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词里的廉政思想
廉洁的古诗词

廉洁的古诗词中国古代文化中的诗词是一种独特的艺术表达形式,通过优美的语言和深入的思考,展现了作者对身世沧桑、人生百态的感悟和思考。
在古代,廉洁正直的品质被赋予了极高的价值,并在诗词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古诗词中廉洁的主题。
一、诗词中的政治廉洁中国古代的诗词作品中,很多都涉及了政治廉洁的主题。
作者常常用诗词表达对清正廉洁政治人物的赞扬,同时也以反讽等手法表达对污秽和腐败的批评。
例如元稹的《离亭宴席独林亭有云:岁晏之交转折遽,怀贤肯试平津侯。
贤应事轻侯事重,人心所倚交不着。
禄则不贪亡则乱,躬自修之戒如玺缮而无宝守列国之安:存道常欲天下治升堂幸矣遗训重宪章兼纲要心如诚菩萨贞。
知足贫富止财礼,制度官邸兵忠臣》其中的“贤应事轻侯事重,人心所倚交不着。
禄则不贪亡则乱,躬自修之戒如玺缮而无宝守列国之安:存道常欲天下治升堂幸矣遗训重宪章兼纲要心如诚菩萨贞。
知足贫富止财礼,制度官邸兵忠臣”便表达了对廉洁政治的向往和认可。
二、诗词中的个人廉洁古代诗词作品也常常描绘了个人廉洁的形象。
廉洁正直的人物往往被赋予高尚的品质和价值观。
他们以正直的个人品德和行为世人遥相呼应,以此启发和教育读者。
例如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的“一日看尽长安花”的描写就表现了作者对个人廉洁的追求和坚持。
三、诗词中的社会廉洁古代诗词中也有很多作品关注社会廉洁的问题。
作者们通常会通过作品表达对社会不公、贪污腐败等问题的忧虑和批评,并呼吁社会成员们保持廉洁的心态和行为。
例如杜甫的《梦李白》中的描写“火云犹似五千丈,借问诸公何所望”以及最后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表现了作者对社会廉洁和公正的向往。
综上,古代诗词作品中的廉洁主题通过对政治、个人和社会层面的描绘,向人们展示了廉洁正直的价值和重要性。
廉洁的古诗词在传播正能量、教育人们追求高尚品德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古人的廉洁思想,以此为榜样,努力做一个廉洁之人,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国古代诗词里的廉政思想

中国古代诗词里的廉政思想□ 张桂松中国是诗词的国度。
在中国古代浩如烟海的诗词中,还有一首首带着历史的沉思,带着清廉的劝戒,带着高洁操守的诗词——廉政诗词。
这些廉政诗词通过抨击贪婪的无耻与愚蠢、弘扬清廉的价值与精神,在我国的文学艺术领域留下了灿烂光辉,也为我国廉政文化的思想宝库增添了精神财富,同时为我们今天弘扬清廉文化、加强廉政建设提供了宝贵的思想武器。
崇廉之作羊续将鱼悬于屋檐,以明拒贿心迹。
日久鱼干,人称他是“悬鱼太守”。
明代于谦曾写诗明志自况:“剩喜门前无贺客,绝胜厨传有悬鱼。
清风一枕南窗卧,闲阅床头几卷书。
”其另一首诗《入京》曰:“绢帕蘑姑及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真清廉之极。
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为人正直。
为政清廉,鄙视逢迎,一生写过不少廉政诗。
一首题竹诗曰:“宦海归来两袖空,逢人卖竹画清风。
还愁口说无凭据,暗里赃私遍鲁东。
”作者两袖清风,一贫如洗,还担心别人无端怀疑,其高风亮节恰似竹君子,我们不能不为板桥精神所感动。
刺贪之作唐代有一位叫曹邺的洋州刺史,曾写过一首流传很广的《官仓鼠》,诗曰:“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亦不走。
健儿无粮百姓饥,谁遣朝朝入君口!”《诗经?硕鼠》曾用大老鼠比喻剥削者,曹邺借用比兴的艺术手法,用官仓鼠比喻贪官污吏,并对其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和抨击,对造成这种现象的封建社会进行了无情的谴责。
唐代李峤曾写过一首咏钱诗:“九府五铢世上珍,鲁褒曾咏道通神。
劝君觅得须知足,钱解荣人也辱人。
”在这首咏钱诗里,诗人劝告人们对钱不要贪得无厌,“须知足”。
