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政治思想观念

合集下载

儒家孔子的政治思想是主张什么

儒家孔子的政治思想是主张什么

儒家孔子的政治思想是主张什么春秋后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是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

那么你知道这位著名人物他的政治思想是怎样的?如果你想知道可千万别错过了这篇文章哟!答:孔子的政治思想——德治主张。

【思想介绍】同孔子的仁说和礼说相联系,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

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

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

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旅游观念1、孔子的远游观和近游观孔子说:“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意思是君子不要留恋故土,应该通过游学四方来增长见识,实现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由此可知,孔子“重游”,反对“怀居”、“怀土”等心理和行为,甚而把贪恋安居、留恋故土作为君子与小人的分野标志。

但是孔子也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明确表达了他提倡近游的思想。

“父母在,不远游”也是儒家提倡推行孝道、侍奉双亲、注重人伦思想的体现。

那么孔子既“重游”,又反对“远游”、提倡“近游”,岂不是自相矛盾?实则非也。

孔子的近游观和远游观并不矛盾,而是对立统一的,类似于“鱼和熊掌”的关系。

远游与近游,实际上反映了儒家的“忠”与“孝”、报效国家与侍奉双亲的对立统一。

孔子虽然提倡“近游”,但也不一味地排斥远游,虽然主张推行孝道,但更主张“治国平天下”。

到底适宜远游还是近游,取舍标准就是是否“有方”。

事实上,跟从孔子周游列国14年的弟子中就有不少双亲健在者。

孔子反对的只是无正当目的却超出合理程度的“远游”。

孔子的思想_孔子思想有哪些

孔子的思想_孔子思想有哪些

孔子的思想_孔子思想有哪些孔子是春秋的大思想家,孔子的思想成就非常高,那孔子的思想是什么?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孔子的思想是什么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孔子的思想孔子在思想方面的成就非常巨大,他不论在道德方面、政治方面、经济方面,还是在教育方面、美学方面、史学方面、旅游方面以及人生观念上都有着其自身的思想成就。

在道德和政治方面,孔子主张仁说和礼说,主张个人层面上“仁”和“礼”的道德修养和品行,主张以德、礼治国。

他强调人道主义,同时也强调建立一定的秩序和制度。

而孔子的这些思想适用于任何时代,从中可见孔子在思想方面具有一定的先进性。

在经济方面,孔子崇尚重义轻利的义利观,主张在利和义两者中应该更为重视义,在获取利益前要考虑所做的行为是否符合道义。

孔子还重视民生,强调先使百姓富裕再施行教化。

在教育思想方面,孔子主张有教无类,认为每个人都能接受教育,并创办私学,大量招收学生,打破了当时教育方面的垄断。

他还提倡因材施教,主张根据每个人的天赋、兴趣进行不同的教育,强调学生自我思考,教师只需对学生施以引导。

在美学方面,孔子主张“美”和“善”的统一。

他提倡将文学艺术和政治道德两者结合,将文学艺术作为促进社会和政治发展的重要手段。

而在史学方面,孔子主张实事求是地进行历史研究,强调研究历史时要重视事实依据,同时极为反对表里不一、名不副实。

孔子的经济思想孔子的经济思想与我们现今的“经济挂帅”,“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思想可以说是南辕北撤。

针对统治阶层,上层阶级,孔子主张轻利重义、“君子不言利”的经济思想;对于被统治的平民百姓孔子又有仁政富民的经济思想,但这主要是针对农业生产。

“轻利重义”后来也成为儒家的主流思想,影响了后世数代王朝,在儒家独尊的封建社会中禁锢了商业的发展,对中国古代的商业经济发展起了阻碍的作用。

孔子的“见利思义”说,主张人们在追求经济利益之前先考虑是否符合社会的道德规范。

只有不违反道德规范才能求取物质利益。

孔子政治思想主张是什么_孔子的政治思想

孔子政治思想主张是什么_孔子的政治思想

孔子政治思想主张是什么_孔子的政治思想孔子不仅是教育家,更是一名政治家,孔子为了宣传自己的政治思想主张,不怕艰辛去周游列国。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孔子的政治思想主张是什么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孔子的政治思想主张孔子主张为臣要“尽忠”。

