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草书艺术赏析
怎么欣赏草书

如今很多人都喜欢欣赏书法,而且对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下面就教你如何欣赏草书,希望可以让您对草书有更深刻的了解。
书法是极具个性化的艺术,几千年来备受人们的喜爱,它在中国人的心中犹似音乐在西方人的心中一样,有着特殊的意义和地位一,书画本同源,在欣赏时也可用画中的线条欣赏方法来入手,从字中线条的转折的柔和与钢硬.急与缓来欣赏.二,欣赏字,还需从全篇部局入手,看黑白部置.气的连贯(线条美).钤章的运用.三.以上是从表象入手,字由心生,字是一个人的精神心理的反映流露.所以在欣赏时应从作者的所处的各种环境入手,其中包括作者的文化水平,性格特征入手主要还是体会书法家笔间的感情性情是什么,性情是作品显示的一种精神面貌,它是书家性格和情感的表露。
情感是一个变数,客观世界的影响和主观世界的波动都可以造成书家情感的变化,所谓“情喜怒哀乐,各有分数”。
“情有轻重,则字之敛舒险丽亦有浅深,变化无穷”。
(元陈绎曾《翰林要诀,变法》)指的就是书家性情表现为作品性情。
相对情感这一变数而言,性格基本是一个定数,书家性格或刚烈,或温和,或租犷、或细腻、或豁达、或拘谨、或开朗、或沉郁,都会在作品中或隐或显地有书道新闻现代笔迹学的研究成果也已证明,任何人的字迹都是其性格的一种表现。
正是这种情感和性格的结合.使书家有可能在作品中表现出丰富的性情内涵。
由于草书动感节奏比其它书体更加强烈,草书作品尤其如此。
所以.性情成为草书作品最能感染人、熏陶人的因素,也就成为古住今来书家和论者最为倚重的看点。
草书性情与点画草书性情的表现需要书家笔墨技能亦即法则的支撑。
孙过庭在论及草书形质和性情时指出,构成草书形态质地的主要特征是“使转”,最能体现草书性情的是“点画”。
“一画之间,变起伏于峰杪;一点之内,殊衂挫于毫芒”(唐孙过庭《书谱》)。
草书的态势。
流动和变化皆源于点画的精微全部缺乏精微点画的草全部无法表达全部内涵的。
而点画合乎笔法方能臻精微。
用笔不合法度,不到位,点画则难免出现病态,浮滑软薄、妄生圭角、钉头鼠尾、飞蓬蔓草、也就出“俗字”。
中国草书四大家的风格及其代表作品欣赏

中国草书四大家的风格及其代表作品欣赏一、“草圣”张芝后汉张芝(字伯英),敦煌酒泉人。
勤学好古,淡于仕进。
朝廷以有道征不就,时人尊称自为“张有道”。
好书法,最擅章草。
张芝曾临池学书,池水为黑,家中衣帛书而后练,于此可见其功力之深。
被后人称赞“超前绝后,独步无双。
”尊为“草圣”。
张芝在书坛上,一直享有极高地位。
《书断》卷中列张之章草、草书为神品,曰:“尤善章草书,生诸杜度、崔瑷。
龙豹变,青出于蓝。
又创于今草,天纵颖异,率意超旷,无惜事非。
若清涧长源,流而无限,萦回崖谷,任于造化”。
张旭、韦诞、索靖、王羲之父子、张旭、怀素之草法,均源于伯英。
冠军帖释文:知汝殊愁,且得还为佳也。
冠军暂畅,释当不得极踪。
可恨吾病来,不辨行动,潜不可耳。
二、张旭生于唐上元三年(675),卒于玄宗天宝九年(750),张旭苏州人,字伯高,一字季明。
善草书。
时以李白诗歌,裴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
为人桀骜狂放,精善草书,不治他技,为人豁达,嗜酒,世号“张颠”。
明瓒《云林集》谓张旭草书《春草帖》锋颖纤悉,可寻其源。
而麻纸桦煤,古意溢目,真足为唐人书法之冠。
张旭草书《古诗四帖》《草书古诗四首》,辽宁省博物馆藏,墨迹本,五色笺,凡四十行,一百八十八字。
传为张旭狂草之作,极为珍贵。
其内容,前两首是庾信的《步虚词》,后两首是南朝谢灵运的《王子晋赞》和《四五少年赞》(疑为伪托)。
通篇笔画丰满,绝无纤弱浮滑之笔。