自勉之作北宋包拯《书端州郡斋壁》:“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
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
”道出了他立身的准则,坚贞的操守。
郑燮《题竹》:“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描摹出一位关心民间疾苦,深夜辗转不寐的廉吏形象。
尚朴之作南宋的朱熹曾作《无题》:“葱汤麦饭两相宜,葱补丹田麦疗饥。
廉政 诗词

廉政诗词唐代诗人白居易曾有诗云:“廉政为政五千年,莫教窃贼骄横间。
”廉政一词,指的是政府、政治机制在运作中,强调廉洁、公正、诚信、勤勉等道德品质。
廉政的实践,对于保持政权的稳定性、增强政治合法性、提高人民的幸福感等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以下是一些关于廉政的诗词。
1. 《割袍断义》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割袍断义》是一首叙述大义凌然的诗歌,其中表达了作者对于廉政的赞誉和呼吁。
诗句“官风如刃岂堪挟,人力负才唯自贻。
敢将十指摧颜色,不惜双眉拨剪时。
”表明了白居易对于官僚作风的批评,而“廉政”则是唐代为数不多的能够做到高尚自整、以身作则的官员所具备的品德。
2. 《廉吏》唐代官员白狄所著的《廉吏》一诗,表现了他对廉洁官员的赞叹。
其中“任贵岂乏能,能廉方为贵”的诗句直指贪污、腐败等恶劣现象,同时表达出官员们需要注重廉洁,才能获得政治上的地位和声望。
这一激励官员廉洁的态度,也为后来的廉政运动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3. 《抒怀》宋代诗人陆游的《抒怀》一诗,是他反对腐败现象,呼吁清官担当的一篇诗歌。
其中“富贵者多非智子,廉洁几人属天涯”这句话,表达了廉洁者少,腐败者为数众多的社会现象,反映出他对目前官场的失落和失望。
同时也呼吁清官们把握机会,以廉洁的品质求取进步和发展。
4. 《莫道官场无佳句》明代诗人姜夔所作的《莫道官场无佳句》,表现了他对于廉洁文官的崇敬和呼吁。
其中“清风振白旄,正直摄朱绂”的诗句,表达出信仰廉洁官员的内心深处感受。
同时,也呼吁那些想在官场上谋求长远发展的人们,一定要以正直、廉洁的态度面对自己的职业道路,努力向光明方向迈进。
5. 《望廉州李使君少傅》唐代诗人杜甫所作的《望廉州李使君少傅》,表现了他对于廉洁官员的敬佩和称赞。
其中“安卧闲门重折肱,不劳百姓问疾疢”这一句话,表达出杜甫对于廉洁官员在职场上努力工作,而不是离奇离职,不贪污受贿,且以博爱为其战斗的内心态度。
同时也在呼吁继续保持这种高质量的廉政。
10首小众的关于廉洁主题的古诗词

10首小众的关于廉洁主题的古诗词一、古诗词原文清风两袖朝天去,不带江南一寸棉。
惭愧士民相饯送,马前洒泪注如泉。
解析:- 况钟是明代著名清官。
“清风两袖朝天去”,生动地描绘出他离任时两袖空空、清正廉洁的形象,“不带江南一寸棉”进一步强调他不拿百姓一丝一毫的廉洁品质。
后两句描写士民为他饯行时的不舍,从侧面烘托出他深受百姓爱戴,而这种爱戴正是源于他的廉洁奉公。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解析:- 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写出石灰石开采的不易,象征着仁人志士无论身处何种艰难环境都能坚守自我。
“烈火焚烧若等闲”表明石灰石面对烈火考验时从容淡定,就像廉洁之士面对各种诱惑和磨难毫不动摇。
“粉骨碎身浑不怕”则强调即使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的坚定意志,最后“要留清白在人间”直白地表达了诗人要坚守廉洁、留名青史的决心。
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
解析:- 诗中的梅花生长在洗砚池边,沾染了墨香,花开时只带有淡淡的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梅花不在乎外表的艳丽被人夸赞,只求将清香之气弥漫在天地之间,这正像廉洁之人不追求功名利禄,只求自身清正廉洁的品质能影响周围的环境。
