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网络文献研究

合集下载

文献报告范文

文献报告范文

文献报告范文一、选题背景本次文献报告的选题为“互联网+时代下的创新创业教育”,选题背景如下: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互联网+时代已经到来。

在这个时代,创新和创业成为了越来越多人的选择。

而创新创业教育也随之兴起,成为了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

在这个背景下,本次文献报告旨在探讨互联网+时代下的创新创业教育,分析其现状、问题和发展趋势,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二、文献综述1. 互联网+时代下的创新创业教育现状互联网+时代下的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了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

越来越多的高校和机构开始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同时,一些创新创业比赛也得到了广泛关注和参与。

然而,目前互联网+时代下的创新创业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一些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还比较单一,缺乏实践性和针对性。

其次,一些创新创业比赛的评价标准和方式也需要进一步完善。

最后,一些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和态度还不够积极,需要加强宣传和引导。

2. 互联网+时代下的创新创业教育问题分析互联网+时代下的创新创业教育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内容和方法单一目前一些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还比较单一,缺乏实践性和针对性。

一些课程只是简单地介绍创新创业的概念和理论,缺乏具体的案例和实践操作。

这样的教学方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也难以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

(2)创新创业比赛评价标准和方式不完善一些创新创业比赛的评价标准和方式也需要进一步完善。

目前一些比赛只注重项目的创新性和商业价值,忽略了项目的社会价值和可持续性。

同时,一些比赛的评价方式也比较简单粗暴,只注重结果而忽略了过程。

(3)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认识和态度不够积极一些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和态度还不够积极,需要加强宣传和引导。

一些学生认为创新创业只是一种浪漫的想法,缺乏实际意义和可行性。

这样的认识和态度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也难以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

网络环境下图书编目工作的创新与研究

网络环境下图书编目工作的创新与研究

作, 为众多读者 和文 献资料构建了一座沟通的桥梁 , 同时还为读 者提供了更为优质的服务 ,提高 了读者 服务工作 的效 率。近年 来, 技术 的不断进步 和科 技的不断变革 , 使得 网络技术得 到了广 阔的发展前进 , 得到 了图书馆工作 人员 的认 可和接受 , 被广 泛应 用在图书编 目工作 中,这也标志着 图书编 目工作从此走进 了网 络化时代。 联机编 目模式逐渐取代了传统 、 分散且封闭的文献编
目方式 。 加快 了建设 图书馆文献 资源的步伐 , 提高 了图书编 目 工
作 的效率 和质量 。 在网络环境的新形 势下 . 如何面对图书编 目工 作所 面临的机遇 和挑 战 ,以便 适应 用网络时代和高科技发展 的 需求 ,提升 自身 的工作水 平 ,仍然是编 目人员所面临 的一大难
题。
端高效的连接在远程 中心数据库上 ,以便能够及 时便捷 的运用
科技处理和传送资料数据记录 , 提高编 目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 实 现资源共 享 , 将图书馆的作 用充分发挥 出来 。 利用联 机合作编 目
的方式对图书馆文献资料进行编 目,对 图书馆编 目带来很多积
极的影响。不仅有利于各个图书馆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加强合

要: 随着经济 的不 断发展 和我过 综合 国力的不断提升 , 给 图书馆注入 了新的发展 活力 , 作为 图书馆 重要 组成部分的编 目工
作也取得 了一定 的成效。科技 的不断进步和 网络 时代 的来, 临, 对 图书编 目工作提 出 了更高的要 求 , 然而 图书编 目工作仍然还存在着 很 多问题 , 限制 了图书馆 的继续发展 , 亟待 变革和创新 。本 文着重分析 了在 网络环境下 图书编 目工作所面临的的新形势 以及所存在

网络安全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网络安全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网络安全技术论文参考文献网络安全技术是保护网络免受各种威胁和攻击的一种技术手段。

在研究网络安全技术的过程中,参考文献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相关领域的前沿进展和研究成果。

以下是一些关于网络安全技术的论文参考文献,供您参考。

1. Kandula, S., Pope, S., Ives, R., & Nichols, K. (2007). Scalable threat-aware forwarding in differentiated services networks. ACM SIGCOMM Computer Communication Review, 37(3), 59-70.本文讨论了在不同服务网络中对威胁进行可扩展的转发和鉴别的方法。

