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思想流派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儒学作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思想流派之一,经历了漫长而丰富多样的发展历程。
从孔子开创儒学以来,儒学经历了秦汉、魏晋、隋唐、宋明等不同历史时期的变革和发展,形成为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学术传统。
本文将从儒学的起源、发展、衰落以及复兴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儒学的起源儒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战国时期。
当时,中国社会处于动荡不安的时期,各国相互争霸,社会秩序混乱。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儒学的创始人,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通过对古代文化和传统价值观的研究,提出了“仁”的概念,并将其作为儒学的核心理念。
孔子强调个体道德修养的重要性,认为通过培养人的德性和道德品质,可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二、儒学的发展1. 秦汉时期:儒学的兴起与衰落秦朝统一了中国,实行了严格的法家思想,对儒学产生了压制。
然而,汉朝建立后,儒学得以复兴。
汉武帝时期,设立了太学,推崇儒学,并将其作为官方思想。
儒学在汉朝达到了鼎盛时期,形成为了“经学”、“史学”、“文学”等不同学派。
然而,在东汉末年,社会动荡和外族入侵导致了儒学的衰落。
2.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多元化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经历了多元化的发展。
由于社会动荡和政治混乱,儒学家开始思量如何应对时代的变化。
他们提出了新的学说,如王充的《论衡》和郭象的“心学”。
这些新的学说对儒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丰富了儒学的理论体系。
3. 隋唐时期:儒学的复兴与繁荣隋唐时期,儒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复兴和发展。
隋文帝和唐太宗都非常重视儒学,推崇儒学为国家的官方思想。
唐代的儒学家陆贽、韩愈等人提出了新的学说,如经世致用、格物致知等,对儒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学在唐代达到了巅峰,成为了社会的主流思想。
4. 宋明时期:儒学的整合与发展宋明时期,儒学经历了整合与发展的过程。
宋代的程朱理学成为了主流,将儒学与道家、佛教等融合在一起,形成为了独特的学术传统。
儒学对中国文学艺术的影响

儒学对中国文学艺术的影响儒学作为中国古代思想的重要流派,对中国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影响了创作主题和艺术风格,还对艺术家的道德伦理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
下面将从文学和艺术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儒学在文学方面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创作主题、人物塑造和艺术表现形式上。
儒学强调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表达,因此,儒家学说帮助文学家关注人类生活和心灵层面的探索。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儒学的思想影响尤为明显,如《论语》中的“仁者爱人”理念影响了很多文学作品,如《红楼梦》中贾宝玉对待人物的仁爱态度,以及《西游记》中唐僧对孙悟空的宽容和理解都体现了儒家伦理观念。
此外,儒学对人物塑造也有重要影响。
儒学重视中庸之道和智慧的修养,通过塑造各种性格迥异的人物,展示了儒家伦理观念在不同背景下的具体体现。
比如,《红楼梦》中的黛玉、宝钗、林黛玉等人物性格各异,但都与儒家的中庸思想密切相关。
儒家的性善论也影响了文学中人物的塑造,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思想,如《孟子》中的孟子、书中的文天祥等,他们内心的善良和正直都体现了儒家的理念。
其次,儒学对中国艺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艺术作为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受到儒学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的影响较为明显。
儒学的仁、义、诚、智等思想被运用到艺术创作中,使作品更加具有智慧和道德品质。
在中国绘画艺术中,儒学的影响尤为明显。
儒家注重礼仪和人伦关系,这种注重礼仪的精神在绘画中体现为一种精致和庄重的表达方式。
传统绘画作品中常常出现社会上层人物的画像,画家通过严谨的画风和细致的刻画方式表达了儒家所强调的中庸之道和敬畏之情。
此外,儒学思想对诗歌和戏剧创作的影响也十分深远。
儒学强调人的情感体验和内心世界的表达,这种注重情感体验的思想在诗歌创作中得到充分发挥。
唐诗中很多作品都展示了儒家强调的仁爱、中庸和人伦关系,如白居易的《长恨歌》表达了对爱情和命运的深情追求,杜甫的《登高》表达了对命运和社会的不平等的思考。
儒学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与影响

儒学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与影响自夏商时期以来,中国就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传统,其中儒学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广泛的思想流派,被誉为“中国文化的灵魂”,在中国历史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文将探讨儒学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与影响。
