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能测试分析报告案例

合集下载

软件性能分析报告

软件性能分析报告

软件性能分析报告背景介绍软件性能是衡量软件系统运行效率和资源利用率的重要指标,对于用户体验和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对某个软件系统的性能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建议,以提升系统的性能。

目标和方法本次性能分析的目标是评估软件系统在大量用户同时访问的情况下的性能表现。

我们使用了性能测试工具来模拟真实用户的操作行为,并收集相应的性能数据。

数据采集期间,我们记录了服务器的响应时间、资源利用率以及系统吞吐量等指标。

性能分析结果响应时间通过对性能测试数据的分析,我们得到了服务器的平均响应时间。

在低负载情况下,系统的响应时间为X毫秒;而在高负载情况下,响应时间增加到了Y毫秒。

这表明在高负载情况下,系统的响应性能下降,用户可能会面临较长的等待时间。

资源利用率我们还对服务器的资源利用率进行了分析。

在高负载情况下,CPU利用率达到了X%,内存利用率达到了Y%。

这表明系统在高负载下,资源利用不够充分,可能导致系统的性能下降和响应时间延长。

系统吞吐量在测试中,我们还记录了系统的吞吐量,即单位时间内处理的请求数量。

在低负载情况下,系统的吞吐量为X个/分钟;而在高负载情况下,吞吐量下降到了Y个/分钟。

这表明系统在高负载下,处理请求的效率降低,无法满足用户的需求。

性能问题分析根据以上性能分析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个性能问题:1.高负载情况下系统的响应时间较长,用户等待时间增加。

2.资源利用率不够充分,可能导致系统性能下降。

3.高负载情况下系统的吞吐量下降,无法满足用户需求。

性能优化建议为了提升系统的性能,我们提出以下几点优化建议:1.优化算法和数据结构:通过优化系统中的算法和数据结构,减少系统的计算和存储开销,从而提升系统的性能。

2.增加服务器资源:根据对资源利用率的分析,我们建议增加服务器的CPU和内存资源,以提升系统在高负载情况下的处理能力。

3.使用缓存技术:对于一些频繁访问的数据,可以使用缓存技术来存储和获取,减少对数据库的访问次数,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

性能测试报告分析

性能测试报告分析

性能测试报告分析本文对公司项目进行的性能测试报告进行了详细分析,旨在发现潜在的性能瓶颈并提出相应的优化建议,以确保系统在高负载情况下能够保持稳定和高效运行。

一、测试环境概况在进行性能测试时,测试环境的搭建是至关重要的。

本次测试使用了XX测试工具,模拟了XX用户数量,对系统进行了XX小时的持续性能测试。

测试环境包括XX操作系统、XX数据库等相关信息,详细数据见附表1。

二、测试结果分析1. 响应时间:根据测试结果显示,系统响应时间在低负载状态下表现良好,但在高负载情况下逐渐增加,最终超出了预期阈值。

特别是在某些关键业务功能上,响应时间甚至超过了3秒,需要引起重视。

2. 吞吐量:系统吞吐量在测试过程中也出现了波动,随着用户数量的增加,吞吐量逐渐下降。

在高负载时,系统吞吐量达到瓶颈,无法满足用户需求。

3. 错误率:在持续性能测试中,系统出现了一定数量的错误率,尤其是在高负载状态下错误率增加更为显著。

这些错误可能导致系统性能下降和用户体验不佳。

三、问题分析1. 数据库优化不足:根据测试结果显示,数据库查询是导致系统性能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

当前的数据库设计、索引等方面存在优化空间,需要进一步优化数据库结构以提升系统性能。

2. 缓存机制不完善:系统在高负载状态下缓存命中率较低,说明当前的缓存机制设计不合理。

应该对缓存策略进行重新评估,提高缓存效率和命中率。

3. 网络请求响应慢:部分网络请求的响应时间超过了预期,可能是由于网络带宽不足或者网络延迟太高导致。

建议优化网络配置,减少网络请求的瓶颈。

四、优化建议1. 数据库优化:对数据库进行性能调优,包括优化查询语句、添加合适的索引、定期清理无用数据等,以减少数据库负载。

2. 缓存优化:重新设计缓存策略,提高缓存命中率,减少对数据库的请求次数,提升系统的性能表现。

3. 网络优化:优化网络配置,包括增加带宽、减少网络延迟等,以提高系统的网络响应速度。

五、总结通过本次性能测试报告的分析,我们发现了系统中存在的性能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优化建议。

