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花岗烈士事略》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黄花岗烈士事略〉序》教案(高一必修).doc

《〈黄花岗烈士事略〉序》教案(高一必修).doc

《〈黄花岗烈士事略〉序》教案(高一必修)教学目标:1. 了解背景,了解本文记叙、抒情、议论三者交融的特点。

2. 体会语言中饱含的悲壮慷慨之情,讨论黄花岗的意义。

教学重点:了解本文特点,体会语言中饱含着的浓烈的悲壮之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庄子》云:萇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化为碧。

碧玉赋性坚贞,显示着刚烈的气质。

黄花在文学上专指菊花,它的傲霜节操,千古同赏,常被用来比拟节烈。

碧血和黄花连用,是对烈士最崇高的称颂。

广州有个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

它是辛亥革命的重要史迹。

黄花岗烈士的英概,就称得上这个词。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伟大的民主先行者——孙中山写的《黄花岗烈士事略》序。

.听课文录音,初步感知文章。

事略,传记文的一种,用来记叙人物(若干人物)事迹大略的一种文体。

《黄花岗烈士事略》序是为邹君海滨所辑录的《黄花岗烈士事略》所作的一篇序文。

余为斯序,既痛逝者,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

翻译:我做这篇序文,既用来哀悼逝者,也把它当作勉励读这本书的国人。

1.翻译:清朝末年,国民党革命人士,历尽艰难险阻,凭着坚定果敢、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与人民的敌人战斗,受到的挫折不止一次,而牺牲的惨重,以辛亥年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总督衙门的战斗为最多。

(在那次战斗中)我党的中坚分子完全毁灭了,那损失可说是大到了极点!然而这次战斗啊,革命者的碧血飞溅,浩然正气充满四面八方,草木为它饱含悲痛,风云因它改变颜色,全国久不觉醒的人心,这才大大兴奋起来。

(对清朝统治者)长期积聚的怨恨和愤怒,好像汹涌澎湃的洪水冲出山沟,不可阻止,不到半年,在武昌爆发的辛亥革命因而成功!那么这次战役的价值,简直可以使天地震惊,使鬼神悲泣,同武昌起义的战役一样永垂不朽。

但是自从民国开始建立,各种变乱就纷纷出现,(致使)黄花岗上的烈士坟莹仍然在荒烟蔓草中埋没着。

拖延到民国七年,才有坟墓碑揭的修造;民国十年,才有烈士事略的编纂。

然而对这七十二位烈士,却又有的有记载但说得不详细,有的仅有姓名而无事迹的记叙, 甚至(有的)连姓名也不可查考,就好像史书记载田横的事,即使像司马迁那样善于给游侠作传,也不可能为五百壮士(人人都)写出传记来,这就更加(令人)悲痛了。

