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企合作的_三位一体_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合集下载

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机械专业“双导师+工匠型”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探索

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机械专业“双导师+工匠型”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探索

248
《装备制造技术》2021年第4期
(2) 构建“双导师+工匠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制 订人才培养方案。认真研读《中国制造2025》和《“十 三五”先进制造技术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结合 先进制造业发展趋势分析调研结果,确定岗位类型 及需求,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人才培养规格,构 建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校企合作虽然取得了很大进步,但企业更 多关注眼前利益,参与人才培养的意愿并不强烈,导 致校企合作的的紧密性和深入性都不够。
综上所述,在此背景和现状下,紧密结合“中国 制造2025”战略规划,与先进制造业企业深度合作, 构建“双导师+工匠型”的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优化 人才培养方案,重构课程体系,更新课程内容,健全 质量监控与反馈机制等方面进行改革,培养切合企 业人才需求的“工匠型”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就显得 尤为需要和迫切。
同时,校企导师可以结合自身的特长优势,在某 一方面重点指导学员,使学员在导师的言传身教中 学习知识、培养技能。“双导师+工匠型”导师制人才 培养模式是培养机械制造类“工匠型”技术技能拔尖 人才,如图1,为各级技能大赛储备人才而进行的一 次教学探索和改革,同时也是实施分类培养中技术 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有效补充。
传统班建制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在学生到校前通 过对企业人才需求调研后指定的,学生在校三年内, 方案仅会根据人才需求变化做局部微调,但先进制 造业发展和设备更新很快,企业的新需求甚至超前 储备人才需求就很难得到满足。 1.2专业课程教学深度不够,课程之间缺乏串联
当前,高职生源多样化,学生素质参差不齐,考 虑到多数学生的接受能力,课程标准制定和教师教 学时不得不对一些虽重要但难度大的内容进行割 舍,导致一些学有余力有希望成为“品牌”学生的同 学不能进一步深入进行专业学习,精准施教成为一 句空话。另外,现行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教学比 较多的关注自身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 较少考虑用具体的生产实践案例将不同课程串联起 来,导致学生对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知识点的应 用也不熟练和深入。

基于校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双导师制的建设研究

基于校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双导师制的建设研究

基于校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双导师制的建设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和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创新型人才和推动科技进步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前我国研究生培养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学术落后、实践能力不足、对行业需求不适应等。

本研究选取校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双导师制的建设作为研究课题,旨在探讨双导师制在研究生培养中的实际应用效果,挖掘双导师制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优势和挑战,为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1.2 研究意义对于如何构建基于校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双导师制,探索其优势和挑战,探讨其在实践中的应用效果,对于进一步完善研究生培养机制,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推动校企合作深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2. 正文2.1 双导师制的概念和特点双导师制突破了传统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单一性,强调学术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学术导师主要负责指导学生的科研工作和学术论文撰写,而实践导师则负责指导学生的实践工作和社会实践能力的提升。

双导师制体现了研究生培养的个性化和差异化,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和特长,量身定制导师团队,实现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有机结合。

双导师制也促进了学术界和产业界的紧密合作,实现了校企双方资源共享和互补,为研究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和更丰富的资源。

双导师制的特点是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个性化的指导服务和校企合作的优势,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实用性的提高。

2.2 校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实施情况校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是指学校与企业之间建立起的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合作机制,通过这种模式,学校与企业可以共同参与研究生的培养工作,为研究生提供更为贴近实际需求的培训和实践机会。

校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实施情况在不同学校和企业之间会有所不同,但这种模式已经在许多高校和企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关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双导师制的再思考

关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双导师制的再思考

GAO DENG ZHI YE JIAO YU/高等职业教育关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双导师制的再思考卢 霞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文件。

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职教二十条”),这是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的指导性文件。

文件开头就明确表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对于职业教育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文件还指出,要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坚持知行合一、工学结合,推动校企全面加强深度合作。

“双导师制”就是基于校企深度合作的育人模式。

如何利用好“双导师制”培养符合新时代需要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值得探讨。

另外,随着高职的不断扩招,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近年来出现下降趋势,学生的学习现状令人堪忧。

如何运用“双导师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学生的学习现状,值得重新思考。

一、“双导师制”概述“双导师制”是基于校企合作、深度融合,借鉴英国的“导师制”和德国的“双元制”的职业教育经验形成的“双导师制”,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配备两位导师:一位校内导师和一位校外导师。

