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酸检测在日本血吸虫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合集下载

McAb-RIHA检测日本血吸虫循环抗原

McAb-RIHA检测日本血吸虫循环抗原

McAb-RIHA检测日本血吸虫循环抗原李剑瑛;颜箫;曾小军;黄美娇【期刊名称】《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年(卷),期】2007(19)2【摘要】目的观察单克隆抗体反向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McAb-RIHA)检测血吸虫循环抗原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方法采用McAb-RIHA双盲法测定正常人与各种类型血吸虫病人血清,同时进行交叉反应与重复性试验。

结果McAb-RIHA检测正常人血清,假阳性率为2.17%;对急性、慢性及晚期血吸虫病人阳性率分别为99.39%、84.00%、28.57%,与粪检阳性病人阳性符合率为84.00%。

急性血吸虫病人体内循环抗原含量高于慢性血吸虫病人及晚期血吸虫病人,反应滴度的平均几何均数为慢性血吸虫病人的13.3倍,晚期血吸虫病人的36.4倍;而不同感染度的慢性血吸虫病人体内循环抗原的滴度与粪虫卵数无明显关系。

【总页数】2页(P147-148)【关键词】单克隆抗体;日本血吸虫病;反向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作者】李剑瑛;颜箫;曾小军;黄美娇【作者单位】江西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83.24【相关文献】1.基于纳米抗体和石墨烯/金复合材料的免疫传感器检测日本血吸虫循环抗原的研究 [J], 付益修;孔庆明;郑斌;楼涤;丁建祖;赵沛王;王淼;陆绍红2.金纳米棒免疫传感器检测不同感染周期日本血吸虫循环抗原的研究 [J], 何鑫;汪世平;周云飞;黄成铭;闾丘思嘉;宁水兵3.McAb-RIHA和McAb-Dot-ELISA检测尿中循环抗原诊断日本血吸虫病的研究[J], 刘晓明;王之怀;尹晓梅;汪昊;王勇;季虹;吴维铎;马维聚4.McAb-RIHA法检测日本血吸虫病患者血清循环抗原的效果 [J], 王勇;王之怀;尹晓梅;刘晓明;汪昊;季虹;胡万富;徐伏牛5.多价McAb-RIHA检测血吸虫循环抗原的应用研究 [J], 黄民贵;朱瑞淑;李莉;周蕊;毛勇;黄启华;缪德强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血吸虫病疫情监测报告

血吸虫病疫情监测报告

血吸虫病疫情监测报告一、引言血吸虫病是一种由寄生虫引起的疾病,主要通过感染带有血吸虫蚴的淡水蜗牛传播给人类。

该疾病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给当地居民的健康和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本报告旨在对血吸虫病疫情进行监测和分析,为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二、疫情监测方法为了全面了解血吸虫病的疫情情况,我们采用了以下监测方法:1. 疫情调查:通过对疫情高发地区的居民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感染情况、症状表现和就医情况等信息。

2. 病例报告:采集和分析医疗机构上报的血吸虫病病例数据,包括发病人数、年龄分布和地理分布等。

3. 环境监测:对可能存在血吸虫蚴的淡水蜗牛栖息地进行采样和检测,评估疫情传播风险。

4. 动物感染监测:对疫情高发地区的动物进行血吸虫感染情况的监测,探索动物在疫情传播中的作用。

三、疫情监测结果根据我们的监测数据和分析,以下是血吸虫病疫情的主要结果:1. 疫情分布:血吸虫病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其中以非洲、东南亚和南美洲为主要疫情区域。

2. 病例报告:根据医疗机构上报的数据,我们发现血吸虫病的病例数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

其中,年龄在5-14岁的儿童是感染的高危人群。

3. 环境监测:我们在疫情高发地区的淡水蜗牛栖息地采集了样本进行检测,发现有一定比例的淡水蜗牛携带血吸虫蚴。

4. 动物感染监测:在疫情高发地区的动物中,我们发现某些动物可能是血吸虫的潜在宿主,但它们在疫情传播中的具体作用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四、疫情分析与建议基于以上监测结果,我们对血吸虫病疫情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以下建议:1. 提高公众意识:加强血吸虫病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该疾病的认知和防护意识,特殊是在疫情高发地区的儿童和农民群体。

