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知识点汇总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诗词五首知识点归纳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诗词五首知识点归纳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诗词五首知识点归纳诗词五首 1.《饮酒》作者是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又字号五柳先生,他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诗风平淡自然,极受后人推崇。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前两句写诗人虽身居闹市,却不受世俗烦扰,表达了诗人陶醉于自然、恬淡愉悦的心情。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设问) 这两句承上两句,自问自答,言语之间饱含自豪和自足。

心远指的是心志高远,有此心境遂能免于“车马喧”,其地得以自偏。

这里表现出诗人对超凡脱俗境界的追求。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以客观景物衬托出诗人闲适的心情。

“悠然、见”用得很妙,“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和惬意。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紧承上句,写南山暮景。

渲染了隐居之所的宁静和诗人悠然的心境。

诗人从飞鸟晨出夕还的景象,悟出了返璞归真的人生真谛。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真意指的是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结,点明主旨:这种生活让人体会到人生的真正意义,但无法用语言表达,只能用心灵去感受。

(言有尽而意无穷) 本诗主旨通过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色的描述,表现了作者厌倦官场、归隐自洁、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

2.《春望》作者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破“写出国都长安沦陷城池残破,处处是断壁残垣的破败景象,使人触目惊心。

“草木深”表面上写的是山河依旧,草木蔓生的情景,实际上是写草茂人稀、荒凉萧条、物是人非的社会状况;“深”字写出令人满目凄然之景。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此联向来有两种解释:一种诗人触景生情,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坠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以花、鸟为“感”“恨”的主体,认为诗中所写是诗人移情于物的结果。

这向种解释实质上有相通处,都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感情。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简介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简介

SHZXZX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简介一、单元目标1.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大意。

2. 诵读不同体裁的古代诗文名篇,从不同角度感受古人的智慧和胸襟。

3. 积累常见文言词语和名言警句,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二、编写意图本单元的课文都是我国古代的经典名篇,从主题上来说,都与人的品格、志趣、情怀、抱负有关。

《〈孟子〉二章》中,《富贵不能淫》记述了孟子与景春关于“何谓大丈夫”问题的探讨,孟子借由对景春的反驳,完成了对自己心目中“大丈夫”的界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则通过举例、归纳、对比等手法,论述了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

这两章都是《孟子》中的名篇,激励过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

《愚公移山》是《列子》中一则带有神话色彩的寓言,讲述了愚公不畏艰难,挖山不止,终于天帝为之感动而把山搬走的故事,我们从中能够感受到愚公的坚韧执着、大智大勇。

《周亚夫军细柳》是《史记》中的选段,讲述了汉文帝在霸上、棘门、细柳三处军营劳军的故事,通过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勾勒出了一个治军严明、刚正不阿的“真将军”形象。

五首古代诗词,有对田园生活、悠然心境的描绘(《饮酒》),有对国破家亡、妻离子散的沉痛抒写(《春望》),有对疆场战士浴血奋战的热情赞颂(《雁门太守行》),有对空有才华、无从施展的无奈慨叹(《赤壁》),还有对理想境界的热切向往(《渔家傲》),都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命运的感悟和思考。

可以说,每一篇作品都蕴含着厚重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好教材。

阅读这样的作品,对于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增加文化积淀,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从语文能力训练的角度来说,学习这个单元,首先要继续培养学生利用注释和工具书自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这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提出的要求,是初中文言文教学一以贯之的重要目标。

过去一些教师对待文言文的态度是“逐字落实、逐句翻译”,串讲课文、落实翻译就要花掉两三个课时。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知识点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知识点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知识点一、文学常识文学的内涵,包括人类通过语言表达思想、情感和体验的创造性成果,是一种艺术形式,采用叙事、描写、抒情、议论等手法,给人以审美享受和启示。

文学的基本要素是语言、情感、思想和意境。

在文学创作和解读过程中,还要关注作者、作品、读者、历史和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综合因素。

