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理论与济南古城区实践的启示(一)
在文物古迹中读解济南历史

古城济南,北临黄河,南倚泰山,悠久的历史源远流长,灿烂的文化绵延不息,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国务院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
据考古发掘资料,早在9000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繁衍生息。
章丘城子崖遗址龙山文化城址的发现,证明了在4600年前中华文明史的序幕已徐徐拉开,济南古代城市的建设也就此诞生。
据文献记载,现济南城春秋时期称泺邑,秦汉时期称历下,说明在春秋时期济南城邑即有人类居住。
但是,近10余年的城市考古发现改写了这一记载,又将济南城邑有人类居住的历史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济南一名出现于汉初,作为郡国的治所,其旧址在今东平陵故城,西晋永嘉年间迁至现济南城。
隋唐称齐州、齐郡、济南郡。
宋徽宗政和六年改称济南府。
元代称济南路。
明朝置山东行省,洪武九年济南成为山东首府,历明、清而延至今。
济南古城范围即现护城河以内区域,其格局基本在明代以后形成。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清朝政府在列强的政治高文/艾楠在文物古迹中读解济南历史The Acquaintance with the Past of Historical SitesFOCUS /专题▲文物古迹里记载了济南的历史。
The history of Jinan has been enshrined in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relics.压之下,被迫门户开放。
清廷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失败和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加剧了内部顽固派和洋务派的分化。
洋务运动曾一度兴盛。
清末“洋务”的实施,使济南城市逐渐向外扩展。
1904年胶济铁路全线通车,同年济南自开商埠,成为全国最早的自开商埠城市之一,至此,济南形成了古城区和商埠区东西并列、中西建筑风格交互融合的城市面貌,由一个封闭的封建城市逐渐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开放城市。
济南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5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11处,文物资源极为丰富,涵盖古遗址、古墓葬、石窟寺及石刻、古建筑和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几个重要门类。
国内外大遗址保护的经验借鉴与启示

在一定 程度上对 保护 大遗 址起 到 了积极 作 用。 目
前尽管 全 国各 地就大遗 址保 护 开展 了许 多相 关工
保护 。意大利在 文物保 护方 面严 格保 留遗 址本 身
及其周 围 的地形 地 貌 , 残 缺部 分 作 为 遗址 原 真 性 的一部分 不 会轻 率 修 补 , 重 视遗 址 遗 迹 艺术 风 格
性 为倾 向 , 这一 保 护 理念 在 世 界 范 围 内具 有 主 导
性 的作用 。希 腊 通 过遗 产 保 护 相关 法 律 的 约束 , 古 物工作者 对 古 物 的修 复 极 为严 谨 审 慎 , 比如 为
了保 留雅典 卫城 的原始 风貌 , 对城 市 的建筑 高 度 、 城 市密度 、 城 市色彩 都做 了严 格 的限制 , 最终 使 遗
课题 。
一
保护 与利用 协调 共 进 的方 式 , 并 注重 遗 存 环境 的 展示 与保 护 ; 一 种是美 国模 式 , 以灵 活 多样 的历史
、
国外大遗址保 护 的模 式与经 验
文化保 护体 系和政策激励 机制 为主要特征 。
1 .欧洲模 式
文化遗产 是 一 个 民族 的 历 史 积 淀 , 大 遗 址 作
◎ 冉淑青
裴成 荣 张
馨
内容提要 随着我国城 市化 的加 快推进 , 越来越 多原来处于城市远郊的大遗址快速 进入都 市圈范围之 内。如何处理好遗址保 护- 9都 市圈和谐发展 问题 日益成为城 市发展
的新课题 。本 文通过对 国内外大遗址保护模式 与实践经验 的探 索, 对我 国遗址密集 区大
国 内对大遗 址保 护工作 的探 索 和实 践起 步 较 晚, 保 护形式上也 主要 受 日本 的影 响 , 一直 采取 以
国外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体系的启示

国外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体系的启示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的宝贵财富,代表着国家的历史和文化传承。
因此,保护文化遗产是每个国家都应该重视的任务。
国外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保护体系中包含了许多启示,对于我们制定相应的保护策略具有借鉴意义。
首先,国外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强调多元化保护方式。
文化遗产的保护不能仅仅停留在修复和保养上,还需要结合教育、传播和利用等多方面手段。
例如,一些国家会将文化遗产保护作为旅游发展的重点之一,通过推广旅游资源,提高公众对文化遗产的认知和兴趣,从而增加对文化遗产的保护。
此外,还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保护,通过虚拟展览和在线教育等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和感受文化遗产的魅力。
其次,国外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注重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