尽职尽责,奉公守法。

孔子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论语•八佾》)臣之忠首先表现在不忘恭敬,要“居处恭,执事敬。

”(《论语•子路》)恭发于外表,敬体现在做事,失去恭敬之心,则失人臣之体。

孔子强调为臣者应克尽职守,努力做事,他说:“事君,敬其事而后食。

”(《论语•卫灵公》)食为禄之义,君子出仕,先要做好本职工作,敬事无倦,然后求禄,而不是把衣食俸禄放在首位。

对待君王方面,孔子说:“勿欺也,而犯之。

”(《论语•宪问》)忠直之臣一要不能欺骗主上,事君以诚信;二要勇于匡君之过失,不要阿臾逢迎,知过不谏,忠臣要敢于犯颜但不是欺君。

孔子强调为民要“诚信”,民信则国治。

孔子认为“信”为人必须具备的品质,他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论语•为政》)輗,辕端横木,用以缚轭驾牛,軏,辕端上曲,钩衡以驾马。

车无輗軏,就不可以行走,人而无信,就不可以处世。

人若有信,无论身处何地,都会行而无阻,孔子的学生子张问行,孔子则从修身方面教导他说:“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论语•卫灵公》)蛮貊之邦,指少数民族地区,州里,指教化施行之地。

人以忠信笃敬为先,居未开化之地亦不妨;人无忠信笃敬,居开化之区亦无以立身行事。

非但行事如此,在治国方面,人民守诚信更重要,子贡问政,孔子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论语•颜渊》)孔子认为,三者之中若不得已,先去兵,次去食,“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同上)孔子认为,民无食虽死,但死是人不可避免的,人若失去诚信,虽生而无以自立,不如死之为安。

一国之民若多奸狡少信,国家绝无得治之理。

孔子主要思想总结

孔子主要思想总结

孔子主要思想总结孔子,名丘,字仲尼,又被尊称为孔子先生,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和政治家。

孔子的主要思想是儒学,他的学说深刻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

下面将对孔子的主要思想进行总结。

孔子的主要思想可以概括为“仁政”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他认为,要实现社会和谐与治理,首先应从个人修身做起,通过培养自律和道德品质来达到个人的完善和成就。

孔子提倡“以礼治国”,他认为,通过遵从社会的道德准则,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和社会责任感,才能实现社会秩序的安定。

孔子的修身思想体现在他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与自律。

他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即通过个人的修养来影响和改变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发展。

他认为,个人首先应该注重自身的特质和修养,包括道德、智慧、礼仪等方面的培养。

孔子注重的道德原则包括“仁”、“义”、“礼”、“智”和“信”,他认为这些品德是人们应当追求的目标。

孔子认为,要实现个人的修身,必须要有正确的认识和思想观念,通过学习、思考、反思来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

孔子的家庭伦理思想重视家庭的和谐与相互尊重。

他提倡“孝”,即儿女对父母的敬爱和关心。

孔子认为,孝道是家庭伦理的核心,也是社会和谐的基石之一。

他强调“子欲养而亲不在,使毋仁”,意思是子女如果想要孝顺父母,就必须使父母感到他们是有品德、有能力的人。

孔子还主张家族的尊重和延续,他认为家族不仅是个人的生活和发展的场所,也是血脉相连的亲情纽带。

孔子的政治思想着重于国家的治理和社会的秩序。

他认为,理想的政治是建立在“仁政”之上的。

仁政即以仁爱和道德为核心的政治,孔子认为政治家应当具备道德的高尚品质和为人民着想的精神。

他主张君主应具备德才兼备的品质,通过道德的领导和正确的决策来治理国家。

孔子强调道德的重要性,他认为,政治与道德密不可分,只有具备道德的才能够获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

孔子的教育思想对中国古代以及现代教育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孔子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和造就道德的重要途径。