手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解析:- 诗的前两句指出手帕、蘑菇和线香这些本是民用之物,但如果官员贪污受贿,就会成为百姓的祸殃。
后两句“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再次强调自己两袖清风进京,就是为了不让百姓议论是非,表现出于谦廉洁自律、一心为民的高尚情怀。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真珠始是车。
远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
几人曾预南薰曲,终古苍梧哭翠华。
解析:- 首联“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诗人通过总结历史经验,提出国家和家庭的兴衰成败取决于是否勤俭或奢侈。
颔联通过列举琥珀为枕、珍珠饰车等奢侈之物,进一步批判奢侈之风。
每个朝代关于廉洁的诗句

每个朝代关于廉洁的诗句1. 先秦时期就有“岂弟君子,无信谗言。
”这就像是在说,哎呀,那些品德高尚的人啊,可不会听信那些谗言呢。
就好比在一个小村子里,有个被大家公认正直的老张,别人在他耳边说些挑拨离间的话,他就像诗里说的君子一样,根本不理会,坚守自己的原则,不被虚假的言语所迷惑。
2. 汉朝的时候有“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哇塞,这是多么坚定的信念啊!这就像一个勇士,面对重重困难和诱惑,就像面对敌人一样,哪怕是粉身碎骨,也要保住自己的清白名声。
我认识一个做小官的朋友小李,他在岗位上,有很多人想给他送钱走后门,他就想着这首诗,坚决不收,他说他要像诗里那样,留清白在人间。
3. 唐朝的“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嘿,这诗多酷啊。
就好像是说,我才不在乎别人怎么夸我外表呢,我只要自己内心的清正之气充满天地间就好。
就像那个画家老王,他画画很有名气,但他从来不拿自己的画去换那些不正当的利益,他就想只留下像诗里说的清气,在自己的小天地里活得坦坦荡荡。
4. 宋朝的“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
”这话说得真在理儿啊!廉洁的人那可是百姓的表率啊,就像一颗明亮的星星照亮大家前行的路;而那些贪婪的人呢,简直就是百姓的贼人。
我有个邻居赵大哥,他是社区的小领导,他就觉得自己要是不廉洁,就成了贼一样的人,所以他做事可公正廉洁了,大家都很尊敬他。
5. 元朝有“夺泥燕口,削铁针头,刮金佛面细搜求,无中觅有。
鹌鹑嗉里寻豌豆,鹭鸶腿上劈精肉,蚊子腹内刳脂油。
亏老先生下手!”这诗把那些贪婪的人刻画得太绝了。
就好像那些贪婪的家伙,连燕子嘴里的泥、针头上的铁屑、佛像脸上的金粉都要搜刮,简直是贪得无厌。
我听说过一个贪官,他就像诗里说的这样,到处搜刮钱财,最后被抓了,真是活该啊。
6. 明朝“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这感觉就像是一个清官,甩着两只袖子,一身清风地走在官场。
就好比我爷爷给我讲的他们那个年代的一个清官,他去京城办事,回来的时候什么都没带,就这么干干净净地回来,他说可不能让老百姓在背后说闲话,就像诗里表达的一样。
古诗词中的廉政文化

古诗词中的廉政文化古人治国理政追求廉政,许多古诗词中也反映了廉政的思想和理念。
下面列出几首著名的古诗词,探讨其中所蕴含的廉政文化。
一、《滕王阁序》作者:王勃内容简介:王勃藉滕王登高楼之际,写下了这篇名篇。
其中一部分反映了古人思考廉政的态度。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抑乎酒食,颓然童颜?豈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公尚且堂堂,况于贫乎?……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嗜欲者,人之所傅也;而薄幸者,天之所伐也。
……此皆中国古代的廉政文化思想,强调了修身齐家、儒雅风清、克己复礼的重要性。
