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序书法高清大图2
《兰亭集序》PPT课件

(3)以书换鹅
王羲之听说山阴有一位道士养了十几只好鹅, 就特地跑到道观去欣赏,并且不惜重金,希望道 士把鹅卖给他。 但是无论王羲之如何请求,道士就是不肯。 后来道士说:“若你帮我写一部《道德经》,我 就把鹅送给你。” 王羲之听了,非常高兴,说:“这有什么困 难,你为何不早说?”立刻进道观写字,完成后 才欢欢喜喜地赶着这群鹅回家。
7、最后一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千古同心,千古同慨,作者的思绪从有限转入 无限,又归结到《兰亭集》的撰集上,既点出了作 序的缘起,又留下了无穷的回味。 随着时光的流逝,人的生命也终有尽期。作者 在感时之余,转为伤逝。把庄子之言斥为“虚诞” 和“妄作。”不能学太上之忘情,忘掉生和死的界 限。
8、为什么说这是一篇书序? 作诗的理由
文体知识 整体感知 生词注音
中国书法圣地
传统习俗
课文研读
古代书法名家
《兰亭集序》(神龙本)
唐人冯承素摹本,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王羲之其人其书其事
1、王羲之其人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琅邪临沂人(今属 山东)。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后世称为“王 右军”。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王羲之十二岁 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 他小时后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 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观摩学习“兼撮 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 的高度。
纵使
亦将有感于斯文。
这次(集会) 的诗文
情趣
参考译文
每当我看到古人(对死生)发生感慨的原因,(跟我 所感慨的)如同符契那样相合,总是面对着(他们的)文 章而嗟叹感伤,心里又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我)本来 知道,把生和死同等看待是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同等看 待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天,也像今人看待从前一样,真 是可悲啊!因此我一一记下参加这次聚会的人,抄录了他 们的诗作,尽管时代不同情况不同,但人们的思想情致却 是一样的。后代的读者读这本诗集也将有感于生命这件大 事吧。
著名书法家田蕴章四条幅《兰亭序》欣赏

著名书法家田蕴章四条幅《兰亭序》欣赏田蕴章,田荫亭之长子,字存文,蟠逸斋主人。
原籍河北省河间县卧佛堂乡河西村。
1945年生于天津。
曾执教于南开大学,为东方艺术系教授、中国书法协会会员、天津书法家协会理事、南开大学东方艺术系教授、南开区政协学委、市公安局特邀监督员。
幼秉庭训,始攻欧书,聪颖好学,勤勉过人,青年时期便已负书名。
后遍临历代名家,融会贯通,自成风格,长于楷法,兼精行草。
曾赴日本、香港、台湾讲学办展,为日《每日新闻》称作“中国之一流书道家”。
其在北方网录制的书法节目《每日一题每日一字》,在全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使得书风为之一正!个人经历:1984年-1998年,六次入选全国书法展。
1992年获“国际书法精品展”特等奖,同年被聘为日本国艺书道院教授。
1993年获“金鹅杯全国书画大赛”一等奖;同年书作为中南海收藏。
1993年-1996年于天津艺术博物馆、北京炎黄艺术馆、山东省美术馆,三次举办个人书展。
1997年-2000年,于天津电视台录制80集电视书法讲座。
其弟弟著有《欧楷技法》。
上、中、下三岫《墨海双帆》行世。
2006年--2009年,于北方网录制365集《每日一题,每日一字》书法讲座。
近年来,专心於课堂讲授,致力于书学研究,著有《九成宫醴泉铭探源》、《欧楷解析》、《真行草每日一字》《墨海双帆》、《楷书抱冲斋诗稿》、《诗词书法邮资明信片》等行世,曾於天津电视台录制播放八十集书法讲座,博得盛赞。
其作品入选北京荣宝斋《孙子兵法百家书》、《唐诗百家书》等权威性刊物,楷书作品还被中南海等国家重要部门收藏,成为当代著名书法教育家和当代正统派书家代表人物之一。
历代名家临摹兰亭序

历代名家临摹兰亭序
历代名家临摹《兰亭序》的作品很多,其中最为著名的有唐代冯承素、虞世南、褚遂良等人的摹本。
1.冯承素摹本:因其卷引首处钤有“神龙”二字的左半小印,后世
又称其为“神龙本”。
冯承素采用“双钩”摹法,为唐人摹本中最接近兰亭真迹者。
2.虞世南摹本:虞世南得智永真传,直接魏晋风韵,与王羲之书法
意韵极为接近,用笔浑厚,点画沉遂。
其摹本因卷中有元天历内府藏印,亦称“天历本”。
3.褚遂良摹本:此册临本笔力轻健,点画温润,血脉流畅,风身洒
落,深得兰亭神韵。
因卷后有米芾题诗,故亦称“米芾诗题本”。
此外,还有许多其他历代名家的临摹作品,如赵孟頫、董其昌等,都各具特色,值得书法爱好者细细品味。
这些临摹作品不仅传承了王羲之的书法艺术,也融入了临摹者自己的风格和理解,是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遗产。
字帖欧阳询《摹兰亭序》高清字库版

