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燃液体的燃烧形式共29页
燃烧类型

【思考】固体有闪燃现象吗?
樟脑:以松节油、萘等
化学物品作原料合成。易燃
固体,易挥发。
燃烧学
有机物闪点变化规律
部分醇类和芳香烃类的闪点与其摩尔质量、密度、沸点的关系
液体名称 化学式
CH3OH
C2H5OH
摩尔质量/ (g/mol)
沸点/℃
闪点/℃
甲醇
醇类 乙醇
32
46
64.56
78.4
12
13
丙醇
苯
燃烧学
植物自燃的预防措施:
① 控制湿度。植物在堆垛前必
须检查含水量,晾干后才能堆垛。 ② 注意通风,堆垛不能过大。
控制堆垛的大小,每个堆垛的垂直方
向和横向都设置通风口,堆垛之间保
持一定间距。
燃烧学
③ 防雨防潮。雨雪天不能进
行堆垛作业,垛顶要封好。
④ 加强检测。对于植物堆垛, 要设专人检测温度和湿度。
③ 化学作用阶段。
温度升到150~200℃,植物中的纤维素开始分解,并进入氧化过
程,生成的炭剧烈放热,温度上升到250~300℃时,不及时散热就会
着火。
燃烧学
植物自燃的基本条件:
① 湿度。水分是微生物生存
和繁殖的重要条件,植物发生自燃
必须具有微生物生存的湿度。
② 蓄热。堆垛在一起,热量 不能及时散发而不断积累使温度逐 渐升高达到自燃点。
点的平均值,并接近于混合物中含量较大的组分的闪点。
燃烧学
② 完全互溶的可燃性与不燃性液体的混合物 混合液的闪点随着不燃液体的含量增加而升高。当不 然液体含量达到一定值时,混合物不再发生闪燃。 这类混合物有甲醇与水、乙醇与水以及甲醇与四氯化 碳等。
燃烧爆炸理论与技术

可燃液体的燃烧,实质上是燃烧可燃液体蒸发出来的蒸气,所以叫蒸发燃烧。
对于难挥发的可燃液体,其受热后分解出可燃性气体,然后这些可燃性气体进行燃烧,这种燃烧形式称为分解燃烧。
可燃固体的燃烧可分为简单可燃固体、高熔点可燃固体、低熔点可燃固体和复杂的可燃固体燃烧等四种情况。
固体碳和铝、镍、铁等金属熔点较高,在热源作用下不氧化也不分解,它们的燃烧发生在空气和固体表面接触的部位,能产生红热的表面,但不产生火焰,燃烧的速度和固体表面的大小有关。
这种燃烧形式称为表面燃烧。
闪点的影响因素同系物液体的闪点随着相对分子量、相对密度、沸点的增加和蒸汽压的降低而增高。
同类组分混合液,如汽油、煤油等,由烃类的同系物组成,其闪点随着馏分的增高而增高。
异构体的闪点低于正构体。
能溶于水的易燃液体,闪点随浓度的降低而增高。
油漆类液体的闪点取决于油漆中所含溶剂的闪点。
两种可燃液体混合物的闪点一般低于这两种液体闪点的平均值。
易燃气体:a)与空气的混合物按体积分类占13%或更少时可点燃的气体;b) 不论易燃下限如何,与空气混合,燃烧范围的体积分数至少为12%的气体。
非易燃无毒气体:在20℃压力不低于280 kPa条件下运输或以冷冻液体状态运输的气体(窒息性气体、氧化性气体、不属于其他项别的气体)易燃液体:在其闪点温度(其闭杯试验闪点不高于60.5℃,或其开杯试验闪点不高于65.6℃)时放出易燃蒸气的液体或液体混合物,或是在溶液或悬浮液中含有固体的液体。
氧化性物质:本身不一定可燃,但通常因放出氧或起氧化反应可能引起或促使其他物质燃烧的物质。
有机过氧化物:分子组成中含有过氧基的有机物质,该物质为热不稳定物质,可能发生放热的自加速分解。
该类物质还可能具有以下一种或数种性质:a) 可能发生爆炸性分解;b) 迅速燃烧;c) 对碰撞或摩擦敏感;d) 与其他物质起危险反应。
e) 损害眼睛毒性物质:经吞食、吸入或皮肤接触后可能造成死亡或严重受伤或健康损害的物质。
消防燃烧学课件

