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设计艺术
主题式教学设计小古文

主题式教学设计小古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小古文的基本特点,掌握阅读和欣赏小古文的基本方法。
2. 通过学习小古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言文语感。
3. 感受小古文的韵味和美感,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小古文的基本特点:小古文是指篇幅短小、语言简练、意义深刻的古代散文。
其特点包括语言简练、意义深远、富有哲理等。
2. 小古文的阅读方法:学生在学习小古文时,需要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如结合注释、查阅资料、多次阅读等。
通过这些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古文的内容和思想。
3. 小古文的欣赏要点:欣赏小古文需要关注其语言、意境、哲理等方面。
学生需要从语言入手,通过分析语言的特点和表达方式,理解小古文的意境和思想内涵。
同时,也需要关注小古文的哲理意义,深入思考其思想启示和人生智慧。
三、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引导学生欣赏小古文的优美语言和深刻哲理,激发学生对小古文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讲解小古文的基本特点:通过讲解小古文的语言特点、意境和哲理意义等方面,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小古文的基本特点。
3. 阅读和欣赏小古文:通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小古文篇目,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和欣赏。
在阅读过程中,强调结合注释、查阅资料等方法的重要性。
在欣赏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小古文的意境和哲理意义,深入思考其思想启示和人生智慧。
4. 课堂互动: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加深对小古文的理解和认识。
同时,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共同探讨小古文的深刻内涵和思想启示。
5. 布置作业:通过布置相关的小古文阅读和写作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文言文语感。
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拓展阅读范围,深入了解小古文的丰富内涵和美学价值。
文言文主题式阅读教学设计

文言文主题式阅读教学设计目标:通过主题式阅读教学设计,帮助学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一、教学目标1. 学会通过主题理解文言文的含义和表达方式;2. 能够独立进行文言文阅读,并提取关键信息;3. 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提升学生对文言文的表达和运用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将主题融入到文言文阅读中,理解古代作者的观点和思想。
三、教学准备1. 选取符合学生年级和程度的文言文篇章;2. 准备文言文的注释和翻译,并根据主题设计相关问题;3. 教学辅助材料,如多媒体设备、黑板、课件等。
四、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通过图片、音视频等引入文言文篇章的主题,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预习学习内容。
步骤二:整体理解1. 学生独立阅读文言文篇章,了解文章大致内容;2.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总结段落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分析文章主题。
步骤三:逐段理解1. 教师引导学生逐段理解文言文的具体内容,解释生词和短语的含义;2. 学生根据问题思考和交流,探讨段落与主题之间的关系。
步骤四:整体思考1. 教师提出针对主题的问题,让学生进行个人思考;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分析主题与文言文篇章的关系,并找出相关例证。
步骤五:思辨与运用1.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根据所学知识创设情境;2. 学生运用文言文语言,进行情境表达,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五、教学评价1. 通过学生的小组讨论和个人发言,检查学生对主题理解的程度;2. 教师对学生的广泛思考和运用情况进行评价;3. 教师根据学生评价结果,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改进建议。
六、教学拓展1. 学生可以选择其他主题并进行文言文阅读、分析和表达;2. 可以组织辩论或演讲比赛,培养学生的言辞表达和辩证思维能力。
