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探索
“3+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

“3+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摘要:“3+1”人才培养模式是目前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成功模式。
建立基于校企合作的“3+1”人才培养,是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将以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为例从“3+1”的教学体系、双师型师资队伍、先进的教学方法及手段、多元化的校企合作模式等方面研究“3+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3+1”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教学体系高等院校不但承担为社会培养高水平专业人才的崇高使命,同时也面临着来自学生就业的压力,因此高校必须超越传统的教学理念,加强与企业合作,建立“校企合作”机制。
其中“3+1”模式正成为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模式,即大学前3年完成专业所需的基本能力训练,后一年通过产学研结合的实践培养模式,融会贯通所学知识、进行创新实践,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1]。
“3+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在校企合作基础上,是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是以提高学校专业办学实力和教育质量为目标的合作培养人才的模式。
基于校企合作的“3+1”创新教育模式将产生积极的社会效益与社会影响力,实现学校、企业和学生多赢的局面。
教育必须与产业同步,高校必须与企业联合,填平鸿沟无缝对接,因此基于校企合作的“3+1”人才培养模式是办好高校教育、促进合作企业活力,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1 “3+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3+1”人才培养模式就是指学生在校内按照专业教学计划完成3年以专业课程学习后, 第4年通过产学研结合的实践培养模式集中进行专业实训,培养适应企业和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我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自实施“3+1”人才培养模式后,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专业在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创建了一整套以应用为导向的专业教学体系,建设了一支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的师资队伍,设计了一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开发了多元化校企合作模式,建设了多家实践教学基地,加强学校与企业合作,培养了大批应用型人才。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探索

我国高校大多数课程的教学都是教师的一言堂 , 课 堂 也 就 成 为 了 教 师 的 独 角 戏 ,师 生 互 动 环 节 甚 少 。期 末 考 试 以教
师所列 “ 重点 ”为主 ,课程成绩也是 由任课教师 自行评定 。
在 此 情 况 下 ,学 生 平 时 学 习 懒 散 ,期 末 考 试 前 则 忙 于 死 记 硬 背 。久 而 久 之 ,学 生 明 显缺 乏 学 习 的 积 极 性和 主 动 性 ,会 听
在现行 的高校招 生录取制度 下, 衡量生源质量高低 的基 本 指 标 是 考 生 的 高考 成 绩 。 招 录 指 标 的极 端 单 一 化 直 接 导 致 大批不擅应试 、 但在某个学科领域具有突 出特长和发展潜力 的考 生丧 失了接受高等教育 的机会 。 不科学 的招录制度一定 程度上反 映了教育机会 的不平等 ,损害 了教育公平 ,客观上 给我 国的人才 战略造成 了极大损 失。 要改变 “ 以分论能 ”的高校招生标准 , 就要实行多样性 的高校准入资格标准 。 高校招生部 门不仅要看考生的高考成
高 校 课 程 体 系 设 置 中 ,必 修 课 很 多 而 选 修 课 甚 少 ,学 生 不 仅 学 习 压 力 大 , 而 且 知 识 领 域 的 广 泛 性 导 致 学 生 囫 囵 吞 枣 、浅 尝 辄止 ,没 有精 力和 时 间 去 深 入研 究 和 探 索 自 己喜 爱
才培养 目标紧密相关 ,是人才培养模式中最重要的因素【 。
理 论 与 实 践 的 脱 节 让 很 多 学 生 失 去 了 学 习 的 兴趣 。
从高等教育 自身角度来说,目前我国高等教育 由精英 阶 段迈 入了大众 化阶段,并逐渐走 向普及化 。必须立足社会环 境变 化及 其对 高等 人才 的新要求 , 对传统 的高校人才培养模 式进 行 变 革 。
新时期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探索

Ci dctnIoa: H:r : 匝 haEua。 ———: el 。 n 1 n— : —vt n i a
—
on
新时期 高校 人才培养 模式改 革研 究与探 索①
林 洁琼’ 王 占礼 母德强’ (. 1 长春工业 大学机 电工程学 院 ;2 长春 工业大学教务 处 长春 1 0 1 ) . 3 0 2 摘 要: 高校人 才培 养模式改革 , 高等教 育改革的主要 内容 , 全面落实科 学发展 观 , 是 是 坚持 以人本 为本 , 进 高等教 育全 面协 调可持 续发 促 展 的必然要求 。 本文从人 才培养模 式改革 的基本 内涵谈起 , 分析和 研 究 了目前 高校人 才培 养模 式改革 的基本状 况和存在 的 问题 , 并从 高 校人 才培 养 目标 专业 设 置 、 程体 系 、 学 方 法和 手段 等方 面, 课 教 对人 才培养 模 式改 革作 了一 些新 的思 考 。 关键词 : 高校 人 才培养模式 改革 中图分类号 : 4 G6 2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6 3 7 5 2 0 )2 c一0 4 —0 1 7 —9 9 (0 9 1 () 0 3 1
的主要 内容 , 是全 面落 实科学 发展观 , 坚持以 人 为本 , 促进高 等教育全面 协调可持续 发展的 必然 要求。
一
存 在 的 问题
2 1基本 状况 . 从2 世纪 7 年代末 开始 , 0 0 我国各高校 对这 种 人 才培 养模 式 进行 了不 同程 度 的改 革 。 但 是, 由于 体制 上 的局 限和 根 深 蒂 固的 传统 惯 性 , 国高校 人才培 养模式 从培 养 目标 、 业 我 专 设 置、 程体系和 教学 内容 、 学管理体制 、 课 教 教 学 方法和 手段等 并没 有从 根本上 跳 出原来 的 框框 , 专业教 育为导 向 的教学 体制 , 以 以计 划 经济 为主体的管理 模式并没有根 本改变 , 生 学 个性 发展 和创造 力培 养还 受到不 同程 度的 束 缚, 人才 培养的 灵活性 和适 应性 不够 , 人才 的 质量 和结构 与经 济建 设和社 会发 展 的要 求呈 现 出较 大的差距 。 _ ] 2 世 纪 9 年 代 以 来 , “ 教 兴 国” 0 0 在 科 和 “ 持续 发 展 ” 大战 略的 直接 促 动 下 , 可 两 教育 部 出台 了《 向2 世纪 教 育 振 兴 行动 计 划 》 面 1 和 2 0 年 教 育 部 、 政 部 联 合 正 式 启 动 的 07 财 “ 等 学 校 本 科 教 学 质 量 与 教 学 改 革 工 高 程 ” 明确 提 出高 等 教 育要 培 养 具 有 创 新 精 。 神和 实践能力 的高级专门人才 , 要重视培 养大 学 生 的 创新 能 力 、 践 能 力和 创 业 精神 。 实 2 2 存在 的问题 . ( ) 业 设 置上 还 存 在 不 科 学 合 理 的 现 1专
论述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及措施