软件系统性能测试分析报告模板

软件系统性能测试分析报告模板

软件系统性能测试分析报告模板一、引言在本报告中,对软件系统进行了性能测试,并对测试结果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本报告旨在提供有关软件系统性能的详细信息,以帮助项目团队和相关利益相关者了解系统的性能表现。

二、测试概述2.1 测试目的本次性能测试的主要目的是评估软件系统在各种负载条件下的性能表现,以确认系统的可扩展性和稳定性。

2.2 测试范围本次性能测试涵盖了整个软件系统的各个模块和功能。

测试重点放在核心功能和关键流程上,以确保系统的核心部分能够在压力下正常运行。

2.3 测试环境- 操作系统:(填写测试所用的操作系统及版本)- 测试工具:(填写使用的性能测试工具及版本)- 硬件配置:(填写测试所用的硬件配置信息,如CPU、内存、磁盘等)2.4 测试方法本次性能测试采用了负载测试和压力测试相结合的方法。

负载测试用于模拟实际用户在系统中的并发访问情况,压力测试则用于测试系统在极限负载情况下的稳定性。

三、性能测试结果3.1 测试场景一:(填写测试场景一的描述,包括负载配置、用户行为等)- 平均响应时间:(填写平均响应时间)- 最大响应时间:(填写最大响应时间)- 吞吐量:(填写吞吐量)3.2 测试场景二:(填写测试场景二的描述,包括负载配置、用户行为等)- 平均响应时间:(填写平均响应时间)- 最大响应时间:(填写最大响应时间)- 吞吐量:(填写吞吐量)(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列出更多的测试场景和相应的测试结果)四、测试结果分析4.1 系统性能评价根据性能测试结果,软件系统表现出较好的性能。

平均响应时间在可接受范围内,最大响应时间也在可容忍的范围内。

吞吐量较高,系统能够处理大量用户并发请求。

4.2 性能瓶颈分析通过对测试结果的分析,发现系统的性能瓶颈主要集中在某些关键功能上。

对于这些功能,建议进行性能优化和调整,以提高系统的整体性能。

4.3 性能优化建议针对性能瓶颈,对系统进行以下优化:- (列出具体的性能优化建议)五、结论本性能测试分析报告提供了对软件系统性能的全面评估和分析。

软件系统性能测试分析报告模板

软件系统性能测试分析报告模板

修订历史记录目录1概述 (3)1.1编写目的 (3)1.2项目背景 (3)1.3术语、缩略词 (3)1.4测试目的 (3)1.5测试方法 (3)1.6测试范围 (3)2参考文档 (3)3测试执行情况 (4)3.1人力资源 (4)3.2测试时间 (4)3.3测试环境 (4)3.4测试过程安排及描述 (4)4测试总结分析 (5)4.1并发测试 (5)4.2稳定性测试 (5)5结论 (5)1概述1.1编写目的1.2说明这份测试分析报告的具体编写目的, 指出预期的读者范围。

1.3项目背景说明项目测试背景1.4术语、缩略词列出本文件中用到的专门术语的定义和缩写词的原词组。

1.5测试目的1)说明本测试分析报告所要达到的测试目的, 例如:2)验证系统的事务处理速度是否达到设计要求;3)初步确定系统的最大在线用户数及事务并发数;4)发现可能的性能瓶颈并进行性能调优;5)测试系统在合理压力下稳定性运行情况。

1.6测试方法说明本测试所采用的测试方法(采用何种测试工具和方法)1.7测试范围2对测试范围进行说明, 测试主要针对哪些事项。

3参考文档列出要用到的参考资料, 如:a. 本项目的经核准的计划任务书或合同、上级机关的批文;b. 属于本项目的其他已发表的文件;4c.本文件中各处引用的文件、资料, 包括所要用到的软件开发标准。