行文跌宕起伏,动静交错,满纸如云烟缭绕,实乃草书颠峰之篇。
今人郭子绪云:“《古诗四帖》,可以说是张旭全部生命的结晶,是天才美和自然美的典型,民族艺术的精华,永恒美的象征。
”释文:东明九芝盖,北烛五云车。
飘飖入倒景,出没上烟霞。
春泉下玉霤,青鸟向金华。
汉帝看桃核,齐侯问棘(原诗为枣)花。
应逐上元酒,同来访蔡家。
北阙临丹水,南宫生绛云。
龙泥印玉简(原诗为策),大火练真文。
上元风雨散,中天哥(原诗为歌)吹分。
虚(原诗为灵)驾千寻上,空香万里闻。
草书特征风格

草书特征风格草书是中国书法中的一种,它源于始于东汉末年,发展于南北朝时期。
因书法家在速度、笔力、形式上都有着独特的表达,草书被形容为“独具一格,意境丰富”的艺术形式。
草书的特征风格是独具特色的,下面将详细介绍。
1. 笔力豪放草书的最大特点是笔画粗壮、奔放,力度强劲。
这和在古代以点画构成的小篆、隶书和楷书不同。
草书中的笔画往往重重叠叠、断断续续,形成了其独特的视觉效果,既有沉稳、厚实的味道,同时也让人感到运动感和生命力。
因此,草书是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这也与中国历史上的许多英雄人物时代背景相呼应。
2. 急、遒、奔草书的笔画形式具有急、遒、奔的特点。
急指的是快速而连贯的笔画,如神韵流转的特点。
遒指的是笔画的优美、整洁和紧凑,让人感到特别有条理感。
奔则表现为笔画的逐步加快,整个书法在动态中变化。
这三种特点是草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草书在众多书法形式中最具风采的原因。
3. 几何化草书的笔画往往具有几何形状。
文字笔划短小,有的呈现为钩子状或弧形,有的则是直线或是放射形状。
这种形式化的表达形式是草书的一大魅力,也让草书更具有装饰性。
4. 自由随意草书与楷、行、隶相比,它的形状、布局、比例、韵律等方面的规矩较少,更注重即兴创作和自由随意地表达创作灵感。
草书以简洁、直观和灵活的方式表达。
自由随意之间却依然能够凝聚出其特有的魅力。
5. 情感表达草书的特征之一是其情感表达能力。
草书匯聚书法家们对情感的诉求,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处的情绪,具有很高的情感表现力。
草书通过形式的变化、笔墨流畅,将自己的情感转化为形式并传达给观者。
综上所述,草书的特征表现为其豪放的笔力、急、遒、奔的笔画形式、几何化的表达形式、自由随意的创作态度以及情感表达能力。
草书独具的气魄、内蕴与外在特征,成为了书法艺术中的瑰宝。
草书艺术特点

草书艺术特点
草书是汉字的一种书法,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
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
有章草、今草、狂草
之分,在狂乱中觉得优美。
以下是草书的一些艺术特点:
1. 笔画连绵:草书的笔画通常是连续不断的,相邻的笔画之间可
以相互连接,形成连绵不绝的线条。
这种连绵的笔画使得草书具有流畅、灵动的特点。
2. 结构简洁:草书的结构相对简单,笔画之间的距离较近,形成
紧凑的结构。
这种简洁的结构使得草书在书写时更加快捷、便利。
3. 自由奔放:草书的笔画和结构非常自由,可以根据书写者的情
感和意图进行自由变化。
这种自由奔放的特点使得草书具有独特的艺
术魅力。
4. 虚实相间:草书的笔画和结构中常常包含虚实相间的部分,即
有些笔画是实线,有些笔画是虚线。
这种虚实相间的特点使得草书具
有一定的神秘感和艺术感。
5. 灵动飞扬:草书的笔画和结构常常呈现出灵动飞扬的特点,即
笔画之间的连接和转折非常流畅、自然。
这种灵动飞扬的特点使得草
