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渡舟:伤寒论的学习方法及参考书
刘渡舟教授伤寒三论

• 腰腿疼痛而麻、舌红苔黄腻而脉弦细、 或小便黄而不利者,用当归拈痛汤。
• 方剂组成:当归、党参、炙甘草、茵陈 、茯苓、猪苓、白术、苍术、泽泻、羌 活、防风、升麻、黄芩、苦参、知母、 葛根。
• 头晕、胸满、脉弦,证属少阳 为病;汗出不恶寒、大便不爽, 又兼有阳明肺热之象。此病得 于惊恐之际,而时发癫痫,又 与肝胆之气失和有关。
• 处方:柴胡10克,龙骨10克,牡犡10克, 生姜10克,黄芩10克,桂枝6克,半夏10克 ,生大黄6克,铅丹4克(布包),茯苓10克, 大枣6枚。服一剂,谵语不发,胸胁满去, 精神好转。
• 心脏病,胸闷、心悸、少气,或心 下满、或胸痛、或头眩、或小便不 利,脉弦紧而苔水滑者,用苓桂术 甘汤。
• 方剂组成:茯苓、桂枝、白术、炙 甘草。
• 胸闷胁痛、口苦心烦、纳差便溏,或 喜呕、或头眩、或渴者,用柴胡姜桂 汤。
• 方剂组成:柴胡、黄芩、桂枝、干姜、 炙甘草、牡蛎、天花粉。
• 咳嗽、胸闷,舌苔厚腻或水滑者,用 甘露消毒丹。若患者发热困倦,胸闷 腹胀,肢酸,舌上白苔满布,则更加 确切。
• 六脉浮中两按皆无,重按亦微缓,不能辨 其至数,口渴需水,小便少,两足少阴脉 似有似无。
• 诊毕无法立方,且不明其病理,连 拟排脓汤 (甘草,桔梗,生姜,大 枣) 、黄连阿胶汤、苦酒汤,皆不 惬意;
• 复拟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终觉未 妥;
• 又改拟小柴胡汤加减,以求稳妥。
• 继因雨阻,宿于李家,然沉思不得 寐,复讯李父,病人曾出汗几次? 曰:始终无汗。
• 辨证:为厥阴寒证。厥阴寒邪 则多动水,是以头目眩晕而吐 涎沫也。《伤寒论》于378条有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 茱萸汤主之”是矣。
刘渡舟 伤寒论 讲稿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刘渡舟的《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全书共分六篇,详细记录了伤寒病的病因、病机、辨证与治疗方法。
本文将从人类视角出发,以流畅自然的语言描述刘渡舟的《伤寒论》。
第一篇《伤寒论》开篇便提到:“伤寒者,热淋之疾也。
”刘渡舟通过对伤寒病的病因分析,指出这种疾病主要是因为寒气入侵人体,导致人体阳气不足,阴寒内生,从而引发寒邪之病。
他进一步分析了伤寒病的发病机理,指出寒邪入侵人体后,脾胃失和,气血运行受阻,从而引发了伤寒病的病理变化。
接下来,刘渡舟详细介绍了伤寒病的临床表现。
他指出,伤寒病的主要症状包括发热、恶寒、头痛、身痛、四肢不温、口渴等。
他还针对不同病程的伤寒病进行了分类,并根据病情的轻重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方法。
刘渡舟强调了辨证施治的重要性,他认为根据不同的病情、病机进行辨证施治,才能达到治疗伤寒病的目的。
在《伤寒论》的后几篇中,刘渡舟进一步探讨了伤寒病的治疗方法。
他以温病论为基础,提出了辨证施治的原则,并详细介绍了伤寒病的药物治疗方法。
他强调了治疗伤寒病的药物应用要点,例如在治疗初期要以清热解毒为主,待病情稳定后再适当调整药物方剂。
他还介绍了一些常用的药物,如麻黄、桂枝、甘草等,以及它们的功效与运用方法。
总的来说,刘渡舟的《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他通过对伤寒病的全面分析与研究,提出了辨证施治的原则,并详细介绍了伤寒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与治疗方法。
这一经典著作对后世医学研究与临床实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通过深入研读《伤寒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医药的理论与方法,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doc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doc以下是聘才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的,欢迎大家阅读。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刘渡舟伤寒论讲稿》是现代著名中医学家刘渡舟先生经典著作。