孔子的思想主张

孔子的思想主张

孔子(551年前后-479年前后),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被尊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奠基人之一,在华夏五千年文明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和儒家学派创始人,被誉为“至圣先师”。

孔子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提倡“仁”的道德伦理观念,主张以德治国。

他认为,只有通过道德修养和教育才能使个人得到全面发展,从而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

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成为中国传统教育的基石,至今仍然被广泛传承和应用。

作为一位政治家,孔子注重治理的道德性。

他主张君主应该以“仁德”来治理国家,而不是以权力和武力来驱使人民。

他对于社会秩序的构建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例如讲求各个阶层之间的和谐、注重教育培养人才等。

他的思想政治理念流传至今,仍然对现代政治有着启示。

除了政治和教育方面的贡献,孔子也对文学艺术有着深入的研究和贡献。

他为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学说被广泛应用于文艺创作中。

他的《论语》被称为儒家经典之一,被公认为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总而言之,孔子的思想和贡献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丰碑。

他的言行和思想被世人广泛传颂,他的教育思想和政治理念对后世影响深远。

孔子被尊为名人的素材,正是因为他的杰出贡献和卓越成就。

孔子的仁政思想

孔子的仁政思想

孔子的仁政思想孔子的思想可以概括为“仁”“礼”,孟子在孔子“仁”的思想上发展了“政”的思想形成并第一次提出了“仁政”的思想。

孔子的“仁”的思想可以概括为“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更恰当地说,是孔子的为政思想。

“学而第一”中说: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为政”第一章即为: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

即以道德来治理国家,也就是以道德来教化臣民,已达到让人民都能“有耻且格”,而反对以法度、刑罚来治理国家。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

因此,孔子的政治思想也包含了他的礼的思想。

让人民都恪守“礼”的约束,以此来使国家有序。

“不学礼,无以立。

”、“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

所以孔子的治国思想叫“德治”或“礼制”。

孟子发挥孔子“仁”学说,明确提出“仁政”的主张。

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就是“爱人”。

因此孟子“仁政”思想的基本精神也是对人民有深切的同情和爱心。

孟子的"仁政"在政治上提倡“以民为本”,孟子认为,对一个国家来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他还说:国君有过错,臣民可以规劝,规劝多次不听,就可以推翻他。

孟子反对兼并战争,他认为战争太残酷,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

在经济上,孟子主张“民有恒产”,让农民有一定的土地使用权,要减轻赋税。

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

孟子认为,仁政的基础是"制民之产",让老百姓有生活上的基本保障,这是政治稳定的基石。

孟子强调保护小农经济,以此来维持和改善老百姓的生计,从而奠定政权稳定的基础。

其具体措施包括"正经界"即实行"井田制""薄税敛"减轻人民负担等政策,以及"不违农时""深耕易耨"等遵循生产规律的主张。

战国时期井田制已遭到彻底破坏,很多农民失去土地,孟子迫切地希望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孔子为政以德思想

孔子为政以德思想

孔子为政以德思想摘要:本文从孔子提出的“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以“仁”为理论基础,以“礼”为上下制约机制,以“人才”为实现途径的政治思想体系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并分析了其现实借鉴意义。

关键词:孔子;为政以德;礼治孔子为实现其变天下无道为天下有道的社会理想,提出了“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并为此建立起了以“仁”为理论基础,以“礼”为上下制约机制,以“人才”为实现途径的政治思想体系,对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的政治形态和吏制建设产生了巨大影响。

有些观点,直至今天,对于增强党风廉政建设,剔除腐败仍具有一定的现实借鉴意义。

一、“为政以德”思想,是孔子为春秋时期新兴的封建领主阶级提出的一条“治国平天下”的政治路线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是中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转型期。

当时以齐桓公为代表的“五霸”到“七雄”等诸候强国的经济、政治体制改革已有百余年历史,新的封建性质的生产关系已经初步确立,生产力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也促使了人们思想观念的解放,使自夏商周以来奴隶主贵族统治的“天命”基础受到严重冲击,改革在各诸候国已成为人心所向、大势所趋之潮流,周王朝的统治,已从自周穆王起的“王道衰微”沦为摇摇欲坠的境地。