《黄花岗烈士事略》教学设计

《黄花岗烈士事略》教学设计

《黄花岗烈士事略》教学设计《黄花岗烈士事略》教学设计1一、导入并检测前置性作业师:很高兴来到明德高中和同学们共同学习一篇课文。

来时从紫薇阁前经过,紫薇阁是吴健雄博士来明德高中讲学时修造的寓所,是明德高中薪火相传的至为宝贵的文化遗产。

有文化遗产,就会有一些传统的积淀。

不知同学们对文化传统或传统文化了解多少,请写出你的见解。

(学生在学案中写出自己的见解,教师随机和同学们小声交流,并提醒同学把见解写在学案上)二、检测交流生1:传统文化注重的是文化,文化传统注重的是传统。

生2:传统文化是指所有地方的文化,文化传统是指某一个地方长期所形成的传统。

师:他是从地域方位或者说空间来说出自己的见解的。

生3:传统文化是古老的文化,文化传统是长期积累下来到现在依旧有价值的传统。

师:你是从哪个角度来考虑的。

生3:时间。

师:刚才三位同学谈了自己初步的见解,有两位同学分别从时空角度来表明见解的。

请看屏幕,上面有一些我国的艺术样式。

我的问题是,国画属于传统文化还是文化传统?文人雅士们的“高风亮节”又属于哪一类,我们以举手的方式来选择。

师:请打开书,小声读出作者对这两个概念的见解,读的同时并用笔标出。

(此环节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入文本,能提高学习的目的性和针对性。

)师:同学们打得准确、读得认真、标得清晰。

现在回到刚才的两个判断,是否认可。

(同学们异口同声说认可。

通过这样一个活动能使学生对两个概念有初步的理解。

)三、研习文本师:既然初步了解这两个概念,我们就需要把握它们之间的异同,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

请看学案中“学中讨论”,清楚学习要求。

(师读3、4段,生4读5、6段,生读完师简要提醒:读书不要改动原文字句。

)师:四人一小组要明确一位小组长,主要是召集小组成员参与讨论,并代表本小组说出小组讨论后的意见。

(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教师参与部分小组的讨论,一是了解同学们的思考方向、讨论内容,以便交流有具有代表性,二是指导同学们怎么去讨论,适当点拨,引向深入。

黄花岗烈士事略教学案

黄花岗烈士事略教学案

《〈黄花岗烈士事略〉序》教学案(答案)班级姓名学号一、教学目标:1、了解时代背景,熟知作者;积累文中涉及的文言知识。

2、学习本文恰当地运用比喻、对偶、夸张、比较等修辞手法,增强文章的表现力;理解本文将记叙、抒情、议论三者紧密结合的写作特点。

3、学习黄花岗烈士为国捐躯而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

二、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了解时代背景,熟知作者;积累文中涉及的文言知识。

预习作业:1、给划线字注音险巇xī坚毅不挠 náo 踬踣zhì bó久蛰zhé肇zhào造纷乘 chéng一抔póu湮没 yān编纂zuǎn 炽热chì杌陧 wù niè勖勉xù2、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同(斑)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唱同(倡)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同(途)3、题目解说本文是孙中山先生于1921年12月应邹鲁的请求为《黄花岗烈士事略》一书写的序言。

书序一般是说明(写书的意图、经过)或(介绍、评价书的内容)。

这篇序却不是就书论书,而是就书(评史论世),借序以“勖国人”。

教学过程与步骤:一、导入,示标。

二、了解相关资料:①作者简介孙文(1866——1925),字德明,号日新,后改号逸仙,旅居日本时曾化名中山樵,“中山”因而得名。

中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家。

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是为我们伟大祖国的独立和自由而奋斗终生的战士”(周恩来)。

孙中山在毕生的革命活动中,致力于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再接再厉、百折不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②写作背景1921年5月5日,孙中山就任非常大总统职,8月10日,国会非常会议通过出师北伐的决议,并咨请孙中山宣布军阀徐世昌罪状,明令出师讨伐,以谋国家之统一。

12月4日,孙中山抵达桂林,风尘仆仆,行装甫卸,即成立北伐大本营;并指出这次北伐是件非常的革命事业,定要“扫除中国一切政治上社会上旧染之污,而再造一庄严华丽之新民国”。

《黄花岗烈士事略》序教案4

《黄花岗烈士事略》序教案4

《黄花岗烈士事略》序教案4导读:教学目标:1、准确理解虚词(以、之、其、为、乃、所、于)和实词活用(死、传、惊、泣、光大、痛)的用法;掌握特殊句式(怨愤所积、为……所)的准确用法;掌握实词的意义,能够准确翻译文言文。

2、抓住本序的情感线索,结合背景,了解作者痛悼、赞颂革命烈士,以及勖勉国人继承烈士遗志,完成革命大业的作序意图。

3、了解本序的构思思路,理解本文把叙事、抒情、议论融为一体的行文特色。

教学方法:串讲法、讨论法、朗读法教学设计:一课时完成一、导入:(介绍黄花岗起义背景和作者)1911年3月29日的清晨,一群风华正茂的年轻人,走上广州街头,高举义旗,开始了推翻满清暴政的武装起义。

