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 专题1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综合检测题(含解析)苏教版选修4
2019-2020江苏高中化学选修4 专题综合测评1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专题综合测评(一)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一种生产和利用氢能的途径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氢能属于二次能源B.图中能量转化的方式至少有6种C.太阳能电池的供电原理与燃料电池相同D.太阳能、风能、氢能都属于新能源C[氢能属于二次能源,A项正确;图中涉及的能量转化方式有太阳能、风能、水能转化为电能,电能与化学能的相互转化,电能与光能、热能的转化等,B项正确;太阳能电池的供电原理是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而燃料电池的供电原理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所以二者供电原理不相同,C项错误;太阳能、风能、氢能都属于新能源,D项正确。
]2.已知化学反应A2(g)+B2(g)===2AB(g)ΔH=100 kJ·mol-1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判断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加入催化剂,该反应的反应热ΔH将减小B.每形成2 mol A—B键,将吸收b kJ能量C.每生成2分子AB吸收(a-b)kJ能量D.该反应正反应的活化能大于100 kJ·mol-1D[催化剂不能改变反应热的大小,A项错误;形成化学键放出能量,B项错误;热化学方程式的化学计量数表示物质的量,故每生成2 mol AB吸收(a-b)kJ的能量,C项错误。
]3.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中ΔH代表标准燃烧热的是()A.CH4(g)+32O2(g)===2H2O(l)+CO(g)ΔH1B.S(s)+32O2(g)===SO3(g)ΔH2C.C6H12O6(s)+6O2(g)===6CO2(g)+6H2O(l)ΔH3D.2CO(g)+O2(g)===2CO2(g)ΔH4C[标准燃烧热是指1 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放出的热量,A项中CO应为CO2;B项中S的稳定氧化物应为SO2;D项中CO应为1 mol。
] 4.已知反应:①101 kPa时,2C(s)+O2(g)===2CO(g)ΔH=-221 kJ/mol②稀溶液中,H+(aq)+OH-(aq)===H2O(l)ΔH=-57.3 kJ/mol下列结论正确的是()A.碳的标准燃烧热大于110.5 kJ/molB.①的反应热为221 kJ/molC.稀硫酸与稀NaOH溶液反应的中和热为-57.3 kJ/molD.稀醋酸与稀NaOH溶液反应生成1 mol水,放出57.3 kJ热量A[A项中燃烧热是指101 kPa时,1 mol物质充分燃烧生成稳定氧化物所释放的能量,由题知1 mol C生成1 mol CO放热110.5 kJ,碳的燃烧热应指氧化产物为CO2时对应的能量,要在此基础上继续氧化放热,所以应大于110.5 kJ/mol;B项中反应热存在吸热、放热两种情况,可更正为①的反应热为ΔH=-221 kJ/mol;C项中和热一定为放热反应放出的能量,则可表示为中和热为57.3 kJ/mol或中和热为ΔH=-57.3 kJ/mol;D项中稀醋酸为弱酸,反应中继续电离吸收一部分热量,故放出热量值比57.3 kJ要少。
高中化学 专题一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练习 苏教版选修4

专题1《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1-2个答案符合题意)1.下列过程中△H小于零的是()A.氯酸钾分解制氧气B.氯化铵加热制备氨气C.氢气还原氧化铜D.实验室制备氢气2.同温同压下,已知下列各反应为放热反应,下列各热化学方程式中热量数值最小的是( )A.2A ( l ) + B ( l ) = 2C (g ) △H1B.2A ( g ) + B ( g ) = 2C (g ) △H2C.2A ( g ) + B ( g ) = 2C ( l ) △H3D.2A ( l ) + B ( l ) = 2C ( l ) △H4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B.任何放热反应在常温条件下一定能够发生C.反应物和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的差决定了化学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D.