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概述

合集下载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沟通概述一什么是沟通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沟通概述一什么是沟通
一个人的信任程度主要取决于以下因素:权威性、 信誉、目的一致性、领导才华、活力与魅力。
二、目的明确是前提、态度端正是关键 目的:闲聊?改善关系?获得帮助?说服他人? 请求他人?表达自己的意见? 态度:态度影响习惯,习惯改变性格,性格决 定命运。
三、人文素养是基础、把握适度是策略
(一)提高人文素养:德、礼、城、雅、美、思、 学、格、趣、新。
二、类型与特点 (一)说话
说话的“质量”决定着交流是否进行,沟 通是 否有效,人际关系是否和谐。
主要特征: 1、情境性:是由说话过程中时间、空间、对象、
说话 缘由等因素构成的说话环境。
2、得体性:说话时要看接受者和自己的关系, 要看接 受者此时此刻的心理状态。
(二)交谈 是一方或双方为着某一个目的,以对话的方式,相互
方的精神境界。 (二)口语沟通的技巧
(三)个人因素 1、生理因素:处于疲劳或疼痛状态时,可以影响沟 通的效果。 2、智力因素:双方的认识水平、使用语言不同以及 对事物的理解不同也会影响沟通效果。 3、社会因素:不同种族、民族、文化、职业和社会 阶层的人容易产生沟通困难或误解。 4、信息传递:信息传递的速度过快或过慢、滥用信 息符号、术语、发音吐字模糊等都会影响沟通效果。 (四)环境因素 (五)理解因素
过程及规律
1、交谈的启动 (1)树立谈话的信心 (3)寻找共同的话题
2、交谈的进行 (1)自然转入话题 (3)注意谈话策略
3、交谈的结束 (1)水到渠成 (3)勿忘询问
(2)创建良好的氛围 (4)克服自身的偏见
(2)正确使用词句
(2)重复主题 (4)交谈体会
(三)演讲
演讲,又称演说、讲演,是一个人与众人之间 的信息交流方式。
第一节 协调人际关系 一、通过交谈协调关系(谈话与对话) (一)寒暄与敬语 1、礼仪性 2、应酬性 3、规范性 4、伸缩性

第一节中世纪文学概述

第一节中世纪文学概述

3.长篇故事诗《玫瑰传奇》
• 《玫瑰传奇》包括两部分。上部是骑士 文学,约4300行,写于13世纪20年代,作 者是吉约姆· 德· 洛利斯,相传是教士。它 采用寓意写法,以“玫瑰”代表少女, 叙述“情人”追求“玫瑰”而不得的故 事。有人说它“是骑士文学中 ‘典雅爱 情’故事的翻版”。
3.长篇故事诗《玫瑰传奇》
《罗兰之歌》Chanson de Roland
• 史诗体现出民间文学的特色:
1、重叠法。例如奥利维埃 3次建议罗兰吹号角,罗兰3次 拒绝。这种方法的运用可以突出罗兰出于“荣誉”而 产生的固执。 2、对比法。例如查理大帝为国勤劳,爱将士胜于爱自己 的生命;而马尔西勒则懦弱卑鄙,使他悲恸的不是将 士的牺牲,而是儿子的死亡。再如罗兰忠心耿耿,为 了“可爱的法兰克”流尽了最后的一滴血;而加奈隆 则为了个人恩怨不惜出卖自己的国家。 3、风格粗犷、朴素。
• “典雅爱情”和骑士冒险故事相结合,构成骑士传奇的的基本主 题。在“典雅爱情”面前,基督教所宣扬的禁欲主义事实上已经 找不到立锥之地了。
King Arthur
《 朗 斯 洛 》
《特利斯坦和绮瑟》
Tristan and Isolde
• 特利斯坦和绮瑟无意中喝了一种 可以使人永世相爱的神药,结果 他们由于这种永远消灭不了的爱 情而招致了绮瑟的丈夫马尔克国 王的无情迫害,最后他们双双自 杀。
1、骑士抒情诗
• 骑士抒情诗最早于12世纪初出现在法国南方的普罗旺斯,中叶蔓延到北方, 直到14世纪中叶才衰落。
• 骑士抒情诗的中心主题是骑士之爱,即所谓骑士的典雅爱情:
“Courtly Love” ——歌咏骑士的冒险事迹及其与恋人的悲欢离
合。 • 骑士抒情诗中最著名的是“破晓歌”。它们用热烈的笔调描写骑士与贵夫人 幽会以及破晓时依依惜别的情形,用精美的语言来讴歌爱情,用赞美宗教、 上帝及圣母的语句来赞美世俗的女性,表现出与宗教禁欲主义的对抗。恩格 斯说:“破晓歌,成了普罗旺斯爱情诗的精华。” • 法国北部、德国、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等国的抒情诗都曾受普罗旺斯抒 情诗的影响。意大利大诗人但丁的抒情诗集《新生》也是在普罗旺斯抒情诗 影响下写出的。

