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海港型工业园控制性详细规划说明书

合集下载

工业区控规说明书

工业区控规说明书

第一章概况(杨) (2)第二章规划依据、指导思想、原则、期限(杨) (3)第三章规划目标与定位(杨) (4)第四章就业岗位规模测算 (5)第五章土地使用控制(陶) (5)第六章配套服务设施控制 (10)第七章道路系统控制(曾) (11)第八章道路及场地竖向控制(曾) (14)第九章市政公用设施控制(曾) (14)第十章绿地景观及生态环境保护控制(李) (20)第十一章综合防灾控制(李) (23)第十二章发展时序及近期建设规划(陶) (24)第十三章规划实施措施与建议 (25)第一章概况一、射洪县概况射洪县位于四川盆地中部偏北,涪江中游。

东邻盐亭、西充,南接遂宁、蓬溪,西攘大英,西北靠三台,隶属遂宁市管辖。

射洪县政府驻地太和镇位于县境中部涪江中游西岸,地处北纬32°52′、东经105°23′。

县城自古以来就是川中水陆要冲商贸繁荣之地,也是全县的交通枢纽,西北至绵阳90公里、至成都180公里;南至遂宁40公里,重庆220公里,幅员面积1496平方公里,辖30个乡镇、101.6万人。

射洪是唐代伟大诗人陈子昂的故乡,是中国名酒沱牌曲酒的产地,是四川省丘陵地区经济发展示范县、全省扩权强县试点县。

二、自然条件1、地形地貌规划区位于涪江河谷冲击台地上,自然地势由北向南、由西向东呈倾斜。

区内地形整体较为平坦,兼有平坝、浅丘等多种地形。

现状道路与场地在涪江西岸一带高差较大,海拔高程在320米—340米(85国家高程基准)之间。

规划区外围属丘陵地形,土层较厚。

2、地质条件射洪县大地构造部位处于新华夏系川中褶皱带内,且处于中台地、绵阳环状构造与威远辐射状构造的交接部位,及射洪——南充东西向构造带上,武南—广兴舒缓背斜的南翼,构造简单,区域稳定条件较好。

根据国家地震局1/400万《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度(1991)》,规划区地震基本烈度为6度。

3、自然气候射洪县瞿河乡属于四川盆地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全年平均气温17.2℃,最低气温为-4℃,最高气温达39.4℃;雨量充沛,湿度大,年平均降雨量931毫米,年均相对湿度79%,气候优越,但雨量分配不均;日照时数3000小时/年,全年无霜期285天,常年主导风向为东南风。

xxxx工业园区(北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说明书

xxxx工业园区(北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说明书

xxxx工业园区(北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说明书目录一、规划背景 (2)二、现状概况与分析 (2)三《潼南县县城城市总体规划局部修编》(2005年)解读 (4)四、规划依据 (4)五、规指导思想划与原则 (5)六、规划目标 (6)七、产业定位与规模 (6)八、用地布局 (7)九、土地使用规划 (9)十、地块指标控制规划 (9)十一、“四线”规划 (13)十二、配套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13)十三、道路交通规划 (14)十四、公用工程设施规划 (15)十五、城市设计导则 (19)十六、绿化及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20)十七、防灾规划 (22)十八、规划实施 (26)一、规划背景1、经济全球化的国际发展形势和我国加入WTO的举措,既拓展了我国各级城市的发展空间,又带来了新的竞争压力。

其直接后果就是各地方如何因地制宜,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结合宏观发展背景,加大发展力度,推动地方经济的“起飞”。

2、重庆城乡统筹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设立等国家宏观战略的启动与实施,潼南面临着历史上难得的发展机遇。

抓住这一机遇,潼南县可以从资金、项目、人才政策等层面争取到国家实实在在的投入;更重要的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国际分工的发展,区域产业的转换和资金、技术、人力等生产要素的流动,潼南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发展优势促进区域资源优化配置和合理分工,加快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3、潼南位于重庆一小时经济圈的北部城镇产业拓展带上和西北经济发展区中,根据重庆市提出“一圈两翼”的空间发展战略构想,进一步明确了潼南是以发展商贸、旅游、农产品加工为主的中等城市的定位。

4、建设特色工业园是市委、市政府加速推进我市城镇化、新型工业化进程,推动工业经济跨跃式发展,尽快把我市建设成为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重大举措。

