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基础知识及同步练习.doc
《愚公移山》词句基础知识梳理与练习

《愚公移山》词句基础知识梳理与练习(与本文相关的是《<愚公移山>课文理解与练习》)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一、关于列子战国时期思想家,道家思想代表人物。
二、关于体裁本文是一片寓言。
三、全文字词句基础知识梳理1、解释句中的通假字通假字(1)始一反焉(2)甚矣,汝之不惠(3)无陇断焉2.古今异义(1)惩.山北之塞古义今义:惩罚(2)指.通豫南古义今义:手指(3)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古义: 今义:曾经(4)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古义今义:指国都3.词类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吾与汝毕力平险原意:险峻, 在句中意思(2)动词的被动用法帝感.其诚原意:感动,在句中意思(3)名词用作动词箕畚..运于渤海之尾4.一词多义(解释句中加点词语)且: ①年且.九十②且.焉置土石其:(1)其.妻献疑曰(2)其.如土石何(3)惧其.不已也(4)帝感其.诚焉(1)且焉.置土石(2)始一反焉.之(1)以君之.力(2)跳往助之.(3)虽我之.死5.重点实词(解释加点的词语,划线的解释整个词语)(1)惩.山北之塞(2)出入之迂.也(3)聚室而谋.曰(4)吾与汝毕..力平险(5)达于汉阴.(6)杂然相许.(7)其妻献疑曰(8)曾不能损.魁父之丘.(9)且焉置.土石(10)投诸.渤海之尾(1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12)叩.石垦壤(13)箕畚运于渤海之尾(14)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15)寒暑易.节(16)始.一反焉(17)河曲智叟.笑而止之(18)甚.矣,汝之不惠(19)以残年余力(20)曾不能毁山之一毛.(21)北山愚公长息曰(2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23)曾不若.孀妻弱子(24)虽.我之死(25)子子孙孙无穷匮也(26)何苦.而不平(27)河曲智叟亡.以应(28)操.蛇之神(29)惧其不已.(30)帝感其诚.(31)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32)一厝.朔东(33)无陇断..焉6.特殊句式(1)省略句①聚室而谋曰[省略主语,应为“(愚公)聚室而谋曰”]②杂然相许[省略主语,应为“(室人)杂然相许”]③一厝朔东[省略介词,应为“一厝(于)朔东”]④一厝雍南[省略介词,应为“一厝(于)雍南”](2)判断句子子孙孙无穷匮也(“也”表判断)(3)倒装句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定语后置,正常语序为“遂荷担者子孙三夫”)②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正常语序为“汝之不慧甚矣”)③何苦而不平(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苦何而不平”朗读节奏(1)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23课 愚公移山知识梳理(附答案)

23课愚公移山一、文学常识1.作者:列子(大约公元前450年—公元前375年即战国年间,享年75岁),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
名寇,又名御寇(“列子”是后人对他的尊称),华夏族,周朝郑国圃田(今河南省郑州市)人,古帝王列山氏之后。
先秦天下十豪之一,著名的道学者、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
对后世哲学、美学、文学、科技、养生、乐曲、宗教影响非常深远。
著有《列子》,其学说本于黄帝老子,归同于老、庄。
创立了先秦哲学学派贵虚学派(列子学)。
是介于老子与庄子之间道家学派承前启后的重要传承人物。
2.创作背景:战国初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各家学派在传扬自己的主张时,常运用大量生动的小故事来说明抽象的道理。
这样,寓言就空前繁荣起来。
《列子》即是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所产生的寓言和神话故事集。
此文即选自《列子·汤问》第五章。
二、翻译太行、王屋两座山,纵横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龄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
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入都要曲折绕远,于是集合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又安放在哪里?”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
”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
邻居京城氏的孀妻有个遗腹子,刚刚换牙的年纪,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
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聪明的老头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真的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