研究者提出了一种新的威胁感知路由算法,可以提高网络的安全性和性能。

2. Wang, H., & Jajodia, S. (2008). Data mining for intrusion detection. IEEE Transactions on Knowledge and Data Engineering, 20(8), 1105-1117.该论文介绍了一种基于数据挖掘的入侵检测方法。

研究者使用了一种基于异常检测的数据挖掘方法来识别网络中的入侵行为,提高了网络的安全性和性能。

3. Sion, R., & Falkner, K. (2007). Toward intrusion prevention as a service. Computer, 40(2), 62-68.该文研究了一种以服务形式提供入侵防范的方法。

研究者提出了一种基于云计算的入侵预防服务模型,可以帮助用户提高网络的安全性和性能。

4. Somayaji, A., & Forrest, S. (1997). Automated response using system-call arguments. ACM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andSystem Security (TISSEC), 1(4), 262-288.该论文介绍了一种基于系统调用参数的自动响应方法。

计算机网络课题研究论文(五篇):人工智能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计算机网络实验课程的探索…

计算机网络课题研究论文(五篇):人工智能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计算机网络实验课程的探索…

计算机网络课题研究论文(五篇)内容提要:1、人工智能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2、计算机网络实验课程的探索3、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防护方法4、计算机网络安全防护技术探析5、计算机网络技术中人工智能的应用全文总字数:16244 字篇一:人工智能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人工智能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摘要】大数据时代,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的重要趋势,其使得大数据容量大、存取速度快的优势更加明显,有效提升了信息技术服务管理的质量。

论文在阐述大数据时代特征的基础上,就人工智能的应用优势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指出其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中的具体应用,以期有利于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水平的提升,推动大数据时代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大数据;人工智能;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1引言作为当前社会发展的前端,人工智能技术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为基础,在现代编程的控制下,实现了人们数据控制计算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有效改变。

当前环境下,大数据的发展趋势愈发明显,数据的处理规模不断扩大,这对传统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提出了较高要求。

基于此,将人工智能技术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结合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从应用过程来看,其能实现计算机系统中复杂问题的高效、安全处理,对于社会稳定具有重大影响,本文就此展开分析。

2大数据时代的基本特征数字化、信息化是时代发展的重要趋势,在其影响下,日常生活中的数据数量和类型不断丰富,其对人们传统的数据库处理模式形成挑战,而这种数量巨大、类型庞杂的数据集就是人们所说的大数据。

就实践过程来看,种类多、规模大、真实性高、处理速度快等是大数据处理的基本特征[1]。

具体表现如下:第一,大数据并非是单一的独立数据,其在多种来源的基础上,实现了数据格式、数据类型的丰富和膨胀,充分保证了数据类型的多样。

第二,与传统数据相比,大数据的容量基本都处于10TB以上,具有规模较大的突出特征。

第三,新经济形态下,大数据的更新速度非常迅速,较为及时的数据信息有效保证了数据整体的真实性。

7553 基于社会网络的创新研究:理论与实践

7553 基于社会网络的创新研究:理论与实践

基于社会网络的创新研究:理论与实践引言社会网络在当代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交流方式,也是创新领域的一个关键因素。

社会网络上的个人、组织和社群之间的互动可以促进知识的交流和创造,同时也为创新提供了广泛的资源和支持。

因此,基于社会网络的创新研究不仅理论意义深远,而且在实践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理论框架基于社会网络的创新研究的理论框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社会网络理论社会网络理论是基于社会学、心理学和网络科学等领域的交叉研究,旨在探究社会网络的结构、特征和演化规律。

在创新研究中,社会网络理论可以用来解释创新过程中的信息传递、知识获取和合作关系等现象。

创新理论创新理论主要研究创新的本质、类型、过程和影响因素等问题。

在基于社会网络的创新研究中,创新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创新的动力和机制,从而推动创新的实践和发展。

基于社会网络的创新模式基于社会网络的创新模式是一种将社会网络理论和创新理论相结合的新型创新方式。

它通过最大化社会网络的资源和优势,来促进知识的创造和传播,从而加速创新的速度和效果。

实践案例基于社会网络的创新研究在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两个典型案例:开源社区开源社区是一个基于互联网的社会网络平台,它通过信息共享、合作开发和社区治理等方式,来实现软件开发的创新。