校内导师是学校的专职教师,校外导师是有丰富工作经验的来自企业一线的工作人员。

校内导师的主要职责是解决学生在校期间的专业学习、日常生活等一系列问题,校外企业导师则主要负责学生的跟岗实习、顶岗实习、就业指导等问题。

学生在校内导师和校外企业导师的共同培养下,无论是专业理论、知识水平,还是专业技能操作水平,都会得到更好的发展。

“双导师制”对于人才培养的主要意义是,能够更好地同时关注学生树立健全的人格,让学生获取足够的理论知识,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帮助学生顺利就业等多核心目标;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共同需求与个性化特征,在不同学习阶段由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各司其职,各自采用合理的方式方法共同培养学生。

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在不同的育人阶段,各自需要承担的任务也不相同。

三位一体双导师制度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三位一体双导师制度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三位一体双导师制度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三位一体双导师制度是近年来高等教育机构引入的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该制度是指为每个学生匹配两名不同领域的导师,其中一名为学术导师,主要负责学生专业知识培养和学术研究;另一名为生涯导师,主要负责学生职业规划和生涯发展。

同时,学校也将设定一个总导师,作为学生学术和职业生涯发展的指导者。

三位一体双导师制度的出现旨在解决传统导师制度的局限性,传统制度中导师教育的关注焦点主要集中在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学术研究上,忽略了学生的生涯发展。

通过加入生涯导师的角色,三位一体双导师制度能够更好地关注学生的生涯发展和职业规划,以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和就业市场。

而总导师则作为学生在学术和职业生涯上的指导者,能够更全面地指导学生的发展。

该制度的实践已经得到广泛认可,并被许多高校广泛采用。

在具体的实践中,双导师制度需要学校和教师共同推进。

一方面,学校需要通过制定政策和规定,明确双导师的职责和权利,激励教师担任双导师角色。

另一方面,教师需要全面认识双导师的作用,带领学生做好学术研究和职业规划,不断推进学生全人教育。

总之,三位一体双导师制度是一种注重学生全人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了学生学术和职业生涯的发展,对于提高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校企合作背景下三师协同育人的工作机制与路径研究

校企合作背景下三师协同育人的工作机制与路径研究

117第2卷 第28期校企合作背景下三师协同育人的工作机制与路径研究*杨 斐(武昌工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5)摘要:武昌工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积极探索“专业导师、企业导师、思政导师”协同育人的实践模式,发挥课上、课下多元育人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按照“校企合作共同体”的构建目标,注重过程建设,发挥导师在“产、学、研、训、赛、创”六位一体实践中的教育、管理、服务作用,推动协同育人取得长足的发展。

关键词:校企合作;三师协同育人;机制与路径中图分类号:F230-4;G6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6164(2020)28-0117-02“三师”协同育人是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理念下,构建“行政管理口、教学研究口、学工口、企业口”多面畅通的骨干教师联合体,打造多位一体协同育人管理梯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专属化、系统化、科学化精准育人体系,导学、导业、导赛、导研,推动建立学生专业发展新格局。

1 探索和建立“三个导师”协同育人的制度安排从宏观上完善三师协同育人的领导机构和制度,为协同育人做好顶层设计、运行机制与路径安排,提供指导内容和合作方向。

学院长期探索建立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机制,初步建立了“校-院-系”三级校企合作管理体系,学校设有产教融合办公室,学院设有校企合作领导小组,系部设有校企合作工作小组。

目前,信息工程学院校企合作工作小组成员由学院、各系(部)、院办、学工办和实验中心的主要负责人组成,制定《信息工程学院校企合作管理办法(试行)》。

为了规范管理校企合作育人项目,有序开展产学合作,学院定期开会通报校企合作的最新进展情况。

在学院内,明确了各个合作企业在大一、大二、大三年级对口的试点班级,并为每个合作企业指定了教研室和实验室教师各一名,以便于与企业进行对接,为企业在学校开展各项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为构建良好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提供了保障。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领导小组通过深入企业调研,把握行业未来发展趋势,依托顶岗实习、项目开发、订单培养等多种形式,形成共建、共管、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校企融合机制,推进教学工作开展,启动校企共同授课的跟班检查工作,制定校企共同授课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加强共同授课质量监督体系。

