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启蒙主义文学第二节歌德
第五章第一节:启蒙主义文学概述

英国的资本主义经济最为发达, 英国的资本主义经济最为发达, 的资本主义经济最为发达 基本完成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 基本完成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 对英国资产阶级而言, 对英国资产阶级而言,主要任 务是“将革命进行到底” 务是“将革命进行到底”;
法国封建社会已腐朽不堪, 法国封建社会已腐朽不堪,尖 封建社会已腐朽不堪 锐的社会矛盾,导致1789年 锐的社会矛盾,导致 年 资产阶级革命, 资产阶级革命,是启蒙运动的 标本” 中心” “标本”和“中心”。
(一)、英国 )、英国
英国的启蒙运 动是在资产阶 级取得政权之 后发生的。 后发生的。
任务: 任务: 扫除封建主义因素是英国启 蒙运动的一大任务; 蒙运动的一大任务; 同时也批判资本主义制度下 的一些丑恶现象。 的一些丑恶现象。
主要成就: 主要成就: 现实主义小说 这是18世纪英国文学的主要 这是 世纪英国文学的主要 贡献。 贡献。
第一节 概 述 一、影响文学的诸因素 二、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运动 的比较 三、启蒙文学的基本特征 四、启蒙文学发展概况
一、影响文学的诸因素 18世纪仍然是欧洲社会、欧洲 世纪仍然是欧洲社会、 世纪仍然是欧洲社会 文化的理性调整时代。 理性调整时代 文化的理性调整时代。 18世纪是欧洲先进知识分子大 世纪是欧洲先进知识分子大 张旗鼓的进行思想启蒙和张扬 理性的时代。 理性的时代。
后者充满着个性解放的激情, 后者充满着个性解放的激情, 充满着个性解放的激情 前者则以冷静而又富有哲理的 前者则以冷静而又富有哲理的 眼光透视现实生活, 眼光透视现实生活,更能把握 其本质。 其本质。 启蒙现实主义更鲜明地表现出 启蒙现实主义更鲜明地表现出 客观性、社会性和理性的特征。 客观性、社会性和理性的特征。
发展经历: 发展经历: 1.17世纪末——18世纪30 世纪末——18世纪30年 1.17世纪末——18世纪30年 形成时期。 代,形成时期。 诗歌方面的代表:蒲柏, 诗歌方面的代表:蒲柏,英 国第一个启蒙文学作家。 国第一个启蒙文学作家。 现实主义小说的代表: 现实主义小说的代表:笛福 斯威夫特。 和斯威夫特。
第五章启蒙主义

3、文学体裁的独创性和多样化。
启蒙戏剧(正剧) 哲理小说 、启蒙戏剧(正剧)等
4、哲理色彩浓郁,人物形象单薄 。
第二节 歌德与《浮士德》 歌德与《浮士德》
一、《浮士德》 浮士德》
一部长达12111行的诗剧, 行的诗剧, 一部长达 行的诗剧 一部反映人类前途命运的史诗; 一部反映人类前途命运的史诗; 浮士德是人类的代表。 浮士德是人类的代表。 取材于德国16世纪关于浮士德博士的 取材于德国 世纪关于浮士德博士的 民间传说。 民间传说。
3)浮士德和靡非斯特的辨证关系
浮士德执著地追求人生的真理,肯 定实践的意义;而靡非斯特则嘲笑一切, 否定人生的价值。 二者的对立统一,辩证地解释了恶 的力量在人类社会和个人自身发展中的 作用,体现了善恶相反相成的关系。 矛盾解决之日就是事物消灭之时。
4、艺术特点
(1)在诗歌体裁上,采用多种多样的诗歌形式来表现 复杂变化的内容。 (2)在艺术方法上,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运用, 及象征 象征手法。 (3)在艺术结构上,突破一切常规,没有贯穿首尾的 情节线索,而是以浮士德探索理想为中心,跨越时 空界限。 (4)在形象塑造上,是从矛盾发展的辩证关系中刻画 人物形象的。 (5)在语言上,用语精炼,个性化,富有民歌特点、 哲理性和抒情性。
第四阶段美的悲剧