爆炸升压速度:
爆炸威力指数=最大爆炸压力×平均升压速度。 爆炸总能量:
可燃气体的燃烧
爆炸极限
一、基本概念
1、爆炸下限:可燃气与空气组成的混合气体遇火源能发生爆炸 的最低浓度。 2、爆炸上限:可燃气与空气组成的混合气体遇火源能发生爆炸 的最高浓度。
二、实用意义
(一)评定气体和液体蒸气的火灾危险性大小。 (二)评定气体生产、储存的火险类别。 (三)确定安全生产操作规程。
着火与灭火的基本理论
三、着火条件
1、着火条件 如果在一定的初始条件下,系统将不可能在整个时间 区段保持低温水平的缓慢反应态,而将出现一个剧烈的加 速的过渡过程,使系统在某个瞬间达到高温反应态,这个 初始条件便称为着火条件。 2、正确理解着火条件 ① 达到着火条件,只是具备着火的可能。 ② 着火条件指的是系统初始应具备的条件。 ③ 着火条件是多种因素的总和。
(二)阻火器:阻火器是阻止火焰传播的火焰阻断装置。 金属网阻火器:在器内用若干层有一定 孔径的金属网,把空间分隔成许多小孔隙。 砾石阻火器:器内是用沙粒、卵石、玻璃 球、铁屑等作为充填料,将器内空间分隔 成许多小孔隙。 波纹金属片阻火器:通常由交迭放置的 波纹金属片组成的有三角形孔隙的方形 阻火器和将一条波纹带与一条扁平带绕 在一个芯子上组成的圆形阻火器。
2、爆轰区的特点:
(1)燃烧后气体压力要增加; (2)燃烧后气体密度要增加; (3)燃烧波以超音速传播。
可燃气体的燃烧
层流预混气中正常火焰传播速度
火焰传播机理
1、热理论
火焰能在混气中传播是由于火焰中加速的结果。
2、扩散理论
火焰能在新鲜混气中传播是由于火焰中的自由基向新鲜冷混
着火与灭火的基本理论
谢苗诺夫自燃理论
燃烧类型及其特点

燃烧类型及其特点 The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the evening of 2021第一章燃烧类型及其特点燃烧可从着火方式、持续燃烧形式、燃烧物形态、燃烧现象等不同角度做不同的分类。
掌握燃烧类型的有关常识,对于了解物质燃烧机理、火灾危险性的评定,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燃烧发生瞬间的特点分类按照燃烧形成的条件和发生瞬间的特点,燃烧可分为着火和爆炸。
(一)着火可燃物在与空气共存的条件下,当达到某一温度时,与引火源接触即能引起燃烧,并在引火源离开后仍能持续燃烧,这种持续燃烧的现象叫着火。
着火就是燃烧的开始,并且以出现火焰为特征。
着火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燃烧现象。
可燃物的着火方式一般分为下列几类:1.点燃(或称强迫着火)点燃是指从外部能源,诸如电热线圈、电火花、炽热质点、点火火焰等得到能量,使混气的局部范围受到强烈的加热而着火。
这时就会在靠近引火源处引发火焰,然后依靠燃烧波传播到整个可燃混合物中,这种着火方式也习惯上称为引燃。
2. 自燃可燃物质在没有外部火花、火焰等引火源的作用下,因受热成自身发热并蓄热所产生的自然燃烧,称为自燃。
即物质在无外界引火掠条件下,由于其本身内部所发生的生物、物理或化学变化而产生热量并积蓄,使温度不断上升,自然燃烧起来的现象。
自燃点是指可燃物发生自燃的最低温度。
( 1 )化学自燃。
例如火柴受摩擦而着火等;炸药受撞击而爆炸;金属钠在空气中自燃;煤因堆积过高而自燃等。
这类着火现象通常不需要外界加热,而是在常温下依据自身的化学反应发生的,因此习惯上称为化学自燃。
(2) 热自燃。
如果将可燃物和氧化剂的混合物预先均匀地加热,随着温度的升高,当混合物加热到某一温度时便会自动着火(这时着火发生在混合物的整个容积中),这种着火方式习惯上称为热自燃。
(二)爆炸爆炸是指物质由一种状态迅速地转变成另一种状态,并在瞬间以机械功的形式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或是气体、蒸气在瞬间发生剧烈膨胀等现象。
可燃液体和可燃固体的燃烧

