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新军发展简史

合集下载

清末新政

清末新政
思想文化
“中体西用”思的指导
建学堂、兴留学、废科举。1905年,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1 300多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
新学教育兴隆,结束了科举制度的历史;清末出现了办学、留学的热潮;促进西方近代思想的传播
军事
清朝军队战斗力弱,急需改革
改军制,扩新军。编练新军成为清政府“新政”的核心内容
中国军队近代化。新建陆军是中国建立真正意义上的近代军队的首次努力,对日后中国军队的军制、作战、训练、编制等方面都有重大影响
经济
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重工商,振农业。1903年成立商部,各省设商会;颁布了一系列工商业规章和奖励实业办法,允许自由发展实业,奖励兴办工商企业,鼓励组织商会团体
推动自由经济发展。否定了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使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发展
增加人民负担。新政在实施过程中大大增加了人民的税捐负担,百姓怨声载道
包括“裁冗衙”“裁吏役”“停捐纳”。1901年7月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位列六部之首
政权机构近代化。“新政”使清末政权机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除内阁、军机处仍旧外,新设立或改名称的有:外务部、学部、民政部、商部、陆军部;新政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
催生边疆问题。清末新政时期清政府开始改变原有的边疆地区治理模式,开放“蒙禁”,在青藏地区“改土归流”;同时将内地汉人大批移民边疆地区;由于“新政”操之过急、措施不当,产生一系列问题
清末新政(又称庚子新政、庚子后新政,民国称遮羞变法,香港称晚清改革,日本称光绪新政),是清朝末年的一场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运动,也是中国现代化的重大事件之一。
清末新政——“中体西用”指导下的清政府的自救运动
五大臣出洋
预备立宪
皇族内阁
背景
措施
积极影响

晚清军队的近代化变迁——新建陆军对湘淮勇营的继承与发展

晚清军队的近代化变迁——新建陆军对湘淮勇营的继承与发展

含着因时而变 、 不可泥古的成分 , 因此能在借鉴西方 成 队押 夫 。若 贼 在前 , 则七 成 队走 前 , 锅 帐 担子 走 中 以三成 队在后 押之 。若贼 在 后 , 则 以三成 队走 前 , 之 后推 陈 出新 。这 就要 比全 盘 照搬 湘制 、 甚 至在 武 器 间 , 装备改进之后仍无实质性变革的淮军 , 更得“ 束伍” 理 押锅 帐担子 同行 , 留七 成 队在 后防贼 。” [ ) 这就 意味 念 的精 髓 。正是 这 种发 展性 继 承 , 使 得新 建 陆军 能 被 着每营必须拨出约百余人的兵力来押护夫役。所以长 视作一支近代军队, 而不似其前身定武军一样仍循 旧 夫人数过多将从整体上 降低军队的机动能力 与作战 新建 陆 军做 了一定 程度 的改 制, 沦为一支武器装备更为先进 、 完全仿照西方操法 效能 。不 过在 这一 点上 ,
2 0 1 3年 7月
社会 科 学家
S oCL L S CI ENTI S T
J u l y . , 2 0 1 3
( 第 7期 , 总第 1 9 5期 )
【 历史 纵横 】
( N o . 7 , Ge n e r a l No . 1 9 5 )
晚清军队 的近代化变迁
众 所周 知 , 新 建 陆军 同湘 、 淮军 之 间有着 相 当深 基 于此 。 ” 【 l _ 所以“ 束伍” , 就是 建立 适 当的军 队 编制 以 厚的渊 源 。但 讨论这 个 问题 的论著并 不 多见 。有些对 便 于管 理 和指挥 , 有 效地发 挥其 作 战能力 。曾 国藩正 二者进 行 比较研 究 的文章 则 略显粗 放 , 关 于 新建 陆军 是 本着 这 一 理 念创 建 了湘 军 。他 在 记叙 建 军 缘起 时 对湘淮 勇 营某些 特定 理念 、 制 度等 方 面的发 展性 继承 说 : “ 略仿 戚元 敬 氏成法 , 束 伍练 技 。” [ 2 1 曾 氏将 “ 束伍” 并 没有 进行 详细 考察 。因此 , 有 必要 经 由一些 具体 的 作 为湘 军创 练 的一大原 则 , 主要 在救 清朝 绿 营军 制之 理 念与 制度 的对 比分 析来 审视 二者 之 间的联 系 , 并于 弊 。绿营制度的一大弊端就在于军队为各省抽调凑 这 种前后 比较 中一 窥 中国军队近代 化 的轨 迹 。 成, 无编 制可 言 。王 闽运批 评绿 营军 队 “ 军 兴 调发 , 而 将帅 莫知 营制 。被调者 , 辄 令绿 营将官 营出数十人 , 多

