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旅游概述-《旅游学概论》说课讲解
《旅游学概论》说课稿

《旅游学概论》说课提纲系别:酒店管理系课程的整体设计一、课程的定位与目标(一)课程定位:1、基础性《旅游学概论》课程是旅游专业和酒店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学生了解旅游及酒店业的入门课程。
它以旅游活动的内容和构成要素为主线,研究旅游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其影响。
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应用性强,强调基础概念,对于旅游专业学生掌握本学科的结构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前位性一般情况下,旅游学概论总是作为其它专业课的前位课程,也就是大一新生在第一学期就会接触到的课程,这对于学生有效把握与后续课程的关联与衔接,将起到重要作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和职业素养,从而为系统、全面地学习如《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旅游市场营销》等其他专业课程奠定良好基础。
本课程是为培养旅游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的高职旅游专业人才服务的。
旅游专业和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将来毕业后的工作岗位有:旅行社方向——导游、计调、部门经理等;酒店方向——旅游接待、酒店客房、餐饮、康乐等基层服务人员和领班、主管等初中级管理人员;旅游行政单位和其他与旅游相关的工作岗位等。
学生通过对这门基础课程的学习对旅游及旅游业有初步的认识,为将来的职业规划起到积极作用。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有关旅游学及旅游业的基本知识,具备现代旅游管理的基本技能,具有能够运用旅游学知识认识、分析和解决旅游实践问题的能力,并注意渗透思想教育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强化职业道德观念。
尤其旅游职业道德培养更需要随时随地,贯穿于每一堂课。
教育学生从一个文明的旅游者做起,进而成为称职的旅游从业者。
课程目标具体分为以下三个方面:职业能力目标:1、能够运用旅游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旅游实践问题。
2、具有采集使用信息、分析归纳、总结交流经验的能力。
3、能用所学的专业术语表达自己对某些问题的分析及见解;4、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调查旅游资源,并能对旅游资源进行分析和评价;5、能够进行旅游市场调查,并对旅游市场的状况进行分析和总结。
最新《旅游学概论》说课稿

《旅游学概论》说课提纲系别:酒店管理系课程的整体设计一、课程的定位与目标(一)课程定位:1、基础性《旅游学概论》课程是旅游专业和酒店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学生了解旅游及酒店业的入门课程。
它以旅游活动的内容和构成要素为主线,研究旅游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其影响。
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应用性强,强调基础概念,对于旅游专业学生掌握本学科的结构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前位性一般情况下,旅游学概论总是作为其它专业课的前位课程,也就是大一新生在第一学期就会接触到的课程,这对于学生有效把握与后续课程的关联与衔接,将起到重要作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和职业素养,从而为系统、全面地学习如《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旅游市场营销》等其他专业课程奠定良好基础。
本课程是为培养旅游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的高职旅游专业人才服务的。
旅游专业和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将来毕业后的工作岗位有:旅行社方向——导游、计调、部门经理等;酒店方向——旅游接待、酒店客房、餐饮、康乐等基层服务人员和领班、主管等初中级管理人员;旅游行政单位和其他与旅游相关的工作岗位等。
