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级土地规划中的农村居民点用地方式适宜性评价
农村居民点整理适宜性评价研究——以固始县蒋集镇为例

87农村居民点整理适宜性评价研究———以固始县蒋集镇为例陈泽昊(云南财经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云南昆明650000)摘要:将河南省固始县蒋集镇的各村作为研究的对象,通过收集和整理研究对象的有关资料,本文从人地关系、社会、环境要素三个方面来建立对农村居民点整理的适宜性进行评定的指标体系。
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
借助GIS ,采纳多因素综合评定的方法,来对研究区进行农村居民点整理适宜性评价。
关键词:适宜性评价;农村居民点;蒋集镇一、引言土地是在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作用是极其大而多样的。
然而,目前我国可利用的土地特别是耕地非常希缺,且农村土地尤其是农村建设用地浪费十分严重。
按2006年末所统计的户均住宅面积128平方米的标准来计算,那么农村实际空余的住宅面积有61952万平方米。
因此,对农村开展居民点的整治工程成为处理现在我国土地问题的方式之一,农村居民点用地发展的适宜性评价是开展居民点整治的必要前提和基础根据。
国内外学者及研究人员对农村居民点的研究只限于农村居民点整理方法与模式、测算农村居民点整理的潜力、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布置特点和优化等方面。
而研究农村居民点整理的适宜性评价的会少许多。
本文从人地关系、社会、环境3个方面来构建适宜性评定的指标体系,来评价固始县蒋集镇农村居民点整理的适宜性。
二、研究方法:1.查阅文献资料法;2.层次分析法;3.多因素综合分析法;4.聚类分析法三、实例研究———以蒋集镇为例(一)研究区域概况1.地理位置蒋集镇是位于固始县的东北部,距离县城仅19公里,东与陈集、泉河交界,西与李店、洪埠隔河相望,南和分水、沙河铺互邻,北连丰港、徐集两乡,水陆交通特别方便,是县东北的交通枢纽。
距离105国道、312国道都十分近,固陈、固徐公路直通镇内,镇内还设有客运站,可直接联通全国各地。
2.自然条件蒋集镇地势东高西低,地面较平坦,雨水充足,气候宜人,景色优美。
蒋集镇物多样,且自然资源丰富多样。
农村居民点整理适宜性评价及其分区管制

率 三项指 标来表 示 。常 住人 口比率 反 映农 村 居 民点 用 地
的实 际利 用效率 , 农 民人 均 年 收入 衡 量整 理 的经 济基 础 ,
房屋 成新 率反 映整理 的拆迁 补偿 成本 。
基础设施 状况是反 映居民点配套设 施 的完备 程度 的 因 素 。本文选取 道路状况 、 自来水 保证 率 、 宽带/ 电话/ 有线 电 视通达率 三项指标来 衡量农村 居 民| 基础设 施建设状 况 。
积三 项指 标来表 示 。居 民点 分 散 度 反 映居 民点 的离 散 情 况, 土 地 闲置率反 映村 庄 空 闲 用地 的 比例 , 户 均 居 民点 用
地 反映户 均宅基 地 占地 面积 。
特点, 2 0 1 1 年 人均农 村居 民点用 地 为 2 2 2 . 4 2 m / 人。 远 高
开展两 次分 村 的实地调 查 , 调查 范 围涉 及扬 州市 区 中心 城
区外的 1 0 6 个行政村。课题组通过各乡镇政府召集各 行
政村 的村干 部 , 现场 讲 解并 确 认 调查 内容 , 收集 包 括行 政
村基本 情况 ( 土地 闲置 率 、 基础设 施状 况 、 房屋成 新率 等 评
价指标 值 ) 。并从 农户 基 本情 况 、 农 户 对农 村 居 民点 整理
整理 与否 的决策行 为 。因此 , 本文 从整 理政 策 、 人 际交 往 、 生活 习惯 、 经济 压力 四方 面来 评 价农 户 整 理 意愿 的大 小 。 整理政 策包括 民意保 证率 和补 贴满意 度 , 整理 政 策 的顺利
施行 , 需 重点考 虑尊 重 民意 , 并 强化农 户补 贴 ; 人 际 交往 包
意愿及 需求 、 农户 对农 村居 民点整理 政策认 知 等方 面设 计
浅谈村镇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与整治分区规划

浅谈村镇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与整治分区规划作者:钟超来源:《建筑建材装饰》2014年第01期摘要:本文从理论角度分析了村镇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的理论依据、评价方法,并就居民点用地的整治分区规划进行了阐释,旨在通过对科学方法的梳理和探究,为农村居民点用地规划提供技术支持和帮助。
关键字:农村居民点适宜性评价整治分区规划前言随着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发展,农村居民点所占据的城乡建设开发用地的适宜性、合理性需要在新的条件下做一番审视和布局。
土地的集约化、布局合理化成为发展农村生产关系与社会文化,实现农村土地综合利用、有效利用重要整治内容。
农村居民点作为城镇化建设的土地载体,成为土地整治的工作重点和难点。
因此,科学的评价农村居民点用地的适宜性,合理的提出整治分区的规划,既需要结合农村居民实际的用地现状,又需要按照农村建设规划综合评定土地结构和利用类型。
1 农村居民点用地整治的基础1.1整治目的农村经济文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催生出了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与整治规划的命题。
农村居民点的整治规划,已经成为农村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工程,它既是经济发展、新农村建设的客观需求,也是承接现实意义于前瞻性的重要指标。
农村居民点的整治具有实际的目的和意义:(1)实现优美环境、方便交通、舒适居所、健全公共服务设施的结合,建设新农村,全面减少城乡差距。
(2)实现土地利用的合理化、集约化,协调人地关系,达到居住地与农耕地的平衡,在不减少农耕地的情况下,增加建设用地。
