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政治】爱在家人间教学设计 人教版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 7.2 爱在家人间 教案

《爱在家人间》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道德与法治》教材七年级上册,爱在家人间是第三单元《师长情谊》第七课《亲情之爱》的第二框的内容,该框内容先让学生体味亲情,感受家庭的温暖。
然后对亲子关系中不和谐的现象进行分析,让学生学会与父母建立正常的亲子沟通,学会处理和化解心理沟通中的“爱的冲突”,然后通过学生把学校教育的影响延伸到学生的家庭,让父母与子女都学习换位思考,掌握沟通、交流的方法,拥有化解冲突的小锦囊。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现在的中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他们处于家庭的中心地位,是爷爷奶奶的掌中宝,在自我中心意识的支配下,他们在与人交往时,习惯于只考虑自己,不懂得顾及他人的感受,不会为他人考虑。
更为严重的是,在学生的思想观念里,自己就是父母的一切,应该享有一切特权,在父母长期默默地保护下,孩子变得自私,冷漠。
为了与同学攀比,不顾一切地向父母索取,稍有不顺就威胁、叛离家庭。
长期无法与父母真正地沟通,造成有的学生心理偏差,逃避现实,导致与社会格格不入。
因此,加强学生与家庭之间的交流、沟通迫在眉睫。
三、教学目标:根据新的课程标准中“力求把学会交往作为主题,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是培养的重点”的宗旨,本框教学目标制定如下: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父母对自己的关爱之情,学会爱,学会理解,学会感恩,养成热爱父母、孝敬父母、关爱家人的意识。
2、能力目标:学会与父母沟通,掌握化解与父母之间冲突的方法,更好地改善亲子关系。
培养学生形成自我调适、自我控制的能力,学会理智地调控自己的情绪,避免或有效化解与父母的冲突。
3、知识目标:体会亲情的温暖,了解“爱的冲突”产生的原因及危害,掌握化解冲突的办法,建立和谐融洽的亲子关系。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沟通传递爱教学难点:能以恰当方式化解与父母的冲突五、板书设计:7.2 爱在家人间(一)体味亲情(二)与父母产生矛盾、冲突产生的原因及危害(三)如何化解“爱的冲突”?六、教学过程(一)导入:公益广告《有爱就有责任》视频唉,同学们,family这个单词怎么读呢?上节课讲到家是我们身心的寄居之所,是我们心灵的港湾。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爱在家人间(教案)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带领学生吟诵古诗《游子吟》
感悟亲情
激起兴趣
讲授新课
一、体味亲情
引导学生结合古诗分析领悟。
探究1.“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表达了慈母什么样的情感?你的家人通常怎样表达这种情感?
2.“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表达了孩儿什么样的情感?你是怎样表达这种情感的?
喃喃教言语,一一刷毛衣。
一旦羽翼成,引上庭树枝。
举翅不回顾,随风四散飞。
雌雄空中鸣,声尽呼不归。
却入空巢里,啁啾终夜悲。
燕燕尔勿悲,尔当反自思。
思尔为雏日,高飞背母时。
当时父母念,今日尔应知。
阅读领悟
拓展知识
升华情感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第三单元师长情谊第7课亲情之爱----爱在家人间
学科
道德与法治
学段:第一学段
年级
初一年级
教材
书名:义务教育教科书《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材分析
1.课标要求:
(1)体会父母为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孝敬父母和长辈。学会与父母平等沟通,调试“逆反”心理。
分析:亲子冲突是亲子之间互动的一种方式,体现了青少年个体的发展,也能够促进父母的改变与完善。但是,过度、频发的亲子冲突则具有巨大的隐患和消极作用(影响我们吸纳父母的建议,影响学业成绩等)。
思考问题
引导学生全面看问题
明理:亲子冲突是成长中难以回避的问题
从主观方面看,青春期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获得发展自主权。一方面,我们希望父母像对待成人一样尊重我们,不要过多干涉我们的生活。另一方面,我们又离不开父母的关注和呵护。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7.2《爱在家人间》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7.2《爱在家人间》教案一. 教材分析《爱在家人间》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的一节课,主要围绕家庭关系和亲情展开。
本节课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让学生了解和体会家庭成员之间的爱,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亲情意识,引导学生学会珍惜家庭关系,努力维护家庭和谐。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开始独立思考和探索自我,对家庭关系和亲情有一定的认识和感受。
但部分学生可能因为家庭环境、个人性格等原因,对家庭关系和亲情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通过课堂引导和讨论,进一步感受家庭的爱,培养家庭观念和亲情意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体会家庭成员之间的爱,培养家庭观念和亲情意识。