以官治官,重视廉洁自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被视作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
二、《赤壁赋》作者:陆游内容简介:此篇赋记录了三国时期,吴、蜀联军在赤壁上的历史战役。
其中抒发了作者对于政治清明的向往,反映了古人对于清政廉政的追求。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陆游在此篇赋中指出,一个君子要求静心修身,勤俭持家,不慕名利,不好逸恶劳,方能成为有用之才。
这种淳朴严谨的思想在许多古代文献和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
三、《小石潭记》作者:唐·欧阳修内容简介:欧阳修在这篇记述中,叙述了自己用洒扫雅化小石潭这一小事来表现自己守廉的思想与才气。
垂拱者象而鲜能自完,颓蹶者土而不同其支。
盖因修德不修业,将欲善其事而多端若此也。
余心怀韬略,奚恶乎郑卫!元嘉之盛,纳谏如流,日月莫徘徊,而四军之戒,靡不精修。
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微吾人世,当用其志。
欧阳修在小石潭这一小事中,抒发了自己对于勤厉政德、持节守廉的思想。
正所谓“先以自责,而后人之责;先守其志,而后人之守。
”正是这一精神,投人于千秋,促进了诗词、文章和文化创新。
以上就是几首反映廉政文化的古诗词,表达了中国古代尊崇廉洁清政的思想理念。
中国古代廉政思想(7个)

民本思想民本思想是我国历代廉政制度建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基础。
我国历史上的政治家、思想家,早在商周时期就有过许多表述。
如《尚书》:“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左传》:“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
”《管子》:“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西汉初期的贾谊指出:“民无不为本也。
”东汉时期的政论家王符说:“国以民为基。
”唐太宗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尤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
”著名的廉吏包拯说:“民者,国之本也。
”清代的思想家唐甄说:“国无民,岂有四政!封建,民固之;府库,民充之;朝廷,民尊之;官职,民养之。
”这些都说明我国历代的思想家、政治家,都非常重视民本。
尚贤思想尚贤思想兴起于春秋战国时代,在儒家、法家、墨家思想中都有。
尚贤的内涵有三个方面:一是反对任人唯亲,提倡重视才能。
墨子反对“骨肉之亲,无故富贵”;商鞅主张“虽贵无所芬华”“有能则举之”;孟子主张“贤者在位,能者在职”。
二是宣扬求贤若渴。
周公“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晋国祁黄羊“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燕昭王“千金买骨”,刘备“三顾茅庐”,曹操“唯才是举”,都是千古佳话。
三是辨别贤才的方法。
孔子说过,“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孟子也说过类似的话:“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德先才后管子提出,君主考察人的第一点,就是要考察他的德,看他的德是否能够“当其位”;孔子讲,“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陆贾说,“治以道德为上,行以仁义为本”;司马光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康熙皇帝说:“朕观人必先心术,次才学。
心术不善,纵有才学何用?”节俭、温良恭俭让、爱民、孝悌忠信,可以看出一个人有没有德。
德不再是抽象的。
但更重要的是,历史上将具有丰富内涵的德与选官制度相结合。
古诗词里的廉政文化

古诗词里的廉政文化