刘老强调痃的实质是经络,重视六经病提纲证的作用,担出《伤寒论》398条条文之间的组织排列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目是在刘老讲课录音的基础整理而成的,有理论、有临床,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伤寒论》的六经辩证理论体系,深受广大读者欢迎。
刘渡舟教授(1917—XX),辽宁省营口市人。
16岁开始正式拜师学医,凡七年之久,出师后悬壶于大连。
1945年来京,行医于钱粮胡同。
1950年,考入卫生部中医进修学校,学习西医基础知识及临床课程。
1956年调入初建之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历任伤寒教研室副主任、主任、古典医著教研室主任、金匮教研室主任、中医基础部负责人、《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主编、名誉主编,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等。
他从事中医教育工作近半个世纪,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是杰出的中医教育家,是国家教委首批核准的中医教授,也是我国首批中医硕士研究生导师和博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津贴。
培养了大批各层次的中医人才,其中包括硕士24名、博士12名、入室弟子数名。
他在教学、临证之余,笔耕不辍,著述颇丰,编写出版学术著作30余部,撰写发表学术论文110余篇。
他所主持的国家卫生部课题“《伤寒论》整理研究”,荣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奖。
多年来他积极致力于中医学术交流活动,筹建成立并主持了全国仲景学术专业委员会,曾多次组织国际、国内仲景学术交流大会,极大地推动了仲景学术的继承与发展。
他还多次应邀东渡日本讲学,并赴新加坡、澳大利亚、香港等地访问交流,弘扬中医药学。
他既是学者、教育家,更是名医。
他投身教育事业以来,从未间断过临床工作。
他上溯岐黄之道,下逮诸家之说,力倡仲景之学,博采众长,学验俱丰,。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2)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简介《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是东汉末年张仲景创作的一部论文。
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基石,它记录了丰富的医学理论和治疗经验。
本文将介绍《伤寒论》的作者刘渡舟以及这部经典著作的主要内容。
作者刘渡舟刘渡舟(1875年—1959年),字咏兰,号幽居,是民国时期的医学家。
他出生在江苏省南京市,自幼酷爱医学。
刘渡舟早年就读于南京高级师范学堂,并在此期间拜名医汪浴宸为师,开始了对中医学的深入研究。
刘渡舟在医学方面多有造诣,尤其以对《伤寒论》的研究和讲述而闻名。
他将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和研究成果融入到对《伤寒论》的解读中,为后来的医学家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伤寒论》的主要内容《伤寒论》是中医临床的重要经典,共分八十篇,以寒邪为主要内容,详细描述了寒性疾病的病因、病理、症状和治疗方法。
它以系统的理论、清晰的分类和实用的治疗方法,对医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病因和病理《伤寒论》将疾病的病因分为六经和七情,主要讲述了寒邪侵入人体所引起的病理变化。
它指出,寒邪入侵人体后往往引起体温下降、气滞等症状,同时还会影响脏腑功能,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症状和辨证《伤寒论》详细描述了寒性疾病的各种症状,包括发热、头痛、恶寒、肢冷等。
刘渡舟在他的讲稿中对这些症状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并提供了相应的辨证方法,帮助医生进行准确的诊断。
治疗方法《伤寒论》介绍了多种治疗方法,包括内服药物、外敷疗法、针灸等。
刘渡舟在他的讲稿中进一步阐明了这些方法的应用范围和注意事项,为后来的医学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的特点刘渡舟的讲稿主要是基于他多年的临床经验和对《伤寒论》的深入研究,因此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结合临床实践刘渡舟在讲稿中经常结合自己在临床实践中的经验,对《伤寒论》中的理论进行解读,并提供相应的治疗方法。