5、xxxx工业园区位于潼南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梓潼镇,是经重庆市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重庆市特色工业园区,总体建设规模15平方公里,首期启动2平方公里,园区分为南、北两区,重点发展机械加工、绿色食品加工和化工纸业。

工业园区规划说明书

工业园区规划说明书

目 录第一章 规划背景 ...........................................................................................第二章 现状概况 ...........................................................................................一 基本条件 ......................................................................................................................二 土地利用现状 ..............................................................................................................三 基础设施状况 .............................................................................................................. 第三章 园区发展条件分析 ...............................................................................一 园区现状不足 ..............................................................................................................二 条件分析 ...................................................................................................................... 三 SWOT 分析 .................................................................................................................第四章 规划技术路线及编制程序 .....................................................................一 项目特点 ......................................................................................................................二 规划技术路线 ..............................................................................................................三 园区与城市的关系...................................................................................................... 四 园区与其他园区的关系 .............................................................................................五 其他园区的借鉴 ..........................................................................................................第五章 规划总论 ...........................................................................................一 规划依据 ......................................................................................................................二 规划原则 ......................................................................................................................三 规划范围 ...................................................................................................................... 四 规划期限 ......................................................................................................................第六章 园区规模与性质 ..................................................................................一 示范园区性质 ..............................................二 园区规模 ......................................................第七章 园区总体设计 .................................一 园区发展目标 ..............................................二 园区发展策略 ..............................................三 园区建设的指标体系 ..................................第八章 建设用地布局 ...................................一 空间布局形态与结构 ..................................二 建设用地规划 ..............................................第九章 交通体系规划 .................................一 对外交通组织 ..............................................二 内部交通组织 ..............................................三 交通设施 ......................................................四 公共交通规划 ..............................................第九章 园区循环经济发展思路 .....................一 技术路线 ......................................................二 设计重点 ......................................................三 园区循环经济体系设计 ..............................四 产业循环 ......................................................五 资源循环 ......................................................第十章 基础设施规划 ...................................一 给水工程规划 ..............................................二 排水工程规划 ..............................................三 电力工程规划 ..............................................................................................................四 邮政电讯规划 ..............................................................................................................五 供热工程规划 .............................................................................................................. 第十一章 绿地景观规划 .................................................................................. 一 绿地系统规划 .............................................................................................................. 二 景观规划 ...................................................................................................................... 第十二章 环境保护与卫生规划 ........................................................................ 一 环境保护规划 .............................................................................................................. 二 环境卫生 ...................................................................................................................... 第十三章 综合防灾规划 .................................................................................. 一 防洪规划 ...................................................................................................................... 二 消防现状 ...................................................................................................................... 三 抗震规划 ...................................................................................................................... 四 人防规划 ...................................................................................................................... 第十四章 近期建设规划 .................................................................................. 一 近期规划指导思想...................................................................................................... 二 近期建设重点 .............................................................................................................. 三 近期建设重大项目...................................................................................................... 四 园区入驻企业 .............................................................................................................. 五、园区初期发展模式 .................................................................................................... 十五章 规划实施建议 ..................................................................................... 一、组织措施 .................................................................................................................... 二、法规措施 ....................................................................................................................三、技术措施 ....................................................四、建立公众参与制度 ....................................附表:建设用地计算表: ..............................第一章规划背景张掖工业园区循环经济示范园的建设对张掖市发展工业,进行工业体系改造,提升自身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张掖市向城市更高阶段迈进的重要一步。

