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三国演义》

合集下载

为孩子解读《三国演义》

为孩子解读《三国演义》

为孩子解读《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之一,被誉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被誉为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这部作品描绘了中国历史上黄盖、关羽、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等一干蜚声中外的历史人物,而且在描写人物同时也表现出了公平、忠诚、仁爱等人性所具有的美德和穷凶极恶的恶行。

《三国演义》不仅讲述了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更描绘了当时人物的品行和性格,对于学习历史和了解中国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为孩子解读《三国演义》是十分有意义的。

通过解读《三国演义》,孩子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的历史。

《三国演义》以公元184年至280年的三国时期为背景,讲述了曹操、刘备、孙权等三国群雄之间的政治斗争、军事争霸和各种风雨浩劫,展现了魏蜀吴三国的兴亡史,让读者能够深刻理解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背景、政治形势和人物关系。

通过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孩子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沿革和发展,培养对历史的热爱,并从中汲取实用的道德和智慧。

通过解读《三国演义》,孩子们可以学习到一些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处世之道。

《三国演义》中有很多的故事和段落寓意深刻、饱含哲理,这些对于孩子成长中的品行和性格塑造有着积极的影响。

曹操刺杀吕布之后,面对曹操的宽宏大量,吕布为之感动,决定投降并归附曹操,这种宽大的胸怀和仁义之举对于孩子的心灵成长具有启发性的意义。

又如,关羽对义士不杀之恩去世前托孤给张飞、曹操对待冯俊遇难促使曹操反思等等,都充满了人性的温暖和正能量。

这些故事都能够帮助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懂得如何待人接物,自强不息。

通过解读《三国演义》,孩子们可以培养对文学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三国演义》不仅内容丰富,而且语言流畅、文字优美。

在这部作品里,作者以浑厚磅礴的笔触,描绘出了一个又一个立体的历史人物形象,塑造了一幅又一幅庞大绚丽的历史画卷。

这些层层递进的人物形象和历史情节会激发孩子对历史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也会提高孩子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审美品味。

为孩子解读《三国演义》

为孩子解读《三国演义》

为孩子解读《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不朽的巨著,它讲述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三国时期的故事。这部小说描绘了三国时期的政治斗争、军事纷争和人物性格,深受读者喜爱。对于孩子来说,理解这部小说可能有些困难,但是通过简单的解读,他们也能够领略到这部作品的魅力和价值。

我们可以告诉孩子《三国演义》的故事背景。这部小说的背景是中国历史上的三国时期,大约是在公元220年至280年之间。当时中国的政权已经分裂为三个国家,分别是魏、蜀、吴。这三国之间发生了许多激烈的战争和政治斗争,而且三国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这一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混乱的时期之一。

接下来,我们可以向孩子介绍一些《三国演义》中的主要人物。这部小说中出场人物众多,有关于三国时期的主要领导人物,也有关于普通士兵、文官等的形象。其中最著名的人物当属刘备、关羽、张飞、曹操、孙权等。通过介绍这些人物,可以让孩子对三国时期的政治和社会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我们还可以跟孩子讲解《三国演义》中的一些故事片段,比如三顾茅庐、过五关斩六将、借东风等等。这些故事都非常精彩,通过讲解这些故事,可以让孩子对三国时期的战争、策略和英雄人物有更加直观的了解。

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探讨《三国演义》中所蕴含的思想与价值。这部小说中,有关于忠诚、义气、智慧、勇气等等的主题,这些主题都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思考为什么有些人物能够成为历史上的英雄,而有些人却因为野心、狡诈而失败。通过这样的讨论,可以让孩子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更深入地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观。

通过以上的解读,相信孩子们能够初步了解《三国演义》这部作品的魅力和价值。要全面深入地了解这部小说,还需要长时间的阅读和思考。希望孩子们能够在以后的阅读中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这部伟大的作品。

