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拼接)
故宫的建筑工艺古代技术与美学的完美结合

故宫的建筑工艺古代技术与美学的完美结合故宫是中国最著名的古代宫殿之一,其建筑工艺展示了古代技术与美学的完美结合。
作为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故宫的建筑工艺体现了中国古代工艺技术的高度发展和独特魅力。
故宫的建筑工艺采用了众多的传统技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木结构工艺。
在古代中国,木材被广泛建筑中使用,而故宫的建筑工艺则将木材工艺发挥到了极致。
故宫的建筑结构复杂而精细,采用了榫卯结构和斗拱相承的特殊技术。
这种结构方法不使用任何金属连接件,完全凭借木材的榫卯融合,使得整个建筑结构稳定而坚固。
这一木结构工艺的应用,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工匠的智慧,也为故宫的精美建筑形式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故宫的建筑工艺还表现了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细腻与精致。
宫殿的屋檐、门窗、雕梁画栋等元素,都蕴含着丰富的艺术价值。
特别是屋脊上的瓦当,经过精心雕刻,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动植物形象,形态优美,栩栩如生。
这些细致的装饰工艺,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师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和纯熟的艺术技巧。
通过精心设计和杰出的工艺,故宫的建筑工艺体现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致美学和浓厚文化内涵。
另外,故宫的建筑工艺还注重色彩的运用。
故宫的墙壁多以红色为主色调,这是中国传统宫殿建筑中的一大特点。
红色被视为吉祥、喜庆的象征,也彰显了皇权的威严和尊贵。
在红色基调的映衬下,故宫的金黄色琉璃瓦在阳光的照射下闪耀着夺目的光芒。
这种色彩运用不仅让故宫建筑更加富丽堂皇,也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色彩的独特感知和追求。
此外,故宫的建筑工艺还注重对称与平衡的原则。
宫殿的布局和整体结构,都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师对对称美的追求。
例如,故宫的大殿和其他建筑物均是以中轴线为对称轴进行布局,左右对称,整体呈现出庄严肃穆的气势。
这种对称布局不仅使得故宫的建筑风格统一而和谐,也彰显了中国古代建筑师对平衡和谐的追求。
总结起来,故宫的建筑工艺展示了古代技术与美学的完美结合。
其木结构工艺、细腻的装饰工艺、精选的色彩运用以及对称与平衡的布局原则,都使得故宫成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杰作。
中国古代地庭院建筑艺术

中国古代的庭院建筑艺术一、庭院的布局①庭院式的组群布局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这就是每一处住宅、宫殿、官衙、寺庙等建筑,都是由若干单座建筑和一些围廊、围墙之类环绕成一个个庭院而组成的。
一般地说,多数庭院都是前后串连起来,通过前院到达后院,这是中国封建社会“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思想意识的产物。
家中主要人物,或者应和外界隔绝的人物(如贵族家庭的少女),就往往生活在离外门很远的庭院里,这就形成一院又一院层层深入的空间组织。
“庭院深深深几许?”“侯门深似海”就都形象地说明了中国建筑在布局上的重要特征。