高职工业过程自动化技术专业“三融合、三阶段、三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和实践

高职工业过程自动化技术专业“三融合、三阶段、三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和实践

高职工业过程自动化技术专业“三融合、三阶段、三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和实践总结工业过程自动化技术专业学生应该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将德育及创新创业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探索构建“三融合、三阶段、三一体”工学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构建思路及内涵(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通过调研企业人才需求,将高职工业过程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掌握工业过程自动化技术专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面向石化、能源、制药、冶炼、电力等流程企业或自动化仪表公司,从事流程工业自动化系统和自动化仪表的选型、安装、调试、运行、维护、销售、管理及设计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能适应且满足本行业转型升级和企业创新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二)构建思路由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牵头,深入调研高职工业过程自动化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围绕智能制造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要求,对接“一带一路”倡仪对国际化外向型人才的需求,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为核心,以职业素质培养为主线,确定专业人才需求规格、知识范围和能力结构,确定人才培養方案,构建“三融合、三阶段、三一体”工学结合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见图1)。

通过施行“课证” 融合的“双证书”制、实施多样化人才培养、构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及人才培养质量综合素质评价等途径,重点在课程体系及课程资源建设、实训条件及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教学团队建设以及深化校企合作等方面进行了实践。

(三)模式内涵“三融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坚持专业技能、职业素质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相融合。

把专业技能、职业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纳入人才培养顶层设计,并作为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主体内容。

“三阶段、三一体”:按照“基本素质—核心素质—综合素质”的能力递进路径,采取理实一体、赛训一体和工学一体的方式,实施阶段化职业素质教育。

三位一体双导师制度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三位一体双导师制度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三位一体双导师制度人才培养模式探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才的培养成为各个领域关注的焦点之一。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已经成为当前教育事业的重要任务之一。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成长,不断积累学术和实践经验,一些高校和培训机构开始尝试引入三位一体双导师制度,以培养更具潜力的人才。

本文将对三位一体双导师制度进行探讨,并分析其在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作用。

一、三位一体双导师制度的概念和特点三位一体双导师制度是指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将企业、学校和社会三方资源进行整合,为学生配备企业导师、学校导师和社会导师,共同参与学生的培养工作。

三位一体双导师制度的主要特点包括:1. 整合资源共同参与培养。

学校导师、企业导师和社会导师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各司其职,协同合作,使学生能够得到更全面的指导和培养。

2. 提高学生培养的质量。

学校导师、企业导师和社会导师通过各自的资源和经验,为学生提供更加实用和符合市场需求的培养。

3. 促进学校和企业的深度合作。

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的紧密合作,有助于学校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和企业对人才的期望,帮助学校更好地调整人才培养计划。

1. 提供更加贴近实际的指导三位一体双导师制度的实施,企业导师和社会导师能够结合行业实际需求,为学生提供更加贴近实际的指导和培养。

企业导师能够向学生传授实际工作中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社会导师则能够引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2.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3. 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通过三位一体双导师制度的实施,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接触更多的企业资源和社会资源,增强自己的就业竞争力。

企业导师能够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和就业资源,社会导师则能够介绍学生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平台,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进行职业规划和就业准备。

三位一体双导师制度的实施,既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1. 实施难度较大三位一体双导师制度的实施需要学校、企业和社会资源的整合和协调,需要进行信息共享和工作模式的调整,存在一定的难度和挑战。

“双三位一体”的高职软件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探索

“双三位一体”的高职软件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探索

“双三位一体”的高职软件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探索[摘要]文章以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介绍了该校软件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实践的成功案例,总结出“双三位一体”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包括以学生为主体,学校、企业、市场三要素为一体的培养模式和以学生为主体,校内教师、企业教师结合企业实际项目案例为一体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校企合作双三位一体软件专业高职[作者简介]李良(1976- ),男,安徽泰和人,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信息技术系副主任,讲师、工程师,研究方向为软件工程、数据库技术。

(江苏南京 211168)[课题项目]本文系2010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重点规划课题“创新创业教育与电子商务专业教育结合的操作模式研究”(课题编号:2010cx140)、2011年江苏省教育厅高等教育教改立项研究课题“大学科技园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2011jsjg324)和2012年度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院级科研课题“高职软件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课题编号:jmz220123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5-0035-02很多高职院校都开设了软件技术类专业,但很多学生并没有如愿进入软件行业。

用人单位认为高职院校学科式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的软件人才与企业对技能型实用型人才的要求相去甚远。