XX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XX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4.3 文化体育设施
► 居住区中心文化、体育活动设施(1ha; 1.72ha)
汇报提纲
4.4 教育设施
(1) 托儿所、幼儿园:一处(1.38ha)。 (2) 小学:一处(2.59ha)。 (3) 初中:一处(2.36ha)。
4.5 医疗卫生设施
(1)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7ha) (2)社区卫生服务站(500m2)
►《襄樊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规定》
►《襄樊市公共设施配套标准规划指引》
►《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国土资 发[2008]24号文,2008.01
汇报提纲
图1.2 襄樊市余家湖区位示意
1.3 规划理念与目标 (1) 规划理念
► 建设生态型城市工业园区——充分保 护和利用原有的山水资源,塑造具有 滨江生态特色的城市空间环境
占规划用地(%) 53.91 15.14 14.39 16.55 100%
(2) 园区人口规模
► 余家湖工业园区人口规模为3万人
3.土地利用规划
3.1 规划结构
► 规划结构:“一心、八区”的组
团 式结构。
► “一心”:园区行政及商业服务
中心。
► “八区”:火电能源产业区
建材加工区 精细化工区 塑料加工区 基础化工原料生产区 印染加工区 港口物流区 生活服务区
汇报提纲
(2) 道路绿化带
► 三纵:南北向道路两侧绿化带控制20m ► 三横:东西向道路两侧绿化带控制20m ► 一环:外环路两侧绿化带控制20m
(3) 两条主要景观绿带
► 电厂专用线防护绿地 ► 汉江岸线防护绿地
汇报提纲
5.2 景观系统规划
(1) 景观风貌特色定位 现代工业景观与滨江自然景观相结合

上海临港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

上海临港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

上海临港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内容提要前言:根据上海市政府于2004年1月批准并实施的《上海市临港新城总体规划(2003-2020年)》,临港新城的发展定位明确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托集装箱国际深水枢纽港和国际航空枢纽港发展成为社会、经济、文化和生态环境高度协调、功能完善、充满活力的综合型滨海新城和具有辅城地位的战略重点发展区域,并成为以现代装备制造业为核心的重要产业基地之一。

为了满足临港新城工业园区重装备产业用地的需要,上海临港经济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根据临港新城总体规划要求,实施了临港新城重装备产业区围滩造地工程。

工程圈围顺堤沿-2m(吴淞高程)线布设,顺堤长6896.9m,西侧堤长512.4m,东侧堤长312.0m,圈围成陆约3.01k㎡(合4518亩),将为上海沪东重机、上海电气集团、上海大众汽车等一大批大型企业落户临港新城重装备产业区提供必需的土地资源。

与此同时,企业相应所需的码头岸线的规划建设也迫在眉睫。

根据《上海港总体规划(2003~2020年)》(送审稿)芦潮港以西8.0 km作为港口岸线,重点拓展临港产业功能,配合临港新城和洋山港的建设,规划布置货运码头、公务码头、陆岛交通客运码头岸线。

为适应临港新城工业园区经济发展对水上运输的要求,明确临港新城港区的发展方向,确定临港新城港区的规划目标和功能定位,指导和规范临港新城港区岸线的利用和开发,充分发挥港区综合物流功能和临港新城产业功能,促进临港新城总体规划目标的实现,上海中交水运设计研究有限公司受上海临港经济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的委托,在有关方面的配合与支持下编制了《临港新城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一、规划港区建港条件的分析研究该港区属强潮海域,水流急,含沙量高,浪大是港口建设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

为此,对其自然条件、现状进行了详实调研分析,进行了潮位、潮流、泥沙、波浪现场观测,着重对海岸演变和潮流、泥沙及波浪对规划港区可能出现的影响进行了科学、合理地分析研究和评价,对规划港区建设5000吨级码头的可行性进行了论证。