同时,这种庭院式的组群与布局,一般都是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
比较重要的建筑都安置在纵轴线上,次要房屋安置在它左右两侧的横轴线上,北京故宫的组群布局和北方的四合院是最能体现这一组群布局原则的典型实例。
这种布局是和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法和礼教制度密切相关的。
它最便于根据封建的宗法和等级观念,使尊卑、长幼男女、主仆之间在住房上也体现出明显的差别。
②建筑的平面布局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基本上有两种平面布局的方式:一种是庄严雄伟,整齐对称。
举凡帝王的京都、皇宫、坛庙、陵寝,衙署厅堂、王府、宅第,宗教的寺院、宫观以及祠堂、会馆等等,大都是采取前一种形式。
其平面布局的特点是有一条明显的中轴线,在中轴线上布置主要的建筑物,在中轴线的两旁布置陪衬的建筑物。
这种布局主次分明,左右对称。
以北京的寺庙为例,在它的中轴线上最前有影壁或牌楼,然后是山门,山门以内有前殿、其后为大殿(或称大雄宝殿),再后为后殿及藏经楼等。
这种庄严雄伟、整齐对称、以陪衬为主的方式完全满足了统治者和神佛教义对于礼敬崇高、庄严肃穆的需要,所以几千年来一直相传沿袭,并且逐步加以完善。
另一种布局方式则与之相反,不求整齐划一,不用左右对称,因地制宜,相宜布置。
举凡风景园林、民居房舍以及山村水镇等等,大都采用这种形式。
其布局的方法是按照山川形势、地理环境和自然的条件等灵活布局。
中国古代拼接方法

中国古代拼接方法
中国古代拼接方法有很多种,下面列举几种常见的:
1. 对接拼接:将两块或多块物料的对接部分相互嵌套,通过榫卯、卯榫、榫头等方式进行连接。
这种方法常用于木结构建筑中,如榫卯结构的木屋、木桥等。
2. 缝合拼接:将两块或多块物料的边缘部分相互缝合,通过针线、线扣等方式进行连接。
这种方法常用于纺织品、皮革制品等的制作中。
3. 粘合拼接:将两块或多块物料的表面涂上胶水或粘合剂,然后将它们粘合在一起。
这种方法常用于陶瓷、玻璃等材料的拼接中。
4. 焊接拼接:将两块或多块金属物料的表面加热至熔化状态,然后使它们相互融合在一起。
这种方法常用于金属制品的制作中。
5. 衔接拼接:将两块或多块物料的特定部分进行凹凸相互衔接,通过插入或套接等方式进行连接。
这种方法常用于陶瓷、石材等制品的拼接中。
这些古代拼接方法在中国的历史中得到广泛应用,并逐渐演化出多种特色的拼接技术和工艺。
中国古建筑(环艺) PPT

科学性-永定土楼
5
艺术性-古代园林
6
中国古代建筑的基础知识
北京典型的四合院 住宅,可以说是一 个中国封建大家庭 在建筑上的缩影
7
从历史上看,我国古代建筑经历了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8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
可以互相讨论下,但要小声点
9
原 始 社 会
在原始社会里,我们的祖先从 穴居、巢居开始,逐步地掌握 了一些营建房屋的技术,并利 用天然材料。如木材、石材等, 创造了原始的木架建筑,形成 了最早的房屋。
面阔间数越多建筑物级别越高。为保持建筑物正 中开门的特征,所以一般面阔间数为奇数。在间数 中,往往以“九五”象征帝王之尊(面阔九间,进 深五间)。
27
面 阔 五 间(六根柱子面阔五间)
28
(3)台基(基座)
高出地面的建筑物底座。
鹿回头
高台基高于低台基; 级数多高于级数少; 汉白玉高于其他台基; 须弥座高于其他台基; 有栏杆栏板高于无栏杆栏
10
从夏朝开始,中国进入 奴隶社会
商朝后期,奴隶主们已 经开始建造大规模的宫 室和陵墓。
到了西周以后的春秋时 代,统治阶级营造了许 多以宫室为中心的大小 城市,这些城市的城壁 用夯土筑造,宫室则多 建在高大的夯土台上。
原来简单的木构架,经 过商、周以来的不断改 进,从此成为中国建筑 的主要结构方式
板。
29
须弥座台基与汉白玉台基
30
中国古代建筑的建筑思想
1、四种观念 (1)天人合一的观念; (2)敬天祀祖的礼制观念; (3)以皇权为核心的等级观念; (4)以家长为中心的家族思想。