他通过丰富的案例和对病情的观察,为医生提供了实用的指导。
系统而详尽刘渡舟的讲稿对《伤寒论》的内容进行了系统和详尽的阐述。
《伤寒论》的学习方法

《伤寒论》的学习方法裴永清读《伤寒论》的学习方法裴永清,男,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师承著名中医大家刘渡舟教授;发表论文50余篇,专著与合著10余部,为振兴中医事业而不辞辛劳!裴老百忙中于6月10日上午赶至会场,因堵车晚了10分钟;他老人家连续讲了四个钟头,毫无倦意,多讲了半个钟,与会者意犹未尽,其间更是掌声不断!裴老没课件,只是写了下提纲我将裴老所讲内容按笔录的点滴总结整理如下,因无录音难免有疏漏和不准确的,请谅解!一、以《黄帝内经》之理——解《伤寒论》之难裴老强调:《伤寒论》篇章中谈到的方证,为何用此方此法?其理应在《黄帝内经》中求之: 1.桂枝汤的服药法:裴老认为啜热粥,温覆取汗可能很多医生会交代病者,但在“服不汗,半日许令三服尽;其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却未必会有交代,一日一夜二十四小时,此半日许令三服,半日是今之六个小时,三服即两个钟一个时辰一服。
周时观之——即二十四小时仔细观察药后发汗状况。
《内经卫气行》“岁有十二月,日有十二辰…卫气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昼日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
”以此日为六个时辰,夜为六个时辰,半日即三个时辰;因此汗法治外感病应两个小时服一次药,汗出中病即止。
而其太阳篇众多方后注大部分均注明“将息如前法”;桂枝汤为首方,此“将息如前法”即指桂枝的相关服用方法。
裴老的观点是外感病均应遵循此方法服药! 2.抵当汤:阳明证,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所以然者,本久有瘀血,故令喜忘;用抵当汤,其理可寻根《灵枢·大惑论》曰:“上气不退,下气有余,肠胃实而心肺虚。
虚则营卫留于下,久之不以为上,故善忘也。
卫气不待入于阴常留于阳。
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不瞑矣。
”依此等条文裴老在临床上善用抵当汤治疗痰、瘀、湿、热等所导致的善忘证、脑梗、老年性痴呆等病,且经常与温胆汤合用! 3.小青龙汤:小青龙汤止咳喘,是因水寒射肺,内停水饮而出现的咳喘;有人就提问:老师您说《素问·咳论》讲“其寒饮,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咳之,则为肺咳。
刘渡舟先生《伤寒论》讲解实录中医师承学堂

精彩摘录
“《伤寒论》不单是治外感的一张良方,更是调整人体阴阳平衡的大法。” 在刘先生的解读中,我们明白到,《伤寒论》不仅仅是治疗感冒、发烧等疾 病的指南,更是一部关于人体阴阳平衡调整的宝典。通过学习与实践《伤寒论》 的智慧,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体的运行规律,从而更好地预防和治疗各种疾病。
精彩摘录
目录分析
这本书的目录还非常注重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在每一章的结尾处,作者都给 出了该章的重点内容总结,使得读者能够清晰地把握该章的核心知识点。书中这是《刘渡舟先生《伤寒论》讲解实录中医师承学堂》的读书笔记,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谢谢观看
“‘六经’是人体生命的六个环节,也是疾病发展的六个阶段。理解并掌握 这六个阶段,疾病的治疗便有了方向。”
精彩摘录
刘先生对“六经”的解读,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他将“六经”视 为生命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疾病发展的必经之路。通过深入理解这六个阶段, 我们可以更好地洞察疾病的本质和发展趋势,从而制定出更为精准的治疗方案。
目录分析
这本书的目录内容非常详尽。除了对《伤寒论》的基本理论进行讲解外,还 对每个病症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书中还引用了 大量的临床案例,使得读者能够更加生动地理解《伤寒论》的临床应用。这种详 尽的目录内容使得这本书不仅适合初学者,也适合有一定基础的读者进一步深化 对《伤寒论》的理解。