某工业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说明书

某工业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说明书

某⼯业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说明书⽬录第⼀部分现状分析 (2)⼀、区位分析 (2)1、宏观区位分析 (2)2、中观区位分析 (3)3、微观区位分析 (3)⼆、建设⽤地现状 (4)1、现状居住⽤地 (4)2、现状道路 (4)3、⼯业⽤地 (4)4、市政公⽤设施 (4)三、建设⽤地评价 (4)四、规划重点解决的问题 (4)第⼆部分规划⽬标与定位 (5)⼀、规划设计依据 (5)⼆、规划原则 (5)1、结合实际,适应发展需求 (5)2、产业优先,聚集经济实⼒ (5)3、整体规划,分期实施 (5)4、以⼈为本,塑造⼈性化的空间 (5)5、合理布局,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6)三、规划⽬标定位 (6)四、规划规模 (6)1、⽤地规模 (6)2、⼈⼝规模 (6)第三部分总体规划布局 (7)⼀、布局特点 (7)⼆、规划结构 (7)三、⼟地利⽤规划 (8)1、居住⽤地(R) (8)2、公共设施⽤地(C) (8)3、⼯业⽤地(M) (9)4、仓储⽤地(W) (10)5、对外交通⽤地(T) (10)6、道路⼴场⽤地(S) (10)7、市政公⽤设施⽤地(U) (10)8、绿地(G) (11)四、道路交通规划 (12)1、交通发展策略 (12)2、与周边的交通联系 (12)3、道路系统规划 (12)4、交通设施规划 (14)5、道路竖向设计 (14)五、绿地景观系统规划 (14)1、规划结构 (14)2、绿地类型 (15)六、城市设计导引 (15)1、公共绿地 (15)2、⼯业⽤地 (15)3、居住⽤地 (16)4、街道景观控制 (16)第四部分规划控制体系 (17)⼀、规划控制⽬的 (17)⼆、地块划分 (17)三、地块控制指标 (17)1、规定性指标 (17)2、指导性指标 (20)四、建筑控制规划 (21)1、建筑控制⽬的 (21)2、建筑控制⽬标 (21)3、建筑控制内容 (21)4、建筑物的风格与特⾊ (21)五、⼚区设计控制 (22)第五部分⼯程规划 (23)⼀、给⽔⼯程规划 (23)⼆、⾬⽔⼯程规划 (24)三、污⽔⼯程规划 (25)四、电⼒⼯程规划 (25)五、信息⼯程规划 (27)六、供热⼯程规划 (27)七、燃⽓⼯程规划 (28)第⼀部分现状分析⼀、区位分析1、宏观区位分析(1)宏观地理区位榆林市位于陕西省最北部,地处陕⽢宁蒙晋五省接壤地带。

某工业园控制性详细规划

某工业园控制性详细规划

温州市滨海新区龙湾工业园控制性详细规划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满足温州市滨海新区龙湾工业园规划管理的需要,保证龙湾工业园开发建设的顺利进行,特编制本控制性详细规划。

第二条本规划主要依据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温州市龙湾永强南片分区规划》及《温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审批规定》(试行)编制而成。

第三条本规划是温州市滨海新区龙湾工业园开发建设的法定指导性文件,凡在规划区范围内的一切建设活动必须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的规定执行本规划。

第四条本规划的实施必须是文本和有关图纸同时使用。

第五条本规划涉及的指标是依照部、省、市有关规定和参考其他城市的经验确定,未涉及的指标应符合国家、浙江省和温州市的有关规定。

第二章规划范围界定第六条本规划四至城市道路为:北至通海大道(道路红线宽度50米);南至滨海六路(道路红线宽度38米);西至滨海三道(道路红线宽度60米);东至经五支路(道路红线宽度24米),明珠路(道路红线宽度69米)东西向穿越本区。

规划总用地面积298.04公顷。

龙湾工业园位于本次规划用地范围内,总面积292公顷(以市规划局温市规函[2003]28号确定的用地红线图为准)。

第三章用地性质分类控制第七条规划中土地使用性质分类和分类代码采用国家标准《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 137)的规定。

混合用地如商/住混合用地视为商业用地。

第八条本区的功能定位为以一类工业为主,融居住、工业及各类服务设施于一体,环境优美、配套齐全的生态型工业园区。

产业特色上以发展机械阀门、不锈钢、电子、光机电一体化等机电类工业为主。

第九条本区用地布局:以周边道路为边界,形成一条教育科研服务带(位于下横河东侧、经四支路与经五支路之间);两条景观轴(明珠路景观轴和滨海五道景观轴);以及二个工业片和一个居住片。

第十条在以地块为整体进行开发时,区内干道所规定的街区不得进行变更。

次级道路所限定地块的变更,须经城市规划主管部门批准,次级道路所限定地块内的细分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允许调整,但其规模必须符合图则中所规定的指标总量控制要求。