2、两大特色 (1)平面构图。(2)木结构建筑,并辅以砖 瓦。
中国古代拼接方法

中国古代的拼接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榫卯结构:榫卯结构是中国木工技术中最常用的一种拼接方法。
它通过在两个或多个木材的端面上雕刻出榫和卯,然后将它们相互嵌合,形成稳固的连接。
榫卯结构广泛应用于建筑、家具和木质工艺品中。
2. 斗拱结构:斗拱结构是中国古代建筑中常见的一种拼接方法。
它通过将多个石块或木材按照特定的形状相互拼接,在建筑物的梁柱之间形成弯曲的结构,增加了建筑物的稳固性和美观性。
3. 鞍口榫结构:鞍口榫结构是中国古代木工技术中的一种高级拼接方法。
它通过在木材的端面上雕刻出特殊形状的凹槽和凸起,然后将它们相互嵌合,形成紧密的连接。
鞍口榫结构常用于制作高档家具和建筑构件。
4. 箩卜头结构:箩卜头结构是中国古代木工技术中的一种特殊拼接方法。
它通过在木材的端面上雕刻出圆形的凹槽和凸起,然后将它们相互嵌合,形成紧密的连接。
箩卜头结构常用于制作漏斗、盖子和容器等物品。
这些古代拼接方法在中国传统建筑、家具和工艺品中得到广泛应用,并且对现代木工技术仍然有很大的影响。
1。
中国古代的庭院建筑艺术

中国古代的庭院建筑艺术一、庭院的布局①庭院式的组群布局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这就是每一处住宅、宫殿、官衙、寺庙等建筑,都是由若干单座建筑和一些围廊、围墙之类环绕成一个个庭院而组成的。
一般地说,多数庭院都是前后串连起来,通过前院到达后院,这是中国封建社会“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思想意识的产物。
家中主要人物,或者应和外界隔绝的人物(如贵族家庭的少女),就往往生活在离外门很远的庭院里,这就形成一院又一院层层深入的空间组织。
“庭院深深深几许?”“侯门深似海”就都形象地说明了中国建筑在布局上的重要特征。
同时,这种庭院式的组群与布局,一般都是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
比较重要的建筑都安置在纵轴线上,次要房屋安置在它左右两侧的横轴线上,北京故宫的组群布局和北方的四合院是最能体现这一组群布局原则的典型实例。
这种布局是和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法和礼教制度密切相关的。
它最便于根据封建的宗法和等级观念,使尊卑、长幼男女、主仆之间在住房上也体现出明显的差别。
②建筑的平面布局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基本上有两种平面布局的方式:一种是庄严雄伟,整齐对称。
举凡帝王的京都、皇宫、坛庙、陵寝,衙署厅堂、王府、宅第,宗教的寺院、宫观以及祠堂、会馆等等,大都是采取前一种形式。
其平面布局的特点是有一条明显的中轴线,在中轴线上布置主要的建筑物,在中轴线的两旁布置陪衬的建筑物。
这种布局主次分明,左右对称。
以北京的寺庙为例,在它的中轴线上最前有影壁或牌楼,然后是山门,山门以内有前殿、其后为大殿(或称大雄宝殿),再后为后殿及藏经楼等。
这种庄严雄伟、整齐对称、以陪衬为主的方式完全满足了统治者和神佛教义对于礼敬崇高、庄严肃穆的需要,所以几千年来一直相传沿袭,并且逐步加以完善。
另一种布局方式则与之相反,不求整齐划一,不用左右对称,因地制宜,相宜布置。
举凡风景园林、民居房舍以及山村水镇等等,大都采用这种形式。
其布局的方法是按照山川形势、地理环境和自然的条件等灵活布局。
中国古代建筑的美学特征

中国古代建筑的美学特征
一、审美意识的独特性
中国古代建筑的审美意识注重整体和谐、天人合一的理念。
古代建筑
注重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力求营造出与自然相协调的美感。
同时,中
国古代建筑也注重与人文环境的结合,建筑的设计和布局常常受到风水学
的影响,追求祥瑞吉祥的寓意。
二、建筑布局的对称性和规整性
中国古代建筑的布局通常追求对称、规整和整体的均衡美。
建筑的平