2. 加强环境管理:加大对淡水蜗牛栖息地的清除和管理力度,减少感染源的存在,降低疫情传播风险。

3. 完善医疗服务: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诊疗水平和血吸虫病的诊断能力,确保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

4. 加强国际合作:加强与疫情高发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共同开展血吸虫病的防控工作,分享经验和技术。

血吸虫病疫情监测报告

血吸虫病疫情监测报告

血吸虫病疫情监测报告
标题:血吸虫病疫情监测报告
引言概述:
血吸虫病是一种由血吸虫寄生虫引起的寄生虫病,主要通过水体传播。

该病在一些发展中国家仍然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本文将对血吸虫病疫情进行监测报告,分析当前疫情情况并提出相应对策。

一、疫情概况
1.1 目前全球范围内血吸虫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情况
1.2 血吸虫病在哪些国家或地区流行较为严重
1.3 近年来血吸虫病疫情的发展趋势
二、疫情监测方法
2.1 流行病学调查和监测手段
2.2 实验室检测方法及技术
2.3 传染病监测网络建设情况
三、疫情影响
3.1 血吸虫病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3.2 血吸虫病对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3.3 血吸虫病对旅游业的影响
四、疫情防控措施
4.1 政府部门的防控政策和措施
4.2 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的参与情况
4.3 个人预防和保护措施的重要性
五、疫情未来展望
5.1 未来血吸虫病疫情的发展趋势
5.2 预防控制工作的重点和挑战
5.3 加强国际合作与资源整合的必要性
结论:
通过对血吸虫病疫情的监测和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疫情的发展趋势和影响,为制定科学有效的防控措施提供依据。

希望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人共同努力,共同应对血吸虫病疫情,保障人民健康和社会稳定。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诊断日本血吸虫病的研究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诊断日本血吸虫病的研究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诊断日本血吸虫病的研究曹学华;李绪琼;黄天威;鲍行豪;李岩金【期刊名称】《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年(卷),期】1982(0)S1【摘要】本文系采用血吸虫可溶性虫卵抗原,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日本血吸虫粪便孵化阳性血清144份;痰检肺吸虫卵阳性血清27份;正常人血清127份。

当被检血清稀释为1:200时,选择阳性诊断标准为OD492nm≥0.4时,则144份阳性血清检出率为98.5%;27份肺吸虫阳性血清和127份正常人血清的交叉反应和假阳性分别为7.4%和2.4%。

如果将诊断标准定为≥0.6时,则血吸虫病人检出率为95.8%;【总页数】1页(P28-28)【关键词】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血吸虫病;肺吸虫;正常人;裂体吸虫病;地方病;阳性血清;诊断血清;检出率;ELISA【作者】曹学华;李绪琼;黄天威;鲍行豪;李岩金【作者单位】浙江医科大学寄生虫学教研室;浙江省防疫站【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相关文献】1.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诊断牛日本血吸虫病的研究 [J], 沈杰;孙纪岚;方渭民;徐泉性;张美芬;周庆堂;冯德南2.血吸虫病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操作规范化的研究 [J], 张素娥;汤益;屠乐鸣3.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S-ELISA)检测血吸虫病人循环抗原的研究 [J], 刘韵娟;朱荫昌;许永良;何伟;华万全;管晓红;仇镇宁4.七种抗原用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诊断血吸虫病的效果比较 [J], 郑志国;占丽君;朱冠;屠乐鸣5.快速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诊断牛日本血吸虫病的研究 [J], 沈杰;郑韧坚;邱巧平;王爱华;林矫矫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日本血吸虫病患者血清CIC解离后特异性检测抗原的进一步研究

日本血吸虫病患者血清CIC解离后特异性检测抗原的进一步研究

日本血吸虫病患者血清CIC解离后特异性检测抗原的进一步
研究
夏超明;龚唯
【期刊名称】《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年(卷),期】1997(013)003
【摘要】将受血清免疫复合物(CIC)解离后,以抗-SEAPcAb作ELISA特异性检测非游离性循环抗原(NF-CAg)。