书具有独特的韵律感和节奏感。
草书是一种非常具有艺术魅力的字体,它的笔画连绵、结构简洁、自由奔放、虚实相间、灵动飞扬等特点使得它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草书的艺术特点

草书的艺术特点草书是中国传统的一种书法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风格和艺术特点而闻名。
草书的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潇洒奔放:草书的最大特点就是潇洒奔放,筆法狂放不拘,线条流畅,仿佛随意挥洒而成。
与楷书和隶书相比,草书更加自由自在,不拘一格,给人以豪放、奔放的美感。
2. 神韵流动:草书的线条流动自然,富有节奏感。
书写时,筆画之间往往相互连接,形成连贯的线条,给人以动感和生气。
整个字体呈现出一种活力和韵律感,给人以美的享受。
3. 线条变化:草书的线条变化丰富多样,有粗有细,有长有短,有直有曲。
线条的变化不仅展示了书法家的功力和技巧,还增加了草书的艺术魅力。
通过线条的变化,草书能够表达出不同的情感和意境。
4. 点画结合:草书的点画结合紧密,点画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点画的变化和组合构成了草书的形态,也体现了草书的艺术特点。
点画的运用使得草书的字形更加丰富多样,给人以美的享受。
5. 质感丰富:草书的质感丰富,给人以触觉上的享受。
草书的筆画常常有粗有细,有重有轻,有时甚至会留下墨渍,给人以纹理感和质感。
这种质感的表现使得草书更加生动有趣,也增加了观赏的乐趣。
6. 情感流露:草书的艺术特点还体现在情感的流露上。
草书常常以自由奔放的筆法表达书法家的情感和思想。
草书的线条和构造不拘一格,给人以开放、豪放、激情四溢的感觉。
通过草书,书法家能够更直接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使作品更加富有感染力。
草书作为一种独特的书法艺术形式,具有潇洒奔放、神韵流动、线条变化、点画结合、质感丰富和情感流露等艺术特点。
这些特点使草书具有独特的美感和魅力,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情感上的触动。
草书的艺术特点使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意义。
草圣林散之书法精品欣赏(40幅)

草圣林散之书法精品欣赏(40幅)草圣林散之——这40幅作品,是多名专家从林散之所有书法集、林散之纪念馆、林散之艺术馆、林散之亲属、林散之学生、林散之作品收藏家,以及社会征集等方方面面几千件作品中几次精选出来的。
——这40幅作品,是林散之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代表作。
——这40幅作品,有被誉为“林散之第一草书”、“林散之王”、“神卷”的《中日友谊诗》,有被称为“笔法经典”的《毛泽东词清平乐六盘山》,有被称为“墨法经典”的《许瑶诗论怀素草书》,有与林散之成名作一样的《毛泽东词清平乐会昌》,有林散之在极其悲痛的情况下写成的《自作诗三首》,有林散之用不同字体写成的、尺幅堪称巨无霸的《自作诗颂长江大桥》,有林散之的绝笔《生天成佛》。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还有林散之纪念馆镇馆之宝《自作诗论书一首》、林散之艺术馆镇馆之宝《金顶》、李白纪念馆镇馆之宝《李白诗夜泊牛渚怀古》。
——这40幅作品,多次出版在林散之传记、论文、故事和报刊网络之中。
2012年7月12日,《扬子晚报》整版报道《林散之草书杰作结集出版》。
