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大《数字媒体艺术基础》专业硕士配套考研真题
2021华东师大传播学考研848传播学基础考研真题集

2021华东师大传播学考研《848传播学基础》考研真题集一、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基础考研真题一、名词解释1.〃知沟”理论2.癸丑报灾3.病毒营销4.目标市场5.产品生命周期6.《申报》7.环境媒介8.硬新闻9•类书二、简解答与分析题1.简述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2.谈谈使用广播媒体做广告的优势和劣势三、分析题1.根据材料,从媒体职责和媒介环境的角度认识和分析。
(材料是北方大旱成为突发新闻)2.分析一则关于意大利某付账品牌的广告“NOHATE”四、论述题1.谈谈使用与满足研究的理论背景、主要内容、研究模式2.数字化时代编辑角色的转换和创新五、小作文(任选一题)1.就〃八毛门”谈认识。
2.〃给力〃热词出现在《人民日报》,小学生用”浮云〃〃雷人〃造句,家长反映这个不好,有〃专家〃觉得会破坏语言纯洁性……谈谈认识。
六、大作文结合新型互动媒介(微博,人人等)谈谈麦克卢汉的〃媒介即人的延伸〃二、配套《传播学教程》考研真题一,概念题1第三者效果(The third-person effect)(北大2019年研;浙传2019年研;四川大学2019年研;人大2019年研;上外2019年研;重庆大学2018年研;中国地大2017年研;暨南大学2016年研;中传2015年研;南京大学2013 年研;华南理工2013年研;清华大学2012年研)解答与分析:第三者效果是指一种普遍的感知定势,即在评价大众传播的影响之际,通常会认为最大效果不是发生在自己身上,而是发生在〃他者〃身上。
作为这种感知定势的〃第三者效果”,意味着人们在判断大众传播的影响时存在着双重标准:倾向于〃高估〃媒介传播对他者的影响而〃低估〃对自己的影响。
’第三者效果”也是一种说服或宣传技巧。
追求〃第三者效果”的说服性传播,定位的致效人群并不是作为内容对象的“表面受众”,而是与他们相关的“第三者”。
〃第三者效果〃指的也是大众传播的现实影响的一种发生机制。
在许多时候,对大众传播内容产生实质性反应的,往往不是〃表面受众〃而是他们的相关者。
华东师范大学1996-2020年数学专业考研真题汇编

具有连续的二阶偏导数.
(1) 求 f (x);
(2) 若 F(x0, y0) = 0, y0 = f (x0) 为 f (x) 的一个极值, 试证明: 当 Fy(x0, y0) 与 Fxx(x0, y0) 同号时, f (x0) 为极大值; 当 Fy(x0, y0) 与 Fxx(x0, y0) 异号时, f (x0) 为极小值.
f (a) < 0, f (x) ⩾ K > 0(x > a, K为常数),
则 f (x) 在 (a, +∞) 内有且仅有一个零点.
3.(12 分) 设
f (t) =
ˆt
2
e−x2 dx ,
0
g(t)
=
ˆ1
0
e−t 2 (1+ x 2 ) 1 + x2
dx.
试证:
f (t) + g(t) ≡ π . 4
[ f (x) + f (x)] sin x dx = 5,
0
求 f (0).
∞
∞
3.(20 分) (1). 已知 an 为发散的一般项级数, 试证明:
1+ 1 n
an 也是发散级数.
n=1
n=1
(2). 证明: 级数
∞
2n
sin
1 3n x
在
(0, +∞)
上处处收敛,
但不一致收敛.
n=1
4.(12 分) 设
2. 华东“‰ŒÆ 1997 cïÄ)\Æ•ÁÁKêÆ©Û
1.(12 分) 设 f (x) 是区间 I 上的连续函数. 证明: 若 f (x) 为一一映射, 则 f (x) 在区间 I 上严格单调.