面布局通常采用中轴线对称布局,即所谓的“三间式”布局,指的是中间
的主体建筑和两侧的辅助建筑之间通过轴线对称排列。
这种布局形式体现
了一种规整的美学观念。
三、建筑材料和结构的精细性
中国古代建筑注重结构安全和材料精细。
木结构是古代建筑的主要结
构形式,通过工匠的巧妙设计和拼接技术,使建筑具有坚固的结构,又能
保持轻巧灵活的特点。
在建筑材料方面,中国古代建筑常使用砖石、木材、瓦片等材料,这些材料经过精心的处理和加工,使建筑具有雅致的质感。
四、装饰艺术的丰富性
五、园林建筑的理念和技艺
中国古代园林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园林建筑融
入了诗词、绘画、音乐等多种艺术形式,注重创造一种追求自然和谐的环境。
园林建筑以山水为主题,以石雕、假山、亭台楼阁、廊桥流水等手法
表达出自然景观的美感。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建筑的美学特征是以整体和谐、平衡美、装饰精雕细琢、追求自然和谐等特点为主。
这些美学特征既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民的审美情趣,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中国古建筑组合方式

中国古建筑的组合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院落式组合**:这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最为常见的方式。
多个庭院和建筑相连组成,常用于宫殿、寺庙、府邸等大型建筑。
通过院落的布局和建筑的位置来表达权威、尊贵和崇高的意义。
2. **串联式组合**:这种组合方式常见于山地建筑,如福建土楼。
由于地势的限制,建筑采用串联的方式,一楼托二楼,层层叠叠,外观独特。
3. **群组式组合**:这种方式主要见于宫殿建筑群中,以主殿为中心,配以廊、庑、楼、阁等建筑,形成一组严谨的建筑群。
如故宫的建筑群,以乾清宫为中心,左右对称,层层展开。
4. **自由式组合**:这种组合方式常见于园林建筑,建筑师遵循自然地形,结合山水、花木、石材等自然元素,创造出灵活多变的建筑空间。
如苏州的拙政园和留园等。
以上就是中国古建筑的几种组合方式,这些方式不仅反映了古代人们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也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合院,又称四合房, 是中国汉族的一种 传统合院式建筑,其格局为一个院子四面建 有房屋,通常由正房、东西厢房和倒座房组 成,从四面将庭院合围在中间,故名四合院。 四合院就是三合院前面有加门房的屋舍 来封闭。若呈“口”字形的称为一进院落; “日”字形的称为二进院落;“目”字形的 称为三进院落。 一般而言,大宅院中,第一 进为门屋,第二进是厅堂,第三进或后进为 私室或闺房,是妇女或眷属的活动空间,一 般人不得随意进入,难怪古人有诗云:“庭 院深深深几许”。
中国古代建筑
中国古代建筑的类型?
1 宫 殿 建 筑 2 佛 教 建 筑
3 园 林 建 筑
4 民 居 建 筑
巍峨壮丽的宫殿建筑
故宫
• 故宫,又称紫禁城,是明清两 朝的宫殿,为我国现存最大最 完整的古建筑群。
它规模浩大,占地约72万多平方米,共有宫殿8704间, 都是木结构、黄琉璃瓦顶、青白石底座,饰以金碧辉 煌的彩画。故宫中有三大殿、四门。
诗情画意的园林建筑
• 始于春秋时期的吴国建都姑苏 时,到清末苏州已有各色园林 一百七十多处,现保存完整的 有六十多处。 • 占地面积不大,但以意境见长, 以独具匠心的艺术手法在有限 的空间内点缀安排,移步换景, 变化无穷。 • 1997年苏州古典园林作为中 国园林的代表被列入《世界遗 产名录》,是中华园林文化的 翘楚。
•