欧阳询《摹兰亭序》定武本,是唐代大书法家欧阳询的临本,于北宋宣和年间勾勒上石,因于北宋庆历年间发现于河北定武而得名。
定武原石久佚仅有拓本传世,此本为原石拓本,是定武兰亭刻本中最珍贵的版本。
【始】
【1】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
【2】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仰
【3】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4】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
【5】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
【6】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
【7】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8】嘉靖壬子春三月上已日;涵峰王守观于宝章堂。
【终】
书法字帖·书法字典。
第5课书为心画——中国书法(兰亭序)课件高中美术人美版(2019)美术鉴赏(39张PPT)

素 衣 映 湖 中
风 声 掠 过 指
眉往纸今千来的书法
眼伞古
低爱朦好回者都津津 垂微乐胧间道首杏的,那21
空已悉冷阴
中熄记的
流
忆空
萤
气
间
酒 色 清 浅
月
水 光 潋 滟
尖
敛个洒下不雨西同姿态的 “阴之湖”。
影边 一 片
古典文学
21个不同姿态的
输水请文
入墨在字
文 字
主 题 请 在 此
此 输 入 文 字
分坐两旁,喝酒作诗,畅叙
幽情。
古典文学
怀风檐琉流琴把素风眉纸千
念动下璃星音盏衣声眼伞古
忘烛花月泯何笑映掠低朦回
川火灯下灭处谈湖过垂胧首
夜似熟冰光寄世中指微间杏
空已悉冷阴
间月尖敛洒雨
中熄记的
输入流标题 忆 空
萤
气
能 可 也酒色清浅感 能 可这受 能因水光潋滟 是到 因为一为他他次酒的觉欢后笔得下阴影一片快微法反的醺是正西湖边聚,很是会我轻草,们快稿我可的,们。
中熄记的
流
忆空
萤
气
酒水 色光 清潋 浅滟
下西 阴湖 影边 一 片
古典文学
点,有
输水请文
入墨在字
文 字
主 题 请 在 此
此 输 入 文 字
水 墨 主 题
怀 念 忘
主风输 水檐 琉
标 题动入 墨下 璃 题 请在烛文字 主题花 月
川 夜
此输入火似水墨
请灯 在此熟
下 冰
流 星 泯 灭 光
琴 音 何 处 寄
萤
气
酒水 色光 清潋 浅滟
下西 阴湖 影边 一 片
古典文学
神龙本《王羲之 兰亭序》 介绍与高清版欣赏

亭序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大书法家王羲之与谢安、 孙统、孙绰等一干文人雅士、亲朋好友41人,在浙江绍兴会稽山 阴的兰亭溪畔集会“修禊(音戏)”。农历三月三日是传统的上巳 节,这天,人们在春风的沐浴下来到水边嬉戏,以祓(音服)除晦 气和不祥,称为“修禊”。
王羲之他们列坐溪边,由书童将盛满酒的羽觞(音商,一种饮酒 的耳杯)放在水面上,任其漂流到各人面前,依此饮酒赋诗,在 “一觞一咏”间“畅叙幽情”。此次雅集共得诗37首,编为《兰 亭集诗》。而王羲之在酒酣意畅、神采飞扬之际用蚕茧纸、鼠须 笔为此诗集作序,写就了千百年来令无数习书者倾倒的“天下第 一行书”——《兰亭序》。此序记录了这次诗文盛宴带给作者的 愉悦心情,但也抒发了他对人生苦短、生死无常的感慨。更重要 的是全篇书法之美,遒媚飘逸,纵横变化,其中的“之”字更是 写出了20个不同的样子,堪称一绝。据说王羲之在酒醒后曾多次 重写《兰亭序》,却怎么也回不到酒酣时所写出的神韵上去了
古人云:“摹书得在位置,失在神气。”而我们却能从神 龙本兰亭上看见王羲之书法神清骨秀的艺术风神,真无愧 于后世各代书家对它的高度评价
高清版 神龙本《兰亭序》
请使用右键点击图片,选择“另存为图片”,在右下角“保存”选项里选择“保存原始图片”,即可获得高清版《兰亭序》
“曲水流觞” 主要有两大作用,一是欢庆和娱乐, 二是祈福免灾。
神龙本《兰亭序》
珍藏于宁波 天一阁的神龙本《兰亭序》石碑
神龙本《兰亭序》是流传至今的《兰亭序》摹本中最为精 美的一本。因为它将原作的笔墨表现得最为真切。原本上 带有“破锋”、“断笔”、“贼毫”的字都摹写得很细腻, 改写的字迹也显示出了先后的层次,行笔踪迹、墨色浓淡 十分清晰,间架结构也是左右映带、攲斜疏密、错落有致, 显得自然生动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兰亭集序》教学课件