文章说:“40件作品每件都在百万元以上,随着时空的远去,其收藏价值无可估量。
”在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的《华人时刊》杂志,每期介绍一幅作品,40幅历时4年,向世界宣传林散之。
1、林散之草书手卷《中日友谊诗》林散之草书手卷《中日友谊诗》林散之草书手卷《中日友谊诗》(局部一)林散之草书手卷《中日友谊诗》(局部二)林散之草书手卷《中日友谊诗》(局部三)2、林散之草书“墨法经典”:《许瑶诗论怀素草书》林散之草书“墨法经典”:《许瑶诗论怀素草书》38×35㎝桑作楷收藏林散之草书“墨法经典”:《许瑶诗论怀素草书》(局部)林散之草书“墨法经典”:《许瑶诗论怀素草书》(特写)3、林散之草书“笔法经典”:《毛泽东词清平乐六盘山》林散之草书“笔法经典”:《毛泽东词清平乐六盘山》林散之草书“笔法经典”:《毛泽东词清平乐六盘山》(局部)林散之草书“笔法经典”:《毛泽东词清平乐六盘山》(特写)4、林散之草书精品《自作诗论书一首》林散之草书精品《自作诗论书一首》145×354㎝林散之纪念馆镇馆之宝林散之草书精品《自作诗论书一首》(局部)林散之草书精品《自作诗论书一首》(特写)5、林散之草书手卷《李白草书歌行》林散之草书手卷《李白草书歌行》32×225㎝林散之草书手卷《李白草书歌行》(特写)6、林散之草书精品《毛泽东词清平乐会昌》林散之草书精品《毛泽东词清平乐会昌》105×35㎝林散之草书精品《毛泽东词清平乐会昌》(局部)林散之草书精品《毛泽东词清平乐会昌》(特写)7、林散之书法精品《生天成佛》林散之书法精品《生天成佛》75×20㎝林散之艺术馆收藏林散之书法精品《生天成佛》(特写一)林散之书法精品《生天成佛》(特写二)8、林散之草书精品《毛泽东词卜算子咏梅》林散之草书精品《毛泽东词卜算子咏梅》175×64㎝林筱之旧藏林散之草书精品《毛泽东词卜算子咏梅》(局部)林散之草书精品《毛泽东词卜算子咏梅》(特写)9、林散之书法精品《金顶》林散之书法精品《金顶》59×228㎝林散之艺术馆镇馆之宝林散之书法精品《金顶》(特写一)林散之书法精品《金顶》(特写二)10、林散之草书精品《字为心画》林散之草书精品《字为心画》26×90㎝林散之纪念馆收藏林散之草书精品《字为心画》(特写一)林散之草书精品《字为心画》(特写二)11、林散之草书手卷《毛泽东词二首》林散之草书精品《毛泽东词二首》(前半部分)林散之草书手卷《毛泽东词二首》(局部)林散之草书手卷《毛泽东词二首》(特写)12、林散之草书精品《自作诗画堂》林散之草书精品《自作诗画堂》127×31㎝林散之纪念馆收藏林散之草书精品《自作诗画堂》(局部)林散之草书精品《自作诗画堂》(特写)13、林散之草书精品《毛泽东词浪淘沙北戴河》林散之草书精品《毛泽东词浪淘沙北戴河》105×33㎝宋玉麟镇斋之宝林散之草书精品《毛泽东词浪淘沙北戴河》(局部)林散之草书精品《毛泽东词浪淘沙北戴河》(特写)14、林散之草书精品《自作诗论书绝句》林散之草书精品《自作诗论书绝句》96×34㎝林散之艺术馆收藏林散之草书精品《自作诗论书绝句》(局部)林散之草书精品《自作诗论书绝句》(特写)15、林散之书法精品《自作诗颂长江大桥》林散之书法精品《自作诗颂长江大桥》360×192㎝十竹斋收藏林散之书法精品《自作诗颂长江大桥》(局部)林散之书法精品《自作诗颂长江大桥》(特写)16、林散之草书精品《李白诗夜泊牛渚怀古》林散之草书精品《李白诗夜泊牛渚怀古》311×110㎝李白纪念馆镇馆之宝林散之草书精品《李白诗夜泊牛渚怀古》(局部)林散之草书精品《李白诗夜泊牛渚怀古》(特写)17、林散之草书册页《自作诗三首》林散之草书册页《自作诗三首》40×280㎝庄希祖收藏林散之草书册页《自作诗三首》(特写)18、林散之草书精品《孟浩然春晓》林散之草书精品《孟浩然春晓》95×29㎝朱韬宇收藏林散之草书精品《孟浩然春晓》(局部)林散之草书精品《孟浩然春晓》(特写)19、林散之草书精品《王昌龄送辛渐》林散之草书精品《王昌龄送辛渐》98×37㎝尉天池收藏林散之草书精品《王昌龄送辛渐》(局部)林散之草书精品《王昌龄送辛渐》(特写)20、林散之草书精品《李贺南园》林散之草书精品《李贺南园》96.5×32㎝王茜收藏林散之草书精品《李贺南园》(局部)。