1, x为有理数; 2.(12 分) 设 D(x) = 0, x为无理数. 证明: 若 f (x), D(x) f (x) 在点 x = 0 处都可导, 且 f (0) = 0, 则 f (0) = 0. 3.(16 分) 考察函数 f (x) = x ln x 的凸性, 并由此证明不等式: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真题(有答案).docx

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试题考试科目:西方经济学招生专业:世界经济、金融学、国际贸易学、产业经济学、政治经济学一、概论题(每题4分,共20分)1.替代效应2.纳什均衡3.洛伦茨曲线4.拉弗曲线5.自然失业率二、计算题(15分)已知某垄断厂商的总成木函数为TC=6Q+0.05Q2,产品的需求函数为Q=360-20Po (1)求利润极大时的产品价格、产量和利润。
(2)若政府限定一最高售价以诱使该厂商在这一价格下提供的产量为最大,求这一最高限价,及厂商提供的产量和利润。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70分)1.边际替代率为什么会是递减的?2.为什么说卩=春。
曲线的最低点是厂商的停止营业点?3.简要分析寻租及其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
4.为什么说一国的GDP并不能完全反映该国的国民福利水平?5.简要分析财政政策的效果与IS曲线及LM曲线的斜率之间的关系。
6.简要分析工资刚性产生的原因。
7.简要分析成本推进的通胀的形成机制。
四、论述题(共45分)1.运用委托一代理关系分析我国的国有企业问题。
(20分)2.论述浮动汇率制度下财政扩张政策与货币扩张政策的效果。
(25分)参考答案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试题考试科目:西方经济学招生专业:世界经济、金融学、国际贸易学、产业经济学、政治经济学一、概论题(每题4分,共20分)1.替代效应:指一种商品的价格下降将引起消费者用该种商品去替代那些价格未下降或上升的商品。
比如X商品价格提高,而Y商品价格不变,这使两种商品比价发生变化,即Y商品的相对价格降低。
由于Y商品与X商品有一定程度的替代性,消费者对价格变动的反应就是进行商品购买的替代,增加Y商品的购买量,减少X商品的购买量,这就是替代效应。
假设消费者实际收入不变,则价格变动使需求量改变可以看成纯粹是山替代效应引起。
图1 一般商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如图1所示,作辅助线FG ,使之平行于价格提高以后的预算线AB ,目.与原无差异曲线人相切于c的右边,代表比AB'高的收入约束。
数字媒体艺术概论试题库及答案

课程名称: 数字媒体艺术概论 课程类别: 必修 考试方式: 闭卷2、考试时间 12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选项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每小题2分,共10分)1、 抽象派的代表人物是 。
( )A. 达利B. 康定斯基C. 马蒂斯D. 毕加索2、 立体主义画派代表是 。
( )A. 毕加索B. 马蒂斯C. 达利D.康定斯基3、 下面四幅作品中,选出“数学”艺术家埃舍尔的作品 。
( ) A.B.C.000数字媒体艺术概论 D. 数字媒体艺术概论4、 该作品的创作者是 B 。
( )A. 罗伊·阿斯科特B. 白南准C. 杜尚D. 李素雅5、英国数学家 A 于1975年出版了他的专著《分形、机遇和维数》,这是分形理论诞生的标志。
A. B.Mandebrot B. Frieder NakeC. Kenneth KnowltonD. Edward Zajec6、代表20世纪80年代计算机三维动画水平的 B 影片,标志着以及计算机图形特技为代表的数字电影时代的开始。
A.《魔鬼终结者2》B. 《深渊》C.《泰坦尼克号》D. 《星球大战》7、第一个在专业刊物上提出“计算机艺术”的概念的人是 CA.Ivan SutherlandB. Ben poskyC. Herbert W.FrankeD. A.M.Noll8、 D 标志着计算机首次介入电影特技的制作。
A.《骇客帝国》B.《地狱神探》C.《星球大战》D.《2001:太空漫游》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四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共10分)1. 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根据作品形态可以分为。