5列出这些文件的标题、文件编号、发表日期和出版单位, 说明能够得到这些文件资料的来源。

6测试执行情况6.1人力资源6.2测试时间6.3测试环境6.4对测试环境进行说明, 包括硬件、软件和网络等环境。

6.5测试过程安排及描述对测试过程安排及采用的测试策略等情况进行描述, 重点对一些关键业务的测试进行详细描述和分析3.4.1登录系统1)业务描述登录系统即指登录到X系统。

2)测试策略3)主要是指对场景设计进行描述, 采用什么样的加压方式, 下面举例说明: 策略: 在LoadRunner里设计一组场景, 按每20个递增的方式不断增大并发数, 最终达到400个并发。

性能测试分析报告

性能测试分析报告

XXX项目性能测试分析报告版本:1.0修订历史记录目录1.引言 (4)1.1编写目的 (4)1.3名词术语 (4)1.4参考资料 (4)2.测试概要 (4)2.1测试组织 (4)2.2测试环境与配置 (5)2.3测试工具 (5)2.4测试范围 (5)2.5测试目的 (6)2.6测试内容 (6)3. 测试结果及统计分析 (6)3.1网站发布页面查询用例测试结果分析 (6)3.2网站注册用例测试结果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3.3网站登录用例测试结果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3.4前台网站我的项目提交用例测试结果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3.5前台网站我的投融资意向提交用例测试结果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3.6后台登陆用例测试结果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3.7我的项目提交用例测试结果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3.8我的投融资意向提交用例测试结果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3.9项目查询用例测试结果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发电机组性能测试报告

发电机组性能测试报告

发电机组性能测试报告1. 概述本报告旨在对XXX(填写发电机组型号)进行性能测试,并对测试过程中所涉及的参数及结果进行详细分析和总结。

2. 测试背景在工业生产、建筑工地或应急电源等需求场景中,发电机组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为了保证发电机组的可靠性和性能符合预期要求,对其进行性能测试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3. 测试目标本次性能测试的主要目标如下:- 测试发电机组的额定功率和最大功率输出能力- 测试不同负载条件下的电压和频率稳定性- 测试发电机组的燃油消耗率- 测试发电机组的启动时间和响应时间- 测试发电机组在过载或突发性负载变化下的稳定性和响应能力4. 测试方法4.1 发电机组的额定功率和最大功率输出能力测试在实验室环境中,采用排放负载的方式逐步增加负载,测量并记录不同负载下的输出功率,以确定发电机组的额定功率和最大功率输出能力。

4.2 电压和频率稳定性测试通过采集发电机组输出电压和频率的数据,分析其在不同负载条件下的波动情况,并对其稳定性进行评估。

4.3 燃油消耗率测试在负载条件下,通过测量发电机组的燃油消耗量和运行时间,计算单位时间内的燃油消耗率。

4.4 启动时间和响应时间测试测试发电机组从开启到达到正常输出功率所需要的时间,并验证其响应时间是否符合要求。

4.5 过载和突发性负载变化测试在实验室环境中,通过给发电机组施加过载或突发性负载变化,测试其在这些条件下的稳定性和响应能力。

5. 测试结果及分析5.1 额定功率和最大功率输出能力根据实验数据,发电机组的额定功率为XXXkW,最大功率为XXXkW,符合设计要求。

5.2 电压和频率稳定性在不同负载下,发电机组的电压和频率波动均在允许范围内,稳定性良好。

5.3 燃油消耗率根据测试数据,发电机组在负载条件下的燃油消耗率为XXX升/小时,满足设计要求。

5.4 启动时间和响应时间发电机组的启动时间为XXX秒,响应时间为XXX秒,可满足用户的需求。

5.5 过载和突发性负载变化在过载和突发性负载变化测试中,发电机组能够稳定输出,并能在较短的时间内适应负载变化,具备良好的稳定性和响应能力。

性能测试案例+报告模板

性能测试案例+报告模板

性能测试案例+报告模板1.
性能测试案例
案例名称测试步骤描述预期结果
性能测试-登录(⾝
份验证)步骤1
计算性能测试并⽤
户数
确定性能测试并发
⽤户数
步骤2准备性能测试脚本
性能测试脚本准备
完成
步骤3
为性能测试准备存
量数据
准备存量数据完成步骤4
执⾏脚本,验证系
统是否满⾜性能测
试的指标:
平均响应时间<x
90%的相应时间<=x
系统满⾜性能测试
指标
步骤5
执⾏x⼩时的压⼒测

