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城市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城市规划的渊源

3.1 进步党的思想
目标:社会公正、管理经济、政治民主---处于
矛盾中的利益主体的联合----中产阶级 主要观点:
小城镇理想化为具有共同意识的社区,特征为亲密 的面对面交流、优化的邻里关系 城市化、工业化影响下,小的紧密地群体走向了断 裂和分化:家庭、邻里和小城镇联合---非个人的和 市场的脆弱纽带

传统社会关系网络的作用
对于棚户区的拆迁和改造
3 城市经济对劳动力的吸纳

3.1 城市经济结构
个体企业部门—城市街区经济的失业工人组成、
占城市劳动力的25-40%---维持最低生活水平、 居住在桥头堡聚落。 传统杂货店类型的家庭企业—占城市劳动力的 35-45%,主要提供低收入的大众市场---维持家 庭生存需要。 公司,包括资本密集型企业、政府、专业行 业—占城市到动力的15-50%--大多数第三世界 国家作为殖民地的直接产物。

1.2 人口迁移和自然增长
韦伯的研究 农业地区---制造业和商业城镇(短距离) 农场—乡村—城镇—大都市 移民的迁移距离随其目的地规模不同而不同, 城市越大,其吸引移民的影响半径越大。 移民的特征
女性〉男性---婚姻的考虑 年轻人比重大 2/3移民居住时间不超过15年

1.3 新城市的人口结构 1.4 城市化与道德准则

1.1 我们的城市,1937:国家开始重视城市 问题
罗斯福新政 1937 :《我们的城市:他们在国家经济中扮演 的角色》 FHA建立 ---反映了美国一贯奉行的个人主义

1.2 沃斯的评估
P16图1 沃斯的结论:大城市的高人口密度引发了一系
列弊病
2 20世纪新城市区
工业化大都市聚集的原因:各类专业人士必须
3.2 生存经济的维持 3.3 传统亚文化的再加强

分担贫困—相互帮助网络的极端重要性、传统
家庭和部落义务

3.4 扩散与首位
发达国家,如美国,19世纪后期东北部的制造业地带
成为经济主要驱动力和经济增长核心---多大内陆腹地、 资源导向---区域高度专门化 ---典型的核心—外围增长模式 形成了区域的空间组织:城市体系/受城市影响的区域 (城市场) 作用:
涂尔干:1893劳动分工—人类文明由片断走向
有组织 西梅尔:1902 2种社会状态心理学上的关系 萨姆纳:1907民间方式(直觉、无意识)--国 家方式(契约关系、理性认识) P14 表1 前工业社会和城市工业社会的区别

2.1 城市化作为一种生活方式
(美)社会学家刘易斯.沃斯1938 城市化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城市影响社会关系 城市:大尺度、高密度、居民具有异质性的人口 的集聚点。 城市化一方面促进社会进步,另一方面也带来了 负面影响
园城镇 30年代新政时期的新城、绿带镇(政府资助)---60、 70年代 私人建设新城(--资本投资的循环)

4.2 住房政策
FHA:保障抵押,取缔条件较差的房屋,为穷
人提供公共住房,刺激经济发展 各种政策---公共投资于城市物质景观建设,如 州际高速公路计划 佩里的邻里单位---邻里的同质性、限制性的契 约---居住的空间分异

大都市区扩散到区域内陆地区--国家层面上的扩散效应 高等级中心扩散到低等级中心—等级扩散 城市中心扩散到周边地区—内陆式的扩散模式
结果:城市规模-等级理论--哲夫法则 结果:首位城市 第三世界国家:首位度较大---过渡城市化
4 规划的紧迫性
城市“巨型症”---控制大城市的城市化进程,
社区组织的层次
单侧街区----街区社团 防御性邻里、最小命名社区 有限责任社区—拥有制度化保障的称谓和固定界限 的区域,如社区报纸 扩展的有限责任社区


3.4 马赛克文化中的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差异性的原因:
家庭生命周期 职业生产轨迹

社区类型

工人阶级社区、少数民族聚集区、宗族中心---非正 式机会场所,街角帮、教派团体、选区的政治活动

强调面对面的交流---公共学校、社区中心:(美) 亚当斯—赫尔大厦定居工程、聚落住房运动 国家层面:交流和对社会问题的共同认识,可以促 进社会进步-----产生民主资本主义思想