古诗词里的廉政文化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对廉政的追求和崇尚。
以下是几首古诗词中所体现出的廉政文化:
1. 杜甫《戍夜》:“古台摇落後,豪杰寂无声。
望月复何识,
飞星自有情。
初漏驱寒近,宫边日晚明。
廉政府苍生,岂有私欲盈。
”
2. 王勃《滕王阁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星分翼轸,地
接衡庐。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
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
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
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
3.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处,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这首词虽然没有直接表达廉政
文化,但通过描述古人的高风亮节和对遗迹的怀念,体现了对廉政的向往)
古诗词中的廉政文化不仅鼓舞人心,嘉许廉洁之风,也警示了历代政治家和文人士大夫们不忘廉政初心的重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诗词里的廉政思想
中国是诗词的国度。
在中国古代浩如烟海的诗词中,还有一首首带着历史的沉思,带着清廉的劝戒,带着高洁操守的诗词——廉政诗词。
这些廉政诗词通过抨击贪婪的无耻与愚蠢、弘扬清廉的价值与精神,在我国的文学艺术领域留下了灿烂光辉,也为我国廉政文化的思想宝库增添了精神财富,同时为我们今天弘扬清廉文化、加强廉政建设提供了宝贵的思想武器。
崇廉之作
羊续将鱼悬于屋檐,以明拒贿心迹。
日久鱼干,人称他是“悬鱼太守”。
明代于谦曾写诗明志自况:“剩喜门前无贺客,绝胜厨传有悬鱼。
清风一枕南窗卧,闲阅床头几卷书。
”其另一首诗《入京》曰:“绢帕蘑姑及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真清廉之极。
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为人正直。
为政清廉,鄙视逢迎,一生写过不少廉政诗。
一首题竹诗曰:“宦海归来两袖空,逢人卖竹画清风。
还愁口说无凭据,暗里赃私遍鲁东。
”作者两袖清风,一贫如洗,还担心别人无端怀疑,其高风亮节恰似竹君子,我们不能不为板桥精神所感动。
刺贪之作
唐代有一位叫曹邺的洋州刺史,曾写过一首流传很广的《官仓鼠》,诗曰:“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亦不走。
健儿无粮百姓饥,谁遣朝朝入君口!”《诗经?硕鼠》曾用大老鼠比喻剥削者,曹邺借用比兴的艺术手法,用官仓鼠比喻贪官污吏,并对其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和抨击,对造成这种现象的封建社会进行了无情的谴责。
唐代李峤曾写过一首咏钱诗:“九府五铢世上珍,鲁褒曾咏道通神。
劝君觅得须知足,钱解荣人也辱人。
”在这首咏钱诗里,诗人劝告人们对钱不要贪得无厌,“须知足”。
自勉之作
北宋包拯《书端州郡斋壁》:“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
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
”道出了他立身的准则,坚贞的操守。
郑燮《题竹》:“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描摹出一位关心民间疾苦,深夜辗转不寐的廉吏形象。
尚朴之作
南宋的朱熹曾作《无题》:“葱汤麦饭两相宜,葱补丹田麦疗饥。
莫谓此中滋味薄,前村还有未炊时。
”朱熹任秘书阁修撰时,一次去看他的女儿和女婿,不巧女婿沈蔡外出了,便被女儿留住吃饭。
进餐时,女儿望着桌上的葱汤麦饭,眼噙泪水。
朱熹便神情肃然地题了这首诗留给女婿。
沈蔡归来,见岳父如此崇尚俭朴,备受感动,即把该诗贴在壁间,当作座右铭。
述害之作