清末伊犁新军入伊概况

清末伊犁新军入伊概况
二月 , 长 庚 在 陕西 时 , 派 陕 西 的 武 备 教 员 徐 毓 麟 到
直隶 、 山东 、 淮北一带 , 招募 兵 丁 2 0 0名 。三 月 , 前L l I 清朝 在 统治 伊 犁 的初期 , 驻 防 实 行 的 是 携 眷 的
八旗 制和 绿营 制 , 二 者 皆为 世 袭 。 同治 年 问 , 骤 遭 兵 东优 贡 知县 徐瑞 麟受 委托 前往 天 津 , 从 北 洋 军 队 第
中图分 类号 : K 2 9 4 . 5 文献标识 码 : A 文章编 号 : 1 o 0 9 —1 0 7 6 ( 2 O 1 3 ) O 4 —0 ( ) 5 6 —0 5 队, 组 建新 疆 陆军 混 成协 。 陆 军 部 授 予 新 疆 陆 军 以暂编 陆军 第 3 5协 番 号 。 伊 犁 将 军 也 积 极 响 应 清
廷 的改 革 。光 绪三 十一 年 ( I 9 0 5) , 长 庚 第 二 次 出 任 伊犁将军 , 权 限 超越 了原 有 的 伊 塔边 防事 务 , 可 以
清末 , 伊 犁新 军 具 有 革命 倾 向 , 在伊 犁辛 亥 起 义 中 发 挥 了 决 定 性 的 作 用 。但 关 于 伊 犁 新 军 的 组

要: 清 末 新 军 入 伊 是 长庚 练 兵 的 重要 举 措 之 一 。伊 犁 新 军 的 构 成 较 为 复 杂 ; 入伊 后分 别妥
善 安置 、 管理 ; 军官的素质较 高 , 任 免严格 ; 编练 成协后 军饷 的筹 措艰难 。 关 键词 : 伊 犁新 军 ; 近代 军事 ; 辛 亥革命
2 0 1 3年 1 2月
伊犁师 范学 院学报 ( 社会 科学 版 )
J o u r n a l o f Yi l i No r ma l U n i v e r s i t y (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Ed i t i o n )

辛亥革命时的“新军”是什么军队?新军简介

辛亥革命时的“新军”是什么军队?新军简介

辛亥革命时的“新军”是什么军队?新军简介成立背景1894年,清廷在甲午战争中惨败,湘军、淮军、防军、练军又相继腐败不堪用,于是又有“新建陆军”、“自强军”代之而起。

因其武器装备全用洋枪洋炮,编制和训练尽仿西方军队,故称新军。

新军作为清朝的最后也是最新的一种军制,原是清廷用来巩固维持统治地位的,但由于政治的彻底腐败,光靠一支新式军队是没有办法来拯救一个走向末路的帝国。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支原本被清廷用来加强统治的新军,在辛亥革命中成了推翻清廷统治的主力军。

军队编制新军以镇为基本建制单位,每镇官兵定额12512人,由步、马、炮、工、辎重等兵种组成,设统制率领。

镇下分协、标、营、队、排、棚,分由协统、标统、管带、队官、排长和正、副目率领。

编制为:每镇步队2协,每协2标,每标3营,每营4队,每队三排,每排三棚;马队、炮队各1标,每标3营,每营马4队、炮3队;工程队1营,每营4队,每队三排;辎重队1营,每营4队.步队、炮队、工程队每队皆3排,每排3棚;马队2排,每排2棚;辎重队2排,每排3棚。

另有军乐一队。

各兵种每棚正副目2名,正兵4名,副兵8名。

全镇拥有军官及司事人员748人,弁目10436人,兵卒夫役1328人,共12512人。

成立经过新军最早可以追溯到同治元年(1862年)李鸿章邀请上海租界的洋人军事教官训练淮军,围剿太平天国。

1894年(光绪二十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清政府接受李鸿章的德国军事顾问汉纳根的建议,命长芦盐运使胡燏棻在天津小站(初为马厂)用西法编练一支新式陆军,称“定武军”,共计10营4750人,其中步兵3000人,炮兵1000人,马兵250人,工程兵500人。