他们中有工人、农民,有各省云集广州的同盟会精英,更有匆匆归国起义的留日学生,他们中有人刚刚做了父亲,有人正要结婚,但为了共同的理想,他们“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在形势极端不利的情况下,他们毅然起义,面对百倍于己的敌人,他们义无反顾,捐躯报国。

起义,失败了。

同盟会会员潘达微不顾清廷禁令,将烈士骸骨七十二具收葬于广州红花岗,后改为黄花岗。

孙中山亲植青松,黄兴亲笔题写挽联:七十二健儿,酣战春云湛碧血;四百兆国子,愁看秋雨湿黄花国父孙中山于1921年为《黄花岗烈士事略》写下一篇序言,就是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的这篇文章。

那么,在这篇文章中,孙中山先生是如何评价烈士,又是如何勉励后人的呢?我们今天学习本文的意义何在呢?二、投影学习要点:三、投影解题指导:四、听读正音:1、听读注音2、自读校音3、提读辨音五、自由朗读,圈点勾划,概括语段六、串讲课文、板书、归纳七、小结。

八、朗读指导、试读体会。

九、拓展阅读:孙先生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全国人民都记住他,我想他此生无憾了,但是还有一些英雄人物,他们离去之后化作尘土。

对于他们,我们应该抱着怎样的态度?比如田横五百壮士?黄花岗烈士们?你们觉得他们值得吗?——献身理想、奋斗不息。

诸君要学他们的道德观念,从什么地方学起呢?简单的说,就是要从学问上去学起。

《黄花岗烈士事略序》教案一等奖(苏教版高一必修四)

《黄花岗烈士事略序》教案一等奖(苏教版高一必修四)
听体验。
互动式教学: 通过提问、讨 论等方式,引 导学生积极参 与课堂,提高 学生的学习兴 趣和积极性。
案例分析:结 合课文内容, 选取相关案例 进行分析,帮 助学生更好地
理解课文。
小组合作:组 织学生进行小 组合作,共同 探讨问题,培 养学生的合作 精神和沟通能
力。
06
教学评价与反馈
课堂表现评价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讨论、归纳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归纳总结
回顾本次课 的教学内容
归纳学生的 学习成果
总结教学重 点与难点
提出进一步 的学习建议
作业布置
背诵《黄花岗烈 士事略序》全文
完成课后练习题
搜集相关资料, 了解黄花岗起义 的历史背景和意 义
写一篇关于黄花 岗起义的读后感
05
教学方法与手段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 观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 文素养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思 考能力
03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本文的写作目的和意义
掌握本文的写作特点和技巧
掌握本文的写作背景和历史 背景
理解本文所表达的思想和情 感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的思路和结构
体会作者的感情和语言特 点
认识黄花岗起义的历史意 义和革命精神
文章主旨:分析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主旨思想
文章结构:分析文章的结构和段落划分
重点词句:解读文章中的重点词句和修辞手法
情感态度: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和对黄花岗烈士的敬仰之情
深入分析
教学目标: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和目的,掌握文章的结构和思路
教学内容:分析文章中的重点语句和段落,探讨文章的主题和意义
教学步骤:引导学生阅读文章,分析文章中的重点语句和段落,探讨文章的主题和意义, 最后总结归纳

黄花岗烈士事略教学设计

黄花岗烈士事略教学设计

《〈黄花岗烈士事略〉序》教学设计鄄城一中汲德军2013.4.1一、导入同学们好,在生活之中,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前行,总有一种精神让我们感动。

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孙中山先生的《〈黄花岗烈士事略〉序》这篇文章,来感受烈士的精神,寻找心灵的感动。

二、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简单鉴赏文中精彩的句子。

2、理清文章思路,体会作者感情,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三、解题1、序,序文,一般写在著作正文之前。