晚唐诗人李商隐,其《咏史》:“历尽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真珠始是车。
运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
几人曾预南薰曲,终古苍梧哭翠华。
”诗人着眼于历史的时空,深刻总结了历代兴衰的经验教训,道出了“成由勤俭败由奢”的深刻哲理。
《古诗源》辑有汉代古诗:“甘瓜抱苦蒂,美枣生荆棘。
利旁有倚刀,贪人还自贼。
”,先以甘瓜与苦蒂、美枣与荆棘为喻,继以“利”字之右侧刀为诫,告以甘苦、美刺、利害相关联的警示。
另有唐诗云:“贪人好聚财,恰如枭爱子。
子大而食母,财多还害己。
”则以枭爱予,子食母形象阐述了贪多聚财,财多害己道理。
陈利之作
晚唐诗人杜牧,对束缚困扰人的名利进行过谴责,他在一首《不寝》诗中写道:“到晓不成梦,思量堪白头。
多无百年命,长有万般愁。
世路应难尽,营生卒未休。
莫言名和利,名利是身仇。
”名利使人彻夜不能成眠,使人万般愁苦,使人终生为之奔忙,作者由此得出
名利是人身的仇敌的誓言。
元代吉雅漠丁《题画竹为董丈中赋》:“雨过蛟龙起,风生翡翠寒。
但存清白在,日日是平安。
”以竹为喻,巧用双关,以清白与好友共勉,暗藏了清廉可致平安的道理。
明代冯梦龙有诗:“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所以恬淡人,无营心自足。
”亦是劝导人淡泊名利的佳句。
身言之作
南宋曾任兵部侍郎、吏部尚书、左丞相、少师等职的陈俊卿《示二子》:“兴来文字三杯酒,老去生涯万卷书。
遗汝子孙清白在,不须厦屋太渠渠。
”表达了留给后代的遗产,清清白白的精神财富胜过物质财富。
唐代陈瑶《临刑诗》:“积玉堆金官又崇,祸来倏忽变成空,五年荣贵今何在,不异南柯一梦中。
”宿州太守陈番临刑索笔之作,道出其悔愧已晚的心声;又如宋代陈必敬《过钓台》:“公为名利隐,我为名利来。
羞见先生面,黄昏过钓台。
”既颂扬了严予陵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也暗喻了对自己逐名追利的羞愧心情。
轻财之作
贪奢皆缘“钱财”起,诗人们用辛辣的笔触对“金钱”作了大量尖锐的讽刺,元代贡师泰《古意》:“黄金本何物,举世相纷争。
贱者可以贵,死者可以生。
”深刻揭露和批判了黄金的特殊权力。
明代袁宏道《读<钱神论>》:“闲来偶读钱神论,始识人情今益古。
古时孔方比阿兄,近日阿兄胜阿父。
”巧借钱的别称,讽刺了当时淡漠的世故人情。
物喻之作
诗人常常借物以言清廉之志。
明代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碎骨粉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借石灰象征自己清白的操守。
清代郑燮《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在赞美岩竹的坚强中,隐喻了作者的刚劲风骨。
讽世之作
南宋诗人杨万里《宿灵鹫禅寺》:“初疑夜雨忽朝晴,乃是山泉终夜呜。
流到前溪无半语,在山做得许多声。
”此诗讽刺了那些在做官前指点江山,高谈阔论,慷慨激扬,忧国忧民,但是一旦掌握了权力,有了一定地位,就和其他昏官一样尸位素餐、了无建树了。
说明很多官员一但成了利益既得者,就把自己的抱负和群众利益抛于脑后了。
元代有诗《年节》:“残年节礼送纷纷,尽是豪门与富门。
唯有老僧阶下雪,始终不见草屐痕。
”描画出元代过节时权贵之家送礼者盈门的情形。
《奉使来谣》:“奉使来时,惊天动地。
奉使去时,乌天黑地。
官吏都欢天喜地,百姓却啼天哭地。
”深刻揭示了官吏的残暴与百姓的痛苦,从这两首诗反映的社会腐朽风气看,元代“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也就不足为怪了。
拒贿之作
明代监察御史吴纳《题礼盒》:“萧萧行李向东还,要过前途最险滩。
若有赃私并土物,任教沉在碧波间。
”明代永乐年间,吴纳受朝廷之命,巡按贵州,考察“三司”吏治。
半月之后,吴纳离黔返京,至四川境内时,后面追来一骑,称奉“三司”之命,向巡按大人奉献黄金百两。
吴纳不接,向随从取过文房四宝,在礼盒上题此诗回绝。
送金者,持黄金和拒贿诗,悻悻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