学生通过对这门基础课程的学习对旅游及旅游业有初步的认识,为将来的职业规划起到积极作用。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有关旅游学及旅游业的基本知识,具备现代旅游管理的基本技能,具有能够运用旅游学知识认识、分析和解决旅游实践问题的能力,并注意渗透思想教育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强化职业道德观念。
尤其旅游职业道德培养更需要随时随地,贯穿于每一堂课。
教育学生从一个文明的旅游者做起,进而成为称职的旅游从业者。
课程目标具体分为以下三个方面:职业能力目标:1、能够运用旅游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旅游实践问题。
2、具有采集使用信息、分析归纳、总结交流经验的能力。
3、能用所学的专业术语表达自己对某些问题的分析及见解;4、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调查旅游资源,并能对旅游资源进行分析和评价;5、能够进行旅游市场调查,并对旅游市场的状况进行分析和总结。
《旅游学概论》说课稿-

《旅游学概论》说课稿本人将从课程定位、课程内容与设计、教学方法与手段、实训条件、教学资源、考核方法与教学效果六个方面对《旅游学概论》课程的设计与讲解进行解说。
一、课程定位(一)课程总体定位本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是第一门专业基础课,是本专业的导入性课程。
它以旅游活动的内容和构成要素为主线,为学生概括旅游者与旅游产业活动的内容及相互关系,旅游学科的整体框架、研究内容与方法。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的目标就是培育学生的“旅游情结”和“专业思维”,同时,有效把握与后续课程的关联与衔接。
二、课程内容与设计旅游学概论课内容主要包括三个组成部分:①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部分;②旅游活动的构成部分;③旅游的影响研究部分。
旅游学概论课的三个组成部分中,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部分是基础,旅游活动的构成部分是该课程的主要内容,旅游的影响研究是旅游活动的延伸。
我们基于教材的主体内容,针对每一章都增加了相关的课外阅读材料,及时反映了国内外旅游业发展的实践。
三个组成部分有机地联系构成了旅游学概论课完整的课程体系。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一)案例分析教学法保证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二)讨论教学法对部分知识内容以组织学生讨论的方式进行学习,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可以锻炼学生的想象力。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语言表达、逻辑思维能力。
(三)演示教学法在部分知识教学中,以多媒体和学生参与表演等方式对知识内容进行演示,从而增进知识学习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对于专业学习的兴趣。
(四)活动教学法以各种各样的活动,模拟行业实际情况,在模拟条件下以活动的方式为理论的学习补充实践的场所,培育学生对旅游魅力与价值的感悟能力,从而锻炼学生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而在竞赛活动的氛围中又可以树立学生的竞争意识。
四、实训条件1校内:校园内校外:太阳岛景区中、中央大街景区五、教学资源教材:李天元、王连义,旅游学概论,南开大学出版社。
教学参考书:谢彦君,基础旅游学,中国旅游出版社。
1-旅游概述-《旅游学概论》

第一章 旅游概述
第一节 旅游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旅游的本质与基本属性 第三节 旅游活动的构成及特征 第四节 旅游的基本类型
第三节 旅游活动的构成
一、旅游活动的构成
1. 三要素论: 旅游主体—旅游者(主体地位) 旅游客体—旅游资源(客体、对象的地位) 旅游媒体—旅游业(媒介、桥梁和纽带) 2. 六要素论: 吃、住、行、游、购、娱六类活动
这种责任约束松弛所表现的道德感弱化, 通常是暂 时的, 发生在旅游者熟悉的环境之外的地方, 一旦 旅游者回归到他熟悉的环境, 原来那些约束他的道 德规范, 重新又开始发挥作用。
旅游行为特征—文化干涉
旅游者以异乡人的身份前往旅游目的地, 他所表现出的不 同文化气息会与当地文化形成反差, 一般认为, 在旅游发 展的不同生命周期, 旅游者对这种文化反差会采取不同的 态度, 从顺应到漠视在到干涉。