这几年,软件服务外包业务发展迅猛,成为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企业产值和用工人数急速增加,高职院校应该抓住发展的机遇,与软件企业共同探索和创新互利共赢的合作机制。

通过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的高度融合,使人才的培养直接面对企业需求,更具有针对性,也使学生更容易把理论学习应用到实践训练之中去,培养其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因此,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共同培养软件人才,对提高软件专业的学生的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高职软件专业人才培养校企合作模式实践为了培养符合软件企业需要的人才,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一直在探索适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校企合作的“三位一体”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邓明阳(南通航运学院,江苏南通226010)摘要在校企合作深度融合的基础上,南通航运学院建立并实施“三位一体”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

该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配备校内导师及校外导师,实施“学校、实习单位、学生”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实施“教学做”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同时建立考评反馈体系和校企合作文件及专项基金,保障“双导师制”的落实。

关键词校企合作;三位一体;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219(2013)20-0057-03No.20,2013Vol.34General No.7262013年第20期第34卷总726期职业技术教育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收稿日期:2013-06-22作者简介:邓明阳(1982-),女,黑龙江双鸭山人,南通航运学院讲师。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是世界各国公认的职业教育成功经验。

本文结合南通航运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实践,探讨如何在深化校企合作的基础上,有效实施“三位一体”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

一、三位一体“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基础及内涵导师制(tutorialsystem )最早源于英国牛津大学,是牛津大学基于传统的精英人才培养的一种教学模式[1]。

“双元制”职业教育是德国首推的一种职业教育模式,“双元制”由校、企分别实施,并受职业教育法保障,课程大纲由国家、学校和行业共同制定,成本由学校(国家)、企业共同分担,学生以学徒身份与企业签订合同,考核由企业方(国家行业协会统一考核)完成[2]。

三位一体“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以下简称“导师制”)是在校企合作深度融合的基础上,借鉴英国“导师制”和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经验创立的。

该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配备两位导师——校内导师及校外导师,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实行“学校、实习单位、学生”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实施“教学做”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以“政校企”三方共同参与、协调联动的长效驱动机制为保障。

二、三位一体“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背景和条件校企合作需要政校企三方共同参与、协调联动。

南通航运学院以市场需求、行业需要来设计校企合作模式,建立“三层合作、三方共建、互利多赢”的办学体制,通过校企联合、共建、融合等方式将校企合作贯穿于高职教育全过程,企业也在合作过程中长期受益。

学院主要从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人才交流、教学改革三57方面建立校企合作长效驱动机制,成立专业群理事会,负责专业建设、实训、培训等工作。

对于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依据不同专业的办学特点主要采取校企联合共建、引企入校、国外政府机构资助援建三种模式。

其中,学院“中新国际海事培训中心”由新加坡海员联合会、森海海事服务新加坡有限公司与南通航院三方共同出资成立。

校企共建的校外实训基地,主要有教学实习基地、订单式培养基地、顶岗实习基地三种类型。

人才交流的主要模式有:“双向挂职”机制(教师定期到企业挂职、兼职和顶岗,企业专家到学院兼教)、校企联合开展技能和技术等继续教育培训、校企联合成立研发或技术创新团队。

教学改革领域,学院在企业参与下依据行业企业需求和当地产业结构设置专业、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按照职业能力为本、职业活动为核心来开发课程,以职业要求为考试考核标准。

根据商业运作过程、生产过程、劳动过程等工作过程进行课程建设和校本教材开发,开设“双证”课程体系,践行“双证融通”(学历证书与相关职业资格证书)。

以订单培养、工学交替等模式为依托开展双导师制人才培养[3]。

“双导师制”以“双境培养、双师共教、双证融通”的理念培养人才,实现以“专业与产业、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为特征的校企双境对接,教师和企业师傅双师共教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证书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4]。

三、三位一体“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一)三位一体“双导师制”的内涵与职责南通航运学院推行的三位一体“双导师制”为期两年,在第一学年为学生配备校内导师,实施校内导师制;第二、三学年配备校外导师,实施“双导师制”。

原则上,每位校内导师所带学生不超过15人,每个教学周指导学生1次,由导师和学生共同约定指导时间和方式。

校外导师指导学生总数不超过5人,两周指导1次,与学生共同约定辅导时间和方法。

(二)三位一体“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1.导师职责校内、外导师本着职责上相互补充、互动交流的原则,共同指导同一批学生,具有相对固定的对应关系,一起拟订学生培养方案,明确培养目标、内容、进度,再共同实施指导,及时交流反馈,便于对实施过程的跟踪管理。