2.引导学生学会珍惜家庭关系,努力维护家庭和谐。
3.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理解和支持。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和体会家庭成员之间的爱,培养家庭观念和亲情意识。
2.难点:引导学生学会珍惜家庭关系,努力维护家庭和谐。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家庭成员之间的爱,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
2.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关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情感分享: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家庭故事,增进学生对家庭关系和亲情的理解。
4.角色扮演: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案例材料:准备相关家庭案例,用于分析和讨论。
2.小组讨论题目:提前准备小组讨论的主题和问题。
3.情感分享引导:准备情感分享的引导语,帮助学生打开心扉,分享家庭故事。
4.角色扮演剧本:准备角色扮演的剧本,包括家庭成员的角色和互动情节。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家庭视频,引起学生对家庭关系的思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爱在家人间》。
2.呈现(15分钟)呈现典型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关系,引导学生认识到家庭成员之间的爱。
人教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七课亲情之爱:爱在家人间》优质课导学案_0

《爱在家人间》教学设计一、课标依据本课教学依据课程标准“我与他人和集体”中“交往与沟通”相关部分,体会父母为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孝敬父母和长辈。
学会与父母平等沟通,调适“逆反”心理。
增强与家人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和能力。
二、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师长情谊》第七课《亲情之爱》的第三框题《爱在家人间》,本课包括“体味亲情”、“爱的碰撞”和“沟通传递爱”三部分内容。
第一目题“体味亲情”重在引导学生感悟家庭中的亲情之爱,体会家庭重亲情之爱的细致入微,激起学生对父母的感恩之情,使学生产生要孝亲敬长的情感。
第二目题“爱的碰撞”是通过探究亲情之爱的变化,体会爱的碰撞的表现形式,探索亲子冲突的原因及影响。
第三部分“沟通传递爱”通过积极沟通交流,搭建起与父母沟通的桥梁。
三、学情分析初中生正处于成长中的青春期,由于心智不成熟,容易忽略父母的关爱,感受不到家中的亲情,对父母的关爱反而觉得厌烦,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与父母发生冲突,对父母不知孝敬,不懂得如何孝敬。
因此,加强对学生孝亲敬长的教育引导,让学生感受家庭的温暖,培养学生关爱家庭,孝敬父母是十分必要的。
同时学生渴望得到如何与父母沟通交流的指导与帮助,本课教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的成长需要,帮助他们消除自己在亲子关系中的烦恼,培养感恩的情怀,进而有助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健康发展。
四、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正确认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和教育,主动与父母沟通,能从感情上热爱父母。
2.能力目标:能正确认识影响与父母沟通的原因,学会解决与父母之间的误会和矛盾,提高与父母沟通的能力。
3.知识目标:了解对家庭怀有爱的原因和亲情的不同表现,了解与父母发生碰撞时自己的心理特点和产生碰撞的原因。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体味亲情。
确立依据: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多在家人的宠爱下长大,往往忽视对家人的爱。
了解父母的苦心,感受家人给予自己的关爱,有助于唤醒学生的感恩之心,并将之中情感化为报答父母的实际行动。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7.2爱在家人间教案新人教版

《爱在家人间》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框所依据的课标的相应部分是“我与他人和集体”中的“交往与沟通”。
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学会与父母平等沟通,调适逆反心理。
【学情分析】初中学生逐渐进入青春期,由于特殊的生理变化、心理特点以及学业与生活的压力,既需要得到父母的呵护、关注和关爱,享受家庭的亲情,又容易与父母产生矛盾,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针对这一现象,需要在意识和行动上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教育和引导。
【教学目标】1、体味家庭中的亲情之爱,理解父母对我们的爱,以实际行动增进与父母的情感。
2、学会正确处理与父母之间冲突,掌握与父母沟通技巧。
3、知道每个家庭中,亲情之爱的表现形式并不一样,了解我们与父母发生冲突的原因所在,亲子冲突的危害,知道要以恰当的方式应对与父母的冲突。
【重点难点】重点:沟通传递爱。