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是保护文化遗产的基础工作,其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制定法律法规可以明确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和标准,规范保护工作的进行。
另一方面,加强执法力度可以有效打击非法盗掘、文物贩卖等犯罪行为,保护文化遗产不受破坏。
因此,我国在保护文化遗产方面需要加强法律法规的完善和执法力度的加强,形成一个完善的法治体系,让保护文化遗产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再次,国外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注重培养专业人才和建立专业组织。
保护文化遗产需要专业知识和技术的支持,因此培养专业人才是关键。
各国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普遍设有专业学院和研究机构,培养相关专业人才,提供专业的课程和实践机会。
此外,还建立了专业组织来协调和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中心。
我国可以借鉴这些经验,在教育培训和组织建设方面加强工作,建立起一支专业化的文化遗产保护队伍,提升保护工作的水平和效果。
最后,国外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注重国际合作与交流。
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其保护工作需要各国积极合作。
国外会定期举办国际研讨会和专业交流活动,分享保护经验和技术,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
浅议济南城市建设中的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保护

市的 记 忆 ,是 具 有历 史 意 义和 战 略 意 义 的 重 大 问题 。历 史文 化 遗 产 作 为 城 市记 忆 的
重 要 载体 ,是 一座 城 市 文化 价 值 的重 要 体 现 。济 南 市作 为 一 座 有 着 两千 多年 悠 久 历
史 的 古城 ,拥 有 深厚 的 文化 积 淀和 丰 富 的 文化 遗 存 , 它们 共 同奠 定 了济 南旅 游 产 业 的 坚 实基 础 ,构 建起 了济 南 市 的文 化 品格 与 文 化 脊 梁 ,是 这座 文 化 名 城 的 最佳 名 牌 。 如 何 在城 市 建设 中更好 的 对历 史文 化 遗 产 进 行 合 理 保 护 。是 每 个 人 都 应 认 真 思 考 的
文化 脊 梁 ,是 这座 文 化 名城 的最佳 名 牌 。
( 二 )保 护 历 史文化 遗 产是 济 南 建设 现 代 特
一
、
济 南 市 文化 遗产 资 源保 护 的 重要 性
色 城 市 的 基 础
一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济南 市 是一 座 有着 两 千 多年 悠 久历 史 的古 城 ,
座城市 的魅力在 于其 自身特色 ,城 市特色
“ 在生活条件加速变化 的社会环境里 ,为人保存 与 其相称 的文化 环境 ,是 大 自然 、先 辈遗 留的文明
脉 ,渲染 出城市 的文化资源 、文化氛围和文化发 展水平 ,而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能体现 出城市 的竞 争力 ,从而决定着城市 的未来 。济南 自古 以来就 是 山东省 中心城市之一 ,具有 4 6 0 0年 的建城史 ,
风 情 ,其 受 保 护 的程 度 更 体 现 着 这 座 城 市 现 实 与
大历史事件遗址 ,更有生动体 现老济南人 民生活
老城区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探讨---以济南市为例

老城区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探讨---以济南市为例发布时间:2021-09-10T10:42:39.563Z 来源:《时代建筑》4月上作者:刘斌[导读] 历史建筑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但是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各地区对不可移动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与城市的建设发展产生了一定的矛盾,如何更好的将老城区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城市发展有机的融合起来是我们应当认真思考的济南市考古研究院刘斌山东省济南市 250011 摘要:历史建筑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但是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各地区对不可移动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与城市的建设发展产生了一定的矛盾,如何更好的将老城区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城市发展有机的融合起来是我们应当认真思考的,本文以济南市为例进行探讨。
关键词:历史建筑、保护、利用引言: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历史文化,其建筑就直接代表了不同的历史和地区风格,保护好历史建筑对于一个城市的文化传承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当前,一些城市对于老城区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利用存在一些问题,这对一个地区的文化传承和发展都是不利的,本文主要对老城区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利用进行分析并以济南市为例,希望对各地历史建筑保护有一定借鉴作用。