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12月,胡燏棻调任平汉铁路督办,经“督办军务处”推荐,由袁世凯接管定武军,并加募步兵2000人,骑兵250人,将其扩充到7000人,改名为“新建陆军”,完全依照德国营制、操典进行训练,聘用德国军官充任教习,还专门成立了由德国人组成的教习处(后改为洋务局)。

清末新军发展简史

清末新军发展简史

清末新军发展简史新建陆军是清政府于清末,命袁世凯编练的一支新式陆军。

北洋新军乃是这支新式陆军中位于北方的六支主力部队的统称,其他地区的新军规模,装备均无法于北洋新军相比。

因此可以说北洋新军乃新建陆军之主力,再者北洋新军后来在历史上声名显赫,因此后世多有将“北洋军”当成新式陆军之统称。

事实上,北洋军之概念并不严格等于清末的新式陆军(但大部分情况下可以通用,下文一律以新式陆军通称)。

新式陆军在当时的中国不但武器精良,编制合理,并且开创了中国近代军事史上的诸多空前的变革。

新式陆军中,北洋军后来因政治变动沦为军阀私兵,其将领大多成为民国时期北洋军阀之重要人物。

南方各省之新式陆军则被南方各省军阀瓜分,逐渐消亡。

历史背景满清军制向以八旗,绿营为国家正规军。

八旗为旗人组成,以京营八旗拱卫北京,以驻防八旗分守全国重地。

绿营则为汉人之国家常备军,以镇,协,标分守各地。

后八旗,绿营逐渐腐朽不堪用。

嘉庆时平白莲教川楚教乱,因八旗,绿营不堪用,随设勇营。

勇营为各地督抚自行招募,“保境护民”,战后即遣散。

是为有清一代于八旗,绿营外另立军队之始。

至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八旗,绿营,募勇皆一败再败,不得已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编练团练”,即后来之湘淮军(以及左宗棠的湘军分支-楚军)。

但湘淮军在军事编制,习气,战术上于旧式军队并无二致,土洋火器混编。

因此,湘淮军在平定太平天国后便迅速腐败,甲午战争,清廷征调之湘淮军一败涂地。

清廷遂知湘淮军不足恃。

甲午战后清廷决意自强,大力建设“练军”,练军武器装备全为洋枪洋炮,部分武器甚至为当时西方之最优。

共练成董福祥之甘军,聂士成之武卫军,毅军,以及江南的自强军,北方的定武军等新式练军。

因种种因素,新式练军在庚子之变中损失惨重。

当时编练新式练军已经不再和湘淮军一般“西学为用,中学为体”,仅仅更换武器装备。

而是大胆的对军队编制也做了一些改革。

自强军和定武军的军制有西式军制的影响,与旧式军队以营为主,兵无定数有所不同。

[军事政治]清朝武装力量简介

[军事政治]清朝武装力量简介

中国陆军转型经历了整个晚清时代,从小站练兵到清亡期间,新军的编练基本上完成了从冷兵器时代向热兵器时代军队的转型。

关于清末新军训练的照片很少。

天津博物馆藏《校阅陆军第三镇、第一混成协、第二混成协摄影》240幅,就是这类不可多得的官方纪实照片。

编入这些照片的《新军旧影》一书,已由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

清朝先后有8支武装力量:八旗兵、绿营兵、湘军、淮军、防军、练军、海军和新军,兵制经历了传统军制(经制兵)到勇营制(湘军、淮军)再到传统军制(防军、练军)到近代军制(近代海军、新建陆军),装备由冷火器到火器的过程。

下面逐一介绍八旗兵、绿营兵、湘军、海军和新军的创建、性质、特征、建制、装备等情况。

八旗兵弯弓射箭的清朝士兵八旗兵是经制兵,为努尔哈赤所创,起自兵民结合、军政结合、耕战结合的八旗制度。

旗是满洲军制名。

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努尔哈赤在牛录的基础上形成。

牛录是女真在氏族、部落阶段出师、狩猎当中形成的组织形式。

原来每牛录10人,万历二十九年扩为300人。

万历二十九年设立四固山,固山就是旗。

每旗含5甲喇,每甲喇为5牛录,分别使用黄、白、红、蓝4种旗子,因而是四旗。

四十三年(1615)扩为八旗:在原来的黄、白、红、蓝4旗的基础上增加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