1. 系统满⾜性能
测试指标
2. 性能测试x⼩
时脚本没有报
错。

2.性能测试报告:
测试基本信息:测试⽬的、⽬标读者、术语定义、参考资料
测试环境描述:服务器软件/硬件环境、⽹络环境、测试⼯具、测试⼈员。

性能测试案例执⾏分析:详细描述每个案例的执⾏情况,以及对应的测试结果的分析。

测试结果综合分析以及建议:对本次测试结果的综合分析以及改进和建议
测试经验总结。

性能评估报告范本

性能评估报告范本

性能评估报告范本1. 引言本报告旨在对系统进行性能评估,提供系统的性能指标和评估结果,以及针对性能问题的建议。

本次性能评估的对象是X系统,评估的重点是系统的响应时间、并发能力和资源利用率。

2. 评估目标本次性能评估的目标如下:1.确定系统在不同负载下的响应时间;2.测试系统的并发能力,确定系统的最大并发用户数;3.分析系统的资源利用率,找出性能瓶颈。

3. 测试环境本次性能评估的测试环境如下:•操作系统:Windows Server 2016•CPU:Intel(R)Xeon(R)*****************•内存:32GB•数据库:MySQL 8.0•Web 服务器:Apache 2.4•测试工具:Apache JMeter 5.44. 测试方法为了评估系统的性能,我们采用了以下的测试方法:1.基准测试:在正常负载下,测试系统的响应时间和并发能力。

2.负载测试:逐步增加并发用户数,测试系统在不同负载下的响应时间和并发能力。

3.峰值测试:将系统推向极限,测试系统在极限负载下的表现和稳定性。

4.资源分析:通过监控系统的资源利用率,找出系统的性能瓶颈。

5. 测试结果5.1 基准测试在基准测试中,我们使用50个并发用户进行测试,得到如下结果:•平均响应时间:500ms•95% 响应时间:800ms•最大并发用户数:1005.2 负载测试在负载测试中,我们逐步增加并发用户数,得到如下结果:并发用户数平均响应时间95% 响应时间50 500ms 800ms100 800ms 1200ms200 1500ms 2000ms500 3000ms 4000ms通过上表可见,随着并发用户数的增加,系统的平均响应时间和95% 响应时间逐渐增加。