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愚公移山-八年级语文上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部编版)

24 愚公移山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万仞.(rèn)冀.州(jì)豫.南(yù)山北之塞.(sè)B.魁.父(kuí)垣.曲(yuán)叩.石(kòu)孀.妻弱子(shuāng)C.穷匮.(kuì)始龀.(chǐ)箕畚.(běn)一厝.朔东(cuò)D.陇.断(lǒng)智叟.(sǒu)荷.担(hè)出入之迂.(yū)【答案】C【详解】C.始龀.(chǐ)——(chèn);故选C。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杂然相许.(____________)(2)惩.山北之塞(____________)(3)毕力平险.(____________)(4)何苦.而不平(____________)(5)寒暑易.节(____________)(6)惧其不已.也(____________)(7)固不可彻.(____________)(8)虽.我之死(____________)【答案】赞同苦于险峻的大山愁苦。
这里指担心更替停止通达,这里指改变即使【解析】(1)杂然相许.:家人纷纷表示赞同。
许,赞同。
(2)惩.山北之塞: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
惩,苦于。
(3)毕力平险.: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
险,险峻的大山,形容词作名词。
(4)何苦.而不平:还担心挖不平吗。
苦,愁苦,这里指担心。
形容词作动词。
(5)寒暑易.节:冬夏换季。
易,更替。
(6)惧其不已.也:怕他没完没了地挖下去。
已,停止。
(7)固不可彻.:你的思想顽固,顽固得没法改变。
彻,通达,这里指改变。
(8)虽.我之死:即使我死了。
虽,即使。
3.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B.甚矣,汝之不惠!C.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
D.—厝朔东,一厝雍南。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通假字的理解能力。
《愚公移山》基础知识及同步练习(精选15篇)

《愚公移山》基础知识及同步练习(精选15篇)《愚公移山》基础学问及同步练习篇1【学问储备】1.字词积累河阳:黄河的北岸。
河,黄河。
年且九十:年龄将近九十。
且,将要,快要。
出入之迂:进门出门要绕远。
迂,曲折,绕行。
平险:铲平险峻的大山。
险,本文指险峻的大山。
杂然:纷纷。
献疑:提出疑问。
如太行、王屋何:又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如……何,把……怎么样。
叩石垦壤:凿石头挖泥土。
始一反焉:才回家一次。
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慧了。
残年余力: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力气。
何苦而不平:担忧什么铲不平?苦:愁,担忧。
惧其不已:可怕他不停地做下去。
感其诚:被他的诚意所感动。
无陇断焉:没有高大的山了。
陇断:高大的山。
2.作家作品关于:列子,名御寇,战国前期思想家,郑国人。
思想上崇尚虚无飘渺,生前被称作“有道之士”。
古书中有他卸风而行的记载,这是他潇洒的一面。
然而现实中的列子则时常处于困顿之中。
《庄子》中留下了这样的记载:子列子穷,容貌有饥色。
但他穷得特别有骨气。
当郑国大官员派人给他送来粮食时,他坚决地辞而不受。
《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记述列子是郑国人,他居住在郑国四十年,无人知其是何人。
《汉书》认为他生活的年月早于庄子,因此《庄子》书中记载了许多关于他的传奇。
修道:列子之学,本於黄帝、老子为宗。
相传他曾向关尹子问道,拜壶丘子为师,后来又先后师事老商氏和支伯高子,得到他们的真传,而友伯昏无人。
修道九年之后,他就能御风而行。
《述异记》中说,列子常在立春日乘风而游八荒,立秋日就反归“风穴”,风至则草木皆生,去则草木皆落。
《吕氏春秋》说:“子列子贵虚”。
他认为“至人之专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列子穷而面有饥色,但拒绝郑国暴虐的执政者子阳馈赠的粮食。
其弟子严恢问之曰:“全部闻道者为富乎?”列子曰:“桀纣唯轻道而重利是亡!”他认为应摆脱人世间贵*、名利的羁绊,顺应大道,淡泊名利,清静修道。
著作与成仙:列子著书有旧本二十篇,多寓言。
人教统编版八年级上学期语文第23课《愚公移山》同步练习

人教统编版八年级上学期语文第23课《愚公移山》同步练习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积累运用 (共7题;共33分)1. (2分)“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无穷匮也”一句表现愚公()A . 思想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B . 把希望寄托在难以实现的幻想中。
C . 要世世代代移山,不达目的不罢休。
D . 要造福子孙后代,创建千秋伟业。
2. (2分)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 .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B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C .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D .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 (2分)下列句子中的“而”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A . 曲肱而枕之B . 人不知而不愠C .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D . 学而时习之4. (2分)朗读下列句子,句中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 . 此/庸夫之怒也。