《三国演义》解读解析 共82页

《三国演义》解读解析 共82页
——(第二十一回)。
◆举贤任能,重用人才
伦理学视角
桃园三结义
◇关羽之义 ◇刘备之义
“桃园三结义”
“念刘备、关羽、张飞,
没有血缘关系的 虽然异姓,既结为兄
人为一定目的而 弟,则同心协力,救
缔约结成的小团 困扶危;上报国家,
体,彼此以兄弟 相称称 “结义”。
下安黎庶;不求同年 同月同日生,只愿同 年同月同日死。皇天
◇刘备以人文为本、宽厚爱民。
◇曹操 “奉天子以从众望”,扯起 “尊汉”的旗帜,乃是考虑人心向背 的决策,因而取得了士族的广泛支持。
◇孙权敬重关爱部属,待部属“情同骨 肉”,“祸福共之”。
袁术不懂争取民心
袁术既无刘备宽厚爱民的仁德,也无曹操“奉天子 以从众望”的策略,更无孙权与部属“祸福共之” 的真诚。据南阳时,“奢淫肆欲,征敛无度,百姓 苦之。”他从孙坚手中得到玉玺,便急于做皇帝, 以为自家“四世三公”,当皇帝是“百姓所归”, “应天顺民”。当皇帝后,“荒侈滋甚”,以致人 心离散,雷薄、陈兰等部将离他而去。后在徐州被 刘备打败,狼狈逃到江亭,只剩老弱残兵一千多人, 最后因粮食尽绝,病重“吐血斗余而死”
《三国演义》
多维文化视角观照
◇历史、政治学视角:作品在对封建王朝分合 循环更替规律的形象描述中,总结揭示了三 国兴亡的经验教训;
◇军事学视角:三国纷争相互攻伐、用兵设谋 取胜的战例,可说是古代兵书计策、战法等 具体形象的演绎。
◇人才学视角 :蕴含有丰富的人才学思想。
◇伦理学视角:在艺术再现各色历史人物形象 时,歌颂了作者心目中的“忠义”英雄,表 现了对理想道德的推崇;也揭示了理想道德 的内在局限性。
从多种文化视角去观照,可有不同 的阐释和新的“发现”, 并将有助

《三国演义》名篇解读

《三国演义》名篇解读

《三国演义》名篇解读
简介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它以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三国时期为背景,主要讲述了三国鼎立的时期,蜀、魏、吴三个国家之间的斗争与智慧。

作为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三国演义》中有许多名篇,通过解读这些名篇,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伟大的作品。

名篇解读
1. 诸葛亮借东风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借东风的一幕可以说是其中最经典的名场面之一。

这一段描述了诸葛亮利用自然力量,通过借东风将火势引向敌方,最终达到了战胜敌人的目的。

这一名篇展现了诸葛亮的智谋和计策,同时也体现了中国古代人对自然力量的深刻理解和运用。

2. 关羽单刀赴会
关羽单刀赴会是《三国演义》中最著名的一段。

在这个场景中,关羽单枪匹马地去投降曹操,表现出了他的忠诚和义气。

尽管他当
时处于敌对阵营,但他不畏强敌,展现出了一个真正的英雄形象。

这一名篇中的情节,使关羽成为历史上备受赞赏和崇敬的人物。

3. 曹操与刘备一面之缘
《三国演义》中,曹操与刘备一面之缘的描写也是非常著名。

在这一幕中,刘备多次以逸待劳,在逃亡时与曹操相遇。

尽管两人
初次见面,但他们互相了解对方的为人和才能。

这一名篇让读者感
受到了两位英雄人物之间的默契和尊重,而不仅仅是简单的敌对关系。

结论
通过解读《三国演义》中的这些名篇,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
这部伟大作品所蕴含的智慧和情感。

这些名篇展现了人物的个性魅
力和智谋,同时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价值观和思想。