这一时期,其实是从奴隶主贵族中分化出来的封建领主阶级的初级革命时期,作为封建领主阶级中的保守知识分子,孔子对春秋社会现实是有深刻认识的,他既看到了周王朝的衰亡已无可救药,更看到了新生阶级的蓬勃生力,而且对其改革从总体上讲是持欢迎态度的,因而他非常赞赏齐相管仲“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壮举,对管仲的改革从总体上是加以肯定的,且认为管仲的改革,不仅仅使齐国富强,人民得到了实惠,更重要的是,改革使人们的思想解放了,社会进步了,因而说:“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论语·宪问》),称管仲“如其仁,如其仁”(同上),对能善用管仲实施改革的齐桓公也大加赞扬,称其“正而不谲”(同上),同样,对子产在郑国推行的一系列改革,包括刑罚改革,也都基本予以肯定,称子产“其行也恭,其事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同上),真正一个“仁人”形象。

孔子在政治上主张什么

孔子在政治上主张什么

孔子在政治上主张什么孔子字仲尼,生活于春秋末期,是著名的思想家,那么孔子在政治上主张什么?下面是为你搜集孔子在政治上主张什么,希望对你有帮助!政治思想上,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在国家中实行仁政,治国之道推崇使用道德和礼教。

这也是后世所说的德治礼治。

孔子的政治思想限定了社会等级,社会阶层分为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人司其职。

孔子的政治思想深受周礼的影响,但当时诸侯国的征战攻伐,严重的破坏了周王朝以来确立的统治制度。

造成了春秋时期精神碰撞,百家争鸣的灿烂文化。

孔子的德治礼治思想也是因为这种历史影响和社会渊源才得以发展成型。

孔子的政治理想主要体现在他的两个政治目标之中,即“小康社会”、“大同社会”。

小康社会是天下为家,人们亲近自己的家庭友人,关爱和自己关系亲近的人,这种社会会产生不同阶层,有贫富差异,但是有着稳定的秩序,讲究礼义仁信,虽是私有制,人分等级,但也各司其职,相安和睦。

大同社会则主张天下为公,是完美的社会,人人无私,人人平等,是公有制的社会,每个人不管出身,不论健康,都是同样的快乐幸福,受到人们的关爱。

这是理想中的世界。

孔子政治思想中的“小康社会”和“大同社会”对后世有巨大的影响。

对之后的政治家、改革家形成自己的政治思想和社会主张影响深远,诸如洪秀全、孙中山等人都有受到孔子政治思想的熏陶影响。

孔子的思想观点孔子在思想方面的成就非常巨大,他不论在道德方面、政治方面、经济方面,还是在教育方面、美学方面、史学方面、旅游方面以及人生观念上都有着其自身的思想成就。

在道德和政治方面,孔子主张仁说和礼说,主张个人层面上“仁”和“礼”的道德修养和品行,主张以德、礼治国。

他强调人道主义,同时也强调建立一定的秩序和制度。

而孔子的这些思想适用于任何时代,从中可见孔子在思想方面具有一定的先进性。

在经济方面,孔子崇尚重义轻利的义利观,主张在利和义两者中应该更为重视义,在获取利益前要考虑所做的行为是否符合道义。

孔子还重视民生,强调先使百姓富裕再施行教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家孔子的政治思想观念
儒家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最早、影响最为广泛的一学派,其创始人是孔子。

他以后,"儒"又成了以孔子学说为宗旨而形成学派时的称谓。

生于春秋晚期的孔子系统地整理,继承和丰富了以往的历史遗产,创立了以仁礼为核心的政治思想。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

相信人道主义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

而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主要反映在他与弟子的言论集《论语》一书中,另外"六经"也反映了这一政治思想。

孔子死后,他的弟子们由于思想上的分歧,或对孔子学说理解的各异,出现了各立门户的情况,孔门分化了。

分化的情况,韩非在《显学》中说:"儒分为八",即分为八个派别。

战国时期的许多学者都出自孔门,如墨家的创始人墨翟,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等等。