有作者自己写的,多说明写书宗旨和经过;也有别人写的,多介绍或评论本书内容。

2、黄花岗烈士,指1911年在广州起义中牺牲的烈士。

1911年4月27日(农历辛亥三月二十九日),革命党人在广州起义,起义军在黄兴率领下,勇猛地向两广总督衙门发起冲锋,总督张鸣岐逃跑。

后因清军反攻,寡不敌众,最终失败。

在这次起义中,喻培伦、林觉民等八十多位革命志士牺牲。

事后人们收得烈士遗骸七十二具,将他们合葬于广州市西北的黄花岗。

3、事略,传记文学的一种,主要是对人物的生平事迹做简要概述。

四、背景材料1、本文是孙中山先生于1921年12月应邹鲁的请求为《黄花岗烈士事略》一书写的序言。

1921年5月5日,孙中山就任非常大总统,8月10日,国会非常会议通过出师北伐的决议,并请孙中山宣布军阀徐世昌罪状,明令出师讨伐,以谋求国家的统一。

12月4日,孙中山一到桂林就成立北伐大本营;并指出这次北伐是件非常的革命事业,定要“扫除中国一切政治上社会上旧染之污,而再造一庄严华丽之新民国”。

因此在邹鲁求序于孙先生时,正值作者肩负重任,兴师讨贼之际。

就其内容来看,本文与其说是一篇序文,不如说是一篇借先烈之伟大精神以鼓舞士气、激励民心的战斗檄文。

2、课文中的两个典故。

①碧血,出自“苌弘化碧”的故事。

苌弘,周敬王的大夫,后蒙冤被杀,死后人其血化为碧玉。

后多指为正义事流血牺牲。

②田横五百壮士,田横(前250-前202年)是秦末齐国旧王族,齐王田氏的后裔,继田儋之后为齐王。

苏教必修四《黄花岗烈士事略》word教案

《黄花岗烈士事略》序【教学目的】1.了解本文记叙、抒情、议论三者水乳交融的特点,体会语言中饱含着的浓烈的悲壮慷慨之情。

2.学习本文恰当地运用比喻、对偶、夸张、比较等手法,增强文章表现力的方法。

【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体会不同表达方式在论证中的作用,在理清论证脉络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加强论证的表现力,感染力和说服力。

2.能阅读论述类文本,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式,提高阅读效率;能够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能够归纳文章的中心观点和论述特点。

【教学课时】:1课时【主要内容】一、导入课文在内忧外患不断,民不聊生,国家陷入被列强瓜分的惨痛年代里,一位对中国和她的广大人民命运产生巨大影响的伟人孙中山先生诞生了。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中山先生的文章《<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二、孙中山生平孙中山先生幼名帝象,学名文,字德明,号日新,后改号逸仙,旅居日本时曾化名中山樵,“中山”因而得名。

1866年11月12日孙中山出生于翠亨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10岁入村塾读书,12岁到檀香山读书,17岁时回国。

1884年与本县卢慕贞女士结婚。

1886年至1892年先后在广州、香港学医。

毕业后,在澳门、广州行医,并致力于救国的政治活动。

1894年上书李鸿章遭到拒绝,遂再赴檀香山,创立兴中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

1905年在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系统地提出其三民主义思想,并与保皇派进行了激烈的论战。

1895年至1911年策划多次反清武装起义,屡遭挫折而斗志弥坚。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得到各省响应,导致清朝专制统治的覆灭,是为著名的“辛亥革命”。

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政体。

1912年4月卸大总统职,致力于经济建设的宣传。

袁世凯窃据大总统职位后阴谋复辟帝制,孙中山乃于1913年发动“二次革命”反袁。

黄花岗烈士事略序学案(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黄花岗烈士事略序学案(苏教版高一必修)教案教学设计班级姓名学号一、学习目标:1、了解时代背景,熟知作者;积累文中涉及的文言知识。