《三国演义》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历史背景,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
重要的地位,对后世影响深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霸道之人--曹操
•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 瞒,沛国谯(今安徽亳 县)人。东汉末年政治 家、军事家、诗人。 • “古往今来奸雄第一 奇才”——“宁教天下人 负我,休教我负天下 人”,挟天子以令诸侯, 奸诈多疑,骄横自负。 • “治世之能臣”—— 驻军屯田,兴修水利; 用人唯才,打破世俗门 第观念,网罗地主阶级 中下人物,抑制豪强, 加强集权;精兵法,著 《孙子略解》、《兵法 接要》等书。
现在看到的《三国志通俗演义》版本有以下几种: 1、最早刊本是明嘉靖壬午(1522)刊刻的,全书二 十四卷,二百四十则,尚未分回,题“晋平阳侯陈寿史传、 后学罗本贯中编次”。有弘治甲寅(1494)庸愚子蒋大器 序,嘉靖壬午关中修髯子(张尚德)引。学术界多认为此 本最接近原作,对确定罗贯中时代和《三国》成书时间, 对准确把握罗贯中思想和创作倾向,具有重要价值。 2、《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也称“李评本”, 现存明建阳吴观明刊本、吴郡宝翰楼刊本、清初吴郡绿荫 堂覆明本等,一百二十回,不分卷,有眉批、总批。评语 系明万历、天启年间无锡人叶昼所为,假李卓吾之名。此 本又称“伪李评本”。 3、《笠翁评阅绘像三国志第一才子书》,简称《李 渔评本三国志》,以“伪李评本”为底本,加上李渔大量 眉批,同时还修订文辞,削除论、赞、评,删改诗文,是 《三国演义》的一个比较重要的本子。
相似点 都 用 火 攻 , 以 弱 胜 强
不同点
曹操 7万 袁绍 70多万
焦点:粮草
结果:袁绍大败,曹操平定了北方。 曹操 号称80万 联军(周瑜、诸葛亮) 7万多
焦点:水战
结果:曹军败退,三国鼎立 蜀汉(刘备) 75万 孙吴(陆逊) 10万
焦点:水
刘备大败,蜀汉走向衰亡。
3、结构宏伟壮阔而又严密精巧。以蜀汉为中心, 以三国的矛盾斗争为主线,来组织全书的结构,既写 得曲折多变,而又前后连贯;既有主有从,而又主从 密切配合。
一、为什么学习《三国演义》
从公元前221年开始,一直到公元 1912年结束,一共历时2132年 。在 中国历史上的2132年中,一共有494 个皇帝 。 第一个问题:你最熟悉的朝代是? 第二个问题:你最熟悉的帝王是?
中国文学史上有两个排行榜: 第一次在明末 “四大奇书”: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 《金瓶梅》 第二次在清末“四大名著”: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 《金瓶梅》
主 要 情 节
煮酒论英雄
桃园三结义
白帝托孤孔明班师三归晋秋风五丈原三国演义与“三”、“七” 三顾茅庐、三气周瑜 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 七擒孟获、七路下徐州、 水淹七军、七星坛诸葛祭风等 “七分实事,三分虚构”
三国武将排座次
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 七黄八夏九姜维,曹操排在第十位.
• 从三国的建安到隋朝的统一:一共394年。 • 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说: • 我们不幸而生存于这个时代,我们将何以 为生?又能够以何为生?家国之痛,民族 之哀,中国人说:“宁作太平犬,勿当乱 世人”。 • 我想我们最不愿生活的时代就是这一个时 代——因为这是一个乱世。
• 《三国演义》从乱世开始,仍然结于乱世, 是元末四十余年的乱世给文人留下了刻骨 铭心的感触。是他们对于乱世的反映、反 思与反省。
《三国演义》作者是谁?
第二、非罗贯中:
六、《录鬼簿续编》有罗贯中的介绍:
• 胡适的看法比较可取: • 《三国演义》不是一个人作的,乃是五百 年的演义家的共同作品。……《三国演义》 的作者、修改者、最后的写定者,都是平 凡的陋儒,不是有天才的文学家,也不是 高超的思想家。 • 《三国演义》序
• 罗贯中应当是本书成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参与 者。 • 罗贯中生平材料很少。元末明初无名氏《续录鬼 簿》云:“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 寡合。” • 罗贯中具有多方面艺术才能,除《三国》外, 《水浒传》、《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 演义》、《平妖传》、《小秦王词话》等都署他 的姓名。他还写过戏曲,有杂剧《宋太祖龙虎风 云会》、《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忠正孝子连 环谏》等,今存《宋太祖龙虎风云会》。 • ——文学史上这些都是枉测之辞,不可引以为据。
《三国演义》 三、《三国演义》的成书 1、再说演义: “演”是阐述、表现、介绍、发挥的意思。“义”就是书 的内容、蕴涵的思想和故事情节等等意思。 “演义”一词最早见于《后汉书· 逸民列传· 周党传》: 伏见太原周党、东海王良、山阳王成等,蒙受厚恩,使者 三聘,乃肯就车。及陛见帝廷,党不以礼屈,伏而不谒, 偃蹇骄悍,同时俱逝。党等言语不能演义,武不能死君, 钓采华名,庶几三公之位。 《三国演义序》 罗贯中氏取其书演之,更六十五篇为百二十回。合则联珠, 分则辨物,实有意旨,不发跃如。其必杂以街巷之谭者, 正欲愚夫愚妇共晓共畅之。
• 董卓 :“怨望作诗,杀之有名矣” • 公元156年时,中国的人口是5000万 • 到了公元280年,三国时代结束与国家暂时统一时,全国 人口就只剩下了1600万。 • 曹操《蒿里行》: •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余一,念之断人肠。” • 蔡文姬的《悲愤诗》: • “斩截无孑遗,尸骸相撑拒。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 • “或有骨肉俱,欲言不敢语。失意几微间,辄言‘毙降虏! 要当以亭刃,我曹不活汝!’岂敢惜性命,不堪其詈骂”; • “或便加棰杖,毒痛参并下。旦则号泣行,夜则悲吟坐。 欲死不能得,欲生无一可”; • “城郭为山林,庭宇生荆艾。白骨不知谁,纵横莫覆盖。 出门无人声,豺狼号且吠。茕茕对孤景,怛咤糜肝肺。”