① 反映了旅游内涵的综合性 ② 指出了旅游的两个最突出的外部特征—
—异地性和暂时性 ③ 强调了旅游目的的非经济性(非就业性)
2.WTO定义
旅游是人们为了商务、休闲和其它目的, 离开他 们惯常的环境, 到某些地方去并在那些地方停留的 活动, 其访问的主要目的不应是所从事的活动从访 问地获取报酬, 并且暂时停留的时间不超过一年。。
(不是旅游活动。因为旅游活动表现为以娱乐、 享受, 消遣、休闲为主要目的, 去外地上大学、 去异地工作都不属于旅游活动的范畴。)
旅游学概论说课稿

旅游学概论说课稿《旅游学概论》课程说明一、课程的性质、内容《旅游学概论》是旅游管理专业基础课,本课程将展示给学生一个充满矛盾的旅游世界。
它以揭示旅游活动主要矛盾和规律为主线,全面系统地分析和阐述了旅游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内容。
具体包括:旅游与旅游学、旅游的产生与发展、旅游者、旅游资源、旅游业、旅游产品、旅游市场、旅游环境、旅游效应、旅游政策、法规和组织、旅游业的发展趋势等内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学生了解旅游学的基本原理,掌握旅游管理学科的结构体系;能比较系统地了解中外旅游活动的产生和发展概况;能够掌握旅游活动的三要素(主体——旅游者;客体——旅游对象物;媒介——旅游业)、旅游业的构成、旅游业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效应、旅游业的宏观管理与协调、旅游业的未来等多方面的问题。
其具体要求是:1.掌握旅游的本质和特征,掌握旅游活动的产生和发展。
2.掌握旅游活动的基本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3.掌握旅游业的几大部门及其经济职能。
4.掌握旅游活动及旅游业所产生的各种效应。
二、课程的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系统掌握旅游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内容,学生将有能力对旅游及由于旅游活动而引发的各种现象和关系有更本质的认识,同时也有助于启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和专业灵感。
三、基本要求旅游学概论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入门性课程,将在吸收国内外旅游学研究最新成果和观点的基础上,宏观介绍旅游学的内容和学科体系,将学生带入旅游学科这一充满矛盾的广阔领域。
旅游的产生与发展学习目标:本章主要介绍早期的旅行活动、近代旅游的开端与发展、现代旅游的发展以及中国旅游的发展。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对旅游活动的历史发展过程进行考察,认识其发生、发展的内在规律。
第一节旅游活动的产生与发展一、旅游的三种形态(一)迁徙1、迁徙的目的。
2、人类社会的几次大规模的迁徙活动。
(二)旅行1、产生的时间:有争议2、旅行产生的前提条件三次社会大分工奴隶制国家的建立3、古代旅行西方古代旅行活动(主要发生在哪些国家)中国古代旅行活动(不同时期的旅行形式)4、古代旅行的特点(三)旅游(一)近代旅游1、时间2、近代旅游产生的背景3、近代旅游诞生的标志托马斯库克、禁酒大会4、近代旅游的特点(二)现代旅游1、现代旅游快速发展的原因2、特点二、三种形态的区别1、迁徙与旅行的区别2、旅行与旅游的区别第二节中国旅游业的发展一、中国近代旅游业的产生与发展1、时间、产生背景2、现状旅游活动局部存在,但未形成产业旅游业及相关产业有一定发展3、特点二、中国现代旅游1、时间2、发展阶段(1)开创阶段(1949——1977)特点:政治接待;只有入境游,无国内和出境游。
《旅游学概论》课程概述

《旅游学概论》课程概述一、课程简介《旅游学概论》是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基础入门课程之一,其主要任务是向学生全面介绍旅游、旅游学、旅游业、旅游管理的相关理论体系。
目的是使学生理解掌握有关的旅游概念、基本知识及旅游学理论,使其能够以专业的眼光理解、分析现实中存在的各种旅游现象,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旅游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加深对旅游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旅游素养,为其他旅游理论的学习和今后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有能力对旅游及由于旅游活动而引发的各种现象和关系有更本质的认识,同时也有助于启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和专业灵感。