校内导师职责:主要负责理论知识指导,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提升其综合素质和未来职业发展空间。

要求实行三年一贯制的全程指导,主要包括专业学习引导、毕业设计、顶岗实践报告的撰写和就业方向选择等,并做好与校外导师的沟通工作。

校外导师职责:侧重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社会能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初步形成职业判断能力和管理组织能力,制定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校外导师还负责指导学生以企业实际项目为题进行毕业设计。

2.导师的选聘选聘条件:校内导师从本学院专任教师中选聘,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或中级以上职称,具备双师素质。

校外导师,一般由校外实习基地相关企事业单位中技术或中层以上业务骨干担任。

选聘方式:校内导师,采取个人申报与各系部推荐相结合的方式,学院专家组审议批准,由院长聘任,聘期三年。

校外导师,由校外实习基地企事业单位按“双导师制”规章选派推荐,资料报送学院专家组审批确定。

学校与校外导师及所在单位签订协议,以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以保证校外导师指导工作的顺利进行。

3.“双导师”选择及实践岗位确定校内导师选择:学生自愿报名选择,再由系、教研室进行适当协调,确定每位导师所指导的学生数。

校外导师选择:采取双向选择、自愿结对原则。

在一年级,将企业行家能手请进来,采用讲座、专题报告或交流会等形式,与学生见面;学生走出去,到企业参观、认识实习。

在基本了解岗位及学生情况后,进行双向选择。

4.保障机制的建立学院建立了《南通航运学院教学质量校企共同评价办法》等校企合作文件和校企合作专项基金;校内、外导师互动交流,职责上相互补充,注重培养内容的衔接;加强学生与导师的考核、评价(认定);协议期间,采用走访座谈、不定期58电话回访等方法,进行过程控制。

协议期满、最终评估结束后,第一时间召开座谈会,与会人员由学生代表、校外导师代表、全体校内导师组成,进行信息反馈、交流心得,学院“双导师制”专家组在对座谈意见进行整合后,以书面形式向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所在单位进行反馈,就进一步完善培养方案的后续实施提出指导性方案。

5.考评反馈体系的构建考核原则:规范、严格、奖惩结合、重过程考核。

考核方式:分别对学生及校内外导师进行跟踪管理,实行定期、不定期及最终考核。

考核内容:学生考核包括知识、技能和素养三个方面,由校内、外导师共同评定,平时检查与学生总评相结合;导师考核:导师述职自评、被指导学生民主评议相结合。

激励机制:根据学生最终考核结果,给予物质与精神奖励。

校内导师工作折算工作量,并作为年终考评、职务晋升、职称评定的重要依据。

南通航运学院基于校企合作的三位一体“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有效解决了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矛盾,提升了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综合素质。

但总体看,“双导师制”的实施还存在急待解决的问题,包括如何深化“校企联姻,产学合作”办学模式,搭建互惠互利的校企合作教育平台,以解决实训基地日常运行经费问题;如何核算导师工作量、科学考核导师工作业绩,以激发导师工作积极性的问题;如何有效考核、评价“双导师制”实施过程、实施成效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问题。

(2011年南通航运学院教育教学研究项目重点课题《基于校企合作的三位一体“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编号HYJY/2011A04,主持人:邓明阳)参考文献:[1]潘小珍.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实施导师制的探索[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07(9):72-73.[2]齐绍琼.高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保障机制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2):30-31.[3]刘鸫根,陈侃贞.高职院校“订单+联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1(14):11-13.[4]金万哲.高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双向沟通的策略[J].中国成人教育,2008(8):26-29.The Exploration of the“Trinity”Dual-tutorial Talents Training ModeBased on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DENG Ming-yang(Nantong Shipping College,Nantong Jiangsu226010,China)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school-enterprise deeply integration,Nantong Shipping College established and implemented the“trinity”dual-tutorial talents cultivation mode.The mode regards students as the body,equips students with intramu⁃ral and off-campus tutors,implements the“school,internship units and students”trinity management mode and the“teach⁃ing,learning and doing”trinity teaching mode,and establishes the appraisal and feedback system as well as the school-enterprise documents and special funds,so as to guarantee the implementation of“dual-tutorial system”.Key words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trinity;dual tutorial;talents cultivation mode5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