论述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及措施人才培养模式,一般定义为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以及实现培养目标的方法或手段。
当前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
很多高校在积极探索和改革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但改革力度不够,推进速度仍远远滞后于不断快速发展的社会与市场需求。
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递增,就业形势严峻。
就业率及就业质量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息息相关。
当务之急,应加快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步伐。
1 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普遍存在的问题目前,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不以能力培养、社会岗位需求为中心,仍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知识本位。
将专业及课程设置的重点放在学科的完善上,造成学习内容繁多无法抓住重点,学习知识陈旧无法紧跟时代发展等现状。
学科本位、知识本位还造成了教学形式更容易侧重于知识的灌输,而摒弃了学生本位的教育教学理念。
在教与学关系中,学生处于被动状态,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当前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由于偏重学科体系或知识体系而设置的专业及课程与社会及市场需求严重脱节,不能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从而造成以本科教育为主的大学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毕业生基础理论和研究能力无法与一流高水平大学相提并论,而技术水平能力又不及职业院校。
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处于劣势或者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局面。
2 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构成要素为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培养方式等内容。
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应注重确立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设置相应合理的专业、课程,采取相应有效的人才培养方式等方面。
理论研究应贯穿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过程,用理论指导实践。
在实践中,坚持以理论研究为先导,形成从培养目标到培养模式研究、从教育体系到管理机制研究等一系列理论研究。
只有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才能构建科学的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2.1 以学生为本,能力培养为中心,市场需求为导向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科学的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应以能力培养为基础,依托行业背景,紧密结合企业现状及发展需求,确立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及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摘要】。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面临着新形势下的挑战和机遇,本文通过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分析,探讨了新形势下该模式的优势和挑战,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创新思维的应用。
通过实践案例分析,揭示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总结了新形势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启示,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趋势。
本文旨在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和创新提供参考,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新形势、研究与实践、现状分析、优势、挑战、研究方向、实践案例、创新思维、启示、展望未来1. 引言1.1 背景介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一直是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才需求的变化,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也在不断创新和完善。
在新形势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更需要更加贴合社会需求,培养更具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
对新形势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才需求也呈现出多样化和高端化的特点。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要机构,必须要不断调整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也是高校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只有不断探索和尝试,才能保持教育质量的提升。
本文将对新形势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入研究和实践分析,探讨其现状、优势、挑战、研究方向,以及创新思维在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应用。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提升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启示。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新形势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趋势,深入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明确未来发展的方向和重点,同时结合实际案例对新模式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
通过本研究,旨在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供参考和借鉴,促进我国高等教育水平的提升,更好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推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创新和进步,为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的高素质技术人才做出贡献。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一、引言高等教育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是人类社会各个领域的重要基石。