旗主由努尔哈赤的子侄充当。

皇太极时期又扩为二十四旗,即加上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

二十四旗中起核心作用的还是满洲八旗。

八旗每旗指挥人员设都统(固山额真)1人,副都统(梅勒额真)2人,参领(甲喇额真)5人。

牛录的统领是佐领(牛录额真),佐领居参领之下。

二十四旗在习惯上还是称八旗。

八旗在开国时期有亲军营、护军营、前锋营、骁骑营、步兵营5个兵种,入关后又增加圆明园护军营、火器营、键锐营和神机营。

八旗制度是军事制度、经济制度和行政制度。

作为军事制度,八旗中每个1660岁的男子战时随时准备披挂上阵。

所以八旗兵世代军籍,实行世兵制。

八旗兵入关后约20万人,分为京营和驻防两部分。

清末新政

一、“清末新政”
(1901~1911年)
清末新政从1901年开始,到 1911年止,历时11年,是晚 清时期第三次变革,也是晚清 三次变革中规模最大、影响最 大的一次,它使中国的现代化 正式全面展开。
一、“清末新政” (1901~1911年) 1、为何三年前镇压变法,而如今主动变法?
①、客观原因:经受义和团的震荡和八国联军的打击,
政治制度与法律,实行了废除科举,建立新军,起草宪法,设立资
政院、咨议局等重大改革”,推动了中国工业、政治、军事、教育 现代化。——王晓秋、尚小明主编《戊戌维新与清末新政》
“新政”的评价
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并未触及根本的专制制度
“新政”举措(1901-1905)
◆法制改革
1902年,清政府设立修订 法律馆,先后修订《公司 法》、《破产法》等重要的 法典、法规和律例。修订 《大清律例》,废除酷刑。
“新政”举措 (1901-1905)
1. 官制方面:增设改建新部门,淘汰部分旧衙门及下级吏员。 (改造行政机构) 2. 经济方面:颁《商律》设商会,创办大清银行。(鼓励发 展实业) 3. 军事方面:扩编新军,采用新式装备,建立军事学堂。 (提高军队素质) 4. 文教方面:废除科举,推行新学制,办新学堂,派留学生。 (培养新式人才) 5. 法律方面:废除酷刑,修改《大清律例》。(加强法制建 设) 6. 习俗方面:禁缠足,禁鸦片,允许满汉通婚。(倡新风易 旧俗)
“新政”举措 (1901-1905)
◆教育改革
废科举、兴学堂、遣留学等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1902年,颁布 “壬寅学制”。1904年,颁布“癸卯学制 ”,中国近代教育体制确立。 1905年,科举制最终被废除。
“新政”举措 (1901-1905)

清末新政的内容

清末新政的内容:
1、编练新军
编练新军是清政府新政的主要内容之一。

清政府对此投入了巨大财力,花费了很大力气。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8月29日,清政府下谕全国停止武科科举考试。

9月11日命令各省仿北洋、两江筹建武备学堂。

9月12日下谕全国各省裁汰旧军,编练常备军。

为了在全国推行编练新军计划,清政府于光绪二十九年12月4日设立练兵处,任庆亲王奕劻总理练兵事务,袁世凯为会办练兵大臣,铁良襄同办理。

练兵处的实权为袁世凯所掌握。

清政府还令各省设立督练公所,为各省领导编练新军的机构。

2、倡导商业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9月7日,清政府设立商部,倡导官商创办工商企业。

接着,颁布了一系列工商业规章和奖励实业办法,如:《钦定大清商法》、《商会章程》、《铁路简明章程》、《奖励华商公司章程》、《矿务章程》、《公司注册章程》、《试办银行章程》等。

这些章程规定,允许自由发展实业,奖励兴办工商企业,鼓励组织商会团体。

这些章程和做法,都有利于民族工商业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经济的繁荣。

3、教育改革
清政府推行新政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废科举,办学堂,派留学。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9月4日,清政府命令各省城书院改成大学堂,各府及直隶州改设中学堂,各县改设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