精彩摘录
精彩摘录
在中医的世界中,书籍如同明灯,指引我们深入理解和应用中医的理论与技 术。《刘渡舟先生《伤寒论》讲解实录中医师承学堂》无疑是其中最具影响力和 启迪性的一本。这本书汇聚了刘渡舟先生的毕生心血,将《伤寒论》的奥妙以最 直接、最生动的方式呈现给读者。以下是从书中摘录的一些精彩内容,让我们一 同领略刘先生的智慧与见解。
3刘渡舟本伤寒论所据底本述实7481

3刘渡舟本《伤寒论》所据底本述实7481 20世纪80年代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加强古籍整理研究档,中央卫生部于1982年制定《中医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同年6月在北京召开“中医古籍整理规划会议”,经专家讨论,确定十一部中医古籍作为卫生部重点中医古籍进行整理研究。
这十一部重点中医古籍是:《素问》、《灵枢》、《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甲乙经》、《脉经》、《诸病源候论》、《中藏经》、《太素》。
十一部重点中医古籍主编是:1 《素问校注》:天津中医药大学郭霭春教授;2 《灵枢经校注》:辽宁中医研究院史常永教授;3 《难经校注》:上海中医药大学凌耀星教授;4 《神农本草经辑校》:中国中医科学院马继兴教授;5 《伤寒论校注》:北京中医药大学任应秋教授刘渡舟教授;6 《金匮要略校注》:浙江中医药大学何任教授;7 《甲乙经校注》:山东中医药大学张灿玾教授;8 《脉经校注》:广州中医药大学沈炎南教授;9 《诸病源候论校注》:南京中医药大学丁光迪教授;10 《中藏经校注》:湖南中医药研究院李聪甫教授;11 《太素校注》:成都中医药大学郭子光教授;本文称刘渡舟主编的宋本《伤寒论校注》为“刘渡舟本”。
《灵枢经校注》未完成。
北宋校正医书局未加校正,留下遗憾。
历史似在循环。
笔者是《伤寒论校注》副主编,并且是十一部重点中医古籍审稿委员,对此次大规模整理古典医籍了解较多,尤其对《伤寒论校注》前前后后许多事情较为熟悉,谨将本人了解的《伤寒论校注》有关事宜记录在下面。
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
作为今后回顾新中国关于《伤寒论》文献研究以及新中国整理中医古籍的成就,下面所引资料是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1988年2月10日《伤寒论》整理研究课题组向北京中医药大学党委和科研处写了一份工作汇报,比较详细地回顾了校注《伤寒论》有关情况。
谨将这份工作汇报全录如下:《伤寒论》整理研究工作汇报院领导、科研处领导:现将刘渡舟教授主持的《伤寒论》整理研究工作进行一个阶段性总结,并把下一阶段的工作计划一并汇报。
伤寒论》讲义(下)----刘渡舟

伤寒论》讲义(下)----刘渡舟伤寒论》讲义(下)----刘渡舟清心2015-05-25 23:27 来自QQ空间日志第十讲四逆汤类方的临床应用四逆汤类方指以下两类:1.生附子、干姜同用,如四逆、通脉四逆、四逆加人参、白通加猪胆汁汤-回阳救逆。
2.炮附子为主,如附子汤、真武汤-温里祛寒。
[回阳救逆类方]:一、四逆汤:生附子、干姜、甘草。
《伤寒论》凡与干姜同用均是生附子,起回阳救逆作用。
仅乌梅丸例外,为干姜炮附子同用以温脾散寒,温里祛寒。
四逆汤适应症:1.畏寒蜷卧、冷汗自出(阳不摄阴),手足厥冷,四肢痛。
-肾阳虚衰,肌肤四末失温,阳不摄阴。
2.下利清谷,自利而渴,吐利不止,内拘急(腹痛)。
下利及清谷为两个并列的动宾词组。
清当便排拉讲。
清谷,拉不消化的食物。
……肾阳虚衰,火(命门火)不暖土,腐熟无权。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寒湿下注,升降紊乱,无伤津,与热痢相区别;自利而渴者属少阴-肾阳虚衰,气化失司,津液不化,见喜热饮而不多饮。
(提示:结石并非均用利湿通淋,阳气虚衰,津液不化亦可结成结石,并郁而化热。
其根本问题是寒湿,王永炎肾结石,通阳法-附子10g肉桂20g。
用药可能会心烦气燥等的副作用)以下利为主,不是以呕吐,肾阳虚衰阴寒内凝-腰痛。
小便利-清长-阳虚不能摄阴,重则尿比重下降;小便不利-少-阳虚气化失司。
3、精神症状(1).但欲寐-精神萎靡不振,似睡非睡,睡不实,似醒非醒,醒不清。
(2).燥烦-肢体燥扰不宁。
燥烦的病机a.阴精阳气虚衰,心神精神失养。
b.真阳衰微,弱阳勉强和盛阴相争,争而不胜-肢体躁动不宁的表现,而不自知,甚则撮空理线,循衣摸床,均属阴盛则燥。
如肝性肺性脑病,休克前期躁动属阴盛则燥。
阳盛则烦,如大青龙汤阳热扰心,大承气汤实热扰心,栀子豉汤无形郁热。
4、脉象:脉沉(轻者)-脉微细,微者,薄也,浮中沉取衡量-阳气不足脉气无力;细者小也,阴血不足,脉气无力。