2、学习本文恰当地运用比喻、对偶、夸张、比较等修辞手法,增强文章的表现力;理解本文将记叙、抒情、议论三者紧密结合的写作特点。

3、学习黄花岗烈士为国捐躯而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

二、相关资料:1、作者简介:孙文(1866--1925),幼名帝象,名文,字德明,号日新,后改号逸仙,旅居日本时曾化名中山樵,“中山”因而得名。

中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家。

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是为我们伟大祖国的独立和自由而奋斗终生的战士”(周恩来在纪念孙中山逝世三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1955年3月12日)。

孙中山在毕生的革命活动中,致力于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再接再厉、百折不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背景资料:(1)辛亥广州起义1910年,鉴于从1895年以来,起义屡次失败,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人,对黄花岗起义作了比较充分的准备。

1910年11月13日,孙中山在马来西亚槟榔屿召开会议,计划再发动一次大规模的武装起义。

经过几个月的准备,决定4月13日(农历3月15日)首先在广州起义,然后向北进军。

但是快到起义的日期了,海外捐款还未寄到,机械也未运齐,不得不延期于4月17日(农历3月29日)举行。

因为起义领导方面多次变动命令,清军闻讯,先有准备,革命党人寡不敌众,终于失败。

起义失败后,被捕而就义者29人,其他战死者当时无法确记。

检查遗骸,共得72具。

革命党人潘达微为之营葬于广州白云山麓红花岗(后改名黄花岗)。

起义虽然没有成功,却奠定了武昌革命的胜利基础。

同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各地纷纷响应,不久,清帝被迫退位,中华民国成立。

邹鲁的《黄花岗烈士事略》记叙了这次起义死难烈士的生平和大略情况。

本文就是孙中山先生为该书写的序,着重表达由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所引起的感想。

《黄花岗烈士事略》序课堂教学实录

《黄花岗烈士事略》序课堂教学实录《黄花岗烈士事略》序一、导入第一次来到碧莲中学,觉得这里环境优美,山清水秀。

而在这里学习的你们朝气蓬勃,斗志昂扬,正为自己的理想而努力。

回溯百年前,也有这么一群学生为了自己的理想,他们毅然挺身而出,发动了轰轰烈烈的黄花岗起义。

黄花岗战役悲壮感人,意义重大。

但是从民国建立,变乱接二连三地出现,黄花岗上的坟墓,也被湮没在荒烟蔓草中。

直到1921年才开始编纂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事略,这本书名为《黄花岗烈士事略》。

伟大的孙文先生为书写了序,在文章的一开始就提到了这次战争。

二、文本研习1、全班同学齐读文章第一句话“满清末造……其损失可谓大矣”,思考一下,你从中读出了什么?生1:战役悲惨壮烈,规模之大。

生2:损失惨重。

师:怎么读出来的?生1:吾党菁华,付之一炬,其损失可谓大矣。

师:哪些词最能体现损失惨重?生2:“菁华”“为最”“大矣”等。

师:那我们在读这些时,语气要怎样?生齐答:加重拖长等。

师:比如“菁华”,语气就要加重。

“大矣”语气要加重,语速要拖长。

等等……那我们带着这样的语气齐读“与民贼相搏……其损失可谓大矣”。

生齐读“与民贼相搏……其损失可谓大矣”。

2、烈士死矣,本是悲痛之事。

但孙文评价时却用了“然是役也”,一个“然”字就有了不同于悲痛之外的情感。

齐读该部分,你从中读出了什么?(生齐读“然是役也……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生1:悲痛。