12月5日,颁布学堂科举奖励章程,规定学堂毕业生考试后可得进士、举人、贡生等出身。

4、改革官制
改革官制是清政府新政的一项重要内容,其中包括裁冗衙、裁吏役、停捐纳,对统治机构作了一些改变。

清末新军编制、主官、驻地介绍


甘肃混成协协统 张行志(实仅一个标,余均旧军)
伊犁混成协协统 杨缵绪 新疆伊犁
黑龙江混成协协统 寿庆 黑龙江卜奎
暂编二十一混成协协统
萧星垣 浙江杭州
暂编二十三混成协协统
艾忠琦 江苏苏州
暂编二十七混成协协统
吴介璋 江西南昌
暂编二十九混成协协统
应龙翔 河南开封
暂编三十一混成协协统
余大鸿 安徽安庆
暂编四十三混成协协统
每镇兵员为12512人,辖步兵两协,每协4038人;骑兵一标1117人;炮兵一标1836人; 工兵一营667人;辎重一营764人;军乐队51人。每协辖两标,每标2005人。每标辖三营,每 营659人。每营辖四队,每队辖三排,每排辖三棚,每棚14人。
新军各镇、协主官和驻地(宣统三年后)
陆军第一镇统制 何宗莲 京北仰山洼
吉林暂编陆军第二十三镇(驻防吉林,巡防营旧军改编。理论上辖步兵第四十五协,第 四十六协,即步兵八十五至八十八标;炮兵第二十三标,骑兵第二十三标,工程第二十三队, 辎重第二十三队)
广东(广西)暂编陆军第二十五镇(该部沿革比较复杂,先建成广西暂编第二十五镇, 同时建成广东暂编第二十六镇。后广东第二十六镇新军起义,被遣散。广西之二十五镇易驻 广东,改称广东第二十五镇。因此,“防地”改变导致新军“防地+番号”的番号体系造成混乱。 实际上,二十五镇,二十六镇为两支不同的部队,二十六镇建于广东,后因起义而遣散,二 十五镇原驻广西,练成后立即紧急入粤,改为“广东部队”,广西另立一混成协。史料中有称 广西新军二十五镇者,亦有称广东新军二十五镇者,也有称广东新军二十六镇者,也有称广 东未练成新军(暂编未算成军)者,很多史料更称广西新军只建立了一支混成协。种种说法 在某种程度上都算是正确的。二十六镇原有炮队两营之多,后因新军起义遣散,重建后番号 为二十五镇,炮兵又扩大到三营,成立炮标,龙济光曾在该镇任职。广西新军二十五镇理论 上辖步兵第四十九协,第五十协,即步兵九十三至九十六标;炮兵第二十五标,骑兵第二十 五标,工程第二十五队,辎重第二十五队。被解散的二十六镇应辖步兵第五十一协,第五十 二协,即步兵九十七至一百标;炮兵第二十六标,骑兵第二十六标,工程第二十六队,辎重 第二十六队)

新军与辛亥革命

新军与辛亥革命20世纪正在我们的视野中缓慢消去,对于中华名族来说,这是一个从屈辱走向自豪的世纪,眼泪和欢笑都在我们心间,这是一个从贫瘠走向富裕走向富裕的世纪.。

清末新军建设不仅编练了一支新型的近代化军队,而且带来了中国军事制度的根本性变革,堪称中国军事近代化的肇端.但从清王朝练军自求的微观角度看,新军却变成了王朝的掘墓了。

满清军制向以八旗,绿营为国家正规军。

八旗为旗人组成,以京营八旗拱卫北京,以驻防八旗分守全国重地。

绿营则为汉人之国家常备军,以镇,协,标分守各地。

后八旗,绿营逐渐腐朽不堪用。

至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八旗,绿营,募勇皆一败再败,不得已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编练团练”,即后来之湘淮军(以及左宗棠的湘军分支-楚军)。

但湘淮军在军事编制,习气,战术上于旧式军队并无二致,土洋火器混编。

因此,湘淮军在平定太平天国后便迅速腐败,甲午战争,清廷征调之湘淮军一败涂地。

清廷遂知湘淮军不足恃。

19世纪末,为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新军队伍,清政府首先提高了军人的待遇,希望改变军人的政治形象,招徕更多人才入伍。

当时绿营军士兵月饷是一两五钱,湘淮军士兵是三两,而新军士兵的月饷高达四两五钱,除此之外,新军士兵家人可免赋税三十亩土地,还能享有多项特权。

这一切都在推动士兵社会身份的变化。

此外,清政府方面也很注重文化素质,识字的士兵更容易得到提拔。

客观上,1905年科举制度被废除后,参军便成为年轻人不错的选择出路,更多的读书人加入军队。

为此,新军士兵树立了有知识、有文化、有志气的年轻人形象,集中了当时的一批中国精英。

随派原广西按察使胡燏棻在天津小站用西法编练十营定武军,分别为步兵3000人、炮兵1000人、马兵250人、和工兵500人,一共4700百多人。

次年(1895年)胡燏棻调任平汉铁路督办,便由袁世凯接手,并将“定武军”改为“新建陆军”,一切依照德国与日本的制度,由德国人为主的洋人教习,更把规模扩至七千人。

之后,被编为武卫军“前后左右中”五路中的武卫右军,跟随袁世凯到山东去镇压义和团运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末新军发展简史新建陆军是清政府于清末,命袁世凯编练的一支新式陆军。