3.1 液体的燃烧
• 在闪点温度下只能发生闪燃而不能连续燃烧,这是因为在闪点温度下 的可燃液体蒸发较慢,蒸气量较少,闪燃后即将蒸气烧尽。
• 闪点对可燃液体的防火工作意义很大,根据物质闪点可以区别各种可 燃液体的火灾危险性。例如煤油的闪点是40℃,它在室温(一般为15℃ 左右)情况下与明火接近是不能立即发火的,因为这个温度比闪点低,蒸 发出来的油蒸气很少,不能闪燃,更不能燃烧。只有把煤油加热到40℃ 时才能闪燃,继续加热到燃点温度时,才会燃烧。这就是说,低于闪点温 度时,在液面上不会形成油蒸气与空气的可燃混合气,遇到火种的瞬间 作用也不会燃烧,只有在闪点温度以上才有着火的危险。
• 连锁反应通常分为直链反应和支链反应(图3-2)两种。 • 氢气和氯气的反应是典型的直链反应。直链反应的基本特点是: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3.1 液体的燃烧
• 每一个活性粒子(自由基)与作用分子反应后,仅生成一个新的活性粒子 ,自由基(或原子)与价饱和的分子反应时自由基不消失;自由基(或原子) 与价饱和的分子反应时活化能很低。
下一页 返回
3.1 液体的燃烧
• 蒸发:形成可燃蒸气而燃烧,例如酒精喷灯把酒精预热蒸发后再进行燃 烧。
• 热分解:有些复杂化合物经过热分解的中间过程后,再同氧气化合燃烧, 如蜡烛的石蜡大分子,在火焰温度烘烤下发生分解,产生相对分子质量 较小的可燃气后与氧化合。
• 1.活化能理论 • 物质分子间发生化学反应的首要条件是相互碰撞。在标准状态下,单
• 燃烧的连锁反应理论已被用于指导生产实际。目前广泛使用的高效化 学灭火剂,如1211灭火剂(CF2ClBr)、1202灭火剂(CF2Br2)等,其灭火 原理就是利用了有些燃烧反应为连锁反应的理论。当1211或1202等 与火焰接触时,受热分解产生溴离子,由于溴离子能够与燃烧反应产生 的氢自由基相结合,使氢自由基与氧的连锁反应中断,从而使燃烧反应 停止,火焰熄灭,最后达到灭火的目的。
安全可燃液体的燃烧

安全可燃液体燃烧的火灾特点与防治策略
火灾特点
• 火灾扩散速度快,火势猛烈 • 火灾过程中可能产生大量有毒烟雾和气体 • 火灾扑救难度大,需要专业救援队伍
防治策略
• 加强可燃液体的储存和管理,防止泄漏和火灾事故发生 • 建立火灾应急预案,提高火灾应急处理能力 • 加强消防安全培训和宣传,提高人们的消防安全意识和 自防自救能力
• 案例 • 石油化工企业:采用安全可燃液体燃烧技术,降低火灾事故风 险 • 涂料生产企业:采用安全可燃液体燃烧技术,提高生产过程中 的安全性能 • 交通运输领域:采用安全可燃液体燃烧技术,降低运输过程中 的火灾事故风险
安全可燃液体燃烧技术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发展趋势
• 提高安全可燃液体的燃烧性能和安全性 • 加强安全可燃液体燃烧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 提高安全可燃液体燃烧技术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水平
展望
• 安全可燃液体燃烧技术将在更多领域得到应用和推广 • 安全可燃液体燃烧技术将为提高生产和生活安全水平做 出更大贡献
谢谢观看
THANK YOU FOR WATCHING
Tencent Docs
燃烧的基本原理与条件
燃烧基本原理
• 物质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大量的热量和光线 • 燃烧过程中,燃料、氧气和热量之间存在平衡关系
燃烧条件
• 燃料:具有一定的可燃性 • 氧气:燃烧过程中需要氧气参与 • 引燃源:引发燃烧过程的起始条件
燃烧过程中的化学反应与能量转换
燃烧过程中的化学反应
• 燃料与氧气发生氧化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 燃烧过程中可能产生其他有毒物质和烟雾
评估方法
• 物质的闪点、燃点、爆炸极限等参数评估 • 物质的燃烧热、燃烧速度、燃烧效率等参数评估
11可燃液体

