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分子和原子》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生活中的现象,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

2.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和自制分子模型,认识分子、原子的特性,理解物理变化的本质。

3.通过分子模型化学变化过程的演示,认识分子原子的概念及化学变化的微观本质。

二、过程与方法1.能从常见的现象入手进行合理的想象和推理。

2.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空间想象力和动手能力。

3.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团结、协作的合作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强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教育。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继前两个单元学习某些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后,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一课,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组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同时,为进一步探究“物质构成的奥秘”奠定基础。

因此,本节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方法分子、原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分子、原子究竟是什么样的粒子,学生缺乏准确的内部表象。

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法进行教学: 第一,情景激学。

用一些宏观现象创设探究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如读唐诗、撕纸片、拟人自述、酒精与水混合后体积的变化等。

第二,联想推理。

尽量将不可见的微观粒子行为特征与学生熟悉的某些宏观事物联系进行转换理解,引导学生类比推理形成微观粒子的内部表象。

第三,模型构建。

用蔬菜搭建起分子、原子的模型,使学生形成清晰的分子、原子印象。

教学重点认识物质的微粒性,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教学难点形成物质的微粒观,化学变化的本质。

教具准备大、小土豆、牙签、胡萝卜、烧杯、尖嘴玻璃管、注射器、浓氨水,酚酞,滤纸、蒸馏水、酒精、多媒体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引入师:多媒体展示:《咏梅》墙角竖枝梅,临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唯有暗香来。

怎么解释遥远处就能区别梅和雪呢?就要进入我们今天的微观世界了。

《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

《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

课题1 分子和原子一、教材分析分子和原子是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观粒子,本节课是学生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一课,也是今后学习化学不可或缺的理论基础。

通过本课教学,学生首先将认识物质的可分性——分子、原子的存在,然后通过认识分子、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不同变化来形成分子、原子的概念,这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组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开始认识微观世界,是化学学习由形象到抽象、从宏观转向微观的开始。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了解微观世界,形成微观想象能力至关重要,是继续探索物质结构奥秘,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科学探究基础和生活经验,在小学科学、初中生物、物理课中都接触到分子和原子。

学生能够在宏观角度理解物质的变化及性质,但缺乏对物质的微观认识,对分子、原子究竟是什么样的粒子,缺乏准确的内部表象,头脑中未形成分子、原子的化学概念。

三、课时安排本课程共分为二课时:课时1 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微粒(分子)的基本性质课时2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分子可分为原子课时1 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微粒(分子)的基本性质一、教学目标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2.知道微粒(分子)的基本性质;3.能用微粒的性质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微粒(分子)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解释生活现象。

三、教学过程【创设情境】放一块喷过香水的手绢在讲台上。

读古诗,品自然:墙角数枝梅,临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咏梅》【提出问题】1.诗人在远处就能闻到淡淡的梅花香的原因是什么?2.人为什么能闻到花香?3.湿衣服为什么能晾干?【新课引入】科学家研究发现,世界上的所有物质都是由人们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并把这些微粒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分子、原子等。

【播放视频】带你走进头发的原子世界。

【演示实验】向盛有水的小烧杯中加入少量品红,静置,观察发生的现象。

九年级化学上册《分子和原子》教案

九年级化学上册《分子和原子》教案

九年级化学上册《分子和原子》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理解分子的定义和性质;2. 掌握原子的结构及其构成元素的基本粒子;3. 能够运用分子和原子的概念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对分子和原子的直观认识;2. 利用模型和图像,帮助学生理解原子结构;3. 运用对比和分析的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分子和原子的异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2.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真理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及其性质;2. 分子和原子的异同及在化学变化中的作用。

难点:1. 原子结构的理解;2. 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的把握。

三、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观察法、模型演示法、对比分析法等。

1. 分子和原子的模型;2. 实验器材:铁架台、酒精灯、试管等;3. 课件和教学素材。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蒸发、溶解等,引导学生思考微观粒子的存在和作用。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分子的定义和性质。

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根据分子的性质,分析分子在化学变化中的作用。

4. 讲解与演示:讲解原子的结构,演示分子和原子的模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两者的异同。

5. 练习与反馈: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分子和原子的概念解释一些日常现象,及时给予反馈和解答。

6.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分子和原子的奥秘。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学生,了解他们对分子和原子的理解程度。

2. 练习题:分析学生完成的练习题,评估他们对分子和原子概念的掌握情况。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的合作和探究能力。

在课后,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方法的适用性,查找学生的困惑点,思考如何改进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八、教学拓展1. 分子和原子的动画或视频资料,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分子和原子的运动和相互作用。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分子和原子》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认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原子可以相互结合形成分(1) 释日常现象。

(2)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3)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教育。

(2)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3)渗透物质的无限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及科学态度和科学 方法的教育 教法分析分子、 初中生物、 样的粒子, 所以,学生要真正建立清晰的分子、 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主要采取情境教学, 联想推理, 实验与多媒 体辅助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探究式教学。