( AC )A. 静态数字媒体艺术B. 平面设计C. 动态数字媒体艺术D. 虚拟现实技术2. 数字媒体艺术的功能具有。
( ABC )A. 大众性B. 社会服务C. 娱乐性D. 交互性3.平面媒体的视觉传达有。
考研数字媒体考试题目及答案

考研数字媒体考试题目及答案# 考研数字媒体考试题目及答案## 一、选择题1. 数字媒体技术中,以下哪项不是数字图像处理的基本操作?A. 缩放B. 旋转C. 裁剪D. 色彩调整答案:D2. 在数字音频编辑中,以下哪个术语描述的是音频信号的频率范围?A. 动态范围B. 采样率C. 比特率D. 频率响应答案:D3. 以下哪个软件不是用于视频编辑的?A. Adobe Premiere ProB. Final Cut ProC. PhotoshopD. Avid Media Composer答案:C## 二、简答题1. 简述数字媒体技术在现代广告中的应用。
数字媒体技术在现代广告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它通过数字化手段增强了广告的吸引力和传播效率。
例如,利用3D建模技术可以创建逼真的产品展示,增强消费者的视觉体验;通过视频编辑软件可以制作动态的广告片,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利用社交媒体平台的数字广告可以精准投放,提高广告的转化率。
2. 解释什么是数字水印技术,并简述其在数字媒体保护中的应用。
数字水印技术是一种将特定信息嵌入到数字媒体文件中的方法,这些信息通常不易被察觉,但可以通过特定的算法检测出来。
在数字媒体保护中,数字水印可以用来追踪媒体文件的来源和版权信息,防止未经授权的复制和分发,保护创作者的知识产权。
## 三、论述题1. 论述数字媒体技术对电影产业的影响。
数字媒体技术对电影产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数字化拍摄技术使得电影制作更加便捷和经济,降低了电影制作的门槛。
其次,数字后期制作技术,如CGI(计算机生成图像)和视觉特效,极大地丰富了电影的表现形式和视觉体验。
此外,数字分发平台的出现,如在线视频点播服务,改变了电影的发行和观看模式,使得观众可以随时随地享受电影内容。
2. 分析数字媒体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及其带来的变革。
数字媒体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教学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例如,通过多媒体课件,教师可以结合图像、声音和视频等多种媒体形式,使抽象的概念更加直观易懂。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硕士考研王心语影视导演基础考研真题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硕士考研王心语影视导演基础考研真题一、影视导演基础真题与解析一、填空题12012年上映的《王的盛宴》,导演是______。
[中国传媒大学2013年研] 【答案】陆川@@【解析】陆川,中国导演、编剧、制片人,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
2002年,陆川编剧、导演的电影处女作《寻枪》在中国影坛崭露头角,该剧的剧本获得台湾行政院新闻局当年颁发的十大优秀华语电影剧本奖,入选威尼斯电影节竞赛单元。
2012年,其编剧执导的电影《王的盛宴》上映。
《王的盛宴》再现了刘邦与项羽、韩信三位历史人物的一生。
依据近年来最新的考古资料,对这一段史实进行重新演绎。
2吴永刚导演的《神女》,主演是______。
[中国传媒大学2013年研] 【答案】阮玲玉@@【解析】《神女》吴永刚执导的一部无声电影,由阮玲玉、黎铿主演。
影片讲述了一个为了生活和抚养儿子而出卖肉体的“神女”的悲剧故事。
影片于1934年于中国上海上映。
《神女》被国际影坛誉为中国电影黄金年代的最佳默片之一。
31937年______编导的《王老五》直到1938年才获得公映。
[中国传媒大学2013年研]【答案】蔡楚生@@【解析】蔡楚生,中国内地导演、编剧、制作人。
1932年,独立执导个人首部电影《南国之春》。
1934年,自编自导剧情电影《渔光曲》,该片获得莫斯科电影节“荣誉奖”,成为中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