难点:能以恰当方式化解与父母的冲突。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情景导入生成问题课前活动1.在家庭中,你爱所有的亲人吗?为什么?2.你是因为他们特别爱你,你才爱他们的吗?3.翻翻自己和家人的照片,选择你最喜欢的几张,说说你的感受。
学生回答案提示:师:每个家庭中都有着割舍不断的亲情,蕴含着浓浓的情,深深的爱。
今天我们学习——爱在家人间,让我们的家庭更和谐,更温馨。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一)自主预习1、家中有亲情2、我们与父母之间产生矛盾的原因3、怎样维护我们与父母之间的爱4、与父母沟通的技巧(二)合作探究探究一:探究与分享情景体验1:回忆一件你最不能接受的家人做过的事,谈谈原因。
当你知道真正的原因后,你的想法有变化吗?(引导学生体验家庭中存在着割舍不断的亲情——家中有亲情)1、家中有亲情:有的温馨和睦,有的磕磕绊绊,有的内敛深沉,有的自然随和。
不能因为亲情的平常或感受不到自己渴望的亲情,而否认亲情的存在。
感悟:父爱如山,往往深沉严格。
母爱如水,往往温柔细腻。
情景体验2:闹钟没有妈妈的味道使学生体验到,无论家庭结构怎样变化,也改变不了一脉相承的、永恒不变的亲情。
爱在家人间-精品教案

《爱在家人间》教学方案一、教材分析1.课程标准依据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七课第二框。
本课所依据的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是“我与他人和集体”中的“交往与沟通”。
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体会父母为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孝敬父母和长辈。
学会与父母平等沟通,调适‘逆反’心理。
增强与家人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和能力”。
2.内容解析本框共安排三目的内容:第一目“体味亲情”。
这一目主要表达了三层意思。
其一,对家庭中的亲情之爱进行分析。
其二,亲情之爱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但无论以何种方式表达,都不可以否认亲情的存在。
其三,家庭结构会因为不同的原因发生变化,但是家中亲情仍然在。
第二目“爱的碰撞”。
主要分析亲子碰撞产生的原因。
本目主要表达了两层意思。
其一,独立与依赖共存。
其二,亲子冲突难以回避。
第三目“沟通传递爱”。
重点在寻找解决亲子冲突的途径,有效改善家庭中的亲子关系,建设和谐家庭。
本目主要表达了两层意思。
其一,用沟通呵护爱。
其二,接纳和理解父母。
二、教学目标1.懂得什么是亲情,了解亲情的表现。
2.体会父母对自己的关爱之情,养成热爱父母的意识。
3.知道亲子之间发生冲突的原因,明白亲子冲突需要通过双方的互动沟通来解决。
4.掌握与父母沟通的技巧和处理亲子冲突的方法,提高运用正确的方式与父母沟通的能力,提高调适“逆反”心理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味亲情教学难点:明确亲子冲突的原因,学会以正确的方式化解与父母的冲突四、教学过程1.小雨的爸爸和妈妈离婚了,小雨跟着妈妈生活。
虽然爸爸经常给她买衣服、送些好吃的,但她仍然觉得爸爸不爱自己。
对此,你想对小雨说( D )①每个家庭的亲情表现不同②家庭结构因为一些特殊情况有时候会发生变化③亲情的表现形式变了,亲情也不会存在了④亲情需要用心去感悟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2.进入初中之后,我们和父母之间爱的碰撞越来越多。
这主要是因为( B )①我们不再需要父母更多的关注和呵护②我们与父母是两代人,根本无法沟通③我们和父母在心智、学识和经历等方面存在差异④进入青春期后,我们渴望独立,有了自己的思想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3.漫画中的孩子应该( B )①理性地与妈妈沟通②接受妈妈的全部建议③试着去接纳妈妈的做法④理解妈妈行为中蕴含的爱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六、课堂小结七、布置作业*爱有千千语*请同学们准备一个爱心贺卡(或者信件),写上最想和父母说的话,在父母生日那天送给他们。
《爱在家人间》(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案

《爱在家人间》优教教案一、本课教材内容分析1.课标和法治教育大纲要求(1)课程标准(2011)的具体要求《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第三部分“课程内容”中“我与他人和集体”,其中“交往与沟通”规定:体会父母为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孝敬父母和长辈。
学会与父母平等沟通,调适“逆反”心理。
增强与家人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和能力。
上述规定,是本课教学内容安排的课程标准依据。
(2)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要求法治教育大纲第四部分“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内容”中“分阶段的教学内容与要求”对初中阶段(7-9年级)作出规定:进一步深化宪法教育,加深对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认识;了解有关民事侵权行为的法律规范和基本基本原则,认识与学生生活实践相关的民事侵权行为;加深对社会生活中常见违法行为的认知,强化法律责任意识,巩固守法观念。
上述规定为本课“正确看待家庭中父母与子女的权利义务关系”“帮助学生认识到子女有孝亲敬长的义务”等教学目标的实现提供依据。
2.本课教科书内容分析(1)本课核心内容及其在全书中的逻辑定位本课核心内容是家庭交往中的家庭道德和相关权利与义务。
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体味爱、传递爱、孝敬父母和长辈,这是一切美德的生长点。