通过30例不同病期患者血清、已治疗血吸虫病人血清、其它寄生虫病患者血清和健康人血清的对比检测结果表明,生、慢性和晚期血吸虫病的阳性率分别为76.7%、80.0%和60.0%,且三者的NF-CAg水平(OD均值)均显著高于健康者(P均〈0.01),其它寄生虫病患者和健康人的交叉瓜率和是性率
【总页数】3页(P38-40)
【作者】夏超明;龚唯
【作者单位】苏州院寄生虫学教研室;苏州院寄生虫学教研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32.210.4
【相关文献】
1.血吸虫病患者血清CIC解离后特异性抗原/抗体检测的研究 [J], 骆伟;夏超明
2.卫氏并殖吸虫囊蚴-童虫特异性血清学抗原及其单克隆抗体的研究——应用Dot-ELISA检测不同病期卫氏肺吸虫病患者血清抗体和循环抗原 [J], 蒋作君;沈一平;赵
慰先
3.日本血吸虫种、期血清学抗原及其新型检测系统的研究──人“O”型血红细胞与抗日本血吸虫特异性抗体结合物的制备及其应用方法的建立 [J], 蒋作君;郑南才;汪学龙
4.4种抗原检测日本血吸虫病人血清中特异性IgG和IgG_4考核疗效的比较研究[J], 张顺科;易新元;舒新华;曾宪芳;曾庆仁;李忠杰
5.应用单克隆抗体—抗原斑点试验检测血清抗原诊断黑热病的进一步研究 [J], 胡孝素;林芳清;刘庆;阚兵;刘佩娜;王子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实验二十 日本血吸虫病实验室诊断技术

实验二十 日本血吸虫病实验室诊断技术

实验二十日本血吸虫病实验室诊断技术日本血吸虫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全球重点防治疾病之一。

它严重威胁着疫区人和动物的健康和生命安全,给畜牧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在我国,本病严重流行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13个省、市、自治区。

家畜如牛、羊、猪感染日本血吸虫后,不仅祸害自身,更重要的是作为人体血吸虫病的主要保虫宿主,为传播本病起了重要作用。

大量调查研究表明,家畜是血吸虫病流行最主要的传染源和污染源。

控制传染源是综合防治疫病、扑灭疫情的重要环节,而控制传染源的前提是确诊传染源。

因此,应用灵敏、快速、经济的诊断方法确诊传染源,己成为日本血吸虫病流行病学调查、疫情监测、以及控制其流行和扑灭疫情必需解决的问题,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减少在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的浪费。

当前对于日本血吸虫病的诊断方法已有大量的报道,根据本科教学的需要,下面介绍几种本科阶段应该掌握或者需要了解的实验室常用的日本血吸虫病诊断方法。

一、实验目的及要求1.熟悉日本血吸虫卵和毛蚴的形态特征。

2.掌握血吸虫病虫卵检查方法。

3.掌握血吸虫病毛蚴孵化方法。

4.了解血吸虫病的几种常见的血清学(免疫学)诊断方法。

二、实验器材(一)病原学诊断1.直接涂片法。

(1)检验材料:新鲜动物粪便;(2)试剂:50%甘油水溶液或普通水;(3)器材:载玻片、滴管、盖玻片、显微镜。

2.沉淀法。

(1)检验材料:新鲜动物粪便;(2)试剂:普通水;(3)器材:专用乳白色塑料粪杯、竹筷、铜筛、滴管、金属环、载玻片、显微镜(普通离心机)。

3.浮集法。

(1)检验材料:新鲜动物粪便;(2)试剂:普通水、饱和食盐水、33%的硫酸锌溶液;(3)器材:专用乳白色塑料粪杯、竹筷、铜筛(60目/英寸)、滴管、金属环、载玻片、显微镜。

4.毛蚴孵化法。

(1)检验材料:新鲜动物粪便;(2)试剂:pH约6.8-7.2,温度约20-30℃的灭菌自来水(脱氯处理);(3)器械:专用乳白色塑料粪杯、竹筷、铜筛(40目/英寸)、尼龙筛网兜(260目/英寸)、塑料袋、长颈烧瓶(或三角瓶)(500ml)、脱脂棉、天平、温箱。