XX滨海港口工业区总体规划

XX滨海港口工业区总体规划

项目 粗钢产量 地域结构 优势产品
劣势产品
产品机会 存在问题
因此,天津钢铁冶金产业应侧重 发展薄板、钢管、涂层板等几项。 依托港口优势和产品优势带动北方 地区冶金产业竞争力
典型企业 重大事件 不利因素
有利因素
北方钢铁产业在下游产品钢材深加工方面相对较弱
结论
占全国60%,增速高于全国水平
河北稳居第一,辽宁、山东居二三位,其他地区产 品侧重明显
钢铁冶金产业发展趋势
2007年我国粗钢产量为4.89亿 吨,为全球第一大粗钢生产国。北 方15个省区2007年粗钢产量合计达 到3.01亿吨,占全国产量60%以上。
目前,我国普通钢材包括普碳 板、管、型材等呈现出产能过剩的 局面。技术含量较高、附加值较高 的钢材,如装备制造业用钢、硬线、 H型钢等还不具备与国外同类产品 抗衡的能力,生产能力不足或者不 能生产。
中厚宽钢带、热轧窄钢带、焊接钢管、热轧薄板、 特厚钢板等份额超过60%
无缝钢管、厚钢板、镀层板(带)、铁合金冷轧薄 板、镀锌板(带)、冷轧窄钢带、特厚钢板、电工 钢板(带)、涂层板(带)、镀锡板(带)等低于 40%,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特种钢材、无缝钢管、高端板材、铁合金等
粗钢及下游的钢筋、线材、中厚宽钢带、棒材、热 轧窄钢带、中板等产品产能呈现过剩状态,落后产 能较多,淘汰压力大
– 在满足外部集疏运条件的情况 下,尽可能预留较大港口能力
6
规划范围
• 总面积:230平方公里,尺度巨大
38 40平方公里
190平方公里
7
现状条件—用地
• 用地现状 • 围海造陆工程实施
8
现状条件—交通
• 海滨大道实施方案 • 区内道路、围海隔埝 • 外部通道对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第一章规划背景 (2)第二章规划依据与规划范围 (3)第三章规划策略、目标与定位 (4)第四章现状分析 (12)第五章用地规划 (17)第六章产业发展规划 (22)第八章公共配套设施规划 (30)第十章环境保护控制 (37)第十一章城市设计与景观控制 (38)第十二章市政工程规划 (40)第一章规划背景在XXX 新的机遇面前江苏省委、省政府及XXX 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及时调整XXX 市的城市发展思路,作出重大战略决策,实施城市发展战略重点东移,建设国际化滨海城市。

并提出“一体两翼”的发展结构,一体,是指沿陇海线东西轴向发展,围绕云台山形成城市核心;两翼是指将城市框架拉开,沿海滨带状发展。

保留大的生态廊道,形成组团式布局。

XXX 东部城区是全市各种优势资源最为集中的地区,通过整合东部城区港口、海滨、旅游、园区等得天独厚的优质要素。

加快建设国际化海滨城市,构筑承接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平台,以此带动全市,实现跨越式发展。

在这个机遇下,XXX 东部城区规划分局及时组织了《东部滨海地区发展战略规划》的国际咨询,对整个东部城区南北翼的发展进行研究和判断。

同时,为适应XXX 东部城区当前的快速发展形势,并将总体发展战略规划所确定的发展思路在空间上有效地落实,XXX 东部城区规划分局委托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对XX 工业园进行下层次的规划编制工作,在深化总体发展战略规划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为下一步实施建设的规划管理,以及开发建设综合效益的宏观控制提供依据。

第二章规划依据与规划范围一、规划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89 年)2.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1991 年)3.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1994 年)4.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1995 年)5. 《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试行)》(2004 年)6. 《XXX 市城市环境卫生设施配套建设实施办法》7. 《XXX 东部滨海地区发展战略规划》8. 国家及地方其它有关法规标准和规范二、规划范围XX 工业园北至烧香河,西至烧香河支流,东至驳盐河,南至张跳村,呈长条形状分布。

总用地面积约为9.54 平方公里。

由于规划用地为长条形,为了使整个台南盐场片区更完整和系统,本次规划立足XX 工业园,放眼整个台南盐场片区,将规划区以东部分用地纳入规划考虑范围。

第三章规划策略、目标与定位一、发展条件分析1、良好的建港条件XXX 全市海岸线约100 多公里,综合分析比较全市沿海岸线的水深条件及淤泥堆积情况,可以看到XXX 北翼除岚山港外,大部分沿海有较宽的淤泥带,特别是青口港周围海域淤泥堆积较严重。

而南翼沿海淤积情况较少,特别是XXX 港及燕尾港均具有较好的水深条件,XXX 港周边海域部分水深可达到10 米以上,而燕尾港周边海域部分水深可达到5 米以上,并且港域开阔、发展区域广阔,均具有优越的自然建港条件,适合大吨位码头的建设。