一、儒学的起源与发展儒学起源于春秋时期的鲁国,成文于战国时期。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提出了“仁”的概念,倡导“礼、乐、忠、信、孝”的思想,并形成了自己的道德伦理体系。
儒学思想在汉代达到了全盛期,成为统治阶层的主流思想,并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儒学的地位与作用1.儒学与政治儒学在中国古代政治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儒家思想提出了“君子”、“仁人”的理念,为中华民族建立了一套以“仁政”为核心的政治理念。
在历史上,孔子的政治思想被包括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在内的多位帝王所借鉴,并在实施政策时贯彻了“仁政”的理念。
2.儒学与教育儒学在中国传统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古代,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国教育的核心,成为社会精英的教育思想。
儒家思想强调“教育的本质是道德的教育”,提倡以“德育为先,智育为辅”的教育理念。
儒家思想和儒家经典一直是古代中国科举考试重要考试内容,累计了大量的经典著作,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
3.儒学与社会儒家思想强调“仁义礼智信”,其中“仁”、“义”、“礼”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这些价值观一直影响着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文化精神和社会风尚。
儒家思想也为中国社会提供了一个具有统一性和稳定性的思想基础,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儒学在中国历史中的影响儒学在中国历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政治方面,儒家思想为中国的政治体系提供了一套统一而稳定的思想体系,为中国历朝历代的政治制度提供了理论基础。
在经济方面,儒家思想强调节约的重要性,并提倡实业家精神,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
论中国古代的儒学思想与政治制度

论中国古代的儒学思想与政治制度中国古代儒学思想与政治制度关系密切,相互影响,共同构建了中国传统社会和政府的基石。
儒学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哲学流派之一,影响了政治、文化和社会的方方面面。
政治制度作为儒学思想在实践中的体现,为儒学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制度支撑。
本文将从儒学思想和政治制度的相互作用角度进行探讨,旨在探讨儒学思想和政治制度之间的互动关系。
一、儒学思想的基本观点和要义儒学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哲学学派之一,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学的主要观点包括仁、礼、诚和忠孝等。
其中,仁是儒学思想的核心概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与道德关系,主张人们应该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
礼是儒学的另一个核心概念,强调个人应遵循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并以此塑造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品德修养。
诚是儒学思想的基本要义之一,强调人的诚实和真实性,主张人应该保持诚实,以求得感化他人的教化作用。
忠孝是儒学中的两个重要伦理观念,分别代表了对国家和父母的忠诚与尊敬。
二、儒学思想对政治制度的影响1. 对君主制度的影响:儒学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尤其是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关系。
在儒学看来,君主应该以仁爱之心对待臣民,臣民则应以忠诚不二之心侍奉君主。
这种以仁爱和忠诚为基础的统治观念,对于中国古代的君主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对一夫一妻制的影响:儒学思想中的礼与仁观念对家庭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
儒学不仅强调了夫妻之间的爱情和感情,还强调丈夫应以诚信之心对待妻子,夫妻双方应以忍让之心维系家庭关系。
这一伦理观念的核心是夫妻之间的互信互爱,对于中国古代的一夫一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3. 对侍奉忠孝的影响:儒学思想中的忠孝观念主张儿女对父母的尊敬和侍奉,对于家庭制度和家族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中国古代的社会中,儒学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孝敬和尊重,认为孝顺父母是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责任。
这一观念的鼓励和弘扬,有助于维护家庭和睦,为社会的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
儒家学说的主要思想主张

儒家学说的主要思想主张
儒家学说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思想流派,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基本思想主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仁”是儒家学说最重要的核心价值观。