吸热反应在一定条件下(如常温、加热等)也能发生4.关于热化学方程式:2H2(g)+02(g)=2H20(1),H=-571.6 kJ·mol-1,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2mol H2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时放出571.6 kJ的热B.1mol H2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时放出285.8kJ的热C.2个氢分子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时放出571.6 kJ的热D.上述热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H2(g)+ O2(g)=H20(1),H=-285.8 kJ·mol-15.在一定条件下,CO和CH4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分别为:2CO(g) + O2(g) = 2CO2(g);△H =-566kJ CH4(g) + 2O2(g) = CO2(g) + 2H2O(l);△H=-890kJ由1molCO和3molCH4组成的混和气在上述条件下完全燃烧时,释放的热量为( )。
A.2912kJ B.2953kJ C.3236kJ D.3867kJ6.用惰性电极实现电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电解氢氧化钠稀溶液,溶液浓度增大pH变小B.电解氯化钠溶液,溶液浓度减小pH不变C.电解硝酸银溶液,要消耗OH--溶液pH变小D.电解稀硫酸,实质是电解水,溶液pH不变7.有人设计出利用CH4和O2的反应,用铂电极在KOH溶液中构成原电池。
高中化学专题1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专项训练苏教版选修4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专项训练一、能源及其利用1.下列关于能源和作为能源的物质叙述错误的是( )A.化石能源物质内部蕴涵着大量的能量B.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贮存”起来C.物质的化学能可以在不同的条件下转化为热能、电能被人类利用D.吸热反应没有利用价值答案 D解析大多数分解反应是吸热反应,某些吸热反应如由焦炭制水煤气等是可以被人类利用的反应。
2.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保证,你认为下列行为中有悖于这一保证的是( )A.开发太阳能、水能、风能等新能源,减少使用煤、石油等化石燃料B.研究采煤、采油新技术,提高产量以满足工业生产的快速发展C.在农村推广使用沼气D.减少资源消耗、增加资源的重复使用和资源的循环再生答案 B3.太阳能是清洁的新能源,为了环保,我们要减少使用像煤炭这样的常规能源而大力开发新能源。
(1)划分下列能源的类别。
煤、石油、水力、汽油、铀、薪柴、酒精、天然气、液化气、热水、煤气、蒸汽、风力、电(2)煤、石油、,能量形成和转换利用过程基本上是________。
(3)为了消除大气污染,节约燃料,缓解能源危机,化学家提出了利用太阳能促使燃料循环使用的构想图,该设想的物质循环中太阳能最终转化为________,主要需解决的问题是____________。
答案(1)(2)(3)化学能利用太阳能使燃烧产物经化学反应重新组合,使之变成CH4、CH3OH、NH3等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能源的分类知识,例如不可再生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等。
(1)一次能源是指没有经过转化,而直接来自自然界的能源;二次能源则是经过转化的能源。
燃料能源是以燃料形式被人类利用的能源,而非燃料能源则是以其他形式被利用的能源。
(2)煤、石油和天然气是化石能源,不可再生,生物质能来自植物,可以再生,但其共同点是它们的能量最初都来自于太阳辐射。
该设想是利用太阳能将燃烧产物重新转化为燃料,使燃料再生。
高中化学专题一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1_1化学反应的焓变课时作业含解析苏教版选修4

化学反应的焓变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下列关于能量的变化及反应热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A.任何化学反应都有反应热B.某些化学键断裂时吸收能量,某些化学键断裂则放出能量C.形成新化学键不一定放出能量D.有热量变化的反应一定有化学键的断裂与形成解析:断裂化学键一定吸收能量,形成化学键一定放出能量,A正确,B、C错误;有热量变化的反应可能是物理变化,如浓硫酸溶于水放出热量,D错误。