明清小说第一节概述

明清小说第一节概述
等。
明太祖朱元璋
(二)社会经济背景
明初统治者注重恢复农业生产,恢 复社会经济,从而使社会经济特别是 农业生产和手工业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明中叶,抑商政策开始松动,农村 经济的发展也为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奠 定了基础,于是商业逐渐繁荣起来, 城市经济成为主导。
明中叶后商业经济的发展引起的变化
☆市民阶层人数众多。在这些市民中, 商人们经济实力雄厚,对于社会生活具有 重要影响。 ☆文人与商人交往密切,两者之间在思 想感情和审美趣味等方面相互影响。 ☆ 文学观念和文化意识发生变化,从
5、心学思潮对文学与小说创作的影响
◇“主情”的文学观念席卷文坛。 ◇作家的主体意识明显加强。文学作品虚 构性增强,《西游记》的出现。 ◇肯定人性、放纵个性、追求世俗的享受 和欢乐,《金瓶梅》、“三言”、“二拍” 的一些作品。 ◇向往个体人格的自由与平等成为鲜明的 审美理想,孙悟空、杜十娘。
二、明代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说分类
理论上肯定俗文学的价值,创作符合 市民受众知识状况与审美情趣的通俗 文艺成为风气。
☆负面影响。
二、社会思想文化背景与心学思潮
王阳明像
1 、王阳明心学的兴起及其 思想实质与意义 心学把外在权威的“天 理”拉到了人的内心,变 为人的内在自觉的“良 知”,鼓励人们用自己的 本心去思考问题判断是非, 在客观上突出了人在道德 实践中的主观能动性,在 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利 于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
3、长篇白话小说 分类:历史演义小说 冯梦龙的“三言”《喻 世明言》、《警世通言》、 《三国演义》、英雄传 《醒世通言》,凌濛初的 奇小说《水浒传》、神 “二拍”《拍案惊奇》、 怪小说《西游记》、世 《二刻拍案惊奇》是最重 情《金瓶梅》,被称为 要的作品。 明代四大奇书。 其他还有《鼓掌绝 影响:才子佳人小说 尘》、《石点头》、《西 青楼小说、讽刺小说、 湖二集》、《欢喜冤家》、 谴责小说等类型,都是 《 十 二 笑 》 、 《 幻 影 》 从世情小说分支出来的。 ( 又 名 《 三 刻 拍 案 》) 、 武侠小说与英雄传奇小 《一片情》、《九云梦》 说联系密切。 2、白话短篇小说