3.2 景观建筑学
奥姆斯特德 美国第一位景观建筑师。 反对城市的高密度和拥挤,试图找回早期幻想的 那种简单、更具有社会责任型的美国生活方式--发展了美国郊区的原形 --试图将乡村纳入城市之中---综合的公园、林荫 大道系统 城市公园规划---城市美化运动—美国的文艺复兴

其他看法:
威廉.曼金:1967 棚户区为城市化、移民、房屋短 缺提供了一个解决方案 克利纳德:1966 亚文化有组织的控制 约翰.特纳

低收入的桥头堡:城市新来者所居住—中心城区 低收入联盟—城市外围地带 中等收入低微的寻求着---靠近传统高尚社区 ---棚户区为一种转型的城市部落

3.1 层域和流动性
层域和规模的区别:层域是衡量一个特定联系
网络的范围,没有明确的地理指标,涉及到国 家层面上人口流动的增长 增长的社会层域 1962 格里尔
个人相互依赖的程度增强 加速了通讯流范围的扩张和容量的增加 形成了国家公民 ----日渐增长的人口流动(相近的社会环境间流动)
社会的变动和空间流动性之间的联系 美国独特的社会动力推动

社区的选择—易于理解、社会关系可以预知的
市区,可以使混乱感最小 城市空间距离、碎化城市化的出现、极化现象出 现(过滤效应、种族隔离和歧视) 现代交通和通讯技术的发展—日渐抬头的地方 主义
3 面向新的社会理论
传统的沃斯的观点:规模、密度、异质性 新的卢格哈德观点:层域、相互作用密度、内部 差异 Size density heterogeneity Scale interactional density internal difference
相互联系,而聚集降低了他们的交通和沟通成 本---城市向心性 城市的分散化和总密度下降(郊区化)--城市 的离心性 现代科技的发展降低了地利生活密度和聚居地 成本

2.1 20世纪70年代日常城市体系的成长(新福特 主义阶段)
日常城市体系
城市密度梯度(密度下降的速度)加大
戈特曼—提出大都市带 1972年
比较城市化 —20世纪不同的道路
(美)布莱恩.贝利 顾朝林等译 商务印书馆 2008
第一章 19世纪工业城市化
1840、1874-1920年 运用社会理论的常规知识对19世纪的工业 城市化进行评判,为以后几章的阐述提供了 背景。 其主要内容包括城市的社会转型、人口社 会运动、城市规划对城市健康和社会生活的 负面影响。

流动性

3.2 相互作用密度
卢格哈德: 第一层次:一个个体在众多角色方面相互认识 第二层次:对他人的人是只是在单一方面 第三层次:功能角色间的相互认识,并没有实 体接触

3.3 内部差异
传统的沃斯的观点:异质性最初来源于外部,
后来被移民不断加强和维持。 各种移民带来的各种种族差异—不同的同化过程 (美国化) 内部差异产生的异质性----文化多元化的统统以 使形态 1972 萨特尔斯—社区、社区边界

韦伯:城市化的好处〉坏处
Baidu Nhomakorabea经济角度:促进国家经济实力的增长 社会角度:自由和进步思想

2 理论体系的出现
问题的出现:城市生活产生什么差异?为什 么形成这些差异? 工业大都市被公认为社会的分水岭。
梅因:1861
家庭依赖性解体,个人责任增加。 土地:乡村为家族共有;城市土地是可交换的 商品。 滕尼斯:1877礼俗社会(家庭关系)---法理社 会(社会关系)
1 城市增长的不同背景
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始终与渐进的窗型和相
互以俩的经济社会变化相伴生;而其发达国家 城市化涉及到的数据更多、移民增长更快,工 业化滞后于城市化,大批移民主要在城市中寻 找最边缘的就业岗位。 第三世界国家的城市郊农村腹地更为健康:健 康、低死亡率、经济改善、公共福利、国际援 助、补贴住房、免费教育---快速城市化的压力 巨大
政府参与更有可能在第三世界城市中实现 第三世界国家城市化的3个关键问题:
移民的本质,外围居住区的角色 城市经济吸收劳动力 政府的努力