天井住宅的基本形式有两种,一种是由 三面房屋一面墙组成,正屋三开间居中,两 边各为一开间的厢房,前面为高墙,墙上开 门。在浙江将这种形式称为“三间两搭厢”。 也有正房不止三开间,厢房不止一间的,那 么按它们的间数分别称为五间两厢、五间四 厢、七间四厢等。中央的天井也随着间数的 加多而增大。 • 另一种是四面都是房围合而成的天井院, 在浙江称为“对合”。这里的正房称上房, 隔天井靠街 的称下房,大门多开在下房的中 央开间。
苏州园林
留 园
狮子林
沧浪亭
苏州园林景观
网师园 拙政园 环秀山庄
怡园
中国古建筑形式特征
中国古代建筑在建筑形态上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中国建 筑所特有的 大屋顶。因为中国建筑釆用的是木结构体系, 用木料构成的屋顶部分 在房屋的总体型中就相对地显得 大些,房屋的面积越大,它们的屋顶 也越高大。这种屋 顶不但体型硕大,而且还是曲面形的,屋顶四面的 屋檐 也是两头高于中间,整个屋檐形成一条曲线,这也是中 国建筑所 特有的。在欧洲一些国家的乡村也有许多木结 构的农舍,它们的屋顶 也很大,有的屋顶高度甚至相当 于屋身部分的三倍,看上去比中国建 筑的屋顶还要高大, 但屋顶面和屋檐都是笔直的。硕大的屋顶,经过曲面、 曲线的处理,显得不那么沉重和笨拙,再 加上一些装饰, 这样的大屋顶甚至成了中国古代建筑富有情趣的一个 部 分。
•
紫禁城是中国明、清两代24个皇帝的皇宫。明 朝第三位皇帝朱棣迁都北京,开始营造紫禁城宫 殿,至明永乐十八(1420年)落成。依照中国古 代星象学,紫微垣位于中天,乃天帝所居,天人 对应,是以皇帝的居所又称紫禁城。据统计,在 紫禁 城内所有建筑总共有近千幢房屋。 • 从历代皇宫建筑群的规划可以看到,帝王处理 政务的殿堂总是放 在宫城的前面,称为前朝;生 活起居部分放在后面,称为后寝或后宫; 这种合 乎实际功能需要的前朝后寝的布局成了历代皇宫 的基本格局。 明朝的紫禁城也是这样,在这里, 属于前朝部分的主要有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 位于中轴线的前部,它们是皇帝在重大礼仪和节 日召见朝 廷文武百官,举行盛大典礼的地方,不 但有庞大的殿堂和广阔的庭院, 还要有做各项准 备和作为储存设备的众多配殿与廊庑。
•
布达拉宫
西藏拉萨的 布达拉宫建于唐 朝初,这座宫殿 外观13层,内为 9层,高200多米化活动中心。
布达拉宫
于17世纪重建后,成为历代达赖喇嘛的冬宫居所,为西藏政 教合一的统治中心。
全寺为木质框架式 结构,依照力学原 理,半插横梁为基, 巧借岩石暗托,梁 柱上下一体,廊栏 左右紧联
山 西 悬 空 寺 (北 魏)
福建寺庙建筑屋顶
中国佛教的庙宇和道教的庙堂建筑 ,大多数在 山中或高山顶建造庙观。其主要目的是登高远望, 僧人道士进行修行,环境好,一是敬神;二是迎 接神仙;三是一尘不染;四是长生不老;五是它 能与世隔绝。同时,还使广大信士登入空门,引 其入胜,思想开阔,使人神往,体现仙境高不可 攀,令人向往的意境。
长城是古代中国在不同 时期为抵御塞北游牧部 落联盟侵袭而修筑的规 模浩大的军事工程的统 称。
城防建筑
南京城墙(明代)
城防建筑
俗称明城墙,历时21年 建成,入选世界纪录协会世 界第一大城墙。
南京明城墙是中国古代军 事防御设施、城垣建造技术集 大成之作。
天坛
祭祀建筑
明十三陵
陵墓建筑
北京四合院与紫禁城
中国古建筑釆用木结构体系。因此与西方建筑相比,建筑 个体的平面多为简单的矩形,单纯而规整,形体也并不高大。 普通的住房,寺庙的佛殿,园林的厅堂,宫殿殿堂莫不如此。 相比而言,即使是宫城 中的宫殿也没有罗马的浴场、高直的 教堂那样复杂的平面构成和雄伟 的外观形象。宫殿、寺庙、 园林、住宅各类建筑不同的功能上的需求, 不靠单体建筑的 平面和体形,而是依靠它们所组成的不同群体来适应 和满足。 如果说西方古代建筑艺术主要体现在个体建筑所表现的宏伟 与壮丽上,那么中国古建筑艺术则主要表现在建筑群体所表现 出来的 博大与壮观。
中和殿
保和殿
神武门 午门
明时称之为玄武门,后妃及皇室人员 出入所用,皇帝选秀,1924年傅仪也 由此门被驱逐出去 。
看图总结故宫的特点
对称
庄严肃穆的佛教建筑
占地面积13万多平方米,高110余米, 东西长360多米,山下海拔3650米
八、佛寺与佛殿
在中国,占主要地位的佛教建筑还不是石窟而是 大量的佛教寺庙。
•