1、知识与技能(1)(2)(3) 子。

学习运用日常现象与课本理论相结合的方法,用课本理论来解原子对于九年级学生来说,并不完全是陌生的,在小学自然、物理课中都接触到分子和原子。

但是,分子、原子究竟是什么 他们缺乏准确的内部表象。

由于分子、原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 原子概念是较为困难的。

针对教学内教学策略分析1、本课题首次引导学生进入微观世界, 微观粒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 为此,在进行本课题教学时, 要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宏观现象, 创设好教 学情境,发挥学生的想象、推理能力。

2、在探究分子的性质时,因为分子不可触摸,因此,一方面可以借 助生动的比喻、 类比或形象的多媒体课件来说明; 另一方面, 在进行探究 活动时, 可以改变探究的步骤, 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 并在分析现象的 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重点与难点重点: 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粒, 认识分子的基本特征。

培养对自然现象、实验现象的猜测、观察,分析、等探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 观赏图片 1、遥知不是雪, 2、酒香不怕巷子深。

(激发新知)盛放在敞口容器中的水在常温下为什么会变少?(学生 观察图片思考、讨论。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3.1《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3.1《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2.教学方法:采用归纳总结法,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知识。
3.教学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学生分享自己对本节课知识点的理解和体会。
-教师总结分子和原子的性质、化学键概念、化学反应实质等关键知识点。
-强调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学科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分子和原子知识的掌握,以及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注重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他们主动思考分子和原子的性质。
2.运用生动的实例和形象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克服对微观概念的恐惧,提高理解力。
3.加强课堂讨论与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合作精神。
4.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因材施教,使他们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发现分子和原子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2.利用模型、图表等教学工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分子和原子的结构,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3.通过分析化学方程式,让学生掌握化学反应的实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4.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创新活动:鼓励学生设计简单的分子模型或制作原子结构海报,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写作活动:要求学生撰写小论文,探讨分子和原子对科技发展的影响。
4.教学评价: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课堂表现、实验报告、小组讨论、作业和小论文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课堂互动性。
-定期进行学习反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调整教学节奏。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来探索微观世界,认识分子和原子。

(2)通过对宏观现象的讨论,把对微观世界的探索引向深入,引导学生用分子、原子的观点分析比较两种变化,进一步从化学变化中认识分子与原子的特征,形成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强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学情分析:本课是物质结构理论的重要开端,是学生从宏观世界进入到微观领域的开始。

粒子因为看不到、摸不着,具有抽象性,不易于理解。

初三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学会通过分析一种物质可无限被分割而推理得出物质都是由不连续的粒子构成的;根据生活中的宏观现象(如物质的热胀冷缩、扩散现象)推理得出构成物质的的分子(或原子)的性质,并能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教学难点:在有关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过程中逐步培养微观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演示:如何让瘪的乒乓球复原?问:物理学上如何解释这种现象?化学课上又如何解释?学生观察、讨论、回答。

从宏观世界引入微观世界,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明确目标,自主学习多媒体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齐读学习目标。

1.阅读课本第48页和第49页第一段,分组完成第48页的实验3-1,回答以下问题:(1)实验3-1有什么现象产生?说明了什么?(2)物质是由( )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2.课本第49页图3-2和48页最后一段所列举的数据,说明分子有哪些基本性质?三、分组完成第49页“探究——分子运动现象”,回答以下问题:1.向蒸馏水中滴加酚酞,观察溶液呈什么颜色?说明了什么?2.向酚酞溶液中加浓氨水,观察溶液呈什么颜色?说明了什么?3.瓶盖A和瓶盖B中的溶液各呈什么颜色?说明了什么?4.讨论:把湿衣服分别放在阳光下和阴凉处,哪种情况下容易晾干?为什么?四、“1+1<2”学生观察老师演示分子间隔实验“1+1<2”,阅读教材第49页最后一段,解释“1+1<2”的原因。

(完整版)《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及反思

(完整版)《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及反思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及反思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本节课的内容是继前面两个单元学习某些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后,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一课,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组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同时,为进一步探究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奠定基础。

因此,本节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目标:认识分子、原子的存在;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运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加深对化学反应实质的理解。

(2)能力目标:运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某些日常现象,通过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之间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认识物质世界是运动的,以及分子的可分性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的不可分性,形成微观粒子运动的行为表象,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培养学生用辩证统一的观点思考问题的思想方法。

3.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分子、原子概念的建立。

(2)难点:分子、原子行为的微观表象的形成。

二、学情分析分子、原子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并不宪全是陌生的,在小学自然、初中生物、物理课中都接触到分子和原子。

但是,分子、原子究竟是什么样的粒子,学生缺乏准确的内部表象。

由于分子、原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所以,学生要真正建立明晰的分子、原子概念是较为困难的。

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法进行教学:第一,情景激学。

用一些宏观现象创设探究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如《梅花》诗中的“暗香”、物体的热胀冷缩、酒精与水混合后体积的变化等。