1937年,蔡楚生执导剧情电影《王老五》,虽然直到1938年才公映,但该影片以旧社会为背景,讲述了小人物王老五和妻儿子女命运的故事。
1995年12月27日,在“纪念世界电影诞生100周年,中国电影诞生90周年”的活动中,蔡楚生获得中国电影世纪奖。
4《认识电影》一书的作者是______。
[中国传媒大学2013年研]【答案】路易斯·贾内梯(Louis Giannetti)@@【解析】《认识电影》一书的作者是路易斯·贾内梯,本书从电影理论的典型视角出发,简明扼要地评论了电影艺术的方方面面。
2019年华东师范大学广播电视专业硕士MFA(数字媒体艺术方向)考研经验指导

2019年华东师范大学广播电视专业硕士MFA(数字媒体艺术方向)考研经验指导【考试科目】(101)思想政治理论(204)英语二(697)数字媒体艺术基础(877)数字媒体艺术创作实务【招生情况】广播电视(数字媒体艺术)总的名额是12人,其中推免8人,统考是4人。
2019年的报考数据是49人,对于一个985院校的非冷门专业来说,性价比还是很高的。
当然,因为录取名额少,所以分数也会水涨船高,不过专业课是没有压分的现象。
如果按1:1.5的复试比例的话,我们专业应该是招5人进复试,划分应该在395分左右。
但是19年扩招了!!!最终招了10人,12人进的复试。
今年和去年两年都是有扩招的,再加上报名不是特别火热,所以大家可以不那么担心。
当然初试分数高的话是关键!【为何选择】选择华东师范大学最主要的两个原因,一是因为985,其实当初也考虑过一些211学校,最终还是选择了985大学,985大学在以后的出国交流我觉得也会占很大优势;第二,因为它位于上海,传媒专业一些大城市资源比较多,平台的优势就摆在这里了。
再加上华师是一所人文社科类强校,新闻传播类的专业原本就比较突出,然后广播电视是隶属在传播学院之下的,艺术专业就算在这样的综合性大学里也不会显得弱势。
【政治及英语复习】真题是真的非常非常重要。
我从2010年英语一的真题做到了2018年,每一篇的阅读理解一篇一篇的分析。
每做完一篇就会看新东方唐迟老师讲解,然后他会给你整理做阅读理解的方法,比如态度题怎么做、推理判断题怎么做、主旨大意题怎么做。
每做完一篇阅读,一定要把这篇文章里面不认识的单词都查出来背过,因为我用的是手机APP墨墨背单词,我把这些词汇输入到这个软件里面,会生成自己的不认识的词库,这块软件真的非常非常好用。
9月份以后,我就开始做英语二真题,把2011年开始到2018年,一定留一到两年的真题,做最后的模拟冲刺,留在12月去做。
关于英语作文,我11月才开始背的,背的新东方王江涛的作文,背了3篇背不下去了,12月的时候,整理了一篇作文模板,一定自己整理,自己写,一定自己写,直接把这篇作文模板背过,到了考场直接套用。
《数字媒体艺术概论》选择题及答案

数字媒体艺术概论 选择填空题及答案第一部分【单项或多项选择题】:1.图像(Image)或影像是人的视觉感知的物质再现,其涵盖范围包括:(A) 人类眼睛所看到的景物。
(B) 用摄像机、录像机等装置获得的照片和图片。
(C) 用绘图机或绘图工具绘制的工程图、设计图、方框图。
(D) 各种人工美术绘画、雕塑品。
(E) 用数学方法描述的图形(包括几何图形、代数方程或分析表达式所确定的图形)。
参考答案:A,B,C,D,E2.在现实世界中,图像有着广泛的存在形式,其中包括:(A) 自然界所呈现的各种景象。
(B) 人类世界中的各种人造图像,如绘画、肖像等。
(C) 计算机二进制编码所产生的虚拟图像。
(D)存在于人类大脑中的幻象和想象的图景。
参考答案:A,B,C,D3.数码影像或数字图像是指任何使用二进制数字来记录、存储、应用的影像文件,其中:(A) 矢量图形和点阵图像都属于数码影像(B) 矢量图形属于数码影像,点阵图像不属于数码图像(C) 摄影图像属于数码影像(D) 数码相机采集的摄影照片属于数码影像参考答案:A,B,D4.下面对矢量图和像素图描述正确的是:(A) 矢量图(Vector Image)的基本组成单元是像素(B) 像素图(Raster Image)的基本组成单元是锚点(Anchor Point)和路径(Path)(C) Adobe Illustrator CS图形软件能够生成矢量图(Vector Image )(D) Adobe photoshop CS是专门处理矢量图(Vector Image)的软件参考答案:C5.在数码影像中,图像分辨率的单位是:(A) dpi(B) ppi(C) lpi(D) pixel参考答案:A6.在数码影像中,色彩深度是指在一个图像中什么的数量:(A) 颜色(B) 饱和度(C) 亮度(D) 灰度参考答案:A7.在数码影像中,图像必须是何种模式,才可以转换为位图模式:(A) RGB(B) 灰度(C) 多通道(D) 索引颜色参考答案:B8.在数码影像中,索引颜色模式的图像包含多少种颜色:(A) 2(B) 256(C) 约65,000(D) 1670万参考答案:A9.