件。河口处往往形成肥沃的三角洲,有利于城 市的形成与发展。我国的上海、广州、天津,印度的加尔各答,美国的新奥尔良,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 斯,日本的东京、名古屋、大阪等都位于三角洲上。河流渡口和要津也能促进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我国的 天津、武汉、南京等,英国的剑桥,德国的法兰克福皆形成于渡口处。早期由于英国经济重心在东南部的 太晤士河两岸,商品贸易多渡此河,河口面海呈喇叭口形,恰好伦敦附近狭窄,成为最好的渡口,使交易 荟萃,商务渐盛,终于使伦敦形成一个重要城市。大湖泊也利运输业的发展,湖滨又是水陆运输重要的交 接点,有利于城市发展。如美国的芝加哥(密执安湖)、德卢斯(苏必利尔湖),日本的大津(琵琶湖)、 我国的岳阳(洞庭湖)、九江(鄱阳湖)、无锡(太湖)等等皆受湖泊之利。在海岸带(尤其岩石海岸具 有优良港湾的地区)以及在大河入海口的沿岸地区都利于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我国的上海、大连、青岛、 泉州、福州、汕头、广州,美国的纽约、费城、巴尔的摩,日本的东京、大阪、横须贺、佐世保等海港城 市都属此类城市。在海峡和运河的两端也有利于城市的兴起,例如直布罗陀和丹吉尔(直布罗陀海峡), 苏伊士与塞得港(苏伊士运河),巴拿马与科隆(巴拿马运河)等城市皆属此类。

城市的起源

城市的起源

城市的起源
关于城市的起源,有三种不同的说法:
第一种叫防御说。

《春秋》一书中有这样的记载:“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卫民。

”城以墙为界,有内城、外城的区别。

内城叫城,外城叫郭。

内城里住着皇帝高官,外城里住着平民百姓。

建筑城郭的目的是为了不受外敌侵犯。

这个说法把“城”字看得很重。

第二种叫集市说。

这种说法把“市”字看得很重。

它认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手里有了多余的农产品、畜产品,需要有集市进行交换。

进行交换的地方逐渐固定下来,聚集的人多了,就有了“市”。

这是从经济意义上讲城市的起源。

第三种叫社会分工说。

这种说法认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一个民族内部出现了一部分人专门从事手工业、商业,一部分人专门从事农业。

从事手工业、商业的人需要有个地方集中起来,进行生产、交换,所以,才有了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随着历史的发展,城与市的功能、作用不断靠近,城市的数量越来越多,规模也越来越大。

到如今,城市终于成了“人口集中、工商业发达、居民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地区”,并且日益发展成为周围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五年级语文书涉及城市

五年级语文书涉及城市

五年级语文书涉及城市
一、城市的定义
城市是指人口密集,经济繁荣,社会功能较为发达的区域。

它通常具有成熟的交通网络、完善的公共设施和丰富的文化资源。

二、城市的起源和发展
城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的发展初期。

随着农业的兴起和人口的增加,人们逐渐开始聚居在一起,形成了最早的村庄。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村庄逐渐发展成为城市,不断吸引着更多的人口和资源。

三、城市的特点
1.人口密集:城市通常有大量的人口,人口密度较高。

2.经济繁荣:城市是经济活动的中心,拥有各种行业、企业和商店。

3.社会功能发达:城市拥有完善的教育、医疗、交通等社会服务,为居民提供便利。

4.文化资源丰富:城市有丰富的文化场所、美术馆、博物馆等,可以满足人们的艺术需求。

四、城市的利与弊
1.城市的利:城市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吸引了大量的人口。

城市的经济发展也为国家提供了重要的财政收入。

2.城市的弊:城市的人口密度大,环境污染严重。

城市的生活节奏快,压力大,人们容易感到焦虑和孤独。

五、城市的发展与未来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的发展将更加迅速。

城市将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利用科技手段提高城市管理
效率,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

结语: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它是经济繁荣、社会功能发达、文化资源丰富的区域。

我们要关注城市的利与弊,积极推动城市
的可持续发展,为人们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和资源。

同时,我们也要
关注城市带来的压力与问题,寻求更好的解决办法。

2.城市起源与发展动力

2.城市起源与发展动力
199001 年 2003 年
2005 年
2007 年
0.0%
5.0%
中国城市化水平
英国南部城市带 欧洲西部城市带
美国-加拿大五大湖城市带 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带 日本太平洋沿岸地带 中国长江三角洲城市带
3、逆城市化?


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较高,出现了郊区化和逆城市化现象; 郊区化:20世纪50年代初,发达国家的一些城市开始出现人口 由市中心区向郊区迁移现象。 逆城市化:20世纪70年代,一些大城市中心区人口继续外迁, 郊区人口也迁往更外围的小城镇和乡村,整个都市区人口出现 负增长的现象。
中心城区
城市郊区
乡村或 小城镇 郊区化 逆城市化
思考:为什么发达国家会产生逆城市化现象呢?