一、济南老城区历史建筑的普遍现状老城区对于每个地方都有着特殊的历史意义,她曾是或者现在仍然是当地的繁华核心地带,只是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展而变得不在那么唯一,有的地区在城市建设中将原有老城区的房子拆除后新建广场、商业街、写字楼等现代化建筑,原有的历史风貌被完全破坏或者保存极少,有的地区将老城区有特色的地段改造,融入现代化元素,有的地区将老城区价值较大的历史建筑进行保护修缮,保留原来的历史风貌,让人们能够直观的感受到当年建筑的基本特征。
济南市老城区内历史建筑众多,其中被各级政府部门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建筑以及被规划建设部门公布为历史建筑的占半数以上,这些优秀的历史建筑为当地群众以外地游客充分展示了济南这座历史悠久古城的真实面貌,让人们通过这些历史建筑更加增添了济南的历史厚度,特别是济南市老城区有众多的名人故居,且部分区域名人聚集,如历下区的南新街,短短的两三百米的街道上,曾居住着老舍、张志、方荣祥、黑伯龙等当时的各行业大家名人,如今上新街的名人故居有的被修缮一新,有的无人管理。
济南 古建筑保护

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报告————老建筑,那些正在消失的济南记忆今年夏天,我们的“古韵”泉城古建筑保护专题调研实践团的实践活动正式拉开了序幕,为了更深入更真实的了解济南古建筑的现状,我们团队14人带着对古建筑的热爱在济南市区内大大小小的古建筑进行了为期1个多月的走访考察,期间通过查阅资料、采访相关人士和对市民进行调查问卷等形式了解了很多古建筑背后的故事,我们惊叹于先人们独具匠心的同时,也发现了更多的问题让我们深思。
济南市于1986年被国务院批准公布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目前,济南共有12处国家级、57处省级和87处市级文保单位。
这些“文保单位”是有“免拆牌”的合法被保护单位,一定时期内还没有被拆之虞,令人真正担忧的是那些大量没被列入文物重点保护单位,但却有重要文物价值的老房子。
2011年4月29日,由于被列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的宽厚所街58号院在70分钟内被夷为平地,济南又有一处优秀历史建筑与这座城市永远说再见。
随着城市建设脚步的加快,一些或寄托着市民几十年感情、或承载着时代珍贵记忆、或见证过历史发展进程的老房子不时让位于新城市的发展,尽管更多时候人们对此表示理解,但又确实存在着惋惜与遗憾。
济南究竟还有多少这样值得保护的老建筑? 文保部门介绍,他们一直希望能够拿出一份翔实准确的“值得保护的济南老建筑名录”,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个并不困难的工作却成了“无法完成的任务”。
建设施工单位拆除老建筑之前,常常不跟文保部门打招呼,最常见的情况是:等文保部门赶到现场,这些老建筑已经成了一片废墟。
由于没有具体的法律法规可以依据,面对如此现实,文保部门只能望“拆”兴叹。
济南市有重大建筑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群落大致有四处:首先是济南火车站附近建筑群,主要是德国建筑。
但是在老济南火车站于1992年被拆掉以后,这片建筑群就失去了它最重要的部分,没有了原来的风味,也无法再恢复了。
其次是以山东大学西校区内原民国时期齐鲁大学校舍为主的建筑群落,这一建筑群落的整体风格具有中西折中的特点。
国外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机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国外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机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2009-7-10 15:50:00[摘要]历史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文化遗产保护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目前。
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仍然处在探索阶段,如何实现历史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汲取国外成功的经验。
本文通过对国外主要国家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研究,从中归纳出其主要的经验,并进行综合的比较分析,旨在对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有所借鉴,对历史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实施有所启示。
经过长期的探索、实践与积累,国外有很多国家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逐步形成颇具特色的模式,尤其像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澳大利亚、日本等主要发达国家的保护机制相对完备。
无论是重视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程度,还是文化遗产的保护理念,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在社会转型期,分析国外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机制,研究和借鉴其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成功经验,对推动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国外历史文化遗产概念演变保护城市中的历史文化遗产不是保护落后,完整地保护“昨天的文明”恰恰是现代文明高度发达的标志。