二、课程概述《旅游学概论》是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课程对“旅游”这一综合现象进行了高度的概括。
主要介绍了旅游学的基本概念和构成。
主要内容包括旅游的概念及特点、旅游发展简史(古代、近代、现代);旅游业的三要素,旅游者、旅游资源和旅游业的概念及构成(旅行社、景区、交通等)、旅游产品、旅游市场(国际、国内)和旅游业的影响(经济、社会、环境)、旅游业的发展前景。
通过这些内容的介绍,可以帮助学生对旅游形成总体认识,为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该课程分析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的基本现象,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旅游审美的熏陶,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能力,全面提高综合素质,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打下基础。
三、课程内容设计本课程教学周为14周,共42学时,主要内容共分为六大部分来介绍,第一部分是课程的相关理论部分的概述,包括旅游学科的知识体系,追溯旅游的发展历程。
第二部分主要介绍旅游业的主观要素之一旅游者;第三部分主要介绍旅游业的载体旅游资源;第四部分主要介绍旅游业的各大要素包括旅游景区、饭店业、旅游交通运输业、旅行社、娱乐等;第五部分介绍旅游组织的设立及作用以及旅游市场的相关内容。
第六部分介绍旅游业的发展对经济、社会、环境及文化所带来的影响。
1.课程的相关理论部分的概述本部分首先主要介绍旅游的定义,旅游活动的基本特征、旅游活动的类型以及旅游学研究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旅游学概论》说课稿

《旅游学概论》说课稿第一篇:《旅游学概论》说课稿《旅游学概论》说课稿各位领导老师大家下午好,我叫肖妮,来自工商系,我今天说的是《旅游学概论》这门课程,主要从课程设置、课程资源、课程内容、教学手段与方法、考核评价、课程特色、课程不足及努力方向等7个方面来说这门课。
一、课程设置 1.课程概况旅游学概论是针对刚入大学校园的旅游管理专业新生而开设的,课时安排,48学时校内理论讲授,外加8学时周末认知实习课,旅游学概论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和入门课,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是教育部高校专业目录中旅游管理专业11门必修课程之一;是国内知名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硕士、博生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必考科目;这是2015年硕士入学考试专业目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掌握旅游的学科体系、旅游的基本概念与理论,为继续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夯实基础。
2.课程目标知识目标:掌握旅游及其相关概念;理解旅游活动的构成要素及其要素之间关系;熟悉旅游活动的本质、内容种类、表现形式及其发展规律;理解旅游活动对旅游地的各种影响。
能力目标:能够结合旅游者需求分析旅游市场状况,能够对旅游资源进行正确的评价,能用旅游学基础知识分析某地旅游业的发展状况。
素质目标:具备旅游从业人员所需的行业价值观念和认知;养成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产生旅游行业兴趣和愿景。
3.同步与后续课程《旅游学概论》是旅游管理专业最早开设的专业课之一,没有先修课程,同步课程有《会展概论》、《中国旅游地理》、《中外民俗》等,后续课程主要有《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旅游规划与开发》等。
二、课程资源 1.教学课程资源教材,国内外相关的经典优秀教材主要有以下几本:国外教材:由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旅游与休闲管理学院教授克里斯# 库伯博士chris cooper(克里斯.库珀)编写的《essentials of tourism》旅游精要是欧美国家运用最广泛最具权威性的一本教材,它从全球的视角来介绍旅游的发展实践,书中案例来自对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加拿大等地旅游实例的精挑细选,案例精准生动。
