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可燃液体的燃烧
初中化学能燃烧的液体教案

初中化学能燃烧的液体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液体的燃烧规律;
2. 学习液体燃烧的条件及影响因素;
3. 掌握液体燃烧的实验方法。
二、教学内容:
1. 液体的燃烧规律;
2. 液体燃烧的条件及影响因素;
3. 液体燃烧的实验方法。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知识(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液体的燃烧过程的视频或图片,引发学生对液体燃烧的兴趣。
2. 讲解液体的燃烧规律(10分钟):介绍液体燃烧是一种氧化还原反应,需要氧气和燃料,并释放出能量。
3. 探讨液体燃烧的条件及影响因素(15分钟):讲解燃烧的三个要素(氧气、燃料和着火点),分析影响燃烧速度的因素。
4. 进行液体燃烧实验(20分钟):在实验室中进行液体的燃烧实验,观察燃烧的现象和过程,并记录实验数据。
5. 总结归纳(5分钟):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提出问题并解答。
四、作业布置:
1. 完成液体燃烧实验报告;
2. 阅读相关课外资料,了解更多关于液体燃烧的知识;
3. 准备下节课的相关问题。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了理论教学和实践结合的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探究能力和动手能力。
但是在探讨液体燃烧的条件及影响因素环节,需要更加深入地引导学生探讨,强化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燃烧学课件.精装版

≥0.8
30
二、着火 (一)着火概念 可燃物在与空气共存的条件下,当达到某一温度 时,与着火源接触即能引起燃烧,并在着火源离 开后仍能持续燃烧,这种持续燃烧的现象叫着火。 着火就是燃烧的开始,并且以出现火焰为特征。 着火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燃烧现象。如用火柴 去点柴草、汽油、液化石油气等,就会引起它们 着火。 (二)燃点 燃点是指可燃物开始持续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 又称着火点。可燃物的温度 没有达到燃点时是不会着火的,特质的燃点越低, 越易是火。某些常见可燃物的燃点如表3-3所示。
燃烧
公安部消防局最新统计数字: 2008年共发生火灾13.3万起 死亡1385人,受伤684人 直接财产损失15亿元
(一)、火灾的危害 “火,善用之则为福,不善用之则为祸”
火灾概念:是在时间和空间上失去控制 的燃烧所造成的灾害。
新疆克拉玛依市1994年12月8日大火
、
1994年12月8日,新疆克拉玛依市教育局官 僚为欢迎上级派来走走样子的“义务教育 与扫盲评估验收团”的25位官员,组织全 市最漂亮的能歌善舞的中小学生796人在友 谊馆剧场举办“专场文艺演出”。
第四章 燃烧学
预防为主 防消结合
主讲人:
一、燃烧的概念
燃烧——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 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或)发烟现象。 燃烧具有三个特征,即化学反应、放热和发 光。通电的电炉和灯泡虽有发光和放热现象, 但没有进行化学反应,只是进行了能量的转 化,故不是燃烧;生石灰遇水发生了化学反 应,并且放出大量的热,但它没有发光现象, 它也不是燃烧。这些现象虽不是燃烧,但在 一定条件下,可作为着火源引起燃烧或引发 火灾。
(三)闪点在消防上的应用
1.闪点是判断液体火灾危险性大小的主要依据
消防基础知识