草书的特点概括

草书的特点概括
草书是中国传统书法的一种风格,具有以下特点:
1. 随意而自由:草书的字形自由奔放、随心所欲,展现了书法
家的个性和情感。
草书作品中的笔划不拘一格,有时甚至成为了一种
艺术的表达手段。
2. 简化而精要:草书中的字形经过简化和变形,笔触大胆而流畅。
草书追求简洁明了的风格,将字形压缩到最简,使字形更加凝练、精炼。
3. 能动而呼应:草书表现出一种生气勃勃的力量感。
字形之间
的联系紧密而有节奏感,每一笔都可以看到前后的呼应和关联,形成
整体的运动感。
4. 象形而抽象:草书中常常出现一些象形的元素,例如草字会
表现出植物的生长状态,草书的字形也可以通过线条的变化来表达物
象的形态和特征。
同时,草书又能够在拘束于象形的束缚中获得更大
的自由度,成为一种抽象表达的方式。
5. 古朴而雅致:草书追求的是一种自然、朴素的美感。
虽然看
似随意,但草书作品中体现出的节奏、韵律和平衡感使人感到一种雅
致的艺术感受。
总而言之,草书的特点是自由、简约、灵动、象形和朴素。
这些
特点使草书成为一种独特而鲜活的书法艺术形式。
【收藏】草书艺术赏析

【收藏】草书艺术赏析(一)草书特点及欣赏步骤草书艺术的欣赏,是一种高尚的艺术享受。
要想欣赏好草书艺术,先须了解草书的特点,草书艺术的美在哪里。
有人说草书艺术的美体现在两个方面:即表层的外形美和深层的蕴涵美。
也有人将草书艺术的美概以十点:曰点划飞动,曰笔情墨趣,曰结体多变,曰章法生动,曰线条优美,曰血脉连通,曰气韵天成,曰转化跌宕,曰气势磅礴,曰奇逸潇洒。
总之,草书艺术之美宛若无言而有诗篇之意蕴,无动而有舞蹈之神形,无色而有绘画的斑斓,无声而有音乐的旋律。
《全唐诗》中没有吟咏楷书之作,而竟有五十七首诗篇美赞草书。
在中国的书法史上,仅有“草圣”而无“篆圣”、“隶圣”。
在现代书法展览中,草书(或行草)作品往往有相当大的比例。
这些启示似在告诉我们草书的成熟地位和淋漓酣畅的艺术表现力。
草书艺术的审美,包含欣赏与剖析两层意思,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其区别在于欣赏以直觉感受为主,而剖析带有理性分析的过程;不过欣赏总要加以剖析,而剖析又含有欣赏的成份。
“观书如览胜”,草书艺术的妙趣未必能一目了然,历险至深者始见奇观。
草书艺术之奇伟瑰丽,不在其表而在精神,需要心领神会,方入妙境。
一般说来,我们对一幅草书(行书)艺术作品的欣赏过程是这样的:最先“宏观”,欣赏全幅的整体气势,领略总的印象;然后“中观”,推敲全幅的结构美、章法美;最后“微观”,品味全幅用笔美、点划美、意境美。
自远而近,由快渐慢,三者相辅相成,不宜或阙。
(二)草书欣赏标准欣赏草书(行书)艺术作品的标准,可以说并无定式。
对于同样一幅草书艺术作品,因为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思想,不同的生活,不同的素养,不同的际遇,不同的悟性,不同的人就会有不同的标准;同样的人因早年、中年、晚年的差别,其标准也可以变异。
尽管如此,前人通过长期的实践,把欣赏书法标准多有概括。
有人归纳为四条:曰气韵,曰选材,曰墨色,曰装背。
也有人归纳为六条:曰形体,曰魄力,曰意态,曰流派,曰才学,曰气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藏】草书艺术赏析(一)草书特点及欣赏步骤草书艺术的欣赏,是一种高尚的艺术享受。