浮士德是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 浮士德是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海 伦是古典美的化身, 伦是古典美的化身,他们结合的结 晶欧福良就是浪漫精神的象征。 晶欧福良就是浪漫精神的象征。 对探求已过时的古典美改造社会途 径的否定, 径的否定,想通过对古典美的追求 来实现理想是不现实的, 来实现理想是不现实的,不能为人 类开辟通向理想国的道路, 类开辟通向理想国的道路,不是社 会的最终归宿。 会的最终归宿。
第五章启蒙主义文论

第五章,启蒙主义文论1、启蒙运动,即指发生在17,18世纪欧洲的一场反封建、反教会的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解放运动,是即文艺复兴之后欧洲近代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由于它打破传统观念,启迪人们的思想、传播新的概念,所以称为“启蒙”。
启蒙运动批判封建君主制度、贵族特权,揭露教会的黑暗腐朽、偏见与狂热,批判唯心主义,反对门第、等级观念,提出永恒的理性原则和正义、自由、平等、博爱、人权等。
18世纪的启蒙运动在历史上具有进步意义,但它在实质上是一个按照资产阶级世界观改造世界的运动2、《百科全书》是启蒙运动的代表文献。
3、启蒙运动的思想特点:(1)突出理性,“理性”是指启蒙运动形成的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核心。
“启蒙”是从封建的、宗教的意识中解脱出来。
①文艺复兴的理性主义主要是继承了古希腊罗马的文化传统依赖的是古典思想家的引导;启蒙运动不是文艺复兴的简单重复,是它的继承和发展。
他们提出了反封建、返教会的口号。
内容有实质性变化。
②启蒙主义的理性主义以学尚科学为核心。
(2)两个重要理论:①自然神论:上帝是一位神秘的钟表师,自然是上帝创造的,但上帝创造一个完美的宇宙和自然之后便让自然和人类按照自然和规律运行,不再干涉自然和人类事物。
②主权在民说。
狭义:国家主权在于人民;广义:包含自然权利学说,自然说,契约论,以及权利制衡等重要内容。
4、启蒙主义基本特征:①鲜明的政论性和民主性。
②以描写资产阶级和平民为主人公,描写人民大众的日常生活,带有鲜明的时代精神。
第一节狄德罗1、百科全书派: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启蒙运动,以《百科全书》的出版为核心,形成了法国启蒙思想运动的高潮,以狄德罗为首的参加了《百科全书》的编写工作,宣传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和资产阶级的革新主张,在历史上统称为“百科全书派”。
2、文论思想:(1)“自然原则”与“真实原则”①狄德罗的文学理论,尤其是戏剧理论,继承了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认为艺术是对自然的模仿,真实与否是衡量艺术美的首要标准。
第五章 启蒙文学

• 3、理性论:“理性崇拜”,遵从自然(自 由)情感,建立“理性王国”;用“理性” 和符合“理性”的科学知识去“照亮”人 们的头脑,号召人们用自己的“自然理性” 认识世界,力图建立“理性国家”“理性 社会”,宣传开明君主制、君主立宪制或 民主共和国; • 4、唯物论:自由竞争、反对国家干预经济, 提倡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主义。
第五章 18世纪启蒙文学 (the Enlightenment)
《自由引导人民》
第一节 概述
• 一、背景 • (一)概念
• Enlighten : “启发、启迪、开导,使之摆脱偏见 或迷信;照亮,照耀,阐明”、“认识”或“杰出 人物”、“智慧、知识”;“光明观念”的运动, 启蒙就是人从由自己造成的不成熟状态中走出来。 • “启蒙运动”:用理性和知识照亮人们的头脑,启 迪人们的智慧,使之摆脱愚昧无知的状态。