二、古诗词的鉴赏1.中国诗歌的发展中国诗歌的发展可以分为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时期。

古代诗歌主要表现为古体诗,经历了唐、宋两个高峰时期。

近代诗歌是指清末民初的诗歌创作,以维新诗派为代表。

现代诗歌是指二十世纪初以来的诗歌创作,早期以白话诗为主,后来逐渐发展多种风格。

2.古诗词的鉴赏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具有丰富的意境和艺术价值。

在鉴赏古诗词时,需要理解诗歌的背景、词人的情感和意境等方面。

以下是鉴赏古诗词的一些技巧:•理解词语含义,包括字面意义和隐喻意义;•分析词句语法结构,识别修辞手法;•理解词人的情感、意境和思想内涵;•考虑诗歌的文化背景,理解历史和文化的交融。

三、修辞手法1.比喻比喻是修辞手法中常见的一种,通过使用类比的方式来强化句子的表达效果。

比喻的形式可以是直接比喻或隐喻,比如“暮色苍茫,道路漫漫”,比喻了一个人的长途旅行历程。

2.拟人拟人是指把非生物事物赋予人的意义和形象。

这种修辞手法可以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比如“江水永不停息,日日夜夜奔流不息”。

3.排比排比是指通过多个相同或类似结构的句子来强调某种意义或情感,比如“你应该有恒心,有毅力,有忍耐力”。

四、文言文阅读1.文言文的解读文言文是古代汉语文字表达的形式,与现代汉语有着巨大的差异。

在解读文言文时,需要理解其中的句式、表达方式和古代文化背景。

以下是一些技巧:•理解文言句子的结构和语法;•分析句子中的主谓宾关系;•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和用法;•理解文化背景和时代特色。

2.文言文的鉴赏鉴赏文言文需要理解文言语言的性质和特点,注重词语的含义和句子的意境。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知识点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知识点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知识点学语文,要多读、多背、多记。

对于学校的语文学习也是如此,我整理了相关资料,盼望能关心到您。

第21课《孟子》两章《富贵不能淫》1.文学常识孟子,名轲,字子舆。

战国人,闻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

著有《孟子》一书(注: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著)。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宋朝朱熹把《孟子》《论语》《高校》《中庸》合称为“四书”。

2.文章思想内容本文针对景春所谓的“大丈夫”形象,提出了真正的大丈夫之道,提倡儒家的仁义礼智。

3.重点字词字音衍(yǎn)丈夫之冠(gun)淫(yn)通假字(1)往之女家(“女”同“汝”,你。

)古今异义(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古义:真正,的确:今义:诚恳)(2)父命之(古义:教育,训诲;今义:命令)(3)丈夫之冠也(古义:成年男子;今义:女子的配偶)一词多义戒:戒之曰(告诫);必敬必戒(谨慎)之:往之女家(动词,到);妾妇之道(助词,的);与民由之(代词,指正道)词类活用(1)威猛不能屈(使动用法,使屈服。

)(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形容词使动用法;苦:使苦痛;劳:使劳累;饿:使饥饿;空乏:使受到贫困之苦。

)4.重点内容大丈夫的做法: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大丈夫的抱负(处世态度):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大丈夫的操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猛不能屈。

1.你怎样理解孟子提出的“富,贫,威”这一大丈夫的标准?富贵的时候不能被其迷惑,贫贱不能使其转变自己的道德修养,威逼利诱不能使其屈服。

这样才叫大丈夫。

无论境遇如何,都不能转变个人的操守,一个人要有自己的处世态度与原则,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日,更应时刻留意。

2.对于孟子提出的“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这一主见你有怎样的熟悉?得志时与百姓同行,不得志时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6单元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6单元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导 思
2
文章采用了哪些
论证方法?
导 思
3
文章采用了怎样的
论证思路?
课文初读感知