2.下列反应既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又属于吸热反应的是( C )A.铝片与稀盐酸反应B.Ba(OH)2·8H2O与NH4Cl的反应C.灼热的炭与CO2反应D.甲烷在氧气中的燃烧反应解析:A项,反应2Al+6HCl===2AlCl3+3H2↑属于氧化还原反应,但属于放热反应,A 项不符合题意。
B项,反应Ba(OH)2·8H2O+2NH4Cl===BaCl2+2NH3↑+10H2O属于非氧化还原反应,是吸热反应,B项不符合题意。
C项,灼热的炭与CO2的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也是吸热反应,C项符合题意。
D项,甲烷在氧气中的燃烧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但属于放热反应,D项不符合题意。
3.已知某化学反应2B2A(g)===A2(g)+2B2(g)(B2A、A2、B2的分子结构分别为B—A—B、A===A、B—B)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A.该反应的进行一定需要加热B.该反应的ΔH=(E1-E2)kJ·mol-1C.由2 mol A(g)和4 mol B(g)形成1 mol A===A键和2 mol B—B键,放出E2 kJ能量D.该反应中,反应物的键能总和大于生成物的键能总和解析:A项,由图可知,该反应为吸热反应,吸热反应可通过其他形式进行能量的补充,A项错误。
4.已知:H2(g)+F2(g)===2HF(g) ΔH=-546.3 kJ/mol,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H2和F2反应生成HF的反应是吸热反应B.在相同条件下,1 mol H2与1 mol F2的能量总和大于2 mol HF气体的能量C.ΔH=E(H2)+E(F2)-E(HF)(E表示键能)D.通常情况下,该反应发生的条件是加热或光照解析:ΔH=-546.3 kJ/mol,说明该反应是放热反应,A错;放热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B对;用键能求ΔH,ΔH=反应物键能总和-生成物键能总和,C项中应是2E(HF),所以C错;H2和F2在黑暗处就能发生反应,所以D错。
高中化学 专题1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过关检测 苏教版选修4

专题1过关检测(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6分,共48分)1.某铁件需长期浸在水下,为减少腐蚀,想采取下列措施,其中不正确的是( )A.在铁件上铆上一些锌片B.在制造铁件时,在铁中掺入一定量的铜制合金C.在铁件表面涂上一层较厚的沥青D.给铁件通入直流电,把铁件与电源负极相连解析:A项,铁、锌、水形成原电池,锌比铁活泼,铁被保护;B项,铁比铜活泼,加快铁的腐蚀;C 项,涂上沥青,阻止铁与空气、水接触,铁被保护;D项,铁作阴极被保护。
答案:B2.已知Zn(s)+H2SO4(aq)ZnSO4(aq)+H2(g) ΔH<0,则下列关于该反应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反应中旧键断裂需吸收能量,新键形成需放出能量,所以总能量不变B.上述热化学方程式中的ΔH的值与反应物的用量无关C.该反应的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电能D.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解析:任何一个化学反应,其反应前后都有能量的变化;在所给反应中,反应放热,则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答案:A3.下面有关电化学的图示,完全正确的是( )解析:A项中由于Zn失电子,故Zn作负极,所以A项错误;在精炼铜时,粗铜作阳极失电子转化为Cu2+,进而Cu在精铜上析出,故B项错误;铁片镀锌时,溶液中Zn2+应在铁片上析出,故铁片作阴极,与电源负极相连,故C项错误;D项中由电流的方向知石墨棒作阳极,铁棒作阴极,所以在石墨棒上产生Cl2,该实验正确,故D项正确。
答案:D4.下列对标准燃烧热概念的描述正确的是( )A.可燃物燃烧,不管其物质的量如何,所放出的热量都叫标准燃烧热B.因为化学反应既可能放出能量也可能吸收能量,所以标准燃烧热有正也有负C.燃烧物有固态、液态、气态之分,只有固体燃烧的反应热才能称得上标准燃烧热D.标准燃烧热是指101 kPa下,1 mol可燃物完全燃烧时的反应热解析:因为条件不同时,反应热不同,特定条件下,同一种物质的标准燃烧热是一个定值,即标准燃烧热是特定条件下的反应热。
高二化学苏教版选修4专题1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单元测试含解析