(3)通过农村居住点的整治,全面改善居住、生产环境,以实现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提高,推动农村城镇化的发展。
1.2.整治原则农村居民点整治的原则主要有:表:农村居民点整治的原则2 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2.1评价指标的选取方法评价指标的选取方法有多种,每种方法各有其特点,但也有一定的缺陷。
具体方法如下:依据农村居民点用地的适宜性评价所需要研究的方向来确定评价指标的方法叫做范围法。
村镇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与整治分区规划探讨

村镇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与整治分区规划探讨摘要: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农村居民点的整治工作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工作。
在整治农村居民点用地时必须对农村居民点用地进行适宜性评价,然后因地制宜,制定出相应的整治模式,确保农村土地得到集约性使用。
文中从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应性评价和农村居民点用地分区特征来说明城镇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与整治分区的规划。
关键词:农村居民点;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应性评价;农村居民点用地分区特征农村用地由于缺乏系统规划和管理致使土地资源遭到浪费,而城镇的快速发展使得城镇建设面临土地资源供给不足。
为了加强农村土地的集约利用,我国实施了建设新农村、整理农村居民点、规划村镇等活动。
农村居民点整治分区的基础是村镇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的评价,通过对居民点用地的适应性评价和合理的整治分区规划确保土地被节约集约性的使用。
一、村镇农村居民点的界定村镇农村居民点是相对于城市居民点、城镇居民点而言,是城乡建设用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村居民点是农村人口为了生活和生产而聚集的居住场所,是农村人口的归宿地。
但是,由于农村居民点用地缺乏整体系统的规划致使大量土地资源遭到严重的浪费,如住宅基地闲置较多、宅地面低超标等现象。
为了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必须对农村居民点进行整治,以便实现土地的集约性使用。
农村居民点用地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农村居民点用地是农村居民使用的所有土地,如宅基地、耕种地等;狭义的村镇农村居民点用地是农村居民的宅基地,整治农村居民点时要对农村所有闲置地、低效率用地等进行盘点,挖掘出整理潜力,然后对农村居民点用地进行适宜性评价与分区,最后制定出合理、科学的整治模式。
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应性评价由于农村居民点用地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整治,致使许多土地被闲置、被浪费。
完整的、合理的适宜性评价是农村居民点整治的基础。
以下就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适宜性评价的方法就行论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农村居民点整治是为了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和生产方式而采取的一种社会经济行为,受自然、生态和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在整治过程中要因地制宜采取整治模式,建立农村居民点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
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标准

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标准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就是评定土地对于某种用途是否适宜以及适宜的程度,它是进行土地利用决策,科学地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依据土地适宜性评价是通过对土地的自然、经济属性的综合鉴定,阐明土地属性所具有的生产潜力,已经对农、林、牧、渔等各业的适宜性、限制性及其程度差异的评定。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根据土地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属性,研究土地对预定用途的适宜与否、适宜程度及其限制状况。
根据评价的预定用途不同,适宜性评价可分为土地的农业适宜性评价和土地的城市适宜性评价,通过评价阐明区域土地适宜于农、果、林、水产养殖等各业生产以及适宜于城市建设的土地资源及利用不合理的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分布,从而为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调整、土地利用规划分区等提供科学依据。
因此,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土地利用的基础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针对某种特定的用途而对区域土地资源质量的综合评定。