“仁”是以爱心
和慈悲为基础的道德观念,是一种以关怀他人为中心的崇高品格。
孔子认为,“仁者,视人如己,恕己宽人”,也就是说,仁者应该以自己的标准去看待他人,在处理与他人的关系时,既要关心自己的权益,也要关心他人的权益。
二、“礼”是儒家学说的另一个重要思想主张。
“礼”指的是
遵守礼仪和礼节的行为,它是一种社会行为准则,是建立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孔子认为,“守礼者,守以礼乐,安以礼治”,也就是说,守礼者应该以礼乐和礼治来调节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建立起一个社会秩序。
三、“智”是儒家学说的第三大思想主张。
“智”是指以理智
为基础的智慧,是一种分析事情的能力和处理复杂情况的能力。
孔子认为,“智者,晓变通,慎言其谨”,也就是说,智者应该以变通的方式来处理事情,并且要谨慎言行,以达到目的。
四、“信”也是儒家学说的重要思想主张。
“信”是指一种坚
定的信念,是以诚实守信为宗旨的道德观念。
孔子认为,“信者,笃信守真,慎其言而谨其行”,也就是说,信者应该坚守
真理,在言行上都要谨慎小心,以保持真实的信誉。
总之,儒家学说的主要思想主张是以“仁”、“礼”、“智”、“信”为核心的道德价值观,旨在建立一种以爱心、慈悲为基础的社会秩序,使人们在言行上都能保持真实、诚实、守信的态度,从而获得真正的和谐与幸福。
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

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一、儒家思想的概述在中国古代,儒家思想是一种重要的思想流派,它以儒家学派为代表,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人的修养,家庭伦理和社会道德,以及良好的政治治理。
本文将从儒家思想的起源、核心理念和发展演变等方面进行论述。
二、儒家思想的起源1. 孔子与儒家学派的建立孔子(公元前551年 - 公元前479年)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被尊奉为儒家学派的圣人。
孔子的学说强调道德修养、仁爱和君臣之道等,提出了“仁者爱人”和“君子克己复礼”等经典观念。
2. 儒家经典文化的形成《四书五经》是儒家经典的总称,其中包括《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重要著作。
这些经典内容涵盖了儒家思想的核心观点和理念,是后世学习儒家思想的重要依据。
三、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1. 仁爱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意味着对他人的关爱和关怀。
儒家强调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的统一,认为通过仁爱的实践可以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与社会的和平稳定。
2. 中庸中庸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原则,强调的是人的自我调节和行为的平衡。
儒家认为人应当遵循中庸之道,避免过度和不足,追求一种适度和谐的生活方式。
3. 君子道德儒家思想强调君子的道德修养,认为君子应该具备德行高尚、孝顺父母、尊敬师长、诚实守信等美德。
这种道德修养被视为个人修行和社会治理的基础。
四、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1. 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发展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得到了迅速发展。
除孔子外,还有许多著名的儒家学者,如孟子、荀子和程颢等。
他们对儒家思想进行了不同的诠释和发展,丰富了儒家学说的内涵。
2. 儒家与政治统治的关系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政治生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儒家思想主张君主立宪,强调君臣之间的道德义务和相互依存关系,对于政治治理和社会秩序的建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3. 儒家与教育传统的传承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的教育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倡导以经典为基础的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格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理学 心学和儒学的关系

理学心学和儒学的关系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理学、心学和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三大学派,它们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尽管三者各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思想内涵,但它们之间又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本文将探讨理学、心学和儒学之间的关系,以期更好地理解这些学派在中国思想传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首先我们来谈谈理学,理学是宋明理学的简称,它起源于宋代的程颐和程颢,发展于明代的朱熹等学者。
理学主张“理”是宇宙的基本原理,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人应当顺应天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理学强调心性修养,提倡“格物致知”,认为通过研究理学原理可以达到心灵的净化和境界的提升。