在数码影像中,用位图描绘图像的特点是A.易于处理B.占用存储空间少C.适于表现场景复杂的画面D.方法简单参考答案:A,C10.在数码影像中,位图图像的基本组成单位是A.像素B.色块C.线条D.像点参考答案:A11.在数码影像中,位图和矢量图的区别在于A.存储容量B.处理方法C.存储格式D.显示速度参考答案:B,C12.在数码影像中,下列适合用矢量图表现的是,A.桂林山水B.人物肖像C.美术字体D.柱状统计图参考答案:C,D13.在数码影像中,当使用JPEG 作为优化图像的格式时A.JPEG 虽然不能支持动画,但比其它的优化文件格式(GIF 和PNG)所产生的文件一定小B.当图像颜色数量限制在256 色以下时,JPEG 文件总比GIF 的大一些C.图像质量百分比值越高,文件尺寸越大D.图像质量百分比值越高,文件尺寸越小参考答案:C14.在数码影像中,以下有关PNG 文件格式的描述正确的是:A.PNG 可以支持索引色表和优秀的背景透明,它完全可以替代GIF 格式B.PNG-24 格式支持真彩色,它完全可以替代JPEG 格式C.PNG 是未来Web 图像格式的标准,它不仅是完全开放的而且支持背景透明和动画等D.PNG-24 格式使用无丢失的压缩方式,所以同一图像存储为PNG-24 格式比存储成JPEG 格式所占的硬盘空间要大参考答案: D15.在数码影像中,下面哪种色彩模式的色彩范围最广?A.灰度模式B.RGB模式C.CMYK 模式D.Lab 模式参考答案: D第二部分【单项或多项选择题】:1.基于传统视频的模拟信号的特点是(A) 幅度离散(B) 离散信号(C) 幅度连续(D) 抗干扰能力强参考答案:C2.关于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不是任何数字信号都是从模拟信号中转换而来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东师大《数字媒体艺术基础》专业硕士配套考研真题一、杭州师范大学735艺术基础理论考研真题二、传播学教程考研真题与分析19符号(西南交大2019年研;复旦大学2018年研;北交2016年研;温州大学2015年研;中传2014年研;华东师大2014年研;南京大学2013年研;华农2010年研;中传2010年研)答:符号是指用来指称或代表其他事物的象征物。
符号是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的中介物,它承载着交流双方向对方发出的信息。
符号的特性:①指代性,符号与它所指代的事物之间没有必然联系,这种指代是人们约定俗成的一种联系;②社会共有性,社会共有的一般是辞典意义和一部分引申意义。
很多引申意义是在小群体中形成的;③发展性,人们不断赋予旧的符号以新的意义,并创造出新的符号和符号体系。
符号可以分为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
语言符号又分为有声语言符号(口语)和无声语言符号(书面语);而非语言符号又分为动态、静态的视觉型语言符号和包括类语言及其他声音符号的听觉型非语言符号。
20杜威(中科大2019年研;中传2010年研)答:杜威是美国著名实用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学家,与皮尔士、詹姆士一起被认为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
他强调教育在社会改造中的作用,认为大众传播是变革和改造社会的重要工具,新的传播技术将会导致社会价值体系的重构。
他的这些观点至今影响着许多传播学者。
21随机抽样(中传2009年研)答:随机抽样,又称概率抽样,是现代最普遍、最常用的抽样调查方法,是传播学定量研究中的一种重要研究方法。
随机抽样的操作思路是,按照随机性原则,从调查对象总体中抽选出部分样本,以这部分样本作为对象实施调查,用其结果推论对象总体的有关指标。
随机抽样包括多种具体操作方法,其中,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多级抽样为四种主要的随机抽样方法。
随机抽样易于操作,精确性较高,适用于传播学研究,对促进传播学定量研究的发展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22受众商品论(南京大学2018年研;中传2009年研)答:受众商品论是由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理论泰斗达拉斯·斯密赛提出的关于当代受众研究的极具批判性的观点。
该理论认为广告时段或版面价值是传播产生的间接效果,媒介生产的节目、信息、娱乐等不是其主要商品,它们只不过是为吸引受众而提供的“免费午餐”,受众才是媒介的真正产品,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将受众及其注意力打包出售以获取商业利益。