第三章 亚洲 第一节 概述

第三章  亚洲  第一节  概述

① 地中海 ② 北冰洋 ③ 日本海 ④ 阿拉伯海 ⑤ 里海 ⑥ 贝加尔湖 ⑦ 孟加拉湾 ⑧ 鄂霍次克海 ⑨ 黑海 ⑩ 咸海
返回
34/96
P34,读图 , 指导
返回
第一章 亚洲
第一节 概述
一、位置和范围,主要的国家和首都 位置和范围,
• 经纬度位置:东半球东北部 • 海陆位置:东、南、北三面分别濒临太平洋、印 度洋、北冰洋 • 主要的国家和首都:P35 • 土耳其——安卡拉
第一章 亚洲
第一节 概述 二、主要的地形单元及地形特征 1、地形 、 2、地形特征 、 地形复杂多样,地势起伏很大。 ①地形复杂多样,地势起伏很大。 以山地和高原为主。 ②以山地和高原为主。 ③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14、读“亚洲地区 、 完成下列各题: 图”,完成下列各题:
土耳其海峡 黑海 小亚细亚半岛 里海 勘察加半岛1)填写字母代表 ( )
的水域名称A~ 的水域名称 ~G (2)填写字母代表 ) 日本海 的海峡名称H~ 的海峡名称 ~L 本州岛 (3)填写数码代表 ) 朝鲜半岛 红海 波斯湾 朝鲜海峡 的半岛或岛屿名称 ①~⑨ 霍尔木兹海峡 阿拉伯半岛 (4)图中虚线为亚 ) 曼德海峡 印度半岛 欧两大洲的分界线, 欧两大洲的分界线, 中南半岛 阿拉伯海 孟加拉湾 其大陆上的自然地理 加里曼丹岛 界线分别是 乌拉尔 山 马六甲海峡 斯里兰卡岛 脉、 乌拉尔 河 山脉。 和 高加索 山脉。 (5)判读下列数码所在区域的气候类型名称:①②③⑥⑦⑩ )判读下列数码所在区域的气候类型名称: (6)根据图示信息,归纳出亚洲大陆轮廓特征。 )根据图示信息,归纳出亚洲大陆轮廓特征。 轮廓较完整, 轮廓较完整,海岸线绵长而曲折
第一章 亚洲
第一节 概述

第五章第一节:启蒙主义文学概述

第五章第一节:启蒙主义文学概述

英国的资本主义经济最为发达, 英国的资本主义经济最为发达, 的资本主义经济最为发达 基本完成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 基本完成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 对英国资产阶级而言, 对英国资产阶级而言,主要任 务是“将革命进行到底” 务是“将革命进行到底”;
法国封建社会已腐朽不堪, 法国封建社会已腐朽不堪,尖 封建社会已腐朽不堪 锐的社会矛盾,导致1789年 锐的社会矛盾,导致 年 资产阶级革命, 资产阶级革命,是启蒙运动的 标本” 中心” “标本”和“中心”。
(一)、英国 )、英国
英国的启蒙运 动是在资产阶 级取得政权之 后发生的。 后发生的。
任务: 任务: 扫除封建主义因素是英国启 蒙运动的一大任务; 蒙运动的一大任务; 同时也批判资本主义制度下 的一些丑恶现象。 的一些丑恶现象。
主要成就: 主要成就: 现实主义小说 这是18世纪英国文学的主要 这是 世纪英国文学的主要 贡献。 贡献。
第一节 概 述 一、影响文学的诸因素 二、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运动 的比较 三、启蒙文学的基本特征 四、启蒙文学发展概况
一、影响文学的诸因素 18世纪仍然是欧洲社会、欧洲 世纪仍然是欧洲社会、 世纪仍然是欧洲社会 文化的理性调整时代。 理性调整时代 文化的理性调整时代。 18世纪是欧洲先进知识分子大 世纪是欧洲先进知识分子大 张旗鼓的进行思想启蒙和张扬 理性的时代。 理性的时代。
后者充满着个性解放的激情, 后者充满着个性解放的激情, 充满着个性解放的激情 前者则以冷静而又富有哲理的 前者则以冷静而又富有哲理的 眼光透视现实生活, 眼光透视现实生活,更能把握 其本质。 其本质。 启蒙现实主义更鲜明地表现出 启蒙现实主义更鲜明地表现出 客观性、社会性和理性的特征。 客观性、社会性和理性的特征。
发展经历: 发展经历: 1.17世纪末——18世纪30 世纪末——18世纪30年 1.17世纪末——18世纪30年 形成时期。 代,形成时期。 诗歌方面的代表:蒲柏, 诗歌方面的代表:蒲柏,英 国第一个启蒙文学作家。 国第一个启蒙文学作家。 现实主义小说的代表: 现实主义小说的代表:笛福 斯威夫特。 和斯威夫特。

第一节 概述(启蒙运动)

第一节 概述(启蒙运动)