“三雄”:枭雄刘备 英雄孙权 奸雄曹操
枭雄——刘备
英雄——孙权
奸雄——曹操
“三绝”:义绝关羽、智绝诸葛、奸绝曹操

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 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 天地之志也。
曹操
155年 184年 194年 196年 200年 208年 215年 216年 220年 诞生。 被封骑都校尉 ,征讨黃巾贼 之父被杀。 挟天子以令诸侯。 官渡之战,大破袁绍。 赤壁之战大败于孙刘联军。 曹操佔汉中。 进位魏王。 卒于许昌。
3、三国故事在隋代就已广泛流传。 李商隐《骄儿诗》:“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 苏轼《志林》记载:“王彭尝云:深巷中小儿薄劣, 其家厌苦,辄与钱,合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 玄德败,颦蹙眉,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说 明当时说三国故事不仅艺术效果好,而且“拥刘反曹”倾 向已很鲜明。
• 雅斯贝斯 提出“边缘情境 ”: • 指的是当一个人面临绝境——例如死亡、 失败、生离死别时的一种突然的觉醒,这 个时候,与日常生活之间的对话关系出现 了突然的全面的断裂,赖以生存的世界瞬 间瓦解,于是,人们不得不睁开眼睛重新 认识这个熟识的世界。
• 孔尚任《桃花扇小引》: • “场上歌舞,局外指点,知三百年之基业, 隳于何人?败于何事?消于何年?歇于何 地?不独令观者感慨零涕,亦可惩创人心, 为末世之一救。” • 《三国演义》也是在局外指点,“知”中 华“之基业,隳于何人?败于何事?消于 何年?歇于何地?”从而“惩创人心,为 末世之一救。”
• 秦朝末年是2000多万人,到了汉初已经死亡了 70%。 • 西汉末公元2年全国人口是5959万,到了东汉初 的公元57年,人口只有2100万了,死亡了65%。 • 唐代的“安史之乱”,死亡人口也将近全国人口 的二分之一。 • 明朝末年四川原有人口1000万,随着张献忠入川, 人口不满80万。 • 清初嘉定三屠、扬州三日直接屠杀人口过百万。 • 国共大战沈阳战前人口50万,战后不足10万。 • 58—60年官方公布数字是非正常死亡3000万人口。
二、《三国志通俗 演义》的作者
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也称《三国志演义》, 俗称《三国演义》。是我国最有代表性的长篇历 史演义小说。
第一次大量的称“三国演义”是毛宗岗评本。 第二是建国之后,五十年代。
《三国演义》作者是谁?
第一、罗贯中:
一、嘉靖刊本《三国志通俗演义》署着两行字 晋平阳侯陈寿史传 后学罗本贯中编次 二、明高儒的《百川书志》卷六《史部〃野史》 条载: 《三国志通俗演义》二百四[十]卷,晋平阳侯 陈寿史传,明罗本贯中编次 三、蒋大器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序》: 若东原罗贯中以平阳陈寿史传,考诸国史…… 留心损益,目之曰《三国志通俗演义》 弘治七年(1494)
中国古代文学---小说类:
故事起自黄巾起义,终于西晋 统一,反映了魏、 蜀、吴三国的 兴亡,再现了从东汉灵帝中平元年 直至晋武帝太康元年吴亡为止整整 一个世纪(184~280年)间发生 的重大历史事件。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 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主 古今多少事, 题 都付笑谈中。 歌
–四、《三国志传加像序》: –而罗贯中氏则又虑史笔之艰深,难于庸常 之通 晓,而作为传记。 –嘉靖二十七年(1548) –五、诚德堂刻本《新刻京本补遗通俗演义三国 全传》熊清波序: –《三国志》一书,创自陈寿……罗贯中氏又编 为通俗演义,合之明白易晓。 –万历二十四年(1596)
《三国演义》作者是谁?
4、语言精炼畅达,明白如话。 “文不甚深,言不甚俗”——毛宗岗
1、人物性格固定化,缺少发展变化。 2、想像、夸张有时不合情理。 “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鲁迅
220年,曹丕 自称皇帝, 国号魏,定 都洛阳。 魏
蜀 221年,刘备 称帝,国号汉 ,史称蜀汉, 定都成都。
吴 222年,孙 权称王,国 号吴,定都 建业。
• 帝入洛阳,见宫室烧尽,街市荒芜,满目皆是蒿 草,宫院中只有颓墙坏壁,命杨奉且盖小宫居住。 百官朝贺,皆立于荆棘之中。诏改兴平为建安元 年。是岁又大荒。洛阳居民,仅有数百家,无可 为食,尽出城去剥树皮、掘草根食之。尚书郎以 下,皆自出城樵采,多有死于颓墙坏壁之间者。 汉末气运之衰,无甚于此。第14回 • (郭汜、李傕,张济与樊稠)四人各自写职衔献 上,勒要如此官品,帝只得从之。(第10回) • (但是他们还不满意,皇帝只好又封了二百多人) 刻印不及,以锥画之,全不成体统。(第13回) • 李傕说:“不须多言!我两个各不许用军士,只 自并输赢。赢的便把皇帝取去罢了。”(第13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