在开源社区中,个人、组织和社群之间形成了一种紧密的联系和合作关系,促进了知识的创造和传播,同时也为软件创新提供了广泛的资源和支持。

创客空间创客空间是一个基于社会网络的创新空间,它通过提供共享工具、技术协助和创意资源等服务,来促进技术创新和创业发展。

在创客空间中,个人、创业团队和企业等不同类型的创新主体之间形成了一种开放的创新生态系统,从而实现了创新的协同和效应。

结论基于社会网络的创新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型的创新思维与实践方式。

它突破了传统的创新路径和模式,更加注重开放、合作和互利共赢的精神。

在未来的创新发展中,基于社会网络的创新研究将会持续发挥其重要的作用。

我国创新网络研究演进脉络梳理及前沿热点探析

我国创新网络研究演进脉络梳理及前沿热点探析

for innovation network research in future. Key W ords:Innovation Networks;Frontier Hotspots;Co—Cited Network;Co-W ord Analysis
0 引 言
创 新 是从 新 想 法产 生 到 新 产 品 或 服 务 完 成 ,由多 阶 段 相 连接 的概 念 化 实 现 过 程 ]。 随着 创 新 过 程 演 进 ,创 新 任 务从 产 品 创 新 、工 艺 创 新 和 市 场 创 新 依 次 转 换 ]。 持 续 创新 是 组 织 成 功 的 关 键 因素 。随 着 产 品 生 产 复 杂 程 度 加 深 、产 品生 命 周 期 缩 短 、研 发 费 用 提 升 以及 市 场 环 境 快 速变 化 ,单 个 企 业 已无 法 掌握 创 新 所 需 的 所 有 资 源 ,因 此 网络 状态 下 的协 同创 新 日趋 普 遍 。企 业 协 同 创 新 网络 中的 资源 流 动性 促 进 了资 源 共 享 ,有 利 于 提 升 协 同创 新 网络 运 转 效 率 和 竞 争 力 ]。一 方 面 ,创 新 网络 能 够推 进 并 行 创 新 任 务 完 成 ,大 大 缩 短 创 新 产 品 上 市 时 间 ,提 升企 业 在 动 态竞 争 环 境 中 的 竞 争 优 势 ]。另 一 方 面 ,创 新 网 络 节 点 的 知 识 溢 出 效 应 能 够 促 进 区 域 创 新 。Imai Baba 首 次 提 出 了创 新 网络 概 念 ,认 为 创 新 网络 是 系统 创 新 的一 种 基 本 制 度 ,组 织 间 的 创 新 合 作 关 系是 其 主要 联 合 机 制 。Freema 继 承 并 深 化 了 创 新 网

基于新质生产力的区域创新网络构建与优化研究

基于新质生产力的区域创新网络构建与优化研究

基于新质生产力的区域创新网络构建与优化研究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区域创新网络的构建与优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本课题旨在通过基于新质生产力的视角,分析当前区域创新网络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促进区域创新网络的不断发展与优化。

一、现状分析1.1 区域创新网络的概念与特点区域创新网络是指在特定区域内,由不同类型的创新主体(包括企业、高校、研究机构等)之间建立起的一种创新合作网络。

区域创新网络具有距离近、信息共享、资源互补等特点,可以有效促进创新资源的集聚和共享,推动创新活动的开展。

1.2 区域创新网络的发展现状目前,我国各地区域创新网络发展不平衡,一些地区创新环境欠缺竞争力,创新资源配置不均衡,创新效率低下。

一些地区的创新网络存在着信息孤岛现象,创新主体之间缺乏有效的协同机制,导致创新资源的浪费和冗余。

1.3 新质生产力对区域创新网络的影响新质生产力是指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智能技术等新兴技术的基础上,不断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能力。

新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为区域创新网络的构建和优化提供了新的机遇。

通过新质生产力的运用,可以实现创新主体之间的高效沟通和协同合作,推动区域创新网络的升级与发展。

二、存在问题2.1 区域创新网络建设缺乏整体性规划目前,一些地区的创新网络建设缺乏整体性规划,各个创新主体之间缺乏有效的连接和协同机制,导致创新资源的浪费和碎片化。

2.2 创新网络中信息共享不畅在一些创新网络中,信息共享不畅是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

由于信息孤岛现象严重,创新主体之间往往难以获取到及时、准确的信息,影响了创新活动的开展。

2.3 创新网络中创新主体之间缺乏有效的互补合作一些地区的创新网络中,由于各个创新主体之间缺乏有效的互补合作,导致资源配置不均衡,创新效率低下,限制了区域创新网络的整体发展。