第二,联想推理。

尽量将不可见的微观粒子行为特征与学生熟悉的某些宏观事物联系进行转换理解,引导学生类比推理形成微观粒子的内部表象。

第三,辅助教学。

采用实验探究与电脑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展示分子、原子的行为特征,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分子、原子的微观世界,使学生形成清晰的分子、原子印象。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精选3篇)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精选3篇)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精选3篇)《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篇1分子和原子这部分内容是九班级化学课标试验教科书中的一个很重要的探究点.本课题在教科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教学中,我按如下特点进行设计.1、体现课改理念,把培育同学的科学探究力量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

探究氨分子集中试验时,留给同学宽阔的思维空间,让同学大胆猜想。

设计试验方案并进行试验。

让同学体验到探究的乐趣。

培育同学自主、合作、探究的科学品质。

2、创设问题情景,设计试验奇妙,预备充分的资料。

在介绍分子的性质时,给出了鲜活、真实的情景资料。

达到了质疑激趣的目的,增补了直观、明显的试验。

3、设计比较紧凑,环环相扣的教学过程,从而培育同学思维的规律性和严密性。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篇2课题1 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1、第一课时教学反思在教学中,我首先利用走在花园能闻到花香、湿衣服能晾干、常温下敞口容器中的水会越来越少等生活实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从这些发生在同学身边的事例着手,利用同学的奇怪心,水到渠成地引入了新学问,并激发了同学的学习爱好。

其次,引导同学依据现象大胆猜想,并亲自动手进行试验探究分子的性质。

以苯分子的图示和水分子的质量及一滴水中的分子数目让同学直观的感到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以品红的集中为演示试验和氨分子集中试验为例,指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用"1+1'是否等于2、注射器抽压试验比较验证,形象说明分子间有间膈,并且分子间的间隔可以转变。

在整个过程中,都以探究教学为主线,不断进展同学的思维,真正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变抽象为现实,化难为易。

既加深了同学对学问的理解,培育了同学的抽象思维力量、想象力和分析、推理力量,又使同学体验到了探究活动的过程、方法和胜利后的喜悦,从而使同学产生亲近化学、喜爱化学,渴望进一步了解化学的情感,树立学好化学的信念。

2、其次课时教学反思鉴于分子和原子这个课题是关于微观粒子的纯理论学问,同学缺乏抽象思维理解的力量,假如按正常的理论性的讲解,会让同学产生枯燥的感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学习目标
课题 1《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1、从物质结构的微粒性了解分子、原子,知道分子存在的事实。

2、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并用分子观点来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及纯净物和混合物等。

3、用分子观点来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4、通过学习,形成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物质可分与不可分的辩证统一的思维方法。

重 点:
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粒,形成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知道分子、原子的特征。

难 点:
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质的变化
二、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图:
提出问题 实验感知 分析信息 得出结论 运用理解 巩固练习
(一)、导入质疑:
【展示图片】:花香、湿衣服晾干。

【提出问题 1】:为什么会闻到物质的香味?湿衣服会干?
(二)合作解疑:
【快乐探究 1】:
取两个 100mL 小烧杯, 分别倒入约
60mL 冷水、60mL 热水,各加入 4-5 粒
品红,静置,观察现象。

【得出结论】:
【展示分子、原子照片】证明分子、原子真实存在,并知道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提出问题 2】分子、原子真实存在,它们有哪些性质呢?
(1)听播放的“分子自述”,得出分子性质(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快乐探究 2】—氨分子运动现象
1. 先取一张滤纸片,滴加酚酞试液,观察现象;再用滴管向滤纸片上滴加氨水,观察现象。

2. 另取两片滤纸片,分别滴加酚酞试液,将一张滤纸片放在表面皿上; 另一张放在试管中, 向一团棉花滴 10 滴浓氨水塞住试管口,对比现象,试解释原因。

【得出结论】:( 2)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我思考,我能行!解决前面问题深化理解:
(1) 为什么闻到香啊?……
(2) 品红在热水中扩散的快,说明了什么?
【提出问题 3】品红分子为什么能扩散到水中去呢?
【快乐探究 3】:
量取 10ml 水与 10ml 酒精,然后混合,混合后体积多少?
【得出结论】:( 3)分子之间有间隔
我思考,我能行!深化理解:
1.如右图,医用注射器分别吸入
10mL 的水和空气,用手
指顶住末端注射孔,将栓塞慢慢推入,哪支注射器容易推压?说明了什么?
并得出:
2、展示图片,分析为什么,得出结论
温度升高,分子间间隔变大。

(热胀冷缩)压
强增大,分子间间隔变小。

(三)精讲释疑:
【提出问题4】从分子的角度看:水的蒸发与水的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
【精讲指导】利用分子、原子模型演示水的蒸发与水的分解两种变化,指导学生讨论,得出结论:
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没变,化学性质也没变;
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变化成了别的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也发生变化。

2.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3、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我思考,我能行!深化理解:
试用分子观点解释(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2、混合物与纯净物
(四)【拓展升疑】
讨论:1. 分子的性质主要与物质的性质有关。

所以,同种物质的分子,不同种物质的分子。

(填“相同”或“不相同”)
2、分子由构成。

并解释:
3.分子一定比原子大吗?
4.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小结】我总结,我收获:(五)【巩固化疑】
【板书设计】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