旅游学概论 讲稿 第一章第一节 旅游概述

第一章旅游的性质与特征教学目标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明确旅游的基本概念;掌握旅游活动的主体、客体、以及媒体;熟悉旅游活动的六个基本要素;了解各种旅游活动类型的划分标准;对旅游活动的基本属性和主要特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思考1.为什么选择旅游管理专业?2.你对旅游管理了解多少?3.你高中毕业之前出门旅游过吗?谈谈你以前距离最远一次的旅行经历。
4.在各类旅游相关职业领域里,你希望毕业后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学习旅游专业,毕业以后有哪些职业机会?旅游直接相关部门(如旅游城市、旅游区、旅行代理、接待酒店、旅游电子商务、目的地营销、旅游教育)旅游专业毕业生的职业机会(据Pearce,2005,有修改)我国提出2015年旅游就业规模增至1亿人左右2008年8月27日来源:新华网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旅游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商务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日前联合发布《关于大力发展旅游业促进就业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到2015年,我国要形成就业与产业协调发展的机制,旅游就业规模从目前的6000万人增加到1亿人左右。
《意见》提出发展旅游业促进就业的六项主要任务包括:加快发展旅游产业,扩大旅游就业规模;拓展旅游产业链条,优化旅游就业结构;培育规范旅游市场,挖掘旅游就业潜力;加强人力资源开发,提高旅游就业能力;完善相关配套措施,改善旅游就业环境;实施就业行动计划,开展旅游就业试点。
第一节旅游概述现今旅游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旅游业已经成为世界上发展势头最为强劲而且持久不衰的产业。
同时旅游业的发展缓解了就业压力,据调查,全世界每10名就业人员中就有一名服务于旅游业,那么旅游业作为这样一个新兴并能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发展的行业是如何产生的呢?判断下列活动哪些是旅游?1.学生异地读书2.民异地打工3.学者外地参加学术会议4.三峡大移民5.海外华侨、港澳台同胞回大陆定居6 外籍教师来教育学院任教7 留学生到外国留学8 到某国担任外交人员9 外国高层政府代表团来华访问10 日常上下班的往返交通过程一、旅游概念的形成人类早期旅行主要是出于经商、贸易以及政治的需要,旅行的目的和内容较为单一,旅行的规范和范围有限,社会影响也较小,因此,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旅行”一词只作为一个日常用语,没有明确的科学概念和界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谢彦君:人们前往异地寻求愉悦为主要目的的一种具有社会、 休闲和消费性的短暂经历。
① 旅游的根本目的在于寻求审美和愉悦 ② 旅游是一种个人的行为 ③ 旅游是一种经历、一种活动,具有社会性、休闲
性和消费性 ④ 旅游最突出的外部特征:异地性和暂时性
思考问题:
第一节 旅游的基本概念
什么是旅游?
旅游媚年春,年春媚游人, 徐光旦垂彩,和露晓凝津。
——沈约《悲哉行》
第一节 旅游的基本概念
一、旅游概念的形成
在中国古代,“旅”和“游”是两个各自独立的概念。
① 旅,即旅行。《周易正义》:“失其本居而寄他方,谓 之旅。”游,即游览。
① 游,古文中“息焉游焉”一语,还有“谓闲暇无事于之 游”。
旅游是否只是人的活动?
旅游
旅游活动 (旅游者的活动)
旅游者旅行、 游览的全过程
由旅游活动引起的 各种现象和关系
如旅游影响、旅游产业等
艾斯特定义把旅游看作是一种综合性的现 象,既包括旅游者的活动,又包括由旅游活 动引起的各种现象和关系。该定义具有以下 特点:
① 反映了旅游内涵的综合性 ② 指出了旅游的两个最突出的外部特征—
代特点
④ 经济属性
➢ 扩大国家外汇收入 ➢ 拓宽货币回笼渠道 ➢ 增加国民就业机会 ➢ 提高区域经济水平
⑤ 旅游的文化属性
➢ 旅游本身是一种文化现象 ➢ 旅游资源的文化特征也是吸引旅游
者的主要因素
中吉两国四地争当“李白故里”
中吉两国四地争当“李白故里”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 思故乡。这首《静夜思》沉浸着李白的思乡之痛,但 李白的故乡在何方呢?