少阴病:阴阳虚衰,又以肾阳虚衰为主者,具有全身性正气衰微的表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渡舟:伤寒论的学习方法及参考书
学习《伤寒论》应先打好一定基础,其中包括学好《内经》中的阴阳辨证思想和方法,以及学好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知识。
同时把《医宗金鉴·寒心法要诀》、和陈修园的《长沙方歌括》学懂吃透,并要背诵如流,牢记不忘。
这是第一步。
必备熟读《黄帝内经》并背诵经典条文段落
背诵:《医宗金鉴·寒心法要诀》、《长沙方歌括》
第二步、直接看伤寒论原文(白话古文)整体把握
在第一步的基础上,再看白文(指不带注解的原文)。
《伤寒论》原文,是以条文形式写成。
据赵开美复刻的宋本
《伤寒论》有398条之多。
《伤寒论》既然用条文表达辨证论冶的思想方法,因此,学习《伤寒论》就有一个理解条文和条文之间相互关系的意义而为基本要求。
应该看到,《伤寒论》398条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在条文之间,无论或显或隐,或前或后,彼此之间部是有机的联系着。
作者在写法上,充分运甩了虚实反正、含蓄吐纳、参证互明,宾主假借的文法和布局,从而把辨证论治的方法表达无余。
由此可见,学习《伤寒论》先要领会条文和条文排列组合的意义,要在每一内容中,看出作者组文布局的精神,
要从条文之中悟出条文以外的东西,要与作者的思想相共鸣。
这样,才能体会出书中的真实意义。
白文伤寒论原文最少看它四五遍,并对其中的六经提纲和一百一十三方的适应证都熟背牢记方有妙用。
在这一阶段,可能感到枯燥无味,那也无关紧要,只要坚恃下来就是胜利,这是第二步。
第三步、看历代伤寒注家的注解,成无己、徐大椿、柯韵伯、尤在泾
在熟读白文的基础上,然后就可以看注了。
《伤寒论》的注家不下数百之多,看哪一家为好呢?在认识上也不一样。
我以先看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为好。
因为成注的优点是在学术上不偏不倚,以经解论,最为详明,说理比较中肯。
成氏写的还有《伤寒明理论》和《方解》两种书,同《注解伤寒论》鼎足而立,缺一不可。
所以,在看成注之前,这两种著作也应认真地看一看,才能对它选写的五十个症侯,在定体、分形、析证、辨非等环节上有所认识,以加强辨证论治的方法和运用。
成氏三书读完后,可以看看徐大椿的《伤寒论类方》、柯韵伯的《伤寒来苏集》、尤在泾的《伤寒贯珠集》。
以上的三位注家,在伤寒学中影响很深。
他们的注解,或以方归类,或以证归类,或以法归类,角度不同,而殊途同归,可以开拓思路,实有破迷解惑的作用。
柯注的优点,从原则上讲,他指出了《伤寒沦》不专为伤寒一病而没,而六经辨证实能统摄百病。
他的话卓识灼见,而能与仲景的思想相共鸣。
他的不足之地,误把经络解为经略,又别开生面将《伤寒论》的太阳膀胱经当作心阳来论,未免牵强附会,有失仲景之旨。
尤注的魄力似逊于柯,在文字方面也不及柯氏的笔墨纵横淋漓尽致。
然而,尤氏得马元一先生的真传,构思精辟,言简而赅,对脏腑经络、气血荣卫之理与正邪变化之机,上逮《内》、难》,下历百家,而极见功夫。
他比柯氏更为扎实,惜乎人之不识也。
此外,如方有执的《伤寒论条辩》、钱璜的《伤寒溯源集》,皆是知名之著,亦可加以涉览。
以上几个专著读后,可以再看一点综合性的作品,其中应以日·丹波元简著的《伤寒论辑义》为理想。
这是第三步。
通过上述的三个步骤,而又能坚持到底,对《伤寒论》这部经典著作也就可以说学的差不多了。
我讲《伤寒论》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了,但现在备起课来,还有可学的东西,还可发现自己在认识上的错误,可见这本
书的深度和广度是难以蠡测的。
为此,对于读这本书的人来说,切不可浅尝辄止,亦不可略有所获,便沾沾自喜而停顿不前。
总结
归纳一下我以上所讲的内容:
一那就是学中医先从学习经典著作入手,不要怕难,要有一点精神;
二是对于中医学的原文和汤头、药性及歌诀,既要明其义而又要背其文。
不背一点书,是没有工夫可言的。
三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被动学习中解放出来,自学不是权宜之计,而是要一生奉行;四是要树立学用结合、学以致用的优良学风。
这对中医来说更为重要。
附录:刘渡舟教授推荐学习伤寒论的书目,按先后顺序:
《黄帝内经》、《医宗金鉴·寒心法要诀》、《长沙方歌括》、《伤寒论》原文398条、
成无己的成氏三书《伤寒明理论》《方解》、《注解伤寒论》徐大椿的《伤寒论类方》、柯韵伯的《伤寒来苏集》、尤在泾的《伤寒贯珠集》
方有执的《伤寒论条辩》、钱璜的《伤寒溯源集》
日·丹波元简《伤寒论辑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