• 斯泰恩(Laurence Sterne,1713- 1768):“感伤主义小说sentimental novel”,《感伤的旅行》(1768)、“最 奇特的小说”《项迪传》(1760)。 • 哥尔德斯密斯(O.Goldsmith,17281774):《威克菲尔德的牧师》(1768) 《荒村 (T.Gray,1716-1771)《墓园挽歌》 (1750);麦克菲逊《峨相集》(1765)。
法国十八世纪出版的 《百科全书》中的一页
1 、孟德斯鸠
(Montesguieu1689 -1775 ) : “理性 与自由的法典” 《法的精神》 (1749)提出政治 分类说和三权分立 说、书信体讽刺小 说《波斯人信札》 (1721)。
法是“从自然之物中延伸 出来的必要关系”
孟 德 信 斯 札 鸠 》 《 插 波 图 斯 人
• 三、代表作 • (一)英国
第六讲 第二节 歌德

•
维特在公使馆任职期间,经常受到迂腐 的公使的百般挑剔。翌年春季的一天,他 正在C伯爵家中吃饭,碰巧赶上当地的贵族 男女到伯爵家聚会。维特从未想到过像他 这样的小人物是无权跻身于他们其间的, 因而遭到这些贵族乡绅的奚落,而且将此 事闹得满城风雨。维特忍无可忍,愤而辞 去了公使馆的工作,到另一位侯爵的庄园 作客。
•
靡非斯特乘机劝他去从事欢乐的事业, 从孤僻的生活走向广阔活泼的天地。并提 出给他签订这样的契约:靡非斯特今生愿 做浮士德的仆人,为他解愁除闷,寻欢作 乐,获得一切需要;但当浮士德表示满足 的一瞬间奴役便解除,浮士德就属恶魔所 有,来生便做恶魔的仆人。浮士德根本不 相信“来生”,便毫不犹豫地同意了这场 赌博,立下了契约。
“维特热”
• 德国人摹仿我,法国人读我入迷, 英国啊,你殷勤地接待我这个憔悴的人; 可我又怎能够不欢欣鼓舞哟, 中国人也用颤抖的手, 把维特和绿蒂画上了花瓶?
---- 歌德:《威尼斯警句》
•
小说的发表带来了“维特热“。一时间, 身穿蓝燕尾服、黄背心,脚蹬长统靴的 “维特装”成了当时青年男子的时尚,年 轻女子则爱穿绿蒂的服式,尤其是她与维 特初次见面时的服式:白上衣,袖口和胸 襟上系着粉红色的蝴蝶结。社会上甚至出 现了维特式的自杀。许多人,尤其是妇女, 对小说中美妙的爱情描写大为赞叹;也有 人忧心忡忡,认为这种狂热的激情将导致 道德沦丧,因而怒不可遏,对《维特》大 加挞伐,可是体戏剧作品,歌德最主要 的代表作,从1770年开始构思到18 31年脱稿,前后达六十年时间,是世界 上个人创作耗时最长的一部作品。它是歌 德生活实践和艺术实践的概括,熔铸了他 在欧洲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和德国现实生活 中全部的体验。
• • • • • • •
情节结构: 两个赌博:开篇中的《天上序曲》: 上帝与魔鬼; 魔鬼靡菲斯特和浮士德; 五个生活阶段(五个悲剧): 第一部:知识生活;爱情生活; 第二部:政治生活;追求古典美;改造大 自然。
18世纪欧洲启蒙主义文学

第五章18世纪欧洲启蒙主义文学第一节以理性原则裁决社会与人生——18世纪启蒙主义文学概述一、启蒙主义文学的发展概况1、英国文学丹尼尔·笛福(1660?——1731)是英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小说家,现实主义长篇小说的奠基人。
重要作品有《鲁滨逊漂流记》、《辛格顿船长》和《摩尔·弗兰德斯》。
《鲁滨逊漂流记》中的主人公鲁滨逊受到了高度评价,恩格斯说他“是一个真正的‘资产者’”。
鲁滨逊有三个特征:①有冒险进取精神。
他厌恶平凡中庸的小康生活,一心要到海外去,父亲劝告,船破教训,都不能使他回头,毅然决然舍弃安逸生活,宁愿与风波坎坷为伍。
②有坚强的毅力。
由于船只触礁,他只身来到荒岛二十八年。
离开文明社会的日子是艰难的,但是,鲁滨逊最后有面包吃,有陶器用,有种植园、牧场和两处住处,除了缺少“人与人的交往以外,什么都不缺”,在荒岛上建造了自己的“小王国”。
③他又有殖民主义特点。
总之,鲁滨逊是一个理想化的新资产阶级典型,表现了上升时资产阶级的事业心和进取精神,也体现了资本主义的私有观念和殖民主义占有欲。
《鲁滨逊漂流记》在艺术上也很有成就:注意用具体行动来塑造人物,注重细节描写,语言自然流畅,用第一人称叙述,描写非常具体,穿插一些日记和书信,使人如临其境,真实可信。