往事越千年,今天,四川江油、湖北安陆、甘 肃天水、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马克市,纷纷自称是李 白的故乡,点燃了李白故里争夺战。特别是江油和安 陆两地,干脆放弃了学术争鸣,当地政府赤膊上阵, 文攻笔战,一个名人故里之争,上升到官方层面,这 在国内极其罕见。
➢ 旅游是一种消费行为而非生产行为 ➢ 旅游消费与日常消费不同
旅游消费和日常消费的区别
② 休闲属性
➢ 旅游活动是一种休闲体验 从主观上来讲,人们外出旅游旨在借助各种休闲活动 来调节原有的程式化生活。在旅游观览与体验过程 中,自然天放的随意性和畅神自娱的目的性始终占 据着主导地位,人们短暂地进入一种相对自由状态, 没有了生活与工作的压力,也无须劳作,真正达到 了“身”与“心”的双重休整。
山东安徽两省三地争夺西门庆故里
山东省阳谷县、临清县和安徽黄山三地争夺西门庆故里。 ① 阳谷县将建设“水浒传·金瓶梅文化旅游区建设项
目”,复原西门庆和潘金莲的幽会地点。 ② 临清县提出打造“西门庆旅游项目”,重修王婆茶馆、
武大郎炊饼铺等。 ③ 黄山则声称将投资2000万元开发“西门庆故里”。经
媒体曝光以后,三地否认争“西门庆故里” 改打“潘 金莲”牌
• 生日:1949年3月
• 主要成就:游营销 旅游管理
• 简介:李天元,男,1949年3月 出生,天津人。现为南开大学 旅游与服务学院教授、博士生 导师,旅游管理专家,市场营 销专家。
3.旅游的定义(李天元)
3.旅游的定义(李天元)
旅游是人们出于移民和就业任职以外的其它原因 离开自己的长住地前往异国他乡的旅行和逗留活动, 以及由此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第一章 旅游概述
第一节 旅游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旅游的本质与基本属性 第三节 旅游活动的构成及特征 第四节 旅游的基本类型
一段关于旅游的对话
什么是旅游? 往往人们会想起旅游不就是游山逛水吗? ➢ 对话一 甲:暑假期间你干什么了? ➢ 乙:我跟几个同学去杭州旅游了。 ➢ 对话二 甲:你是做什么工作的? ➢ 乙:我是搞旅游的。 ➢ 对话三 甲:你是学什么专业的? ➢ 乙:我是学旅游的。
旅游
旅行游览,是旅行和游览二者结合的活动。
第一节 旅游的基本概念
二、旅游概念的类型
1.汉泽克尔与克拉普夫(瑞士) 在1942年合著的《普通旅游学纲要》中提出,此 定义于20世纪70年代被“旅游科学专家国际联合会” 所采用。
旅游艾斯特”(AIEST)定义
“旅游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留而引起的 现象和关系的总和。这些人不会导致长期定居, 并且不牵涉任何赚钱的活动。”
旅游一词作为一般日常用语,其含义不包括以商务为 代表的事务性外出活动。但在旅游研究中,差旅事务性 活动应纳入旅游概念的范畴,因为:
① 差旅期间几乎都伴有参观或游览活动 ② 旅游接待国或地区都把因事来访者的消费纳入
旅游收入账户 ③ 包括联合国在内的众多国际组织都将事务性来
访者纳入旅游者的统计范畴
课堂讨论
—异地性和暂时性 ③ 强调了旅游目的的非经济性(非就业性)
2.WTO定义
旅游是人们为了商务、休闲和其它目的,离开他 们惯常的环境,到某些地方去并在那些地方停留的 活动,其访问的主要目的不应是所从事的活动从访 问地获取报酬,并且暂时停留的时间不超过一年。
3.旅游的定义(李天元)
• 职业:教师、学者
(1)去外地上大学是不是旅游活动?为什么?
(不是旅游活动。因为旅游活动表现为以娱乐、 享受,消遣、休闲为主要目的,去外地上大学、 去异地工作都不属于旅游活动的范畴。)
(2)去外地参加会议是否属于旅游活动?
(属于旅游活动。因为会议期间往往有较多的闲暇时 间,可以进行一些娱乐、消遣活动,所以应属于旅游 活动的范畴。)
第一章 旅游概述
第一节 旅游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旅游的本质与基本属性 第三节 旅游活动的构成及特征 第四节 旅游的基本类型
第二节 旅游的本质与基本属性
一、旅游的基本属性
① 旅游的消费属性 ② 旅游的休闲属性 ③ 旅游的文化属性 ④ 旅游的经济属性 ⑤ 旅游的社会属性
① 消费属性
② 休闲属性
➢ 旅游活动多发生在自由时间 在我国周末双休日和春节、“五一”、“十一” 三个黄金周是旅游的高峰期,前者适宜于近程 旅游休闲,后者则适合到较远的距离之外去体 验异域风情。带薪假期是大规模推动度假旅游 的有效措施。
③ 社会属性
➢ 旅游活动扩展了人的社会交往范围 ➢ 旅游活动中的审美活动具有社会性,有鲜明的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