2 外围的城市聚落的移民和增长

2.1 移民的后果
传统观点:沃斯式:物质匮乏和流动期望受
挫—个人和社会的组织解体—政治激进和分裂 行为 现实情况:有第一和第二阶段,但无第三阶 段—移民的主流认识是改善生活条件和生活机 遇

2.2 非法棚户区:被抵制的“贫困文化”
非法棚户区—失控的城市外围聚落 20世纪50-60年代
奥斯卡.刘易斯(美人类学家)
贫困文化的特点:
亚文化与更大的社会之间的关系—与社会主流体制 的脱离、非一体化 少数民族聚集区的本质—无组织的高度群落 家庭的本质—多以母亲为核心 个人的态度、价值观和性格构成—宿命论与自卑感、 无历史知识,不具有知识和远见、无阶级意识

4.3 城市发展概念的扩展
《1972国家增长报告》--国家撤出城市建设,私 有化盛行

4.4 多元化问题
城市增长的推动力+对经济发展的期望(各种预 期指标)-----城市政策为这些经济目标服务
第三章 扩散中的转型:第三世界城 市化
第三世界国家的城市化具有不同的城市形式和社 会结果。韦伯的研究表明在1899年西欧和北美之 外的第三世界国家的城市化受到殖民扩张的触角所 及的尺度和范围的限制。在20世纪这种情况发生了 显著的变化,第三世界国家的城市人口剧增,呈现 出与发达国家不同的城市化进程和结果。
1 最显著的社会现象
1899 韦伯《19世纪城市的成长》 现象:
人口在城市集聚、向心。集聚成为普遍趋势
问题:
集聚的驱动力? 集聚的影响? 集聚的趋向? 集聚的后果?

1.1 19世纪城市化的尺度和原因
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劳动分工和专业化程度加大 ----城市人口集聚。社会、经济因素在城市高度集 聚。
中等收入、家庭主义盛行地区----有正式组织、非正 式组织主要因孩子管理而形成 富裕的公寓区和专有的郊区---相互作用有组织的离 优化模式,如社交俱乐部 国际性社区中心---亚文化的强化

4 美国的规划方式
--支持私有化和马赛克文化,而不是提高规划方案 的生产性 4.1 美国的新城
20世纪初为工业企业服务的公司城---规划的郊区城镇 一战期间,工业区建立应急住宅社区---20世纪美国花

3.3 城市美化运动
19世纪末,1893 芝加哥博览会规划 基本理念:将整个城市作为艺术品来设计。通过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综合分区导向进行支持 1902 华盛顿规划 1909 博纳姆的芝加哥规划 地方层次规划:专家咨询、主要市民组成、半独 立的规划委员会
3.3 住房改革 --限制性发挥来调控市场 3.4 规划专业化 --土地利用和居住实体规划会产生人们期待的 社会结果
限制其人口增长(原因:失控的增长会降低生 活水平,产生规模不经济、首位城市的寄生性) 平衡城市分配的侧罗---投资激励计划、增长极 侧罗、区域发展方案(目的:促进城市分散)
5 第三世界边缘区国家城市规划的2 个案例

第二章 20世纪的城市化—北美经验
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分析城市,美国社 会学家只是检点的接受了社会理论学者的传 统成果,美国的城市正在转型,他创造出了 一个崭新的、与众不同的城市化过程以及一 系列截然不同的结果结果
1 大都市集中化的后果
(美)人口统计:标准大都市:一个中心城市及 其周围的县,这些具有都市化的特征,并在经 济和社会上与中心城市有着紧密的联系。
人口和美国未来委员会:美国现在的发展大部 分是由于大都市的自我增长(3/4为自然增长;1/4位移 民)。由于工业化(城乡移民)导致的人口集聚已经 结束。

2.2 变化的原因
当代美国城市的主要特征:规模扩大、流动率增 加、人口密度降低 国家社区—中央政府将进入社会政策领域 后工业社会、后工业经济—高技术、高工资的 高级群体—居住偏好 城市社会空间辩证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