理学强调的是人的内在修养和道德实践,以实现人的自我完善和社会和谐。
与理学相对应的是心学,心学是明代杨明的学说,主张“心即理”、“知行合一”。
心学强调的是直观的洞见和自我认知,通过觉知自己的心灵状态,明确自己的人生方向,实现心灵与宇宙的统一。
心学认为,要达到修身齐家治国的目标,首先要修身,通过实践自我认知,达到心性的自由与完善。
心学主张“致良知”,即通过直觉和觉悟,找到内在道德规范和方向,实现人的内在和外在的统一。
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孟子等先贤,强调仁义礼智信五德,倡导“以人为本”,提倡“修己以安人”。
儒学主张在社会中实践仁爱和正义,通过亲善与包容,实现个体的和谐,社会的和谐。
儒学注重礼乐教化,培养人的道德情操和行为规范,以实现人的人格完善和社会秩序。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理学、心学和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学术渊源上,理学和心学都源自于儒学思想,强调道德实践和人的内在修养,崇尚人道主义,强调“以人为本”。
在哲学观念上,三者都强调心性修养和道德实践,都追求个体的内在完善和社会的和谐。
在实践理念上,三者都提倡实践和道德实践,认为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实现人的自我完善和社会的和谐。
理学、心学和儒学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差异。
儒家思想孔子荀子孟子总结

儒家思想孔子荀子孟子总结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思想流派之一,其核心代表人物包括孔子、荀子和孟子。
这三位思想家通过《论语》、《荀子》和《孟子》等经典著作,以其对人性、伦理和政治的思考,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深远。
下面将对孔子、荀子和孟子的思想进行总结,希望能够更好地理解儒家思想的核心要点。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
孔子认为人性本善,而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引导人们回归本性,实现人的修养和道德。
他注重培养个体的德行和素质,提倡“仁”的概念,认为“仁”是人最高尚的品德,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基础。
孔子强调家庭和社会的重要性,主张以家庭为基础,通过“君父”、“无用之用”、“敬老尊贤”等伦理观念来规范人们的行为。
他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四个伦理关系,强调每个角色在关系中扮演的角色和责任。
孔子的思想对中国的政治、教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荀子(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他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发展。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认为天赋的自私和贪婪是人的本性,而只有通过教育和礼制的规范,才能引导人们做出正确的行为。
他提出了“性恶论”,主张要约束人性的弊端,培养人们的道德品质。
荀子认为天下之治取决于君主的明君政治,他提出了“兴利除害”的政策,主张通过合理的政策实现国家繁荣和社会稳定。
他还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认为个体的德行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基础。
荀子的思想对于中国古代政治哲学和国家治理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是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对孔子的思想进行了深入的发展和扩展。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但这种本善需要通过教育和修养才能发展出来。
他提出了“四端论”,主张通过四种德行(仁、义、礼、智)实现人的修养和完善。
孟子强调人们对他人的关心和同情,主张“养浩然之气”,培养出正直和高尚的品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思想流派,也是重要的学习内容。
教材讲述了为儒家思想创立、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思想家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程颢、程颐、朱熹、王阳明、陆九渊、李贽、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人的思想,没有从整体上介绍儒家学派的基本内容和特点。
古代儒家思想的基本内容有:1、仁爱思想。
孔子主张“仁者爱人”。
孟子主张民贵君轻,统治者要爱民,得民心。
宋明时期,张载提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2、强调整体精神。
在儒家思想中,国家利益、社会利益、民族利益和整体利益,都占着特殊重要地位。
3、提倡人伦价值。
儒家强调每个人在社会人伦关系中的地位及其应尽的义务和权利,每个人都必须根据要求尽自己应尽的义务。
孔子主张“君君、臣臣、夫夫、子子”。
孟子主张“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4、追求精神境界和理想人格。
孔子主张,在物质生活条件基本满足的情况下,追求崇高的理想人格,是人生的高层次需求。
儒家把“至善”作为最高的道德境界,把“圣人”作为最完善的理想人格。
5、强调修养践履的重要。
儒家认为,为学的目的就是陶冶性情、变化气质,从而达到成圣成贤的目的。
修身、躬行是达到提高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
儒家学派在发展中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发展性。