两汉以后,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逐渐成为中国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思想,成为我们民族的传统政治观点的主干。

孔子的政治思想观念较为保守,他重视传统,注重继承。

曾说他自己:"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对于礼与仁作了系统的阐述,并构成了孔学的理论基石。

他特别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以及“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政治和伦理结合。

对儒家说来,政治是伦理的扩大,伦理是政治的基础,孔子说:"其为人也孝梯,犯上作乱者鲜矣。

"(《论语,学而》)忠是孝的扩大。

他们认为修身、齐家是治国、平天下的前提。

理想的君和"圣"是一致的,政和"正"是相联的,儒家所提倡的"礼",既是政治准则又是道德规范。

在“德治”方面,孔子相信只要执政者在伦理道德做出了榜样,政治自然就能搞好。

当然,在天与人的关系上,重于人事,虚于天命。

从孔子起就不大探究"无"或自然的奥秘,《论语》记载"子不语,怪、力乱、神。

"(《述而》)他的弟子子贡说:"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公冶长》)可见孔于是很少讲关于夭命鬼神一类的问题。

一、“仁”义之说
孔子继承了前人的观念,把尊亲敬长、爱及民众,忠于君主和仪文美德都称为仁,并且把它发展成为系统的仁说。

提出要推己及人。

他说:"失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雍也》)就是自己想站得住、行得通,也要使别人能做得到这一步。

又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颜渊》)把这两个方面合起来,叫着"忠恕"之道,也就是"仁道"。

这是一种忍让和与人为善的精神。

孔子把它提到"一以贯之"的"吾道",即贯串一切的核心观念或孔学的根本宗旨。

二、“礼治”的推行
孔子主张推行“礼治”的言论很多。

如在他回答言偃之问时,就明确表示:“夫礼,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圣人以礼示之,故天下国家可得而正也。

”又如颜渊“请问其目”,孔子又答道:“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礼和仪又是统一的,礼是根本的,仪是从属的,仪是礼的"节文"或形式,或者说仪是用行动规范和礼节的形式来巩固和体现社会的秩序和制度。

因此,礼的实现既靠强制的力量,又靠习俗力量,是内外结合,所以礼又和乐相连。

孔子,"克已复礼"实际上是主张建立如周朝一样的"礼仪社会",即"秩序和制度社会"。

孔子主张"为国以礼"(《先进》)。

即用礼来治国。

就是主张建立一种"礼制",
也就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的社会。

在《礼记
·衷公问》中还记载孔子的一一段话,他说:"为政先礼,礼其政之本欤!、他认为治国首要的是礼,礼是治国之本。

而孔子崇尚的礼又是周礼。

三、“德治”观念
在治国的方略上,孔子主张"为政以德"。

他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为政》)很明显,他认为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

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实行德治的具体办法:重教化,轻刑罚。

郑国出现许多"盗贼",聚集在芦苇丛中。

执政者太叔发兵攻剿,把人全杀光了。

对这伴事,孔子的意见:治事光靠宽大不行,只有严厉也不行。

应当是么"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

"(《左传》昭公二十年)认为宽猛相济,政事才会谐和。

宽猛结合,就是文武两手并用,德治与刑治互相补充。

反对过度榨取,主张"使民也义"。

提出平均主义的经济主张。

他说:"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季氏》)
为政需正己。

孔子认为要治国正人,必先正已,正己才能正人。

他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子路》)所以孔子主张统治者一定要是德高望重、身体力行的"君子",君和师应当是一体。

举贤才。

与孔子的德治思想相联系,他认为国君要治平天下,就必须举贤任能,发现和提拔优秀人才,参与国事。

他的弟子仲弓问他如何搞好政治,他回答的要点之一,即"举贤才"。

简而言之,贤才就是要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和治国才能。

这是一个德才兼备标准。

总的来说,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虽然有的说法和想法是荒唐、让人质疑的,但在那样的时代终究无人超越他的作为。

其政治思想观念至今对我国的发展又着影响。

(注: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

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