约那旦·斯威夫特(1667——1745)是个杰出的讽刺作家。
其代表作《格利佛游记》共分4个部分:写外科医生格列佛航海漂流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智马国。
作者借格列佛游历小人国,批判了英国官场的腐败:还揭露了无聊的党争:作者借格列佛游历飞岛国影衬英国政府的殖民统治:其艺术价值在于:以漫画的夸张技巧塑造人物形象;以一本正经的严肃、态度和口吻,叙述无耻和无聊的人情事故;通过具体的情节,鲜明地深刻地揭露社会的丑恶形象和矛盾关系。
受拉伯雷的影响,把粗俗作为审美对象,使粗俗蕴藏着更深的文化内涵,用粗俗亵渎某些貌似神圣的东西。
鲁迅多次称赞斯威夫特的讽刺技巧,把他与果戈理相提并论。
外国文学——18世纪文学 (启蒙主义文学)

第五章 18世纪文学(启蒙主义文学)第一节概述启蒙运动:18世纪兴起于欧洲的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是文艺复兴的继续和发展,为资产阶级革命作了舆论准备;它比文艺复兴具有更强的政治革命性质,直接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制造舆论;启蒙运动中形成的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称为启蒙主义。
启蒙主义的矛头主要是对准宗教迷信和封建专制制度的。
启蒙主义的体系的核心是理性。
启蒙主义者把资产阶级的“理性”(合乎自然、合乎人性的原则)作为衡量一切的准则,最高理想是建立一个永恒完美的“理性王国”。
简述18世纪启蒙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1 18古典主义仍占重要地位,但启蒙主义成就最高。
2有鲜明的倾性,要求文学为现实服务。
属于资产阶级性质文学思潮,反对国王,宣传启蒙思想。
孟德斯鸠《波斯人信札》,三分之二是抨击时政,揭露宗教,只有“后房故事”才具有一点文学色彩。
3把第三等级的资产阶级和平民作为主人公来正面歌颂。
过去文学作品的主人公都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王公贵族,18世纪以第三等级为正面主人公,王公贵族成了批评对象。
如鲁宾孙、苏珊(《修女》)、费加罗、露伊斯(《阴谋与爱情》)。
4创造性地运用了多种形式的文体:正剧、哲理小说等。
缺点:有时忽视文学的审美功能,把人物形象变成作者的代言人。
代表作家有:菲尔丁、伏尔泰、卢梭等。
主要成就:法国启蒙运动、英国现实主义长篇小说和德国民族文学。
18世纪文学状况:一英国文学笛福(英国实现主义小说的奠基人、英国小说之父、现代新闻主要作品:《鲁滨逊漂流记》标志着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诞生。
鲁滨逊是一个新兴资产阶级理想中的英雄形象。
鲁滨孙在荒岛依靠火药和文明的工具,用自己的双手建造了一个文明世界,他是西方商业英雄。
反映了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资产阶级征服世界、占有世界的雄心。
在他身上有着创造者和劳动者的品格,精力充沛,百折不挠,富于实干精神和进取精神。
鲁滨逊又是资产阶级上升时期一个“真正的资产者”(恩格斯语)的典型。
第五章 18世纪启蒙主义文学

第五章 18世纪启蒙主义文学学习重点:启蒙主义文学是18世纪欧洲文学的主流。
启蒙主义文学也和古典主义文学一样强调理性精神,但启蒙文学的“理性”在肯定笛卡尔的理性精神外,又从自然法则的高度,强调人与人之间平等自由的社会法则,肯定人的自我情感的天然合理性。
启蒙作家大多都把个性与情感自由强调到了高于理性与秩序的程度。
学习本章,应了解启蒙主义文学的总体特征;各国启蒙主义文学的发展状况。
本章的重点作家是歌德。
关于歌德,我们应掌握歌德的思想发展及其对创作的影响;其代表作诗剧《浮士德》的思想意义、浮士德形象及其表现的时代精神、靡菲斯特的“作恶造善之一体”的辩证特征、诗剧的艺术特色等。