后寝部分有处于中轴线上的乾清、交泰、 坤宁三座宫,它们是皇帝、皇后生活起居 和处理日常公务及举行内朝小礼仪的场所。 三宫的 两边有供太后、太妃居住的西六宫; 供皇妃居住的东六宫和供皇太子 居住的东 西六所,供宗教与祭祀用的一些殿堂,供 皇帝休息、游乐的 御花园以及大量服务性 建筑也散布在后寝区里。所有这些前朝、 后寝 两部分的各种建筑都按照它们不同的 功能和性质分别组成一个又一个院落,前 后左右并列在一起,相互之间既有分隔, 又有甬道相联,组 成庞大规模的皇宫建筑 群。
乾清宫
乾清宫明清两代皇帝在紫禁城中处理日 常政事的地方。明朝的十四个皇帝和清 朝的顺治、康熙都以乾清宫为寝宫。
太和殿鸱吻
吻兽高达3.5米
这些走兽排列着单行队,挺立在垂脊的前端,走兽的领头是一 位骑禽的“仙人”,它们的安放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只有太和殿 才能齐全。中和殿、保和殿都是9个。其他殿上的小兽按级递减。 天安门上也是9个小兽。
北京故宫三大殿:
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图为模型
太和殿 (金銮宝殿)
东西63米,南北35米,长宽之 比为9:5,皇帝即位、婚礼、 生日、元旦都是在这里过。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皇 帝上朝唱所,通 常 此举 行盛大典礼,如皇帝登 极即位、皇帝大婚、册 立皇后、命将出征。清 初,还曾在太和殿举行 新进士的殿试,是中国 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大殿。
寺院的大门、供奉天王的天王殿、供奉佛与菩萨像 的大雄宝殿、诵经修 行的法堂与经楼,按佛教的规则 先后排列在寺院的南北中轴线上,在 它们的两边和四 周布置着待客、存物、僧人居住和生活用房。有的寺 院还在前院两边建有悬挂钟、鼓的钟楼与鼓楼,在中 轴线上或两边加建观音殿、毗卢殿等殿堂。总之,佛 寺的发展并没有打破这种院落式的建筑格局。现在留 存下来的早期寺院,如河北正定的隆兴寺、天津蓟县 的独乐寺、浙江宁波的保国寺、天童寺都是这样的布 局。 • 四合院的群组适应了佛教的要求,群组中的建筑 同样也满足了供奉佛像和进行佛事活动的需要,所以, 中国传统的殿堂建筑也成了佛寺殿堂的形式。山西五 台山的佛光寺大殿,建于唐大中十一年(857),是 中国 现存最早的两座木建筑之一。大殿面阔七开间34米, 进深17.66米,殿内沿着后墙设有贯穿中央五开间的佛 坛,坛上供奉着佛及菩萨塑像30余尊。
江南地区也有许多合院式住宅,它们的形式是四周 的房屋被联结在一起,中间围成一个小天井,所以称为 “天井院”住宅。
江苏、浙江、安徽、江西一带属暖温带到亚热带气候,四季分明, 春季多梅雨,夏 季炎热,冬季阴寒。人口密度大,因而这里的四合院, 三面或者四面的房屋都是两层, 从平面到结构都相互联成一体,中央 围出一个小天井,这样既保持了四合院住宅内部 环境私密与安静的优 点,又节约用地,还加强了结构的整体性。
相传在东汉永平七年(64),汉明帝遣吏赴西域求法, 当他们陪同天竺高僧驮着佛经、佛像回到洛阳时,先 是住在当时专门接待外国来客的鸿胪寺,第二年才另 建住所。因高僧为西方来客,所以仍以寺相称, 因负 佛经、佛像来中国的是白马,因而定名为“白马寺”, 这应该是中 国第一座佛寺建筑,从此之后,原来作为 中国官署的名称“寺”,逐渐 便成为佛教建筑的专称 了。同时,由于佛教的迅速传播,一时专门的佛寺还 很少。不少官吏、富商将自己的住宅献出来当作寺院, 被称为 “舍宅为寺”。在这种合院式的建筑里,前厅 成了供奉佛像的佛殿,后堂作为学习佛经的经堂,厢 房、后院成了僧人居住生活用房。
四合院
庭院幽深 砖墙泥瓦 经典的灰色
规模最大、形态最为复杂的四合院群体就是北京明、 清两朝的宫城,即紫禁城。
民居建筑
河姆渡遗址
半坡遗址
在原始社会里,我们的祖先从穴居、巢居开始,逐步地掌握了 一些营建房屋的技术,并利用天然材料。如木材、石材等,创造了 原始的木架建筑,形成了最早的房屋。
南方天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