5.3 峰值测试在峰值测试中,我们将并发用户数设置为800,持续进行测试,观察系统的表现和稳定性。

测试结果如下:•平均响应时间:5000ms•95% 响应时间:8000ms•错误率:10%由测试结果可见,在峰值负载下,系统的响应时间大幅增加,并且出现了一定的错误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过数据库监控可以看到,数据库的读操作过于频繁,db file sequential read等待事件占总等待时间的92%以上。
分析:
经过对系统的监控,分析得出几点对系统性能可能造成影响的原因:
1、业务逻辑
a)在进入开具发票页面时,系统就加载了全部合同信息,导致“开具发票”操作响应时间过长;
b)查询合同信息业务逻辑有问题,导致“选择合同”操作响应时间过长;
LoadRunner简介:
LoadRunner是一种预测系统行为和性能的工业标准级负载测试工具。在LoadRunner的帮助下,用户可以以模拟上千万用户实施并发负载及实时性能监测的方式来确认和查找问题。LoadRunner 能够对整个企业架构进行测试,它通过模拟实际用户的操作行为和实行实时性能监测,来帮助用户更快的查找和发现问题。此外,LoadRunner 能支持广泛的协议和技术,可以为用户的特殊环境提供特殊的解决方案。
CPU利用率分析:
相同压力下,因有基础数据情况下响应时间变长,系统处理能力下降,CPU利用率也随之下降,这说明系统瓶颈出现在了其他方面。
5.3
在系统测试过程中,我们发现WebLogic的JVM可用内存逐渐减少,下图是在WebLogic监控台所监控到的情况:
为了验证确认此现象,进行了4500用户6个小时的测试,当测试执行到1小时左右,WebLogic JVM基本已无内存可用,如下图所示:
1、开发正确、有效的性能测试脚本,模拟企业用户开具发票操作行为,作为测试有效实施的基础;
2、通过性能测试,客观、公正评估在当前测试环境下,被测系统的各项性能指标表现;
3、验证被测系统的业务处理能力是否能够满足在业务高峰期的性能要求,为被测系统上线提供参考依据。如不满足,对性能瓶颈进行定位分析,提供性能调优建议。
测试结果分析报告:
压力测试结果经过确认有效后,将汇总压力测试结果,形成最终的性能测试分析报告。
3
3.1
3.1.1
系统
IP地址
所在主机配置
备注
应用服务器
192.168.3.13
CPU:Xeon MP X4600 2.6GHz
内存8G
硬盘200G 7200转
Win2003 Server
数据库服务器
192.168.3.15
解决方法:
开发人员修改程序,点击重新登录时清除session,并在测试过程中,完成开具发票操作后就点击重新登录。重新执行测试后,此现象消失。
5.4
在测试过程中,用户提出部分用户需要在开具发票是选择合同,因此设计以下场景进行测试。
序号
交易
业务配比
执行时间
1
开具发票(无合同)
85%
15分钟
2
开具发票(有合同)
1)压力测试实施模型:
通过自动化测试工具模拟最终用户向服务器发起业务请求,进行性能测试。通过测试工具对测试过程中系统各点进行监控,每一次测试结束后工具自动采集测试结果并生成原始报告供分析使用。
2)压力测试实施基本流程:
测试环境准备
系统性能压力测试环境要求与生产系统的软、硬件环境保持一致,并具有相同规模的业务数据,并保证软件版本与生产环境保持一致。
5.1
5.1.1
下图是不同用户数下各事务的平均响应时间随用户数变化的曲线:
事务
3000用户
4500用户
6000用户
登录
0.56
1.312
2.14
开具发票
0.24
0.87
2.08
录入并开具
0.43
1.098
2.70
平均响应时间分析: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各操作的响应时间随着用户数的增加呈上升趋势,但都没有超过5秒,在可接受范围内。
从数据库监控中看到,以下两个SQL的Disk Reads最大:
SELECT * FROM HI_BARGAIN WHERE SKZZH=:1 AND BG_STATE='正常'
SELECT IV_AMOUNT FROM HI_INVOICE WHERE BG_CODE=:1 AND (IV_STATE='正常' or IV_STATE='冲红') AND IV_STATE_2='正常'
5.2
序号
用户数
每小时业务量
基础数据量
1
6000
180000