消防基础知识第二部份 第三部份 第四部份 第五部份 灭火基础知识易燃易爆化学物品的危(wei )险特性、分类及储运要求火灾中的救护小结火灾是在时间和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所造成的灾害。
●可使珍贵的自然资源化为乌有;●污染大气,破坏生态环境;●可使大量的生产、 生活资料化为灰烬, 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正常生活;●毁灭人类历史的文化遗产,造成无法挽回和弥补的损失;●涂炭生灵,夺去许多人的生命和健康,造成难以消除的身心痛苦……燃烧是指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或者)发烟 现象。
1、燃烧的三个必要条件:可燃物、氧化剂和温度(引火源)。
三者同时存在、相互作用2、燃烧的充分条件: (1)一定的可燃物浓度; (2)一定的氧气含量; (3)一定的点火能 量; (4)未受抑制的链式反应。
☆火灾分为 A 、B 、C 、D 四类。
A 类火灾指固体物质火灾。
如木材、棉、毛、麻、纸张;B 类火灾指液体火灾和可熔化的固体物质火灾。
如汽油、煤油、原油、甲醇、乙醇、沥青、石蜡火灾; 三、火灾的分类: 二、燃烧与火灾: 一、火灾及其危害: 火灾与燃烧第一部份 火灾与燃烧C 类火灾指气体火灾。
如煤气、天然气、甲烷、乙烷、丙烷、氢等引起的火灾;D 类火灾指金属火灾。
如钾、钠、镁、钛、锆、锂、铝镁合金火灾等。
四、燃烧中的几个常用概念:1.闪燃:在液体(固体)表面上能产生足够的可燃蒸气,遇火能产生一闪即灭的火焰的燃烧现象称为闪燃。
2.阴燃:没有火焰的缓慢燃烧现象称为阴燃。
3.爆燃:以亚音速传播的爆炸称为爆燃。
4.自燃:可燃物质在没有外部明火等火源的作用下,因受热或者自身发热并蓄热所产生的自行燃烧现象称为自燃。
5.氧指数:是指在规定条件下,固体材料在氧、氮混合气流中,维持平稳燃烧所需的最低氧含量。
氧指数低表示材料容易燃烧,普通认为氧指数<22 属于易燃材料,氧指数在22---27 之间属可燃材料,氧指数>27 属难燃材料。
一级消防工程师考试技术实务考点:液体燃烧的特点

一级消防工程师考试技术实务考点:液体燃烧的特点
液体燃烧的特点:
1、易燃、可燃液体在燃烧过程中,并不是液体本身在燃烧,而是液体受热时蒸发出来的液体蒸气被分解、氧化达到燃点而燃烧,即蒸发燃烧。
因此,液体能否发生燃烧、燃烧速率高低,与液体的蒸气压、闪点、沸点和蒸发速率等性质密切相关。
常见的可燃液体中,液态烃类燃烧时,通常具有橘色火焰并散发浓密的黑色烟云。
醇类燃烧时,通常具有透明的蓝色火焰,几乎不产生烟雾。
某些醚类燃烧时,液体表面伴有明显的沸腾状,这类物质的火灾较难扑灭。
在含有水分、粘度较大的重质石油产品,如原油、重油、沥青油等发生燃烧时,有可能产生沸溢现象和喷溅现象。
(一)沸溢
从沸溢过程说明,沸溢形成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①原油具有形成热波的特性,即沸程宽,比重相差较大;
②原油中含有乳化水,水遇热波变成蒸气;
③原油粘度较大,使水蒸汽不容易从下向上穿过油层。
(二)喷溅
在重质油品燃烧进行过程中,随着热波温度的逐渐升高,热波向下传播电影的距离也加大,当热波达到水垫时,水垫的水大量蒸发,蒸气体积迅速膨胀,以至把水垫上面的液体层抛向空中,向罐外喷射,这种现象叫喷溅。
可燃液体和可燃固体的燃烧

3.1 液体的燃烧
• 在闪点温度下只能发生闪燃而不能连续燃烧,这是因为在闪点温度下 的可燃液体蒸发较慢,蒸气量较少,闪燃后即将蒸气烧尽。
• 闪点对可燃液体的防火工作意义很大,根据物质闪点可以区别各种可 燃液体的火灾危险性。例如煤油的闪点是40℃,它在室温(一般为15℃ 左右)情况下与明火接近是不能立即发火的,因为这个温度比闪点低,蒸 发出来的油蒸气很少,不能闪燃,更不能燃烧。只有把煤油加热到40℃ 时才能闪燃,继续加热到燃点温度时,才会燃烧。这就是说,低于闪点温 度时,在液面上不会形成油蒸气与空气的可燃混合气,遇到火种的瞬间 作用也不会燃烧,只有在闪点温度以上才有着火的危险。
• 连锁反应通常分为直链反应和支链反应(图3-2)两种。 • 氢气和氯气的反应是典型的直链反应。直链反应的基本特点是: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3.1 液体的燃烧
• 每一个活性粒子(自由基)与作用分子反应后,仅生成一个新的活性粒子 ,自由基(或原子)与价饱和的分子反应时自由基不消失;自由基(或原子) 与价饱和的分子反应时活化能很低。
下一页 返回
3.1 液体的燃烧
• 蒸发:形成可燃蒸气而燃烧,例如酒精喷灯把酒精预热蒸发后再进行燃 烧。
• 热分解:有些复杂化合物经过热分解的中间过程后,再同氧气化合燃烧, 如蜡烛的石蜡大分子,在火焰温度烘烤下发生分解,产生相对分子质量 较小的可燃气后与氧化合。
• 1.活化能理论 • 物质分子间发生化学反应的首要条件是相互碰撞。在标准状态下,单
• 燃烧的连锁反应理论已被用于指导生产实际。目前广泛使用的高效化 学灭火剂,如1211灭火剂(CF2ClBr)、1202灭火剂(CF2Br2)等,其灭火 原理就是利用了有些燃烧反应为连锁反应的理论。当1211或1202等 与火焰接触时,受热分解产生溴离子,由于溴离子能够与燃烧反应产生 的氢自由基相结合,使氢自由基与氧的连锁反应中断,从而使燃烧反应 停止,火焰熄灭,最后达到灭火的目的。
安全课件第章可燃液体的燃烧 (一)