Dot-ELISA快速诊断日本血吸虫病的实验研究

Dot-ELISA快速诊断日本血吸虫病的实验研究

Dot-ELISA快速诊断日本血吸虫病的实验研究沈定文;陈喜圭;罗金萍;覃金红;彭胜国【期刊名称】《湖北科技学院学报(医学版)》【年(卷),期】2001(015)001【摘要】目的建立快速简便实用的血吸虫病诊断方法。

方法利用Dot-ELISA检测急性日本血吸虫病患者血清特异性IgG抗体。

结果Dot-ELISA和常规ELISA检测117例急性血吸虫病患者血清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94.0%和97.4%,高于粪便检测的阳性率(92.3%),两法检测结果的符合率达96.6%。

108例粪检阳性患者,Dot-ELISA和常规ELISA的阳性率分别为94.4%和97.2%,两法检测结果的符合率为97.2%。

25例肝吸虫病和50例正常人可出现不同程度的交叉反应。

结论两法在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方面相似,检测结果无显著性差异,而Dot-ELISA 操作简便,诊断快速,具有一定的实用诊断价值。

%Objective To establish a simple method for rapid diagnosis ofschistosomiasis japonica.MethodsDot-ELISA was used to detect the specific IgG antibody in sera of patient with acute schistosomiasis japonica.Results In 117 cases of acute schistosomiasis japonica,the positive rate by using Dot-ELISA and routine ELISA were 94.0% and 97.4% and higher than that of stool examination (92.3%).The coincidence rates between Dot-ELISA and routine ELISA was 96.6%.Of 108 cases with positive stool examination,the positive rate of two methods were 94.4% and 97.2% respectively and the coincidence was97.2%.Some nonspecific reactions were emerged in 25 cases of clonorchiasis and 50 normal person.Conclusion The sensitivity andspecificity of above two methods were similar in the diagnosis of Schistosomiasis japonica.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results by using Dot-ELISA and routine ELISA.Dot-ELISA was simple,fast and more suitable for use in the endemic areas.【总页数】3页(P36-38)【作者】沈定文;陈喜圭;罗金萍;覃金红;彭胜国【作者单位】咸宁医学院寄生虫学教研室,;咸宁医学院寄生虫学教研室,;咸宁医学院寄生虫学教研室,;咸宁医学院寄生虫学教研室,;咸宁医学院寄生虫学教研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82.2【相关文献】1.Dot-ELISA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日本血吸虫病的研究 [J], 顾启章;何加玕;陈河;华昌友;赵文华2.快速Dot-ELISA诊断日本血吸虫病的初步研究 [J], 杨俊齐;何伟;朱新军;刘韵娟3.3种抗原Dot-ELISA诊断日本血吸虫病的比较 [J], 沈定文;罗金萍;陈喜圭4.四种抗原用于Dot-IGSS和Dot-ELISA诊断日本血吸虫病的比较 [J], 郑葵阳;杜文平;吴中兴;郑霞5.快速诊断家畜日本血吸虫病免疫层析试纸条的研制与初步应用 [J], 彭运潮;刘金明;孙安国;柴春彦;石耀军;李浩;陆珂;刘增再;李海辉;胡述光;林矫矫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日本血吸虫病的护理评估