受众商品论极具启发性,根据该理论,任何大众媒介,只要拥有了受众,就拥有了市场。
媒介根据受众数量的多少和质量高低向广告客户收取费用。
在这个过程中,传播者的劳动凝结在了细分后的各种收视群体中了,也是我们称之为受众商品的根本原因。
23符号互动论(南开大学2019年研;中山大学2018年研;中传2009年研)、象征性互动理论(陕西师大2019年研;北工商2017年研;中传2016年研;厦门大学2014年研;武汉理工2010年研;湖南大学2008年研)答:符号互动论又称象征性互动理论,符号互动一词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象征符和意义而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
这一理论由芝加哥学派代表人物库利、米德创立,经布鲁默总结提出,主要研究语言等符号在社会的发展和维持中以及在形成个人精神活动方面所起的关键作用,强调个人的精神活动与社会传播过程之间的关系。
其主要观点为人类传播通过符号及其意义的交流而发生,个体基于对象事物对于他们所具有的意义而采取行动,因此,可以通过认识人们用于交流的符号及人们如何赋予这些符号以意义,来认识和理解人类行为。
24沃尔特·李普曼(南京大学2017年研;复旦大学2016年研;华中师大2015年研;清华大学2013年研;中传2009年研)答:沃尔特·李普曼,美国专栏作家,政治活动家,传播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学者之一。
在宣传分析和舆论研究方面享有很高的声誉,曾做过12位美国总统的顾问,曾两次获普利策奖。
一生写有20部著作,其中《舆论学》被认为是传播学领域的奠基之作,该书揭示了传播和媒介对人类想象世界的构建作用,提出了刻板印象、拟态环境等著名概念,对议程设置理论、舆论研究、宣传研究影响极大。
25个案研究法(中传2008年研)答:个案研究就是检验某一对象的多方面特征。
一般是研究某一特定对象或案例在一定时期内的全面情况。
个案研究法是心理学所用的一种研究方法。
传播学中个案研究法使用的不是很多。
个案研究只涉及某一个别事例,它不能像抽样调查那样,可以据此作出合乎逻辑的科学的推论。
因此,个案研究一般没有事先的研究假设,其结果都是从案例研究中得出的,也不证实什么假设。
这种方法的价值在于它详细、深入、全面地占有研究对象的资料,可以提供许多材料、观点、见解,可以作为其他研究的基础,经过后续的其他类型的研究得出一般性结论。
26赖利夫妇模式(中传2008年研)答:赖利夫妇模式指的是1959年美国研究社会学的J. W. 赖利和M. W. 赖利夫妇提出一个传播结构模式。
在这个模式中,传播者和受众都可以被看做是个体系统,这些个体系统各有自己的内在传播活动,即人内传播;个体系统与其他个体系统相互联结,形成人际传播;个体系统又分属于不同的群体系统,形成群体传播;群体系统的运行又是在更大的社会结构和总体社会系统中进行的,它与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环境保持着相互关系。
该模式的基本观点是,传播过程是处于社会系统中并受其影响的一个子系统,所有的传播过程都可以看作是一个系统的活动。
传播系统既与社会中其他系统相联系,又具有自身相对的独立性。
这一模式开启了大众传播研究的新面貌。
27英尼斯(中传2014、2008年研)答:英尼斯是最有影响力的媒介决定论者之一,多伦多学派的鼻祖,麦克卢汉的老师。
20世纪40年代他从加拿大经济史逐渐转向了对人类文明史的研究,在传播与媒介研究方面的代表作包括《帝国与传播》和《传播的偏向》。
他提出的主要理论是媒介偏向论,他认为,没有一样传播媒介是不具有时间和空间的偏向的,而这种或偏向时间或偏向空间的特性,影响了社会的知识状况、权力结构和政治形态。
他认为,偏向时间的媒介包括语言、石头、黏土、羊皮纸等,它们共同的特点是比较耐久,能够克服时间的障碍但是不适合流通和传播。
这种媒介有助于树立权威、形成等级森严的社会体制,有利于传统和宗教的稳定性。
然而这种媒介的时间性使得它无法及于远方,也导致了社会的不均衡。
偏向空间的媒介包括文字、纸张以及更早期的莎草纸等。
这种媒介轻便易携,可以克服空间的障碍,有助于帝国的扩张、知识的扩散以及世俗政权的建立。
它能够帮助中央政权控制更大的疆界,但是却有可能削弱中央的权威。
人类传播媒介演进史,是由质地较重的向质地较轻、由偏向时间向偏向空间发展的历史,而且与人类文明进步阶梯相协调。
文明的兴起、衰落和占支配地位的传播媒介息息相关。