为了保证评价结果的科学性、正确性和实用性,就必须掌握一定的基本原理,遵循一定的评价原则。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基本原理是:在现有的生产力经营水平和特定的土地利用方式条件下,以土地的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相结合作为鉴定指标,通过考察和综合分析土地对各种用途的适宜程度、质量高低及其限制状况等,从而对土地的用途和质量进行分类定级。
二、评价的工作程序土地适宜性评价是一项技术性、综合性很强的工作,涉及多个学科,评价过程较为复杂。
一般而言,土地适宜性评价可分为室内准备及资料收集、适宜性评价、成果整理三个阶段,具体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步骤如下:(1)明确的评价目的(2)组织技术力量及准备评价用品(3)评价对象的选择(4)资料的收集(5)评价因素的选择(6)评价因子极限指标的确定与指标分级(7)评价因子图的制作(8)评价单元的划分(9)评价因素权重的确定(10)土地适宜类的确定(11)土地适宜等的确定(12)土地限制型的确定(13)评价结果的核对(14)面积量算、平差与统计(15)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制作(16)评价成果的分析与评述三、资料收集四、评价方法(一)评价系统的拟定本次实习的评价系统由农业土地适宜类和适宜等两方面组成,其中土地适宜类分为:(1)宜耕土地类(2)宜园土地类(3)宜林土地类(4)不宜土地类;土地适宜等分为:(1)一等地(高度适宜等)(2)二等地(一般适宜等)(3)三等地(勉强适宜等)(二)评价对象的选择为了保证评价工作能做到省时省工省费用,且达到质量好、准确度高的要求,通常应进行评价对象的选择,即根据评价的目的,剔除一些不必要参与评价的土地利用现状类型。
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及现状居民点分类整理研究——以黄陂区为例

Sui t a b i l i t y e v a l u a t i o n a n d s o r t e d
r e a d j u s t me n t o f r u r a l r e s i d e n t i a l a r e a s
NI S h u a i e t a l
一
设 用地 总 面 积 的 3 0 %。 c h i c a l l y f r o m f o u r a s p e c t s o f t o p o g r a p h y s u i t a b i l i t y ,p r o d u c t i o n s u i t — 1 . 2数据 来 源 与 处 理 a b i l i t y ,l i f e s u i ab t i l i t y a n d l a n d u i t l i z a i t o n .B a s e d o n GI S ,d e v e l o p - 研 究 所 用 的黄 陂 区 基 础 数 据 包 括 空 间 数 据 和 属 me n t s u i ab t i l i t y o f r u r a l r e s i d e n t i l a a r e a s wa s e v lu a a t e d .T h e n , 性数 据 两 部 分 。其 中空 间数 据包 括 : 2 0 0 9年 黄 陂 区地 c u r r e n t r u r l r a e s i d e n i t l a a ea r s we r e s o r t e d b a s e d o n e v lu a a t i o n 形 图, 比例 尺 为 1 : 1 0 0 0 0 0 , 以及 黄 陂 区 土 地 利 用 现 状 r e s u l t .T h e es r u l t s h o w s t h a t Hu a n g p i d i s t r i c t i s i f t f o r d e v e l o p - 图,比例尺为 1 : 5 0 0 0 。数据来源 为黄陂 区基 础数据 me n t o f r u r l a r e s i d e n i t l a a r e a s nd a h i g h e r s u i t a b i l i t y a r e a s c o n c e n - 库。对提取 的空 间矢量数据进行转栅格处理 , 转换 为 t r a t e o n he t S O U he t  ̄ r e , o n .C o m b i n i n g w i h t t h e w a y o f s p a t i l a 3 0 m x 3 0 m 的栅 格 数 据 , 用 于进 行 单 因子 评 价 和 综合适 mi g r a t i o n f o r s c a t t e ed r r u r l a r e s i d e n i t l a a r e a s a s s u b s i d i a r y o n e s , 属 性 数 据包 括 : 2 0 0 9年 黄 陂 区乡 镇 、 街 i n t e i r o r r e f o r ma i t o n s h o u l d b e he t ma i n w a y t o r e a d j u s t es r i d e n i t a l 宜性 评 价 分 析 ; a l ' e a s o f Hu a n g p i . 道 的经济发展数据 , 数据来源为 2 0 0 9 ~ 2 0 1 0黄陂 区统 Ke y wo r d s :l a n d u i t l i z a t i o n ;r u r a l r e s i d e n t i a l a ea r s ; 计 年鉴 。数 据 处理 与 空 间分 析基 于 A r c G I S 1 0 . 1 与
村级土地规划中的农村居民点用地方式适宜性评价