三、对策建议3.1 加强区域创新网络整体规划与建设针对目前区域创新网络建设缺乏整体性规划的问题,相关部门应加强统筹规划,明确各个创新主体的定位和职责,建立起完善的区域创新网络建设机制,推动区域创新网络的规模化和高效化发展。

我国计算机制造业创新网络研究述评

我国计算机制造业创新网络研究述评

我国计算机制造业创新网络研究述评随着我国计算机制造业发展的种种障碍不断显露,以创新求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从创新网络的内涵及其发展、创新网络与创新绩效的关联机制与实证分析、产业创新网络的构建及演化和我国计算机制造业相关研究四个方面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进行了梳理,归纳出上述研究存在的欠缺或不足,并对后续研究提出展望。

标签:计算机制造业;创新网络;网络构建;研究述评1引言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日本、中国台湾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凭借着在技术研发、品牌营销与高端制造方面拥有高端研发能力和精密工程技术的独特资源成为计算机产业全球生产网络中“卓越技术中心”。

而我国凭借在政策、土地、劳动力、社会环境等方面的优势成为计算机产业全球生产网络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地,形成能提供及时且成本较低生产服务的“成本节约中心”。

然而随着我国政策、土地、劳动力等比较优势的消失殆尽,同时为迎合全球化劳动生产过程组织的复杂化发展趋势,摆脱产业链被低端锁定、产品结构和定位趋同与缺乏有效的创新整合机制等障碍,加快我国计算机制造业从低成本生产基地向低成本创新基地转变,从全球生产网络角度实现价值链高端升级,对于实现我国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引领和指示意义。

计算机制造业作为我国高技术产业中的重要产业,也是我国最新出台“互联网+”发展战略中的关键产业,彰显了其在未来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广阔前景。

本文旨在对国内外关于我国计算机制造业创新网络研究进行述评,从文献梳理结果来看,其内容可以归纳为四条主线:一是创新网络的内涵及其发展;二是创新网络与创新绩效的关联机制与实证分析;三是产业创新网络的构建及演化;四是我国计算机制造业的相关研究。

2创新网络的内涵及其发展研究综述Freeman(1991)在总结前人创新与网络等相关概念的基础上,提出创新网络是一种系统性创新的基本制度安排,非正式及隐含是其显著的特征关系,企业间的创新合作关系是其架构的主要连接机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新网络文献研究作者:马雪琪杨菲兰峰沈杰袁胜超伍文来源:《现代商贸工业》2015年第18期摘要:创新网络是知识经济时代,各种社会组织参与技术创新、发生自身优势、分担创新风险的主要手段。

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从创新网络研究概况,创新网络界定及建设创新网络的层次进行了系统述评,展现了学界研究创新网络的基本态势,剖析了现有研究的局限和不足,并针对现有研究的不足,对未来研究进行了简要展望。

关键词:创新网络;网络结构特征;创新网络层次中图分类号:F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80077041 引言在现高科技时代,信息共享与优势互补是企业应对技术革新速度提高,市场日新月异的重要手段。

同时,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壮大,全球经济越来越趋向于一体化,利用网络来发展经济也逐渐成为大家共同的意识;而技术创新的高难度和高风险使得多种组织参与形成创新网络,一方面可以发挥各组织优势,有利于创新成功,同时还能分散创新风险,降低创新失败对于单个企业的打击。

而国家也大力支持创新联盟的发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中国确定的国家战略,2014年8月18日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掌握新一轮全球科技竞争的战略主动。

创新战略已经引起全球的重视,而创新网络自提出以来,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作用,是当代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如同李喜先(2010)在其国家创新战略一书中提出:只有在理论上创新,才能内化为制度创新,以确保各类创新得以实现,进而上升到观念创新,特别是升华到精神文化创新。

因此,创新网络建设既是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手段之一,更是企业应对全球竞争,获得发展动力的重要工具。

本文在大量文献收集基础上,整理了创新网络的发展史及这些年来的理论成果,对创新网络界定及创新网络建设的层次进行了归纳总结,希望以此呈现创新网络的研究进程,从中窥见创新网络的研究规律,明确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为完善创新网络的理论研究提供更为规范和厚实的研究基础。