B .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C . 其一犬/坐于前。
D .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5. (2分)指出下列没有通假字的一项()A .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B . 甚矣,汝之不惠。
C .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D . 河曲智叟亡以应6. (20分)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
(2)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
7. (3分)默写句子。
(1)课文中交代愚公移山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交代移山目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表明智叟在与愚公的辩论中甘拜下风的句子是:________。
(3)描写运土石的路途遥远,从侧面烘托愚公一家移山之难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二、综合题 (共1题;共15分)8. (15分)综合学习。
(1)下表是上海市初中语文教材中的部分单元与课文,请把表格填写完整。
①②③(2)相对而言,你最喜欢那个单元?请以点面结合的方式阐述理由。
愚公移山课文讲解译文知识点梳理及随堂练习题

【整体感悟】一、谋篇立意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生动的故事情节,又富有神话色彩,读来脍炙人口。
文章成功地塑造了愚公的生动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大自然的伟大魄力,同时也说明了要想战胜困难,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的道理。
(概括一篇文章的主题,首先要掌握作者的行文思路,其次要注意概括主题的方式,通过什么样的事,来表达怎样一个中心。
)二、文章脉络课文有四个自然段落:第一段:写故事背景。
句句都与下面的情节有关:“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说明山又高又大,移山很艰难,其中“方”和“高”,极言移之不易;“本在”这一句为后文山被移埋下伏笔。
第二段:写愚公决心移山,得到全家的支持,并排除疑难,立即行动。
这一段是故事情节的开端和发展,可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段首到“隐土之北”)这部分是故事的开端。
由“面山而居”,引出“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说明愚公移山的原因。
“聚室而谋”说明愚公想到就做。
“杂然相许”说明众人是坚决支持并积极为愚公献计献策的。
“杂”突出众人热情之高,场面之热烈。
“杂然相许”后的“献疑”是情节中的“微波”,愚公之妻“献疑”:“以君之力”带有关心的语气,“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语气较轻,说的都是她的真实想法。
她虽“献疑”但并不反对移山。
所以接着就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焉置土石?”妙就妙在众人的答疑,“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从中突出了路途的遥远。
第二层:(至段尾)略写移山的情景,是故事情节的发展。
移山的人少,只有五人,月老的老,小的小。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说明运土的工具简陋落后。
移山行动中,邻人孤儿“跳往助之”,“跳”写出了孩子的天真和热心参与的态度。
写幼童参加移山,有深意,这也与后文中的“智叟”形成了对比。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说明路途遥远,往返时间长,以“一返”作结,还从侧面写了移山之艰难。
由此看来,要搬走两座大山,确实困难重重。
第24课《愚公移山》同步练习-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愚公移山》同步练习一、单选题1. 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 惩.山北之塞.(chéng sè)迂.(yū)B. 荷.担者(hè)箕畚..(jīběn)始龀.(chèn)C. 穷匮.(kuì)厝.(cuò)冀.之南(yì)D. 万仞.(rèn)亡.以应(wú)雍.南(yōng)2. 下列加点加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河曲智叟.(老人)B. 汝心.之固(思想)C. 何苦.而不平(担心)D. 曾.不若孀妻弱子(曾经)3. 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惩山北之塞惩:苦于B. 固不可彻彻:变通C. 惧其不已也已:停止D. 无陇断焉垄断:阻隔4. 下面各句朗读停顿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B.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C.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D.