作为高等教育的主力军,高校肩负着培养优秀人才的历史任务。
然而,面对如今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和经济形态,传统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已逐渐显现出无法满足人才市场需求的不足。
因此,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
二、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传统模式传统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通常采用“一切以课程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将师生关系理解为传统意义上的传授与接受的关系,追求“四点一线”(听、看、记、做、证明)、达到规定校内外的课程学分就可以毕业的标准。
大量的教授、学生、课程和学科迅速发展起来,但培养出了的学生无法满足社会各个方面对人才的综合素质需求。
而且,课程中存在较为明显的语数外重、文理分科、理论研究缺乏实践模拟的问题,因此在学生就业和应用能力等方面的表现难以达到社会要求。
三、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现代化改革1、以学生为本的人才培养模式高校应采取以学生为本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要相结合,坚持以“人”的发展和“学”的发展相统一,品质与能力、专业素养与创新能力相互交织,使“实践教学”成为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并不是接受单向的教育,而是通过实践探索自己所学的知识,同时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
能够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职业素养,更好地从学术研究走向实践应用。
2、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迅速进步,社会需要创新型人才不断扩大。
因此,高校应该着重打造创新型人才,培养学生具备创业、创新和实践的基础素质。
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建立多维度人才培养模式:一是面向国家和社会,以国家和社会对所需人才及时性、全面性和差异性的需求为导向;二是面向眼界、知识、思维、能力和素质等方面,充分激发学生对所学领域的兴趣和积极性;三是注重创新在专业学科和跨学科研究中的重要性,同时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创新学习的能力;四是注重与产业界的深度合作与社会需求的关联性,这有利于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并参与创新。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及其评价体系研究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及其评价体系研究近年来,随着高校人才培养的不断深化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日益加速,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与完善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就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并提出评价体系研究的建议。
一、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必要性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是因应时代背景、面对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方面,当前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而高校恰恰是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
另一方面,由于现代技术的不断革新,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更是一个重要的任务。
因此,高校必须根据当下社会需求和发展趋势,开展创新人才培养,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二、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选择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选择包括了以下几种:1. 以培养目标为导向的模式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第一种模式是以培养目标为导向的模式。
这种模式以学生的职业规划为出发点,为学生能力培养和职业发展进行定位,以此为目标进行人才培养。
在这一模式中,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学习适合自己的科目和专业,从而达到更好的职业发展目标。
2.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模式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第二种模式是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模式。
这种模式强调创新精神、敢于担当、勇于开拓的品质,且适用于各个学科领域。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学习发展新技术和改进传统技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3. 以社会实践为载体的模式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第三种模式是以社会实践为载体的模式。
这种模式强调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通过实践,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自我,加深对社会和职业的认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三、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的建设在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评价体系的建设非常重要。
评价体系应该是科学、客观和合理的,以确保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效果和质量。
下面是评价体系的建设建议:1.专家评价高校应聘请多个相关领域的专家来对学校进行评价,评估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整体水平。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探讨--以浙江农林大学新动科人才培养为例

——Taking Cultivation of Talents in New Animal Sciences of Zhejiang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as an Example
WEI Xiaoshi1, YU Jiafei1, 2, MAO Huiling1, CUI Yanjun1, SUN Weisheng2, ZHOU Hua1, WANG Chong1, 2*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为深耕绿水青山,扎实推进新农科建设,浙江
人成才;从提供各种条件方面托举学生综合成才。