北洋新军乃是这支新式陆军中位于北方的六支主力部队的统称,其他地区的新军规模,装备均无法于北洋新军相比。

因此可以说北洋新军乃新建陆军之主力,再者北洋新军后来在历史上声名显赫,因此后世多有将“北洋军”当成新式陆军之统称。

事实上,北洋军之概念并不严格等于清末的新式陆军(但大部分情况下可以通用,下文一律以新式陆军通称)。

新式陆军在当时的中国不但武器精良,编制合理,并且开创了中国近代军事史上的诸多空前的变革。

新式陆军中,北洋军后来因政治变动沦为军阀私兵,其将领大多成为民国时期北洋军阀之重要人物。

南方各省之新式陆军则被南方各省军阀瓜分,逐渐消亡。

历史背景满清军制向以八旗,绿营为国家正规军。

八旗为旗人组成,以京营八旗拱卫北京,以驻防八旗分守全国重地。

绿营则为汉人之国家常备军,以镇,协,标分守各地。

后八旗,绿营逐渐腐朽不堪用。

嘉庆时平白莲教川楚教乱,因八旗,绿营不堪用,随设勇营。

勇营为各地督抚自行招募,“保境护民”,战后即遣散。

是为有清一代于八旗,绿营外另立军队之始。

至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八旗,绿营,募勇皆一败再败,不得已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编练团练”,即后来之湘淮军(以及左宗棠的湘军分支-楚军)。