师:你们能否读出与第一句不同的感受?生2:悲壮。

从文中的“直可惊天地,泣鬼神”看出来。

师点拨字词:“惊”是使动用法,翻译为“使……惊”。

“泣”是使动用法,翻译为“使……泣”。

师点评该生的回答模式,给予肯定和赞扬:这位同学回答问题时,先说感觉,再结合文本说出理由,这样的回答方式值得我们学习。

生3:我感觉到悲。

从文中“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中可以感受出来。

师:女孩子有时相信感觉会犯错的。

(老师风趣地说)生4:牺牲的壮烈。

生5:“然是役也……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读起来像某种力量长期积压后,寻找到的一个突破口,突然喷发出来一样。

《黄花岗烈士事略序》优秀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四)

【教学目标】1、了解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特点,体会语言中饱含着的浓烈之情。

2、学习运用比喻、对偶、夸张等修辞手法来增强文章表现力。

【重点难点】:1、通过了解相关的史实,理解民主革命的伟大意义和革命先烈的爱国精神。

2、学习本文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作特点。

3、学习有关的语法与修辞特点。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如果要用一个词来象征死难烈士的革命精神,那就是“碧血黄花”。

《庄子》云: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化为碧。

碧玉赋性坚贞,显示着刚烈的气质。

黄花在文学上专指菊花,它的傲霜节操,千古同赏,常被用来比拟节烈。

碧血和黄花连用,是对烈士最崇高的称颂。

广州有个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

它是辛亥革命的重要史迹。

黄花岗烈士的英概,就称得上这个词。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伟大的民主先行者――孙中山写的《黄花岗烈士事略》序。

二、授课过程(老师指导)孙中山先生这篇序并不是就书论书,而是就书以评史论世,借序以“痛逝者”,“勖国人”。

(教师板书)3、⑴那么孙中山先生是怎样“痛逝者”的呢?请一位同学来说说自己所了解的黄花岗起义。

【明确】:(老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补充介绍)1911年4月27日(农历3月29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为推翻腐朽的清王朝在广州举行了武装起义。

因起事消息泄露,在队伍尚未集中的情况下,黄兴率领敢死队攻入两广总督衙门,两广总督逃走,经过一夜的激战,不少敢死队员相继牺牲。

因寡不胜众,最终起义失败,事后收敛烈士遗骸72具(实际数目不止72),合葬于黄花岗。

这次起义,同盟会几乎倾尽全党之力,是一次重大的损失。

虽然失败了,但在全国产生了非常巨大的影响,此役后不到半年即爆发了推翻清朝反动统治的武昌起义。

⑵【提问】:请用原文回答,孙中山先生是怎样讲述这次起义经过的?【明确】:“满清末造,革命党人,历艰难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花岗烈士事略》序教案一、教学目标:1、解写作背景和孙中山先生的生平,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打下基础。

2、习本文恰当地运用比喻、对偶、夸张、比较等手法,增强文章表现力的方法。

3、学生能够体会不同表达方式在论证中的作用,在理清论证脉络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加强论证的表现力,感染力和说服力。

4、能阅读论述类文本,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式,提高阅读效率;能够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能够归纳文章的中心观点和论述特点。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体会语言中饱含着的浓烈的悲壮慷慨之情。

2、了解作者痛悼、赞颂革命烈士,以及勖勉国人继承烈士遗志,完成革命大业的作序意图。

二、教学重点:1、通过反复诵读,了解本文记叙、抒情、议论三者水乳交融的特点,体会语言中饱含着的浓烈的悲壮慷慨之情。

2、学习本文恰当地运用比喻、对偶、夸张、比较等手法,增强文章表现力的方法。

三、教学课时: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中国人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思想——帝王思想。

这种思想又演化为“人人都想成为帝王。

贫下中农陈涉就认为自己可以称王,所以他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小公务员刘邦看见秦始皇的车马之盛,立即暴露了自己的潜意识:“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将门之后的高干子弟项羽看见秦始皇游会稽、渡浙江,更是直言不讳:“彼可取而代也”。