安全课件第章可燃液体的燃烧 (一)安全课件第章可燃液体的燃烧可燃液体在生产、生活中广泛存在,但如果不妥善处理,极有可能导致火灾等安全事故。
因此,掌握可燃液体的燃烧原理及防范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围绕“安全课件第章可燃液体的燃烧”进行阐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可燃液体的燃烧原理可燃液体的燃烧是指其与氧气发生反应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
正常情况下,可燃液体是不容易燃烧的,只有空气中氧气含量达到一定标准值才能发生燃烧。
当液体表面蒸气与空气中的氧气充分混合时,点燃液体即可产生熊熊火焰。
同时,可燃液体的燃烧过程将消耗氧气,空气中含氧量过低也会导致燃烧不完全。
二、可燃液体的防范措施掌握可燃液体的燃烧原理,有助于我们在处理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首先,我们应该选择符合国家安全标准的容器存放可燃液体,避免因存储环境不良而发生泄漏等事故。
此外,按照操作规程和标准操作程序,采用专业防护措施和必要的安全设施,预防可燃液体在生产过程中意外泄漏。
在使用和加工可燃液体时,应尽可能降低液体表面的蒸发速度,减少蒸气与空气混合的机会,从而降低发生火灾的风险。
三、可燃液体的紧急处理即使将一切安全防范措施都做到位,仍然难以完全排除意外事故的发生。
因此,一旦发生可燃液体泄漏、喷溅等事故,应及时采取紧急措施。
首先,立即停止液体流出,切勿使用明火,以免引发爆炸或燃烧。
然后尽可能恰当地使用灭火器、泡沫、沙子等物品进行扑灭,同时通风,将液体蒸发至最小程度。
综上所述,虽然可燃液体的燃烧具有一定的危险性,但只要做好预防措施,我们就能够有效避免事故的发生。
因此,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安全课件,掌握可燃液体的燃烧原理,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做好安全防护措施,确保生产过程的安全稳定。
燃烧与爆炸基础知识.