规划区域所在片区——台南盐场片区处在XXX 港、燕尾港俩大良港之间,靠近XXX 港,片区的发展具有优越的港口条件。

2、完善的交通条件规划台南盐场片区拥有集陆运、海运、河运、铁路等为一体的综合交通条件。

(1)高速公路现状徐连高速公路由台南盐场片区西北侧经过,是主要的疏港通道之一。

徐连高速公路与规划疏港东通道连接,将成为最便捷的疏港通道。

(2)省道规划242 省道由台南盐场片区西侧经过,作为台南盐场片区甚至整个南翼的主要对外联系通道。

同时,规划242 省道与疏港东通道之间设置互通式立交,242 省道也是疏港通道之一。

(3)航运在XXX 港疏港通航规划中,规划沿灌河、盐河、临洪河等作为内河运航运线路,与大运河联通,实现海河联运。

同时规划内河港池一处,作为XXX 港口货物内河集疏运输必不可少的接口,主要服务于XXX 港“一体两翼”中的“一体”(庙岭港区、老港区、东港区)。

内河港池将建成为以散杂货为主、兼顾集装箱的物流区域。

港池位置选择在杨圩大桥与XX 镇之间的烧香河两岸。

该位置北侧为规划的港口物流中心,同时港池临近集疏港专用通道、242 省道、高速公路等主要交通干道。

(4)铁路规划由灌河口引铁路支线,与陇海兰新铁路相接,北至日照,南通盐城。

3、广阔的腹地条件综合比较全市沿海产业走廊的腹地条件。

可以看到,北翼大部分现状用地为农田用地,并且现状赣榆县青口镇已有一定的建设规模,在上层次规划中,将该片区结合青口镇的发展,定位为赣榆新城,作为XXX 市的副中心,所以北翼作为产业发展的空间有限。

而南翼现状有广阔的盐田用地,属于工矿用地,并且地形简单,地势平坦,适合大规模的开发建设。

特别是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下,盐场用地的资源优势尤为突出。

所以南翼将是全市主要的沿海产业走廊腹地。

4、制约条件江苏田湾核电站位于台南盐场片区的东北侧,台南盐场片区部分用地位于核电站的5KM 烟雨区影响范围内,少部分用地位于3KM 烟雨区影响范围内。

二、上层次规划1、《XXX 东部滨海地区发展战略规划》国际咨询(1)空间发展新架构在新发展战略指导下,对全市提出总体空间架构:“一体两翼、组团推进”。

一体:新海城、开发区、滨海新城围绕云台山形成城市新主体,其中,新海城延续原有的新政、办公、商业及居住功能;开发区包括两大部分:经济技术开发区及云台山南麓产业区;滨海新城作为未来城市核心区,将承担商业、文化、旅游、居住、体育等职能,体现高品质的城市形象。

两翼:两翼以产业为主,北翼以赣榆县为中心,依托岚山港、青口港、九里港,重点发展海头、柘汪片区;南翼依托燕尾港和灌河港发展集中在石化产业基地。

组团递进:以山体、水系等自然资源作为划分组团的依据,形成若干发展组团,一方面使日益扩大的城市规模在空间尺度上得以弱化,另一方面通过不同组团的轮替发展保持城市空间的弹性。

组团与组团之间通过大规模的绿地水系隔离,形成相对独立而又有机联系的城市功能单元。

拥抱大海是XXX 未来的发展方向,按照“一体量翼”的发展格局,XXX 像一只展翅欲翔的凤凰,飞向大海,迎接美好的未来。

(2)产业发展新平台在新的空间发展架构下,产业发展提出新平台。

以XXX 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中心,以赣榆经济开发区、海洋开发区、灌南的堆沟港化学工业园为基础,再行布点燕尾港,徐圩、XX,海头、坧汪产业区,形成沿海产业走廊。

另一条仍以XXX 经济技术开发区为起点,着力提升海州、东海、灌南、灌云都市型工业园区,形成沿东陇海线产业走廊,最终构筑起T 型产业框架。

通过这两大产业走廊,加快提升新医药、新材料、纺织、机械产业,着力培育重化工、精细化工、冶金、造船等临港产业,加快形成产业集聚和企业集群,隆起新的产业高地。

2、南翼初步研究由于上层次规划对南翼的功能结构、空间组织及交通体系等没有明确的答案,而规划台南盐场片区又是作为南翼近期启动组团,其发展对南翼具有重要意义,所以本次规划将对南翼进行初步的研究。