学习有关家庭交往的道德规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从这个意义上说,本课在整个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其次,由于学生的生活圈是拓展的,家庭只是学生最熟悉的生活领域,因此,本课又是学生与朋友老师交往、与社会上的人交往的基础。
再次,生命是父母给予的,本课是第四单元“生命的思考”的奠基石。
(2)本课内容内在逻辑结构分析本课由引言和三框内容构成。
引言由两段富有感染力的话构成,旨在激起学生共筑美德之家的兴趣和热情。
第一框“家的意味”,帮助学生理解“家”的含义以及中国人的“家”。
帮助学生明白尽孝在当下。
第二框“爱在家人间”,引导学生体味什么是亲情,正确对待亲情,指导亲人之间也会有“爱的碰撞”,沟通是呵护、传递爱的有效方式。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爱在家人间》

爱在家人间一、教材分析本课选自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七课《亲情之爱》第二框《爱在家人间》中的内容,包括体味亲情、爱的碰撞以及沟通传递爱,本课主要引领学生处理好与家人发生的矛盾以及如何解决矛盾。
二、学情分析初一学生刚从小学生转化为初中生的角色,由于青春期的逐渐到来,学生的特殊生理变化、心理特点以及学习与生活的压力,他们一方面想要得到父母的呵护与关爱,另一方面又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不需要父母过多的管教了,容易产生逆反心理,这就需要与父母多沟通,化解与父母之间的矛盾。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正确认识亲子矛盾的危害,了解影响与父母沟通的原因以及掌握一些与父母沟通的技巧。
(2)能力目标:学会解决与父母之间的误会与矛盾,增强与父母平等沟通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理解父母的苦衷,主动与父母沟通,并以实际行动孝顺父母与长辈。
四、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会如何与父母进行沟通(2)难点:如何理解父母的苦心五、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以一则课前小调查来导入,提问:同学们是否在家与父母吵过架?某青少年研究所曾对1600多名从小学五年级到高中三年级的学生做过一次问卷调查,在1514份有效回收问卷中,有45.8%的学生承认自己与父母或家长吵过架或打过架,15.8%的学生在过去一年中与父母发生了两次到5次摩擦,11.8%的学生与父母吵架达5次以上。
爱在家人间弥漫,但爱的碰撞也时有发生。
(二)讲授新课1、播放《小别离》视频,引发学生的共鸣。
视频中亲子冲突主要体现在:个人隐私、兴趣爱好、学习成绩、交友问题……提问:这样的碰撞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2、与父母有了碰撞,就必须要沟通,因此我们要掌握与父母沟通的技巧。
技巧:关注事实、把握时机、留意态度、选择方式、考虑环境3、爱的寄语:孩子,我要求你用功读书,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在家人间》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味家庭中的亲情之爱,理解父母对我们的爱,以实际行动增进与父母的情感。
加强珍惜、热爱家庭的生活观与家庭观。
能力目标:学会正确处理与父母之间的冲突,掌握与父母沟通的技巧。
知识目标:知道每个家庭中,亲情之爱的表现形式并不一样,了解我们与父母发生冲突的原因所在,亲子冲突的危害,知道要以恰当的方式应对与父母的冲突。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体味亲情
教学难点:沟通传递爱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观察图片,从这张照片中你看到了什么?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学生活动:观察图片,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在照片中我们看出这个家庭非常幸福,家人都流露出幸福的微笑。
家人之间的感情非常好。
【新课讲授】
第一目──体味亲情
活动一:听故事,体味亲情
这届里约奥运会,“奶奶级选手”丘索维金娜又登场了。
41岁高龄,七届奥运会。
在20岁就被称为“老将”的体操界,是个绝无仅有的神话。
1997年,丘索维金娜步入婚姻殿堂,幸福甜蜜的丘索维金娜一度退役。
1999年11月,爱子阿里什出生。
原以为丘索维金娜从此将过着幸福快乐的童话生活,2002年却成了她人生的分水岭。
丘索维金娜的大儿子阿里什被诊断患上白血病,这对于丘索维金娜无疑是晴天霹雳。
噩梦开始。
作为一个妈妈,她要竭尽全力去救儿子的命。
现实的问题是,去哪里弄一大笔钱拯救儿子的命?之前做运动员的那点积蓄,完全不足以支撑十几万美元的治疗费用。
丘索维金娜没有一丝犹豫,在25岁时选择复出。
要知道,25岁,多少体操运动员已经退役。
但对于丘索维金娜她能赚钱的手段,只有体操。
她老公则放弃了热爱的摔跤运动,在家照顾儿子。
正如她自己所说:“一枚世锦赛金牌等于3000欧元的奖金,这是我唯一的选择。
”她参加所有比赛唯一的理由,就是为了钱。
对于这一点,她从不回避。
不敢生病、不敢受伤、不敢休息、不敢懈怠,不停比赛。
“你未痊愈,我不敢老。
”
问题:从这个故事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活动:阅读故事,自由发言。
教师归纳:这种感情是他们给了我们生命,是他们为我们操劳,是他们为我们生活操劳,是他们为我们分担忧伤,这种感情就是家庭中的亲情之爱,就是父母为我们的无私奉献。
活动二:我家故事
翻翻你家的相册,选两张你最喜欢的照片,给大家展示一下,说说你喜欢这两张照片的
原因。
教师归纳: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份对家人难以割舍的感情,这种感情就是亲情。
家之所以为家,就是因为家中亲人,家有亲情。
第二目──爱的碰撞
活动三:观看视频《家有儿女第二部46集》
思考讨论:
1.刘星的烦恼是什么?他的妈妈有烦恼吗?