次 第一部分(①):用举例论证说明人才必须在艰苦的环境中
结 构
造就的道理。
举事例→六位名人历经磨难 提观点→成大器者必经磨难 举例论证
第二部分(②):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论证经受磨炼的好处, 并归纳出本文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 孙叔敖( )
áo 空(· )乏其身
xī 曾(· )益法家拂(
kòng )·士
zēng ·
bì ·
文言知识积累



1. 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增加 )
2. ·衡于虑(“衡”同“横”,梗塞、不顺 )
3. ·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同“弼”,辅佐
·
文言知识积累


异 1. 所以动心忍性

课文拓展积累
孟子的母亲知道了,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 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 到了学校附近。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 读书。这个时候,孟子的母亲很满意地点着头说: “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






主观: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死于安乐 (反面)
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国恒亡
课文细读品味
1.作者开篇一下子列举了六位名人,他们有什么共同特点?这 样写有什么作用?
本题运用举例论证作用分析法。他们都出身卑微,都 经历过磨练,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作者列举六位由卑 微而显贵的杰出历史人物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人要 成大器,担负治国重任,必须经受磨练,即忧患可以激人 奋发有为,人才是在逆境中造就的。这也为下文论理奠定 了事实基础。

八上语文第6单元知识点

八上语文第6单元知识点

八上语文第6单元知识点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知识点汇总第23课 《孟子》三章一、作者简介孟子(约前372年~约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 (现在山东邹城市)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后世常以“孔孟”并称,尊称孟子为“亚圣”。

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他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

二、故事背景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期。

当时,各大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面对这样一种社会现实,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

他到处游说,宣扬他的“仁政”“王道”主张。

孟子把孔子“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思想,指出“民贵君轻”,劝导统治者重视人民。

同时他反对诸侯互相攻伐,以武力相兼并,提出“不嗜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的观点。

他极力主张“行仁政”,恢复井田制,省刑薄赋,确保“黎民不饥不寒”。

二、字词、译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注释】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时令,气候。

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形。

人和:指得人心,上下团结。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城:内城。

郭:外城。

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环(huán):包围。

之:代这座城而:连词表转折。

夫:句首发语词,不译。

而:连词表递进。

天时:指有利于攻战的自然气候条件。

是:这。

也:表判断语气,“是”。

城非不高也:城墙并不是不高啊。

非:不是。

池:护城河。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武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

坚利:坚固精良。

利:精良。

米粟(sù):粮食。

多:充足。

委:抛弃。

而:然后去:离开。

之:代词,代“城”。

是:代词,这故:所以。

域:这里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

以:凭借。

封疆之界:划定的边疆界线。

封,划定。

封疆:疆界、边境。

固:使巩固。

国:国防。

山溪:山河。

险:险要的地理环境。

威:威服。

以:凭借,依靠之意。

2018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知识点汇总

2018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知识点汇总

2018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知识点汇总2018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知识点汇总第六单元21课《孟子》两章《富贵不能淫》1.文学常识孟子,名轲,字子舆。

战国人,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

著有《孟子》一书(注: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著)。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宋朝朱熹把《孟子》《论语》《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2.文章思想内容本文针对景春所谓的“大丈夫”形象,提出了真正的大丈夫之道,倡导儒家的仁义礼智。

3.重点字词衍(yǎn)丈夫之冠(guàn)淫(yín)通假字往之女家(“女”同“汝”,你。

)古今异义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古义:真正,确实:今义:诚实)父命之(古义:教导,训诲;今义:命令)丈夫之冠也(古义:成年男子;今义:女子的配偶)一词多义戒:戒之曰(告诫);必敬必戒(谨慎)之:往之女家(动词,到);妾妇之道(助词,的);与民由之(代词,指正道)词类活用威武不能屈(使动用法,使屈服。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形容词使动用法;苦:使……痛苦;劳:使……劳累;饿:使……饥饿;空乏:使……受到贫困之苦。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文章思想内容本文通过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从卑微到显贵的事例和有关道理,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