因此,国外的历史文化遗产概念首先是从保护城市建筑开始的。
尽管古城保护的思想很早就已出现,但是,一直到18世纪末才开始受到重视,并逐步发展完善,形成一系列的保护机制。
20世纪30年代,国际现代建筑协会在《雅典宪章》中明确提出“有价值的建筑和地区”的保护问题,确定了一些个体建筑保护基本原则及具体的保护措施,促进了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国际运动的展开。
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外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对象从个体的文物建筑扩大到历史地段。
最早明确提出保护历史街区的是1964年5月通过的《威尼斯宪章》,提出了文物古迹保护的基本概念、基本原则与方法。
文件扩大了文物古迹的概念:“不仅包括单个建筑物,而且包括能够从中找出一种独特的文明,一种有一定意义的发展或一个历史事件见证的城市和乡村环境。
”1972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十七届大会在巴黎通过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公约》(简称《世界遗产公约》),确定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的三种类型,扩大了历史文化遗产的范围,从此,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受到世界各国政府和公众的普遍关注和重视。
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发展问题研究_以济南老城区为例_杨超

科技致富向导 2009.9
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发展问题研究
— ——以济南老城区为例
杨 超 1 石 萌1 赵 静 2
(1.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2.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系 山东 济南 250101) 摘 要: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济南为例,针对当前老城区需要同时进行保护与开发之间的矛盾,分析老城区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应 该采取控制建筑高度、调整用地结构、探讨新的保护模式、提高公众的保护意识等措施,协调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从而实现济南古城区的可持续发 展。 关 键 词 :历史文化名城;济南;保护与发展;对策
总体上看,由于历史原因,旧城区的设施完善工作滞后。 旧城区建 筑比较破旧,不少历史街区破坏不堪,居住条件很差,逐渐成为低收入 居民聚集的地段,社会问题突出。 群众需要改善的意愿非常强烈,给政 府的保护工作带来巨大的压力。 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建筑物普遍老化, 建筑密度大,不符合现代生活要求;公共设施、市政设施配套不全,公共 绿地较少,防灾能力差。 这些将直接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并阻 碍了下一步旅游等第三业的开发。
1. 引 言 历史文化名城作为城市,发展有其必然性;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发 展又必须保护和延续历史文脉,采用适当的发展方式,实现历史文化名 城的可持续发展。 济南是 1986 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 城, 其保护重点主要是指济南市域范围内各个历史时期留下的珍贵的 文物古迹、历史文化街区、传统风貌特色、风景名胜,优秀的历史文化传 统。 ①本文在研究济南这座古老的历史文化名城的时候,主要从其保护 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对策来进行分析, 以历史文化名城的保 护规划要引入发展的观念为主线,谈一些个人的思考和认识。 2. 济南老城区现状问题分析 “济 南 老 城 区 ”范 围 ,是 指 “芙 蓉 街— ——曲 水 亭 街 地 区 ”的 济 南 古 城 核心地块。 它不仅是传统历史文化保护的中心,也是城市社会、经济和 环境发展的重点,它的作用是任何一个新区无法代替的。 在老城区过去 几十年的发展建设过程中,有不同程度的改造和整治,如拆除城墙、拓 宽街巷、拆迁民居、修缮建筑立面、建设高楼等,致使老城传统风貌和空 间格局已不再具有原来的样子和完整性, 一旦老房旧屋们退出历史的 舞台, 生活在现代都市中的人们将很难从现有的居住模式中体味出传 统的味道,这就使济南的本土文化不可避免的出现空白,因此如何在积 极保护历史文化的同时满足现代城市发展和建设的需要并在保护与发 展中求得双赢已成为一个亟待结局的问题。 2.1 对历史遗迹的保护缺乏整体控制,古城街道高度失控 济南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对历史遗迹采取个体保护措施,但是 缺乏对空间环境的整体设计,使老城规划控制高度不断被突破,大规模 的高楼大厦取代了具有历史韵味古街老巷, 破坏了古城的历史格局和 原有的空间尺度。 “家家泉水, 户户垂杨”的古城风韵已渐成追忆。 例如: 解放阁、千佛山、大明湖等济南名胜风景区内,因观赏视廊的需要,其周 边本不宜建设高层楼房,然而近些年,在这些文物古迹周围新建了不少 与之不相衬的高层建筑,不仅建筑风格、立面与历史古城不协调,而且 严重影响了古城保护与人文环境景观, 导致原有的与千佛山的视廊也 已被林立的高层阻隔, 本应是如山水画卷的城市现在却被注入了太多 不和谐的因素。 2.2 历史名城的现代化建设与保护很难协调 城市现代化建设和文化名城保护之间的矛盾, 使济南历史街区的 风貌保护受到较大影响。 