通过以上的主题式阅读教学设计,学生在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的主题和作者的意图,并且通过对主题的理解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语文表达能力。
文言文《口技》必备公开课教案三篇

文言文《口技》必备公开课教案三篇文言文《口技》教案一一、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原文,能够用自己的话概括出口技艺人用声响描描摹的几种生活场景。
2、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和前后照应的写法。
(重点)3、理解和积累文言实词。
(重点)4、积累古汉语中表示时间的副词,并了解它们的区别。
(难点)二、教学方法:朗读法、讲授法、合作探究、练习法。
三、教学道具:多媒体。
四、教学课时:3课时。
五、教学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关于口技口技是民间的表演技艺,表演者用口模仿各种声音,使听者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是民间艺术的宝贵遗产之一。
表演者都隐身在布幔或屏风后边(俗称“隔壁戏”),主要运用嘴、舌、喉、鼻等器官发音来模拟各种声音,比如火车声、鸟鸣声等,表演时配合动作,以增强真实感。
二、作者简介林嗣环,字铁崖。
福建晋江人。
清顺治六年中进士,著有《铁崖文集》、《秋声诗》。
《口技》原是《秋声诗》的序言。
《口技》选自《虞初新志》。
《虞初新志》是清代张潮编写的一部笔记小说,所收多为明末清初访拟传奇故事之作,形式近于搜奇志异。
三、读准下列字词的音虞( )初新志,屏障( ),犬吠 ( ),其夫呓 ( )语,夫叱( )大儿声,夫齁( )起,中间( )力拉崩倒之声,曳( )屋许许( )声,宾客意少( )舒,口中呜()声,絮絮( )不止。
明确:虞(yú)初新志,屏障(píng zhàng),犬吠(fèi),其夫呓 (yì)语,夫叱(chì)大儿声,夫齁(hōu)起,中间(jiàn)力拉崩倒之声,曳(yè)屋许许(hǔ)声,宾客意少(shāo)舒,口中呜(wū)声,絮絮(xù)不止。
四、生根据注释试翻译课文,师点拨1、京中有善口技者。
会宾客大宴,京城里有一个善于表演口技的人。
一天,正好碰上有一家人大摆酒席请客,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在客厅的东北角上安放了一个八尺宽的帷幕,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这位表演口技的艺人坐在帷幕中,里面只放了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点拨:善:形容词作动词,擅长。
初中语文文言文教案

初中语文文言文教案
教案标题:《初中语文文言文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文言文的基本特点和语言特色;
2. 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
3. 能够理解文言文的意思并进行适当的翻译;
4. 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文言文的基本特点和语言特色;
2. 教学难点: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
三、教学内容和过程:
1. 导入:通过介绍文言文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引起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
2. 学习文言文的基本特点和语言特色,如古代汉语的特点、文言文的语法结构等;
3. 分析文言文的典型句子和段落,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
4. 给学生提供一些经典的文言文篇目,让他们进行阅读和理解,并进行适当的翻译;
5. 组织学生进行文言文朗读比赛,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和热爱。
四、教学手段:
1. 多媒体课件;
2. 经典文言文课文;
3. 学生朗读比赛的奖励措施。
五、教学评价:
1. 通过课堂练习和作业检查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通过朗读比赛和学生的表现评价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和热爱程度。
六、教学反思:
1.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文言文;
2. 教师要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差异化教学。
湖南教师招聘:文言文教学设计技巧和示例

湖南教师招聘:文言文教学设计技巧和示例通过最新湖南教师招聘考试资讯、大纲可以了解到2016年湖南教招将于3月报名,4月笔试,笔试科目为《教育综合知识》和《学科专业知识》,湖南中公教师考试整理了湖南教师招聘备考资料大全供考生备考学习。
需要更多指导,请选择在线咨询一对一解答。
不论在笔试考试还是面试考试中,教学设计都非常地重要。
而在语文科目的考试中,文言文的教学设计往往是考生应试的难点,所以以一篇文言文设计为例来说明文言文课文的教学设计的注意事项。
以下是一篇高一语文必修中的文言文《寡人之于国也》一、教学目标1,掌握文言字词和特殊文言句式。
2,引导学生透彻、清晰、深刻地理解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初步培养学生“经世济民”的政治胸襟。