专题检测第Ⅰ卷(选择题共54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8小题,每题3分,共54分)1.为了提高煤燃烧的热效率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不能采取的措施是( )A.通入大量的空气B。
将固体燃料粉碎,使之充分燃烧C。
把煤转化为液态燃料D。
将煤处理转化为气体燃料2。
有关能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煤、石油、天然气均为化石燃料B。
化石能源是非再生能源C.氢能是可再生能源D.氢能、核能均是无污染的高效能源3。
近年来,北京市公共汽车大部分采用天然气作为燃料,其主要的目的是()A.防止石油短缺B。
降低成本C。
减少对大气的污染 D.加大发动机的动力4。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 mol H2SO4与1 mol Ba(OH)2完全反应放出的热量叫做中和热B.等物质的量强酸和弱酸分别与等量的烧碱反应生成等量的水,弱酸反应放出的热量比强酸少C。
CO能继续与O2反应生成稳定的氧化物CO2,所以说CO与O2的反应是吸热反应D.在101 kPa时,1 mol C燃烧时放出的热量为C的燃烧热5。
将两个铂电极插入500 mL CuSO4溶液中进行电解,通电一段时间后,某一电极增重0.032 g(电解时无氢气放出,不考虑水解和溶液体积变化),此时溶液中H+的浓度约为()A.4×10-3mol·L-1B.2×10-3mol·L-1C.1×10-3mol·L-1D。
1×10-7mol·L -16。
中和反应反应热测定实验中,下列操作一定使误差偏大的是()A。
用滴定管量取所用液体B。
NaOH溶液倒入小烧杯时,有少量液体溅出C.小杯和大杯体积相差太大,夹层间放置碎泡沫塑料太多D。
测量HCl溶液浓度时的温度计未用水洗就测NaOH溶液温度7.用石墨作电极,下列离子的浓度相同时,在电解过程中最容易发生的电极反应是()A。
4OH--4e-======2H2O+O2↑ B.S2--2e-======SC。
高中化学苏教版选修4专题专题1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单元测试卷解析版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4个小题,每题4分,共56分)1.下列措施不符合节能减排的是()A.大力发展火力发电,解决电力紧张问题B.在房顶安装太阳能热水器为居民提供生活用热水C.用石灰对煤燃烧后形成的烟气脱硫,并回收石膏D.用杂草、生活垃圾等有机废弃物在沼气池中发酵产生沼气,作家庭燃气解析:选A。
节能减排的最终目的在于提高化石燃料的利用率,开发新能源替代化石燃料,从而减少环境污染物的排放,A项中大力发展火力发电,会增加化石燃料的使用量,增加环境污染物的排放,不正确;B、D项均有利于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量,减少环境污染物的排放,正确;C项用石灰对煤燃烧后形成的烟气脱硫,可减少SO2的排放。
2.下列与化学反应能量变化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成物总能量一定低于反应物总能量B.放热反应的反应速率总是大于吸热反应的反应速率C.应用盖斯定律,可计算某些难以直接测量的反应焓变D.同温同压下,H2(g)+Cl2(g)===2HCl(g)在光照和点燃条件下的ΔH不同解析:选C。
放热反应的特点是生成物总能量低于反应物总能量,吸热反应的特点是生成物总能量高于反应物总能量,A选项错误;反应速率受反应物本身的性质、压强、温度、浓度、催化剂等因素影响,与反应放热或吸热无直接关系,B选项错误;盖斯定律表明:焓变与反应过程无关,只与反应始态和终态有关,C选项正确;同温同压下,同一反应的ΔH 不因反应条件的改变而改变,D选项错误。
3.下列有关金属腐蚀与防护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纯银器的表面在空气中因化学腐蚀渐渐变暗B.当镀锡铁制品的镀层破损时,镀层不能对铁制品起保护作用C.在海轮外壳连接锌块保护外壳不受腐蚀是采用了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D.可将地下输油钢管与外加直流电源的正极相连以保护它不受腐蚀解析:选D。
纯银器的表面在空气中易生成硫化物失去光泽;当镀锡铁制品镀层破损时,由于铁比锡活泼,形成原电池时,铁作原电池的负极,加快铁的腐蚀;锌比铁活泼,当在海轮外壳上连接锌块后,锌失电子而海轮外壳被保护;要采用电解原理保护金属,应将金属与电源的负极相连,即作电解池的阴极。
高中化学专题一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专题检测试卷苏教版选修4(2021年整理)