2 创新网络界定2.1 创新网络概念1991年,期刊―Research Policy‖进行了关于―创新者网络‖的专题讨论,这是学术界最早的对创新网络概念比较集中的探讨。

在这期的专题讨论中,几位权威专家频繁使用了―创新网络‖和―创新者网络‖,用他们来解释创新过程中企业之间的联网行为。

最后,Freeman(1991)提出了创新网络是为了应付系统性创新而做出的一种基本制度安排,而其网络构架的关键联结机制就是企业之间的创新合作关系。

此后,创新网络概念的研究逐渐成为焦点,Freeman所提出的概念受到研究者们的广泛引用。

Koschatzky(1998)基于学习和知识交流的用途,将创新网络定义为一个相对松散的、非正式的、嵌入性的、重新整合的能够相互联系的系统。

Aken et al.(2000)提出创新网络是包含在产品创新过程中的一种网络组织,强调了创新网络能够给组织产品创新产生的影响。

Harris et al.(2000)则更加注重的是创新网络的主体结构,他们认为创新网络是参与企业创新的其它企业、研发机构和创新导向服务供应者组成的协同群体。

Karlsson(2009)认为一个创新网络可能被设想为一组经济主体在参与创新生产的过程中相互建立的联系,如制造商、客户、供应商、大学和研究机构,Autant-Bernard(2012)认为这些主体之间的知识网的传输可以循环并且能够创造新知识。

随着创新网络的兴起,一些国内学者也积极参与到创新网络的研究中。

较早开始进行概念研究的是董一哲(2000),他提出企业创新网络是企业为了获取更多的创新资源、增强自身创新能力,通过契约合作或者多次交易,与企业外部的组织或机构建立互相信任、长久合作、互利互惠的制度。

基于他的观点,王大洲(2001)对企业创新网络的定义进行了补充和总结,他认为企业创新网络是企业创新活动发生的基础,是在进行技术创新的过程中,以企业为核心而形成的各种正式或者非正式的合作关系的总体。

徐华(2002)的观点则与董一哲有着相似之处,她认为创新网络是指多个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为了获得和共同分享创新资源而在一定的共识和默契的作用下形成的合作创新体系。

沈必扬等(2005)两位学者在对创新网络定义时,限制了其地域性,他们认为企业创新网络是在一定区域内的企业与各行为主体(大学、科研院所、地方政府、中介机构等)通过交互式的作用而建立起来的具有稳定性的、可以刺激创新的、具有本地根植性的、正式或者非正式的关系的总和。

吴贵生(2006)提出企业技术创新网络是技术创新过程中涉及的企业之间以及个人之间的联系而形成的网络。

他的理论认为,技术创新的过程会受到许多的因素干扰,企业不可能进行独立创新,需要通过与其它组织联合,从而获得发展并借此交换所需的信息和资源。

吴晓冰(2009)则同意对创新网络比较主流的定义,认为企业创新即焦点企业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与供应商、客户、同行企业、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和行业协会等外部组织进行交易或者合作,从而形成互利互动的关系集合。

基于以上文献综述,我们可以给创新网络一个比较清晰的定义:创新网络是指经济主体(企业、大学、科研院所、政府、中介机构等)为获取创新资源、提高创新能力而在进行创新的过程中,通过与外部机构合作或交易而形成的相对稳定、能够促进创新的关系网络。

2.2 创新网络结构特征最先对网络结构特征提出清晰见解的是Mitchell(1969),他构建了网络结构的框架体系,认为可以通过网络的规模、结构和互动性这三个方面来划分网络特征。

邬爱其(2006)在研究企业的成长与网络特征之间的关系时也将网络特征划分为三个维度,即关系的强度、网络覆盖范围以及网络的开放性。

蔡宁等(2006)专注于集群创新网络的结构特征,他们将其划分为网络的密度、网络的连通性、群体中心性、小团体的结构、规则同型性等方面来进行研究。

而近些年,解学梅等(2013)基于已有的理论研究,在研究协同创新网络时总结性的将其特征划分为规模、同质性、强度和开放性四个维度。

从以上阐述及已有的文献研究可以明确,网络的规模大小、同质性程度、强度大小和开放性四个维度对企业创新绩效具有重要的影响。

Baum et al.(2000)提出网络规模是影响企业(特别是新建企业)成长的重要因素,随着规模的扩大,企业的创新绩效会呈现上升趋势,这里体现了规模效应的效用,Lechner(2007)也赞同这一观点,认为适当的网络规模是保证企业创新绩效的重要前提。