但湘淮军在军事编制,习气,战术上于旧式军队并无二致,土洋火器混编。

因此,湘淮军在平定太平天国后便迅速腐败,甲午战争,清廷征调之湘淮军一败涂地。

清廷遂知湘淮军不足恃。

甲午战后清廷决意自强,大力建设“练军”,练军武器装备全为洋枪洋炮,部分武器甚至为当时西方之最优。

共练成董福祥之甘军,聂士成之武卫军,毅军,以及江南的自强军,北方的定武军等新式练军。

因种种因素,新式练军在庚子之变中损失惨重。

当时编练新式练军已经不再和湘淮军一般“西学为用,中学为体”,仅仅更换武器装备。

而是大胆的对军队编制也做了一些改革。

自强军和定武军的军制有西式军制的影响,与旧式军队以营为主,兵无定数有所不同。

庚子之变后,袁世凯接掌定武军,授命改革陆军军制和编练新式陆军,才开创了全新西式编制之新军。

军制改革,可视为新式军这种“新军”,与湘淮军,练军这些“旧军”的分水岭。

旧军在新军建立后大多被改编为绥靖地方的“巡防营”,“巡警营”,后逐渐消亡。

因此,新军出现之日,当定为1904年9月12日,练兵处会同兵部所奏之《新式陆军章程》正式奏准。

从此袁世凯担任练兵会办,编练全国新军。

正式编练清末袁世凯“中华帝国”皇帝袁世凯新军之编练,有一套复杂而又严格之程序。

编练之总章程,总办法由练兵处会办袁世凯控制,然后其余各省,区自行按规定招募人员编练。

其番号也反应了其编练过程。

如果省区自己征募的新军兵员数数目接近北洋新军定制中之“协”,便可呈请练兵处组成协,同时设立一定的炮兵,骑兵附属部队,组成混成协。

因为混成协并非“定制”,因此混成协无番号,仅有地区名称。

如广西仅建成一混成协,故称“广西陆军混成协”,此乃正式名称,不少史料为了与旧军区别,称为“广西新军混成协”,此乃错误。

若混成协数量多于一,练兵处可能授予番号,如“四川暂编陆军第三十三混成协”,“河南暂编陆军第二十九混成协”。

最后,一镇之兵数额足够,则报练兵处(后改为陆军部)审议,若获批准,授予“暂编”番号,如:“四川暂编陆军第十七镇”,可以开始进行军事训练。

训练一段时间后,练兵处派大员,组成校阅团校阅,校阅通过,即可报部成军,授予正式番号,官防,官职,去掉暂编字样,正式成为新式陆军。

因此,新建陆军的番号为驻防地域+番号所组成。

其中番号不重复。

如“直隶陆军第四镇”,并非是直隶的地方部队,而是作“陆军第四镇,驻扎在直隶”来理解。

至清亡,仅有近畿四镇,直隶两镇(即北洋新军六镇),湖北一镇,东南一镇等八镇通过了校阅正式成军,其余各镇都仍顶着“暂编”番号。

部队编制新军以镇为战略单位,战时则设立军(类似于集团军)来统一指挥各镇,镇以下依次是协-标-营-队-排-棚。

其中每镇辖步兵两协,附属骑兵,炮兵各一标,工程,辎重各一营,军乐队。

步兵协每协下辖步兵两标,每标又辖三营,每营辖三队,每队辖三排,每排辖三队。

附属的骑兵标辖三营,每营辖前后左右四队,每队二排,每排二棚。

附属炮兵标辖三营,每营辖左中右三队。

队以下同步兵。

工程,辎重营以下编制同骑兵。

到清末,新军还在步兵标内增设机关炮队(重机枪)最基本单位棚约有兵员14人,全镇共有军官司事约七百余人,兵员约一万人,夫役约一千五百多人,全镇总兵力约一万二千多人。

北洋政府成立后,陆军部通令将军队编制更改为师-旅-团-营-连-排-班。

新军的另一个划时代变革乃是引入了现代的司令与参谋制度。

旧军中无论八旗绿营,湘淮军,新式练军,都以营为基本单位,营兵人数不定,可数千可数万。

将领自带幕僚,有委员,文案,医生,兽医,参赞等一些名目,另带护勇,号兵,长夫。

有些属于军内定制,有些属于将领私自招募之助手。

治军训练,指挥作战基本上由将领独断专行,幕僚提建议而已。

而幕僚大多还非行伍出生,颇多纸上谈兵之人。

因为新军装备精良,兵种合成程度高,旧军的这种指挥体系自然不可能符合。

因此,新军在军设立“司令处”,处内设“总参谋官一员,赞佐号令,参画机宜,一等参谋官二员,二等参谋官二员,随同总参谋官分任计划各务,炮队协领官一员,参佐全军炮队事务,遇炮队聚战之时,由该员指挥督率,工程队参领官一员,参佐全军工程事务,遇工队聚用时,由该员指挥督率。

此外设护军官,执事官,一等书记官,总执法官,总军需官,总军械官,总军医官,总马医官,稽查官若干”。

军,镇以下一直到标一级都有类似机构,自营开始方无。

以条令的形式将军队的指挥体系,军官职责固定下来,并且所有相关人员均从军事学校内遴选出任(如北洋六镇自北洋武备学堂选人),也有大批参谋人员自外国留学回归。

如当时新军14镇的正参谋官中,有13人为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留学回国,其中既有民国时期叱咤风云的唐继尧,程潜。

1906年,北洋六镇又举行“彰德秋操”(即彰德秋季大演习)中,第五镇统制官(师长)张怀芝还被军统制官,年仅26岁的留日士官生张召曾当众诘问。

新军所设,实乃在当时西方已经普遍使用的现代司令部和参谋制度,此举当为新军开创之中国军事史第一。

番号清政府拟编练全国新式陆军36镇,但因种种因素,至1911年辛亥革命时止,仅练成全旗人(除步兵一个营为非旗人)的禁卫军一军(镇),陆军14镇,以及16个混成协,以及几个独立标,营(也有仅建成11镇之说,因为有正规与暂编之争议)。

新建陆军的番号为驻防地域+番号所组成。

其中番号不重复。

如“直隶陆军第四镇”,并非是直隶的地方部队,而是作“陆军第四镇,驻扎在直隶”来理解。

禁卫军则直接以禁卫军呼之,无其他番号。

计划编练的镇的数量为:禁卫军一军(相当于镇,因其名号特殊,不计算入三十六镇之内),近畿四镇,直隶两镇,山东一镇,江苏两镇,“江北”一镇,安徽一镇,江西一镇,河南一镇,湖南一镇,湖北两镇,浙江一镇,福建一镇,广东两镇,广西一镇,云南两镇,贵州一镇,四川三镇,山西一镇,陕西一镇,甘肃两镇,新疆一镇,热河一镇,奉天一镇,吉林一镇,黑龙江一镇。