2.为什么他们之间会产生矛盾冲突?
3.刘星跑出家,嚷着跟妈妈绝交;妈妈不让画画,自己偏要画画这些行为,都是什么心理造成的?你赞成刘星的这种做法吗?为什么?
4.假如你是刘星的朋友,正好碰上刘星跑出家,你会怎么做?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小组讨论,代表发言。
教师归纳:我们与父母的年龄、人生经历、生活经验、社会地位不相同,在生活态度、价值观念、兴趣爱好等方面难免产生较大差异,这往往导致两代人产生分歧、产生代沟。
同时,我们与父母的冲突,往往源于父母对我们的高期待、严要求。
我们对父母的思想观念、管教方法、严格要求,常常产生反感,即产生逆反心理。
与父母发生冲突,如果以强硬的态度顶撞,以粗暴的举止反抗,或者对他们不理不睬、冷淡相对,甚至采用极端的办法来处理,都是错误的,会造成极大的危害。
在生活中,你是否也有这样的“成长烦恼”?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一些同龄人的心声,看看我们也遇到过和他们一样的问题。
学生阅读“你说我说”,并与同学交流。
教师归纳:有人做了这样一个心理学实验:要求实验者把未来7天所预料的烦恼事情写下来,投入“烦恼箱”,每个人核对“烦恼箱”的每项烦恼,结果发现其中九成的烦恼都没有发生。
他们把剩下的一成烦恼仍然留在“烦恼箱”里,过了三周,再拿出来核对,结果发现,那些烦恼已经不成为烦恼了。
结论:一般人的忧虑40%属于过去,50%属于未来,只有10%属于现在。
92%的忧虑没有发生,剩下的8%是你可以轻易应付的。
活动四:填写表格,理解差异(教材81页表格)
结合下面的情境,填写内容。
1.放学回到家,父母常说的一句话:
2.告诉父母自己受到表扬时,父母通常会说:
3.说起和好朋友发生矛盾时,父母通常的态度和语言:
4.感冒发烧时,父母一般会这么说:
5.考试“考砸”了,父母一般会这么说:
6.周末想和同学去看电影,父母的态度:
上面的表格说明了什么?
与父母之间的认识差异是由年龄差异导致的,这是直接原因。
而其实质是由亲子之间的社会经历、经验、社会地位、生活态度、价值观、兴趣爱好、行为方式等诸多的代际差异导致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代沟”。
当我们开始审视父母给予我们的爱,开始质疑父母,甚至挑战父母的而权威与经验,亲子之间的冲突就多了,如何解决,最好的办法就是找到与父母沟通的技巧。
活动五:爱要大声说出来
回到家里,请同学们大声对爸爸妈妈说出这样的话:
爸爸妈妈,我爱你们。
爸爸,我爱你。
妈妈,我爱你。
【课堂小结】
家中有亲人,家中有亲情,无论我们走到哪里,这都是我们最难割舍的一份感情。
我们要知道,父母不是圣人,他们的观念有时滞后。
在家庭教育方面,他们也难免有误区。
与父母平等交往、主动沟通,将有助于帮助父母更新观念,也有助于我们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
四、教学反思
本节教学设计突出以学生的学为主体,教师通过比较接近于学生的事例以及学生喜欢的
电视剧《家有儿女》片段为依托,将教材内容的讲解巧妙地融于其中,非常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最终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设计中略显不足的是对于亲情的讲解体操运动员丘索维金娜的事例有些偏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如果应用学生身边的事例,让学生感悟亲情效果可能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