(浙江专用)2018-2019学年高中化学专题一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专题检测试卷苏教版选修4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浙江专用)2018-2019学年高中化学专题一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专题检测试卷苏教版选修4)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浙江专用)2018-2019学年高中化学专题一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专题检测试卷苏教版选修4的全部内容。
专题一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专题检测试卷(一)(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利用盖斯定律可计算某些难以直接测量的反应焓变B.在指定状态下各物质的焓值都是确定且是唯一的C.当同一个化学反应以不同的过程完成时,反应的焓变是不同的D.如果一个化学方程式通过其他几个化学方程式相加减而得到,则该反应的焓变可由相关化学方程式的焓变相加减而得到答案C解析由于在指定状态下各物质的焓值是确定且是唯一的,因此无论经过哪些步骤从反应物变成生成物,反应的焓变是一样的,即反应的焓变只与始态和终态有关,而与过程无关。
由盖斯定律知如果一个化学方程式是由其他几个方程式相加减而得到,则该反应的焓变可由相关化学方程式的焓变相加减而得到.因此利用盖斯定律可计算某些难以直接测量的反应焓变。
考点盖斯定律题点盖斯定律概念的理解2.下列过程中ΔH小于零的是( )A.Ba(OH)2与NH4Cl固体混合B.氯化铵分解得氨气C.碳酸钙分解得二氧化碳D.实验室制备氢气答案D考点反应热焓变题点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3.(2017·杭州调研)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反应热能表示标准燃烧热的是(a、b、c、d均大于0)()A.C6H12O6(s)+6O2(g)===6CO2(g)+6H2O(l)ΔH=-a kJ·mol-1B.CH3CH2OH(l)+错误!O2(g)===CH3CHO(l)+H2O(l)ΔH=-b kJ·mol-1C.C(s)+错误!O2(g)===CO(g) ΔH=-c kJ·mol-1D.NH3(g)+错误!O2(g)===NO(g)+错误!H2O(g)ΔH=-d kJ·mol-1答案A考点标准燃烧热题点标准燃烧热的概念4.根据碘与氢气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①I2(g)+H2(g)2HI(g) ΔH=-9。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1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综合检测题(含解析)苏教版选修4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O 16 Cu 64 Ag 108 I 127一、选择题(本题共16道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变化,如Ba(OH)2·8H2O与NH4Cl的反应需要吸收热量,在化学上叫做吸热反应。
其原因是( )A.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B.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低于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C.该反应不需要加热,不可能是吸热反应D.在化学反应中需要加热的反应才是吸热反应解析对于吸热反应,反应物具有的总能量低于生成物具有的总能量,与反应发生的条件无关。
答案 B2.下列与化学反应能量变化相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化学反应是旧键断裂和新键形成的过程B.放热反应的反应速率总是大于吸热反应的反应速率C.应用盖斯定律,可计算某些难以直接测量的反应焓变D.同温同压下,H2(g)+Cl2(g)===2HCl(g)在光照和点燃条件下的ΔH相同解析化学反应速率与该反应是放热反应还是吸热反应没有关系。
答案 B3.根据碘与氢气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ⅰ)I2(g)+H2(g)2HI(g)ΔH=-9.48 kJ·mol-1(ⅱ)I2(s)+H2(g)2HI(g)ΔH=+26.48 kJ·mol-1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254 g I2(g)中通入2 g H2(g),反应放热9.48 kJB.1 mol固态碘与1 mol气态碘所含的能量相差17.00 kJC.反应(ⅰ)的产物比反应(ⅱ)的产物稳定D.反应(ⅱ)的反应物总能量比反应(ⅰ)的反应物总能量低解析(ⅰ)反应为可逆反应,A中不能完全反应,反应放热应小于9.48 kJ;B中能量相差为26.48 kJ-(-9.48 kJ)=35.96 kJ;C中两个反应的产物相同,且状态相同,故能量相同;D中由于I2(g)的能量比I2(s)大,故反应(ⅱ)的反应物总能量比反应(ⅰ)的反应物总能量低。