儒学关注人生和社会,不断思考社会、人生出现和面临的新问题,探讨解决新问题的有效途径。
春秋战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儒学提出“仁”“仁政”。
针对西汉大一统的需要,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观点,把儒学发展为新儒学。
佛教和道教的发展,挑战了儒学的思想统治地位,朱熹建立了理学,成为思想深刻、体系完备、方法周密的儒学学派。
宋明时期,商品经济发展,专制集权强化,王夫致等人倡导工商皆本,批判君主专制。
2、批判性。
儒学强调学术思想必须和现实相结合,力求经世致用,为当时政治经济服务。
孔子、孟子和荀子批判暴政,强调“仁”、仁政、王道,致力于建立理想的社会政治新秩序。
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学说,试图限制王权。
针对理学空疏流弊,李贽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倡导经世致用。
儒学始终表现出对儒学自身和社会的反思和批判精神。
3、开放性。
和发展性相联系,儒学是开放的,不是封闭保守的。
孔子继承和发展了西周的思想,创建了儒家学派。
荀子杂取百家,建立了庞大而系统的思想体系,成为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吸收阴阳家、法家、道家等思想,形成汉代的新儒学。
朱熹吸收佛、道思想,建立了理学思想体系。
4、官学地位。
汉武帝以前,作为学术流派,儒学处于显学地位,但没有被统治者重视和采用。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学也由原来的民间学说变为官方学说。
从明代开始,八股取士更加强化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和官学地位。
近代,新文化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儒学的影响逐步减弱。
存在主义哲学存在主义哲学是当代西方重要的哲学流派,强调以个人存在作为研究对象,重视人的主体作用和提倡人的个性解放。
在教育观上,存在主义反对传统的实用主义教育观念,主张教育的个性化,人性化以及主体性。
在教育目的观、师生观,教学观,课程观上提出了一系列的主张。
存在主义教育哲学对当今教育理论和实践有重要借鉴意义和一定的启发作用。
刘晓光:存在主义哲学对我国当代教育的影响和启示39 (二)教学观存在主义对西方传统哲学中主客体二元对立的认识方式进行了批判,试图走出认识论进入本体论。
海德格尔主张,人是在世界中,人与世界融为一体。
马丁・布贝尔强调不应当到个体的人本身之中而应当到人与人的关系之中去寻求答案。
存在主义哲学本体论坚持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互为主体的关系,每一个人都是在与他人的交往、理解中存在。
在教学观上,存在主义反对传统教学观,反对教师以传递知识技能为目的,强调教学过程中老师和学生是互为主体的关系,重视教师和学生之间人际关系的情感教育作用[3]。
他们认为,教师和学生都能有目的、能动地从事各项活动,都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教学内容才是客体。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一种交往活动,他们在本体论上的关系是主体间的关系,即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
教学是要承担对个体的责任与义务,但这是主体间的责任与义务,是与主体间的权利整合为一体的责任与义务,而不是被动地适应个体。
学生可以和教师拥有一样的民主权利。
他们之间是平等的对话交往关系。
(三)课程观存在主义哲学观照下的教育观认为,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不应该占学校教育的中心位置。
众所周知,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教育主要包括德、智、体等方面,它们之间互相独立又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他们主张既要以系统的科学理论和技能武装学生,发展学生的智力和教育,又不能忽视价值标准和生活态度的养成,二者不可偏废。
他们主张在学习专门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人文学科,增进人情世态的知识,这对忽视人文教育的西方教育制度的批评是切中时弊的,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存在主义教育强调应根据学习者的生活经验而不是围绕诸多离散的学科集合来组织课程,尤为倚重教育过程的生活化,它反对动辄以真理的霸权话语方式来强迫学生接受种种的教条化的知识。
这种对日常生活世界的关注,对人的创造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存在主义课程观的基本精神。
在课程上,存在主义教育极力反对那种由固定教师任教的统一规定的课程,主张让学生主动参加的活动课程并强调在课程选择中兴趣是唯一的标准,尊重学生的兴趣就是尊重学生的好奇心、创造力,尊重学生的发展天性,提出让学生自然和谐地发展。
教育应把学生善良的天性引发出来,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学习课程。
(四)教育方法论既然教育是为了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存在,那么存在主义最注重的方法论原则就是允许学生最大限度的自我表现和自我选择。
为此,存在主义者强调启发式教育、个别化教育和创造性教育,主张从学习者那里引出知识,并由学习者自己决定和选择知识。
无论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进度都不应整齐划一,也不应用统一的标准对学生提出成绩要求,以利于每个学生的自我实现。