启蒙文学的基本特点4
• 4、在文体形式方面,启蒙作家逐渐扬弃了 古典主义关于体裁高低之分的清规戒律, 而平等地广泛地采用小说、诗歌、戏剧和 文艺性的政论等各种文体,打破了自古以 来诗体文学独尊的局面,开创了文学史上 的散文时代。为了便于宣传启蒙思想,启 蒙作家还创造了许多新的文学形式,如哲 理小说、正剧、书信体小说、对话体小说、 抒情小说、教育小说等。
英国的现实主义小说2
• 约拿旦· 斯威夫特(1667-1745)是一个比笛福更为激进的启 蒙主义作家。出生于爱尔兰都柏林的一个贫苦家庭。代表作 为讽刺小说《格列佛游记》。作品全面讽刺、揶揄了英国的 社会现实。作者往往把讽刺的对象夸张变形到残酷甚至荒诞 的程度,与现代的“黑色幽默”有某些相通之处。 • 18世纪30年代至世纪中期,英国现实主义小说进入鼎盛时期。 重要的作家有理查生、斯摩莱特和菲尔丁。前者是英国家庭 小说的开创者。作品以《帕米拉》与《克拉丽莎》最为有名。 作品常常把婚姻自主同中产阶级温和的道德说教结合起来。 他擅长以书信体的形式描写日常生活氛围中人物的心理和情 感的细腻变化,以及贯穿其中的感伤和哀惋情调,实为英国 感伤主义文学的先驱。在结构上突破了流浪汉小说以主人公 经历来串联多种事件的传统手法,而集中描写一个完整的事 件。斯摩莱特的作品有《兰登传》与《亨佛利· 克林克》等, 多为流浪汉小说。
欧洲其他国家的启蒙文学
• 意大利喜剧作家哥尔多尼对流行的“即兴喜剧” 进行改革,创造了“性格喜剧”、“风俗喜剧”。 代表作《女店主》。 • 俄国30年代后盛行的古典主义和80年代以后的感 伤主义文学都带有启蒙性质。罗蒙诺索夫是俄国 古典主义文学和俄罗斯民族文学的奠基人。卡拉 姆津是感伤主义文学的代表。杰尔查文的诗歌创 作与冯维辛的戏剧创作都表现出了很强的启蒙色 彩。拉季舍夫是一位贵族革命家,他的代表作 《从彼德堡到莫斯科的旅行》体现了俄国启蒙文 学所达到的思想和艺术高度。

第一节 素质教育概述

第一节  素质教育概述

第一节素质教育概述一、素质教育的提出(一)素质教育提出的时代背景与社会背景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将素质教育确定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长远方针。

(二)素质教育的政策沿革1、素质教育思想和政策的初步形成(20世纪80年代至1994年)1994年8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标志着素质教育开始成为我国教育政策的一个重要且明确的指导思想。

2、素质教育政策的实施(1994-1999年)1995年3月,第八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首次对“素质教育”的概念进行了界定:素质教育包括“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的培养”“科学文化素质教育”“身体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这四个方面。

3、素质教育政策的不断改进和完善(1999-2005年)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适应21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

4、素质教育写进《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2006年)二、理解素质教育(一)素质教育的概念与本质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

素质教育的本质在于它的思想性和时代性。

(二)素质教育的内涵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必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人才,这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

)(三)素质教育的特点1、全体性所谓“全体性”,广义地说,是指素质教育必须面向全体人民,任何一名社会成员,均必须通过正规或非正规的途径接受一定时限、一定程度的基础教育。

中国四大宗教第一节概述

中国四大宗教第一节概述
中国四大宗教——概述
▪ 中国各民族宗教信仰状况 ▪ 党和政府的宗教政策
中国各民族宗教信仰状况
▪ 我国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从国外传入的 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及我国本土产生 的道教,合称为我国的四大宗教
▪ 在我国,汉族信教群体主要信仰佛教、道 教和基督教
▪ 在我国,总的说来,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 பைடு நூலகம்现出明显的地域性
党和政府的宗教政策
▪ 宗教有其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在社 会主义社会中将长期存在,不能用行政力 量去消灭宗教,也不能用行政力量去发展 宗教
▪ 宗教信仰自由受国家宪法的保护,公民有 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
▪ 我国宗教方面的矛盾主要是人民内部矛盾, 但在一定条件和一定情况下,也可能出现 对抗性的矛盾
▪ 宗教活动必须在法律和政策范围内进行, 国家依法对宗教事务进行管理
▪ 坚持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原则,反对境 外宗教团体和个人干预我国宗教事务
▪ 有计划地培养年轻一代的爱国宗教职业人 员,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 共产党员不得信仰宗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概述一.推拿学与推拿手法1.推拿学:是研究推拿方法作用原理与应用规律的一门学科,属中医学的分支学科之一。