答案 D4.把锌片和铁片放在盛有稀食盐水和酚酞试液混合溶液的玻璃皿中(如平面图所示),经过一段时间后,首先观察到溶液变红的区域是( )A .Ⅰ和Ⅲ附近B .Ⅰ和Ⅳ附近C .Ⅱ和Ⅲ附近D .Ⅱ和Ⅳ附近解析 左图为电解池,Ⅱ为阳极:Fe -2e -===Fe 2+,Ⅰ为阴极:2H ++2e -===H 2↑,H +放电,促进水的电离,c (OH -)>c (H +),酚酞变红;右图为原电池,Ⅲ为负极:Zn -2e -===Zn 2+,Ⅳ为正极:O 2+2H 2O +4e -===4OH -(吸氧腐蚀)该区域呈碱性,使酚酞变红。
答案 B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在101 kPa 时,1 mol H 2完全燃烧生成气态水,放出285.8 kJ 热量,H 2的燃烧热为-285.8 kJ·mol -1B .测定HCl 和NaOH 反应的中和热时,每次实验均应测量3个温度,即盐酸起始温度,NaOH 起始温度和反应后终止温度C .在101 kPa 时,1 mol C 与适量O 2反应生成1 mol CO 时,放出110.5 kJ 热量,则C 的燃烧热为110.5 kJ·mol -1D .在稀溶液中,H +(aq)+OH -(aq)===H 2O(l) ΔH =-57.31 kJ·mol -1。
若将含0.5 mol H 2SO 4的浓硫酸与含1 mol NaOH 的溶液混合,放出的热量等于57.3 kJ解析 燃烧热指1 mol 可燃物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A 项应生成液态水,而C 项物质没有完全燃烧,A 、C 项均错;浓硫酸不是稀溶液,故放出的热量不等于57.3 kJ ,D 项错。
答案 B6.25 ℃,101 kPa 时,强酸与强碱的稀溶液发生中和反应的中和热ΔH 为-57.3 kJ/mol ,辛烷的标准燃烧热为-5 518 kJ/mol 。
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 .2H +(aq)+SO 2-4(aq)+Ba 2+(aq)+2OH -(aq)===BaSO 4(s)+2H 2O(l) ΔH =-57.3 kJ/molB .KOH(aq)+12H 2SO 4(aq)===12K 2SO 4(aq)+H 2O(l) ΔH =-57.3 kJ/mol C .C 8H 18(l)+252O 2(g)===8CO 2(g)+9H 2O(g) ΔH =-5 518 kJ/mol D .2C 8H 18(g)+25O 2(g)===16CO 2(g)+18H 2O(l) ΔH =-5 518 kJ/mol解析 A 项中生成的是2 mol H 2O 及BaSO 4沉淀所以错;C 项中应生成液态水,所以C 项错;D 项中辛烷应为1 mol 。
答案 B7.已知1 g 氢气完全燃烧生成水蒸气时放出热量121 kJ ,且氧气中1 mol O===O 键完全断裂时吸收热量496 kJ ,水蒸气中1 mol H —O 键形成时放出热量463 kJ ,则氢气中1 mol H —H 键断裂时吸收热量为( )A .920 kJB .557 kJC .436 kJD .188 kJ解析 根据题意可得,H 2(g)+12O 2(g)===H 2O(g) ΔH =-242 kJ·mol -1。
则断裂1 mol H —H 吸收的热量为:2×463 kJ-242 kJ -12×496 kJ=436 kJ 。
答案 C8.一种基于酸性燃料电池原理设计的酒精检测仪,负极上的反应为:CH 3CH 2OH -4e -+H 2O===CH 3COOH +4H +。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检测时,电解质溶液中的H +向负极移动B .若有0.4 mol 电子转移,则在标准状况下消耗4.48 L 氧气C .电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 3CH 2OH +O 2===CH 3COOH +H 2OD .正极上发生的反应为:O 2+4e -+2H 2O===4OH -解析 电解质溶液中阳离子应向正极移动,A 项错误;酸性溶液中,正极电极反应式为O 2+4e -+4H +===2H 2O ,D 项错误;结合正极反应式,转移0.4 mol 电子时,消耗O 2 0.1 mol ,其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2.24 L ,B 项错误。
答案 C9.铅蓄电池的工作原理为:Pb +PbO 2+2H 2SO 4===2PbSO 4+2H 2O ,研读右图,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 .K 闭合时,d 电极反应式为:PbSO 4+2H 2O -2e -===PbO 2+4H ++SO 2-4B .当电路中转移0.2 mol 电子时,Ⅰ中消耗的H 2SO 4为0.2 molC .K 闭合时,Ⅱ中SO 2-4向c 电极迁移D .K 闭合一段时间后,Ⅱ可单独作为原电池,d 电极为正极解析 根据图示,Ⅰ为原电池,a 为正极,b 为负极,Ⅱ为电解池,c 为阴极,d 为阳极。