RESOURCES/WESTERN RESOURCES2020年第一期土地利用1.引言随着国内农村从小农经济社会朝着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变,再加上社会经济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人们不管是在生产还是生活上,其方式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样的情况下,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具体形式也出现了一些变化。
在这一个阶段的农村土地政策以及土地规划过程当中,由于有一些地区没有对农村居民点用地的适宜性进行充分考虑,出现了盲目“让农民上楼”的情况发生,这无疑是给农民的生活以及生产上带来了一些不便。
有一些地区的农民本来应该“上楼”,但是却因为各种原因最后没有“上楼”,致使土地资源没有得到合理的运用,浪费了土地资源。
国内外有关农村居民点用地的研究,基本上都是集中在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评价以及布局和规划这一些方面。
国外的城市化水准比国内要高出很多,为此国外一般都是研究城市最边缘地区的居民点模式、空间分布、用地增长特点及其原因和土地的利用方式等等。
其最终落脚点就是为了有效减缓因为城市化发展引发的人地矛盾,进而有效带动地区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就好比Anna Haines 跟PHD 就研究了关于管理农村居民点用地发展的四个经常用到的举措——最低规模,购买发展权,转移发展权以及划定保护区域。
在国内有关于这一方面的整理研究基本上都是为了土地的合理使用以及利用率能够得到有效提升。
例如:叶艳妹等人就对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具体形式进行了深入且有效的分析,并提出了四种基本模式,分别是:农村城镇化,自然村缩并,中心村内调以及异地迁移。
对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这一方面的研究也相对较多,主要是对农村居民点的分布基本情况、对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布局以及变化的基本规律进行了分析和比较。
通过网上查找的方式,根据现有的文献能够得知,目前还没有针对通过农民经济能力,就业结构等方面对用地的适宜程度进行的研究。
面对这样的一个基本情况,本文立足于此,对构建农村居民点用地具体形式的适宜程度评价体系进行了分析,旨在给村级土地规划、利用以及整治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基于ArcGIS的神木市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

基于ArcGIS的神木市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神木市是陕西省的一个县级市,位于陕北黄土高原腹地,地处环渭北盆地东南边缘,属黄土高原半干旱区。
该地区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是农村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文将基于ArcGIS地理信息系统,对神木市农村居民点用地进行适宜性评价,以期为农村土地利用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一、研究区概况神木市农村居民点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地区,地势起伏较大,土地类型以黄土为主,气候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研究区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必须综合考虑地形地貌、土壤条件、水资源条件、气候条件和生态环境等因素。
二、评价指标体系1. 地形地貌条件:地形地貌对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有着重要影响。
通过地形地貌对土地利用的限制性进行评价,包括坡度、坡向、高程等因素。
2. 土壤条件:土壤属于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基础条件之一,土壤肥力、土层深度、土壤质地和土壤类型等因素都会影响农村居民点的建设和发展。
3. 水资源条件:水资源是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中的重要因素之一,包括地下水资源和地表水资源,对农村居民点的水源供应和排水条件有重要影响。
4. 气候条件:气候条件对农村居民点用地的适宜性有着重要影响,包括气温、降水、风速等因素。
5. 生态环境条件:生态环境条件对农村居民点用地的适宜性评价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包括植被覆盖、生态环境保护等因素。
三、评价方法1. 数据的获取:利用ArcGIS地理信息系统,获取研究区的地形地貌、土壤、水资源、气候和生态环境等数据。
2. 数据的处理:利用ArcGIS地理信息系统进行数据的叠加分析和空间分析,建立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的空间数据模型。
四、评价结果根据地形地貌、土壤条件、水资源条件、气候条件和生态环境条件,利用ArcGIS地理信息系统进行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得出各评价因素的适宜性等级划分结果,并进行综合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土地科学China Land Science s Vol.26No.1Jan.,2012第26卷第1期2012年1月收稿日期:2011-08-20修稿日期:2011-12-22基金项目: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村镇住宅土地利用分区管制技术研究”(2008BAJ08B03)。