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5. 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A. 甚矣,汝之不惠B. 河曲智叟亡以应C.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D.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6. 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 ①年且.九十②且.焉置土石B. ①固.可不彻②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C. ①杂然相许.②曳屋许.许声(《口技》)D. ①惧其不已.也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论语》)7. 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 以君之力扶苏以数谏故B.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C. 而山不加增义不杀少而杀众D. 告之于帝皆以美于徐公8. 对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愚公之妻“献疑”,智叟“笑而止之”,这可看出两人都坚决反对愚公移山。
B. 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可见愚公移山受到众人拥护。
C. 文章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的写作手法来突出人物形象。
D. 文章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八语上第22课《愚公移山》同步练习(附解析)

八语上第22课《愚公移山》同步练习(附解析)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愚公移山》同步练习(附解析)《愚公移山》同步练习基础锤炼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冀州()山北之塞()出入之迂()荷担者()孀妻()始龀()一厝朔东()雍南()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年且九十()(2)惩山北之塞()(3)聚室而谋()(4)毕力平险()(5)指通豫南()(7)如太行、王屋何()(8)且焉置土石()(9)荷担者三夫()(10)始龀()(11)寒暑易节()(12)虽我之死()3.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将“举行”改为“举办”)B.河北邯郸市涉县后池村因为义务上山修路,依靠双手改变贫穷、落后面貌,被誉为太行“新愚公”。
(在“后池村”后面加上“居民”)C.在持续的高温笼罩中,使空调用电需求持续增大,北京、天津、山东等多地电网负荷刷新了历史记录。
(删去“多地”)D.我国的蘑菇种类繁多,分布在森林、草原、平原、路边等都可以采到。
(删去“分布”)4.仿写画线句子。
顽强的毅力可以克服任何障碍,使奋斗者获得成功。
成功就像彼岸,唯有搏击风浪才能到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列子,本名__________,__________学派的杰出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
课内精读1.翻译下列句子。
(1)甚矣,汝之不惠!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反应有何异同?相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下列对课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负,批判了智叟那种不求进取,知难而退,故步自封的消极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叩石垦 《愚公移山》基础知识及同步练习《愚公移山》基础知识及同步练习愚公移山【知识储备】1. 字词积累河阳:黄河的北岸。
河,黄河。
年且九十:年龄将近九十。
且,将要,快要。
出入之迂:进门出门要绕远。
迂,曲折,绕行。
平险:铲平险峻的大山。
险,木文指险峻的大山。
杂然:纷纷。
献疑:提出疑问。
如太行、王屋何:又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如,”,何,把,”,怎么样。
壤:凿石头挖泥土。
始一反焉:才回家一次。
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
残年余力: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力气。
何苦而不平:担心什么铲不平?苦:愁,担心。
惧其不已:害怕他不停地做下去。
感其诚: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无陇断焉:没有高大的山了。
陇断:高大的山。
2 .作家作品关于作者:列子,名御寇,战国前期思想家,郑国人。
思想上崇尚虚无飘渺,生前被称作“右道之士”。
古书中有他卸风而行的记载,这是他潇洒的一面。
然而现实中的列子则时常处于困顿之中。
《庄子》中留下了这样的记载:子列子穷,容貌有饥色。
但他穷得非常有骨气。
当郑国大官员派人给他送来粮食时,他坚决地辞而不受。
《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记述列子是郑国人,他居住在郑国四十年,无人知其是何人。
《汉书》作者认为他生活的年代早于庄子,因此《庄子》书中记载了很多关于他的传说。
修道:列子之学,木於黄帝、老子为宗。
相传他曾向关尹子问道,拜壶丘子为师,后来又先后师事老商氏和支伯高子,得到他们的真传,而友伯昏无人。