要想欣赏好草书艺术,先须了解草书的特点,草书艺术的美在哪里。
有人说草书艺术的美体现在两个方面:即表层的外形美和深层的蕴涵美。
也有人将草书艺术的美概以十点:曰点划飞动,曰笔情墨趣,曰结体多变,曰章法生动,曰线条优美,曰血脉连通,曰气韵天成,曰转化跌宕,曰气势磅礴,曰奇逸潇洒。
总之,草书艺术之美宛若无言而有诗篇之意蕴,无动而有舞蹈之神形,无色而有绘画的斑斓,无声而有音乐的旋律。
《全唐诗》中没有吟咏楷书之作,而竟有五十七首诗篇美赞草书。
在中国的书法史上,仅有“草圣”而无“篆圣”、“隶圣”。
在现代书法展览中,草书(或行草)作品往往有相当大的比例。
这些启示似在告诉我们草书的成熟地位和淋漓酣畅的艺术表现力。
草书艺术的审美,包含欣赏与剖析两层意思,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其区别在于欣赏以直觉感受为主,而剖析带有理性分析的过程;不过欣赏总要加以剖析,而剖析又含有欣赏的成份。
“观书如览胜”,草书艺术的妙趣未必能一目了然,历险至深者始见奇观。
草书艺术之奇伟瑰丽,不在其表而在精神,需要心领神会,方入妙境。
一般说来,我们对一幅草书(行书)艺术作品的欣赏过程是这样的:最先“宏观”,欣赏全幅的整体气势,领略总的印象;然后“中观”,推敲全幅的结构美、章法美;最后“微观”,品味全幅用笔美、点划美、意境美。
自远而近,由快渐慢,三者相辅相成,不宜或阙。
(二)草书欣赏标准欣赏草书(行书)艺术作品的标准,可以说并无定式。
对于同样一幅草书艺术作品,因为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思想,不同的生活,不同的素养,不同的际遇,不同的悟性,不同的人就会有不同的标准;同样的人因早年、中年、晚年的差别,其标准也可以变异。
尽管如此,前人通过长期的实践,把欣赏书法标准多有概括。
有人归纳为四条:曰气韵,曰选材,曰墨色,曰装背。
也有人归纳为六条:曰形体,曰魄力,曰意态,曰流派,曰才学,曰气象。
我以为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作为草书(行书)艺术的欣赏标准:1.线条美“书法是线条的艺术”。
书法的线条,尤其是草书的线条,更具有明显的特点。
它不仅有形状上的区别,方向上的不同,而且还有疾涩、润燥、扁圆、质感、力度等多方面的差异。
草书艺术线条的千奇百怪、变化莫测,最能表现出一个草书家微妙的内心感受。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线条才明快愉人,给人以美感呢?线条的力感凡给人以美感的线条都是有力度、并富有立体感的线条。
力感在传统书学中又称“笔力”。
古今研习草书者反复强调正确“运笔”,归根到底,就是为了使书法线条显示有力,富于弹性(内有劲力的表现)。
书法的线条应象“钟表中常运的发条”,而不可似“汤锅里煮烂的面条”,这个比喻告诉我们书法是“力的艺术”;线条的力感,是草书艺术的生命。
宋代米芾曾说:“得笔(指中锋用笔的效果)则虽细如髭发亦圆(指有立体感、力感);不得笔,则虽粗如椽亦扁”。
可见线条的美不在于粗细而在“圆”。
“圆”则“粗而不重,细不为轻”,劲健而有活力;“扁”则呆板僵滞,不给人以美感。
线条的情感“书者,抒也”。
中国书法的点、划、线充满着活力,韵律和节奏,显现动人的表情美。
所谓表情美,是书家和欣赏者双方在书法艺术上共同配合的视觉审美经验。
一幅成功的草书作品,是作者凝神结思,蓄情而发,一泻而出的情感流露。
“以情感人,用情作书”,是书法成功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例如宋人陈铎曾详细剖析过唐颜真卿《祭侄季明文稿》书写过程中的感情变化,认为前十二行“甚遒婉”,后六行“殊郁怒真屋漏痕迹矣”,至末五行“沉痛切骨,天真烂漫,使人动心骇目,有不可形容之妙,与《禊叙稿》(指晋王羲之“兰亭序”)哀乐虽异,其致一也”。