2.推拿手法:是指医生施行推拿治疗时所采用的一种特殊的操作技能,通常以手、腕、肘、前臂、足膝、头、胸等部位,按照一定的技术要求施加于患者身体,从而实现其防治疾病的目的。

3 .推拿手法学:是研究推拿手法的技术特点、作用原理与应用规律的一门学科,它是推拿学的分支学科,也是推拿学的基础学科之一。

三、推拿手法学的学习方法1.临摹。

2.功法结合。

3.人体操作训练。

第二节:推拿手法技术要求推拿手法的概念1.用手或肢体的其他部分,按照各种特定的技巧和规范化的动作,以力的形式在体表进行操作。

2.《医宗金鉴》:“法之使施,使患者不知其苦,方称为法也。

”3.“伤有轻重,而手法各有所宜,其痊可之迟速及遗留残疾与否,皆关乎手法之所施得宜。

”4.明朝张介宾《类经》:“今见按摩之流不知利害,专用刚强手法,极力困人,开人关节,走人元气,莫此为甚,病者亦以谓法所当然,即有不堪,勉强忍受,多见强者致弱,弱者不起,非惟不能去病,而适以增害,用若辈者,不可不为知慎”。

手法的基本要求一、作用于软组织手法的基本技术要求基本要求:要求持久、有力、均匀、柔和,从而达到深透●持久:指手法能够按照要求持续运用一定的时间。

●有力:手法要有一定的力量。

力量随病人的体质、病症、部位等情况而言●均匀:手法要有节奏性,速度不要时快时慢,力量不要时轻时重。

匀速匀量●柔和:手法要轻而不浮,重而不滞,不可暴力及蛮力,变换动作要自然。

●渗透:手法力量要深达体内,使机体得气。

●1.持久●要求手法能够按照规定的技术要求和操作规范,持续操作足够时间而不变形,保持动作的连贯性。

因为不少推拿手法在临床应用时,需要操作较长的时间才能取得预期的疗效,如果缺乏持久性,势必影响疗效●2.有力●指手法必须具备一定力量、功力和技巧力。

力量是基础,功力和技巧力需通过功法训练和手法练习才能获得。

●力度的大小要根据患者体质的强弱、年龄的差异、肌肉的厚薄、病位的不同而酌情增减。

●力量过轻浮于皮毛,不能深透,达不到阈上刺激而做了无用功;过重则“损筋折骨,开人关节,走人元气,徒增患者之苦”。

力求做到“轻而不浮,重而不滞”。

●3.均匀●一是指手法的操作必需具有节律性,不可时快时慢;●二是指手法的作用力在一般情况下保持相对稳定,不可忽轻忽重。

●4.柔和●指手法熟练而不生硬、感觉舒适而不粗暴,不使用蛮力。

●而总是由轻到重,使病人有个逐渐适应过程;结束前再由重到轻,淡出而病情减轻全身舒泰。

●另外,柔和还体现在操作过程中由一个动作变换至另一个动作要自然、连贯,而不断续。

●以上持久、有力、均匀、柔和,是对手法的基本要求,是形式,手法的最终目的是“深透”●深透指手法的最终效果不能局限于体表,而要达到组织深处的筋脉、骨肉,功力达于脏腑使手法的效应能传之于内。

●要做到深透,必需保持上述4方面技术要求的协调统一,首先手法操作应具有一定力量、功力和技巧力,不能失于柔和,一般都是采用加力的施力方式,同时富于节律性的变化,即符合均匀的要求,然后通过一定时间的积累,最终达到“深透”的作用效果。

基本要求之间的联系●持久、有力、均匀、柔和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

其中,持久(时间)是保证,有力是基础,均匀与柔和体现的是熟练与技巧。

按阴阳来分,持久,有力代表阳刚之性,而均匀、柔和代表阴柔之性,四者结合,阳中有阴,阴中有阳,较好地体现了刚柔相济,阴阳平衡的原则。

此四者做好了,自然能达到深透之目的,且深透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此中者的密切配合。