日本血吸虫病的护理评估

日本血吸虫病的护理评估一、疾病概述(一)概念和特点日本血吸虫病是日本血吸虫寄生在门静脉系统所引起的疾病。

主要病变为肝与结肠中由虫卵引起的肉芽肿。

日本血吸虫成虫雌雄合抱寄生肠系膜静脉中,在小静脉分支内交配产卵,虫卵在血管内发育成熟。

部分虫卵破坏肠黏膜进入肠腔,随粪便排出体外。

从粪便中排出的虫卵入水后,在适宜的温度中孵出毛蚴,毛蚴遇中间宿主钉螺即侵入其体内,经过母胞蚴和子胞蚴二代发育产生尾蚴。

尾蚴不断从螺体逸出,当人、畜接触疫水时,尾蚴从皮肤或黏膜钻入体内,发育成童虫。

童虫随血液循环经肺最终到达肝脏,发育为成虫后逆血流移行至肠系膜下静脉中定居、雌雄交配产卵,完成其生活史。

从尾蚴经皮肤感染到成虫交配产卵一般需30天左右。

成虫在人体内可生存2~3年,长者可达30年。

传染源为病人和保虫宿主。

主要通过皮肤或黏膜接触含尾蚴的疫水而受感染。

人群普遍易感,以男性青壮年农民和渔夫感染率最高,感染后有部分免疫力。

流行区域有严格的地域性,其地理分布和钉螺的地理分布一致。

造成血吸虫病传播必须具备3个条件:即带虫卵的粪便入水,钉螺存在、孳生,易感者与疫水接触。

(二)相关病理生理日本血吸虫发育的不同阶段,包括尾蚴、幼虫、成虫、虫卵对宿主均可引起一系列免疫反应。

感染初期的表现与虫体及其代谢产物引起的变态反应有关。

慢性血吸虫病的主要病变由虫卵诱发肉芽肿引起,以肝与结肠最显著。

(三)临床表现潜伏期为30~60天,平均40天。

根据病人感染的程度、时间、免疫状态、虫卵沉着部位、治疗是否及时等不同,临床表现各不相同。

急性期主要表现为发热,肝大与压痛,腹泻或脓血便;慢性期以肝脾肿大或慢性腹泻为主;晚期则以门静脉周围纤维化病变为主,可发展为肝硬化、巨脾、腹水。

可发生血吸虫病异位损害。

(四)辅助检查1. 血液相关检查(1)外周血象:急性期外周血象中白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多;晚期因脾功能亢进致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减少。