2
6000
126000
大于1800万
5.2.1
下图是不同压力情况下,有基础数据与无基础数据各操作响应时间对比图:
平均响应时间分析:
同样压力的情况下,在无基础数据的情况下,响应时间均小于5秒。当基础数据量在1800万的时候,6000用户压力下响应时间大幅度提高,超过客户所提出5秒之内的要求。
测试数据准备:
测试数据要求尽量模拟真实业务数据,而且具有一定可重用性。能贯穿各相关系统,保证业务流程的顺畅正确。具体的数据类型和数据量需要根据选择的交易类别或性能测试场景设置而定。
此外性能测试会产生大量的虚拟用户,需要消耗大量的测试数据。其数量直接关乎测试结果。测试中所需的基本数据类型为:
系统用户数据:登陆系统使用的用户名-口令等,数量与虚拟用户数一致。
本次测试采用的LoadRunner版本为9.0。
4
4.1
依据系统目前的业务量以及未来业务量增长,对当前系统分别按3000、4500、6000用户进行压力测试,以评估系统在不同压力梯度情况下的性能表现。
4.2
此次性能测试的业务选择,应覆盖各性能关键业务,并通过海泰方圆、北京行所志双方协商选取被测业务。根据协商选定如下业务进行性能测试:
压力模型定义:
此次性能测试的用例选择,按照海泰方圆提供的业务数据进行分析抽取,用例选取是性能测试压力模型设计的首要任务。用例选取的原则是:
1)典型的交易和业务流程
2)用户操作使用频繁
3)对系统性能影响较大
4)性能测试压力符合业务系统实际的实际交易发生比例
实际执行场景的设置尽量模拟实际业务进行,运行时长,操作间隔(思考时间),循环间隔,并发间隔,用户加载和减压时间根据系统基准测试结果进行判断和设置。
业务数据:每个虚拟用户模拟真实用户进行操作时使用到的数据。
辅助数据:为保证业务操作的正常进行而设置的基本信息资料。
测试程序开发:
利用在历史数据收集步骤中所获得的典型用户的系统访问模式,做为测试程序开发的依据。该测试程序应该覆盖典型用户的系统访问模式所涉及的操作。脚本的开发是利用LoadRunner Vugen进行脚本录制,开发,参数化,调试的过程。
模拟用户数
3000
4500
6000
每小时业务量
90000
135000
180000
5
说明:术语解释
(事务)- LoadRunner中定义,为一个流程中某个环节的称谓,一个流程可称为一个大的事务,在这个大的交易中包含许多的小的事务。
响应时间- LoadRunner中衡量流程中各个事务性能的最佳手段,计算的是端到端的时间,说的通俗一点,从点击应用中的某个控件,到从数据库返回数据到客户端,整个过程都被计算在事务的响应时间内。
测试执行:
测试准备阶段完毕后,确保测试环境、测试程序、测试过程、测试数据,且均已验证通过后,然后在指定的时间内可对系统施实性能测试,性能测试执行分为两个阶段:
1、性能基准测试:系统在轻负载环境下,模拟各业务的单用户交易,评估当前系统的性能表现,并作为后续压力测试的性能比较基准;
2、单交易负载测试:
3、负载压力测试:仿真现实,模拟大批量并发业务交易,评估系统在高负载情况下系统的性能表现。
15%
5.4.1
在4500用户压力下,各操作响应时间如下:
业务操作
平均响应时间(秒)
有合同_登录
6.07
有合同_开具发票
37.83
有合同_录入并开具
6.38
有合同_退出
3.85
有合同_选择合同
34.96
无合同_登录
6.27
无合同_开具发票
4.45
无合同_录入并开具
6.18
无合同_退出
3.84
说明:
此时有合同的开具发票、选择合同操作的响应时间已远远超过5秒,其它大部分操作响应时间也超过了5秒。
3、当所有用户加载完毕后连续运行15分钟;
4、用户调度策略:每1秒启动30个虚拟用户。
业务场景一
序号
交易
业务
配比
执行
时间
操作
间隔
1
开具发票
100%
15分钟
120秒
业务场景二
序号
交易
业务
配比
执行
时间
操作
间隔
1
开具发票(无合同)
85%
15分钟
120秒
2
开具发票(有合同)
15%
说明:
按照以上场景设置,可估算出模拟用户数与每小时业务量的对应关系如下:
5.2.2
下图是相同压力情况下,有基础数据与无基础数据系统的处理能力对比。
处理能力分析:
在有基础数据的情况下,单从处理能力看,依然可以满足客户所提出的要求,但与之前的无基础数据的处理能力比较发现,基础数据的存在是对处理能力有较大影响。
5.2.3
下图是相同压力情况下,有基础数据与无基础数据各事务资源利用率对比图:
被占用内存无法释放,导致被测系统在长时间运行后响应时间明显上升,处理能力明显下降,如下图所示:
分析:
用户在登录时,系统会自动生成一个session,并占用部分内存,而这个session的过期时间设置为2小时,按照用户习惯分析,当用户使用直接关闭IE窗口退出系统的方式退出,这个session是不释放的,并继续占用内存。测试过程中没有做退出操作,导致大量用户session不释放。根据上图显示,40分钟时性能开始下降,此时在线用户数约为37.5*60*40=900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