第一作者:徐保根(1963-),男,河南焦作人,博士,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地利用规划与管理。
E-mail:xubaogen@zufe.edu.cnFeasibility Assessment on the Rural Residential Land Use Types in the Land Use Planning at Village-levelXUBao-gen,ZHAOJian-qiang,XUEJi-bin,GUHui-na,FANGAi-jun,DONGChuan-de(InstituteofRealEstate,ZhejiangUniversityofFinance&Economics,Hangzhou310018,China)Abstract:Thepurposeofthispaperistoassessthefeasibilityofruralresidentiallanduseinordertoprovidesufficientreferencesforlanduseplanningatvillagelevelandruralresidentiallandreconsolidation.Methodsusedincludedliteraturereview,expertconsultation,comparativeanalysis,andsumofweights.Theresultsindicatedthatruralresidentiallandusetypesinnewresettlementareascouldbedividedintothreebasicones,i.e.,urban-type,town-typeandcentral-villagetype.Themaininfluencingfactorswerethestructureoffarmers’employment,theeconomiccapacitiesoffarmers,villagecollectivesandthetownandcitythevillagelocates,etc.HuoyutangVillageandXichengVillageinYiwuweretheurban-type;HenggangvillageandBailianVillageinHaiyanwerethetown-typeruralresidentialareas.Itwasconcludedthattheindexsystemandmethodforthesuitabilityassessmentofruralresidentialareashadcertainvalueofapplicationandcouldguidetheruralresidentiallandreconsolidationandlanduseplanningatvillagelevel.Key words:landadminstration;ruralresidentialland;usetypes;suitabilityassessment村级土地规划中的农村居民点用地方式适宜性评价徐保根,赵建强,薛继斌,顾慧娜,方爱军,董传德(浙江财经学院不动产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18)摘要:研究目的:对农村居民点用地方式的适宜性进行评价,为村级土地利用规划和农村土地整治提供依据。
研究方法:文献查阅、专家咨询、对比分析、权重和法。
研究结果:新安置区农村居民点用地方式可分为城镇型、集镇型、中心村型三种基本类型,其主要影响因素有农民就业结构、农民经济实力、村集体经济实力、村所在乡镇和县市的经济实力等;义乌市活鱼塘村和西澄村可建成城镇型农村居民点,海盐县横港村和百联村可建成集镇型农村居民点。
研究结论:建立的农村居民点用地方式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对村级土地利用规划及农村居民点整理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土地管理;农村居民点用地;方式类型;适宜性评价中图分类号:F301.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158(2012)01-0027-0528中国土地科学2012年1月第1期1引言随着中国农村由小农经济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过渡,社会经济制度的转变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并引起农村居民点用地方式的变化。
在当前的农村土地整治和土地规划中,由于有些地区未充分考虑农村居民点用地方式的适宜性,导致盲目“让农民上楼”,给农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不便;有些地方的农民“应该上楼”而没有“上楼”导致土地资源浪费。
国内外关于农村居民点用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评价、空间布局和利用规划等方面。
国外城市化水平高,研究的主要是城市边缘地带的居民点模式、空间分布、用地增长特点及原因和土地利用方式等,目的是为了缓解城市快速发展带来的人地矛盾,促进地区全面发展[1-5],如AnnaHaines和Ph.D[5]研究了管理农村居民点用地发展的4个常用措施———最低规模、购买发展权、转移发展权和划定保护区。
国内关于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研究大多是为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增加有效耕地面积而开展的,研究内容也较多关注于农村居民点整理增加耕地的潜力或对整理模式的探讨[6-9],如叶艳妹等分析了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的运作模式和政策,提出了4种模式:农村城镇化型、自然村缩并型、中心村内调型和异地迁移型[6]。