3,继续学习孟子高超的论辩艺术。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透彻、清晰、深刻地理解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
难点:准确理解“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课件四、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初步感知1,初中时我们曾学过孟子的文章,他的文章说理往往具有什么特点?请举例。
明确:孟子的文章善用比喻和排比,说理形象生动而且很有气势,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或“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增益其所不能”等(学生齐背诵)。
解析:温故知新导入较为平庸,对于高中生来说可以采用这种方法,但是也可以采取图片、多媒体、歌曲等导入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孟子的文章《寡人之于国也》,标题的意思是——我(梁惠王)对于治理国家。
此文是不是也具有孟子文章的一贯特点呢?它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议论的呢?请三位同学轮读课文,注意正音,并重点思考文章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议论的。
(1)曳兵(ye)胜食(sheng)数罟(cugu)湾池(wu)衣帛(yibo)鸡豚(tun)狗彘(zhi)庠序(xiang)饿莩(piao)(2)文章主要围绕“民不加多”展开论述。
(复习诵读孟子的文章导入,唤起学生原有知识储备,这是建构新知识的基础,是此课教学的起点。
文言文教案的设计要点与技巧

文言文教案的设计要点与技巧一、文言文教案设计要点和技巧在设计文言文教案时,需要注意以下要点和技巧,以确保教学效果最大化。
1. 教材分析首先,对教材进行全面的分析。
了解教材的特点、内容,把握教材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接受能力,为教案的设计提供有力的依据。
2. 教学目标设定在教案中,明确教学目标是非常关键的。
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在本节课中所要达到的知识、技能和情感目标,以促进学生对文言文的有效学习和理解。
3. 教学内容选择根据教学目标,选择与目标相符的文言文课文进行教学。
要注重选择经典文言文,包括不同文体、不同时期的文言文,以增加学生的阅读广度和深度。
4. 教学重难点的把握在教学中,抓住文言文的重点和难点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对文言文的分析,找出文言文的特点和难点,并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提高文言文的学习效果。
5. 教学方法选择选择适合文言文教学的具体方法和策略,如讲解、示范、练习等。
可以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如多媒体教学、互动互助学习等,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
6. 教学手段运用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运用各种适合的教学手段,如讲义、幻灯片、黑板设计等,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内容和特点。
7. 语言运用示范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语言运用的示范。
用准确、流畅、优美的文言文语言进行讲解和讲解文言文的特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意思和表达方式。
8. 合理安排教学活动在教案中,要合理安排不同类型的教学活动,如预习、导入、讲解、练习、巩固和拓展等环节,以保证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有效学习。
9. 评价和反思设计教案后,及时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和反思。
通过评价和反思,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设计,提高文言文教学的质量。
二、文言文教案设计示例教案主题:古文鉴赏之《论语·为政》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学习《论语·为政》的内容和作者思想;2. 理解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句式结构;3. 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
小学语文备课教案文言文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备课教案文言文教学设计课题名称:小学语文备课教案文言文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对于文言文的基本理解能力和阅读能力,以及启发学生对于文言文的兴趣与热爱。
通过本课程,学生将能够:1. 熟悉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词汇;2. 理解并准确阅读文言文课文;3. 了解文言文的背景及其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性;4. 培养学生对于文言文的美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词汇教学;2. 文言文课文的解读与分析;3. 文言文课文的背景知识介绍;4. 对文言文课文的美学鉴赏。