0.4
1
10
100
1000
cm
汽油; 煤油; 轻油;
直径小于0.03m时,火焰为层流状态,燃 烧速度随直径增加而减小; 直径大于1.0m时,火焰呈充分发展的湍 流状态,燃烧速度为常数,不受直径变化 的影响, 直径介于0.03~1.0m的范围时,随着直 径的增加,燃烧状态逐渐从层流状态过渡 到湍流状态,燃烧速度在0.10m处达到最小 值,之后燃烧速度随直径增加逐渐上升到 湍流状态的恒定值。
1、喷溅:热波下降到水垫层,使其中的水大量蒸 发,蒸气压迅速升高,把上部的油品抛出罐外的现 象。 2、喷溅的发生条件: (1)液体(油类)具有热波特性; (2)液体(油类)底部存在水垫层; (3)高温层与水垫层接触。 注意:几乎所有原油、大部分合成重油混合物具备 上述条件
3、形成过程:
高温层以对流的方式将大量的热量在纵深方向加 热水垫,水汽化产生大量蒸汽,随着蒸汽压力逐渐增 高,当达到蒸汽压力足以把上层油层抛向上空(高达 数米至数十米)而向四周喷溅(十米至数十米),四 处流散,迅速火灾范围,危险很大。 4、喷溅发生时间 喷溅发生的时间与油层厚度、热波移动速度以及 油的燃烧线速度有关。
(1)蒸发热: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 单位质量液体完全蒸发所吸收的热量。 (2)摩尔蒸发热: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 下, 1摩尔液体完全蒸发所吸收的热量。
第一节 液体的蒸发
3蒸气压 (Vapour Pressure)
1)蒸气压:在一定条件下, 液体和其蒸气处于平衡状态时, 蒸气所具有的压力,称为饱和 蒸气压(蒸气压)。 2)蒸气压主要由液体的性质 (液体分子间的作用力)和温 度决定。
分子间距离 ↑
气化 液→气
减压 升温
凝聚
气→液
可燃液体的燃烧形式

其他气体分子发生碰撞时,可
能会导致动能减小而凝结。如
果液面空气流动快,蒸发的蒸
气分子很快被带走,减小凝结 的几率,蒸发加快。
燃烧学
蒸发过程的主要参数
• 蒸发热
液体蒸发过程中,液体温
度逐渐降低。液体要保持原有 温度,必须从外界吸热。 使液体在恒温恒压下蒸发 所必须吸收的热量,即为液体
的蒸发热。
燃烧学
快反应速度,降低自燃点。 ③ 容器特性。容器的容积大,造成的热损失小,自燃点相对较 低。 ④ 催化剂。活性催化剂降低自燃点,钝化催化剂升高自燃点。
燃烧学
液体的蒸发与闪燃
2
可燃液体的稳定燃烧 沸溢和喷溅燃烧
3
燃烧学
原油中组分较多,密度小、沸点低的部分烃类被称为轻组 分;密度大、沸点高的部分烃类被称为重组分。 原油粘度比较大,含有一定量的水分,一般以乳化水和水 垫两种形式存在。
燃烧学
查表7-10得,苯在-20℃和-10℃时,其蒸气压分别为990.58Pa
和1950.5Pa。
用插值法求得苯的闪点为
T闪
1498 - 990.58 ( - 20 10) -14.7 ℃ 1950.5 - 990.58
燃烧学
1
2
液体的蒸发与闪燃
可燃液体的稳定燃烧
沸溢和喷溅燃烧
燃烧学
P1、P2—T1 、T2时液体的饱和蒸气压,Pa。
燃烧学
【例】 已知大气压为1.01325×105Pa,求苯的闪点。
解:苯的燃烧反应式 C6H6+7.5O2=6CO2+H2O 则N=15,带入公式计算苯在闪燃时的饱和蒸气压为
P饱 1.01325 105 Pa 1498Pa 1 4.76 (15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