一部中国的历史,在这个人还没有出现之前,就是大家争做皇帝的历史。

这个人是谁?就是孙中山。

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人物之一。

是他第一次让中国人认识到:我们首先得要做一个“人”,而不是奴才。

尽管中国历史上也曾有过不多几个人对帝王思想表示过异议,如魏晋的阮籍,宋代的邓牧,明清的唐甄和黄宗曦,但真正能站在人权、民主宪政的立场上反对帝王、帝王制度、并进而反对帝王思想的人,自从盘古开天辟地以来,至今唯有孙中山先生一人而已!孙中山的辛亥革命绝不仅仅像历史书上说的那么简单。

辛亥革命之前,有许多小的起义。

当年,鉴于从1895年以来,起义屡次失败,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人,对黄花冈起义作了比较充分的准备。

1910年11月13日,孙中山在马来西亚槟榔屿召开会议,计划再发动一次大规模的武装起义。

经过几个月的准备,决定4月13日首先在广州起义,然后向北进军。

但是起义的日期快到,海外捐款还未寄到,机械也未运齐,不得不延期于4月27日举行。

因为起义领导方面多次变动命令,清军闻讯,先有准备,革命党人寡不敌众,终于失败。

起义虽然没有成功,却奠定了辛亥革命的胜利基础。

同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各地纷纷响应,不久,清帝被迫退位,中华民国成立。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二、解题序文一般写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

有作者自己写的,多说明写书宗旨和经过。

也有别人写的,多介绍或评论本书内容。

本文是孙中山先生于1921年12月应邹鲁的请求为《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一书写的序言。

三、学生根据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1、学生自读,翻译;2、学生质疑3、小结归纳(1)通假字:菁——精;唱——倡;已——矣(2)重点实词役、加、徒。

(3)重点虚词为:①余为斯序:写②并以为国人之……:作为③亦不能为五百人立传:替④以辛亥……为最:认为⑤草木为之含悲:因为⑥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是⑦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成为⑧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被于:①犹湮没于荒烟蔓草间:在②而徒感慨于其遗事:对③尤倍重于三十年前:比④以所辑黄花冈烈士事略丐序于予:向⑤而君幸于赵王:被(4)词类活用①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使动②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为动(5)特殊句式①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定语后置②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之者:定语后置;被动(6)找出表示“这”的意义的词:是、此、斯、兹(7)找出表示时代的三个词并解释①末造:一个朝代的末期、末世,含有衰乱的意思。

②肇造:一个朝代建立的初期(开始建立)。

③清季:清朝末年{季:①一年四季,一季三个月;②季节:两季,旺季③指一个时期的末了④指一季的第三个月:孟春,仲春,季春⑤在弟兄排行里代表第四或最小的:伯仲叔季⑥姓}四、质疑讨论:1、作者写这篇序的主要目的作者写这篇序的主要目的是勉励与召唤国人“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为祖国的独立和统一而奋斗。

文章最后一句说:“予为斯序,既痛逝者,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

这句话的着重点是“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

为了强调主要目的,作者既从正面论述——“倘国人皆……可传世而不朽”,又从反面论述——“否则不能……斯诚后死者之羞也”。

2、层次与内容痛逝者:与武昌之役并寿湮没于荒烟蔓草间,姓名不可考勖国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五、诵读课文第二课时一、导入课文:写这篇文章的目的:缅怀先烈,勉励后来者。

二、质疑讨论: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语的意思:踬踣者屡踬踣,跌倒。

比喻事情不顺利,失败。

吾党菁华菁华,精华,指最优秀的中坚分子。

然是役也是,代词,这。

则斯役之价值斯,代词,这。

直可惊天地直,简直。

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寿,年岁长久。

顾自民国肇造顾,但是。

肇,开始。

变乱纷乘乘,追逐,这里指一个接一个地出现。

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虽,即使。

滋可通已滋,更加。

以所辑《黄花冈烈士事略》丐序于予丐,索求。

贼氛方炽炽,旺盛。

杌陧之象杌陧,不安,困厄。

这指动荡不安的时势。

视清季有加视,比。

季,这里指一个朝代的末了。

倘国人皆以诸先烈之牺牲精神为国奋斗倘,倘使,倘若。

否则不能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继述,继承。

述,遵循,依照。

而徒感慨于其遗事徒,只,仅仅。

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勖,勉励。

2.指出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的词并注明用法及词义:直可惊天地,泣鬼神惊,泣,动词的使动用法。