三、教学流程1. 导入(5分钟)-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于文言文的兴趣;- 展示文言文的美丽之处,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
2. 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词汇教学(20分钟)- 分步讲解文言文的基本语法,例如:文言文的词序、虚词的使用等;- 通过举例和练习让学生熟悉文言文的基本词汇。
3. 文言文课文的解读与分析(30分钟)- 选择一篇适合小学生的文言文课文,例如《孟子·告子上》;- 带领学生逐句解读和分析课文的意思,解释生词和句式结构;- 引导学生发表意见并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4. 文言文课文的背景知识介绍(15分钟)- 讲解课文所处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的背景,让学生了解文言文的文化背景;- 介绍与课文主题相关的古代文化,例如儒家思想、社会制度等。
5. 对文言文课文的美学鉴赏(20分钟)- 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的意境和艺术表现;-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美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6. 总结与作业布置(10分钟)-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重要的知识点和技巧;- 布置相应的作业,例如写一篇对于文言文的感悟或课后阅读相关资料。
四、教学手段与资源准备1. PowerPoint演示文稿,包含课程内容的重点和示例;2. 板书,用于记录重要知识点和学生的回答;3. 课本,提供适合小学生的文言文课文;4. 相关资料和图片,用于讲解文言文的背景知识。
文言文教学设计

文言文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教学设计,使学生能够:1.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规则及句子结构;2.了解文言文的特点和魅力;3.读懂简单的文言文课文,并进行初步的翻译和解释;4.提高对文言文的兴趣和学习主动性。
二、教学内容本教学设计主要围绕以下内容展开:1.文言文的起源和发展;2.文言文的基本特点和语法规则;3.文言文的阅读和翻译。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向学生介绍文言文的起源、发展及其基本特点和语法规则。
2.阅读法:选择适合学生的文言文课文,由教师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并进行逐句解读和翻译。
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
4.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文言文的特点和魅力。
四、教学步骤1.导入教师可通过简单的问题引入文言文的话题,如:“你们知道文言文是什么吗?”“你们想了解文言文吗?”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习文言文的起源和发展教师向学生介绍文言文的起源和发展过程,可以配以图片、音视频等多媒体资料,让学生对文言文有初步的了解。
3.学习文言文的基本特点和语法规则教师通过讲解、举例等方式,向学生介绍文言文的基本特点和语法规则,如文言文的句法结构、用字特点等。
4.阅读和翻译文言文课文教师选择适合学生水平的文言文课文,逐句进行解读和翻译。
教师可以提供拼音或注释辅助学生理解,引导学生分析句子结构、理解词义。
5.对比现代汉语和文言文地理解文言文的用法和表达方式。
6.小组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文言文的特点和魅力。
学生可以分享自己觉得有趣或有意思的句子或词语,展示对文言文的理解和感受。
7.总结和评价教师对学生进行总结和评价,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和提升。
五、教学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1.观察学生的参与情况,包括主动回答问题、积极参与讨论等。
2.听取学生的口头表达,包括阅读和翻译文言文课文时的发言、小组讨论时的观点交流等。
3.布置作业,包括练习文言文句子的翻译、撰写小作文等,通过作业评价学生的掌握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始得西山宴游记》
“始”字是作者情意和思想的凝聚。这个字在 文章开头、中间和结尾反复出现,而含义逐渐 发展。“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始指怪 之”,“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这三个含“始”的语句是文章的扭结,层层推 进,体现着章法的严谨和机巧。 教学此文,应以“始”起(解题),以“始” 终(学生学习文章的表达艺术,体认作者的情 意和思想), “始”是理解和感受文章的关键 点,也是教学这篇文言文的抓手。(三)文化的多层面体现