以京师附近,江南为重点,多练几镇,其他各省则视地域,重要程度编练一或两镇,西藏因情况特殊未编,基本上全国各省,地区均计划编练新军,共三十六镇。

其中,近畿四镇,直隶两镇陆军,因属北洋大臣袁世凯指挥,故称“北洋新军六镇”。

因其在历史上影响很大,后世逐渐以“北洋军”,或“北洋新军”笼统称呼清末新建陆军。

严格来说,新建陆军并不等同于北洋军。

新军的番号相当现代化,是清末军队国家化,废除将领私兵的一大变革。

练兵处在《立军制略》中说道:“今各国之军队……其编列名号,莫不以第一以至于十百,通国一贯,脉络相连,盖以兵为国家之兵,非一人所能私,一隅所能限,故将帅不能擅立主名,军队亦不得自为风气。

其编列号数,大抵视辖境之遐迩,因其区域,划分第次,而章制操法统归一律,遇有征调,无论何处兵队,均可编配成军,协力攻守,无论何军将领,均可统帅节制,如法指挥”。

清末新军建成的番号有(括号内为简介和理论上应辖部队,实际上因为种种因素未必建成,尤其是骑兵和炮兵,因受装备和地形因素,多未能符合定制):禁卫军近畿陆军第一镇(原京郊北宛,后调驻防察哈尔南部,辖步兵第一协,第二协,即步兵一至四标;炮兵第一标,骑兵第一标,工程第一队,辎重第一队。

)直隶陆军第二镇(驻防直隶保定,王占元,孙传芳曾在该镇任职。

辖步兵第三协,第四协,即步兵五至八标;炮兵第二标,骑兵第二标,工程第二队,辎重第二队)近畿陆军第三镇直隶陆军第四镇(驻防天津马厂。

辖步兵第七协,第八协,即步兵十三至十六标;炮兵第四标,骑兵第四标,工程第四队,辎重第四队)近畿陆军第五镇(驻防山东济南,潍坊。

辖步兵第九协,第十协,即步兵十七至二十标;炮兵第五标,骑兵第五标,工程第五队,辎重第五队)近畿陆军第六镇(驻防京郊南苑。

辖步兵第十一协,第十二协,即步兵二十一至二十四标;炮兵第六标,骑兵第六标,工程第六队,辎重第六队)以上即北洋系统的“北洋新军六镇”。

以下为其他地区的新军:河南暂编陆军第七镇(驻防河南。

理论上辖步兵第十三协,第十四协,即暂步兵二十五至二十八标;炮兵第七标,骑兵第七标,工程第七队,辎重第七队)湖北陆军第八镇(驻防武昌,辛亥革命首义之部队,南方新军中装备最好者,但仍不及北洋六镇。

蒋翊武,蔡济民,黎元洪曾在该镇任职。

辖步兵第十五协,第十六协,即步兵二十九至三十二标;炮兵第八标,骑兵第八标,工程第八队,辎重第八队)江苏陆军第九镇福建暂编陆军第十镇云南暂编陆军第十九镇奉天暂编陆军第二十镇(驻防奉天盛京,冯玉祥,韩复渠,石敬亭,卢永祥曾在该镇任职。

理论上辖步兵第三十九协,第四十协,即步兵七十三至七十六标;炮兵第二十标,骑兵第二十标,工程第二十队,辎重第二十队)吉林暂编陆军第二十三镇广东暂编陆军第二十五镇者,很多史料更称广西新军只建立了一支混成协。

种种说法在某种程度上都算是正确的。

二十六镇原有炮队两营之多,后因新军起义遣散,重建后番号为二十五镇,炮兵又扩大到三营,成立炮标,龙济光曾在该镇任职。

广西新军二十五镇理论上辖步兵第四十九协,第五十协,即步兵九十三至九十六标;炮兵第二十五标,骑兵第二十五标,工程第二十五队,辎重第二十五队。

被解散的二十六镇应辖步兵第五十一协,第五十二协,即步兵九十七至一百标;炮兵第二十六标,骑兵第二十六标,工程第二十六队,辎重第二十六队)至此清政府共练成14镇新式陆军。

另外,1911年武昌起义之后,仍有一些地方按照原计划编成了新式陆军,按理应算入清政府新军之列(训练多年,万事具备,都在筹备正式成军中了,清政府却倒台),但是因为时间关系,史料一般都不算入。

其中有:四川暂编陆军第十七镇浙江暂编陆军第二十一镇(驻防浙江杭州,该镇成军比较仓促,炮兵未达到定制,朱瑞曾在该军任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