情绪的变化导致了运笔节奏的跌宕起伏,书者通过笔墨书法将真情实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线条的节奏感“一画之间,变化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
草书如若粗细一致而无节奏的线条是不能给人以美感的,所谓抑扬顿挫,提按起伏,满纸云烟,虽寂然无声,却有音乐的旋律,这恰恰是草书艺术备受人喜爱的重要原因之一。
历代书法家特别注意线条的主次对比,并往往将最能表现书者个性的笔画作为“主笔”以展示特有的美感。
如颜真卿饱满的悬针竖,黄山谷一波三折的长横和大捺,米芾别致的竖勾等。
此外还有大小、纵横、向背、偏正、疏密、粗细、浓淡、方圆等多种对比手法。
请看唐怀素《自叙帖》中“(云)奔蛇走虺势入座,骤雨旋风声满堂(卢员)”三行的节奏:第一行曲线多变的“(云)奔蛇走虺”数字,几乎是一笔写就。
欣赏者目循心摩,顿觉神思飞跃,激情奔放。
第二行“势”字独立而左倚,下半部“力”字的一撇略收敛,尤如蓄势待发。
“入”字两笔遒劲而富有弹性,猛然将笔意撑住。
“势”“入”两字上下顾盼,相对映而呈稳定;这行节奏略缓,与前面一行“奔蛇走虺”形成曲直疾徐对比。
第三行“风声满堂(卢员)”六字又急转直下,一笔而成……这三行草书首尾相连,触人心目,引人遐思。
线条的呼应“起笔为呼,承笔为应”。
呼应之作用,在于将原来个自独立的线条贯通为有机的统一体。
线条有呼应,就象有气在流动,就象被赋予了生命一样。
传统的书学称为“引气”、“血脉”,提出以“首尾呼应,上下相接为佳”。
如现代美学家宗白华所说:“能偃仰顾盼,阴阳起伏,如树木的枝叶扶疏,而彼此相让;如流水之沦漪杂见,而先后相承”。
“这一幅字就是生命之流,一回舞蹈,一曲音乐”。
2.结构美对结构的欣赏,一般的理解常常是结构是否整齐,是否符合于平衡对称的要求,实不尽然。
平衡对称固然是一个基本要求,但结构美更注重平衡对称中又有变化,而且其变化是否有所创新,不落俗套。
成功的草书艺术结构,既合乎平衡对称,各部份对比照应;又有长短、大小、阔狭、疏密、横直……种种富有新意的变化,从而形成一个多样统一的和谐。
草字的不同形态,有稳重敦实,有开张游走,有刚劲挺拔,有婀娜飞逸,有的以“险绝取胜”,也有的于“平正”中见奇姿。
草书的结构美正是通过笔画的基本线条(粗、细、长、短、俯、仰、伸、缩)和偏旁的(上、下、高、低、宽、窄、欹、正)配置得当而取得的艺术效果。
这种搭配的技巧,就是寻求结构美的方法。
3.章法美章法就是一幅作品字与字、行与行之间是否疏密得当,大小相宜。
一幅章法讲究的草书作品,则能表现顾盼有情、精神飞动、全章贯气的艺术效果。
知书者“观章见阵”。
章即章法,是欣赏书法艺术的总体表现;阵是布白,即书写以外的空白之处。
就章法而言,一点乃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
通篇结构,引领管带,首尾相应,一气呵成。
布白则是翰墨尘点的反衬,构成整幅作品的有机组成部份。
巧妙的布白能使通篇产生游龙出水,云烟飘动的效果。
有意识地运用错落有致章法的大家当首推怀素。
这位狂放不羁、不守佛规、吃酒吃肉的唐代和尚在《自叙帖》中不仅线条结构有所创新,突出“雨夹雪”手法的精巧章法布白更具匠心。
《自叙帖》共一百二十六行,七百零二字。
全篇首尾呼应,一气呵成,势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充份表现了怀素书时快意、自得、激奋的心态。
我们欣赏品评《自叙帖》的章法运用时,宜注重以下三点:(1)参差变化。
每行字数不一,字间疏密错落,一行多则有八个字,少则只有两个字(即第一百零五行的“戴公”二字)。