部分历史街区的古建筑被推倒重建或改建,济 南历史上百年老字号“经文”布店、“宏济堂”药店等纷纷被拆除,更有一 些古建本来被承诺拆除后移至别处保护,结果最后有始无终。 济南老火 车 站 具 有 典 型 日 耳 曼 建 筑 风 格 , 作 为 济 南 80 多 年 前 的 济 南 标 志 性 建 筑 ,在 1992 年 被 拆 除 重 建 ,这 在 国 内 外 被 普 遍 认 为 是 济 南 城 建 史 及 文 化遗产保护中是惨痛的教训。 2.3 土地利用失调,商业服务设施过于集中 经 调 查 , 济 南 古 城 区 集 中 了 近 430 家 单 位 , 其 中 商 业 服 务 业 310 家;行政、金融、办公 30 余家;文化教育 20 余家;工业 企 业 50 余 家 。 多 集中在泉城路、舜井街等传统商业街上,部分中、小工业企业散杂分布 在大明湖畔,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及污染,建筑高度不断被突破,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古城的保护。 2.4 缺乏必要的保护资金,保护力度不够 保护资金短缺是济南以及其他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过程中所共同面 临的一个问题。 由于保护和维修资金不足, 导致许多有价值的历史文化 街区自然破败, 难以为继。 曲水亭片区就是一个例子,由于没有足够资 金,旧城改造时工艺粗糙,只对外部立面进行了粉刷,内部依旧没有得 到修缮。 还有一些历史片区也因维护资金不足而出现局部的风蚀等现 象, 因没有资金保障未能及时修整保护而正趋于衰败。 3. 原 因 分 析 3.1 名城遗产保护与土地开发的利益冲突 近几年来,城市中心区的地价迅速上升,一方面城市投资者希望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外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理论与济南古城区实践的启示(一)
摘要:历史文化名城是祖先赐予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华夏古老城市文明的生动见证。
在历史文化名城的现代化过程中,如何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实现历史文化名城的现代化,是一个十分紧迫而又现实的问题。
论文以济南市为例,通过阐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济南经济发展的非矛盾关系,借鉴国内外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实例,运用国内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前沿的理论、原则及科学的保护方法,探讨对济南历史又化名城的保护及其合理利用。
关键词:历史文化;经验教训;保护与发展
济南自1986年被国务院批准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历近20年,我们一直在探索着一条适合泉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合理利用的道路来。
随着济南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步伐加快,出现了诸如有传统特色的城市文化与特色风貌在逐步消失;历史文化遗产及周围环境遭到建设性破坏;基础配套设施严重不足: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资金缺乏等问题。
在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速的今天,如何处理好社会和经济发展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已迫在眉睫。
1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济南社会、经济发展关系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我们对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目的就是促进城市全面发展。
王景慧先生在《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弘扬》中非常精辟阐明:“城市是有生命的有机体,有上千上万人在那里生活和工作。
城市
的经济要发展,设施要改善,生活水平要提高,要实现现代化,不能把历史文化名城当成博物馆使之凝固起来。
所以要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既要使城市的文化遗产得以保护,又要促进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改善居民的工作生活环境”。
我们既然承认城市是一个“有机整体”,那么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揭示了“适者生存”的道理,任何有机生物必须适应生存环境向前进化,而且有机生物进化不可能抛弃原有基础,而是随着生存环境的变化而逐步进化,有机生物的进化既要适应环境、也不可能超越环境,城市作为有机整体,其发展如同有机生物进化一样,既不抛弃原有城市社会、经济、文化基础,进行有机的新陈代谢,又得适宜地持续发展。
而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文化的载体。
济南的发展既应该是对历史有机的继承和延续,更应该是适应现代趋势对旧城市的更新和完善,一句话既要继承和延续济南历史的文脉,又要按现代化的要求适宜持续发展。
因此可以肯定说“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一条循序渐进的道路,隔裂历史的突变对历史是一种伤害,对未来也是一种损失”。
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是一致的。