第一节概述一、历史背景18世纪,自然科学的各学科已经基本形成,科学技术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特别是牛顿(1642—1727)三大力学理论和万有引力理论的提出,使人们对宇宙世界的看法发生了巨大改变。
瓦特(1736—1819)高热效率蒸汽机的发明并应用于生产,大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也使国际贸易的范围逐渐扩大,欧洲的经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人们的视野大开,并进一步认识到了人类自身所具有的巨大力量,人的价值被进一步地肯定了。
上个世纪英国革命的发生,使人们看到一线光亮。
但是,当时的欧洲各国仍处于王权的强力统治之下,教会仍然左右着人们的思想,人的个性仍处于王权和教权的阴影之下。
下层人民生活艰辛,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为铲除社会上的王权主义、教权主义和愚昧主义,以法国为中心,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启蒙运动。
启蒙运动的领导者和思想家试图以文化知识为工具,开启大众愚昧的思想,使之摆脱王权与教权的控制。
他们崇尚理性,认为人类现在的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上接受审判,理性是裁定一切的标准。
但这种理性与17世纪的古典主义理性是不同的,17世纪古典主义强调的是崇尚王权,维护王权和国家利益,为专制制度服务的理性,而18世纪启蒙思想家崇尚理性是因为他们认为“凭借理性人能够解决一切重大难题、确立生活的基本准则;同时坚信,运用理性必将迅速地驱散迷信、偏见及野蛮带来的社会黑暗,使人解脱对权威的单纯依赖和对传统观念的盲从,在世界上建立自己的理想王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浮士德书影
故事由魔鬼靡非斯特与天帝、靡非斯特与浮士 德两次赌赛和浮士德的五个经历组成。
2、情节和结构
《天上序幕》 第一部,25场,不分幕 第二部,25场,分为5幕
一幕序曲 两个赌赛 《浮士德》 终生追求 书斋悲剧 爱情悲剧 五场悲剧 政治悲剧 艺术悲剧 事业悲剧
Faust
知识悲剧阶段
饮鸩 自杀 博士导师学
第二节 歌德
歌德
(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歌德(1749—1832 )不仅是迄今为止德国最杰 出的作家和思想家,而且也 是世界最伟大的作家和思想 家之一。同时,他还是画家 、自然科学家、物理学家、 美学家、政治家、教育家, 并且他长年担任过魏玛宫廷 剧院的经理。他多才多艺, 是一位真正的天才。
社会活动
情欲 知识
浮士德追求的行为动机
从图中可以看出,浮士德的需要结构建立在满 足理想、实现人的价值的基础上。浮士德的价值就 体现在这种不断肯定又不断否定的层次运动之中。 贯穿各个层次的主导行为动机是浮士德探索人生真 谛、实现理想、有所作为的创造心理。 浮士德的典型意义:浮士德是资本主义上升时 期新兴资产阶级的巨人典型,他所体现的自强不息、 永远探索、永不满足的进取精神在今天仍是应该肯 定的。这是浮士德的需要结构给我们的启迪和人物 的典型意义之所在。
爱情的悲剧:它表明,低级的个人生活享 受不是美,而是悲剧。表现了新兴资产阶 级现世人生享受的幸福观与中世纪禁欲主 义的对立,反映了资产阶级的人生追求以 及对封建制度、宗教势力的批判。
Faust
政治悲剧阶段
紫禁城 骑士和教士 化装舞会,火灾,樵夫的话 发行纸币,海伦,银幕爆炸
政治的悲剧 :批判了封建王朝的腐朽 堕落,反映了资产阶级政治上的妥协性 和思想上的软弱性
中国“维特热”
1922年郭沫若首次将 《少年维特的烦恼》翻译 成中文,在小说的扉页附 了歌德的这首短诗,一时 间在中国也兴起了一股 “维特热”,大家争相阅 读这部小说。在中国翻译 出版外国文学作品中, 《少年维特的烦恼》的中 译者和中译本最多,有20 余种。最著名的译本有郭 沫若1922年的译本和杨武 能1981年的译本。