农林大学结合专业发展概况,提出了新农科建设五
在过程中,尊重学生、量体裁衣,激励创新、团队
个“新”
:秉持新理念(以本为本、持续发展),笃定
合作、循循善诱。导师要特别注意处理好导学关
新目标(生态引领、特色发展),构建新体系(复合
(1. College of Jixian, College of Aanim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lege of Animal Medicine, Zhejiang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University/Key
Laboratory of Application Technology of Green Ecological and Healthy Breeding of Livestock and Poultry in Zhejiang Province;
如何深化教育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我国
专业基础课程,加大课程改革力度,精心设计,并
高等院校战略发展目标。本文以浙江农林大学新动
且要根据课堂实际情况调整,与学生共同参与 [ 2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探索李超(广安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广安638000)摘要:指出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能,分析我国当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进一步给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若干建议,如建立多样性招录标准、深化教育教学体系改革、严格实行“宽进严出”模式和积极实施就业创业教育等,最后提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思想。
关键词:模式;改革;可持续;实践1前言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日渐暴露弊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热点。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是高等教育的三大基本职能,其中人才培养占据主导地位,也是高校的最初使命和基本逻辑起点,无论是科学研究还是服务社会,都是以人作为行为主体的[y。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和教育理论的指导卜,为了实现高校人才培养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某种标准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2]2当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当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小科学,导致中小学素质教育在高考指挥棒的作用卜举步维艰,大量优秀人才由于“分数问题”与大学无缘。
2. 1传统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灌输式教学而忽视主动性学习我国高校大多数课程的教学都是教师的一言堂,课堂也就成为了教师的独角戏,师生互动环节甚少。
期末考试以教师所列“重点”为主,课程成绩也是由任课教师自行评定。
在此情况卜,学生平时学习懒散,期末考试前则忙于死记硬背。
久而久之,学生明显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会听从而不会质疑,会考试而不会思考,更小会形成开创性思维,难以适应现实的工作环境[3] 2. 2传统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强调知识的广度而忽视其深度高校课程体系设置中,必修课很多而选修课甚少,学生小仅学习压力大,而且知识领域的广泛性导致学生回圈吞枣、浅尝辄止,没有精力和时问去深入研究和探索自己喜爱的专业课程和研究方向。
课程、教学及相关管理设施小完善,使毕业生知识技能结构小合理、动手能力弱、创新精神匾乏、环境适应和职业迁移能力严重小足。
因此也难以确定学习重心和专业方向,与我国社会转型、市场竞争激烈的现实及其对人才需求极小适应。
2. 3传统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而缺乏实践环节传统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是以课堂理论讲授为主,学生绝大部分时问都集中在课堂中学习书本知识,很少接触社会实际。
实验设备与实训场地小完善,实验实训制度小健全,实验实训师资力量薄弱等,也直接给实验实训教学带来巨大困难。
课后,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与探讨甚少,学习方式单一,学习效果小理想。
学生的动手能力小能得到有效地提高,理论与实践的脱节让很多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从高等教育自身角度来说,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阶段迈入了大众化阶段,并逐渐走向普及化。
必须立足社会环境变化及其对高等人才的新要求,对传统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变革。
3关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若干建议3. 1改进高招录取标准在现行的高校招生录取制度卜,衡量生源质量高低的基本指标是考生的高考成绩。
招录指标的极端单一化直接导致大批小擅应试、但在某个学科领域具有突出特长和发展潜力的考生丧失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小科学的招录制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育机会的小平等,损害了教育公平,客观上给我国的人才战略造成了极大损失。
要改变“以分论能”的高校招生标准,就要实行多样性的高校准入资格标准。
高校招生部门小仅要看考生的高考成绩,还要考察其高中阶段的社会实践情况、第二课堂表现、自我评价及教师评价等综合成绩[f41。
从某种意义上说,多样h}标准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提高大学招录效率,为大学招纳高素质人才提供更大可能性。
3. 2深化教学体系改革专业设置方式、课程体系结构和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与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相关,是人才培养模式中最重要的因素[5]首先要优化课程设置,加强专业建设。
课程与专业构成了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主体。
针对课程的改革,拓宽专业、夯实基础、明确方向,促进学科互相渗透,鼓励学生跨学科、跨专业、跨系别选修课程等。
尽量减少原理性理论课时量,注重课程的实用性,增加课程实验实践学时,提高学生的可操作性、可实践性。
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及时设置、调整专业,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富有竞争力的专业,在高年级灵活设置专业方向,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职业目标来选择专业方向,注重学习的针对性和实用性,逐步发展自己的职业技能。
其次要夯实理论知识,强化实践技能。
加强各类专业技能竞赛,设计与社会实践相关的竞赛项目。
对于实践性、技能型的课程,采用教师辅导、学生自学形式,通过项目比赛成绩代替相应课程成绩。
实行实验室开放制度,教师布置任务大小小同的作业,使学生达到会做一个完整项目的目的。
实验室开放,也能使更多的学生进入实验室,深入理解理论知识,增强实践操作能力。
再次要加强校企合作,完善课题设计。