(1)开发模式整个南翼用地呈带状分布,总长度约40KM,平均宽度约10KM,总用地面积约400 平方公里。

基地内部水资源丰富,由几条主要河道将南翼自然分割成若干片区。

加上意向入驻企业,如钢铁城,对用地有相对独立完整的需求,所以整个南翼适合组团开发,逐渐推进的发展模式。

(2)功能模式南翼南北两端为规划港区,并由疏港通道对外联系;沿主要水系预留生态廊道,作为各组团之间的生态隔离;各组团内部布置主要的产业区及其相应的服务配套区;沿东部海边预留一定的发展备用空间;各组团由内部主要干道联系。

(3)空间模式将南翼的功能构成落实到空间上,将得到以下的空间模式:✧生态背景:以中云台山、黄海为生态背景;✧生态廊道:沿烧香河及其支流形成外围生态廊道,结合内部河道形成内部组团间的自然生态隔离廊道;✧道路系统:以疏港通道和242 省道作为主要的对外联系通道,内部规划主干道联系各组团,而各组团规划对外联系通道,与外围242 省道连接;✧各个组团:各组团布置主要的产业区及相应的服务配套区,东侧沿海预留一定的发展备用地;✧物流组团:南翼南北两侧结合港口及主要交通干道,设置物流中心。

三、发展定位台南盐场片区既是南翼的起点,沿海产业的起点,又是港口转移过程中的中间节点。

近期受到开发区产业辐射,承接相关一般加工制造业;远期作为XXX 港的后方陆域,发展临港产业,同时随着港口转移,承接相关的产业转移。

四、规模控制1、用地规模规划区总用地面积为954.47 公顷。

区内地势平坦,除少量水域外,其他用地经平整后均可作为城市建设用地。

2、人口规模规划区内人口统计包括一般居住人口和就业人口。

(1)居住人口规划纵一路以北居住用地作为一般的住家居住用地,结合XX 镇形成台南盐场片区的重要居住服务配套组团。

其中纵一路以北,烧香河以南用地可容纳居住人口约0.8 万人,XX 镇内经过改造调整后可容纳居住人口约2 万人(该数字只是初步估算,具体容量应由XX 镇内的具体改造方案确定,本次规划只提出初步的改造意向。

)。

即该居住服务配套组团可容纳居住人口约2.8 万人。

规划区内纵二路以南及纵四路以北居住用地,均作为企业职工的单身宿舍用地。

总居住用地约43.06 公顷,根据相关数据统计,按人均用地15 平方米计算,可容纳的职工人数约2.78 万人。

综合以上两部分,规划区内居住人口约3.58 万人,如将烧香河以北XX 镇一并计算,即总居住人口约5.58 万人。

(2)就业人口规划区内就业人口构成包括企业职工和少量第三产业就业人口,即是生产性劳动人口和非生产性劳动人口。

根据有关统计资料,生产性劳动人口占劳动人口的比例,一般在60%-85%之间。

由于规划区属于工业区,区内主要以生产性劳动人口为主,所以本次人口计算,生产性劳动人口占劳动人口的比例取85%。

生产性劳动人口的确定根据有关统计数据,国内生产性劳动人口就业密度指标一般如下:●重工业:3000 人/平方公里;●普通加工业:5000~6000 人/平方公里;●劳动密集工业:10000~15000 人/平方公里。

由于规划区内产业类型基本属于加工制造业,加上一些不确定因素,规划计算就业人口时,取平均值为5000 人/平方公里,而规划区内总工业用地面积约5.06 平方公里,即总就业人口计算如下:5000×5.06÷85%≈2.98万以上计算得出规划就业人口约2.98 万人。

第四章现状分析一、地理位置规划区位于XXX 市台南盐场片区,距离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约9 公里,距XXX 港口约10 公里。

二、气候条件规划区所在位置处于温暖带与亚热带过渡的地带,属于海洋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4.2℃,春东两季多北风、西北风,夏秋则东南风居多。

平均风速3.3米/秒。

年降雨量852.8毫米,日最大降雨量为146.4毫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