●深透是推拿临床所追求的目的,是恒量手法质量的根本标准,也是取得疗效的技术保证。

整复类手法的基本技术1.稳:平稳自然、因势得导。

手法的安全性(排除禁忌症和选择具体手法)2.准:用力要有针对性,事半功倍。

手法的有效性(明确诊断和定位准确)3.巧:巧力,以柔克刚以巧制胜4.快:发力用“寸劲”,讲究时机,疾发疾收手法的境界手法是推拿的核心和根本,是医者施治于对象的工具,是治疗疾病和保健的关键。

手法的好坏不仅关系到疗效,而且关系到推拿者的声誉和学术的发展。

因此苦练手法,追求手法的完美是每一个推拿工作者梦寐以求的事;而发展手法,又是学术与时代对我们的要求。

●要掌握好手法,尤其能熟练并随心所欲地在临床运用好手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学习过程中也有一个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初级到高级的渐进过程。

这个过程其实就是推拿手法发展的三个阶段,即三种不同的境界。

(一)形似:●所谓“形”是指手和手所表现出来的动作的外形。

其表现形式为手的具体位置、方向、形状、接触部位、作力点等等,以及其操作要领,即各种特定的规范化的动作。

●对形的学习和掌握重点在多看、多模仿、多体会。

学者可通过教师讲解、阅读文献、临床观摩或参考光盘等形式对其动作外形、姿式、以及频率、幅度等熟记于心,然后勤于练习,反复揣摸,就会有成。

形似是基础、是根本。

只有做到了形似,才能在临床立足,才会有发展空间。

(二)神似:●经气感应谓之神,内在功力谓之神。

所谓神似是指寓于外形之中的内在功力。

这种内在功力不仅包括手法本身应具有的力度、柔韧度、熟练程度等,更包涵了技巧、灵敏度、感应性,以及医者对该手法的理解和长期应用过程中所产生并达到的一种境界。

做到神似后,手法才会刚柔相济、才会有强大的深透性,也才更有安全保障。

●要做到神似,必须在形似的基础上勤学苦练,并反复征求被推拿者的意见,不断改进手法,此外经常接受推拿,认真体味不同推拿师的不同推拿手法的刺激质量,取他人之长、补已之短也是重要措施之一。

(三)形神合一:●做到神似以后,手法的技艺就已经熟练了,但只有好的技艺,并不等于就一定会有好的疗效。

而形神合一,才是推拿的最高境界,是推拿医师毕生所追求的目标。

所谓形神合一是指其外形和内力的有机结合,再加上施术时医者屏除杂念、专心致志,使神发于心、神御于气,气贯于手,手的感应性和灵敏性都达到了最佳状态,医者只要一接触患者体肤,自然就能循得病所,自然就找到了重点推拿部位,且其一招一式不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都符合临床,都恰到好处。

第三节推拿手法的补泻手法的补泻●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补法:补充人体物质的不足或增强人体组织之功能的治疗方法。

●泻法:具有直接或间接地祛除体内病邪的作用,或抑制组织器官功能之亢进的治疗方法。

补泻的影响因素推拿手法之所以能起到补泻作用,主要取决于2个要素:一是手法的性质和量;二是被刺激部位或穴位的特异性。

因此,凡是能影响两要素的各类因素都会对推拿补泻产生一定的影响。

故推拿的补泻与推拿手法的轻重、方向、频率、刺激的性质有关。

推拿补泻的传统认识传统推拿补泻理论体系通常认为推拿补泻与手法的轻重、方向、频率、刺激的性质有关,周于蕃曰:缓摩为补,急摩为泻;五版教材《推拿学》(俞大方主编)明确指出:作用时间较短的重刺激,可抑制脏器的生理功能,可谓之泻:作用时间较长的轻刺激,活跃兴奋脏器生理功能,可谓之补。

推拿补泻体系1手法快慢补泻法手法的快慢, 即频率。

一般认为:手法快为泻法,手法慢为补法。

正如清·骆玉龙《幼科推拿秘书》曰:“急摩为泻,缓摩为补。

”如推三关、揉外劳宫等快而有力的手法为泻,重在发散外邪,用于风寒表症;用慢而轻柔的手法为补,重在温阳益气,用于虚证。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快而有力的手法作用于穴位局部,能加快血液、淋巴液循环,起活血化瘀作用,使“瘀血”、“水肿”迅速消散;慢而柔和的手法,有兴奋生理、强壮身体的作用。