联系更多的企业,建立长期的校企合作单位,使企事业单位成为学校的实习基地,减少学校在实践方面的投资,让学生有机会真正接触实际的岗位工作。
同时,学校成为企事业的人才培养基地,增强校企合作信心。
为了保证课程设计的有效性,提高课程设计的质量,尽量要求课程设计题目来源于企业、科研项目等。
毕业设计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关键任务,对能联系毕业设计单位的学生,在办理相关手续后,可离开学校进行毕业设计;对小能联系毕业设计单位的,学校可组织学生到企事业单位参加毕业设计;对小愿到校外参加设计的学生,可以安排参加校内科研项目的开发。
通过毕业设计,学生能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项目中,大大提高学生从事企业级项目的开发能力,有效地锻炼学生团结协作能力。
3. 3严格毕业考核制度当前我国高校实际上采用的是“严进宽出”模式,考生在千军万马中挤过“独木桥”进入大学后,学习生活相对宽松,一般可以顺利毕业[6]。
毕业生考核主要是通过考试来考察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仅仅关注学分量、相关证书的获得,小仅易使考核流于形式,而且容易导致学生为应付考试“临阵磨枪”,从而得小到大学知识的精髓,忽略了大学生活的真正意义,最终导致部分大学生尚小具备服务社会的基本素质就流入就业市场。
因此,毕业生考核要遵循全面、综合的原则,小仅要检测其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还要看其思想进步情况;小仅要看考试成绩,更要看日常学习所表现出的进步状况和发展潜力;小仅要看理论素养,还要看实验实训中表现出的问题解决能力。
对于考核小合格的学生,坚决小准毕业,而是采取降级、延期毕业等方式,直到考核合格。
严格实行“宽进严出”模式,提高毕业生质量。
3. 4积极实施创业教育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剧增的毕业生增量就业市场容量的张力之问形成尖锐矛盾。
在高等教育规模小断扩大、人才市场容量有限,及就业体制尚待完善的客观条件下,增强毕业生就业素质就成为当务之急。
要创业,需要具备基本的创业素质,如适应环境的能力、一定的冒险精神和创新能力,甚至更高要求层次的素质维度。
鉴于此,大学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引入创业教育模式。
将创业教育融入课程体系,围绕创业主题,开设“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工商法学”等相关课程。
充分开发和利用潜性课程,如加强校内外创业基地建设,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创业实习、创业实验及创业计划大赛、职业规划竞赛等在增强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方面的作用。
广泛利用社会资源,聘请创业成功人士为大学生开设专题讲座[f71。
在制度、政策方面,学校应为大学生创设有利的环境,如休学创业制度、创建创业基金等。
3. 5实行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模式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是指高校人才培养在数量、规模、布局、机构以及内部课程、教学、管理、服务等诸要素之问科学统筹安排,协调发展,以获得长期效益[}s}。
其根本目的是要培养出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能够适应社会变化的高素质人才。
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理想在于用人的可持续发展行为来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观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具有广泛性、深刻性、综合性和根本性。
一方面,对当前人才培养模式进行重新思考,重新审视高等教育在社会体统的中地位、使命和前进的方向,及高等教育内部要素所面临的问题等;另一方面,遵循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持续性、整体性和协调性原则,使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长久地提高效率,培养出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才。
4结束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符合我国高校专业建设的特点,符合科学发展观,有利于应用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适应目前大学生的发展状况与就业需求,是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的有力保证。
应该加快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创造一个良好的创新人才培养环境,促进我国人才竞争力的极大提高。
参考文献[1]王治金,刘英.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M].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10:10-45[2]吴巧慧,邢培正.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36-69[3]杨秀英,李兵.我国高职教育y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08.35:8-11[4]刘福军,成文章.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M]科学出版社,2007:10-28[5]房学军,马铁成,谷秀梅等.应用型本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研究,2008.10:65-67[6]王琦.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实证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9-57[7]刘洁.以提高就业力为目标的高校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高等学校社会利学学报,2008.20(3):124-126Research and Discussion on University 1Yaining Model ReformLi Chao(Guang'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Guang'an,Sichuan 638000,China)Abstract: This thesis indicated that talent training is the basic function of the higher education, and analyzed the problems of university training model. Finally it proposed a number of recommendations of the training model reform, such as the establishment of a diversity recruiting standards, the reform of educational system, and the application of "strict exit" model and actively implement of employ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t also put forward the training model reform must adhere to the idea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Keywords: Model; Reform; Sustainable; Pract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