K 闭合时,d 为阳极,发生氧化反应:PbSO 4-2e -+2H 2O===PbO 2+4H ++SO 2-4,A 项正确;根据铅蓄电池的总反应知该反应中转移电子数为2e -,则电路中转移0.2 mol 电子时,Ⅰ中消耗0.2 mol H 2SO 4,B 项正确;K 闭合时,Ⅱ中SO 2-4向阳极(d 极)迁移,C 项错误;K 闭合一段时间后,c 电极析出Pb ,d 电极析出PbO 2,电解质溶液为H 2SO 4,此时可以形成铅蓄电池,d 电极作正极,D 项正确。
答案 C10.甲醇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中将甲醇蒸气转化为氢气的两种反应原理是( )①CH 3OH(g)+H 2O(g)===CO 2(g)+3H 2(g) ΔH =+49.0 kJ·mol -1②CH 3OH(g)+12O 2(g)===CO 2(g)+2H 2(g) ΔH =-192.9 kJ·mol -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CH 3OH 的标准燃烧热为-192.9 kJ·mol -1B .反应①中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C .CH 3OH 转变成H 2的过程一定要吸收能量D .根据②推知反应CH 3OH(l)+12O 2(g)===CO 2(g)+2H 2(g)的ΔH >-192.9 kJ·mol -1 解析 A 项,标准燃烧热指在101 kPa 时,1 mol 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氧化物时放出的热量,A 项错误;B 项,反应①是吸热反应,而图中所示是放热反应,B 项错误;C 项,由题意知,转变过程也可以放热;D 项,由反应②中CH 3OH 为气态时改为液态,CH 3OH 的自身能量降低生成相同状态下的相同物质放出的热量少。
答案 D11.某小组为研究电化学原理,设计如图装置。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a 和b 不连接时,铁片上会有金属铜析出B .a 和b 用导线连接时,铜片上发生的反应为Cu 2++2e -===CuC .无论a 和b 是否连接,铁片均会溶解,溶液从蓝色逐渐变成浅绿色D .a 和b 分别连接直流电源正、负极,电压足够大时,Cu 2+向铜电极移动解析 a 、b 不连接,未形成原电池,Cu 2+与Fe 在接触面上直接反应,A 项正确;a 、b 用导线连接,铜片作正极,Cu 2+在该电极上得电子,B 项正确;a 、b 连接与否,溶液中的Cu 2+均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生成Cu ,Fe 均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生成Fe 2+,故溶液均从蓝色逐渐变成浅绿色,C 项正确;a 与电源正极相连时,Cu 片作阳极,Cu 2+向Fe 电极移动,D 项错误。
答案 D12.为探究钢铁的吸氧腐蚀原理设计了如图所示装置,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A .正极的电极方程式为O 2+2H 2O +4e -===4OH -B .将石墨电极改成Mg 电极,难以观察到铁锈生成C .若向自来水中加入少量NaCl(s),可较快地看到铁锈D .分别向铁、石墨电极附近吹入O 2,前者铁锈出现得快解析 铁是负极,失电子被氧化为Fe 2+,在正极氧气得电子:O 2+2H 2O +4e -===4OH -,故将O 2吹向石墨极的腐蚀速率比吹向铁电极快;D 项错向自来水中加入NaCl(s),可使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增强,加快腐蚀速率;若将石墨电极换成Mg 电极,则负极为镁,Fe 被保护,难以看到生锈。
答案 D13.灰锡(以粉末状存在)和白锡是锡的两种同素异形体。
已知:①Sn(s,白)+2HCl(aq)===SnCl 2(aq)+H 2(g) ΔH 1②Sn(s,灰)+2HCl(aq)===SnCl 2(aq)+H 2(g) ΔH 2③Sn(s,灰)>13.2°C <13.2°C Sn(s ,白) ΔH 3=+2.1 kJ·mol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ΔH 1>ΔH 2B .锡在常温下以灰锡状态存在C .灰锡转化为白锡的反应是放热反应D .锡制器皿长期处在低于13.2 °C 的环境下,会自行毁坏解析 根据盖斯定律ΔH 3=+2.1 kJ·mol -1=ΔH 2-ΔH 1,故ΔH 2>ΔH 1;当环境温度高于13.2 ℃时,灰锡变为白锡,故常温下锡以白锡状态存在;锡制器皿长期处在低于13.2 ℃的环境下,将变为灰锡,而灰锡以粉末状存在,故容器会自行毁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