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传(zhuàn),名词作动词,为……作传。

否则不能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光大,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3.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文言词造满清末造(时代)顾自民国肇造(建立)之吾党菁华,付之一炬(代词,它)草木为之含悲(代词,代指“烈士壮烈牺牲”)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的)则斯役之价值(的)始有墓碣之建修(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以以坚毅不挠之精神(凭着)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凭着)以所辑《黄花冈烈士事略》丐序于予(拿)时予方以讨贼督师桂林(因为)倘国人皆以诸先烈之牺牲精神为国奋斗(用)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把)为草木为之含悲(因为,介词)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之者(表示被动)予为斯序(作,动词)4.指出下面特殊句式的类型并翻译句子:(1)邹君海滨以所辑《黄花岗烈士事略》丐序于予(类型:状语后置句)邹海滨君拿他所编辑的《黄花岗烈士事略》向我索求序言。

(2)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之者,其不获实行也如故。

(类型: 被动句)而我在三十年前就倡导的三民主义、五权宪法,曾经让先烈们不惜牺牲生命来争取,如以前一样,它们并没有获得施行。

(3)予为斯序,既痛逝者,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

(类型:定语后置句)我写下这篇序,来痛悼逝世的人们,并希望能够勉励读到这本书的国人。

5.指出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

(对偶、拟人、夸张)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 比喻、夸张)直可惊天地,泣鬼神。

( 对偶、夸张)6.“其不获实行也如故”如何断句?试用/标示出来。

(其不获实行也/如故)三.反馈矫正:1、诵读课文第1段,思考:(1)从哪些词句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对革命者的礼赞以及巨大的悲痛交织的情感?“革命党人历艰难险巇,以坚毅不挠之精神,与民贼相搏”“吾党菁华,付之一炬”(2)肯定了这次起义的价值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表达方式由叙事转入了抒情。

(3)作者的情感在文中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作者的情感由沉痛走向了高昂。

2、诵读课文第2段,思考:(1)本段作者笔锋转换,以“顾”字为始,又由上文的高昂转入了悲痛。

作者悲痛的原因是什么?悲痛的原因是,时局动荡,烈士的英雄事迹没有得到应有的流传。

(2)“七年”“十年”两个时间列举得如此精确,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七年”“十年”两个时间概念,表明给烈士修墓、编纂事略的时间跨度之长。

(3)用“以史迁之善传游侠,亦不能为五百人立传”作类比起到了什么样的表达效果?表达了对有些烈士的史料不足的情况的痛惜。

3、找出课文中表明作者写作本文目的的一句话。

予为斯序,既痛逝者,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

4、本文融记叙、抒情、议论为一体,主次分明,第1段以抒情为主,兼有记叙和议论,第2段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和抒情,第3段以议论为主,兼有抒情和记叙。

多用排偶句,整散结合,适于诵读。

全文中心突出,情理并茂,文采斐然。

四.巩固迁移:阅读下面黄兴为纪念黄花岗起义烈士写的《蝶恋花》,回答问题。

转眼黄花看发处,为嘱西风,暂把香笼住。

待酿满枝清艳露,和风吹上无情墓。

回首羊城三月暮,血肉纷飞,气直吞狂虏。

事败垂成原鼠子,英雄地下长无语。

(1)摘出表现黄花岗起义的词句:回首羊城三月暮,血肉纷飞,气直吞狂虏(2)黄兴认为黄花岗起义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因为“鼠子”的畏缩不前。

(3)词中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回忆起义时的豪情;思念英雄;谴责胆小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