线条粗细浓淡多变,中间飞白频现,带有强烈的飞动感和弹性感。
(2)牵丝映带。
这幅狂草常见或两三字、或五六字、甚至整行连串为一组。
字的单体结构被打破了,几个字或整行联属组成一个新的整体。
(3)欹侧救正。
帖中常见数行字向一个方向渐渐偏离中线,而在不知不觉中又开始拉回来,得以救正,欣赏者并不感觉突兀。
4.墨韵美草书艺术主要以水墨线条表现其美。
一幅作品有无神采,要看运墨是否灵活:即整行、全篇墨色之浓淡、轻重、枯润、明暗、薄厚、清浊等不宜完全一样。
墨色应随用笔的变化而变化,墨色多变给观者以视觉上的调节,使人感到笔墨似被赋予了生命,充满欢乐,生机盎然,欣赏者从而感到心胸畅快,情绪陶然。
反之,一幅作品如若由毫无生气的一团“死墨”组成,则生命不复存在,欣赏者也只能感到郁闷、沉寂、静止。
所谓“墨活”,是凭借用笔的变化,墨以笔为寄托,笔以墨来显现。
笔中必须有墨,无墨则无神采;墨中必须有笔,无笔则无筋骨。
明董其昌的《试墨帖》可以说是欣赏者品评草书用墨的一幅佳作。
全帖共四十六字,作者用墨之璀璨生辉,变幻莫测,堪令人啧啧称奇。
“字之巧处在用笔,尤在用墨”。
此帖墨色的变化,凭借线条笔痕的抑扬顿挫而跃然纸上:作品中有几处字为饱蘸墨汁所写:如“癸”、“雨”、“试”、“磨”;而每蘸一次,必书至墨干笔枯为止,墨痕丝丝可辨。
全篇墨色由浓渐淡、从润至枯,起迄分明,变化自然。
从陆居仁的《题鲜于枢行书诗卷跋》,也同样可以看出这种周而复始、断而还续的起伏交替的墨色韵律。
当代草圣林散之作草书常用长锋饱蘸浓墨后,复蘸少许清水:笔画之间,墨色沉着,淋漓氤氲之气如春雨扑面;白处虚灵,又似燥裂秋风,韵味无穷!墨色的起伏变化是一种节奏的艺术,一幅用墨的佳作常常会“墨分五色”,粲然盈楮,使人如临画境;会轻重交替,起伏跌宕,使人如闻清音。
5.意境美在欣赏了笔墨结构章法之后,仍须进一步去把握整幅作品所特有的意境美。
草书的意境美,指的是作品所表现出作者在精神、审美、风格,及对欣赏者产生的感染力的艺术境界。
一般地说,能使整幅作品形成一种鲜明的美的意境,是书法家在艺术上达到高度成熟的标志。
试举苏东坡《黄州寒食诗帖》为例,全帖自首至尾,书家随着感情的起伏波动,书写的气势愈来愈盛,字亦越来越大。
书作由平稳渐趋跃宕,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在疏密对比上书者也新意萌生:一般常规是笔画少则字宜粗壮,给人以紧密感;笔画多则字宜纤细,给人以疏松感。
苏东坡别出心意,反之而行。
写到“哭途穷,死灰吹不起”最后八字时,书家感情到了一任自然,无法控制的程度:字写得既重且大,形成内敛外张、动荡不安的气势。
书者这时把郁积于心中的苦闷、愤懑之情一并宣泄出来,尽付于笔墨之中。
我们说一幅草书艺术若能动人以美,就要求书家把炽烈真实的感情活动渗透到他创作的艺术形像之中。
苏东坡的《黄州寒食诗帖》所以颇为后人推崇,是因为它真实地映照了那一时代的书风和书家尚意写情的美的意境。
(三)字与人、书品与人品草书艺术最能表现“书如其人”。
刘熙载的《艺概》说:“书,如也。
如其学,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
“书如其人”,道出了书法艺术创作的个性特徵。
书家的思想性格,表现为作品的创作个性,又常称为“书法风格”。
为什么会“书如其人”呢?首先,草书作品风格的形成与书家的思想性格有密切联系,因为其思想性格对形成他独特的审美情趣、表现手法、艺术语言有着重要的决定作用。
其次,草书作品风格的形成与书家的生活阅历紧密相关。
再三,作为表情艺术的草书,书家的思想感情亦是作品风格形成的另一因素。
作品能显现书者的修养、才干、性格、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