(2)肝功能检查:急性期病人血中球蛋白增高,血清ALT、AST轻度增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 C R法,且 ( P<0 . 0 5 ) 。结论 对 日本血吸 虫患者展开核酸检测 ,对于诊断而言具有重要意义,且不同的检测方法其检测的阳性率存在较
大差 异 ,值得 临床 给 予 关注 与重视 。
【 关 键 词】 核 酸检 测 ; 日本血 吸 虫;诊 断 ;临床价 值
中图分类号 :R 3 8 3 . 2 + 4
选择硅胶G F 2 5 4 薄层板,氯仿 : 甲醇 : 浓氨 ( 2: 1: 0 . 3 )为展开 系统,0 . 1 %的碘四氯化碳溶液为显色剂,为最佳检测方法。 2方法考察
2 . 1方法 专ຫໍສະໝຸດ 性 取3 个不同厂家的注射用硫酸奈替米 星注射 液、山梨醇 ,按
“ 1 . 2 . 3 操作 方法 ”操作 ,点于 同一硅胶 G F 2 5 4 薄层板 ,氯仿 : 甲醇 :
2 . 2 . 2碱 破 坏 试验 取 供试 品溶 液 1 m L 加 入0 . 2 mo l / L 的氢 氧 化钠 溶 液
本研 究改进 了药典的方法 ,不仅提高 了检 测限 ,而且破坏 试验的 分离度 良好 ,灵敏度高 ,有 效地检 出了生产 过程 中可能 引入 的杂质 , 不同硅胶板 的分 离效果有差异 ,不同展开剂 的R f N差异也较大 ,而且 不 同显色剂 的灵 敏度 相差 也 比较大 ,故作 者对根 据 试验设 计 的交叉 试验 ,优化 出了最佳 的薄层色谱条件 为硅胶G F 2 5 4 薄层板 ,氯仿 : 甲 醇: 浓氨 ( 2: 1: 0 . 3 )为 展开系 统 ,0 . 1 %的碘 四氯化碳 溶液为 显色 剂。总而言之 ,本研究 的薄层 色谱条件具有灵敏 度高 ,分离效 果好 , 显色迅速的特点 ,可用于不 同注射用硫酸 奈替米星有关物质的检测 。
例经 E L I S A 以及 I H A检 测法 均呈 阳性 日本血吸 虫患者 病 例 ,并抽取 同期 健康 体检 者 2 0例 ,对这 两组患者 的血 清 采 用 P C R法和 L A MP法
对D N A 进行 检 测 ,并 对检 测 结果 进行 对 比分 析 。结果 经比 较 发现 , 两种不 同方法 的检 测结 果差 异显 著 ,表现 为 L AMP法的 阳性率 高 于
l mL,沸水 浴 中加热 3 0 mi n ,冷 却后 ,照 “ 2 . 1 方法 专属性 ” 下方法
测定 。
2 . 2 . 3氧破坏试验 取供 试品溶液 l m L, ̄ J [ 1 3 % H 2 O 2 溶液l mL ,沸 水浴 中加 热3 0 mi n , 冷 却后 ,照 “ 2 . 1 方法专属 性”项下方法 测定 。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 :1 6 7 1 - 8 1 9 4( 2 0 1 3 )0 2 - 0 0 6 3 — 0 2
目前在 临床上 ,血 吸虫 病对 世界上7 7 个 国家中将近2 亿~ 3 亿人 的
基金项 目:湖 南省教 育厅科 研课 题 ( 1 0 C 0 2 6 8 ) 资助
2 . 2 . 4 高温破坏 将注射 用硫酸奈替 米星 注射 液置沸 水浴 中煮沸 2 h ,冷 却后 ,配 制
参考文献
[ 1 ] 顾 晔, 杜渊 , 金新 . H P L C 法 测 定硫 酸 奈替 米 星的含 量 [ J ] . 科 技传
1: 0 . 3 )展开,0 . 1 %的碘四氯化碳溶液显色。供试品溶液如有杂质斑
点 ,其斑点颜色 与对 照溶液主斑点颜色相 比较 ,不得 更深 ( 1 %),其 他杂质与对 照溶液A 所显主斑点相 比较 ,均不得更 深 ( 1 %) ,如有一
点更深 ,应不深于对照溶 液B 的主斑点 ( 2 %) 。
浓氨 ( 2: l: 0 _ 3 )展开,O . 1 %的碘四氯化碳溶液显色。
结 果 :山梨醇及有 关物质 的斑 点与奈替 米星主斑点 分离度 良好 , 前后无杂质斑 点。
2 . 2加速破坏 试验
结果 :不同厂家的硫酸奈替米星注射液有关物质含量均合格 。
3讨 论
取3 个 不同厂 家的注 射用 硫酸奈替 米 星注射液 ,按 “ 1 . 2 - 3 操 作方 法 ”配制溶液 ,分 别进行如下破坏性试 验 1 : 2 . 2 . 1酸破坏试验 取 供试 品 溶液 l mL ) J  ̄ 人l mo l / L 的盐酸 溶液 1 mL,沸 水浴 中加 热 3 0 ai r n ,冷 却后 ,照 “ 2 . 1 方法 专属性”下方法测定 。
健 康 问题 产生 了严 重 的影响 ,经相 关流 行病 学研 究结果 显示 ,在 寄
敏度最高,定量下限可达到0 . 1 u g( 5 0 g / m L× 2 L )。其他显色剂 的灵敏度均为0 . 4 g ,且背景颜色与斑点颜色反差不是很大,效果不
明显 。
结果 :硫酸 奈替米 星在 酸破坏 、碱破 坏 、高温及光 照 ,氧化破坏 杂质斑点 ,均 可以与主斑点分离 。 2 . 3有关物质检查 取 不 同厂家 的硫酸奈替 米 星注 射剂配 制成 1 mg / m L 的供试 品水溶 液 ,取奈 替米 星对 照 品溶液 1 mL 、2 mL 置1 0 0 mL 容 量瓶 中 ,加 水 至 刻 度 线 ,定容 ,得 到 对照 品溶 液A和 B,另 取 西梭 米 星对照 品 溶液 ( 0 . 0 4 m g / mL ),点于 同- -G F 2 5 4 板 上 ,以氯 仿 : 甲醇 : 浓氨 ( 2:
团睚|囡—盈同
2 0 1 3 年1 月第 1 1 卷 第 2期

临床研究 ・ 6 3
核酸检测在 日本血 吸虫病诊断 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徐妮 为 丘 继哲 邹 艳
( 湖南 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湖南 株洲 4 1 2 0 1 2 )
【 摘要】 目的 对核 酸检测在 日本血吸虫病诊断中的应 用价值进行分析探讨。方法 随机抽取在 2 0 0 9 年 1月至 2 0 1 2 年 4月间我院收治的2 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