英尼斯把媒介特性与物质构造作为文明的起点,其思想深深的影响后世,为技术学派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8伯明翰(文化研究)学派(中传2019、2014年研;杭州师大2019年研)、文化研究学派(南京师大2019年研)答:伯明翰学派以英国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CCCS)为核心,又称文化研究学派。
70年代以来,伯明翰学派成为批判学派中最有影响力的一个学派。
其主要观点是:大众传播产生了大众文化,其中容纳了丰富的意识形态内容,反映了斗争之下形成的权力关系;由于符号的多义性以及受众社会背景的多样性,受众会对文本做出偏好性、妥协性、对抗性等不同的阅读。
研究方法采用文本分析和受众调查。
其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包括:①斯图亚特·霍尔的《电视话语的编码与解码》:受众的三种态度——偏好性、妥协性、对抗性;②大卫·莫利的《〈举国上下〉的观众》:由于文化条件分配的不平等,受众使用的话语方式影响其电视文本的解读过程;③洪美恩的《解读〈达拉斯〉》:受众从文本中获得快感,大众意识形态驻扎在感性层面而不是理性层面;④约翰·费斯克:大众媒介进行了双重消费过程。
受众在第二重对“多义的”文本生产出自己的快感,进行了创造性和抵抗性的消费。
29法兰克福学派(上海理工2019年研;西南交大2018年研;北大2014、2011年研;中传2011年研;南开大学2010年研;北邮2010年研;复旦大学2009年研)相关试题:文化产业与法兰克福学派(清华大学2018年研)答:法兰克福学派是指当代西方的一种社会哲学流派,以批判的社会理论著称,是以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的“社会研究中心”为中心的一群社会科学学者、哲学家、文化批评家所组成的学术社群。
由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的领导成员在20世纪30~40年代初发展起来,其社会政治观点集中反映在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哈贝马斯等人的著作中。
在西方社会科学界,法兰克福学派被视为“新马克思主义”的典型,并以从理论上和方法论上反实证主义而著称。
它继承了青年黑格尔派施蒂纳等人的传统,受叔本华、尼采和狄尔泰的非理性思想影响,并受新康德主义、韦伯的“文化批判”和社会学的启迪,借用马克思早期著作中的异化概念和卢卡奇的“物化”思想,提出和建构了一套独特的批判理论,旨在对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进行“彻底批判”。
在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家们看来,批判理论超越一切哲学之上,并与每一种哲学对立。
这种批判否定一切事物,同时又把关于一切事物的真理包含在自身之中。
30库利的“镜中我”理论(清华大学2009年研)、“镜中我”(宁波大学2019年研;华中师大2018年研;人大2015年研)答:库利的“镜中我”理论是指个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态度或评价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
它是由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库利在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的一个影响深远的概念。
在库利看来,传播是“镜中我”形成的主要机制,它不仅是个人社会化的途径,而且是将整个社会连成一个整体的纽带。
库利关注的焦点是人际传播,对大众传播没有给予充分关注。
31知识沟(浙传2018年研;人大2013年研)、“知沟”理论(广西大学2018年研;华南理工2016年研;中传2016年研;华科2016年研;浙大2015年研;暨南大学2013年研;复旦大学2011年研;电子科大2011年研;四川大学2009年研)、知识沟理论(上海理工2017年研)答:“知沟”理论是关于信息社会中大众传播与社会阶层化问题的理论,由美国学者蒂奇诺等人于1970年提出。
这一理论假说认为,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
“知沟”理论提出了信息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之间的两极分化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