至于其它的影响因素,Bengtsson(2004)论证了企业之间的竞争强度会随着网络同质程度的增大而增强,而这种竞争会通过直接或非直接的影响企业合作关系从而影响企业的创新绩效。

罗志恒等(2009)学者证实了企业网络强度和其获取资源的能力呈现明显的正向相关关系,当获取资源的能力增强,中小企业的创新绩效也会随知上升。

唐国华(2010)则认为,如今是知识经济时代,环境存在着许多不确定因素,因此也决定了开放性是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的重要原因之一。

对于影响创新因素的研究,徐龙顺等(2008)在研究集群创新网络结构对等性时,提出创新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信息和知识流动的快慢、正式和非正式关系的加强和便于有关部门的管理及政策指导三个方面,Bergman Feser(2000)总结了集群的创新优势来源在于外部经济、创新环境、合作竞争与路径依赖几个方面。

由综述可知,影响创新网络的因素有很多,主要表现在创新网络自身规模大小、创新网络参与者的同质性程度及关联程度、创新网络信息的流动、创新网络所处的政策环境等。

创新网络的规模能够通过参与者体现,也能通过网络的功能性强度来体现;从众多的研究文献中可以明确,创新网络的同质性很低,是属于异质主体性的;创新网络参与者之间的关联程度,能够通过资产、交易以及企业高层个人关系体现;创新网络的信息在不同的参与者之间传递的快慢能够决定创新网络对外界变化反应时间的长短;创新网络适应于政策环境,便于国家和有关部门予以指导和帮助,有利于提高创新优势。

3 创新网络的层次创新网络基于不同层次的研究有不同的含义,基于全球层次的称为全球创新网络,国家层次的称为国家创新网络,区域层次的称为区域创新网络,企业层次的称为企业创新网络。

此外还有关于集群层次的研究,这种网络在我国通常被称为―集群创新网络‖或―集群式创新网络‖,也有学者将其描述为―集群中的区域创新网络‖、―基于集群的区域创新网络‖等。

由于集群创新网络是近些年才提出的研究项目,尚处于研究的初步阶段,因此相关的具有高价值的网络理论较少。

3.1 全球创新网络全球创新网络是新兴的研究领域,自提出以来就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高度注意。

通过文献检索发现,国内外关于全球创新网络的研究文献都比较少,尚未形成系统。

Nelson et al.(1993)讨论了全球创新网络这一新兴体系的发展趋势,强调了在这个经济和科技都在逐渐变得国际化的环境里,实施国家技术政治变得愈发急迫。

而最早提到全球创新网络的是Chesbrough(2005),他提出开放式创新能够让企业从内外部同时获取有价值的创意,也能从内外部同时进行其商业化路径,最终使外部的创意和市场化渠道的作用与内部创意及市场化渠道变得同等重要。

Ernst(2006)提出在如今的新世代,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的相互作用越来越国际化,最后上升为全球创新网络,对此OECD(2008)也保持相同的意见。

Britto (2013)在其研究中假设了企业和大学之间的全球相互作用的框架,精简的展示了两国相互作用中所有可能的子集。

全球创新网络与其它层次的创新网络研究都有所不同,马琳等(2011)在文献里比较了几者的异同:国家创新系统和全球创新网络体系的研究都会涉及到创新环境,但国家创新体系通常一般是在特定国家范围内,相对比较封闭,而全球创新网络研究的范围却十分广阔,是没有明确边界的创新环境;与企业创新网络相似的是,全球创新网络也是以企业为核心进行研究,但全球创新网络侧重于网络价值,关注于如何创造共同价值,与企业创新网络相比,企业自身的边界并不明确,它能够从全球获取资源为己所用,而且除了关注自身价值外也关注合作者的目标;区域创新网络和全球创新网络的基础都是创新主体之间正式或者非正式的合作或交流关系,但对于全球创新网络来说,它不仅研究的地域范围更大,而且更加具有开放性。

3.2 国家创新网络从已有文献中追溯到最早提出国家创新网络相关理论的是Freeman(1987),他在研究日本的技术政策及其经济绩效时提出应该从国家层面寻找资源最优配置,从而提出了―国家创新系统‖的概念,他认为国家创新系统是存在于公共产业部门与私人产业部门之间的网络,它可以决定新技术的产生、引进和扩散的各种制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