国内外的经验已经表明,越是现代化的城市越重视保护其历史文脉,越是历史文脉深的城市越有魅力,因此,保护好济南历史文化遗产就是保护好现代济南人的生活质量,就是保护好促进城市发展的一种特殊资源。
济南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合理利用,从开始只是简单的维护不利用或者
只是按原使用功能利用,比如千佛山的兴国禅寺、洪楼教堂等;而后是将部分历史文物改变其使用功能,比如建立李清照纪念馆、山东大学西校区内的近代建筑用于教学设施等;再后是将历史文化遗产作为旅游资源,为济南创造效益;现在济南的历史文化遗产应该有新的用途一“成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把城市历史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作为城市建设的‘文化名片’。
……以吸引外来投资”。
济南要持续发展,历史文化遗产也要逐步发扬光大,利用好历史文化遗产这一特殊资源,使其成为体现城市特色的重要途径,将会促进济南的社会、经济发展。
2济南的历史文化遗产现状,保护中的主要问题
济南虽然有独具特色的城市风貌,但因地处交通要塞,上世纪50年代以前受战争影响,历史文化遗产遭破坏严重,又经“文化大革命”摧残,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来“建设性”的破坏就更加严重;近几年来,济南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从专家学者到领导、市民都从不同角度对济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问题进行了诸多探讨,取得了一些共识,在实际做法上也有一些新的举措和慎重的行动。
但是目前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仍存在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
2.1传统特色文化与城市特色风貌逐步消失
几十年来,代表济南特色的传统文化逐步消失;“中华老字号”称号的商家,至少有三成已经消亡,最具特色的城市风貌诸如:“齐烟九点”、“佛山倒影”、“鹊华烟雨”等也在遭到破坏,“九点”中有的被当地“靠山吃山”
开垦的面目全非,视线走廊也被一座座高楼遮挡;而“一城山色半城湖、四面荷花三面柳”也基本见不到“四面荷花”了。
2.2历史文化遗产及周围环境遭到建设性破坏
全市现有的历史及传统建筑、街巷、近现代代表性建筑等的总量,随着大规模城市建设的损毁和使用单位的不合理使用等,已有较大幅度的减少;旧城改造密度过高,开敞空间缺乏,绿地减少,个别新建建筑高度、容量及功能与周围古城环境缺乏有机协调。
部分传统特色建筑和院落被拆掉,对古城格局的保护造成了破坏性影响。
已失去以后可能保护、利用的机会。
2.3历史文化街区、地段内人口稠密、房屋破旧,基础配套设施严重不足
在历史文化保护区内,尤其是在古城区内的历史文化街区、地段中及其周边地区的人口稠密、民居破旧不堪,同时基础配套设施严重不足,这在全国也是普遍现象,因此制约了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
2.4历史文化保护区产业及用地结构不合理:历史文化遗产长期被其他单位占用
在历史文化保护区内以民居最多,且缺少必要的生活配套设施,像停车场、配电设备等,商业网点也十分缺乏,街头绿地更是少的可怜。
一批价值较高的文物保护单位多年被使用单位占用,而使用单位长期不履行法定职责,致使这些建筑类文物保护单位失修严重。
部分建筑类文物保护单位因使用单位、使用人乱拆乱建,已破坏了其原有的格
局及风貌。
2.5泉水渗漏区、泉脉得不到良好保护和利用
做为重点的泉水直接补给区的南部山区和玉符河地区,因当地过度开发建设和过度的开垦荒地,造成水土流失时有发生、部分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地面硬率提高,从而水源涵养与补给能力减小: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也不同程度对地下泉脉造成破坏,同时市区内还存在对地下泉水的过度开采,以上现象都严重影响对泉水、泉脉的保护。
3国内外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理论与实践的启示
3.1国内外保护与发展的理论概念
可持续发展理论:谓可持续发展,是~种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既把握今天又着眼于未来。
可持续发展主要是从自然资源的保护角度立论的,但持续发展不仅关系到自然资源的保护问题,还有更为重要的人力、科技、文化、教育以及行政管理等社会资源的开发变革与保护问题。
在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阮仪三先生提出的保护原则应遵循“原真性、整体性、可读性和可持续性”,这一理论是总结了国内外理论与实践的结晶。
3.2国内外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实践
3.2.1法国保护文物的实践
法国在历史文物保护方面是有相当好的经验可以借鉴的,首先成立了管理负责建筑保护的国家建筑师团;其次是政府与各级地方管理部门
分工明确:第三是对全国文物进行调查并建立相应的分级档案;第四是文物业主承担义务,即便对文物进行维修也必须报国家建筑师团同意;第五是政府给予资金支持,一般文物保护费用政府承担50%,而且对业主的文物保护投资免于征税。
3.2.2前联邦德国保护历史街区的实践
在上世纪70年代初,前联邦德国在解决居民的基本住房后,为了适应城市经济发展的要求,将二战保留下来的有着百年历史街区进行改造,把改善提升旧城区基础设施和提高其环境质量作为旧城改造的中心内容。
该国旧城改造的方式有以下特点
(1)改善交通状况,将旧城区主要道路改变为步行街,把小汽车“挤”出旧城区,积极发展公共交通。
(2)提升市政基础设施水平,例如把分散供热改为集中供热、将现代化的污水处理设施引入旧城区内等。
(3)调整用地、产业结构,提高旧城区环境质量。
将有污染源的工厂、企业搬迁至郊区,开辟绿化空间,为居民提供休憩、游玩的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