原因: 大城市人口密集、环境恶化、生活质量下降,导致 人口向空气清新、生活闲适的中小城镇和乡村。 交通、通信的发展。 乡村和小城镇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城乡差别缩小。
此外还因为城市地价过高、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等
2.2 现代中国城市的发展历程(2/2)

四次发展浪潮的动力分析:前两次靠的是政治的推力 ,而后两次靠的是市场取向的推力。

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是城市发展最根本的推力; 资本的自由流动是城市发展的第二推力; 注意:市场的推力也不完全是自发调节的,需要政府从宏观上 进行规划和调控。
讨论


你是如何看待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源动力? 选取考察未来5年内吴江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来自哪 里?将遇到的哪些主要瓶颈?
经济学解释
三大主要因素:比较优势、规模经济和聚集经济



比较优势 规模经济 聚集经济效益
贸易交换 人口和经济规模的扩大 大城市的诞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0%
中国城市化水平
②.大城市数量迅速增加,大城市带出现
世界特大城市(百万以上人口)的发展趋势
年份 特大城市数量(个) 特大城市人口占城市总人口比重 (%)
世界
1960 1980 2000 114 222 408
发达国家 发展中 国家
62 103 129 52 119 279
世界
29.5 34.0 40.8
集市
一、城市的起源与发展
城市的发展历程
阶 段 时 间 特 点
18世纪产业 城市数量少,规模较小,功能较单 第一阶段 革命以前 一 .主要以政治只能为主。 产业革命 第二阶段 以后
城市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功能扩 展.城市成为区域经济的中心
第二次世界 出现百万以上人口的特大城市和 大城市带.还有,“科学城”,“大学 第三阶段 大战以后
•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
国家类型 所处阶段 起步时间 目前速度 发展水平 城市人口 比重 出现问题
发达 国家
发展 中国 家
后期 (成熟期)




出现郊 区化和 逆城市 化Leabharlann 过度 城市 化中期 (加速期)




课堂总结:
概念 城 市 起 源 城市发展
城 市 化
标志
特点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2010上海世博会
第一节、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一、城市的起源与发展
探究:城市的起源需要具备哪些基本条件?
(乡村--集市--城市)
(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剩余农产品的出现(基本前提) (2)第二次社会大分工--集市(促进作用) (3)各种社会组织出现
读图2-1-2,找出世界上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它们有什么 分布规律,以及这些地区在自然环境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城”和旅游城市等专业化城市.
二、城市化及其特点:
探究: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都有哪些变化?
什么是城市化?
年份 世 界 城市人口比重(%) 29.2 34.2 37.1 39.6 42.6 46.6 城市人口(亿) 1950 1960 1970 1980 1990 2000 7.34 10.32 13.71 17.64 22.34 28.54
中心城区
城市郊区 乡村或 小城镇
郊区化
逆城市化
思考:为什么发达国家会产生 逆城市化现象呢?
逆城市化的原因:
①大城市人口密集、环境恶化、生活质 量下降,导致人口向空气清新、生活闲 适的中小城镇和乡村。 ②交通、通信的发展。 ③乡村和小城镇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城 乡差别缩小。 此外还因为城市地价过高、住房 紧张、就业困难等使得逆城市化加剧。
4.城市化的特点:
①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
城市化水平(%)
51.8% 50
40 40%
30 29% 20 13.3% 10 5.1% 2.1%
1750
1800
1900
1950
1980
2010(年)
世界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图)
①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
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
阶段 缓慢发展阶段 城市化水平 主导产业
(1) 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较高,出现 了郊区化和逆城市化现象;
郊区化:20世纪50年代初,发达国家的一些 城市开始出现人口由市中心区向郊区迁移现 象。
逆城市化:20世纪70年代,一些大城市中心 区人口继续外迁,郊区人口也迁往更外围的 小城镇和乡村,整个都市区人口出现负增长 的现象。
郊区化与逆城市化
衡量国家和地区城市化的主要标志
城市人口 ×100% 城市化水平= 地区总人口
• 3、影响意义
•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 会进步的表现。城市化能带动区域经济发 展,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会促进城市 的发展。 • 城市化作为一种影响极为广泛的社会现象, 给人们不仅带来聚落形态的变化,还带来 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巨 大变化。
发达国家
30.4 33.4 34.0
发展中国 家
28.4 34.6 44.2
②.大城市数量迅速增加,大城市带出现
英国南部城市带 欧洲西部城市带
美国-加拿大五大湖城市带 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带 日本太平洋沿岸地带
中国长江三角洲城市带
问题:读图找出世界上的六大城市带
back
back
③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差异加大:
美索不达米亚平 原(两河流域)
尼罗河谷地 (三角洲)
黄河、长江中下 游平原
分布规律: 都位于中低纬度 地区河流中下游 的平原地区
中美洲 印度河流域 大多位于河流的中下游的冲积平原上,地势平 (三角洲) 坦,土壤肥沃,灌溉便利,使农耕业得到极大 发展,能为城市提供大量的农副产品。
城市的起源:
出现剩余农产品 社会生产力发展 导致社会分工 城市 产生商品生 产和交换
低于30%
第一产业
加速阶段
30%—70%
第二产业
成熟阶段
大于70%
第三产业
探究:发展中国家处于城市化进程的哪个阶段?
10.0%
15.0%
20.0%
25.0%
30.0%
35.0%
40.0%
45.0%
50.0%
0.0%
1949年 1951年 1953年 1955年 1957年 1959年 1961年 1963年 1965年 1967年 1969年 1971年 1973年 1975年 1977年 1979年 1981年 1983年 1985年 1987年 1989年 1991年 1993年 1995年 1997年 1999年 2001年 2003年 2005年 2007年
图表:世界城市人口与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1950—2000年)
城市化是指农业 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 区,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1、城市化的概念
分解过程:
农业人口
农村地区 农业活动
非农业人口
城市地区 非农业活动
2、城市化的主要表现:
* 城市人口的增加; * 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 * 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逆城市化是城市化推进的一个新阶 段,表明城市化的“质”在提高
(2)在发展中国家,城市化主要表 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移动
原因:城市有较多的就业机会和较好的生活 条件
导致:大量乡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 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大城市规模膨胀, 城市数量剧增
读图比较各大洲城市化水平:
图2-1-6
世界城市化水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