修道九年之后,他就能御风而行。
《述异记》中说,列子常在立春日乘风而游八荒,立秋日就反归“风穴”,风至则草木皆生,去则草木皆落。
《吕氏春秋》说:“子列子贵虚”。
他认为“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0列子穷而面有饥色,但拒绝郑国暴虐的执政者子阳馈赠的粮食。
其弟子严恢问之曰:“所有闻道者为富乎?”列子曰:“桀纣唯轻道而重利是亡!”他认为应摆脱人世间贵贱、名利的羁绊,顺应大道,淡泊名利,清静修道。
著作与成仙:列子著书有旧本二十篇,多寓言。
刘向去其重复,存者八篇,号曰道家。
道家者,果要执本,清虚无为,及其治身,务崇不兢,合於六经元号列子书曰冲虚至德真经。
唐玄宗天宝年间诏封为“冲虚真人”,宋宣和加封列子号为冲虚观妙真君。
3.背景链接《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
有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
文中着重槊造了愚公的形象。
愚公移山的成功,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
毛泽东同志1945年6 月11日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致闭幕辞时曾引用这个故事来教育全党:“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文本解读】一、谋篇立意木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生动的故事情节,又富有神话色彩,读来脍炙人口。
文章成功地塑造了愚公的生动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大白然的伟大魄力,同时也说明了要想战胜困难,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的道理。
(概括一篇文章的主题,有先要掌握作者的行文思路,其次要注意概括主题的方式,通过什么样的事,来表达怎样一个中心。
)二、文章脉络课文有四个自然段落:第一段:写故事背景。
句句都与下面的情节有关:“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说明山又高又大,移山很艰难,其中“方”和“高”,极言移之不易;“本在”这 -句为后文山被移埋下伏笔。
第二段:写愚公决心移山,得到全家的支持,并排除疑难,立即行动。
这一段是故事情节的开端和发展,可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段首到“隐土之北”)这部分是故事的开端。
由“面山而居”,引出“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说明愚公移山的原因。
“聚室而谋”说明愚公想到就做。
“杂然相许”说明众人是坚决支持并积极为愚公献计献策的。
“杂”突出众人热情之高,场面之热烈。
“杂然相许”后的“献疑”是情节中的“微波”,愚公之妻“献疑”:“以君之力” 带有关心的语气,“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语气较轻,说的都是她的真实想法。
她虽“献疑”但并不反对移山。
所以接者就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焉置土石?”妙就妙在众人的答疑,“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从中突出了路途的遥远。
第二层:(至段尾)略写移山的情景,是故事情节的发展。
移山的人少,只有五人,月老的老,小的小。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说明运土的工具简陋落后。
移山行动中,邻人孤儿“跳往助之”,“跳”写出了孩子的天真和热心参与的态度。
写幼童参加移山,有深意,这也与后文中的“智叟”形成了对比。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说明路途遥远,往返时间长,以“一返”作结,还从侧面写了移山之艰难。
由此看来,要搬走两座大山,确实困难重重。
第三段:写愚公驳斥智叟的观点,是故事情节的高潮。
智叟“笑而止之”,自作聪明之态。
智叟出语句句都是讥笑与责难,“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曰气,“残年余力”又显出十足的轻视,“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有意挖苦。
“其如土石何”语气很重,则简宜是讥笑愚公无能了。
愚公闻智叟之言“长息”,说明他早LA是胸有成竹。
他在批驳智叟的话里说得十分清楚。
这段话是用“顶真”的修辞手法写,一句顶一句,层层紧扣充分说明了子子孙孙绵延不绝的道理。
最后用“无穷匮也”结束肯定了人力的无穷无尽,彳艮有说服力。
接若用“而”字-转,又指出山只能是越挖越少,不会“加增”。
这样得出“何苦而不平”的结论就十分自然,令人信服。
第四段:神话的结尾。
这故事的结局也照应了故事的开端。
以神话结尾更能突出愚公的精神惊天地、泣鬼神。
充分显示了人类的伟大力量。
“其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说明了移山的结果。
三、写作方法1.主要是运用对比手法表现人物性格。
如:(1)愚公和智叟对挖山的不同态度;(2)愚公之妻与智叟对愚公移山态度的对比;(3)孀妻、弱子与智叟的对比。
愚公和智叟对于挖山的不同态度:愚公年旦九十想的是造福子孙,遂率子孙“叩石垦壤”,而智叟则认为“以残年余力”去移山是“甚矣,汝之不惠。
”通过对比,愚公的这种改造、征服自然的坚强毅力更加感人了。
其妻与智叟对愚公移山态度对比:其妻是出于对愚公的关心,是从“献疑”角度说的。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语气较轻,但她没有反对的意思。
而智叟显然是讥笑愚公,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尤显轻视,“曾不能毁山之-•毛”是存心挖苦,“其如土石何”语气很重,则简直讥笑愚公无能了。