1.爆炸
物质由一种状态迅速转变为另一种状态,并在瞬间以声、光、热, 机械功等形式放出大量能量的现象叫做爆炸。爆炸做功的根本原因在于 系统内瞬间形成的高压气体或蒸气骤然膨胀。实质上爆炸是一种极为迅 速的物理或化学的能量释放过程。
2.爆炸的分类
根据引起爆炸的原因,爆炸可分为: 物理爆炸 化学爆炸
2、燃烧的条件
【案例3-1】 2007年3月3日,某电机厂电扇车间油漆 工段长兼操作组长王某,同本班女油漆工周某上大夜班。 凌晨1时40分,王某将点香烟未灭的火柴梗扔在喷漆台 上,即刻引起喷漆台上易燃物体燃烧,给国家财产造成 巨大损失。 可燃物 燃烧三要素:可燃物、助燃物和点火能源 可燃物:能与空气中的氧或其它氧化剂发生化学 反应的物质(汽油、木材)。 助燃物:能帮助和支持燃烧的物质(空气、氧气、 高锰酸钾等)。 着火源:能引起可燃物发生燃烧的热能源(明火、 电火花、化学热)。
3.固体物质的燃烧速度
固体物质的燃烧速度一般小于可燃气体和液体的燃烧速度。
不同组成、不同结构ຫໍສະໝຸດ 固体物质,燃烧速度有很大差别。 固体物质的燃烧速度也和燃烧时的风向和风力有关。
对于同种固体物质,燃烧速度还和固体物质含水量、比表面积 有关,固体物质的比表面积越大,燃烧速度越快。
第二部分 爆 炸
职业教育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化工HSE与清洁生产》课程
燃烧与爆炸基础知识
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
目录
第一部分 燃烧
爆炸 化工原料及产品的火灾危险性 防火防爆技术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
第一部分 燃烧
一、燃烧及燃烧条件
1.燃烧
燃烧是物质间相互作用,同时有热和光发生的化学反应过程。 放热、发光、生成新物质是燃烧的三个特征。 燃烧反应一般速度快、放热较多,提高了燃烧产物的温度,引起 产物分子内电子的能级跃迁,放出各种波长的光。 一切燃烧反应均是氧化还原反应 参加反应的物质必须包含有氧化剂和还原剂,也就是助燃物和可 燃物。 要使可燃物和助燃物发生燃烧反应,必须具有点火能源。
可燃性气体

高闪点液体:23℃≤闪点≤61℃ 如:丁醇(闪点为35℃)
氯苯(闪点为28℃)等。
第3类 易燃液体
(符号:黑色或白色,底色:正红色) 6
第4类: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
本类物品易于引起和促成火灾,按其燃烧特性分为以下三项
★易燃固体:指燃点低、对热、撞击、摩擦 敏感,易被外部火源点燃,燃烧迅速,并可 能散发出有毒烟雾或有毒气体的固体。如: 红磷、硫磺等;
二、扩散燃烧
(二)
火
焰
横
向
物
质
浓
度
分
布r
0
火焰锋面 中心线 火焰锋面
79%
燃料 氧气 产物量
21%
氮气
0%
r
二、扩散燃烧
(二)
扩
散
火 焰
Tf
Tf
横
向 温
T∞
T0
T∞
度 分
T
0
T
布
火焰锋面 中心线 火焰锋面
可燃气体——凡是遇火,受热或与氧化 剂接触能着火或爆炸的气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可燃液体的燃烧
1火源强度增大,可燃液体的爆炸温度下限
A.升高
B.降低
C.不变
D.先升高后降低
2汽油的爆炸温度极限范围为-38~-8℃,则在室温(0~28℃)下
A.其饱和蒸汽与空气混合物遇火源可能爆炸
B.其不饱和蒸汽与空气混合物遇火源有可能爆炸
C.饱和蒸汽、不饱和蒸汽与空气混合物遇火源都不可能爆炸
D.饱和蒸汽、不饱和蒸汽与空气混合物遇火源都可能爆炸
3煤油的爆炸温度上下限分别为t上=86℃,t下=40℃,则在室温下
A.其饱和蒸汽与空气混合物遇火源可能爆炸
B.其不饱和蒸汽与空气混合物遇火源可能爆炸
C.饱和蒸汽、不饱和蒸汽与空气混合物遇火源都不可能爆炸
D.饱和蒸汽、不饱和蒸汽与空气混合物遇火源都可能爆炸
4压力升高,爆炸温度上限()
A.升高
B.降低
C.不变
D.先升高后降低
5外界压力升高,液体的沸点
A.升高
B.降低
C.不变
D.先降低后升高
6对于同一液体,升高温度,蒸气压
A.升高
B.降低
C.不变
D.先升高后降低
7当油罐直径很小时,( )传热占主导地位;当直径很大时,( )传热占主导地位。
A.辐射、对流
B.导热、对流
C.导热、辐射
D.对流、辐射
8风速增大,液体燃烧速率( )。
A.增大
B.不变
C.减小
D.先增大,然后趋于定值
•
9可燃液体自燃点高低的影响因素包括( )。
A.蒸汽浓度
B.容器特性
C. 点火源强度
D.催化剂
10下列可燃液体自燃点高低排序正确的包括( )。
A.甲烷;乙烷;丙烷;丁烷
B.异丁烷;正丁烷
C.丙烷;丙烯
D.甲醇;甲烷;甲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