写作背景2
•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长期分类动荡的时期,社会陷入了旷日持 久的混战中,百姓在生死线上煎熬、挣扎。浓厚的死亡意识笼罩着这一时代 的人,他们对死的恐惧和由之引发的对生的焦虑,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士大夫们不满现状,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正是 在这种人文思潮里,魏晋人在表面看似颓废、消极悲观的死亡感慨中,深藏 着他们对人生、生命强烈执着的追求和留恋。这种追求和留恋可以说是一种 原自死亡意识的悲怆的美丽。
喜
他们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
爱 某
可就在这满足和陶醉中,岁月流逝,青春已经不
物 再,而功业无成,作者自然发出人生的感慨"不
时 知老之将至"。
厌
倦
人生就是这样永无止境地追求满足而又不断
该
物 地厌倦,既充满了快乐也充满了无尽的烦恼,怎
时 能不感慨万分。
生命短暂 欲望无限 终期于尽
这是痛惜之情,是对“人生短暂, 世事无常”“人生苦短,命运难 测”的痛惜。作者借此抒发了自 己“重死生”的感慨。
有26人作诗37首,合为《兰亭集》。王羲之为之作了一篇
序文,这就是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称的《兰亭集序》。
乐
整 一(1、2)介绍兰亭集会
体
↓
感 二(3)抒发对人生的思考
痛
知 三(4)简述写作缘由
↓
悲
春季的末一个 月,三月
介词结构后置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
的
举行 一种祭礼
都
都
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
标志
自然万物
用来
穷尽
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
《兰亭序》真伪之谜——透过北宋汝窑瓷板看兰亭

《兰亭序》真伪之谜——透过北宋汝窑瓷板看兰亭唐晓军/文东晋永和九年三月初三日,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雅集,饮酒赋诗。
王羲之将这些诗赋辑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记述流觞曲水一事,并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成就了书法史上的千古名篇《兰亭集序》,又称《兰亭序》。
一千多年来,《兰亭序》作为“书圣”王羲之的代表作,被书法界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倾倒了无数习书者,成为中国书法艺术史上的一座丰碑。
可以说在中国地无分南北东西,人不论男女长幼,几乎没有不知道书圣王羲之之名和《兰亭序》其贴的。
千百年来,书学《兰亭》,几乎是很多书法家成名的必经之路。
图1 明文征明《兰亭雅集图》然而,就是这一篇书法神品,却成了一个历史悬案、一个千古之谜。
由于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兰亭序》版本均为摹本,真迹从唐代就已失传,因而引发有关《兰亭序》真迹的种种猜测,至今争论不休。
一、真本去向之谜唐人记载兰亭故事有两种版本:一是刘悚的《隋唐嘉话》,记王羲之将《兰亭序》视为传家宝,并代代相传,一直到王家的七世孙智永手中。
可是,智永不知何故出家为僧,身后自然没有子嗣,就将祖传真本传给了弟子——辨才和尚。
唐朝初年,李世民大量搜集王羲之书法珍宝,经常临习,对《兰亭序》这一真迹更是仰慕,多次重金悬赏索求,但一直没有结果,后察出《兰亭序》真迹在会稽一个名叫辨才的和尚手中,从此引出一段唐太宗骗取《兰亭序》,原迹随唐太宗陪葬昭陵的故事;另一是何延之的《太平广记》,何文称,至贞观中,太宗锐意学二王书,仿摹真迹备尽,唯《兰亭》未获。
后访知在辩才处,三次召见,辩才诡称经乱散失不知所在。
房玄龄荐监察御史萧翼以智取之。
萧翼隐匿身份,乔装潦倒书生,投其所好,弈棋吟咏,论书作画成忘年交,后辨才夸耀所藏,出示其悬于屋梁之《兰亭》真迹,《兰亭》,遂为萧翼乘隙私取此帖长安复命。
太宗命拓数本赐太子诸王近臣,临终,语李治:“吾欲从汝求一物,汝诚孝也,岂能违吾心也?汝意如何?”于是,《兰亭》真迹葬入昭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