需要是人的属性,也是人的本性。它是人的活动 的基本动力。人的低一级需要满足后,就产生高 一级的需要。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类需要层次”理 论,他把人类需要层次分为5个层次: 生理需要 安全需要 爱的需要 尊重需要 自我实现需要
浮士德的需要结构图示
自我成就 美 ( 高 ) 需 要 强 度 ( 低 )
他的气质,他的精力,他的全部精神意向都把 他推向实际生活,而他所接触的实际生活却是很可怜 的。他的生活环境是他应该鄙视的,但是他又始终被 困在这个他所能活动的唯一的生活环境里。歌德总是 面临着这种进退维谷的境地……。 ———— ( 《 诗 歌 和 散 文 中 的 德 国 社 会 主 义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第256-257页)
美的悲剧阶段
书斋,瓦格纳, “人造人”, 何蒙古鲁士, 游希腊
Faust
美的悲剧阶段
与海伦结婚 欧福良,(拜伦) 海伦消逝, 衣服与面纱
美的追求(艺术的悲剧):古典美的追求 不能满足新兴资产阶级渴求进步的人生理 想 ,否定了用艺术美来改造时代的幻想。
Faust
事业悲剧阶段
海边封地,填海造陆,双目失 明,掘墓。 “生活,你真美呀,请停留一
郭沫若译本
杨武能译本
三、长篇诗剧《浮士德》
1、《浮士德》的创 作过程 第一部:1806年完成, 1808年出版 第二部:1831年完成, 1832年出版
题材来源 民间传说 情节《浮士德》创作历时60年,贯串歌德的
整个创作活动。初稿叫《原浮士德》写于 1773——1775年。1788——1790年, 他把《原浮士德》作删改,1790年秋以《浮 士德片断》发表。1797——1806年,完成 《浮士德》第一部。1797——1832年,诗 人逝世前几个月最后完成《浮士德》的写作。
一、文学地位
德国文学史上最重要 的诗人和戏剧家,被 恩格斯誉为“最伟大 的德国人”; 世界文学史上的文学 大师之一,与荷马、 但丁、莎士比亚齐名 的“世界诗人”。
二、生平与创作道路 (1749-1832)
歌德生活的时代, 正是欧洲处于历史大变 动的时代。他是这一时 代的产儿和见证
1、早期生活:生于法兰克 福中产阶级家庭 ;(莱 比锡大学-回家养病- 斯特拉斯堡大学)
下!”
事业的悲剧 :肯定了改造自然的意义,实 质是欧洲19世纪初期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 反映
3、《浮士德》思想内容
《浮士德》以文艺复兴时期到十九世纪初期 德国和欧洲的社会现实为背景,通过主人公 努力追求的一生,概括了300年来资产阶级上
升时期先进的知识分子不满现实、极力探索
人生意义和理想社会的全部过程。
者书斋自然
学生 瓦格纳 食古不化
Faust
爱念,行动,
魔女之厨, 药汤, 泰初有道, 泰初有为,
返老还童。
基督复活了, 走出书斋,城 门外,欢乐的 人群。
与靡非斯特订立赌 约。
知识的悲剧:批判了 中世纪的经院哲学, 反映了陈腐的书本知 识和丰富的自然人生 之间的矛盾
爱情悲剧阶段
宗法制小城镇,玛 甘泪,哥哥与浮士 德决斗而死,母亲 误服过量安眠药而 死,玛甘泪疯,溺 婴,遭恶魔谴责, 入狱,死刑,甘愿 受死。 魔鬼的诱惑, 利己主义情欲。
2、早期创作: 狂飙突进时期 (1771.8—1775.5) 历史剧《铁手骑士葛兹· 伯利欣根》 冯· 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 抒情诗 特征:反对古典主义,崇尚感情,要求 自由和个性解放。
3、魏玛时期(1775— 1794—1805) 魏玛-意大利-魏玛 魏玛古典主义:又称德国 古典文学。 是指18世纪末 席勒与歌德在魏玛携手进 行文学创作,使德国文学 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诗剧《浮士德》第一部 (1808出版)
体裁: 书信体小说
主人公: 维特 绿蒂、阿尔伯特 维特的烦恼:
1. 爱情的烦 恼 1774年第一版《少年 维特的烦恼》
2.事业的烦恼
3.社交的烦恼
我早晨蓦然惊醒, 禁不住泣下沾襟, 白白度过一日的时光, 不让我实现任何希望, 连每种欢乐的预感 也被顽固的批评损伤, 而且用千百种丑恶的人生现实, 阻碍我活泼心胸的创造兴致。
《浮士德》的主题思想
作品通过浮士德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的追 求,探索人生的真谛和生活的意义。
靡非斯特的否定精神
魔鬼靡非斯特是浮士德的对 立人物,又是独特的社会势力的 代表。 靡非斯特的精神特征:否定 精神。本质是“作恶”,具有 “造善”的作用。他从作恶的动 机出发,诱惑浮士德沉沦,实际 上却推动浮士德向上。因此,他 是“作恶造善的力之一体”。 从现实意义上讲,他代表了 资产阶级的又一翼,体现了资本 原始积累时期资产阶级冒险家、 野心家、极端利己主义者某些特 征。
歌德与他的银杏树
歌德在法兰克福的 故居,成为人们瞻仰的圣 地
歌 德 与 席 勒
……在他心中经常进行着天才 诗人和法兰克福市议员的谨慎的儿 子、可敬的魏玛的枢密顾问之间的 斗争,前者厌恶周围环境的鄙俗气, 而后者却不得不对这种鄙俗气妥协, 迁就。因此,歌德有时非常伟大, 有时极为渺小;有时是叛逆的、爱 嘲笑的、鄙视世界的天才,有时则 是谨小慎微、事事知足、胸襟狭隘 的庸人。…… —— 恩格斯
4、浮士德形象
浮士德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资产阶级人 道主义者,他具有崇高的理想和自强不息 的进取精神。浮士德对人生真谛和崇高理 想的无限追求是通过他的需要程度来表现 的,反映了启蒙时期资产阶级的探索精神。
浮士德的经历与需要层次
第一阶段:书斋生活——知识需要 浮士德追求的知识是中世纪的学问,他不满 足,要走出书斋。 第二阶段:爱情生活——情欲需要 浮士德与玛甘泪恋爱失败,情欲不能开创个 性解放的道路。 第三阶段:宫廷生活——社会活动需要 浮士德为宫廷服务,统治者只是把他当作开 心取乐的魔术师,他放弃了宫廷生活。
4、晚期创作(1805— 1832) 自传《诗与真》和《意 大利游记》 诗集《西东合集》 长篇小说《亲和力》和 小说《威廉· 迈斯特的漫 游时代》 诗剧《浮士德》第二部 (1832)
主要创作
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的歌》 长篇小说《威廉· 麦斯特的学习时代》、 《威廉· 麦斯特的漫游时代》 (1795—1829) 诗剧《浮士德》(1749—1832)
5、《浮士德》的艺术特征
广泛运用了象征手法 写实与幻想的结合 运用了多样的诗体和不同的风格 善于运用矛盾对比的手法塑造人物和揭示 生活的真理。
矛盾对比手法塑造人物、安排场景
人物: 浮士德、糜非斯特 浮士德——糜非斯特 浮士德——玛甘泪 浮士德——海伦 浮士德——瓦格纳 环境的对比: 阴暗的毒气弥漫的书斋——风光明媚的郊外 艾奥尔巴赫地下酒室——玛甘泪的闺房; 圣洁清明的古希腊——喧嚣混乱的宫廷。
到了黑夜降临, 我们不得不忧心忡忡地就寝; 这时我还是不得安宁, 常常被噩梦相侵。 我内在的神明, 能够深深地刺激我的方寸; 那君临我一切力量的神明, 却不能将外界事物移动毫分。 所以我觉得生存是种累赘, 宁愿死而不愿生。
卷头诗《维特与绿蒂》
《维特》出版以后,一时间出现了一股“维特热”,不少 青年因失恋模仿维特穿青衣黄裤自杀。说明18世纪封建 门阀观念、婚姻制度给人造成了很大危害,德国青年知识 分子精神苦闷, 找不到出路。 歌德写作维特的起因是因为他的个人失恋的体验,歌 德塑造维特,表达他的被压抑的情感和反抗的声音,但不 希望读者也像维特那样自杀,毕竟生命只有一次。因此在 小说的第二版歌德写下了《维特与绿蒂》的卷头诗:“青 年男子谁个不善钟情,妙龄女子谁个不善怀春,这本是人 性中的至纯至洁,为什么却有惨祸飞进。可爱的读者呵, 你哭我爱我,请从非毁之前救出自己的声名,做个堂堂的 人,不要步我后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