对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的研究也比较多,主要有农居点的分布现状,讨论农居点空间格局的变化规律及动因,提出空间调整模式,应用多种方法研究不同地域农居点布局的差异[9-13],如李君应用GIS空间分析以及景观指数的定量分析方法,以河南巩义市为研究区域,分析了综合区域环境影响下的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变化特征[13];陈荣清等通过选取14个与农村居民点相关的指标,对现实潜力进行综合评价,认为应根据各区域现实潜力大小来安排农村居民点整理,以便提高整理效率[14]。
从可查到的文献看,目前还没有从农民的经济支付能力、就业结构、区域经济实力等方面来探讨农村居民点用地方式的适宜性问题。
为此,本文试图从这些方面探讨建立农村居民点用地方式的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为村级土地利用规划和农村土地整治提供依据。
2农村居民点用地方式的基本类型开展农村居民点用地方式的适宜性评价,首先应对农村居民点用地方式适宜性的基本类型进行划分。
根据中国对居民点用地供给标准的居民点类型划分,结合当前农村土地整治中新农村建设的区域类型,可把建新区农村居民点用地方式划分为城镇型、集镇型、中心村型三种基本类型。
城镇型农村居民点用地方式是指按照城镇居民点用地要求来规划农村新区,主要考虑生活与生态效用;集镇型农村居民点用地方式是指按照农村集镇的用地要求来规划农村新区,应综合考虑生产效用、生活效用和生态效用;中心村型农村居民点用地方式是指按照一般农村居民点的用地要求来规划农村新区,应重点考虑生产效用和生活效用。
农村居民点用地方式不同,其用地类型与比例、建筑密度、建筑容积率、建筑高度等也不同,其供地标准也不同。
3影响因素及评价指标3.1农民的经济支付能力及其评价指标农村居民点用地方式不同,其住宅建设的成本也有较大差异,一般城镇型农村居民点的住宅建设成本高,中心村型住宅建设成本比较低。
据调查,农民的经济支付能力直接影响其对居住方式的选择愿意。
衡量农民经济支付能力的指标可用村集体农民的人均收入水平来表示。
3.2农民的就业结构及其评价指标根据笔者调查访谈,农民的就业结构对农民居住方式的选择也有重要影响。
若农民从事的是二、三产业,或者已成为职业化农民,则一般愿意选择城镇型居民方式;若农民从事的主要是第一产业,而且还是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则一般不会选择城镇型、集镇型居住方式。
农民的就业结构可用全村农民从事二、三产业的比例来反映。
表1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指标权重与赋分标准Tab.1The weights and assignment standard for the feasibility assessment of rural residential areas 293.3区域经济实力新安置区农村居民点建设,不仅需要建房投资,而且还需要基础设施配套投资,目前建房投资一般由农民支付建房费用,村集体或当地政府给予适当补助;基础设施配套投资一般由村集体或当地政府支付。
根据笔者的访谈调查,村集体或当地政府财政支付能力即区域经济实力,对农村土地整治及新安置区农村居民点用地方式的选择有重要影响,可用村集体经济收入、村所在乡镇及所在县(市)的GDP和人均GDP来反映。
3.4区位条件新安置区农村居民点距城镇的距离、距主干道的距离等区位条件,对农村居民点用地方式也有一定的影响,距城镇的距离、主干道的距离越小,区位条件一般也越好,越有利于城镇型农村居民点建设。
综上所述,村级土地利用规划中农村居民点用地方式适宜性评价的指标应包括:村二三产业与职业农民劳动力比例、村农民人均收入、村集体经济收入、村区位条件、所在乡镇GDP和人均GDP、村所在县(市)GDP和人均GDP等(表1)。
4指标权重与赋分标准通过专家访谈咨询、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等途径和方法,可获得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指标的权重、赋分标准等(表1)。
指标名称非农劳力比例(%)人均收入(104元/人)村集体收入(108元)区位条件所在乡镇人均GDP(104元/人)所在县市人均GDP(104元/人)所在乡镇GDP(108元)所在县市GDP(108元)指标权重0.30.20.050.050.10.10.10.1100—90100—951以上1以上最好8以上8以上10以上100以上90—8095—851—0.91—0.9好7—67—610—9100—9080—6085—600.9—0.80.9—0.8较好6—56—59—890—8060—4060—400.8—0.70.8—0.7一般5—35—38—780—7040—2040—200.7—0.50.7—0.5较差3—13—17—570—5020—020—00.5以下0.5以下差1以下1以下5以下50以下表2待评价行政村居民点用地利用方式评价指标实际状态值Tab.2The actual status of the index of the residential land-use types in the assessed administrative villages活鱼塘村75.01160720.05较好574078353925.00614.00西澄村80.01319014.82较好574078353925.00614.00横港村62.613656126.7好512405682616.49210.23百联村64.61420666.75较好512405682616.49210.23徐保根等:村级土地规划中的农村居民点用地方式适宜性评价指标名称非农劳力比例(%)人均收入(元/人)村集体收入(104元)区位条件所在乡镇人均GDP(元/人)所在县市人均GDP(元/人)所在乡镇GDP(108元)所在县市GDP(108元)30中国土地科学2012年1月第1期5农村居民点用地方式适宜性评价结果及其应用以目前正在开展的义乌市村级土地规划两个试点村活鱼塘村、西澄村为例,并把海盐县横港村、百联村作为比较,开展农村居民点用地方式适宜性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