1、文言本身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 2、文言和文言文所体现的传统思维方式。如《劝学》 借重比喻论证;《师说》借重类比论证,都体现出偏 于感性的传统思维方式。 3、文言文所记载的典章制度、天文地理、民俗风情等 具体文化内容。是显见的文化,对中学生的文言文学 习而言,不是主要的方面。 4、文言文所传达的中国古代仁人志士的情意与思想,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直接体现,是中学生文言文学习的 主要方面。《爱莲说》《陋室铭》《兰亭集序》中的 古人情怀。
学习文言文最终的落点是文化的传承与反 思。
二、文言文阅读教学的要领
(一)着力于文言文的章法考究处、炼 字炼句处 文言文阅读的要点集中体现在“章法 考究处,炼字炼句处”的“所言志, 所载道”。 文言文阅读教学着力点在于引导和帮 助学生通过“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 处”具体地把握作者的“所言志,所 载道”,而这些,要落实到理解和感 受“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的文
教学流程(教学环节、板块、层次、程序)环环相 扣:前是后的前提或基础;后是前的深入。
预习:阅读初感(A) 用A组织第一次活动,得到(B) 用B组织第二次活动,得到(C) 用C组织第三次活动,得到(X) ……(中间可以有更多活动,也可以小 于等于2次) X=达到学习目标的行为表现
文言文教学设计艺术
开头的话 把诗歌教得象诗歌,把散文教 得象散文,把小说教得象小说……
文本解读,但求深入。此深入,是如 其所然而非故作深刻。
解读不能深入,则教学无法浅出,只 能肤浅。因为深入浅出之浅出,乃是 分寸感的拿捏。学生听不懂,常常源 于教师之不深入,非深也,生硬也。
文本解读时:深入浅出 实际教学时:浅入深出
4、分离
课标所列的文言文常用字词以及一些句法,是 要求学生在“古代汉语”意义上掌握的,在文 言文阅读测试中出现频率较高。这类词语和句 法的学习主要靠记忆,因而需要反复练习。 这种练习与所学习的文言文的理解和感受其实 没有什么关系,因而宜与阅读教学相对分离— —或放在课前,或放在课后,或布置家庭作业; 也可有计划地利用黑板、墙报等强化记忆。穿 插在课中,与文言文阅读教学混合,其结果往 往是两头都不着落,两败俱伤。
文言文阅读教学设计,其主要 工作就是要在文本的教学解读 中,找到这样的关键点,在教 学设计中,获取纲举目张的抓 手。
(二)依原则处理文言文的字词
1、放过
文言文中的有些字词语句不需要特别 处理。 还有两种情况: 第一,古今一致,或古今词义直接对 应,学生理解不发生困难的,无需处 理,比如“孔子曰”; 第二,生僻的难字难句,教科书有浅 易注释的,一般让学生借助注释,知 道即可。比如“形貌昳丽”中的
(二)文章与文学的统一
教科书中的文言文都是经典名篇。既是经 世济用的实用文章,又是中国文学中的优 秀散文作品。就此而言,文章与文学是统 一的。 文章是指其功能。有些当时有明确的实用 功能,如《陈情表》《出师表》等。有些 是载道,如《劝学》《师说》《病梅馆记》 等。有些事言志,如《兰亭集序》《<指南 录>后序》《项脊轩志》等。学习文言文, 就是体认他们所言之志,所载之道。
3、突出
古今“同中有异”的“常用字词”,文言文阅读 教学应予以突出。 “常用字词”大多不止一个意义,而字义又受时 代限制,不能用现代的字义去理解古书,也不能 用后起的字义去理解时代在前的文字。 这类词语,因注不胜注,教科书往往没有注解。 即便注解,往往也就事论事,只做简单交代,因 此需要语文老师格外注意,有时还要给学生补充 一些词汇方面的知识,勾画这个词的词义发展网 络。
2、深入 文言文中有些字词句光浅表地知道 是远远不够的。 分两种情况: 第一,集中体现作者情意和思想的 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这是文 言文阅读教学的重点,要由表及里, 深入挖掘,引导学生充分领会。
第二,需要学生调动生活经验,具体感受的字词 语句。如苏轼的《黠鼠赋》“发而视之,寂无所 有,举烛而索,中有死鼠”中的“发”“索”, 就需要想象书童的动作举止神态。这类字词语句 教科书往往不做注释,如不深入,学生很容易滑 过。即使有注释,往往也不足以以来。比如陶弘 景的《答谢中书书》“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 日欲颓,沉鳞竞跃”,教科书注释“歇:消 散。”“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颓,坠 落。”这仅仅是字面的意思,而理解这一处,关 键是其“联想意义”(言外之意,语境义)。如 果不引导学生充分想象所描述的情境,下文的 “实是欲界之仙都”等就不会有着落。 上述两种情况中的字词语句简单地读背、解释、 翻译都不足以应对。
“文学”是指其表现形式。诗歌与散文是中 国古典文学的正宗。而古典散文作品的文学 性,主要体现在语言的锤炼和章法的考究这 两方面。 学习文言文,研习谋篇布局的章法、体会炼 字炼句的艺术,是两个重点,目的是“提高 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课标) 文言文的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往往就是 作者言志载道的关节点、精髓处,即“文道 统一”。
一、文言文的一体四面
古文:古代书面语作品,包括文言文和古 代白话文。 文言文是以“文言”这种古代书面语写成 的文章,包括先秦时期的作品以及后世历 代文人模仿先秦书面语写成的作品。 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在文言文 中,文言、文章、文学、文化,一体四面, 相辅相成。
(一)文言文的特点,首先体现在“文 言” 文言与现代汉语的差异主要表现在 词汇和语法方法。 文言有一套相当严格的词汇、语法 系统。 学习文言文,前提是学习文言。