故前者为泻,后者为补。

2手法次数补泻法手法次数的补泻,指医者运用手法在穴位上操作次数的多少,它是衡量手法补泻的有效治疗量。

适当的次数能使疾病很快痊愈,若次数少则起不到治疗作用;次数过多则无益甚至有害。

一般而言:体弱、证虚者,手法次数宜少,为补法。

如徐谦光《推拿三字经》曰:“大三万,小三千,婴三百,加减良。

”《保赤推拿法》:“儿之大者,病之重得,用几千次,少则几百次”。

由此可知,手法次数的多寡,应据患儿年龄大小、病证虚实灵活掌握补泻:如年长儿寒中脾胃出现实寒呕吐时,应首选降逆止呕、温散风寒的天柱骨穴,可单推此穴上千次,即有止呕吐作用。

3手法轻重补泻法手法轻重,指医者在穴位上操作时用力的大小。

轻手法为补,重手法为泻。

具体运用时应据患者年龄大小、寒热虚实、标本缓急灵活掌握。

4 手法平补平泻法手法平补平泻,指医者以手法在患者穴位上来回推,或左右各推揉半数。

《实用小儿推拿》言:“左右顺逆转揉之为平补平泻。

”《推拿三字经》:“若泻肚,推大肠……来往忙。

”5手法顺逆补泻法手法顺逆补泻法,又称迎随补泻法。

指手法顺(随)其经脉走行方向操作为补法;逆(迎)其经脉走行方向操作为泻法。

《灵枢·始终》曰:“泻者迎之,补者随之……”。

元·滑寿《难经本义》:“迎随之法,补泻之道也。

迎者,迎而夺之;随者,随而济之。

”意指顺经操作为补法,逆经为泻法。

《幼科推拿秘书》有例说:“推肚脐须蘸汤往小腹下推,则泻;由小腹往上推,则补。

”盖足三阴从足走腹,往小腹下推则逆其经脉,故为泻法,反之为补法。

6、手法方向补泻手法方向补泻,在患儿特定穴中尤以手、腹部穴最为常用。

一般而言,在穴位上做向心性方向直推为补;离心性方向直推为泻。

如心经、肝经、肺经、脾经、小肠经等穴,向指根(向心性)方向直推为补,向指尖(离心性)直推为泻,惟肾经、胃经相反。

方向补泻文献《小儿按摩经》:“掐脾土,曲指左转为补,直推为泻”。

《小儿推拿广意》记载:“运儿太阳,往耳转为泻,眼转为补是也”。

《幼科推拿秘书》指出:“自龟尾擦上七节骨为补,……自上七节骨擦下龟尾为泄”,“右转补兮,左转泄”。

《小儿推拿疗法简编》:“向上推为清,向下为补”。

张汉臣·《小儿推拿学概要》:“推法中分补(由指尖向指根推)、泻(由指根向指尖推)……,因其方向不同,故作用亦异。

”在小儿腹部穴位(如揉脐、摩腹)操作时,分为向左揉、摩为补法,向右揉摩为泻法。

现代解剖学研究表明:从左摩腹逆结肠蠕动方向能健脾止泻,故为补法;从右摩腹顺结肠蠕动方向,能消食通大便,故为泻法。

总结推拿补泻作用是客观存在的,但必须正确地理解和运用。

补泻是相对的,离开推拿手法、经络穴位的特异性、患者的体质等因素而大谈推拿补泻是片面的。

推拿补泻绝不是某单一手法或穴位的作用,而是建立在阴阳、脏腑、经络气血等中医基础理论上的整体治疗。

只有全面掌握患者的情况,加之具体细致地辨证论治,善于因人、因地、因时、因病制宜,才能在推拿临床得心应手地运用推拿补泻,更好地为病人服务。

第四节:手法的分类与选择推拿手法分类1.根据手法的动作形态特点分类:(1)摆动类:一指禅一指禅推法、滚法、揉法等。

(2)摩擦类:摩、擦、推、搓、抹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