二、存在主义教育观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存在主义之所以成为人本主义思潮的主要代表,它体现了一定的时代特征,它不仅提出了当代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发展的不平衡性,反映了当代科学技术发展所带来的负面作用,它还揭露了社会发展过程中对人的异化的不合理现象,对于提高人的自觉能动性,弘扬人的主体作用,要求人们对自由的行为负责等方面,都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所以,必须正确看待存在主义教育的合理内核,发挥其在我国教育改革中的作用,实现教育的人文与科学、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一)关注以人为本的教育强调对人生的研究,是存在主义的共同观点。
以人为本也是人文教育的应有之义。
以人为本即以人为世间万物的最可尊贵者,以人为世间万物的根本,人本身的存在和需要被视为我们认识问题和价值取舍的最终依据和标准。
正视人的存在,珍惜人的生存权利,关注受教育者的欢乐和痛苦,理解受教育者的尊严,应该成为当今以人为本的教育的追求目标。
卢梭曾说“人性的首要法则就是维护自身的生存,人性的首要关怀就是对自身的关怀”[4]。
真正幸福的人是过着值得尊敬和真正的人的生活的人,是精神和物质都很富有的人。
应该看到,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给人类带来经济的腾飞,但同时也给人类生存以重大威胁,突出的表现就是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失衡。
物质的、技术的、功利的片面追求,必然带来精神、灵魂的错位,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情感和精神世界冷漠无情。
人类可能沦为单纯技术性和功利性的动物,人类的存在将落入“灵魂的空场”。
因此,教育必须从单纯注重理性的“知”,即“知识中心的灌输”中解放出来,关注人生意义,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关注价值的选择,关注学生的情40 广东培正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第10卷第4期感、意志、信仰、理想、希望等非理性世界,使我们的教育能够培养出既具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和较强的能力适应竞争和挑战,又能以博大的胸襟关心他人、社会和自然的人才,真正做到科学与人文教育的融洽共生。
(二)确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观存在主义教育主张师生之间应建立民主平等的对话交往关系,认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应是我和你而不是我和物[5]。
教师要把学生完全当成一个独立自主、自由发展的人,要尊重他独特和完整的个性,而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他。
当前,在我国的大多数学校里,师生关系依然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与学生之间表现为权威依从关系,师生之间缺少对话、缺少交流,课堂教学表现为满堂灌。
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他们在教室里只是“静听者”或“问题的回答者”,这不仅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而且造成了师生关系的疏离。
为了克服这种弊端,学校师生之间应当建立平等对话的关系,教师应当在接纳学生独特性的基础上,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尊重学生人格,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努力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促进学生主体性、能动性充分发挥。
(三)重视学生的自主建构存在主义的教育个性化主张学生要“勇于成为他自己”,倡导学生自由的价值选择,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集中表现为受教育者对自己的负责意识。
这是对传统的“教师中心论”的反叛,也是教育在文化、心理层面上的一大进步。
学生的自主建构要求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是自主地、能动地生成、建构,而不是外部力量模塑而成,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并不是被动地接受外部信息,而是主动地根据先前认知结构注意和有选择地知觉外在信息,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
自主建构意味着教育活动中个体的创造力、潜能、天赋、审美鉴赏力、个性等得以表征,得以发展。
学生的自主建构强调教育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并且切入学生的经验系统;在教育内容和方法上是基于学生智慧发展水平的;教育要着眼于学生成长的内在动机的唤醒,使学习活动是自觉自愿的;教育要将学生带入精神充实,富于理智挑战的境界。
学生自主建构的过程要求教育者或教师起到价值引导的作用。
应该承认受教育者是有自由意志和人格尊严的、具体的、现实的个体,教师对学生的成长负有道义上的责任。
换句话说,教师在学校里肩负着帮助学生增加他们的自我价值感和追求成功的责任。
尊重学生的自由意志和独立人格不仅是真正教育的条件,而且是教育本身的内在规定性。
价值引导内含着教育者的价值选择和价值预设,体现着教育的性质,体现着教育者的人生追求和教育意向。
存在主义的“无指导”、“自由学校”观点,实际上是在否认“价值引导”,放弃教师责任,消解教师的作用,这种没有价值引导的自主建构,是对教育的否认,必然缺乏超越性的向度[6]。
只有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相统一的教育,才能实现潜能的显发,精神的唤醒,独特性的彰显和主体性的弘扬;才能达到师生经验的共享,视界的融合与灵魂的感召。
(四)追求个性与共性的统一在教育活动中,个性与共性相互依赖,相互统一,两者缺一不可。
共性是建立在尊重个性基础上并体现于人的个性之中;个性是以人的共性为前提并体现于人的共性的过程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