其他一些对比都有力地烘托了人物性格,表现了文章主题。
2.神话结尾,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愚公移山的精神感动了天神、天帝,两座大山居然都被背走了,给这木难结局的故事以一个圆满的结局。
这是对愚公精神的肯定,所反映的是古代劳动人民的一种美好愿望。
这同一般的宣扬封建迷信是完全不同的。
四、参考译文: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700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住在大山的正对面。
由于北边的大山挡路,出来进去都要绕道,他感到很苦恼,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水一切力量把这两座大山挖平,(使道路)一宜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难挖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往哪儿搁?”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
”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儿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
邻居京城氏的舞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曲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在世上这最后的几年,剩下这么点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也动不了,又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的心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赛妇都比不上。
即使我们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没完没了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
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了,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
从这时开始,其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练习解答】一、1.主要有三种态度:愚公妻子的“献疑”,智叟的“笑而止之”及众人的“杂然相许” o愚公之妻从“献疑”的角度说,“以君之力”带有关心的语气,“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语气较轻,说的是她的真实想法。
但并不反对移山,所以接着就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焉置土石?”智叟则显然是讥笑和责难愚公,阻止愚公移山。
“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又显出十足的轻视,“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有意挖苦,“其如土石何”语气很重,则简宜是讥笑愚公无能了。
因为他们对待“移山”的态度是不一样的,这从他们说话的措辞和语气中明显可以看出。
总之,愚公之妻是真“献疑”,智叟是“笑而止之”,一“疑” 一“笑”,态度截然不同。
“献疑”是出于对愚公的关心和担心,“笑”则是出于对愚公的轻视和嘲笑。
众人“杂然相许”,并“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这些语句说明他们是坚决支持并积极为愚公献计策的。
“杂”突出众人热情之高涨,场面之热烈。
2.首先要让学生接受一•个基木观点:愚公不愚。
愚公移山,不是头脑一时发热,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首先,他移山的1=1的十分明确。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说明他深受交通阻塞之苦。
这不只是愚公一人的体会,而是所有的“面山而居”的人们的共同感受。
因此,愚公“聚室而谋”。
立即得到热烈的赞同。
这是从消极方面说的。
从积极方面说,对于搬掉的两座山会给人们带来什么好处,愚公心中也是有数的。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说的就是移山之利。
其次对于山能够移走这一点,愚公也是成竹在胸的。
他在批驳智叟的话里,就说得十分清楚。
这段话是用“顶真”的修辞方法写的,一句顶一句,层层紧扣,充分说明了子子孙孙绵延不绝的道理。
最后用“无穷匮也”结束,肯定人力的无穷无尽,很有说服力。
接着用“而”字一•转,又指出山只能是越挖越少,不会增高。
这样得出“何苦而不平”的结论就十分自然,令人信服。
这说明愚公移山的信心是在对人力和自然的发展类比关系的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由此可见,愚公在移山的整个过程中站得高、看得远,考虑问题十分周密,能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智叟从静止的观点出发,认为自然条件无法变更,而且只看到一代人的力量,从而断定人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实质上“鼠日寸光”,他的一番话反映他逃避困难的思想,是不足取的。
3.如果学生有不同观点,可让学生在“口语交际”活动中讨论。
二、1 .旦:将。
面:面对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