2.重点字词舜(shùn)畎(quǎn)亩胶鬲(gé)曾(zēng)益拂(bì)士通假字:所以动心忍性(忍,通“韧”,坚韧)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衡,通“横”,梗塞,不顺)古今异义词: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富贵不能淫(古义;使……惑乱、迷惑;今义:淫乱)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古义,捣土用的杵;今义,建筑,修建)管夷吾举于士(古义:狱官;今义:军人)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古义:征验,表现;今义:走远路(多指军队);讨伐)征于色,发于声,面后喻(古义:了解,明白;今义:比方)一词多义:发:舜发于畎亩之中(发,被起用)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发,显露)于:舜发于畎亩之中(于:介词,从)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于:介词,给)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于:介词,在)拂:行拂乱其所为(fú,违背)入则无法家拂士(bì,同“弼”,辅佐)士:管夷吾举于士(名词,狱官)入则无法家拂士(名词,贤士)3.重点语句翻译: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2课《孟子三章》复习知识点整理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2课《孟子三章》复习知识点整理

1.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尊称为“亚圣”,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

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后人把孟子和孔子并称为“孔孟”2.《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

体裁:语录体散文。

3.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4.五经指的是:《诗》《书》《礼》《易》《春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⑴不如地利⑵,地利不如人和⑶。

三里之城⑷,七里之郭⑸,环⑹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⑺非不深也,兵革⑻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⑼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⑽民不以封疆⑾之界,固⑿国不以山溪⒀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⒁者多助,失道⒂者寡助。

寡助之至⒃,亲戚畔(叛)⒄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⒅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叛),故⒆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注释⑴ [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⑵ [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⑶[人和]作战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⑷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⑸ [郭]外城。

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⑹ [环]包围。

⑺ [池]护城河。

⑻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武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

⑼[委]放弃;[去]离开。

⑽[域]这里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

⑾ [封疆]划定的疆界。

⑿ [固]巩固。

⒀ [山溪]地势;山河。

⒁ [得道者]实施“仁政”的君主者,...的人,次处特指君主下同。

⒂ [失道者]不实施“仁政”的君主。

⒃ [至]极点。

⒄ [畔]通“叛”,背叛。

⒅ [顺] 归顺,服从⒆[故]所以。

(20)[是]这(21)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君子,这里指能行仁政的君主,即上文所说的“得道者通假字畔,通:"叛",背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知识点汇总
第六单元
21课《孟子》两章
《富贵不能淫》
1.文学常识
孟子,名轲,字子舆。

战国人,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

著有《孟子》一书(注: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著)。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宋朝朱熹把《孟子》《论语》《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2.文章思想内容
本文针对景春所谓的“大丈夫”形象,提出了真正的大丈夫之道,倡导儒家的仁义礼智。

3.重点字词
衍(yǎn)丈夫之冠(guàn)淫(yín)
通假字
往之女家(“女”同“汝”,你。


古今异义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古义:真正,确实:今义:诚实)
父命之(古义:教导,训诲;今义:命令)
丈夫之冠也(古义:成年男子;今义:女子的配偶)
一词多义
戒:戒之曰(告诫);必敬必戒(谨慎)
之:往之女家(动词,到);妾妇之道(助词,的);与民由之(代词,指正道)
词类活用
威武不能屈(使动用法,使屈服。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形容词使动用法;苦:使……痛苦;劳:使……劳累;饿:使……饥饿;空乏:使……受到贫困之苦。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文章思想内容
本文通过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从卑微到显贵的事例和有关道理,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

2.重点字词
舜(shùn)畎(quǎn)亩胶鬲(gé)曾(zēng)益拂(bì)士
通假字:
所以动心忍性(忍,通“韧”,坚韧)
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
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衡,通“横”,梗塞,不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